【课外阅读】论柳宗元山水游记的思想和艺术

合集下载

略论柳宗元山水游记的情感表现与审美内蕴

略论柳宗元山水游记的情感表现与审美内蕴

略论柳宗元山水游记的情感表现与审美内蕴1. 引言1.1 柳宗元山水游记的背景介绍柳宗元(773-819年),唐代文学家,历史学家,被誉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他的山水游记是他的代表作之一,被誉为中国古代山水游记的经典之作。

柳宗元游历过广大山水之间,领略过自然美景,对山水有着独特的感悟和理解。

他的游记以其真挚的情感和丰富的审美内涵而著称,被后人广泛传颂。

柳宗元是一个兼具文学家和政治家的人物,他游历山水之间,不仅是为了放松心情,领略自然美景,更是为了借此思考人生之意义,体悟自然之道。

在他的游记中,不仅展现了他对自然的热爱与敬畏,更表现出他对人生、人情、政治的思考和感慨。

柳宗元的山水游记,蕴含着丰富的意蕴,是中国古代文学中的瑰宝之一。

在下文中,我们将深入探讨柳宗元山水游记中的情感表现与审美内蕴,以揭示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

1.2 柳宗元山水游记的意义柳宗元山水游记作为中国古代山水游记文学的经典之作,不仅具有独特的文学价值,更体现出深厚的人文情怀和审美情感。

通过柳宗元的笔墨,读者可以感受到他对自然山水的独特眷恋和对人生境遇的深刻思考。

柳宗元山水游记不仅是一篇旅行见闻的记录,更是一首富有情感抒发和审美表达的诗篇。

其意义在于展现了古代士人对自然山水的独特理解和审美情感,为后世山水文学留下了宝贵的遗产。

通过柳宗元山水游记,读者可以领略到古代士人对自然山水所蕴含的美好情感和深刻思考,感受到他们对世界万物的敬畏与赞美。

柳宗元山水游记的意义不仅在于文学价值的体现,更在于其对后世文学的影响和历史地位的彰显。

通过对柳宗元山水游记的深入研究和理解,可以更好地把握古代文学的精髓和人文情怀,进一步拓展人们对于自然山水美的认识和感悟。

2. 正文2.1 柳宗元山水游记中的情感表现柳宗元山水游记中的情感表现主要体现在他对自然的热爱与感慨之中。

在游记中,柳宗元通过对山水的描写,表达了他对大自然的敬畏与感慨。

他对山川的形态、河流的起伏、瀑布的奔流等细致的描写,展现了他对自然景观的独特感受。

论柳宗元山水游记的创造性成就

论柳宗元山水游记的创造性成就

论柳宗元山水游记的创造性成就《柳宗元山水游记》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一部重要作品,以真实、细腻、浪漫的描写手法,展现了柳宗元对自然山水的独特感悟和审美情趣。

这部作品创造性地运用了抒情描写、寓言手法和旅游游记等多种文学形式,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写作风格,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柳宗元在《山水游记》中运用了抒情描写的手法,使作品具有了浓郁的情感色彩。

