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饿坏了那匹马教案

合集下载

六年级上册《别饿坏了那匹马》教学设计【最新9篇】

六年级上册《别饿坏了那匹马》教学设计【最新9篇】

六年级上册《别饿坏了那匹马》教学设计【最新9篇】别饿坏了那匹马语文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 通过对具体语言材料的赏析,体会残疾青年乐于助人的美好品质和对我这位残疾人深深的感激之情。

教学重点:通过朗读课文体会残疾青年乐于助人的美好品质和我对青年的深深的感激之情。

教学难点:把文章中人物的美好形象通过朗读表现出来。

教学准备:搜集相关事例、课件。

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谈话:讲一个关于善意的谎言的故事1.板书“欺骗”并理解“欺骗”。

2.生活是复杂的,并不仅仅是几句话能概括得了的。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就是一场特殊的欺骗。

齐读课题:别饿坏了那匹马3.关于这场欺骗,你们想知道什么?(1)谁欺骗谁?(2)为什么欺骗?(3)怎么骗?[评:通过欺骗导入课题,引起学生学习兴趣,带着疑问去了解文中讲了一个什么样的欺骗故事,让学生边读边思考,生活中为什么有这样的欺骗?它是善意的吗?]二、结合自读导语,默读课文1.文章主要写了什么事?2.文章几次写到“别饿坏了那匹马”,用意是什么?3.反馈交流。

(1)文章主要写了什么事?(主要写了酷爱读书的“我”在失去看书机会时,摆书摊的残疾青年谎称家中有马,买下马草,让“我”继续看书的事。

赞扬了作为书摊主人的残疾青年不计一己得失、想方设法让“我”读书的良苦用心,表达了“我”得知真相后的深深感激之情。

)(2)文章几次写到“别饿坏了那匹马”,用意是什么?(第一次是残疾青年叮嘱“我”以后把马草卖给他时说的;第二次是“我”担心马饿坏了,急着推门进去时说的。

)(这两次的意思不一样,第二次是“我”真的担心误了喂马时间而饿着马。

而第一次,表面上是残疾青年让“我”以后把马草卖给他,不要耽误时间,饿坏了马。

实际上,根本没有这样一匹马,残疾青年怕“我”因卖马草耽误时间,耽误学习而善意地欺骗了我。

)(3)为什么会有这个欺骗故事?这场欺骗的动机是什么?(为了帮助我能继续看书。

《别饿坏了那匹马》教案

《别饿坏了那匹马》教案

《别饿坏了那匹马》教案一、教学目标1. 通过阅读《别饿坏了那匹马》,让学生感受作者对生活的独特见解,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2. 学会生字词,并能正确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 理解文章主旨,关爱身边的动植物,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

二、教学重点1. 生字词的学习与运用。

2. 文章主旨的把握。

三、教学难点1. 文中一些细节的理解。

2. 如何引导学生关爱身边的动植物。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问题,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2. 以情感陶冶法,让学生在阅读中感受作者的情感,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

3. 分组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五、教学准备1. 教材《别饿坏了那匹马》。

2. 相关资料图片。

3. 投影仪、白板等教学设备。

第一章:导入1. 简介作者及作品背景。

2. 引导学生关注文章,思考背后的意义。

3. 分配阅读任务,让学生初步阅读文章,感受文章氛围。

第二章:字词学习1. 学习生字词,理解词义。

2. 举例说明生字词在文章中的运用。

3. 学生自主练习,运用生字词造句。

第三章:内容理解1. 分析文章结构,梳理文章思路。

2. 讨论文章中的重要情节,引导学生关注细节。

3. 教师提问,学生回答,深入理解文章内容。

第四章:主旨探讨1. 引导学生思考文章主旨,即关爱身边的动植物。

2. 举例说明关爱身边动植物的重要性。

3. 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悟,提高道德素养。

第五章:情感陶冶1. 分析文章中的情感表达,引导学生感受作者的情感。

2. 学生分享自己的情感体验,培养情感陶冶能力。

3. 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布置课后作业。

六、教学拓展1. 引导学生从文章中走出来,思考现实生活中类似的问题。

2. 举例说明现实生活中如何关爱身边的动植物。

3. 学生分组讨论,提出自己的见解和做法。

七、课堂小结1. 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总结文章的主旨和情感。

2. 强调关爱身边动植物的重要性。

3.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收获。

八、作业布置1. 熟读课文,巩固生字词。

《别饿坏了那匹马》教案设计(8篇)

