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月考试卷及答案

合集下载

高一第一学期语文第二次月考试卷1(含答案)

高一第一学期语文第二次月考试卷1(含答案)

高一第一学期语文第二次月考试卷(含答案)考生注意:1. 本试卷满分150 分,考试时间150 分钟。

2. 所有答案必须写在答题纸上,写在试卷上无效。

一、现代文阅读(36 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 小题,9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 题。

《文学与时代精神》文学作为人类精神活动的重要表现形式,始终与时代紧密相连。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文学作品反映出特定的时代精神,同时也对时代的发展产生着深刻的影响。

首先,文学是时代的镜子。

优秀的文学作品能够真实地反映社会现实、人民生活和时代风貌。

例如,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通过对法国社会各阶层人物的描写,展现了19 世纪法国社会的全貌,成为那个时代的生动写照。

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和社会背景,都蕴含着丰富的时代信息,让读者能够从中了解到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状况和人们的思想观念。

其次,文学是时代精神的引领者。

文学作品不仅能够反映时代,还能够引领时代精神的发展。

伟大的作家往往以其深刻的思想和独特的艺术表现力,为人们提供新的价值观念和精神追求。

如鲁迅的作品,在黑暗的旧中国,以犀利的笔触批判社会的种种弊病,唤起了人们的觉醒和抗争精神。

文学作品通过对人性的探索、对社会问题的思考和对美好未来的憧憬,激发人们的创造力和奋斗精神,推动社会的进步。

最后,文学是时代文化的传承者和创新者。

文学作品承载着一个民族的文化传统和历史记忆,同时也在不断地创新和发展中丰富着时代文化。

从古至今,文学经典作品传承了人类的智慧和情感,成为民族文化的瑰宝。

在当代,文学创作在继承传统文化的基础上,不断融入新的时代元素,展现出多元的文化风貌。

文学的创新不仅为时代文化注入了新的活力,也为人类文明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总之,文学与时代相互依存、相互促进。

在当今时代,我们应该更加重视文学的价值和作用,鼓励优秀的文学创作,让文学更好地反映时代、引领时代、传承和创新时代文化。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 分)A. 文学与时代毫无关系,不能反映时代精神。

山东省济宁市曲阜师范大学附属中学高一语文月考试卷含解析

山东省济宁市曲阜师范大学附属中学高一语文月考试卷含解析

山东省济宁市曲阜师范大学附属中学高一语文月考试卷含解析一、现代文阅读(35分,共3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25分)谢希德的诚与真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成立,正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攻读博士学位的谢希德从亲人的来信中得到这一消息。

昂首屹立于世界东方的祖国母亲,像磁石般吸引着这个远在异国他乡的赤子。

有人劝告谢希德不要回到当时生活贫困、科研条件差的中国去,她却视祖国的利益高于一切,决心在学习告一段落后,立刻回国参加建设。

1952年,获得博士学位的谢希德回国,在复旦大学任教,并于1956年与北京大学的黄昆教授共同主持开办了我国第一个半导体专门化培训班。

谢希德一直密切关注着国内外物理学研究的动态,努力探索真知。

上世纪70年代后期,她开始思索一个奥妙而又实际的问题——怎样使钢材不生诱?是什么起到抗腐蚀的保护层作用?世界上一些国家每年因腐蚀而报废的钢材达上千万吨,中国也面临着同样的问题。

怎样才能使我国有限的钢材发挥更大的作用?这就要涉足表面物理。

专长在半导体和固体物理研究的谢希德,如果继续从事她的研究,可以说既省力又稳妥,还可以尽快出成果;如果另辟蹊径转入新领域,即使付出艰辛的劳动,五年十载能否取得显著成绩仍是个未知数。

