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颡鱼的苗种繁育

合集下载

黄颡鱼的鱼苗繁殖技术

黄颡鱼的鱼苗繁殖技术

黄颡鱼的鱼苗繁殖技术产卵受精黄颡鱼的产卵受精效应时间与水温、催产剂种类、注射次数、亲鱼成熟度及微流水刺激等直接相关,尤其受水温和注射次数影响最大。

在2O一3O摄氏度的适温范围内,随水温升高效应时间变短;两次注射效应时间明显小于1次注射。

黄颡鱼产沉性卵,粘性较强。

自然产卵受精前应在池底铺设已消毒的棕片、聚乙烯胶丝,密眼网布等人工鱼巢。

并保持微流水刺激,促进亲鱼集中产卵。

采取人工受精的,则应在效应时间后,取出雌雄亲鱼,剪开腹腔,将精巢取出剪碎、研磨,加入少量生理盐水,倒入已挤出的鱼卵中,均匀搅拌受精。

2分钟后将受精卵均匀分布于鱼巢上,并用3一5%浓度的福尔马林溶液浸泡消毒l一2分钟,再移入孵化池中。

人工孵化黄颡鱼受精卵呈扁圆形、淡黄色,卵膜透明,卵径2毫米左右。

首先,用黄泥浆水将受精卵脱粘,具体方法是:按2O万一3O万粒受精卵用黄泥浆4一5千克(黄泥:水=l:5)将黄泥浆放入盆内,用手不断搅动黄泥浆,同时将人工受精卵粒轻轻倒入黄泥浆中,待5一6分钟后,将脱粘后的卵粒置于孵化缸或孵化环道进行流水孵化,每立方米水体可放入4O一6O万粒卵,孵化池壁要保持光滑,水质清新,水流速度以保证受精卵能均匀翻动即可,水中溶氧要求达5毫克/升以上,并做到经常洗刷过滤纱窗,经4一5天时间的孵化就可脱膜形成体长4毫米左右的仔鱼。

第二种方法:将已催产的亲鱼放入已消毒的孵化池中,在孵化池中设置人工鱼巢,待其产完卵后将亲鱼移出孵化池。

孵化池水深O.5一O.7米,采用流水与静水相结合的孵化方式。

在水温25一28摄氏度时,从产完卵到鱼苗破膜需要l8一2O小时。

在孵化过程中可用增氧泵增氧。

为防止水霉感染,每天可用lO毫克/升浓度的福尔马林溶液消毒1次,以后早晨和傍晚各用7O一lOO毫克/升浓度的溶液在鱼巢附近水面遍洒1次,直到鱼苗孵出。

孵化24小时后,受精卵粘附在鱼巢上正常发育,未受精卵开始变白并失粘,可抖动鱼巢将死卵抖落,以防其败坏水质或导致正常卵发生水霉,影响出苗率。

黄颡鱼鱼苗鱼种培育

黄颡鱼鱼苗鱼种培育

黄颡鱼鱼苗鱼种培育摘要:一、鱼苗暂养与乌仔培育鱼苗暂养,需在孵化池(缸)中暂养4~5天。

鱼苗出膜后2~3天后可以摄食小型轮虫,这时应及时用180~200目筛绢捞取轮虫投喂,投饵密度达到10~15个/毫升,相当于一滴水有1~2个。

乌仔培育,暂养后的鱼苗再经20天左右时间培养,即可长成体长2~2一、鱼苗暂养与乌仔培育鱼苗暂养,需在孵化池(缸)中暂养4~5天。

鱼苗出膜后2~3天后可以摄食小型轮虫,这时应及时用180~200目筛绢捞取轮虫投喂,投饵密度达到10~15个/毫升,相当于一滴水有1~2个。

乌仔培育,暂养后的鱼苗再经20天左右时间培养,即可长成体长2~2.5厘米的乌仔。

乌仔培育池一般都采用水泥池,要求底面光滑、有进出水口,出水口用40~60目筛网拦实。

将经过暂养的鱼苗虹吸到密眼筛绢网箱中倒苗、计数,漂去杂物,每立方米水放苗1万~2万尾。

每天早晚各投喂1次活饵料,前期投喂轮虫;中后期投喂枝角类、桡足类,用100~120目筛绢捞取,投饵密度适当降低。

日常管理时,设遮阴棚或隐蔽物,保持微流水或微充气,保证溶解氧不低于4毫克/毫升,每天换水25%~30%,保持水温不超过30℃,饵料要经过清水漂洗后投喂。

二、鱼种培育池塘面积选择面积2000~3000平方米、水深1.8米左右、淤泥较少、水电方便的池塘,在放苗前1周进行生石灰清塘、注水、施肥培养饵料生物,并在池四周设置水草、旧网片、草帘等隐蔽物。