柳宗元通过对景物的描写,表达出自己内心深处对大自然的敬仰之情。

他用诗意的语言描绘了山水之美,如“真乎哉,是亦不食周粟矣。

”、“登高而望远,处乎永昼之间也。

”等等。

这些抒情描写不仅给读者带来美的享受,也体现出作者对山水的热爱之情。

抒情描写也体现了柳宗元对生活、对伦理道德等方面的思考,更增添了作品的思想深度。

柳宗元在《山水游记》中巧妙运用了寓言手法,使作品更富有哲理和文化内涵。

寓言是柳宗元在作品中的独特之处,他用动物的寓言来诉说自己的思想和观点。

柳宗元以“厕疏”、“异鼠”等动物作为寓言,通过它们的行为和经历来反映时代背景和人性的弊病。

他通过寓言的方式,巧妙地表达了对社会、对人性的思考和批判,展示了他深刻的洞察力和独特的文化品味。

这种寓言的运用,使得《山水游记》在描绘自然山水的也着重关注了人类社会的问题,使作品具有了更深的内涵。

《柳宗元山水游记》还采用了旅游游记的形式,使作品更加鲜活生动。

柳宗元通过自己游历名山大川的经历,以第一人称的叙述方式,真实地记录了山水之旅的见闻和感悟。

他用生动细致的描写,勾勒出山水的美丽,让读者仿佛置身亲身体验。

这种真实的描写方式,使读者能够更加身临其境地感受到作者的情感和思想,增强了作品的艺术感染力和阅读体验。

《柳宗元山水游记》通过抒情描写、寓言手法和旅游游记等多种形式的运用,创造性地展现了柳宗元的思想、感悟和审美情趣。

作品既有纷繁复杂的山水描写,又有深入人心的思想表达,使其成为中国文学史上一部不可忽视的经典之作。

柳宗元以自身游历名山大川的经历作为故事的背景,使得作品更加具有真实性和可读性。

柳宗元山水游记的艺术价值

柳宗元山水游记的艺术价值

柳宗元山水游记的艺术价值柳宗元山水游记的艺术价值在柳宗元的文学作品中,其山水游记具备了极高的艺术价值与文学价值,并体现出了他本身的高洁志趣。

柳宗元的作品在语文教材中占据了重要地位,他也成为了学生所熟知的一位文学家。

从初中到高中,学生所学过的柳宗元作品包括了《黔之驴》、《捕蛇者说》、《小石潭记》等,类型多样,影响深远。

但是柳宗元的文学成就主要体现在其山水游记上,这些作品文笔流畅、语言优美,同时结合了骈文的形式,将骈文与散文相结合,为山水游记的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

一、柳宗元的个人经历柳宗元,字子厚,是中唐时期著名的文学家,与苏轼等人被后世并称为唐宋八大家,在我国文坛上拥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柳宗元所处之时,经历了盛世的唐朝已经逐渐没落,面临着内忧外患,唐王朝统治危机逐渐深化。

而柳宗元为了一展政治抱负,投身到王叔文所发起的政治改革中,?M管他自身拥有着较高的政治才能,但是由于各方面的阻力,使得他的政治主张难以施展,最终随着王叔文的倒台而宣告失败。

在这种背景下,柳宗元的政治热情受到了打击,其自身也受到了牵连,被贬永州,满心寂寥。

被贬之后,柳宗元难免抑郁,于是寄情山水,借以抒发内心的失意。

从柳宗元的山水游记中可以看到,尽管描写的是山水之景,但是却难以掩饰字里行间的失落与惆怅,他挂念社稷,却无法施展抱负,却又因为时代所限,无法畅快地抒发自己的不满,因此只能将这些愁绪融入到文学作品中。

正是因为在他的山水游记中包含了真情,因此这些作品被赋予了真正的艺术之魂,在浮夸文风盛行的当时显得难能可贵。

二、柳宗元山水游记的艺术特点(一)景物刻画1.真实性。

在被贬谪的`生涯里,柳宗元悲愤惆怅,满心抑郁无处可诉,只得纵情山水,遍览各处胜地,以抒情感。

每当他寻找到一处景地,都会仔细观察,用心体验,因而在他的作品中,能够将山水之态传神地描绘出来,惟妙惟肖。

他自己在《愚溪诗序》中也探讨,“漱涤万物,牢笼百态”,都会让读者产生一种置身实景的感觉。

柳宗元山水游记艺术特点鉴析

柳宗元山水游记艺术特点鉴析

柳宗元山水游记艺术特点鉴析
柳宗元山水游记是清代文人柳宗元的名篇,也是中国古典山水游言文学中的经典之作。

文章以神秘怪异、优美瑰丽的语言对山水美景进行了形象生动的描写,充分表现出柳宗元对山水之震撼及感悟的真情实感,展现出深厚的文人书卷气息,体现出古典山水游言文学的高度完美化的艺术水平。

柳宗元山水游记所表达的特点,一是注重表达山水美景,文章遍布大自然的声色景物,诗情画意地描绘了山色、水色与植物景象;另外,文章常常将山水景象与时人及历史故事结合起来,使表达更加典雅而生动,形成多样的艺术意象,色彩绚丽多姿,可以说是千姿百态。

