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编译笔记(中国传媒大学)

合集下载

马工程《新闻编辑》笔记第一章

马工程《新闻编辑》笔记第一章

0.1复习笔记【知识框架】【考点难点归纳】参考识库学习网整理考点一:新闻编辑的研究对象、发展历史与理论成果★★★1新闻编辑的研究对象(1)新闻编辑的含义①新闻编辑工作。

是新闻媒体在新闻内容生产进程中进行的有关决策、组织、加工、设计、制作等专业性工作的总称。

②新闻编辑人员。

指在新闻机构中担当新闻编辑工作的专业从业人员。

(2)新闻编辑的研究对象①新闻编辑工作的原理、规则和操作技术。

②新闻编辑人员的技术本领、知识结构和专业素质。

参考识库学习网整理2新闻编辑的产生与发展(1)早期产生①1815年,来华传教士创办报刊《察世俗每月统记传》。

开启了中国现代意义的新闻编辑实践,是后来报刊大众化的铺垫。

②1861年,《上海新报》创办。

实行分版分栏的固定编排,产生了初始的报刊新闻编辑规范。

(2)《时务报》时期新闻编辑业务有了更大的发展,主要表现在:报纸双面印刷,文章句读加点,版面分栏编辑,增列导读目录,提倡简洁文风,外地要闻须用电文稿等。

(3)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中文报刊完成了由近代到现代的转变。

在《新青年》的影响下,新老报刊多改为白话文,使用西式标点。

报纸版面编排方面,产生了多种分栏形式,头版头条由“大总统令”改为国内外重大新闻,并开始重视标题制作。

一些大报进行了副刊革新,从不足一版增添为多版。

(4)新文化运动后报纸编辑业务进一步创新,例如:《民生报》主张“小报大办”“精选精编”,采用“重视言论、竞争消息、广用图片”编辑方针,受到读者支持;《申报》改革了评论和副刊的编辑业务,助力该报进入鼎盛时期。

(5)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集中力量办报(《新华日报》《解放日报》),并成立了延安新华广播电台。

在我党创办的各类新闻媒体中,新闻编辑工作都表现出以下主要特点:密切配合党的工作、积极做好宣传联动、坚持群众办报、坚持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

(6)新中国成立后党对私营报纸进行了接收、改造和重组,并保留了有进步倾向的报纸,形成了以党报为主体的新媒体格局。

王润泽《中国新闻传播史新编》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新闻业现代化的建设【圣才出品】

王润泽《中国新闻传播史新编》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新闻业现代化的建设【圣才出品】

第四章新闻业现代化的建设4.1复习笔记【知识框架】【重点难点归纳】一、民国成立后各种媒体大发展的背景和基本情况1.民国初年新闻事业的大发展(1)发展情况民国初年报业盛极一时。

武昌起义后的半年内,全国报纸数量及销量陡增。

这一时期被称为“报纸的黄金时代”。

(2)繁荣的原因①旧禁令的废除武昌起义后,清政府的《大清报律》等法规形同虚设,限制办报和束缚办报人手脚的禁令完全被解除。

南京临时政府内务部认为前清的《著作权章程》没有同民国国体相抵触,决定在未颁行新的著作权法前暂时援用。

②新闻自由法律体系在中国初现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后,南京临时政府通过立法手段建立起与西方先进国家接轨的自由新闻体制。

a.将言论出版自由的原则载人国家的根本大法之中。

b.颁布有利于新闻事业发展的法律、法令,促进新闻事业的繁荣。

如交通部核减新闻邮费和电费,以利报业的发展。

③革命党对新闻自由的保护和推动民国成立后,取得胜利的革命党立刻在其所控制的地区,按照言论出版自由的理念,建立起保护支持新闻自由的机制。

各地政权机关都在所颁布的法令和签署的协定中,写有保护言论出版自由之类的条款。

④民国“暂行报律”事件的影响1912年3月2日,南京临时政府内务部次长居正等人,鉴于《大清报律》废止后报刊出版无章可循的状况,由内务部参事林长民草拟了一个简略的法令《中华民国暂行报律》,同新闻界约法三章。