待池水中饵料生物达到高峰、水质稳定后,即可放苗,将鱼苗投放到有隐蔽物处,主养的每亩放苗2万尾左右,搭配放养鲢鱼夏花鱼苗2000尾左右;混养的每亩放养0.8万~1.0万尾鱼苗,混养鲫鱼、团头鲂、鳊鱼等,也可少量搭配放养鲢鱼夏花苗种。

混养和搭配品种要在黄颡鱼苗驯化成功以后投放。

驯化投饵鱼苗下塘2~3天后,可在投料台两侧5~6米范围内少量投喂饲料,每日2~3次,给予固定声响,逐渐缩小投喂范围,最后固定到料台投喂,10天左右可驯化成功。

养殖黄颡鱼最重要的是什么?教你养殖技术和怎么培育苗种

养殖黄颡鱼最重要的是什么?教你养殖技术和怎么培育苗种

养殖黄颡鱼最重要的是什么?教你养殖技术和怎么培育苗种【导读】黄颡鱼肉质鲜美,表面体肤是黄色,又俗称黄鸭叫、黄鳍鱼,现在养殖黄颡鱼的人越来越多,黄颡鱼对于水质有较强的适应性,抗病能力也比较强。

我们一起看看黄颡鱼怎么养吧黄颡鱼肉质鲜美,表面体肤是黄色,又俗称黄鸭叫、黄鳍鱼,现在养殖黄颡鱼的人越来越多,黄颡鱼对于水质有较强的适应性,抗病能力也比较强。

我们一起看看黄颡鱼怎么养吧。

一、苗种培育1.夏花培育刚出膜的仔鱼长仅4.8~5.5毫米,鱼苗池最好用水泥池,水深0.3~0.5米即可,保持微流水,每立方米放苗1.5万~2万尾。

黄颡鱼鱼苗卵黄囊较大,需要经过3~5天才能将卵黄囊消耗殆尽,卵黄囊消失后开始投饵,第一天先投喂少量蛋黄,第二天起投喂蛋黄、轮虫和水蚯蚓,投喂时做到少量多次。

一周后可投喂碎鱼肉或碎蚌肉等,或将配合饲料做成糊状投喂。

当鱼苗体长长至1厘米时,如继续在小池中培育,则应降低密度至每立方米3000~4000 尾。

也可采用池塘培育,池塘要先消毒、施肥,培育浮游动物,做到肥水下塘。

每亩可放鱼苗3万~5万尾。

每天投喂两次,并保持较高的溶氧。

一般经25天左右培育,鱼苗体长可长至3厘米,可分池进行鱼种培育。

2.鱼种培育培育池面积以1~3亩为宜,水深1.0~1.2米。

下塘前需彻底清塘、消毒,亩施腐熟的粪肥300千克,实行肥水下池。

放养密度每亩0.8万~1万尾。

池中设饲料台,定点投喂。

将鱼粉(或鱼糜)、豆粉、玉米粉、麸皮等与面粉混合加水揉成团状投喂,粗蛋白质含量要求32%以上。

苗种入池2天后进行人工投饵驯化,驯化时配以固定的投饵信号,进行定点、定时投饲训练。

经2个月的培育,平均体长可达10厘米,平均体重10克/尾,最大的个体达20克。

二、成鱼养殖1.池塘主养(1)池塘条件:要求水源充足、水质良好、排灌方便、环境安静、面积1~3亩、水深1.5~2米。

一般在每年的3-4月份放养,放养之前池塘一定要清淤消毒。

待毒性消失之后,再加水0.8~1米,然后施入有机肥,以繁殖天然饵料生物,供黄颡鱼摄食。

怎么繁殖黄颡鱼苗

怎么繁殖黄颡鱼苗

黄颡鱼(Pseudotropheus socolofi)是一种非常受欢迎的鱼类,很适合在家庭水族箱中繁殖。

以下是繁殖黄颡鱼苗的详细步骤:1. 准备一个适合繁殖的水族箱:确保水族箱的大小足够容纳繁殖过程中的黄颡鱼。

水族箱应该提供充足的藏身之处,比如洞穴或岩石,以供黄颡鱼产卵和保护苗鱼。

2. 选择合适的配对:黄颡鱼属于雌雄异体生殖的鱼类,所以你需要一对合适的配对。

选择成熟而健康的鱼,雄性通常会比雌性大一些。

3. 提供适宜的水质和温度:黄颡鱼喜欢适度的碱性水质和稳定的温度。