《别饿坏了那匹马》教案设计(8篇)

《别饿坏了那匹马》教案设计(8篇)别饿坏了那匹马教案篇一教材分析:善意的谎言是是世界上最美丽的语言,因为它没有掺合任何的功利,完全是真情凝铸的尊重和关爱。

别饿坏了那匹马就是这样美丽的一个谎言,在这个谎言中包含着残疾青年的良苦用心,是这样的一个谎言成全了我年幼时渴望看书的强烈愿望,同时更为可贵的是在别饿坏了那匹马的托词中保全了我一颗需要尊重的心灵。

《别饿坏了那匹马》文章记叙了一个摆书摊的残疾青年以别饿坏了那匹马的善意谎言成全一个极其喜欢看书但又没有能力看书孩子愿望的感人故事。

文章文字朴实无华,可是在这平淡如水的文字下面去蕴涵着作者我对那个良苦用心的残疾青年万分感激,同时文中也折射出一个发人深省的话题:尊重,是给予一个人最大的帮助和关怀。

教学目标:1、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正确理解课文中的个别生疏词语,读准文中的生字。

2、在正确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感受残疾青年给予我的帮助,体会我对残疾青年的感激之情。

3、深入理解课文内容,通过感受文中个别重点句子,明白别饿坏了那匹马的良苦用心,体会尊重对我的莫大感动。

教学重点:正确理解课文内容,明确包含在别饿坏了那匹马这个善意谎言中的双重含义。

教学难点:通过对文中人物语言的揣摩,明白残疾青年寄予在别饿坏了那匹马中的良苦用心,体会尊重对我的莫大感动。

教学时间: 1课时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引入话题。

A、师:俗话说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

我们生活在这个世界上,总会碰到一些令自己感到无奈无助的困难,在这个时候,如果有人能给我们一些帮助,相信大家心里一定能感到无比的温暖。

老师想知道,你有过这样的经历吗?生:(述说得到别人帮助或者帮助别人的生活经历)师:教师随机提问:能说说你现在的感受吗?B、揭示话题,引导质疑。

师:是的,我想对于那些曾经给予我们帮助的人,我们除了感激实在找不到更好的表达方式。

有一位作家,在成年之后,始终无法忘记曾经给予他莫大帮助的人,请同学们自由读读下面一段话,你能从中感受到什么?回忆往事,我总感激那些曾经向我伸出援助之手的人。

《别饿坏了那匹马》教案(优秀9篇)

《别饿坏了那匹马》教案(优秀9篇)

《别饿坏了那匹马》教案(优秀9篇)别饿坏了那匹马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 、认识13个生字,能借助词典理解文中词语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体会残疾青年乐于助人的美好品质和对我这位残疾人深深的感激之情。

3、领会课文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心理描写,表现人物品质的写法。

教学方法设计1、自我感悟法2、合作交流法师生活动设计一、谈话导入,解释课题。

针对课题提出问题。

二、检查前置性学习收获,整体感知。

1、检查生字词,重点“瞥见、尴尬”的读音。

2、检查课文朗读情况,整体感知主要内容。

3、交流读书收获,提出问题。

三、抓住重点句,感悟人物品质。

(一)课文几次写到“别饿坏了那匹马”,用意是什么?(二)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残疾青年美好的心灵?1、读一读,把你最喜欢的语句读给小伙伴听。

