瓦氏黄颡鱼的繁殖生物学研究
黄颡鱼繁殖生物学及苗种培育研究进展

到 5月中旬对澄湖黄颡鱼 的成熟 系数变化情况进 行 了研究 , 发现其雌雄鱼 的性腺发育节律基本 一致 : 成 熟系数从 4月下 旬开始急速上升 , 到 5月 中旬达最高峰 , 雌鱼为 2 6 . 8 %, 雄 鱼 为0 . 9 8 % 。4月 中旬 以后 , 繁殖群体 中多数黄 颡鱼 的性 腺 达Ⅳ期 , 卵子 内卵黄 大量沉积 , 大、 中、 小 卵子 群明显可见 , 精 巢乳白色, 多分枝 , 饱满而亮 泽。在繁殖初期 , 渔获 的雄鱼 数
在水 温 2 6—2 8℃ 的条 件 下 , 鄱 阳湖 黄 颡 鱼胚 胎 经 过 3 3 1 5 m a n可孵出仔鱼 , 这与相同温度条件下欧阳敏等的研 究结果 相一致 。仔鱼 出膜后进 入胚后发育 阶段 , 杨 明生等 对黄颡鱼 的胚后发 育进行 了系 统研究 J 。前 人对 黄颡鱼 胚 后发 育阶段及相应特征的描述见表 2 。 4 仔、 稚鱼食性和
黄颡 鱼的健康 养殖提供 基础研究资料。
关键词 : 黄颡鱼 ; 繁殖生物学 ; 苗种培育 中图分类号 : ¥ 9 6 1 . 2 文献标 志码 : A 文章编号 : 1 0 0 2—1 3 0 2 ( 2 0 1 3 ) 0 8—0 2 2 0— 0 3
黄颡 鱼 ( P e l t e o b a g r u s f u l v i d r a c o ) 属 鲇形 目( S i l u r i f o r me s ) 鳞科( B a g i f d a e ) 黄 颡鱼 属 ( P e l t e o b a g r u s ) , 是 一种小 型淡 水经 济鱼类 , 在 我 国各 大水系 均有分 布 , 尤其 在长 江 中下游 的湖 泊、 池塘 、 溪流 中有广泛分布 。黄颡 鱼富含氨基酸 , 肉质细
瓦氏黄颡鱼仔稚鱼生长与发育的研究

维普资讯
32 3
大 连 水 产 学 院 学 报
第 2 卷 1
12 2 生长 观察发育的同时测量生长情况。在显微镜下用 目测微尺和游标卡尺测量体长、头长和 ..
体高 ( 精确到 00 m ;用 T —38 .1m ) G 2 A型电光分析天平 ( 上海天平仪器厂生产)称量体重 ( 精确到 00 g 。体长、体重 日增长率的计算公式如下 : .1m )
体长 日 增长率 × 0 %, 10 体重 日 增长率 : × 0 %, 10
其中: 2 日 、 分别为 t 2 t、t 为 龄; : 时的体长 ( m ;W 、 分别为 t 2 、t m ) 1 时的体重 ( g 。 、t m ) 分别采用抛物线相关方程 ( = + L )和幂函数相关方 程 ( a a+ e W= )拟合瓦氏黄颡鱼仔
稚鱼体长与体重的关系 ,式中: 为鱼体长 ( m ,W为鱼体重 ( g , 为 日 ( ) m ) m) t 龄 d。
123 数据处理 用方差分析的 检验对数据进行统计检验。 ..
2 结 果
2 1 仔稚 鱼的发 育 .
2 11 前期仔鱼 ..