然而,她是一个进取心很强的人,表面物理亟待研究,哪怕付出10倍、20倍的努力,也要勇闯难关,有所创造。

作为学界前辈,她也要借此鼓励年轻人去开拓这个前景广阔的新领域。

谢希德率领她的团队,经过认真细致的研究,一点一滴地积累经验,使复旦大学的表面物理研究达到了世界水平。

1983年,谢希德担任复旦大学校长。

以她的身份,每天上下班都有专车。

可是人们时常在校车上看到她的身影。

她说:“在车上既可以提前处理一些公事,又可以借这个机会与同志们交谈,倾听各种议论。

从校内的事到天下事都可以成为车内的话题,其中有牢骚,也不乏独到的见解;特别有意思的是车内总有一两位不愿隐瞒自己观点、也不善于窃窃私语的同志不时发表一通高见,而且获得一些同事的共鸣。

2024-2025学年阳江市高一语文上学期10月考试卷附答案解析

2024-2025学年阳江市高一语文上学期10月考试卷附答案解析

2024-2025学年阳江市高一语文上学期10月考试卷(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一、语言文字运用1.下面选项说法有误的一项是()A.《诗经》“六义”指“风、雅、颂、赋、比、兴”。

其中“风、雅、颂”为诗歌体制,“赋、比、兴”为主要表现手法。

B.《插秧歌》将“斗笠”比作“兜鍪”,即头盔;将“蓑衣”比作“甲”,即铠甲。

暗示插秧简直就如一场紧张的战斗。

C.《沁园春•长沙》上阕最后两句“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使用了设问的手法,因为下阕最后三句“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实际上对此作了巧妙的回答:他们这一代人,会像当年中流击水一样,勇敢担负起主宰国家前途命运的重任。

D.新诗写作“三美”理论,即“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是由现代著名诗人郭沫若提出的。

二、文言小题2.下面加点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忆往昔峥嵘岁月稠.稠:多,丰富挥斥方遒遒:强劲有力B.采采..采之薄言:不说话..芣苢采采:茂盛的样子薄言C.唤渠.朝餐歇半霎渠:他秧根未牢莳.未匝莳:移栽,种植D.枉用相存存:问候,探望少无适.俗韵适:适应三、语言文字运用3.下面选项说法有误的一项是()A.《短歌行》属乐府旧题,歌行是古代诗歌体裁的一种,大多模拟乐府诗的风格,形式自由,语言通俗,多有叙事之作。

B.《短歌行》中有“越陌度阡”,“阡陌”为乡间小路,用来区分田界,陌是东西方向的田间小路,阡是南北方向的田间小路。

C.《归园田居》“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的场景描写,运用以动衬静的手法,写出了乡村生活的喧闹嘈杂。

D.《归园田居》“户庭无尘杂”的“尘杂”用了双关的手法,既可指房屋中的“灰尘杂物”,又可指世俗的繁杂琐事。

四、整本书阅读4.分析下面人物关系图,推断这一图示结构最能体现的是《乡土中国》中的哪一概念()A.礼制秩序B.差序格局C.长老统治D.乡土本色五、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芦花深处是老家走过那弯弯的河堤,在芦花村六组的路口下坡,是一条两边长满白杨树的小路。

高一语文月考题含答案

高一语文月考题含答案

高一语文月考题含答案一.语言基础知识(每小题3分,共15分)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敕(chì)造翠幄(w) 宸(ch?n)翰笑靥(yàn)B.炮烙(lào) 商贾(gǔ) 歆(xīn)享栈(zhàn)道C.扪参(shēn) 猿猱(náo) 跬(kuǐ)步迁谪(zhé)D.藩(pān)篱蜕(tuì)皮曳(yè)兵鸡豚(tún)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 寒喧残羹冷炙孽根祸胎垂涎三尺B. 烟霭顾盼神飞沸反盈天走投无路C. 崔嵬兴高彩烈百无聊赖宽洪大量D. 歆享迫不急待破釜沉舟蜂涌而至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宇宙汪洋茫无际涯,范围之大,难以想象,而这个星球仅是其中之一,完全湮没于宇宙汪洋之中,它的存在可能仅仅对我们有意义。

