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期末模拟考试语文试题
【期末试卷】高一年级语文期末模拟试卷及答案

高一年级语文期末模拟试卷一、选择题(12题,共36分,每题3分)1.下列词语中,字音、字形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跻身(jǐ)亟待(jí)独辟蹊径穿流不息B、尺牍(dú)皈依(pàn)白壁微瑕流言蜚语C、泯灭(mǐn)付讫(qì)再接再厉沧海一粟D、遏制(jié)风靡(mǐ)棉里藏针呕心沥血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A、那是一张梁思成和林徽因的合影,左边是一位英俊儒雅的学者,右边是一位柔美聪慧的莘莘学子。
B、周洪宇明白,商场如战场,一不小心就有可能由腰缠万贯的富翁,变成一文不名的穷光蛋。
C、“东北二人转”的很多节目曲辞通俗,形式活泼,常演不衰,真不愧为阳春白雪。
D、中国领土主权不能得到尊重,钓鱼岛局势就不会一劳永逸。
3.下列各句中,没有病句的一句是A.人才培养的质量是衡量一所大学办得好不好的重要因素,大力提升人才培养水平是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课题。
B.为了更好地提高服务质量,我们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最大限度地为旅客创造和谐的候车环境、快乐的人性化服务。
C.这种感冒新药经过在北京、上海、南京、杭州、开封等地医院的400多个病例中临床试用,80%反映确实有疗效。
D.校庆在即,学校要求全体师生注重礼仪,热情待客,以带给从全国各地回母校参加庆祝活动的校友感到宾至如归5.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遂通五经,贯六艺”中“五经”是指:《诗》《书》《礼》《易》《左传》;“六艺”是指:礼、乐、射、御、书、数。
B.班固的《后汉书》与司马迁的《史记》、范晔的《汉书》、陈寿的《三国志》被称为“二十四史”中的前“四史”。
C.元杂剧是用北曲(北方的曲调)演唱的一种戏曲形式,金末元初产生于中国北方。
一本杂剧通常由四折组成,角色分为末、旦、净三大类。
被称为“元曲四大家”的元杂剧代表人物是关汉卿、郑光祖、马致远、王实甫。
D.戏剧是一种综合的舞台艺术,它借助文学、音乐、舞蹈、美术等艺术手段塑造舞台艺术形象,揭示社会矛盾,反映现实生活,是文学体裁的一种。
高一期末模拟考卷语文试卷

语文试卷一、基础知识(每小题2分,共20分)1. 下列词语中,字形、字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 炽热(chì)峰回路转(fēng)雅俗共赏(sú)B. 恍然大悟(huǎng)倾盆大雨(pén)恍若隔世(wǎng)C. 遐想(xiá)载歌载舞(zài)独树一帜(shù)D. 沉鱼落雁(diàn)红颜薄命(bó)指点江山(zhǐ)2.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 通过这次活动,使大家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团队合作的重要性。
B. 在我国,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城乡差距逐渐缩小。
C. 为了保护环境,我们应该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如节约用水、减少垃圾产生等。
D. 他的演讲既有激情,又有深度,给人以极大的启发。
3. 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A. “我爱我的祖国,我爱我的人民。
”毛泽东主席的这两句话,道出了亿万中国人民的心声。
B. 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具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巨大的市场潜力。
C. 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造纸术、火药、印刷术、指南针,对世界文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D. 这本书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介绍了基本概念,第二部分讲解了实际应用,第三部分提供了案例分析。