瓦氏黄颡鱼仔鱼破膜至卵黄囊约 34 / 被吸收并开始摄食为止 ,但器官分化不完善,
摘要 : 在流水水族箱中 (( 2. -85 T ̄ 25 2.℃)对瓦氏黄颡鱼Ploar cei j ee gu ahl仔稚鱼的生长进行了 tb s l
研究 , 并对其发育进行 了描述 。结果表明 :该鱼的发育分为前期仔鱼 、后期 仔鱼 和稚 鱼 3 时期 ,分 个
别历时4 6和2 ; 、 2d 仔鱼期其头部和体高的发育较体长快;各鳍的发育顺序为胸鳍、尾鳍、背鳍、 臀鳍和腹鳍,发育完全历时 1 d 仔稚鱼体长和体重的生长趋势基本相同,仔鱼期生长速度较快 , 0 ; 稚
瓦氏黄颡鱼的人工繁养殖技术

1、鱼苗培育 刚孵出的仔鱼细小,全长约3~4mm,体色透明,腹部卵黄囊较大,不会自主游动,大局部沉于水底,少局部粘附在网片上。此时鱼苗嫩弱,不宜清理搬动,需在孵化水体中暂养一昼夜后,再转入育苗池和育苗网箱中培育。育苗池为水泥结构,面积1~4m2,深lm,配备进排水管道和40目的聚乙烯网布制成的过滤纱窗,进水0.6m深。
育苗网箱用40目的聚乙烯网布制成,一般宽、深0.8~lm,长2~4m,箱底和箱口四边都需穿绳,要使箱底绷平。网箱架在水质洁净的微流水或静水环境中,水体溶氧要高。初孵鱼苗用虹吸法从孵化水体底部吸出集中,量筒过数,然后分放在育苗池或育苗箱中,一般每平方米可放苗l~2万尾。开始2~3天,鱼苗靠吸收卵黄作自身营养,不用喂食。
5、繁 殖
瓦氏黄颡鱼两龄少部份性成熟,三龄全部性成熟。自然繁殖群体雌雄性比1:1.17。个体怀卵量比鲤鲫鱼小得多,绝对怀卵量为1248~12417粒,平均为3883粒。属一年一次产卵类型,4~6月为繁殖期,在河床的卵石滩下挖巢产卵,卵粘结成团,借流水冲动孵化。在水温24℃~28.5℃时,约需42小时孵出鱼苗。该鱼可用人工混合激素催产繁殖。
出膜前夕,鱼卵胚胎对孔雀石绿十分敏感,严禁再用该药消毒,以免造成胚胎大量夭亡或畸变。孵化期间,鱼卵要遮阴防晒。密切注意水温变化,昼夜温差不可太大。瓦氏黄颡鱼卵最适孵化水温23℃~28℃,低于20℃或高于30℃,不利胚胎发育,严重影响孵化率和鱼苗体质,此时要采取有效控温措施,确保鱼卵正常孵化。水温24℃~28℃,一般42小时左右可大量孵化出苗。
水蚯蚓应用清水漂洗干净,喂前用适量食盐或高锰酸钾溶液浸泡片刻再投喂,尽量防止脏物和病原体随活饵带入育苗水体。每日喂食3~4次,始终保持育苗池和箱中有丰富适量的活饵生物。育苗池要保持微流水,并配有气泵增氧。有条件的育苗箱中也要冲水和加气泵充氧。始终保持育苗水体清洁、溶氧丰富。采用上述育苗方法,鱼苗生长快,病害少。一般经过14~18天,鱼苗可长到3cm左右,此时应转入鱼种培育。
瓦氏黄颡鱼(Pelteobagrus vachellii)Toll样受体2(TLR2)基因克隆及免疫

海 洋 与 湖 沼
0CEANOLOGIA ET LIM NOLOGIA SINICA
Vl01.49.NO.1 Jan. 2018
瓦 氏 黄 颡 鱼 (Pelteobagrus vachellii)Toll样 受 体 2 (TLR2)基 因克 隆 及 免 疫 功 能 水
覃川 杰 龚 全2 文正 勇 袁 登越 王 均 贺 扬 邵 婷
(1.内江 师 范学 院生 命 科 学 学 院 长 江 上 游 鱼 类 资 源保 护 与利 用 四川I省 重 点 实验 室 内江 641112; 2.I ̄t)ll省 农 业 科 学 院 水 产 研究 所 成 都 611731)
结果 表 明,嗜水 气单 胞菌感 染 激活 了 TLR2信 号通路,通过 上调表 达,肿瘤坏 死 因子 0t,白细胞 介 素
1B等。本研 究表 明,TLR2在 瓦 氏黄 颡鱼抵 御嗜 水 气单胞 菌侵染 的过程 中发 挥 了重要 的免疫作 用 。
关键 词 瓦氏黄颡 鱼;Toll样 受体 2;cDNA;免疫功 能
收 稿 日期 :2017-07.21,收 修 改稿 日期 :2017-08.26