B.姊妹们虽拙,大家一处伴着,亦可以解些烦闷。

或有委曲之处,只管说的。

C.你自己荐她来,又合伙劫她去,闹得沸反盈天的,大家看了成个什么样子?D.直到指手画脚的将她和男人关在新房里,还是骂,阿呀呀,这真是……4.下列语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A.四叔家里这回须雇男短工,还是忙不过来,另叫找柳妈做帮手,杀鸡、宰鹅;然而,柳妈是善女人,吃素、不杀生的,只肯洗器皿。

B.正面五间上房,皆雕梁画栋,两边穿山游廊厢房,挂着各色鹦鹉、画眉-------等鸟雀。

C.“啊”他说:“我照旧是个老头儿。

不过,我不是赤手空拳罢了”。

D它们依仗长尾巴出色的平衡功能,在树枝上玩着“走钢丝”和“倒立”的把戏。

5.下列语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她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兰夹袄、月白背心,年纪大约二十六七左右,脸色青黄,但两颊还是红的。

B.国际放射防护委员会对人体可接受的辐射剂量限值有明确规定,对于普通公众,要求一年内不超过5毫西弗。

C.近日,动物的游戏行为引起了研究者的极大兴趣,成为行为研究中最有争议的领域。

陕西省高一语文月考试题及答案

陕西省高一语文月考试题及答案

陕西省高一语文月考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每题3分,共30分)1. 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 瞭望恣意翩跹揠苗助长B. 谗言怅惘缱绻偃旗息鼓C. 桎梏缱绻蹉跎谆谆教诲D. 踌躇徜徉蹉跎揠苗助长2.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 通过这次活动,使我们对环保有了更深的认识。

B. 他不仅学习好,而且品德也优秀。

C. 这本书的内容非常丰富,值得一读。

D. 我们应该避免不发生类似错误。

3. 下列句子中,使用了拟人修辞手法的一项是:A. 春风又绿江南岸。

B.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C.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D.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4. 下列句子中,使用了排比修辞手法的一项是:A.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B.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C.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D.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5. 下列句子中,使用了对偶修辞手法的一项是:A.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

B.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C.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D.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6. 下列句子中,使用了设问修辞手法的一项是:A. 你为什么要这样做?B. 你这样做对吗?C. 这样做对吗?D. 这样做对,还是不对?7. 下列句子中,使用了反问修辞手法的一项是:A. 难道我们不应该努力学习吗?B. 我们难道不应该努力学习吗?C. 我们不应该努力学习吗?D. 难道我们不应该学习吗?8. 下列句子中,使用了夸张修辞手法的一项是:A. 他跑得比兔子还快。

B. 他跑得很快。

C. 他跑得像风一样。

D. 他跑得像闪电一样。

9. 下列句子中,使用了比喻修辞手法的一项是:A. 他像一只小鸟一样自由。

B. 他很自由。

C. 他像一只小鸟。

D. 他自由得像小鸟。

10. 下列句子中,使用了反复修辞手法的一项是:A. 我要自由,我要自由,我要自由!B. 我要自由。

C. 我要自由,我要自由。

D. 我要自由,我要自由。

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月考语文试卷含参考答案

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月考语文试卷含参考答案

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月考语文试卷含参考答案一、现代文阅读(总29分)(一)现代文阅读(1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国家的希望在青年,民族的未来在青年。

作为整个社会力量中最积极、最有生气的力量,新时代中国青年要牢记党的教诲,立志民族复兴,勇做走在时代前列的奋进者、开拓者、奉献者,在实现中国梦的生动实践中放飞青春梦想,在矢志奋斗中谱写新时代的青春之歌,创造出让世界刮目相看的新奇迹。