但是,“暂行报律”的电文一发,立即遭到了新闻界的一致反对。

对此,孙中山接受了新闻界的反对意见,下令取消了该报律。

“暂行报律”事件加深了人们对言论出版自由的认同,民国初年和北洋政府期间,各种报界团体曾多次代表报界,就报律、报人的权益等问题与政府进行交涉。

⑤国人与业界对报刊和报人的过高期待和自诩新创办的报刊,极力宣扬在民主制度下,报馆和记者应担负起监督政府和指导国民的职责。

报刊不仅可以批评官员,甚至可以指名道姓地斥责总统,形成无序之自由。

这种情况与封建社会形成强烈反差,使一些知识分子或政客过于热衷或迷信创办报刊。

《新闻编辑》课程笔记

《新闻编辑》课程笔记

《新闻编辑》课程笔记第一章:新闻编辑概论一、新闻编辑的基本概念1. 新闻编辑的定义新闻编辑是指专业人员对新闻素材进行筛选、加工、整理和发布的过程。

这一过程涉及对新闻信息的价值判断、内容编排、表现形式的选择以及传播策略的制定。

2. 新闻编辑的要素- 新闻素材:包括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原始材料。

- 编辑手法:涉及写作风格、报道角度、结构布局等。

- 传播渠道:包括报纸、杂志、电视、广播、网络等。

- 受众:新闻信息的接收者和消费者。

3. 新闻编辑的类型- 新闻报道编辑:负责新闻事件的采集、编写和发布。

- 新闻评论编辑:负责新闻评论的撰写和审核。

- 新闻图片编辑:负责新闻图片的挑选、处理和排版。

- 数据新闻编辑:负责数据新闻的挖掘、分析和呈现。

二、新闻编辑的任务与作用1. 新闻编辑的任务- 确保新闻信息的真实性、准确性和时效性- 真实性:对新闻事实进行核实,确保信息来源可靠。

- 准确性:精确表达新闻事实,避免歧义和误解。

- 时效性:迅速响应新闻事件,及时发布信息。

- 提高新闻信息的传播效果- 通过合理的编排和设计,吸引受众注意力。

- 运用多媒体手段,增强新闻的吸引力。

- 维护国家利益、社会公共利益和新闻职业道德- 遵守法律法规,传播正能量。

- 尊重新闻伦理,保护隐私权和名誉权。

2. 新闻编辑的作用- 引导舆论- 通过头条新闻、专题报道等方式,突出重要议题。

- 通过评论和解读,提供深入分析和观点。

- 传播知识- 通过科普报道,普及科学文化知识。

- 通过教育新闻,促进社会教育公平。

- 服务社会- 关注民生问题,提供实用信息。

- 监督社会现象,促进社会进步。

三、全媒体环境下的新闻编辑业务发展1. 媒介融合- 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相互借鉴,形成互补。

- 跨平台内容共享,实现资源最大化利用。

2. 编辑手段多样化- 利用数字技术,实现新闻内容的多样化呈现。

- 结合大数据分析,精准推送个性化新闻。

3. 个性化定制- 根据用户兴趣和行为,提供定制化新闻内容。

新闻编辑学笔记(人大版)

新闻编辑学笔记(人大版)

第一章概论第一节当代新闻编辑工作一、二十一世纪的新闻编辑环境(一)社会变革加剧使新闻编辑面对更加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

我国由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轨,社会各界对信息的需求迅速增长,报纸的类型日益多样化,版面也在不断增加。