样受 体是 天然免 疫 系统 中 的重要 成 分之一 ,TLR识别 病原 中的 PAMP后 ,通过 级联反 应 ,激活 下游 的免疫 细胞 因子,调 节靶基 因的表 达,发 挥非 特异 性 的免疫 作用 ,也 能够促 进机 体 发挥特 异性 免疫 反应 ,从 而清 除病 原体 (Akira gt al,2006)。目前,在 哺乳 动物 中,至 少有 13种 TLRs已被 克 隆分离 ,而硬 骨鱼类 中已鉴定 获得 了 至少 17种不 同 的 TLRs(Akira,2004;Roach et al,2005)。在 鱼类 中,LR3.5及 TLR7等亚 家族相 关分 子 的基 因序列 、mRNA表 达及蛋 白功 能 的研 究 较为深 入 ,而鱼类 TLR2的基 因结 构 、mRNA表达 分析 仅见 斑马鱼 、牙 鲆 、斑点 叉尾鲴 及大 黄鱼 等少数几 种 鱼类 中(Meijer et al,2004;Wei et al,201 1;Baoprasertkul et al,2007;Fan et al,2015)。TLR2一 般包含 6— 10个
嘉陵江瓦氏黄颡鱼雌性性腺发育周年变化的研究的开题报告

嘉陵江瓦氏黄颡鱼雌性性腺发育周年变化的研究的开题报告一、选题背景及意义:嘉陵江瓦氏黄颡鱼是一种重要的淡水经济鱼类,属于中华绒螯蟹科。
其肉质细嫩味美,受到广大消费者的喜爱,因此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
而性腺发育是瓦氏黄颡鱼的生殖发育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对其繁殖力和生长发育具有重要影响。
因此,对嘉陵江瓦氏黄颡鱼雌性性腺发育周年变化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
通过了解其性腺发育过程,分析生殖腺在不同环境和不同时期的发育规律和变化,可以为保护嘉陵江瓦氏黄颡鱼生态环境,促进其良性生长发育,提高其养殖效益提供科学依据。
二、研究内容和目标:本文将以嘉陵江瓦氏黄颡鱼雌性性腺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其性腺解剖、活体观察等方法,研究其性腺发育的周年变化规律,重点探究其在不同季节和环境因素下的性腺发育规律、腺体形态和功能特征的差异等方面。
研究目标是:1、掌握嘉陵江瓦氏黄颡鱼雌性性腺的解剖结构;2、分析嘉陵江瓦氏黄颡鱼性腺发育的周年变化规律;3、探讨不同季节和环境因素对嘉陵江瓦氏黄颡鱼性腺发育的影响;4、研究嘉陵江瓦氏黄颡鱼雌性性腺形态和功能特征的差异。
三、研究方法和流程:1、嘉陵江瓦氏黄颡鱼性腺解剖:采用显微镜、剖解和切片等方法,对其雌性性腺进行解剖和观察,了解其实际形态和结构特征。
2、嘉陵江瓦氏黄颡鱼性腺活体观察:采用光学显微镜、电子显微镜等方法,对雌性性腺进行活体观察,探究不同季节和环境因素对其性腺发育的影响。
3、性腺切片标本制备:将嘉陵江瓦氏黄颡鱼性腺材料采集后,制备成常规石蜡切片进行组织形态学和细胞学等方面的研究。
4、数据统计和分析:将所得性腺发育数据进行统计和分析,得出不同季节和环境因素对嘉陵江瓦氏黄颡鱼雌性性腺发育的影响规律,腺体形态和功能特征的差异等方面的结果。
四、预期结果和意义:通过本文的研究,可以深入了解嘉陵江瓦氏黄颡鱼性腺发育的规律和变化,对于促进其繁殖和生长发育有重要帮助。
研究结果可为制定科学的嘉陵江瓦氏黄颡鱼养殖技术和环保政策提供数据支撑。
瓦氏黄颡鱼研究进展及前景展望

曼
一 0
有
啊 有宽而 长的 黑色
斑纹
腹部淡黄色 ,中 间乳 白色
《 江苏鱼类志 》 , 载 瓦氏黄颡鱼背鳍 I, - ;臀鳍 2 4 I 67 -,
l— 3 7 2 ;胸鳍 I, ;腹 鳍 1 5 6 7 , - ;尾 鳍分支 鳍条 1 — 7 5 1 。鳃
或青灰色
黄颡 鱼 的研 究现 状 , 以期 为促进 瓦氏黄颡 鱼 的健康养 殖和 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 同时展望其发展前景 。
4胸腹部平坦 腹部平坦 .
