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颡鱼的生物学特性及繁殖

合集下载

黄颡鱼繁殖生物学及苗种培育研究进展

黄颡鱼繁殖生物学及苗种培育研究进展

到 5月中旬对澄湖黄颡鱼 的成熟 系数变化情况进 行 了研究 , 发现其雌雄鱼 的性腺发育节律基本 一致 : 成 熟系数从 4月下 旬开始急速上升 , 到 5月 中旬达最高峰 , 雌鱼为 2 6 . 8 %, 雄 鱼 为0 . 9 8 % 。4月 中旬 以后 , 繁殖群体 中多数黄 颡鱼 的性 腺 达Ⅳ期 , 卵子 内卵黄 大量沉积 , 大、 中、 小 卵子 群明显可见 , 精 巢乳白色, 多分枝 , 饱满而亮 泽。在繁殖初期 , 渔获 的雄鱼 数
在水 温 2 6—2 8℃ 的条 件 下 , 鄱 阳湖 黄 颡 鱼胚 胎 经 过 3 3 1 5 m a n可孵出仔鱼 , 这与相同温度条件下欧阳敏等的研 究结果 相一致 。仔鱼 出膜后进 入胚后发育 阶段 , 杨 明生等 对黄颡鱼 的胚后发 育进行 了系 统研究 J 。前 人对 黄颡鱼 胚 后发 育阶段及相应特征的描述见表 2 。 4 仔、 稚鱼食性和
黄颡 鱼的健康 养殖提供 基础研究资料。
关键词 : 黄颡鱼 ; 繁殖生物学 ; 苗种培育 中图分类号 : ¥ 9 6 1 . 2 文献标 志码 : A 文章编号 : 1 0 0 2—1 3 0 2 ( 2 0 1 3 ) 0 8—0 2 2 0— 0 3
黄颡 鱼 ( P e l t e o b a g r u s f u l v i d r a c o ) 属 鲇形 目( S i l u r i f o r me s ) 鳞科( B a g i f d a e ) 黄 颡鱼 属 ( P e l t e o b a g r u s ) , 是 一种小 型淡 水经 济鱼类 , 在 我 国各 大水系 均有分 布 , 尤其 在长 江 中下游 的湖 泊、 池塘 、 溪流 中有广泛分布 。黄颡 鱼富含氨基酸 , 肉质细

黄颡鱼的鱼苗繁殖技术

黄颡鱼的鱼苗繁殖技术

黄颡鱼的鱼苗繁殖技术产卵受精黄颡鱼的产卵受精效应时间与水温、催产剂种类、注射次数、亲鱼成熟度及微流水刺激等直接相关,尤其受水温和注射次数影响最大。

在2O一3O摄氏度的适温范围内,随水温升高效应时间变短;两次注射效应时间明显小于1次注射。

黄颡鱼产沉性卵,粘性较强。

自然产卵受精前应在池底铺设已消毒的棕片、聚乙烯胶丝,密眼网布等人工鱼巢。

并保持微流水刺激,促进亲鱼集中产卵。

采取人工受精的,则应在效应时间后,取出雌雄亲鱼,剪开腹腔,将精巢取出剪碎、研磨,加入少量生理盐水,倒入已挤出的鱼卵中,均匀搅拌受精。

2分钟后将受精卵均匀分布于鱼巢上,并用3一5%浓度的福尔马林溶液浸泡消毒l一2分钟,再移入孵化池中。

人工孵化黄颡鱼受精卵呈扁圆形、淡黄色,卵膜透明,卵径2毫米左右。

首先,用黄泥浆水将受精卵脱粘,具体方法是:按2O万一3O万粒受精卵用黄泥浆4一5千克(黄泥:水=l:5)将黄泥浆放入盆内,用手不断搅动黄泥浆,同时将人工受精卵粒轻轻倒入黄泥浆中,待5一6分钟后,将脱粘后的卵粒置于孵化缸或孵化环道进行流水孵化,每立方米水体可放入4O一6O万粒卵,孵化池壁要保持光滑,水质清新,水流速度以保证受精卵能均匀翻动即可,水中溶氧要求达5毫克/升以上,并做到经常洗刷过滤纱窗,经4一5天时间的孵化就可脱膜形成体长4毫米左右的仔鱼。