报纸的读者出现了不断“细分”的趋势,而且社会转型时期的新情况、新问题层出不穷,编辑工作的难度越来越大。

(二)媒介种类与数量的递增使新闻编辑面对压力强大的市场竞争环境。

我国报纸在改革开放以来经历了高速发展的“黄金时代”以后,内部的竞争日趋白热化。

同时,电子新闻媒介也迅速崛起,二千多家广播电台、三千多家电视台成为当代报纸的强大竞争对手。

正在迅速发展的网络媒介也对报纸造成压力,报纸编辑工作要不断寻找和发挥自己的优势。

(三)现代科技发展使新闻编辑处在崭新的技术环境。

我国报纸已经告别"铅与火"的历史,走入“光和电”的时代。

现代科技不但改善了编辑工作条件,还使报纸编辑能够更好地开发新闻信息资源,并使编辑工作流程更加合理、高效。

现代科技还推动了报纸编辑业务的改进,带动了报纸质量的提高和形象的改观。

二、报纸编辑工作的内容及其流程(一)报纸编辑部报社内部的分工合作是以一定的组织形式固定下来的,其中负责报纸编辑出版工作的组织机构就是报纸编辑部。

报纸编辑部的最高领导人是总编辑,最高领导机构是编委会。

编委会是由正副总编辑和一些重要编辑部门的负责人组成的。

报纸编辑部下辖的部门是各专业部,专业部有“采编合一”与“采编分离”两种。

总编辑与编委会对各专业部和各个版的领导,以及各个部门之间的协调合作,主要通过"编前会"制度来落实。

(二)报纸编辑工作的内容报纸编辑工作指报纸编辑在报纸生产过程中所进行的一系列工作。

报纸编辑工作的内容包括策划、编稿和组版三部分。

策划指报纸的整体设计和新闻报道的策划与组织;编稿指分析与选择稿件、修改稿件和制作标题;组版指配置版的内容和设计报纸版面。

中国传媒大学新闻采访学笔记

中国传媒大学新闻采访学笔记

中国传媒大学新闻采访学笔记一新闻采访的概念:新闻记者为了新闻报道而进行的采集分析新闻事实性材料的职业性活动。

二新闻采访的特点:1 求实性;2 时效性;3 独立性;4 突变性;5 艰险性;6 广泛性;7 连续性;8 公布性;三新闻采访的难点:1 采访要快、同时要准;2 采访要快,同时要深;3 材料的挖掘要生动,同时要真实。

四新闻采访中的三大矛盾(对应于采访的三大难点):时效性与真实性的矛盾;时效性与深刻性的矛盾;真实性与生动性的矛盾第二章新闻记者一记者职业是随着近代报纸的产生分离出来的。

二记者职业的性质:1 记者是党、政府和人民的耳目喉舌;2 记者是真理的捍卫者;3 记者是信息、知识的传播者三记者的类型:1 专业记者:指专门采访或侧重报道某一条战线或某一个领域的记者。

(如政治记者、经济记者、文教记者、法制记者、体育记者、军事记者等)专业记者是社会分工细化的产物,他们熟悉某个领域的情形,便于结交朋友,成为某个领域的专家2 常驻记者:又称地点记者,以新闻机构所在地为采访范畴的,称为本埠记者。

地点记者称为外埠记者。

常驻记者有利于了解所在地点的情形,便于报道。

3 机动记者:不常驻在一个地点,没有固定采访范畴,随时预备同意编辑部调遣,完成重大突发事件采访的记者。

4 特派记者:指因专门的采访任务受编辑部派遣的记者。

5 特约记者:指应编辑部的约请,完成一定采写任务的编外人员。

6 驻外记者四记者的工作任务:1 采写新闻;2 反映情形;3 群众(通联)工作(包括联系组织通讯员、处理读者来信来访、征求群众意见、组织开展社会活动等)五记者的采访路线:包括记者的认识路线和工作路线1 记者的认识路线是,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动身,理论联系实际,在实践中检验和进展真理。

2 记者的工作路线是,依靠党委,坚持真理,深入实际,深入群众。

六记者的采访作风:1 实事求是的严谨作风;2 雷厉风行的灵敏作风;3 不畏艰险的斗争作风;4深入实际的群众作风七记者工作的差不多要求:1 严格坚持新闻报道的真实性原则:b 具体要求:1)明显的事实材料(新闻的六要素)一定要真实;2)非明显的事实材料也一定要真实(包括人物的心理活动描写、细节描写、思想认识的描写、对事实的评判、讲明和讲明)3)记者要注意把被采访的事物放在全局中加以观看,不要因为个不事例的真实而以偏概全,要善于透过事物的表象看到事物的本质。

张子让《新闻编辑教程》(修订版)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 第(1-3)章 【圣才出品】

张子让《新闻编辑教程》(修订版)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 第(1-3)章  【圣才出品】

第一章绪论1.1复习笔记【知识框架】【重点难点归纳】一、新闻编辑工作的基本特性1.新闻传播的主导性工作编辑工作的主导性体现在报道的定位、策划和报社的编前会制度上。