国家深刻指出:“青年工作,抓住的是当下,传承的是根脉,面向的是未来,攸关党和国家前途命运。

”共青团是党的青年工作的重要力量,肩负引领凝聚青年、组织动员青年、联系服务青年的职责,必须坚持“党旗所指就是团旗所向”,坚持把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根本任务,把巩固和扩大党执政的青年群众基础作为政治责任,把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作为工作主线,不断创新工作思路,增强对青年的凝聚力、组织力、号召力。

新时代是追梦者的时代,也是广大青年成就梦想的时代。

与新时代同向同行、共同前进,当代中国青年生逢盛世,肩负重任;身处中华民族发展的最好时期,把理想追求融入党和国家事业,方能不负韶华、不负时代、不负人民。

广大青年要树立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信心,不断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树立为祖国为人民永久奋斗、赤诚奉献的坚定理想;要自觉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矢志追求更有高度、更有境界、更有品位的人生;要敢为人先、敢于突破,以聪明才智贡献国家,以开拓进取服务社会;要擦亮奋斗这个青春最亮丽的底色,在青春的赛道上奋力奔跑,在真刀真枪的实干中成就一番事业,让青春在为祖国、为民族、为人民、为人类的不懈奋斗中绽放绚丽之花。

材料二青春因磨砺而精彩,人生因奋斗而升华。

青年是国家的希望、民族的未来。

一百年来,从石库门到天安门,从兴业路到复兴路,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这一初心和使命,一代代中国青年前赴后继、英勇奋斗,以血肉之躯、忘我情怀谱写了一曲曲感天动地、荡气回肠的英雄壮歌,用青春浇灌热血,用行动诠释理想信念的力量。

高一年级第一学期语文第一次月考试卷3(附答案)

高一年级第一学期语文第一次月考试卷3(附答案)

高一年级第一学期语文第一次月考试卷3(附答案)一、现代文阅读(36 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9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 题。

中国传统文化具有丰富的内涵和独特的价值。

它涵盖了哲学、文学、艺术、宗教、道德等多个领域,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

中国传统文化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道家主张“道法自然”,认为人应该顺应自然的规律,与自然和谐相处。

儒家也强调“天人合一”,认为人是自然的一部分,应该尊重自然、爱护自然。

这种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思想,对于我们今天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中国传统文化注重道德修养和人格完善。

儒家提出“仁、义、礼、智、信” 的道德规范,强调个人的品德修养和社会责任。

道家则主张“无为而治”,强调内心的平静和自由。

这些道德观念和价值取向,对于我们今天培养良好的品德和价值观具有积极的作用。

中国传统文化还具有丰富的艺术形式和审美价值。

中国的书法、绘画、音乐、舞蹈等艺术形式,都具有独特的风格和魅力。

这些艺术作品不仅是艺术家们的创作成果,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们体现了中国人对美的追求和对生活的热爱,对于我们今天提高审美水平和丰富精神生活具有重要的意义。

1. 下列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A. 中国传统文化涵盖多个领域,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

B. 中国传统文化强调人与自然和谐统一,对今天处理人与自然关系有启示意义。

C. 中国传统文化只注重道德修养和人格完善,对其他方面关注较少。

D. 中国传统文化具有丰富的艺术形式和审美价值,对提高审美水平有重要意义。

2. 下列对中国传统文化中人与自然和谐统一思想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 分)A. 道家主张“道法自然”,认为人应该征服自然。

B. 儒家强调“天人合一”,认为人是自然的主宰。

C. 道家和儒家都认为人应该顺应自然规律,与自然和谐相处。

D. 道家和儒家的人与自然和谐统一思想在现代社会已经没有价值。

高一年级第一学期语文第一次月考试卷2(附答案)

高一年级第一学期语文第一次月考试卷2(附答案)

高一年级第一学期语文第一次月考试卷2(附答案)考生注意:1. 本试卷满分 150 分,考试时间 150 分钟。

2. 所有答案必须写在答题纸上,写在试卷上无效。

一、现代文阅读(36 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9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阅读的力量与价值阅读,是一种能够赋予人们知识、智慧和情感的重要活动。