第二种方法:将已催产的亲鱼放入已消毒的孵化池中,在孵化池中设置人工鱼巢,待其产完卵后将亲鱼移出孵化池。

孵化池水深O.5一O.7米,采用流水与静水相结合的孵化方式。

在水温25一28摄氏度时,从产完卵到鱼苗破膜需要l8一2O小时。

在孵化过程中可用增氧泵增氧。

为防止水霉感染,每天可用lO毫克/升浓度的福尔马林溶液消毒1次,以后早晨和傍晚各用7O一lOO毫克/升浓度的溶液在鱼巢附近水面遍洒1次,直到鱼苗孵出。

孵化24小时后,受精卵粘附在鱼巢上正常发育,未受精卵开始变白并失粘,可抖动鱼巢将死卵抖落,以防其败坏水质或导致正常卵发生水霉,影响出苗率。

浅谈黄颡鱼繁育技术,你知道多少?这里讲的可能你不知道

浅谈黄颡鱼繁育技术,你知道多少?这里讲的可能你不知道

浅谈黄颡鱼繁育技术,你知道多少?这里讲的可能你不知道黄颡鱼作为优良的淡水养殖品种,对于生态环境有着较强的适用性,在国内江河、湖泊、池塘等区域都能够很好的进行生存,但黄颡鱼在天然水域中繁殖率较低,再加上其他方面人为因素所限制,致使黄颡鱼资源不断减少,目前已经无法满足市场需求。

基于当前这种情况下,安徽省黄山地区结合当地具体实际情况,已经实现了黄颡鱼养殖规模化,同时在黄颡鱼繁育领域已经取得了重大突破,所繁育出的黄颡鱼苗满足了当地的市场需求,为黄山市黄颡鱼养殖产业化发展奠定了扎实的基础,本文主要以安徽省黄山市为例,对黄颡鱼繁育技术展开全面分析和研究。

一、亲鱼收集和培育(1)亲鱼收集初次进行黄颡鱼人工繁殖的情况下,亲鱼只能从江流、水库等水域进行收集。

但在选购亲本的时候,需要严格控制好各项系数。

根据相关技术标准,雄鱼体重宜控制在150g以上,雌鱼体重宜为125g以上。

其中雄鱼体型相对较为细长,臀鳍前肛门后有一明显的生殖突,泄殖孔在生殖突顶端。

而雌鱼体型短粗,腹部膨大而柔软,生殖孔和泌尿孔分开。

其中雌鱼与雄鱼比为1:1.5.当完成亲鱼收集工作后,根据实际要求,还应当将选择后的亲鱼放置在3%-5%食盐水溶液中进行浸泡,在此过程当中,要保证浸泡时间为10-15min之间。

(2)亲鱼培育从黄颡鱼亲鱼培育的角度来分析,养殖户可在成鱼池中套养或在池塘中单养。

但养殖户需要严格控制好各项指标,要保证池塘水深度符合标准,其中最为适宜的深度为1.2-1.5m之间,同时对于水质也有着明确的要求,除了要保证水质的肥度以外,对于水色和透明度也有一定的要求。

如透明度为25-35cm之间,水色为黄绿色。

此外,对于投饵来讲,应当在水温超过14℃时进行,并根据具体实际情况,适当的搭配一些植物性饲料,投喂次数需要保证每天1-2次,每次投喂量控制在鱼体重3%-5%之间。