4. 下列各句中,修辞手法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A. 春天的雨,像母亲的手,轻轻抚摸着大地。
B. 那座山,高耸入云,仿佛一座巍峨的巨塔。
C. 他用那双充满智慧的眼睛,洞察着世界的奥秘。
D. 那朵花,犹如一位美丽的仙子,在阳光下翩翩起舞。
5. 下列各句中,句子成分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A. 我喜欢听音乐,尤其是古典音乐。
B. 他努力学习,成绩不断提高。
C. 这本书的内容非常丰富,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等多个领域。
D. 那个故事发生在很久以前,讲述了一个勇敢的少年与邪恶势力斗争的故事。
二、现代文阅读(每小题3分,共30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题目。
高一语文期末模拟卷01(参考答案)(统编版)

20232024学年上学期期末模拟考试高一语文·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一、现代文阅读(35分)1.(3分)B2.(3分)A3.(3分)C4.(4分)①材料一划线部分侧重于从人内在的价值倾向的角度。
(1分)乡愁成为圈层结构形态呈现时,人的个体价值渐渐让位于群体价值和人类价值,人愈趋于理性和哲学化,导致个体感情无处安放。
(1分)②材料二划线部分侧重于人对外在的生活环境的依赖的角度。
(1分)因为进城的人在文化上可能保留着原有的文化和价值认同,所以人们游走在城乡之间,进而生发了“有家难归”“有根难依”的情感体验。
(1分)5.(6分)①乡愁的圈层式结构是指乡愁是一个基于个体记忆又不断外向放大的概念,愈趋于中心愈浓烈,愈趋于边缘愈淡化。
(2分)②这种圈层式结构是受血缘和地缘影响的。
家庭与社会圈子的范围是可变的,且愈推愈远、愈推愈薄。
(2分)③因时代变迁,由于“己”在生活感受与情感体验等多方面产生了变化,“家”与“乡”的概念也不断扩大,从而引发甚至加速了乡愁概念的扩大。
随着圈层式结构的扩大,乡愁也正由个体、群体进而扩展为全社会共有的乡愁。
(2分)6.(3分)D7.(3分)B8.(4分)①第一次呼告是“我”听房东大嫂陈述丈夫被敌人杀害时,“我”急需一支枪来手刃仇敌,表达一名战士对战斗的渴望和对敌人的仇恨。
(2分)②第二、三次呼告是在屋外敌机轰鸣时,“我”急需一支枪来保护怀中的孩子,表达对和平生活的期盼。
(2分)9.(6分)示例一:这个评价适合本文。
①本文围绕“黄豆”展开,没有直接写正面战争的炮火,选材角度独特;(2分)②本文表现了“我”对枪与战士意义的思考,这在战争题材小说中显得独特;(2分)③本文善用细节描写,比如孩子努力啃咬黄豆的过程,文笔细腻,极富感染力。
(2分)示例二:这个评价不适合本文。
①丈夫被敌人杀害后哀痛无助的大嫂,是战争题材小说中常见的百姓形象;(2分)②“我”宿营的村庄被战争破坏,环境凋敝,是战争中的典型环境;(2分)③“我”多次强烈呼唤武器,要求敌人血债血还,是战争题材小说常见的主题。
高一语文期末考试模拟试卷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下列词语中,字形、字音都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 炽热精疲力尽沸沸扬扬B. 恍若隔世欣欣向荣震耳欲聋C. 美轮美奂妄自菲薄谈笑风生D. 恣意妄为瞬息万变瞠目结舌2.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 他的成绩一直名列前茅,这充分说明了他具有强烈的上进心。
B. 她不仅学习好,还担任了学生会主席,是同学们的榜样。
C. 老师针对同学们提出的问题,一一进行了详细的解答。
D. 通过这次活动,使同学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团结协作的重要性。
3. 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A. 我很喜欢这句话:“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B. 这个故事讲的是一位勇士救了一个美丽的公主。