在当今信息爆炸的时代,阅读的力量与价值愈发凸显。

首先,阅读能够拓展人的视野。

书籍如同一个个窗口,带领读者领略不同的世界、不同的文化和不同的人生。

通过阅读,我们可以跨越时空的限制,与古代的智者对话,了解历史的变迁;也可以探索未知的领域,接触前沿的科学知识和思想观念。

阅读让我们的视野不再局限于自身所处的环境,而是能够放眼全球,洞察世界的多样性。

其次,阅读有助于提升人的思维能力。

在阅读的过程中,我们需要理解、分析、综合和评价各种信息。

这种思维的锻炼能够培养我们的逻辑思维、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例如,阅读文学作品可以让我们感受作者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激发我们自己的创新思维;阅读哲学著作则能够促使我们深入思考人生的意义和价值,提升我们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最后,阅读具有丰富人的情感世界的价值。

优秀的文学作品往往能够触动读者的心灵,引发共鸣。

我们可以在阅读中体验各种情感,如喜悦、悲伤、愤怒、感动等。

这些情感的体验不仅能够让我们更加理解他人,也能够增强我们自身的情感认知和表达能力。

同时,阅读还可以给予我们心灵的慰藉和力量,在我们遇到困难和挫折时,为我们提供精神上的支持。

总之,阅读在我们的生活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力量与价值。

我们应该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让阅读成为我们成长和进步的阶梯。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 分)A.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阅读已经失去了它的价值。

B. 阅读只能带领读者了解历史,不能探索未知领域。

C. 阅读可以提升人的思维能力,培养多种思维方式。

D. 阅读无法丰富人的情感世界,不能给予心灵慰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一语文月考试题卷(必修一)考生须知:全卷分试题卷Ⅰ、Ⅱ和答题卷两卷,试题卷共7页,共有七大题,25小题,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试卷Ⅰ(选择题,共42分)一.选择题(21分,每小题3分)1.下列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A.迷惘(wǎng)炫耀(xuàn) 晨曦( xī)溺爱( nì) 干瘪(biě)B.怪癖( pǐ)抹煞(shā)憎厌(zēng)灰烬(jìn)啮噬(shì)C.磕绊( kē)颤抖(zhàn) 巷道(hàng) 敷演(fū)沉湎(miǎn)D.量具(liáng) 藐视(miǎo)犄角(jī)摭拾(zhí) 瞠目(chēng)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廖廓静谧沧凉汗流夹背B.缠绵慰籍僻静贻笑大方C.蒙敝炽热驯服再接再厉D.甄别烙印矫饰怡然自得3.下列加点的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吃惊地发现,每个人留在纸上的物件,万千气象,绝不雷同,有些让人瞠目结舌。

B.巡天一百一十五个多小时的航天员费俊龙、聂海胜,不负众望,10月17日上午,回到北京航天城,五千多名各界民众,以欢度节日般的热烈场面迎接飞天英雄。

C.尊严就是最能使人高尚起来、使他的活动和他的一切努力具有崇高品质的东西,就是使他无可非议、受到众人钦佩并高出于众人之上的东西。

D.其实,在这“两代的矛盾”中,许多做父母的“错”,都依然出身于爱——虽然是自以为是的爱。

4.填入下列横线中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1)真正的修养一如真正的体育,同时既是完成又是,随处可到达终点却从不停歇,永远都存于永恒之中。

(2)最重要的途经之一,就是世界文学,就是逐渐地熟悉掌握各国的作家和思想家的作品。

(3)然而,对思想家或作家的每一部杰作的深入理解,却都会使你感到满足和幸福因为获得了僵死的知识,有了鲜活的意识和理解。

A.鼓励研读不是/而是 B.鼓励阅读不仅/而且C.激励阅读不仅/而且 D.激励研读不是/而是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最近一段时间,中科学院以及北大、清华等纷纷出台自己的学术戒律,力图在学术腐败成风的情况下,廓清弥漫在学术及科研领域的道德迷雾。