将水质控制在pH 值7.5-8.5之间,温度保持在24-26摄氏度。

4. 提供适当的饲料:确保提供高质量的水族食物,比如鱼片、鱼粒或冷冻食物。

多样化饲料,使其包含丰富的蛋白质和维生素。

5. 创造合适的产卵环境:在繁殖季节开始之前,逐渐提高水温至28-30摄氏度。

增加藏身处,如岩石或洞穴,为雌性提供安全的产卵环境。

6. 观察繁殖行为:一旦配对成功,雌性将开始寻找合适的产卵场所,并产下卵。

雄性在观察到产卵后会将精子释放到卵中,进行受精。

7. 孵化和护育苗鱼:雌性黄颡鱼会将卵吞入口中,孵化和保护苗鱼。

孵化期通常为3-5天,期间雌性会保持口闭。

在孵化结束后,黄颡鱼苗会从雌性嘴里释放出来。

8. 提供适当的饲料和水质:确保为苗鱼提供适度的饲料,如细软的鱼食或磨碎的浸泡食物。

保持水质的稳定性和良好的清洁。

需要注意的是,繁殖黄颡鱼需要花费一定的时间和精力。

在繁殖过程中保持恰当的水质和观察鱼类行为非常重要。

如果你不熟悉鱼类繁殖或没有足够的经验,最好向有经验的养鱼者寻求帮助和指导。

黄颡鱼繁殖技术

黄颡鱼繁殖技术

黄颡鱼繁殖技术
黄颡鱼是一种重要的经济鱼类,其繁殖技术对于保障其种群数量和产业发展至关重要。

以下是黄颡鱼繁殖技术的相关内容:
1. 营造适宜的环境:为了保证黄颡鱼繁殖的成功率,必须营造适宜的水质和环境。

这包括水的温度、PH值、氧含量等方面。

同时,在繁殖过程中要注意饲养密度,避免过度饲养而导致环境污染和疾病的传播。

2. 选种和配种:选择优质的种鱼,保证其种质和健康状态,同时要注意混合饲养和避免近亲繁殖。

在配种过程中,可以采用手工授精或自然交配的方式。

3. 孵化和育苗:孵化过程中,要保持水质和温度的稳定,并对孵化过程中的卵和幼鱼进行管理和监测。

在育苗过程中,要注意对鱼苗的饲料和营养的控制,以及对鱼苗的病虫害防治。

4. 养殖和管理:在养殖过程中,要注意对黄颡鱼的饲养和管理,包括饲料的选择和配比、养殖密度的控制、水质和环境的维护等方面。

同时,要及时发现和处理疾病和异常情况,避免对种群和产业的影响。

综上所述,黄颡鱼繁殖技术的成功与否直接影响到产业的发展和种群的保护。

因此,在实践中需要持续探索和创新,以提高繁殖技术的效率和品质,推动黄颡鱼养殖产业的健康发展。

- 1 -。

黄颡鱼苗种的培育技术

黄颡鱼苗种的培育技术
背景
黄颡鱼是一种重要的淡水鱼类,具有肉质细嫩、味道鲜美、营养丰富等特点,市 场需求量大。然而,黄颡鱼苗种的培育技术一直是水产养殖业中的难题,因此研 究黄颡鱼苗种的培育技术对于提高养殖效益具有重要意义。
国内外研究现状
国内研究现状
近年来,国内学者对黄颡鱼苗种的培育技术进行了大量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例如 ,通过改进饲料配方、优化养殖环境、加强疾病防治等措施,提高了黄颡鱼苗种的生长
培育技术定义
苗种培育技术
指在黄颡鱼苗种培育过程中,通 过一系列技术手段,提高苗种成 活率、生长速度和抗病能力,为 后续养殖提供优质苗种的技术。
关键技术
包括水质管理、Βιβλιοθήκη 料选择与投喂 、疾病防治、养殖环境调控等方 面的技术。
培育技术分类
01
02
03
自然繁殖培育