交流你感受深的地方。

2、品读,引导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3、体会作者的写作方法。

【重点难点】重点:体会残疾青年乐于助人的美好品质和对我这位残疾人深深的感激之情。

难点:领会课文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心理描写,表现人物品质的写法【生字全解】识字:吉忐忑铭锥拭瞥尴尬竭嗫嚅扯重点指导:“瞥见、尴尬”的读音“拭”:辨字:拭()试()【辨多音字】qiáng (强制)xuē(剥削)强削jiàng(倔强)xiāo(削皮)【词语全解】理解瞥见:一眼看见。

刻骨铭心:形容记忆深刻,永远不忘。

一如既往:跟过去完全一样。

运用一如既往:今天,我一如既往地背起书包,向学校走去。

【近反义词】近义词:叮嘱――嘱咐强制――强迫反义词:偶然――经常尴尬――自然【四字词语】刻骨铭心一如既往忐忑不安身无分文流连忘返【句段解析】1、“他先是一愣,继之眼睛一亮…… “碧云,你出来一下!”“愣”字表明青年突然明白马草不好卖。

“眼睛一亮”表明他想出了既能帮助“我”又不易让“我”发觉的主意。

2、“别别别……等碧云来提!”。

这段话写出了青年的着急。

突出表现了青年对我的关心。

《别饿坏了那匹马》教学设计3篇

《别饿坏了那匹马》教学设计3篇

《别饿坏了那匹马》教案案例一【教学目标】1、学会自读课文,能自主地把课文读通顺读流利。

2、通过对重点词句的理解,体会一个善意的谎言背后的真情。

3、培养乐于助人的真诚情怀。

懂得“放弃自己的一点私欲,能够成全一个美好的愿望”和“每人一点点善意的付出,会给这世界增添许多美好和欢乐”的道理。

【重点难点】学会自觉地在字里行间体会文章真意。

【教学准备】《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第九条。

【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读《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第九条,(指“要诚实……”几个字)这里告诉我们什么?(小学生要诚实,不能骗人,骗人不好)可生活是很复杂的,并不是书上的几句话就能概括得了的。

有时欺骗并不会遭到谴责,也许反而会得到感激,比如我们将要学习的一篇课文,就是讲一场得到感激的欺骗。

关于这场欺骗,你们想知道些什么?提一些有价值的问题。

板书:欺骗1、“谁”欺骗“谁”?2、为什么欺骗?3、怎么骗?二、质疑读文谜底就要揭开,但是还要提醒大家注意,这场骗局非常巧妙如果不是因为一些重要的因素,就不会被揭穿,那么读书时就要格外仔细,别漏掉了关键的东西。

1、关于:“谁”欺骗“谁”?残疾的书摊主人,他的妹妹──没钱但爱读书的我。

几个重要的词:残疾──是后来揭迷的条件,如果他不残疾,我就不会提草进去,就不会发现上当受骗。

妹妹──同伙,如果没有她骗局就无法实施。

没钱但爱读书──受骗的起因。

2、关于:为什么欺骗?想成全我的读书愿望──我没钱读书。

3、关于:怎么骗?谎称家中有马,要买我的马草。

把这些答案连缀起来就是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这就是概括,把重要的东西连缀起来就能概括出文章的主要内容,看来概括也不难,谁能借助这些词句来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三、细读揭秘概括只是我们读书的最基础的本领,高明的读书人不但会读懂主要内容,还会读进书中去,在骗局揭穿之前就已经发现这是一场骗局。

你们能发现吗自己读书看看谁能早早地发现这是一场骗局。

(学生读书)汇报,说说从哪个词可以看出这是场骗局。

《别饿坏了那匹马》教案范文

《别饿坏了那匹马》教案范文

《别饿坏了那匹马》教案范文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2)学会生字词,并能灵活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分析课文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理解其表达效果。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讨论的方式,提高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2)学会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培养创新思维。