B.在西部大开发中,一些“老区”的领导已经认识到了改变产业结构的重要,他们希望再造就一个更为辉煌的未来。

C.《哈利·波特》中文版一经出版,便深受广大中学生读者所欢迎,短短九个月里,该书便重印了九次。

D.有时候示弱不是一种软弱的表现,相反却可称作是一种人生的智慧和清醒令人感慨的。

6.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词,兴于隋唐,盛于两宋,又称“曲子”“曲子词”“诗余”“长短句”。

词的标题和词牌是有严格区别的。

标题是词的内容的集中体现,词牌是一首词词调的名称,如《沁园春·长沙》,“沁园春”是词牌,“长沙”是题目。

B.“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中的“六艺”指古代六本经书《诗》、《书》、《礼》、《易》、《乐》、《春秋》。

有时又指古代六种技能:礼、乐、射、御、书、数。

C.荀子,名况,字卿,战国时期赵国人。

先秦法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李斯和韩非子是他的学生。

《荀子》今存32篇, 《劝学》是其开篇之作。

D.韩愈,唐代散文家、诗人,与柳宗元一起倡导“古文运动”,反对六朝以来华丽文风,主张“文以载道”。

《师说》是他的代表作,在文中作者论述了从师学习的重要性,批判了当时士大夫耻于从师的陋习。

7.把下列句子组成前后衔接、意思完整的一段话,正确的是( )①“语文”就是书面语和口头语的合称。

②混沌初开,人猿相揖别,人类自从有了语言,标志着摆脱了蒙昧、野蛮而进入了文明开发的时代。

③人生在世,靠语文进行学习、工作、生活,语言是人们须臾不可缺少的工具。

④生活的外延有多大,语言的外延就有多大。

⑤语言是人类思维的外化,智慧的物化,说在口头上叫“语”,写在纸上叫“文”。

A. ②⑤④③①B. ②⑤①④③C. ②③⑤①④D. ②③①④⑤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8—10题(9分,每小题3分)灵运因父祖之资,生业甚厚,奴僮既众,义故门生数百,凿山浚湖,功役无已。

寻山涉岭,必造幽峻,严障千里,莫不备尽。

登蹑常着木屐,上山则去前齿,下山去其后齿。

尝自始宁南山伐木开径,直至临海,从者数百人。

临海太守王琇惊骇,谓为山贼,徐知是灵运乃安。

又要琇更进,琇不肯,灵运赠琇诗曰:“邦君难地险,诱客易山行。

”在会稽亦多徒众。

(《宋书·谢灵运传》)下列各组中,找出加点的字与例句加点的字意思相同的项。

8.例句:上山则去前齿 ( )A.以身作则B.学者至今则之C.于其身也,则耻师焉D.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9.例句:徐知是灵运乃安 ( )A.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B.断其喉,尽其肉,乃去C.家祭勿忘告乃翁D.尔其无忘乃父之志10.例句:又要琇更进 ( )A.遣兵数百于东界要之B.事在四方,要在其中C.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D.量要而带之三.阅读《劝学》《师说》,完成11—14题(12分,每小题3分)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劝学》)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

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

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

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师说》)1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有错误的一项是( )A.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彰:清楚,明白B.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师道:从师求学的道理C.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卑:卑鄙D.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焉!惑:糊涂12.对下列两组加点词的含义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①其为惑也,终不解矣③圣人之所以为圣②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④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A.①②相同,③④相同 B.①②不同,③④不同C.①②相同,③④不同 D.①②不同,③④相同1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吾尝跂而望矣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B.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C.其皆出于此乎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D.于其身也,则耻师焉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14.下列对选文的理解,有错误的一项是( )A.《劝学》选段以学习的作用来论述“学不可以已”。

认为人变得聪明的一个重要的标志是“善假于物”。

B.《劝学》选段连用四个生活中常有的经历来设喻,阐明借助外部条件和注重积累的重要作用,借此证明人通过学习,能弥补自身不足。

C.《师说》选段承接对师道的论述,用三组对比,写不同的认识、不同的做法和不同的结果,批判了当时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