5吻 钝 圆弧 形 吻 钝 圆弧 形 吻 稍 尖 突 出 .
1 基础 生物 学研 究
11 形 态 特 征 .
绿色
,
纂
体侧淡黄 侧有二横二
李明锋 , 0 1 瓦 氏黄颡鱼研究进展及前景展望 , 现代渔业信息 》 2 1。 《 杂志 , 6 1 :5 1 。 2 ( ) - 2 关键词 :基 础生物学 ;繁殖生 物学 ;生态 ;毒性试验 ;食性 ;营养 ;人工养殖技术 ;前景展望
瓦 氏黄 颡 鱼 P l b gu ah H ( i ado ) 称 江 e  ̄o a rsv ce i Rc rsn 又 h 黄颡 鱼 , 属鲇 形 目Slrom s 鳞科 B gia 、 颡 鱼属 隶 i ir e 、 uf ar e 黄 d
由前后两叶组成 , 叶较小 , 后 且覆盖 于前 叶之上 。 胆囊较小 ,
带2 。 条 颌须 1 , 对 末端接近背鳍起点垂直下方。 鼻须位于后鼻孔前缘 , 末
位于肝脏之 内 , 由总胆管将肝脏 、 胆囊 连通到肠道前 端 , 在 输胆 管上 分布有 呈颗 粒状 胰 岛细胞 。 脏较 小 , 似蝙蝠 胰 形 状 , 于肠 的背 面中部。呼吸 的主要器 官为鳃 , 位 鳔也有辅助 呼吸功能 。 骨骼系统 由主轴骨和附肢骨组成 。 主轴骨骼包括 脑颅 、咽颅 、 椎 和肋骨 。 颅分 嗅 区、眼区 、 区及 枕 区 脊 脑 耳 四个部分 , 耳区无顶骨 。韦伯 氏器 的船状 骨、间插骨 、 三角 骨相愈合 。 肉系统包 括头部肌 肉、 肌 躯干骨 肉及 附肢肌 肉。 躯干肌 肉 中的两侧肌 是鱼体 的 主要 肌 肉部 分 , 由结 缔组 它
黄颡鱼人工繁殖技术及消化酶研究的开题报告

黄颡鱼人工繁殖技术及消化酶研究的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黄颡鱼是一种重要的观赏鱼类,具有鲜艳的色彩和活泼的个性,广受鱼友喜爱。
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观赏鱼市场的不断扩大,黄颡鱼的需求量不断增加,市场价格也呈现上涨趋势。
因此,针对黄颡鱼的人工繁殖技术和消化酶研究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和经济价值。
二、研究目的1. 探究不同温度、盐度、pH值对黄颡鱼性别比例的影响,以提高黄颡鱼人工繁殖的成功率和效率;2. 分析黄颡鱼口腔、胃、肠道消化酶的种类和特性,为黄颡鱼营养需求的满足和饵料的合理配方提供理论基础。
三、研究内容1.黄颡鱼人工繁殖实验的设计与实施:①确定实验对象和实验组;②确定实验温度、盐度、pH值等条件;③实验期间的观察和数据记录。
2.黄颡鱼口腔、胃、肠道消化酶的种类和活性的研究:①采用组织学方法进行样本的制备;②采用质谱分析等方法分离和识别出黄颡鱼口腔、胃、肠道中消化酶的种类;③采用荧光素酯酶方法测定不同消化酶的活性。
四、研究意义1. 通过研究黄颡鱼人工繁殖技术的优化和完善,提高了黄颡鱼的种苗产量,满足了市场需求,提高了黄颡鱼养殖的经济效益;2. 研究黄颡鱼的消化酶种类和特性,为黄颡鱼饲料的合理配方提供理论基础。