(3)学会运用课文中的表达方式,进行写作练习。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关爱动物、珍惜粮食的良好品质。

(2)懂得感恩,尊重他人的付出。

(3)激发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兴趣,培养阅读习惯。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学会生字词,运用课文中的表达方式进行写作。

(3)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体会其表达效果。

2. 教学难点:(1)理解课文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运用。

(2)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培养创新思维。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利用图片、歌曲等形式,引出课题《别饿坏了那匹马》。

(2)引导学生关注课文,激发阅读兴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默读课文,初步理解大意。

(2)学生分享自学成果,教师点评、指导。

3. 合作讨论:(1)分组讨论课文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总结。

4. 情感体验:(1)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体会作者关爱动物、珍惜粮食的情感。

(2)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悟,教师点评、指导。

5. 课堂小结:(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巩固知识点。

(2)布置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四、课后作业1. 朗读课文,加强语音语调的把握。

2. 运用课文中的表达方式,写一篇关于动物的小短文。

3. 分析课文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总结其表达效果。

五、教学反思1. 反思课堂教学过程,检查教学目标是否达成。

2. 针对学生的反馈,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3. 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教学策略1. 情境创设:通过图片、视频等方式,为学生营造一个生动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别饿坏了那匹马》语文教案

《别饿坏了那匹马》语文教案

《别饿坏了那匹马》语文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和理解课文《别饿坏了那匹马》。

能够分析并欣赏课文中的人物形象和情节设置。

能够运用课文中的语言和表达方式进行写作。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和讨论,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

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之间的沟通和合作能力。

通过写作练习,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和创造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课文的学习,培养学生对友情、理解和关爱的价值观的认识。

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兴趣和阅读的习惯。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课文《别饿坏了那匹马》的阅读与理解:让学生独立阅读课文,理解课文的情节和人物关系。

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细节描写,分析人物形象和情感表达。

2.2 课文中的语言特色和表达方式:分析课文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理解其表达效果。

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句式结构和使用,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导入:通过引入问题或情景,激发学生对课文的好奇心和兴趣。

引导学生思考友情、理解和关爱的主题。

3.2 阅读与讨论:学生独立阅读课文,理解情节和人物关系。

分组讨论,分享对课文的理解和感受。

教师引导并回答学生的问题,进行讲解和解析。

3.3 写作练习:学生根据课文中的情节和人物,进行创意写作练习。

教师提供反馈和指导,帮助学生提高写作能力。

第四章:教学评价4.1 学生朗读和理解的评价:通过朗读和回答问题的形式,评估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程度。

4.2 学生写作练习的评价:通过评估学生的写作内容、语言表达和创造力,给予评价和反馈。

第五章:教学资源5.1 课文《别饿坏了那匹马》。

5.2 相关文学作品的阅读材料,供学生拓展阅读。

5.3 写作纸张和文具。

5.4 多媒体教学设备,用于展示课文和相关素材。

第六章:教学活动设计6.1 小组合作探究: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选择一个情节或人物进行深入研究和讨论。

学生通过查找相关资料、分析课文中的描写,总结其特点和意义。

2024年别饿坏了那匹马语文教案

2024年别饿坏了那匹马语文教案

2024年别饿坏了那匹马语文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1.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并掌握课文《别饿坏了那匹马》的主要内容和情节。

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阅读理解能力。

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课文中的主题和寓意。

1.2 教学内容课文《别饿坏了那匹马》的阅读与理解。

分析课文中的角色和情节。

探讨课文所传递的道德和价值观。

第二章:教学方法与手段2.1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引导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寻找答案。

使用小组讨论法,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

运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通过分析课文中的实例来理解主题。

2.2 教学手段使用多媒体课件,展示课文中的图片和相关信息。

提供课文相关的背景资料,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使用角色扮演的方式,让学生体验课文中的角色情感。