利用黄颡鱼的繁殖习性, 通过人工控制繁殖环境, 促进亲鱼产卵、受精和孵 化,获得优质苗种。
速度和成活率。
国外研究现状
国外学者在黄颡鱼苗种培育技术方面也进行了大量研究,主要集中在繁殖技术、饲料配 方、疾病防治等方面。例如,一些国家通过引进优良品种、改进繁殖技术等措施,提高 了黄颡鱼的繁殖率和苗种质量。同时,一些国家还加强了黄颡鱼疾病防治的研究,为黄
颡鱼苗种的培育提供了有力保障。
02
黄颡鱼苗种培育技术概述
人工繁殖培育
通过人工催产、授精、孵 化等技术手段,获得优质 苗种。
苗种培育
在适宜的养殖环境中,通 过合理的饲养管理,促进 苗种生长、提高成活率。
黄颡鱼苗种的培育技术
汇报人: 日期:
目录
• 引言 • 黄颡鱼苗种培育技术概述 • 黄颡鱼苗种培育技术流程 • 黄颡鱼苗种培育技术影响因素

黄颡鱼繁殖技术

黄颡鱼繁殖技术

黄颡鱼繁殖技术
黄颡鱼繁殖技术
黄颡鱼是一种非常受欢迎的观赏鱼,但要了解黄颡鱼的繁殖技术,需
要掌握一些重要的知识点。

以下是黄颡鱼的繁殖技术。

1. 水质控制
在繁殖期间,黄颡鱼需要一个适宜的生长环境。

水质的pH值应该控
制在6.5-7.5之间,同时水温应该保持在27-30℃之间。

还要确保水中含氧量的充足,这可以通过增加气流和使用过滤器来实现。

2. 食物
黄颡鱼的繁殖需要良好的营养,因此饲料对于黄颡鱼的繁殖十分重要。

可以使用干鱼饲料、虫类干饲料或自制饲料。

此外,要注意多次喂食,保证每日喂食3-4次,维持足够的营养水平。

3. 单独饲养
繁殖黄颡鱼时要把它们单独饲养,尽量避免与其他鱼类接触。

单独饲
养可以防止交配过程中的干扰和竞争,提高繁殖成功率。

4. 育苗箱
使用育苗箱可帮助控制温度、过滤和水流。

这是一个专门设计用于孵化黄颡鱼卵、培育幼鱼的设备,使您更容易观察鱼类的发展,并防止鱼类被其他鱼类吞食。

总之,黄颡鱼的繁殖需要非常小心的注意,但只要适当地控制水质、饲料和环境,就可以成功繁殖黄颡鱼。

希望这些技巧能够帮助鱼类爱好者成功培育健康的黄颡鱼。

黄颡鱼人工繁殖与苗种培育

黄颡鱼人工繁殖与苗种培育

黄颡鱼人工繁殖与苗种培育1、相对于常规养殖品种四大家鱼来说,黄颡鱼的人工繁殖所要求的产卵、孵化设施条件及技术工艺要简单得多,这有利于更多的养殖业主自主开展。

本讲的目的之一是为了让读者全面了解和掌握黄颡鱼繁殖中的习性特点、亲鱼培育要求、产卵孵化技术工艺以及与四大家鱼繁苗中的不同之处,以在具体操作“多一些清醒少一点盲目”,繁殖出优质足数的鱼苗。

2、将黄颡鱼鱼苗阶段的培育与鱼种阶段的培育进行比较学习可以知道,鱼苗培育阶段的技术要求相对要高一些。

读者通过学习,要了解培育鱼苗鱼种全过程所需的技术,再根据各自的条件安排培育苗种生产,从而实现“自繁(苗)→自育(种)→自养(商品鱼)”一体化的黄颡鱼商品生产,达到降低成本、增加效益的生产目的。

第一节繁殖特性一、繁殖习性及研究进展(一)繁殖习性研究,相对其它人工养殖鱼类而言,对黄颡鱼的繁殖生物学及繁殖技术要迟许多。

真正意义的繁殖应用技术研究还是在近年较为集中。

据蔡仁逵主编的《中国淡水养殖技术发展史》(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1)载:黄颡鱼的人工繁殖于1987-1989年由长江水产研究所试验成功。

