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数和倍数教研稿-张彬

因数和倍数教研稿-张彬
因数和倍数教研稿-张彬

《因数和倍数》教研活动材料

张彬各位领导老师们:

大家下午好!非常感谢大家在百忙之中前来指导我们四年级数学组的教研活动。

我们这次执教的课题是《因数和倍数》,它是一节概念教学课。虽然因数和倍数这些名词是第一次接触,但是学生并不陌生,在低年级学生已经学习了乘法,知道乘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同时积累了大量的生活经验,所以学生理解起来并不困难。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理解因数和倍数的含义,自主探索并总结找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的方法。难点是能正确找出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并总结其特点。为了更好地突破重难点,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这节课我是这样设计教学的:

一、数形结合减缓难度

在导入部分,我创设了给学生排队这样一个学习情境,利用数形结合的方式,变抽象为直观,并要求学生用乘法算式表示自己的排法。借助乘法算式引出因数和倍数的意义。由于排法的多样性,为不同思维的展现提供了空间,激活学生的形象思维,初步建立了“因数与倍数”的概念。这样,学生运用已有的数学知识引出了新知识,降低了难度,效果较好。

二、合作交流,探讨找一个数的因数的方法。

教材把倍数和因数的意义以及找一个数的倍数和因数合在一个

课时教学的,课的容量大、内容多。怎样通过有效的把握,真正使孩子理解倍数和因数的意义,并且能够有序、完整地找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就成了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其中,有序完整的找一个数的因数,既是重点更是难点,这一环节我也分配了大量的时间。教学中我结合摆图形得到的三道乘法算式,教师半扶半放的引导学生找出12的所有因数。有了找12的因数的例子为依托,又有由图形到算式的思考过程,正好可以为找一个数的因数提供了思维的平台,找一个数的倍数比较容易,放在后面可以少投入些时间。

“从学生的角度看问题是教学取得实效的关键”。本环节对学生可能出现的情况做了充分的预设,并通过两次针对性的比较,使学生学会灵活地、有序地思考,及时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总结找一个数因数的方法。应该说,找出24的几个因数并不难,难就难在找出24的所有因数。教学中,我没有直接把方法简单地告诉学生,而是让学生独立探究,在任务卡上独立写出24的所有因数,教师则及时巡视并请学生将各种情况反馈。有有序找的,也有无序找的,有全部找到的,也有出现遗漏的,有用乘法找的,不过没找到用除法找的。订正时教师对学生有序和无序找的作了比较,学生在比较、交流中感悟到有序思考的必要性和科学性。在学和议的环节,学生的交流相互补充、相互接纳,既是不断深化理解因数与倍数知识,又培养了学生良好思维品质。给学生独立思考的空间,提出了各自的解法或见解,是思维独创性的培养;引导学生一对一对有序的找,或从1开始,一个个去试,是思维条理性的培养;既有迁移于数形结合的形象思维,又有直

接运用除法算式的抽象思维,或乘除法口诀的综合运用等,在感受解法多样性中,培养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这部分教学,我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让他们认真地思考、充分地交流、相互评价。学生在这样的过程中亲历了探究的过程,自主构建了知识体系,深刻感受有序思维的必要性。

最后总结时,我结合学生所叙思维过程,着重注意了板书的先后顺序,有序的板书设计也能够帮助学生形成有序的思考,其作用不言而喻。

三、自主探索,找一个数的倍数。

第三个环节是找3的倍数,这是一个比较简单的内容。我先问学生“你会找3的倍数吗?”激发学生的探究积极性。然后先试着让学生找一找,根据3的乘法口决,学生一般都能从小到大一个一个地找,并按顺序写出来,不过一部分学生容易忽略3这个数本身,教师及时进行了提醒和补充。然后我问学生写得完吗?为什么?让学生理解写倍数时为什么要用省略号。此外,我觉得最好强调一下用加法也能找到一个数的倍数,这样就可以照顾到一些差生,使他们有更多的途径学习新知识,好在最后学生总结倍数特征时有学生也提到了这一点。接下来利用这个方法试找4的倍数和5的倍数,通过这个练习,一方面可以巩固找一个数的倍数的方法,另一方面也可以发现并总结有关倍数的一些特征及规律。

四、巩固应用,解决问题。

在这一环节我设计了三个练习题,考查基础知识的,有巩固找因

数倍数的题,还有有挑战性的聪明小屋。练习的设计由易到难,既巩固了基础,又有所提升。不过由于各环节时间分配不科学,导致了第二个练习题没能处理,为了给学生在课下留下思考的空间,我直接跳转至聪明小屋,然后匆匆结束,非常遗憾。

课上完以后我也感到自己有许多不足。

1.由于这节是概念课,有大量的概念和内容需要讲授,时间安排上会比较紧。课前铺垫部分用时稍长,中间环节还不够紧凑,导致了这节课没有上完整。

2、个别地方教学语言还不够准确,比如因数和倍数表示两个数之间相互依存的关系,而不能简单地说因数和倍数表示两个数的关系等。这是我平时随意惯了留下的一个坏毛病,所以我要特别感谢张主任的专业引领。

3、在任务卡1中,本来预设展示一个用乘法找不全的、用乘法找全的,一个用除法的,但是巡视的时候没有发现用除法的,所以这种方法未展示。如果课前认学生再充分一些,除法如果能出来就完美了。

4、本节课容量比较大,给学生的时间和空间还不够充分,同时由于本人水平有限,始终不敢过于放手让学生去探究,对课堂的生成和调控还有待进一步加强。

以上就是我对这节课的一些想法和反思。下面有请我们的观课老师分别从“教学环节设计”、“教师的有效提问”、“学生的学习情况”以及“练习设计”这几个观课纬度进行评课,哪位老师先来?

①沈玉敏评课

②周海伟评课

③张丽评课

④宋梅评课

接完大家的话,

老师们,以上就是我们组在研究这节课时产生的一些想法和做法,感谢各位老师的点评和宝贵的建议。当然,一节课执教老师在讲台上头脑再清醒,也不如听课老师清醒,所以在座的各位老师在听完这节课后一定发现了许多问题,恳请大家多提宝贵建议!大家有什么问题吗?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