其次,柳宗元山水游记强调辞藻的精华,深厚的文人书卷气息也被充分体现在文章中,采用豪放险恶、质朴浑厚的句子构成呈现出的崇高美感。

文章还加入了不少诗情画意,例如:“青
山碧鸟殷,草木清风荡;千里沟沟里,月明星稀少”,从中可
以感受到柳宗元对大自然的畅快淋漓乐景。

最后,柳宗元山水游记思想深刻,在文章的最后营造出一种悠远厚重的气氛,提醒人们对待大自然的沉着贤达,窥探宇宙的宏观深意。

用自然和传统文化的结合,把现实的景色抽象化,把个人的抒情变成宏大的人类观念,从而体现了柳宗元山水游记的独特艺术魅力。

总之,柳宗元山水游记以其优美绝妙、形象生动、色彩绚丽多姿的文字,使山水景色富有流畅的叙述气质,充分表现了柳宗
元丰富的情怀和深厚的文人书卷气息,不仅是一部文学的杰作,也是一部艺术的杰作,值得中外爱好者赞赏、研究与思考。

略论柳宗元山水游记的情感表现与审美内蕴

略论柳宗元山水游记的情感表现与审美内蕴

略论柳宗元山水游记的情感表现与审美内蕴摘要:柳宗元的山水游记创作在其文学生涯中占据极为重要的地位,亦是探究其政治生命与文学生命的结合点。

以《永州八记》为例,其山水游记作品呈现出极为鲜明的审美意蕴。

文章通过探究文本外部风格的呈现、深层特质的形成和对后世创作的影响三个方面,对柳宗元山水游记的情感表现进行分析、梳理与评价。

关键词:柳宗元;山水游记;中唐士人;山水文学一、柳宗元山水游记情感表现的特征(一)“凄神寒骨,悄怆幽邃”——冷感意象群体的选择柳宗元曾在《零陵三亭记》中有过这样的阐述:“夫气烦则虑乱,视壅则志滞。

君子必有游息之物,高明之具,使之清宁平夷,恒若有余。

”长期遭贬,使得柳宗元长期处于一种悲戚忧郁的心理状态。

这种悲戚与忧郁,即便诗意盎然的山水胜景也无法永久地消弭与慰藉,这就导致柳宗元笔下的意象自觉或不自觉地呈现出清冷幽僻、孤寂凄凉的情感特征。

环境美学主张感官的和谐作用的倾情投入,使个体充分与环境亲密接触,这种感性体验必然鼓舞情感和心灵的全面参与,才能使得深层的审美参与成为现实。

而柳宗元在《石渠记》中提出:“有泉幽幽然,其鸣乍大乍细……逾石而往,有石泓,昌蒲被之,青藓环周……其侧皆诡石、怪木、奇卉、美箭,可列坐而庥焉。

风摇其巅,韵动崖谷。

视之既静,其听始远……”这段话无疑是佐证了此观点。

据此段描写,我们可以看出柳宗元对于石渠环境的审美描述:伫立于石渠之上的石桥,来自于山巅又盘旋于山谷的风声,以及映入眼帘的茂林松石所带来的别具一格的审美观感。

而这种审美观感指向的是一个具有生动气韵且完整有机的生命环境,这是依赖柳宗元细致的探微与体验得以表现的。

丰富的冷感意象群体营造出奇味、幽景与清境,凄寂是这些意象群体所表现出的客观情调,亦与作者因贬谪而产生的孤独索寞等主观情感高度契合,忧愤的情感通过这些意象群体充分显露,传递出一种静极则幽,幽则深远的艺术境界。

(二)“奇峰异嶂,层见叠出”——含蓄克制的移情抒写王夫之在《姜斋诗话》中评述情景关系时说道:“于景得景易,于事得景难,于情得景尤难。

浅析柳宗元山水游记的艺术特点

浅析柳宗元山水游记的艺术特点

浅析柳宗元山水游记的艺术特点【摘要】柳宗元是唐代著名文学家,他的山水游记以其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而闻名。

本文从多个角度对柳宗元山水游记的艺术特点进行分析和解读。

文学性特点方面,柳宗元运用丰富的诗意语言和修辞手法,展现出深厚的文学功底。

在写景艺术方面,柳宗元通过精湛的描写技巧和对细节的关注,将自然风光生动地展现在读者面前。

在对人物的刻画方面,柳宗元善于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人物的内心世界和情感动态。

柳宗元在意境表达和叙事技巧方面也展现出独到之处。

柳宗元山水游记融合了文学艺术与写实技巧,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审美意义,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和影响。