这可能是指王令玲等发表在《淡水渔业》杂志1989第5期上的研究报告“黄颡鱼胚胎和胚后发育的观察研究”。

事实上中科院水生所杜金瑞于1963年就从野外采集了黄颡鱼受精卵进行了部分观察。

段中华等于1996-1997年对长江中的瓦氏黄颡鱼的繁殖生物学进行了研究,其报告《瓦氏黄颡鱼的繁殖生物学研究》发表在1999《水生生物学报》第6期;江西肖秀兰等(2003)报道了“鄱阳湖黄颡鱼胚胎发育观察”,杨家云(1994)报道了“瓦氏黄颡鱼的繁殖生物学”,陈永等(1995)报道了“瓦氏黄颡鱼胚胎发育的研究”,还有一些报道就不作详细介绍。

(二)繁殖技术研究。

近年来,我国从南到北的相关科研及生产单位在上述繁殖生物学研究基础上,相继开展了黄颡鱼的人工繁殖技术。

如湖北荆州陈一骏等(2000)报道了黄颡鱼人工繁殖及苗种培育技术,上海张龙松等(2000)报道了“黄颡鱼人工繁殖及育苗试验”,上海水产大学王武等(2001)报道了瓦氏黄颡鱼人工繁殖的初步研究,苏州大学宋学宏等(2002)就开展黄颡鱼人工繁殖进行了报道,湖北水科所万松良等(2002)报道了1999-2001年三年间的研究成果“瓦氏黄颡鱼人工繁殖技术研究”,吉林夏立克等(2002)在东北地区成功了规模化的黄颡鱼人工繁殖,江苏凌立彬等(2003)也报道了黄颡鱼人工繁殖及苗种培育技术的研究,华中农业大学王卫民等(2002)分别报道了“黄颡鱼两种人工繁殖方法的比较研究”和“黄颡鱼与瓦氏黄颡鱼的杂交研究”,江西欧阳敏(2002)报道了“鄱阳湖黄颡鱼人工繁殖技术分析”,还有一些零星的报道,就有一一赘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黄颡鱼的苗种繁育
黄颡鱼属是我国淡水水体中分成较为广泛的淡水经济鱼类,在江河、湖泊、沟渠、塘堰中都有分布,主要分布于长江水系的江河水体中。