C. 他从书中得到了很多知识,对以后的学习和工作都大有裨益。
D. 小明在课堂上积极发言,他的声音洪亮,引人注目。
4. 下列各句中,下列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A. 这个问题很复杂,需要我们认真思考,才能得出正确的答案。
B. 面对困难,我们不能气馁,要勇敢地迎难而上。
C. 他的演讲生动有趣,赢得了在场观众的阵阵掌声。
D. 他做事总是有条不紊,把事情处理得井井有条。
5. 下列各句中,下列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A. 这本书内容丰富,图文并茂,非常适合中学生阅读。
B. 他的表演非常精彩,让观众们如痴如醉。
C. 他性格开朗,善于与人交往,人缘非常好。
D. 这座大楼巍峨壮观,是城市的标志性建筑。
二、填空题(每空2分,共20分)6. 下列诗句出自哪位诗人?()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7. 下列词语中,下列字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水滴石穿:形容()8. 下列各句中,下列词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是指自然界和社会生活中发生的事件,是人们从事某种活动的结果。
9. 下列各句中,下列句子表述正确的一项是()()是一种修辞手法,通过将两个或多个事物进行对比,使文章更加生动形象。
10. 下列各句中,下列句子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是指作者在作品中表达的思想、观点或情感。
统编版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语文期末考试试卷(含答案)

统编版2023-2024学年高中语文上册期末试卷姓名: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讲究“兴寄”是我国古代诗歌的重要特点之一,它原是诗歌创作的要求,但“兴寄”的深浅有无,古人不仅常用于诗歌评论,且注重“兴寄”的诗,作者往往有意让它的意味“使人思而得之”,或“以俟人之自得”,而不正言直述。
所谓“兴”,原是赋比兴的“兴”。
“兴”的写法就是“托事于物”,或“托物兴词”。
寄托于某种事物以表达感情的“兴”,也就是“兴寄”。
“兴”字的含意是“起”,诗人所兴起的是情,所以,《文心雕龙·比兴篇》说:“兴者,起也。
起情,故兴体以立。
”只是这种情是诗人触发外物而兴起,又寄托于物而表达出来的。
由此可见,古典诗歌的所谓“兴寄”,主要就是通过具体事物的描写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在唐代,“兴寄”逐渐形成和“彩丽竞繁”“其体华艳”相对的概念,用以指诗歌应具有充实而有意义的思想内容的要求。
如白居易《与元九书》所论:“诗之豪者,世称李、杜。
李之作,才矣奇矣,人不过矣;索其风雅比兴,十无一焉。
杜诗最多……然撮其《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塞芦子》《留花门》之章,‘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之句,亦不过三四十首。
”从白居易在同文中称自己有关“美刺兴比”的诗为“新乐府”,元稹在《进诗状》中称自己的乐府诗“稍存寄兴”,可知“比兴”和“兴寄”的要求是相近的。
这种“比兴”或“兴寄”,就是要求诗歌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了。
用这样的要求来衡量齐梁时期的诗作,自然是“兴寄都绝”。
唐宋以后,诗词的“兴寄”受到诗人们更大的重视。
明人胡应麟、许学夷等多次用“兴寄”的深浅来评论诗歌优劣,到了清代,甚至认为“文无比兴,非诗之体也”(冯班《钝吟杂录》);“伊古词章,不外比兴”(陈廷焯《白雨斋词话·自序》)。
没有比兴就不成其为诗,以至一切文学作品,无不是用比兴写成的,这就把比兴的地位提得更高了。
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高一语文期末考试试题(含答案)