2.新闻传播的整合性工作新闻传播是集合传播,新闻报道刊播之前,通常都要经过整合,以版面、节目或网页这种“组合产品”的形式提供给受众。

在此过程中,编辑工作起着最主要的作用。

3.新闻传播的把关性工作编辑的把关是全程性、综合性和终身性的把关。

二、互联网络与新闻编辑1.编辑地位与职责的变化编辑工作依然是网络新闻报道中最主要、最重要的业务,网络新闻的竞争更多地表现为编辑工作的竞争。

2.编辑思维与观念的变化(1)互联网新闻编辑人员不仅要熟悉平面思维和线性思维,还要懂得超文本思维。

(2)互联网交互功能的凸显,需要编辑人员树立互动传播的新观念。

(3)独家新闻是媒体的掌上明珠,网络新闻编辑应改变对独家新闻的传统理解,不是单纯地追求它的时效性,而应更多地解读和开发其对网民的接近性和重要性。

3.编辑手段与方式的变化(1)编辑方式的变化最主要表现为动态化。

网络传播不仅流量特大,而且滚动性极强。

(2)编辑方式的不同还表现在网站首页和主页的设置。

便于用户选择和搜寻,是所有网页或同类网页中最重要的页面。

(3)借助巨大的空间优势,网络新闻的分类更加细化,同一新闻往往从不同的角度划分,归入不同的栏目,栏目和子栏目明显增多。

三、媒介融合与新闻编辑1.媒介融合的概念与实践(1)媒介融合的概念①媒介融合的概念来源媒介融合这一概念来源于美国,有的学者认为媒介融合由《数字化生存》的作者尼葛洛庞帝提出。

他指出,媒介融合是在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二者融合的基础上,用一种终端和网络来传输数字形态的信息,由此带来不同媒体之间的互换性和互联性。

而较多的学者认为,媒介融合首先由美国马萨诸塞州理工大学的浦尔教授提出,其本意是指各种媒介呈现出多功能一体化的趋势。

②媒介融合的两层含义综合学者们给出的定义,媒介融合可作广义和狭义的理解。

新闻编辑笔记讲解

新闻编辑笔记讲解

新闻编辑笔记讲解新闻编辑笔记第一章:一、1.新闻编辑:是指现代新闻机构中,从事媒介成品生成过程中的决策、组织、选择、加工、设计、制作等专业性工作的总称,同时也指从事这项工作的专业人员。

2.编辑的分类:(1)报纸编辑:是指报纸编辑人员为出版报纸所从事的专业性工作,其内容一般包括确定编辑方针、拟定报道计划、组稿、送稿、选稿、改稿、配稿、制题、设计版面包括联络作者等(2)杂志编辑:是指比报纸周期稍长的综合性或专业性连续出版物的组稿、选稿、改稿、编版等专业性工作(3)广播编辑:是指广播节目生成过程中根据广播本身媒介特点进行的构思、组织、加工、制作等一系列文字工作和技术工作。

(4)电视编辑:是指电视节目生成过程中根据电视媒介特点所进行的前期策划、组织和后期的图像选配加工、文字编审和音效处理工作。

(5)网络编辑:是指随着网络新闻传播出现而崛起的新型编辑门类,除具有传统的新闻编辑所具有的审核、编选、加工、制作标题、设计、排列之外,还包括相关内容的链接设计、图文组合、滚动版预设等。