五、研究方法1. 实验室开展黄颡鱼人工繁殖实验,通过观测和数据记录,评估不同条件下的繁殖效果;2. 采用组织学方法制备样本,采用质谱分析等方法分离和识别出黄颡鱼口腔、胃、肠道中消化酶的种类,采用荧光素酯酶方法测定不同消化酶的活性。
六、研究预期成果1. 确定黄颡鱼人工繁殖条件的优化技术,提高黄颡鱼的种苗产量;2. 发现黄颡鱼口腔、胃、肠道中的消化酶种类和特性,为黄颡鱼饲料的合理配方提供理论基础。
黄颡鱼人工繁殖与苗种培育

黄颡鱼人工繁殖与苗种培育1、相对于常规养殖品种四大家鱼来说,黄颡鱼的人工繁殖所要求的产卵、孵化设施条件及技术工艺要简单得多,这有利于更多的养殖业主自主开展。
本讲的目的之一是为了让读者全面了解和掌握黄颡鱼繁殖中的习性特点、亲鱼培育要求、产卵孵化技术工艺以及与四大家鱼繁苗中的不同之处,以在具体操作“多一些清醒少一点盲目”,繁殖出优质足数的鱼苗。
2、将黄颡鱼鱼苗阶段的培育与鱼种阶段的培育进行比较学习可以知道,鱼苗培育阶段的技术要求相对要高一些。
读者通过学习,要了解培育鱼苗鱼种全过程所需的技术,再根据各自的条件安排培育苗种生产,从而实现“自繁(苗)→自育(种)→自养(商品鱼)”一体化的黄颡鱼商品生产,达到降低成本、增加效益的生产目的。
第一节繁殖特性一、繁殖习性及研究进展(一)繁殖习性研究,相对其它人工养殖鱼类而言,对黄颡鱼的繁殖生物学及繁殖技术要迟许多。
真正意义的繁殖应用技术研究还是在近年较为集中。
据蔡仁逵主编的《中国淡水养殖技术发展史》(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1)载:黄颡鱼的人工繁殖于1987-1989年由长江水产研究所试验成功。
这可能是指王令玲等发表在《淡水渔业》杂志1989第5期上的研究报告“黄颡鱼胚胎和胚后发育的观察研究”。
事实上中科院水生所杜金瑞于1963年就从野外采集了黄颡鱼受精卵进行了部分观察。
段中华等于1996-1997年对长江中的瓦氏黄颡鱼的繁殖生物学进行了研究,其报告《瓦氏黄颡鱼的繁殖生物学研究》发表在1999《水生生物学报》第6期;江西肖秀兰等(2003)报道了“鄱阳湖黄颡鱼胚胎发育观察”,杨家云(1994)报道了“瓦氏黄颡鱼的繁殖生物学”,陈永等(1995)报道了“瓦氏黄颡鱼胚胎发育的研究”,还有一些报道就不作详细介绍。
(二)繁殖技术研究。
近年来,我国从南到北的相关科研及生产单位在上述繁殖生物学研究基础上,相继开展了黄颡鱼的人工繁殖技术。
如湖北荆州陈一骏等(2000)报道了黄颡鱼人工繁殖及苗种培育技术,上海张龙松等(2000)报道了“黄颡鱼人工繁殖及育苗试验”,上海水产大学王武等(2001)报道了瓦氏黄颡鱼人工繁殖的初步研究,苏州大学宋学宏等(2002)就开展黄颡鱼人工繁殖进行了报道,湖北水科所万松良等(2002)报道了1999-2001年三年间的研究成果“瓦氏黄颡鱼人工繁殖技术研究”,吉林夏立克等(2002)在东北地区成功了规模化的黄颡鱼人工繁殖,江苏凌立彬等(2003)也报道了黄颡鱼人工繁殖及苗种培育技术的研究,华中农业大学王卫民等(2002)分别报道了“黄颡鱼两种人工繁殖方法的比较研究”和“黄颡鱼与瓦氏黄颡鱼的杂交研究”,江西欧阳敏(2002)报道了“鄱阳湖黄颡鱼人工繁殖技术分析”,还有一些零星的报道,就有一一赘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