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考试高一语文(考试时间:150分钟试卷满分:150分)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将自己的准考证号、姓名、考场号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用2B 铅笔在“考场号”和“座位号”栏相应位置填涂自己的考场号和座位号。
将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条形码粘贴处”。
2.作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 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
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
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4.测试范围:必修上册全册。
5.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2023·江苏期中)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
我说中国的基层是乡土性的,那是因为我考虑到从这基层上曾长出一层比较上和乡土基层不完全相同的社会,而且在近百年来更在东西方接触边缘上发生了一种很特殊的社会。
那些被称为土头土脑的乡下人,他们才是中国社会的基层。
我们说乡下人土气,这个土字却用得很好。
土字的基本意义是指泥土。
乡下人离不了泥土,因为在乡下住,种地是最普通的谋生办法。
在我们这片远东大陆上,可能在很古的时候住过些还不知道种地的原始人,那些人的生活怎样,对于我们至多只有一些好奇的兴趣罢了。
以现在的情形来说,这片大陆上最大多数的人是拖泥带水下田讨生活的了。
我们不妨缩小一些范围来看,三条大河的流域已经全是农业区。
而且,据说凡是从这个农业老家里迁移到四围边地上去的子弟,也老是很忠实地守着这直接向土里去讨生活的传统。
靠种地谋生的人才明白泥土的可贵。
农业直接取资于土地,种地的人搬不动地,长在土里的庄稼行动不得,土气是因为不流动而发生的。
高一语文期末考试模拟试卷(全国乙卷)含答案

高一语文期末考试模拟试卷(全国乙卷)一、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沉郁顿挫”原是杜甫在给唐玄宗的《进〈雕赋〉表》中对其诗文的概述,后代文论家认为这四个字能够表述杜诗的主体风格,遂成定论。
但对于“沉郁顿挫”的具体含义,历代文论家大都从内容方面解释“沉郁”,从形式方面解释“顿挫”。
我认为,“沉郁”与“顿挫”二者的内涵及成因,既都有内容层面的因素,也都有形式层面的因素。
杜甫信奉儒家思想,儒家的忧患精神、人本精神、乐道精神、笃行精神深深刻镂在杜诗之中。
杜甫身经战乱,爱国主义、民族意识以及民胞物与的伟大情怀,构成了战乱诗篇的主旋律。
杜甫家世不幸、仕途蹭蹬,造成杜甫持重、忧郁的性格。
凡此种种,都促使杜诗形成沉郁的风格。
杜甫看问题总是比别人深入一层、慎重几分。
安史之乱爆发前夕,唐帝国的朝野上下沉浸在歌舞享乐之中,只有杜甫感到了国家危机的来临。
天宝末年,唐玄宗兴兵讨伐南昭。
对这场不义之战,杜甫作了严厉的抨击,“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君不闻汉家山东二百州,千村万落生荆杞。
纵有健妇把锄犁,禾生陇亩无东西。
”(《兵车行》)而同时代的诗人,如高适(《李云南征蛮诗》)、储光羲(《同诸公送李云南伐蛮》),则为这场不义战争高声鼓噪。
高、储之辈只知道迎合当权者的心思,不顾及战争的危害,杜甫却能以国家安危为视点唱出反调。
这就是他的作品的深度之所在,“沉郁”风格之表现。
杜甫在一些描绘山川景物或反映个人身世的作品中,每每采用“时空并驭”的手法,在一联中,从时空两个角度下笔,这也是形成“沉郁”风格的因素。
“江山有巴蜀,栋宇自齐梁。
”(《上兜率寺》)前句以“巴蜀”写寺的周围“江山”之壮美,是从空间角度下笔;后句以“齐梁”写寺庙中“栋宇”之悠久,则是从时间角度下笔。
“天下兵戈满,江边岁月长。
”(《送韦郎司直归成都》)前句以“兵戈满”写战火遍地的现实,是从空间角度写战乱的广延;后句以“岁月长”写客居日久,是从时间角度写战乱的持久。
2024-2025学年统编版(部编版)高一语文上册期末模拟试题及答案