二、1.中文报刊编辑的发展:中国近现代意义的新闻编辑实践最早应追溯到传教士马礼逊和米怜在马六甲创办的《察世俗每月统计传》,这是第一份中文近代报刊。

创刊号的序言是中文报刊第一篇阐明办报思想和编辑方针的序言。

由此,宗教性、可读性、通俗性和篇幅短小成为早期报刊的基本特征。

对其后的宗教报刊和中文报刊有不同程度的影响。

新版报刊,开宗明义、明确办报宗旨与编辑方针,成为近代以来中文报刊的鲜明传统。

继传教士之后,外国人在华创办外文报刊与商业报刊都十分重视编辑方针的确定近代国人办报意识的形成是受到了传教士报刊客观启发和社会改良的主观动机双重因素的影响。

1872年创办于香港的《华字日报》几乎定下了此后国人办报的基调,即爱国主义。

近代国人办报的最初动机,并非在于新闻性而在于知识性、时政性和爱国主义。

此后的王涛和梁启超都是前后一脉相承的中文报纸的现代版式的形成最早可追溯到1858年创办的中文日报《中外新报》,四开单面印数,竖排版。

新闻编辑学笔记

新闻编辑学笔记

新闻编辑学笔记第一章导言一编辑的四重含义:1 从事编辑工作的人员;2 编辑工作;3 编辑劳动;4 编辑技术职称二编辑人员的修养:1 理论修养(邓小平理论、政策理论)2 知识修养3 道德修养4 业务修养第二章报道的组织和调控一编辑方针(报纸的定位)1 概念:编辑方针是指报纸编辑部门根据报纸的性质、立场、读者对象和办报目的而制定的指导报纸编辑工作的总体方针,是编辑报纸所要遵循的基本准则。

它是编辑理想的具体化、原则化。

2 内容:a 办报宗旨;b 报道内容;c 报纸水准;d 报纸的风格、特色(其中a为政治定位,b、c为业务定位)3 确定依据:a 报纸的归属和立场;b 办报的目的;c 报纸的读者对象(其中a、b为媒体因素,c为受众因素)4 编辑方针要有稳定性,稳定的编辑方针使报纸特色的重要保证。

二报道的组织:1 概念:它是编辑根据编辑方针,对每个时期的报道内容、报道重点、报道角度和报道形式所作的精心组织和安排。

它是编辑方针和实际情况相结合的产物。

2 必要性:a 报道组织是将编辑方针具体化、实践化;b 只有加强组织报道,才能正确反映现实生活。

3 步骤:a 报道开始前对报道计划的制定(报道策划):指对一个时期或一个专题的报道内容和方法所作的统筹安排。

它分为阶段性的报道计划和专题性的报道计划。

b 报道开始后对整个报道的调度和指挥。

三新闻报道的设计思路:1 报道计划的制定原则:a 重点突出;b 全面2 报道设计的思路:a 辩证设计;b 创新设计(报道内容新;报道形式新;版面编排新);c 贴近读者心理四报道的组织实施:1 报道进程:指报道的组织过程。

报道进程分为:a 部署与开篇(直入式、铺垫式);b 展开与控制;c 结束(封闭式、开放式)与总结。

2 报道时机:指报道进行的时间。

报道时机分为:a 配合式;b 即时式;c 预见式3 报道方式:指报道者反映报道对象的方法。

A 集中报道:指短期内集中较多篇幅反映某一事物的方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导言:新闻编译方法论第一节新闻编译的含义和特点一.新闻编译的定义1.编译:编辑和翻译的结合,夹杂着编辑的翻译活动,是先编后译的过程;特殊的翻译形式,其过程包括编辑和翻译。

2.新闻编译:新闻编译是编译在新闻传播领域的应用,是指对新闻进行编辑和翻译的活动,一般是根据新闻传播的需求,将原作(新闻稿)编辑和翻译为适合目标受众的新作。

3.编辑内容包括:1)根据译文潜在读者的信息需求和接受习惯对原作的内容进行筛选;2)根据译语语篇的要求调整结构;3)提供必要的解释性背景材料。

二.新闻编译的特点1.新闻编译的时效性强;2.新闻编译对准确性的要求高,编辑的责任重大。

相关:编译与翻译(全译)的区别:1)编译是编辑与翻译的结合,是一个编中有译、译中有编的过程。

2)编译可以根据需要对原文内容进行增删取舍,可以欠额,也可以超额。

3)编译可以根据需要对原文结构调整,可以改变原文的风格。

4)编译者是主观能动性的人,译作的目标文化适应性增强。

三.为什么要进行新闻编译1.国际报道和对外报道的受众不同,中国人和西方人的思维方式不同,对新闻信息的需求不同,在新闻的写法上也有所不同。

2.国际报道和对外报道的目的不同,为了达到最佳的报道效果,必须对原新闻进行编译再进行传播。

相关:四.新闻编译在工作中的地位和作用新华社:国际部、对外部、参编部五.英-汉国际新闻编译的方法1.英-汉国际新闻编译的受众(对象)2.英-汉国际新闻的选题重大的国际政治事件重大的灾难突发事件与中国有关的国际事件重要的全球事件重大的科技事件娱乐事件与健康有关的新闻社会趣闻轶事体育新闻3.英-汉国际新闻编译的方法拆句子等六.突发新闻的编译1.突发新闻的分类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社会安全事件)美国攻打伊拉克最早报道-新华社2.突发新闻的特点1)突发性新闻具有突发性,时效性极强。