【关键词】关键词:柳宗元,山水游记,艺术特点,文学性,写景,人物刻画,意境表达,叙事技巧,影响,意义,中国文学史。

1. 引言1.1 柳宗元山水游记的背景介绍柳宗元(773-819),唐代文学家、政治家,以其《山水游览志》而闻名。

在唐代,山水游记是一种独特的文学形式,旨在描绘自然风光和抒发游者的感慨。

柳宗元的《山水游览志》即是其中的代表作之一。

柳宗元生于河南许昌,年轻时即展现出卓越的文学才华和政治智慧。

他历任宰相、礼部尚书等职,但在政治斗争中屡遭排挤,最终被贬谪至岭南地区。

在岭南期间,柳宗元游历各地,见证了许多风景名胜,并将其体验与感悟记录成《山水游览志》。

这部游记不仅展现了柳宗元对自然景观的独特视角和深厚情感,也抒发了他在政治事业上的无奈和苦闷。

柳宗元的山水游记也受到唐代文人的欣赏和传颂,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在中国文学史上,柳宗元的山水游记被视为具有独特魅力和艺术价值的经典之作,至今仍受到人们的热爱与推崇。

2. 正文2.1 柳宗元山水游记的文学性特点柳宗元山水游记作为中国古代文学名篇之一,其文学性特点在众多学者和文艺评论家的研究中得到了深入的探讨。

柳宗元的文学风格清新自然,与山水之美相互映衬,展现出独特的魅力。

柳宗元山水游记的文学性特点体现在其深厚的史诗气质和鲜明的个性特征上。

浅论柳宗元山水诗的思想感情和独特风格

浅论柳宗元山水诗的思想感情和独特风格

浅论柳宗元山水诗的思想内涵和独特风格娄底新化汉语言文学本科 0943001265328刘国平【摘要】柳宗元由于其独特的政治遭遇经历以及个性等原因创作出与众不同的山水诗。

他的山水诗饱含了其内心强烈的感情,流露出多种复杂的思想感情。

我们可以从柳氏山水诗中寓含的各种感情感受到他的山水诗所体现的那种孤寂忧愤的心境,他的山水诗在表面上看似淡泊闲静,其实潜藏了诗人痛苦的感情和抑郁情怀。

他的这类诗歌中的意象大多是幽冷、峭拔、凄清的事物,形成了一种清幽冷峭的独特风格,因而区别于其他山水诗诗人的诗作,具有别具一格的艺术魅力。

【关键词】柳宗元;山水诗;贬谪;孤寂;悲愤;清幽冷峭前言柳宗元,字子厚,祖籍山西河西郡(今山西省永济县),世称柳河东、柳柳州。

贞元九年(公元792年),柳柳州21岁,与刘禹锡等三十二人同登进士第,是年其父柳镇病逝于长安,这对他来说是悲喜参半。

贞元十年(794年),应考博学宏词科,未中。

这一年他迎娶时任礼部郎中杨凭之女为妻,又是一悲一喜。

贞元十四年(798年),中博学宏词科,为集贤院正字。

十七年,柳宗元自集贤院正字调任蓝田尉,由京官下放郊外任职。

贞元二十一年(805年)参加王叔文等人领导的政治革新,因最终失败而遭贬谪,先贬邵州刺史,还未赴任又被贬为永州司马。

司马是编制之外的闲官,不被人看重,更加之他有罪在身,因政治压力和对环境的不适应而苦闷异常,在此期间柳宗元开始大量创作山水诗文,尤其是写出如《与崔策登西山》、《溪居》、《构法华寺西亭》、《渔翁》、《夏初雨后寻愚溪》、《雨晴至江渡》、《江雪》等许多山水诗歌。

元和十年(公元815年)正月,宪宗下诏召柳宗元回长安,但是不久又再贬至比永州更加偏远的柳州,就任柳州刺史。

他在那里创作出很多描绘柳州独特山水风貌的诗篇,例如《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故》、《登柳州峨山》等。