2024-2025学年统编版(部编版)高一语文上册期末模拟试题班级:________________ 学号:___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一、单选题(每题3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 逡巡(qūn)踯躅(zhízhú)巉岩(chán)舳舻千里(zhúlú)B. 愀然(qiǎo)谪戍(zhé)扪参(mén shēn)砯崖转石(pīng)C. 吮血(shǔn)潦倒(liáo)恪守(kè)纨绔子弟(wán kù)D. 嗟叹(jiē)迤逦(yǐ lǐ)锲而不舍(qiè)扣舷而歌(qián)答案:B解析:A项,“踯躅”应读“zhí zhú”错误,应读“zhí zhú”。
C项,“潦倒”应读“liáo”错误,应读“lǎo”。
D项,“扣舷而歌”中“舷”应读“xián”,而不是“qi án”。
2.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A. 他在学习上很勤奋,遇到疑难问题总是追根究底,非弄个水落石出不可。
B. 这座建筑依山傍水,风景绝佳,但因年久失修,已成残垣断壁,满目疮痍。
C. 这篇文章错别字连篇,语病百出,简直不忍卒读。
D. 这幅画,形象生动,构思精巧,真是不可名状。
答案:A解析:A项,“追根究底”指追究根底,一般指追问一件事的原由,符合语境。
B 项,“满目疮痍”比喻眼前看到的都是灾祸的景象,与“年久失修”的建筑不完全匹配。
C项,“不忍卒读”指不忍心读完,多形容文章悲惨动人,与“错别字连篇,语病百出”不符。
D项,“不可名状”指无法用语言来形容,与“形象生动,构思精巧”相矛盾。
3.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 春天的杭州是个美丽的季节。
B. 通过这次学习,使我提高了对环境保护的认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一期末模拟考试语文试题(考试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注意事项:1.答题前,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上。
2.答客观题时,必须使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3.答主观题时,必须使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将答案书写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上。
4.所有题目必须在答题卡上作答,在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5.考试结束后,只将答题卡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唐代文学繁荣的原因很多,有些时代条件是难以复制的。
但之所以能达到高峰,也有文人们的自觉努力,其中有些因素仍然值得当代文艺工作者思考。
一代文人为时代而创作的使命感是文学高峰形成的前提。
唐代文人们在不同时期都能将个人和国家命运联系在一起,有为时代而创作的责任感。
例如初盛唐是走向兴盛的时期,文人们对时代和人生进行自觉的思考,将欣逢盛世的自豪感和自信心转化为积极进取的精神和乐观的情怀,创作出充分体现时代风貌的优秀作品。
李白在《古风》其一中写道:“圣代复元古,垂衣贵清真。
群才属休明,乘运共跃鳞。
文质相炳焕,众星罗秋旻。
我志在删述,垂辉映千春……”他认为开元年间复兴了尧舜的太平之世,才子们纷纷乘此时运,各展才能,写出文质兼备的诗歌,自己更是希望著述照耀千秋。
而在安史之乱中,杜甫处于家国兴亡的危急关头,则写下大量忧国忧民的传世名作。
中唐时期,社会危机重重,白居易提出“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以许多讽喻诗广泛触及中唐各种政治问题反映现实的深度和力度都是后人所不能企及的。
文学高峰的形成与文学风气、文学形式大力变革有关。
以诗歌来说,齐梁陈隋时期诗风浮靡,唐朝从开国之初就将政治革新和文风革新联系在一起。
从初唐到盛唐,诗歌经历过三次重要革新。
其主要方向是提倡诗歌文质兼备,发扬比兴寄托的风雅传统,肃清浮华绮丽的文风。
初唐四杰提出要廓清“积年绮碎”,强调刚健的气骨和宏博的气象。