D.《师说》选段最后对士大夫之族的评论批判的力度加深,“其可怪也欤!”一句对不肯从师而学的愚蠢作风表现出无法容忍的批判态度。

试卷Ⅱ(共108分)四.(21分)15.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6分,每小题2分)⑴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⑵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

⑶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

16.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练习题。

(5分)雨晴王驾雨前初见花间蕊,雨后全无叶底花。

蜂蝶纷纷过墙去,却疑春色在邻家。

(1)本诗前两句是扣住什么来写春景的?(1分)这样写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情?(2分)答:(2)前人评价“却疑春色在邻家”为“神来之笔”,你认为这句诗“神”在何处?(2分)答:17.在横线处写出诗文原句(10分)⑴鹰击长空,鱼翔浅底,。

(毛泽东《沁园春·长沙》)⑵轻轻的我走了,。

我轻轻的招手,。

(徐志摩《再别康桥》)⑶撑着油纸伞,我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的。

(戴望舒《雨巷》)⑷书生意气,,指点江山,激扬文字,。

(毛泽东《沁园春·长沙》)(5)不可,,不仁。

,不知。

(《烛之武退秦师》)(6)风萧萧兮易水寒,。

(《荆轲刺秦王》)五.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8-21题。

(16分)安于途中从起点到终点,其间的距离就是途中。

感觉生命总是在途中,就像候鸟,总是从南飞到北,又从北飞到南;就像泉水,总是从溪流入河,又从河流入海;就像花草,总是从春长到夏,又从夏长到秋。

自从离开起点以后,生命就总是在途中。

在时间与空间的途中,而且不管情愿与不情愿,总是在日渐靠近某个可知的或未知的终点。

有花开就有花谢,有日出总有日落,有起点当有终点,这很自然。

每一个具体的生命也都难逃此劫。

但对一些具体的生命而言,似乎出发就是为了抵达,似乎付出就要有结果,于是必经的过程成了漫长的等待,总是在途中成了生命最大的煎熬和无奈。

然而抵达真的那么重要吗?终点真的那么美好么?等待或许是一种煎熬,然而生命总是在途中真的就只有无奈么?水气抵达天空也许就成了彩虹,蛹到了生命的尽头或许就成了蝴蝶。

但并不是所有的抵达和终点都具有终极辉煌。

花朵的终点是凋谢,道路的终点是绝境,生命的终点是死亡。

即使水气是因为对天空的抵达而成为彩虹,即使蛹是因为到了生命的尽头才成为蝴蝶,它们也是分别经历了一定的转化和蜕变过程,才各自化水为虹和化蛹为蝶的。

是过程成就了它们最终的美。

过程对任何一个生命体都具有至关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我们甚至可以说,过程即生命。

从某种意义上说,生命确实就是一个过程的确完整体现,或者说是无数生活细节的集结。

而终点不过是生命的界限,主要用于寓示生命体的完结。

它有可能构成生命的升华,却决不会是生命的目的。

但是生活,我们往往是在度过;而将最美好的愿望寄予终极。

仿佛最美好的风景只在彼岸,而此岸只是一种过渡,是一段抵达某处的旅途,我们对此处的风景因此常常忽视,并习惯于生活总是在别处。

每一个至美的终极愿望当然都必须受到肯定,但是生活并不是只有这些,也不该只有这些。

活着,也不能只是追求刹那的辉煌和完成某种使命,或是为了去到某个地方而赶一段路程。

如果生是为了死,就像花朵为了凋谢才盛开,这样一来的生命,存在的意义还有多大?生命不是一次简单的奔赴死亡之约,每一个高品质的生命,或者有高品质愿望的生命,有可能都必须首先做到安于途中。

因为生活并不总是在别处,生命也只有在生命的途中才成其为生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