元和十四年(819年)七月,宪宗大赦天下,下诏召柳宗元回京,然而诏书未达,柳氏就病逝于任所,时年47岁。

柳宗元山水游记艺术特点鉴析

柳宗元山水游记艺术特点鉴析

柳宗元山水游记艺术特点鉴析
柳宗元以山水为主题的《游记》,彰显了“诗酒乐府”理论的完
整性和全面性。

其文学艺术特点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承载唐宋文化集大成者的风格。

柳宗元所创作的《游记》,实质上是中国唐宋文化及其精华在书写艺术中得以总结和发挥的杰出作品。

他将唐宋文化与自然风光结合起来,塑造了一种富有唐宋文化精髓、又融入了古代汉族民间习俗的独特文化气质。

二是“思想文学相结合”的技巧。

柳宗元以风物描绘抒发自己的哲学思想,力图把美学观念和诗歌结合起来,使他的作品具有一种诗意的艺术美感。

他用对山水游览的细腻描写将自己的内心体验和思考表达出来,使得景色和思想相互融合,从而形成完整的艺术感染力。

三是以“精神境界”为主题的审美思想。

从柳宗元的《游记》中可以看出,他的审美思想强调的是超越物质欲望之外的更高层次的精神感受。

他定义了一种形而上思想,就是“古今趋无遗、境界至极、其物甚精而一也”。

他的文学创作以此为追求的目的,着力表现出一种把艺术意象表达为“清新”的唯美审美。

四是隐喻式诗意的高超技巧。

柳宗元在描写山水景物时,经常采取隐喻性的语言表达,使艺术充满象征意义,他把自然界的山水变成了他对古人文学的呼应。

隐喻式的写意,令文学创作充满了诗的美感,令艺术更加精妙绝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外阅读】论柳宗元山水游记的思想和艺术一、柳宗元生平及山水游记的创作背景:柳宗元(773—819),字子厚,河东(今山西永济)人。

唐代杰出的思想家,散文家和诗人。

贞元九年(793)中进士,贞元十九年(803),任监察御史里行(御史见习官)。

政治上力主改革弊政,反对宦官擅权和藩政割据,顺宗永贞元年(805)开始,积极参加王叔文为首的政治变革集团,任礼部员外郎。

革新派在短短几个月的时间内推行了惩治贪官污吏,禁止宫市,免除苛税等措施,历史上称为“永贞革新”,因永贞革新触犯了宦官和豪族的利益,因而遭到他们的联合反攻。

不久,柳宗元被贬永州司马,十年后,再迁柳州刺史,死于柳州任所,世称“柳柳州”。

永贞元年的冬季,柳宗元带着一家人来到了位于湖南、广东、广西交界处的永州。

这里地处偏远,自然风光秀丽。

加之司马这一官职只是刺史的助手,实际并无实权。

一心想在政治上有所作为的柳宗元,此时为了排遣心中的抑郁,常在永州山水的游览中寻求精神的寄托。

这一时期成为他创作的高峰期。

连续写了八篇游记,即《始得西山宴游记》、《钴鉧潭记》、《钴鉧潭西小丘记》、《至小丘西小石潭记》、《袁家渴记》、《石渠记》、《石涧记》、《小石城山记》后人总称为“永州八记”这是柳宗元山水游记的代表作。

二、柳宗元山水游记在文化史上的地位。

中国散文流传很早,但早期的散文大多用来叙事,或者议论。

先秦两汉时期还没有独立的山水游记。

齐陶宏景《答谢中书书》,梁吴均《与宋元思书》是出现较早的描写山水的篇目,北魏郦道元的《水经注》用散文形式描绘了祖国山河可算是山水游记的首创。

因为是地理学专著,因此山川河流多是客观描写。

发展到唐代,柳宗元在继承郦道元山水游记的基础上有了进一步的发展,使山水游记成为一种独立的体裁。

其中,在永州结合自己遭遇、思想经历写成的山水游记是柳宗元作品中最为脍炙人口的部分。

被贬永州期间,柳宗元政治失意,贬所荒凉,但沉重的打击并没能摧折他的人格和素志。

这一期间写作的山水作品。

尽管景物各异,但都在精美的文句中显示了作者的人品,同时也常常流露出“凄神寒骨”的落寞情绪。

这些山水游记描写景物细致入微。

寄寓着作者的人格与情怀,文质兼美,是我国古代游记成熟的标志。

这些作品用精练的语言、入微地描绘了所见到的自然景物,并将自己的所思所感渗透其中。

“文笔或峭拔峻洁,或清邃奇丽,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独特地位”。

[《古代散文百科大词典》P910(学院出版社)]达到了思想与艺术的完美统一。

这些精美的山水游记,语言清新,既描绘了秀美的自然山水,使其各具特色,又在其中蕴含了作者自己的心情与政治遭遇。

正如当代学者余秋雨说:“灾难也给了他一份宁静,使他有足够的时间与自然相晤,与自我对话,于是,他进入了最佳写作状态,中国文化拥有了‘永州八记’和其他篇什,华夏文学又一次凝聚出了高峰性的构建。