继四杰之后,陈子昂标举风雅兴寄和建安气骨,批判齐梁诗的“彩丽竞繁”。
到初盛唐之交,张说和张九龄进一步提出作文要风骨和文采并重,鼓励多样化的内容和风格,并提出以“天然壮丽”为主的审美理想。
经过这三次革新,建安气骨在开元中为诗人们广泛接受,以建安气骨为核心的“盛唐气象”形成。
唐代诗人善于提炼具有普遍性的人情,表现人生共同感受,使之达到接近生活哲理的高度,因而尤能引起后人广泛的共鸣。
人类的社会生活时代环境千变万化,但是总有一些共通的至少是本民族共有的情感体验,例如乡情、亲情等。
中国古诗为大众接受度最高的多数是产唐诗,其重要原因之一是盛唐诗人既能捕捉人所共有而未经前人道过的感受,又能以透彻明快的语言将其概括为人类生活中普遍的体验:“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离乡太久儿童不识的情景寄寓着人生易老的深刻感触,这正是多少人老来还乡的共同体会;“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既是王维的心情,又超出了时空地域的局限,为后人所共有。
唐代文学高峰形成的原因还有很多。
但以上三方而至关重要在登临巅峰的过程中,唐代文人所追求的完美和高远的精神风貌,可能在当下尤为欠缺,因而对今后的文艺建设最有启发性。
(摘编自葛晓音《唐代文学高峰的启示》)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唐代文学高峰的形成,除特定的历史条件外,也与文人们自觉创作、自觉革新的努力密切相关。
B. 中唐时期,诗人白居易以前所未有的深度和力度大胆揭露各种社会问题,创作了大量讽喻诗。
C. 唐代文人大胆革新,初唐四杰率先提出风雅兴寄和刚健的气骨,这促进了唐诗的健康发展。
D. 唐诗以透彻明快的语言概括出人类普遍的生活体验,因此成为大众接受度最高的文学形式。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文章列举李白、杜甫、白居易等人创作的例子,证明了唐代文人为时代创作的强烈责任感。
B. 唐诗是经历了不断革新才达到高峰的,文章按照时间的顺序阐述了唐诗的三次重要革新。
C. 文章通过引用,论证了唐代诗人善于表达人们在同类境遇中的共同体会,唤起人们的共鸣。
D. 文章按总分总结构阐述唐代文学高峰形成的原因,从三个角度层层递进地论述中心论点。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文人对所处时代和社会有敏锐的观察力、高度的责任感,并进行深刻思考,对创作出优秀作品意义重大。
B. 如果唐诗没有历经三次重要革新,其创作就可能沿袭齐梁陈隋时期的浮靡诗风,也就不会有后来的繁荣景象。
C. 提倡文质兼备,反对绮靡浮夸,这是唐诗一系列革新始终坚持的方向,也为唐诗达到高峰奠定了基础。
D. 唐代文人们的创作经验,尤其是他们追求的完美高远的精神风貌,是当代文人所欠缺的,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4-6题。
材料一:往返4000多公里的超远距离通信,时延36毫秒内,依靠虚拟仿真和5G技术,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田威把曾经只能是空想的飞机制造实验教学变成了现实——4月9日,以“识变、应变、求变”为主题的中国慕课大会在京启幕。
在现场教学展示环节,田威用一根网线串起了一场三地三校同时完成的飞机大部件装配实验。
作为互联网发展的产物,慕课自诞生起就被寄予了打破传统教育时空界限和学校围墙、催生新的教育生产力的厚望。
慕课带来的教学组织形式、学习方式和管理模式的变革,正为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受教育者提供个性化、多样化、高质量的教育服务。
会上,教育部副部长钟登华透露,如今,我国慕课数量和应用规模居世界第一,共计2亿多人次“打卡”慕课学堂,较2017年增长2.7倍,上线慕课数量约12500门,增加近3倍;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数量增至1291门,增加1.6倍。
同时,覆盖所有专业门类的慕课体系正在建立。
(摘编自《中国慕课:跑出速度创新标准》,《光明日报》2019年4月11日)材料二:朱春俐在《国内慕课学习的调查研究》一文中,选取了六大慕课平台上共1051门课程作为观察样本,观察其所属专业学科。