在鱼类分类学上隶属于硬骨鱼纲、辐鳍亚纲、鲇形目、鳞科。


工养殖的主要两个品种是瓦氏黄颡鱼和黄颡鱼。

黄颡鱼俗称黄腊丁、黄呀姑、黄嘎鱼和嘎呀子口下位,口裂大,
呈弧形,其肉质细嫩,味道鲜美,营养丰富,含肉率高,无肌问刺。

含有人体必需的多种氨基酸,尤以谷氨酸、赖氨酸含量高,因而颇受
消费者欢迎。

黄颡鱼体型小,在天然水域中繁殖率低,生长缓慢,仅靠捕捞野
生黄颡鱼无法满足日益扩大的市场需求,因此,发展黄颡鱼养殖显得
意义重大。

黄颡鱼也是一种游钓爱好者特别喜欢游钓的鱼类品种,因为其摄
食能力强,尤其是有集群摄食习性,游钓时较易上钩。

从上面能够看出,黄颡鱼作为名特优鱼类的一个品种,发展前景
比较看好。

今年,肇东市东发机械化渔场进行了黄颡鱼的苗种繁育,共作了
四批,现将繁育方法和关键技术归纳如下:
一、亲鱼的培育。

黄颡鱼亲鱼可以直接从天然水域渔获中选取,也可直接从人工饲
养的黄颡鱼中挑选。

要求雌鱼在50g以上,雄鱼在100g以上,体侧
斑纹鲜明,无病无伤,成熟度好的。

如果成熟度不好将会给产卵工作
带来麻烦,所以,亲鱼选择对产卵由为重要。

1、亲鱼来源:以往用过的黄颡鱼在大明水中捕出后放入亲鱼池
饲养一段时间的。

2、亲鱼消毒:选好的亲鱼用3%的食盐水浸洗10mh。

3、亲鱼饲料:将野杂鱼或鲤鲫鲢子苗等用绞肉机绞成肉泥,再
加入适量豆饼,玉米粉混合拌均匀即可。

4、投喂量:一般黄颡亲鱼的日投喂量占亲鱼体重的1%一4%。

5、投喂方法:在亲鱼池中设置了3个料点,上午8点以前,下
午3点以后投喂一次并观察鱼的摄食情况,以鱼饱食70%~80%为宜。

二、温室设备
1、室内水泥产卵池:面积330平方米,有进、排水口。

2、增氧泵:200W的增氧泵8台,12个砂滤器,保持水中有充
足的氧气。

3、喷淋系统:产卵池上方设有8组喷淋设备,每组4个喷头,
用泵过滤后的水通过喷头喷出,在调节水质的同时也增加了水中的溶
氧量。

4、鱼巢:450mm×300mm×170mm的矩形塑料筐,内层用棕桐
皮缝好,外层绑2个石块让其坠入池底。

三、室外条件
1、池塘面积:667×7=4669平方米。

池深1米,水深150mm。

2、水源:松花江水
3、其他:抽水泵、夏花网、生石灰、鸡粪、砂滤器。

四、亲鱼选择
1、选择标准:严格选择性腺发育良好的雌雄鱼作为催产亲鱼,
通常成熟度好的雌鱼腹部膨大,手摸腹部柔软富有弹性感,仰腹可见
明显的卵巢轮廓,倒立有卵巢流动的现象,雄鱼要选个体大一些,生
殖器突出面尖的作为亲鱼。

2、雌雄鉴别:黄颡的雌雄鱼在生殖季节很好鉴别,主要特征是
雄鱼生殖器有乳凸,雌鱼没有乳凸。

’3、雌雄鱼的配组比例:1.5:1,放置产卵巢自然产卵受精雌雄
鱼比例为1:1,此次选择了雌鱼726尾,雄鱼760尾,雌雄鱼比例
为1:1.05。

五、催产药物的种类
此次催产药物种类有HCG(绒毛膜促性腺激素),I,RH—A(促
黄体素释放激素类似物)DOM(地欧酮)
六、人工催产
1、催产药物的使用剂量,三者混合使用通常情况下,黄颡亲鱼
的混合使用剂量为HCG3000ILl/kg+A21 0mg/kg+Domlomg/kg或
HCG4000Iu/kg+A210m剖~kg+Dom5mg/l(g雄鱼的使用剂量为雌鱼1/2
或2/3。

2、注射方法:雌鱼采用二针注射间隔时间12小时以上,第一次。


剂量为总量的1/10。

3、注射部位:选择亲鱼的背鳍基部软组织为好,因为亲鱼的个
体较小,胸鳍有硬棘不易操作,胸鳍基部注射时较易刺伤心脏。

┏━━━━━━━━━━━━━━━━━━━━━━━━━━━━━━━━━━━━━━━━━━━━━━┓
┃-一┃
┃4、催产时问及环境条件如表:┃
┣━┳━━━━┳━━━━━━━━┳━━━━━━━━┳━━━━┳━━━━┳━━━━━┳━━━━━┫
┃┃┃时间┃溶解氧┃PH值┃透明度┃水温┃水色┃
┃┣━━━━╋━━━━━━━━╋━━━━━━━━╋━━━━╋━━━━╋━━━━━╋━━━━━┫
┃┃┃6月20日┃┃┃┃┃┃
┃┃第一针┃┃9.15mg/[一┃7.5 ┃350mm ┃26~C ┃黄绿色┃
┃┃┃16:00.18:00 ┃┃┃┃┃┃
┃┣━━━━╋━━━━━━━━╋━━━━━━━━╋━━━━╋━━━━╋━━━━━╋━━━━━┫
┃┃┃6月21日┃┃┃┃┃┃
┃┃第二针┃┃8.55mg/1_,┃7.5 ┃300mm ┃24.5。

C ┃黄绿色┃
┃┃┃6:00.8:00 ┃┃┃┃┃┃
┣━┻━━━━┻━━━━━━━━┻━━━━━━━━┻━━━━┻━━━━┻━━━━━┻━━━━━┫
┃,5、催产效应时间及发情产卵、受精┃