”[《语文报》(初中版)第433期]三、柳宗元山水游记的思想性:“永州八记”是柳宗元散文中的精品,也是作者悲剧人生审美体验的结晶,被贬期间,心情极为悲愤、抑郁,往往借山水景物抒发内心的情感他在永州作《与李建书》中说:“仆闷即出游……时到幽树好石,暂得一笑,已复不乐。

”出游带给作者的只是片刻的欢乐,遭贬的悲愤抑郁不时涌上心头。

在作者看来地处偏远的永州山水与自己颇为相似,因此永州山水中就有了柳宗元的影子,作者选取奇异美丽却遭人忽视、为世所弃的自然山水作为描写对象,在描写景物的过程中,作者有时采用象征手法,借“弃地”来表现自己虽才华卓著却不为世用的悲剧命运。

如《小石城山记》中写道:“这些山水‘不列之中州,而列是夷狄,更千百年不得一售其伎。

’”在自然景物的描写中溶入了作者的人生体验,作者对小石城山的被冷落深表惋惜。

借以抒发贤才遭贬逐的同病相怜之感。

《钴鉧潭西小丘记》则直接抒写对“唐氏之弃地”的同情,借题抒情,自伤不遇。

有的则既重再现丰富生动的自然美,又融注了作者的寂寥心境。

其中典型的是《至小丘西小石潭记》: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

代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洌。

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堪,为岩。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怡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

不可知其源,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文章开头运用移步换景的方法,逐步引人入胜,作者未见小潭,先闻水声,因闻水声而觅小潭,接着写潭底岩石的形状,水中鱼的状态。

“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的情形不免使作者心头一喜,然而“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却让作者感到“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这部分写潭周围的环境,氛围凄清异常,是客观描写,更是作者的主观感受。

这远离尘世的小石潭虽充满了生机,“闻水声,如鸣佩环,”但却无人赏识,四周被竹围抱,其幽清无闻与自己的遭遇相同。

作者心中些尘不染的小石潭被弃于这荒僻之地,它就是怀抱利器,被贬谪的另一个自己,本欲借酒消愁式地寄情于山水,却不料愁上添愁,凄情的环境使自己本已寂寞的心境更甚,这地方实在不能久居,它会深深触痛作者未愈的心伤,因此以“记之而去”而草草逃一般地离去,全段来写一个“心”字,而字字却是心之所感。

总之,篇末对冷情寂静环境的描摹和气氛的渲染,展示出作者心同此境的状态。

在这些山水游记中,除抒发积郁和悲情外,还展示了作者卓而不群的人格之美。

这方面的典型作品是《始得西山宴游记》:自余为僇人,居是州,恒惴慄,其隙也,则施施而行,漫漫而游,日与其徒上高山,入深林,穷回溪,幽泉怪石,无远不到;到则披草而坐,倾壶而醉;醉则更相枕以卧,卧而梦,意有所极,梦亦同趣;觉而起,起而归。

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皆我有也,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今年九月二十八日,固坐法华西亭,望西山,始指异之。

遂命仆过湘江,缘染溪,斫榛莽,焚茅筏,穷山之高而止。

攀援而登,箕踞而遨,则凡数州之土壤,皆在衽席之下。

其高下之势,岈然洼然,若垤若穴,尺寸千里,攒蹙累积,莫得遁隐。

萦青缭白,外与天际,四望如一。

然后知是山之特出,不与培塿为类。

悠悠乎与颢气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

引觞酌,颓然就醉,不知日之入。

苍然暮色,自远而至;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

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

然后知吾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

故为之文以志。

是岁,元和四年也。

本篇记叙了作者发现并宴游西山胜景的经过,托物言志,在美丽独特的自然山水中表现自己高洁的人品。

作者游奇水是想聊以忘忧,文章开头即写自己不幸的遭遇和贬谪永州后“恒惴慄”郁闷痛苦的心情,因此“幽泉怪石,无远不到”以至“凡是州之山有异态者,皆我有也。

”却没有感到那些山水有什么“怪特”之处,当作者“坐法华西亭,望西山”时,“数州之壤”尽收眼底,才觉得自己真正找到了知己,“引觞满酌”沉醉于自然之美中,“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欣喜之情溢于言表。