又从1051门样本课程中选取出各平台上关注度最高的5门热门课程,共计28门课程(其中有2门重复课程),观察其所属专业学科。
得到以下信息,如图:(摘编自朱春俐《国内慕课学习的调查研究》)材料三:据报道,今年,教育部将出台《在线开放课程建设与应用管理办法》,推进“亚欧会议慕课网络行动”,充分借助“互联网+教育”“智能+教育”,支持国内慕课平台横向联合,推动更多慕课上线国际著名平台。
经过量的积累,我国慕课已经进入质的提升阶段,但是还存在诸多问题。
许多慕课平台堆积大量教学视频资源,与传统课堂的“满堂灌”并无本质差异。
对此,授课者必须做到以学习者的需求为中心,明确教学目标、优化教学设计。
其次,要注重在线测量和数据分析,探索在线教育规律。
高校可以利用大数据和数据挖掘等技术,在线测量和分析师生的教学行为和轨迹,发掘学生学习困难和进步因素;促进因材施教,提升教学质量。
同时,进一步开展慕课跨机构、跨部门合作,才能释放全新活力。
在国内,近来创业创新类慕课较为热门,高校也可积极寻求机会与各类企业合作,为学生创造锻炼机会。
(摘编自骆蓉《把慕课打造成提升高等教育质量的“金课”》,《光明日报》2019年4月4日)材料四:在中国慕课大会在,腾讯公司副总裁王巨宏首倡“未来+教育”概念。
这是一套从底层信息基础设施,到智能应用引擎、优质内容平台层面,全面服务“以人为本,面向未来”的人才培养新模式。
产学协同育人,共建优质的教学内容,持续为智慧教育提供资源,腾讯TAPD 技术团队深入高校,将腾讯敏捷开发工具、方法与实践文化融入高校软件工程课程平台,致力于培养更多软件工程人才。
经由产学研协同创新,共同探索科技与教育的深度融合,打造智慧教育的技术引擎。
(摘编自《腾讯王巨宏:“未来+教育”,以智能技术助力人才培养新模式》,《消费日报网》2019年4月11日)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在中国慕课大会上,田威教授依靠虚拟仿真等新科技,串起了一场三地三校同时完成的飞机大部件装配实验,使曾经的空想变为现实。
B. 慕课的产生打破了传统的教育时空界限,打破了传统的教学组织形式、学习方式和管理模式,可为受教育者提供更个性、多样的服务。
C. 文学、教育学、历史学、经济学所属学科数在28门热门课程学科数中所占的比例要高于它们的课程数在全部样本课程中所占的比例。
D. 工学和理学的课程数占全部样本课程的比例之和约为50%,这与工学和文学所属学科数占28门热门课程学科数的比例之和一致。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在与2017年慕课的发展情况作对比时,材料一运用多个数据,有力地证明了如今我国慕课数量之多、发展速度之快和应用规模之大。
B. 在当下互联网时代,大数据等技术对教学有极大的指导意义,在这种技术指导下的教学成效一定比传统教学好。
C. 腾讯的“未来+教育”概念是一种全面服务于新时代人才培养的新模式,包括从底层信息基础设施,到智能应用引擎等多个层面。
D. 腾讯提供产业资源与技术,融入高校课程平台,与高校共同研究科技与教育的深度融合,为教育的智能化升级助力。
6.如何促进高校慕课的高质量发展?请结合材料简要概述。
(6分)(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楼道里的关门声杨乃云七层的楼房,我住四楼。
刚住进来的一段日子里,每天都被“咣”的一下关门声震醒,并且是在刚刚入睡的夜半时分,接着又是一阵噔、噔、噔的脚步声。
开始几天尚能忍受,以为可能是一种暂时现象。
日子久了,再有涵养的人,情绪也会失去平衡。
终于有一天,我再也忍耐不下去了。
门响过后,我爬起来刚要下床,被妻子一把拉住:“干啥?”我忿忿地说:“我明白了,准是七楼那个‘缺教'的浑小子。
不行!我得去警告他一下,总得懂点公德吧!”妻沉默..一会,说:“明儿再说吧。
”看来她也受够了。
早上起床后.我要去七楼。
妻喊住我:“先别!要去说也要讲究个方式方法。
刚搬来互不了解,以后熟悉了都是好邻居,这样冒然地去,说不好会伤和气的。
我必须先去打探明白究竟是不是七楼那个孩子。
”还是女人心细,想得周全。
我把希望全寄托在妻子身上了。
几天过去了,响声依旧。
我又发作,刚爬起来又被妻子拉住,她细声地说:“深更半夜的,别去了。
习惯就好了。
”“习惯?还需培养这样的习惯?岂有此理!”我的火一半来自关门声,一半对着妻子的不负责任。
妻子似乎洞察出我的心思,耐心地说:“先躺下,听我说。
是七楼那个孩子。
我打听清楚了,他爸爸是工人,妈妈得了癌症又下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