第三章:教学步骤与活动3.1 教学步骤第一步:导入新课,介绍课文《别饿坏了那匹马》的背景和作者。

第二步:阅读课文,让学生自主阅读并理解课文内容。

第三步:分析角色和情节,引导学生讨论课文中的角色特点和情节发展。

第四步:探讨主题和寓意,让学生思考课文所传递的道德和价值观。

第五步:总结与反思,对课文进行总结并进行相关的情感教育。

3.2 教学活动活动一:课前准备,让学生收集有关课文背景和作者的资料。

活动二:阅读理解,学生自主阅读课文并回答相关问题。

活动三: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课文中的角色和情节。

活动四:角色扮演,学生扮演课文中的角色并进行表演。

活动五:情感教育,引导学生思考课文中的道德和价值观。

第四章:教学评价与反馈4.1 教学评价通过学生的阅读理解回答和小组讨论表现来评价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通过角色扮演和情感教育的参与度来评价学生的情感和价值观的理解。

4.2 教学反馈在教学过程中及时给予学生反馈,指导他们的学习方法和思考方向。

在课后收集学生的反馈意见,了解他们对课程的看法和改进建议。

第五章:教学资源与参考资料5.1 教学资源使用多媒体课件和网络资源,提供课文相关的背景资料和相关信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课时
教学准备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 通过对具体语言材料的赏析,体会残疾青年乐于助人的美好品质和对我这位残疾人深深的感激之情。

教材内容分析
该单元以“人间真情”为主题展开。

而这篇课文通过记叙一个摆书摊的残疾青年以“别饿坏了那匹马”的善意谎言实现了一个极其喜欢看书的孩子的愿望的感人故事。

文章文字朴实无华,可是在这平淡如水的文字下面却蕴涵着残疾青年乐于助人的美好品质和作者“我”对那个良苦用心的残疾青年万分感激之情。

并且这篇课文思路十分清晰,是学生习作的典范。

教学资源的选择与利用
结合教材内容,以及我班学生的认知、性格等特点,教学中我选择了多媒体教学手段,通过课件出示重点词语,以及重点句子的方式引导学生进行学习,同时抓住句子里的写作方法体会人物的性格特点。

看似只起到小黑板的作用,却能让学生的注意力都集中起来,并且在学习的过程当中取长补短,减少学困生识记的困难。

从而引导全体学生感受人间真情的美好,并让爱在他们的心灵深处扎根。

学生学情分析
我校六二班学生除了极个别的年龄处于9~10岁,大多处在11~12岁。

虽说是有了一定的生活阅历,具备了一定的知识积累,形成了一定的自学能力和分析能力。

可是由于年龄的关系,以及性格的特点,部分学生上课能够认真听讲,积极思考问题,但其中有个别学生又过于活跃;另一部分则总是默默无闻。

故此,教学时不仅需要教师给默默无闻的学生创造轻松和谐的氛围,也需要做好活跃学生的收放教育。

总之,抓住文本特点,以教育心理为出发点,拨动学生内心深处的那根琴弦才会达到预期的效果。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通过朗读课文体会残疾青年乐于助人的美好品质和我对青年的深深的感激之情。

教学难点:
把文章中人物的美好形象通过朗读表现出来。

教学过程
一、导入谈话:讲一个关于善意的谎言的故事
1.板书“欺骗”并理解“欺骗”。

2.生活是复杂的,并不仅仅是几句话能概括得了的。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就是一场特殊的欺骗。

齐读课题:别饿坏了那匹马
3.关于这场欺骗,你们想知道什么?
(1)谁欺骗谁?
(2)为什么欺骗?
(3)怎么骗?
设计意图:通过欺骗导入课题,引起学生学习兴趣,带着疑问去了解文中讲了一个什么样的欺骗故事,让学生边读边思考,生活中为什么有这样的欺骗?它是善意的吗?
二、整体感知
自由朗读课文,
1.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课文主要写了什么事?
2.文章几次写到“别饿坏了那匹马”,用意是什么?
3.检查生字词,先指生认读,再小组读。