┃(1)效应时间:指最后一次注射催产剂到亲鱼发情产卵的时间。




┃! 效应时间的长短与水温、催产药物种类、亲鱼性腺成熟的程度,及流┃
┃! 水刺激等条件有关,此次催产的效应时间为20小时。


┃:┃
┃。

(2)发情:催产亲鱼达到效应时问后在催产中出现雄鱼追逐雌┃
┃鱼的现象,有时会出现两尾雄鱼追逐一尾雌鱼的现象。

亲鱼沿着池边┃
┃周围狂游逐渐游速加快,尾部和背鳍不时露出水面形成浪花。


┃(3)受精:到发情高潮时,雌鱼下沉至池底在鱼巢内进行排卵,┃
┃雄鱼不断向鱼卵上排精,产出一批卵后雌鱼就静止一小时左右,又开┃


┃始排卵,雌鱼不断排卵,雄鱼卵上射精,此过程雌雄鱼反复几次直至┃
┃排完卵,射完精为止。


┃七、孵化┃
┃1、孵化设备:室内50m2孵化池2个,室外60m2孵化池2个,┃
┃增氧泵4台。


┃2、孵化方法:把孵化用的设备准备好,将注射过程产剂的亲鱼┃
┃置于池底,压有棕榈片的产卵筐中,让其自行支配产卵,经过一段时┃
┃间所产的受精卵附于棕榈筐中,亲鱼产卵后要及时把亲鱼和鱼巢分┃
┃开,并把鱼巢放入防治水霉病的溶液中消毒,再将鱼巢放入清水溶液┃
┗━━━━━━━━━━━━━━━━━━━━━━━━━━━━━━━━━━━━━━━━━━━━━━┛
中清洗一次,因为产卵池中的亲鱼密度较高,产卵后的亲鱼会吞食鱼
巢上的受精卵,附有受精卵的棕榈筐挂在池中孵化,孵化池中的水质
要求清新活爽,同时要不间断地连续充气,有条件的可以采用微流水。

3、孵化管理:黄颡鱼的孵化用水必须经过过滤、调控水量、刷
洗滤水筛、观察胚胎发育情况,按时测定成活率、水温、PH值,防
止病害和处理异常现象。

调控水量:根据胚胎发育阶段对水流的要求,调节阀门控制水量,
使受精卵、胚胎和仔鱼漂浮在水中而不下沉,但水流也不能过大,以
减少其能量消耗,保证和提高孵化率,鱼苗出膜期和仔鱼平游期的水
流可适当减小。

刷洗滤水筛:定期和及时用毛刷在筛绢外刷洗滤水筛,保证水流
通畅,防止窗筛被卵膜和污物堵塞溢水逃苗。

测定水化项目:每日早中晚测定孵化器中水温,溶氧和PH值。

处理异常现象:为防止鱼苗提前出膜,用5x10~一10xlOq浓度
高锰酸钾溶液浸泡鱼卵,当发现孵化容器中有提早破膜现象时,立即
泼洒高锰酸钾溶液,当发现容器中剑水蚤增多时,及时用敌百虫溶液
泼洒,并检查和处理贮水池过滤筛。

4、繁育结果:6月29日开始出售黄颡水花。

共售出57万尾,
剩余26万尾,没有售出放入池塘中培育,总计本次孵化出苗83万尾,
500元/万尾,实际售得的钱数为57万x500元历尾=28500元。

经营成本如表
人工水电费药费亲鱼饲料费其他
1000元600元700元2500元400元
本次孵化盈利约28500—5200=23300元,投入产出比1:4.48
八:问题讨论
(一)人工催产与自然繁殖哪种方式繁育苗种更好!
人工催产是鱼在催产药物的刺激下,发情高潮时,雌鱼即开始
在人工铺设的鱼巢上排卵,同时雄鱼射精,雌雄鱼排卵、射精重复多
次,直至雌鱼排完卵为止。

而自然繁殖的亲鱼没有受药物,外界的刺
激,雌雄鱼排卵射精达不到那么多的次数,所以产出的卵在鱼巢上也
没有那么多,那么集中,因此在繁育黄颡鱼的方式上选人工催产比较
理想,能够达到一个很好的效果。

(二)亲鱼应单独培育为好
亲鱼在食性上性属于杂食性偏肉食性鱼类,这一点与鲤、鲫鱼的食性
基本相同,但黄颡鱼属于小型鱼类,在争食能力上,必竞没有鲤、鲫鱼类那么强,如果两者在一起混养的话,会对黄颡鱼亲鱼的进食情况带来影响,从而影响亲鱼的性腺正常发育,这样就会对孵化前亲鱼的选择带来困难,发育不好的,也直接影响出苗率这个问题,因此把亲鱼单独培养为好。

如果黄颡亲鱼要与其它鱼混养的话,可以在池中放250—300尾花白鲢,其规格为10一13厘米,以控制池塘水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