因为在作者眼里,那“不与培塿为类”的“特出”之山就是人格独立,卓而不群的柳宗元,自己高洁的人格在西山那高峻的形象中得以尽情体现。

作者发现西山、宴游西山的过程就是找寻知己、发现知己的过程。

找到了西山,情感志趣与西山相投,心灵得到了慰藉,以至“苍然莫色”,“犹不欲归”。

柳宗元借西山的“特出”喻自己卓而不群的人格之美。

西山之“特出”对于柳宗元来说具有特殊的内涵,“自然山水对于柳宗元不是一种冷漠的存在,仿佛是亲切的知已。

因此,他笔下的自然山水,便具有和他的性格相谐调,相统一的美的特征:高洁、幽邃、澄鲜和凄清。

这种自然美是通过对事物洞察幽微的细致刻画而表现出来的”。

(《中华文学通史第二卷•古代文学编》)四、柳宗元山水游记的艺术性:柳宗元山水游记不仅思想性极高,其艺术成就有与其深刻的思想相得益彰,其山水游记的艺术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善于运用象征手法抒情进入柳宗元山水游记中的自然山水被作者赋于了鲜活和个性的象征意义。

如《钴潭西小丘记》中写到:得西山后八日,录山口西北道二百步,又得钴鉧潭。

潭西二十五步,当湍而浚者为鱼梁。

梁之上有丘焉,生竹树,其石之突怒偃蹇,负土而出,争为奇状者,殆不可数。

其嵚然相累而下者,若牛马之饮于溪;其冲然角列而上者,若熊罴之登于山。

丘之小不能一亩,可以笼而有之。

问其主,曰:“唐氏之弃地,货而不售。

”问其价,曰:“止四百。

”余怜而售之。

李深源、元克己时同游,皆大喜,出自意外。

即更取器用,铲刈秽草,伐去恶木,烈火而焚之。

嘉木立,美竹露,奇石显。

由其中以望,则山之高,云之浮,溪之流,鸟兽之遨游,举熙熙然迴巧献技,以效兹丘之下。

枕席而卧,则清泠之状与目谋;滢滢之声与耳谋;悠然而虚者与神谋;渊然而静者与心谋。

不匝旬而得异地者二。

虽古好事之士,或未能至焉。

噫!以兹丘之胜,致之沣镐鄠杜,则贵游之士争买者,日增千金而愈不可得。

今弃是州也,农夫渔父,过而陋之,贾四百,连岁不能售。

而我与深源、克己独喜得之,是其果有遭乎!书于石,所以贺兹丘之遭也。

文中小丘周围景色宜人,作者的主观感是“与目谋”,“与耳谋”、“与神谋”“与心谋”因为是“唐氏之弃地”而深得作者喜爱,从而借题感慨,抒发自己的怀才不遇,遭贬逐,弃居荒野,不被人知的命运。

“唐氏之弃地”就是柳宗元的代名词,就是柳宗元的象征。

再如《小石城山记》中的山水“不列之中州,而列是夷狄,更于百年不得一售其伎”,为世所弃,遭人冷落,此情此景,不能不使柳宗元与自己的命运联系起来而生发“天涯论落”之感慨。

从而赋于永州山水的象征意义,将不为世用的自然山水为知己,作为自身命运的写照。

(二)表现与再现手法的自然结合柳宗元的山水游记,“漱涤万物,牢笼百态”(《愚溪诗序》),“这种自然美是通过对事物洞察幽微的细致刻画表现出来的。

”(《中华文学通史第二卷•古代文学编》)他善于观察,长于刻画,又带着怜物伤己之心,将弃于深山野岭中的景物,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都能写得生动形象,《钴鉧潭西小丘记》中写钴鉧潭西小丘的石头,“其嵚然相累而上者,若牛马之饮于溪;其冲然角列而上者,若熊罴之登于山。

”运用比喻手法将山石写活了。

在《石涧记》中写小石涧“水平布其上,流若织文响若操琴。

”寥寥数语,就将小石涧的水的流势声音完全展现出来。

在《袁家渴记》中写林木,“每风自西山而下、振动大木,掩苒众草,纷红骇绿,蓊郁香气,冲涛旋濑;退贮溪谷,摇扬葳蕤,与时推移”。

分别从视觉、听觉、嗅觉几个角度描写,很有层次感。

在《至小丘西小石潭记》中写小石潭;“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堪,为岩”,突出石态石貌;写潭上树,“青树翠蔓,蒙洛摇缀差差披拂”突现了树的颜色,情态;写潭中鱼,“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怡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