4、课文主要写了什么事?
(主要写了酷爱读书的“我”在失去看书机会时,摆书摊的残疾青年谎称家中有马,买下马草,让“我”继续看书的事。

赞扬了作为书摊主人的残疾青年不计一己得失、想方设法让“我”读书的良苦用心,表达了“我”得知真相后的深深感激之情。


5、为什么会有这个欺骗故事?这场欺骗的动机是什么?
(为了帮助我能继续看书。

由此可以看到残疾青年善良、宽厚、善解人意的美好的心灵!)
设计意图:根据课文前导语的提示,学会自读课文,了解文章大意,理清文章的思路,对文章有一个整体的印象,以及从根据第一印象而产生的一点点体会和感受。

三、抓住重点句,感悟人物品质
1.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残疾青年美好的心灵?
2.根据学生回答,课件随机出示:
A.他先是一愣,继之眼睛一亮对我笑道:“过来,让我看看你的马草。

”(为什么先是一愣,继之眼睛一亮?此时,摊主是怎么想的?)
B.他盯着姑娘茫然的眼睛,以哥哥的口吻命令到:“听见没有,快把马草提进去。

” (姑娘茫
然的眼睛说明什么?)
C.“别别别……”他急了,“碧云!碧云!”他用双手拼命地摇着轮椅,想挡住我的路,“你放下!等碧云来拿!”(他为什么急了?)
D.可是迟了!我已经走进他家的后院,看见了一堆枯蔫焦黄的马草──这些日子我卖给他的所
有的马草!那匹马呢?那匹香甜地吃着我的马草的马呢?(同学们,“我”走进了后院,看到了心目
中那匹香甜地吃着马草的马吗?那么,“我”看到了什么呢?请大家把句子再读读,看哪个词语给你
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马草一天天多起来,青年仍把马草收下来,说明了什么?)
“我”一直将马草卖给青年,以为他真的有那匹马。

现在看到了马草,明白了真相,“我”心情如何?
刚才我们通过仔细阅读课文,了解了人物的情感。

读课文就是要学会从字里行间读出人物情感。

那么“我”难道仅仅只看到了马草吗?
3.现在就请大家读这段课文,仔细体会其中的感情。

4.文中只有残疾青年有着美好的心灵吗?你还看到了谁的善良和美好?
(父亲也很善良。

父亲虽然赞同“我”看书,但他知道青年的生活的艰难,所以忍痛打了“我”,让“我”去扯马草换钱。

他还不忘利用匆匆翻书的机会,在书里夹上几张毛票,维护了青年的自尊。


云同样善解人意。

她很能理解哥哥的想法,配合着哥哥把谎言维持下去。


5.作者是怎样表达出这些人物的美好品质呢?
设计意图:本文语言简朴,主要通过人物的言行、神态和心理描写来展现人物美好心灵,因此,抓住重点词句朗读、体会、感悟,让学生从中体会到人世间的真善美,并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

]
四、总结
课文写摊主说谎是为了成全我看书,是一种善意的谎言。

从这个角度来看,残疾摊主是一个怎
样的人?你身边又这样感人的事迹吗?
五、作业设计:
联系课文内容,续写一个片段
可是迟了!我已经走进他家的后院,看见了一堆枯萎焦黄的马草──前些日子我卖给他的所有马草!那匹马呢?甜甜地吃着我拔的马草的那匹马呢?我扭头冲了出来……我突然间明白了。

设计意图:这篇文章所要表达的内涵,学生不一定能很快理解,即使理解了也不一定能理解深透,设计这样一个练笔,帮助学生理解残疾青年的良苦用心,体会“我”对残疾青年深深的感激之情。

板书设计:
10、别饿坏了那匹马
残疾青年我
热心、善良爱读书、诚实、有志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