2)突发性新闻具有继发性,影响深远。

3)突发新闻往往涉及人的生命,人情趣味强。

3.突发新闻的编译1)为了争取时效性,多采用先发简讯后发详细报道的形式进行报道,基本都以连续报道的形式出现。

2)结构上以“倒金字塔”结构为主(但要注意中西方在内容重要性上的判断不同)。

3)编辑要充分利用手中丰富的稿源,在编译稿的广度和深度上下功夫。

七.连续报道1.连续报道的意义所谓连续报道,就是对新闻事件在一定时间内连续进行的报道。

2.连续报道的分类1)过程性报道:连续报道中反映新闻事物(含新闻人物和新闻事件)的发生、发展、变化过程的报道,称为“过程性报道”。

2)反映性报道:连续报道中反映新闻受众对新闻事件、新闻人物的态度和意见的报道,被称为反映性报道。

3)追溯性报道:连续报道中反映新闻人物或事件之间的联系及其历史状况的报道,被称为追溯性报道。

3.连续报道的写作与编译连续报道有第一轮报道与第二轮报道之分。

在采写第二轮报道时,一方面要挖掘一些第一轮没有报道过的细节,提供详情、背景和花絮。

此外,还要注意收集国内外或本地区群众对事件的反应。

后续报道的重复性很强,其写作和编译最简单的方法就是:后续报道=最新进展+前次报道的内容连续报道的后续报道既可以补充以前的报道所没有的新内容,也可以对以前的报道中一些不完善的地方,甚至是错误的地方进行完善和更正。

第二节新闻编译的方法与步骤一.新闻编译的标准1.新闻事实必须准确,确保“真”。

2.正确处理文化差异,使用受众国受众可接受的语言。

3.译文清晰易懂,规范流畅,符合目的国受众的接受习惯和文体要求。

相关:汉语:意合线性结构英语:形合树形结构二.新闻编译的步骤1.阅读和分析原文(主要事实、文体、结构方式)2.决定编译稿的结构方式是否选择原文主要内容作为编译稿的主要内容;是否要对原文进行大的调整(文体、结构方式);是否采用原文的写作风格。

3.筛选材料4.进行编译5.修改润色编译稿在新闻事实上与原文有没有出入;编辑稿的逻辑是否存在问题;编辑稿在文字表达上有没有问题。

三.新闻编译的方法1.删节摘要在国际报道中通常需要删除的材料有:1)一些记者个人或采访对象带有偏见或有失偏颇的观点、分析等;2)重复主要事实的不必要的细节;3)不影响主要事实表述的引语;4)不能影响对新闻事实理解的背景;5)次要内容、次要的分主题、侧面材料、多余的材料。

摘要:对稿件中比较冗长的引语谈话等,只择其精华摘其要点引用而不是全部引用。

注意:删节和摘要后,新闻内容不要产生歧义,编译稿上下文不要脱节。

2.增补增补——消除理解障碍方法:增加背景,提供解释。

对增加背景和解释的重要性的说明:中国特有的历史文化、政治事件和民族习俗,历史典故,传统节日等。

例如:“三通”3.调整和重组调整:编译稿对原稿在内容安排上进行的变化。

重组:段落间的重组;段落内的重组。

4.概括转述概括:在对原文的意思有了准确理解后,对原文的具体内容进行归纳总结和提炼。

转述:在不影响和歪曲原意的前提下将原文中的某些说法或直接引语转换成另一种说法或间接引语。

5.压缩合并在编译活动中将分散在一篇或几篇原文不同地方的相同相关或相补充的内容合并在一起,经过压缩和整理后进行编译。

第三节新闻标题、导语和正文的编译一.新闻标题的编译汉语与英语的区别:汉语是高语境语言,词法上实词多,虚词少,句子多为意合,即靠上下文和语句的顺序来表达意思,呈线行结构,句子短,动词多,结构和语法相对简单。