当进入4月的时候,该阶段为了促进其性腺发育需要经常用水泵冲水或开动增氧机,进行流水刺激。

怎么繁殖黄颡鱼苗

怎么繁殖黄颡鱼苗

黄颡鱼(Pseudotropheus socolofi)是一种非常受欢迎的鱼类,很适合在家庭水族箱中繁殖。

以下是繁殖黄颡鱼苗的详细步骤:1. 准备一个适合繁殖的水族箱:确保水族箱的大小足够容纳繁殖过程中的黄颡鱼。

水族箱应该提供充足的藏身之处,比如洞穴或岩石,以供黄颡鱼产卵和保护苗鱼。

2. 选择合适的配对:黄颡鱼属于雌雄异体生殖的鱼类,所以你需要一对合适的配对。

选择成熟而健康的鱼,雄性通常会比雌性大一些。

3. 提供适宜的水质和温度:黄颡鱼喜欢适度的碱性水质和稳定的温度。

将水质控制在pH 值7.5-8.5之间,温度保持在24-26摄氏度。

4. 提供适当的饲料:确保提供高质量的水族食物,比如鱼片、鱼粒或冷冻食物。

多样化饲料,使其包含丰富的蛋白质和维生素。

5. 创造合适的产卵环境:在繁殖季节开始之前,逐渐提高水温至28-30摄氏度。

增加藏身处,如岩石或洞穴,为雌性提供安全的产卵环境。

6. 观察繁殖行为:一旦配对成功,雌性将开始寻找合适的产卵场所,并产下卵。

雄性在观察到产卵后会将精子释放到卵中,进行受精。

7. 孵化和护育苗鱼:雌性黄颡鱼会将卵吞入口中,孵化和保护苗鱼。

孵化期通常为3-5天,期间雌性会保持口闭。

在孵化结束后,黄颡鱼苗会从雌性嘴里释放出来。

8. 提供适当的饲料和水质:确保为苗鱼提供适度的饲料,如细软的鱼食或磨碎的浸泡食物。

保持水质的稳定性和良好的清洁。

需要注意的是,繁殖黄颡鱼需要花费一定的时间和精力。

在繁殖过程中保持恰当的水质和观察鱼类行为非常重要。

如果你不熟悉鱼类繁殖或没有足够的经验,最好向有经验的养鱼者寻求帮助和指导。

黄颡鱼繁殖技术

黄颡鱼繁殖技术

黄颡鱼繁殖技术
黄颡鱼繁殖技术
黄颡鱼是一种非常受欢迎的观赏鱼,但要了解黄颡鱼的繁殖技术,需
要掌握一些重要的知识点。

以下是黄颡鱼的繁殖技术。

1. 水质控制
在繁殖期间,黄颡鱼需要一个适宜的生长环境。

水质的pH值应该控
制在6.5-7.5之间,同时水温应该保持在27-30℃之间。

还要确保水中含氧量的充足,这可以通过增加气流和使用过滤器来实现。

2. 食物
黄颡鱼的繁殖需要良好的营养,因此饲料对于黄颡鱼的繁殖十分重要。

可以使用干鱼饲料、虫类干饲料或自制饲料。

此外,要注意多次喂食,保证每日喂食3-4次,维持足够的营养水平。

3. 单独饲养
繁殖黄颡鱼时要把它们单独饲养,尽量避免与其他鱼类接触。

单独饲
养可以防止交配过程中的干扰和竞争,提高繁殖成功率。

4. 育苗箱
使用育苗箱可帮助控制温度、过滤和水流。

这是一个专门设计用于孵化黄颡鱼卵、培育幼鱼的设备,使您更容易观察鱼类的发展,并防止鱼类被其他鱼类吞食。

总之,黄颡鱼的繁殖需要非常小心的注意,但只要适当地控制水质、饲料和环境,就可以成功繁殖黄颡鱼。

希望这些技巧能够帮助鱼类爱好者成功培育健康的黄颡鱼。

全雄黄颡鱼

全雄黄颡鱼

全雄黄颡鱼又名:超级级全雄黄骨鱼,超级全雄黄颡鱼英文名:(Pelteobagrus fulvidraco male)全雄黄颡鱼:采用精子染色体加倍、性别生理转化与细胞工程相结合的技术建立全雄鱼繁育体系。