英语是低语境语言,实词虚词并举,句子多为形合,而靠各种虚词和关系词来结构句子和表达思想,呈树行结构,长句比较多,且长句中多用复杂抽象名字。

1.新闻标题的作用提炼新闻内容,吸引读者阅读,美化版面形式。

2.新闻标题的分类1)单层式标题(one-deck head)例如:查韦斯赢得委内瑞拉大选外交政策遭否决,意大利总理辞职China to build airport in remote westBush Visits Columbia Amid Security and Protests2)多层式标题(multi-deck head)引题、眉题、肩题、分题(kicker/eyebrow head)主题(main head)副题、子题(deck)例如:实弹射击一炮打响英语指挥同行敬佩印度洋为中国海军喝彩—“和平-07”海上多国联合军事演习亲历记A BIPARTISAN BIDON MARTGAGE AIDIS GAINING SPEEDSENATE BILL ADV ANCESPolitical Pressure GrowsFor Congress to ActOne Foreclosure3.中英新闻标题的不同1)提炼程度不同汉语:提炼程度高,比较适合制作比较复杂的多层式标题。

英语:提炼程度不如汉语高,大部分新闻只能采用比较简单的单层题,对于比较复杂的多层标题,应用起来难度较大。

英文新闻标题的特点:○1.省略(比如冠词、助动词、be动词、there be、主语、从句等)例如:Rail Chaos Getting WorseItalian Ex-Mayor MurderedMarried Women to Get Care AllowanceNo Survivors in Golf Air CrashBallots, Not BulletsWhen America Itself Is the TargetHave Dollars, Will SellAlaskan Oil for Japan不能省略的冠词(固定搭配)When Point Makes a ComebackHow America Sees the WorldKilling in the Name of God○2.用标点符号代替一些虚词和实词连词and通常省略,改用逗号代替Woman Kills Husband, selfThailand, Malaysia Ink Sea Treaty动词“says, said”常用冒号(引语在后时)或者破折号(引语在前时)代替。

Mao: We Should Support Third World CountriesLabor Councils Face Bankruptcy—officials○3.简化时态Nation to launch satellites to predict storm in space○4.使用缩略词首字缩略词(acronyms/initials)OPEC to raise productionEU’s Future—The vision and the singWorld Bank, IMF—Do They Help or Hurt Third World(IMF: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节略词No Hope for 118 Crew of Russian SubUniversity Entry Hard for Would-be VetsPut the Sci Back in Sci-fiAmerica’s Exam Anxiety○5.使用小词US refuse to back environment fundWorld eyes mid-East peace talksAllowance to be cut in 200,000 families2)措辞手法各异○1.汉语可以用动词开头,英语never begin a head with a verb, 而且英文标题中要求使用短小有力的动词。

例如:编《论库》学“马列”坚定信念○2.英语一般不用形容词,汉语可以使用形容词。

例如:风尘仆仆忙会谈相逢一笑泯恩仇尤先科急着见普京3)时态表述不同英语标题一般避免使用“yesterday”、”last night”、”last week ”和“recently/not long ago”之类表示过去时间概念的词。

汉语由于动词本身没有时态变换形式,所以常常需要借助这些词来表示时间关系。

例如:第十届亚运会昨在京隆重开幕4)编排形式不同中文标题不仅可以用横排形式,还可以用竖排形式等多种形式;英文标题一般只能用横排形式。

英文标题一般在引语上使用单引号,而中文则用双引号。

相关:标题的字体形式美国的新闻标题里每一个实义词的首字母都大写,英国报纸往往在整个标题的每一个词的首字母大写,英联邦国家多采用英国编排形式。

我国的China Daily采用英国报纸的字体和印刷形式。

4.新闻标题的编译例如:我试验通信卫星成功定位—Satellite beams to the nation二.新闻导语的编译1.新闻导语的作用概括新闻内容;引起读者兴趣。

2.新闻导语的分类1)直接性导语(direct lead):概括性导语(summary lead)、主要事实导语(main-fact lead)2)延缓性导语(delayed lead)硬新闻(straight news0;软新闻(brief soft news; feature soft news)○1描写式导语(descriptive lead)○2对比式导语(contrast lead)○3比喻式导语(figurative lead)○4悬念式导语(suspended-interest lead)○5引语式导语(quotation lead)○6问句式导语(question lead)○7人称式导语(personal lead)○8文学典故式导语(literary allusion lead)华尔街日报常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