是一种创新的技术路径,即采用精子染色体加倍技术,产生二倍体精子,与卵核失活的卵子受精,不需在受精卵第一次有丝分裂时再经染色体加倍处理,直接发育成全雄鱼;采用精子染色体加倍技术,在鱼类雄核发育研究中首次获得异源二倍体精子与卵核失活的卵子受精,直接发育成异源全雄鱼;第一次采用电融合或细胞核移植技术,将二倍体雄核发育的囊胚细胞核注射至成熟的去核卵中,从而提高雄核发育的孵化率、成活率与生命率,增加全雄鱼的获得率;采用鱼类生理转性的成熟技术首次使部分全雄鱼性转化为生理“雌性”;首次通过全雄鱼与生理“雌鱼”交配,生产出90以上﹪的全雄鱼后代,由此建立全雄鱼繁育体系。

项目的实施增补国内空白,推广后通过全雄黄颡鱼苗的规模化生产和推广养殖既能满足日益增长的市场需求,又能使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加快农村发展,推动我国鱼类养殖业的发展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该技术用于其它珍稀鱼类如长江白鲟、达氏鲟等繁殖保护方面,其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是难以估价的。

黄颡鱼亲本生物学特性:黄颡鱼是我国淡水水体中分布较广的底层经济鱼类,在中高档名贵品种中具有较大的开发价值。

黄颡鱼,学名西江黄颡鱼,属鲇形目,鲿科,黄颡鱼属。

俗名黄骨鱼、黄骨丁。

主要产于长江及支流,我国大部份地区都有分布,通常个体0.2-0.8斤/尾左右,全雄黄颡鱼生物学特性:全雄黄颡鱼是科学研发品种,解决了雄性黄颡鱼和雌性黄颡鱼的生长差异。

人工诱导黄颡鱼四倍体的研究是近年来中国高产值鱼类遗传育种工作中的方向之一。

采用静水压或静水压与冷休克结合处理两种方法进行抑制第一次卵裂诱导黄颡鱼四倍体,让其四倍体鱼再与正常二倍体鱼交配得到大量的可供养殖生产的三倍体后代,得出的三倍体全为雄性黄颡鱼,全雄的三倍体黄颡鱼没有繁殖能力。

黄颡鱼的苗种繁育

黄颡鱼的苗种繁育

黄颡鱼的苗种繁育黄颡鱼属是我国淡水水体中分成较为广泛的淡水经济鱼类,在江河、湖泊、沟渠、塘堰中都有分布,主要分布于长江水系的江河水体中。

在鱼类分类学上隶属于硬骨鱼纲、辐鳍亚纲、鲇形目、鳞科。

人工养殖的主要两个品种是瓦氏黄颡鱼和黄颡鱼。

黄颡鱼俗称黄腊丁、黄呀姑、黄嘎鱼和嘎呀子口下位,口裂大,呈弧形,其肉质细嫩,味道鲜美,营养丰富,含肉率高,无肌问刺。

含有人体必需的多种氨基酸,尤以谷氨酸、赖氨酸含量高,因而颇受消费者欢迎。

黄颡鱼体型小,在天然水域中繁殖率低,生长缓慢,仅靠捕捞野生黄颡鱼无法满足日益扩大的市场需求,因此,发展黄颡鱼养殖显得意义重大。

黄颡鱼也是一种游钓爱好者特别喜欢游钓的鱼类品种,因为其摄食能力强,尤其是有集群摄食习性,游钓时较易上钩。

从上面能够看出,黄颡鱼作为名特优鱼类的一个品种,发展前景比较看好。

今年,肇东市东发机械化渔场进行了黄颡鱼的苗种繁育,共作了四批,现将繁育方法和关键技术归纳如下:一、亲鱼的培育。

黄颡鱼亲鱼可以直接从天然水域渔获中选取,也可直接从人工饲养的黄颡鱼中挑选。

要求雌鱼在50g以上,雄鱼在100g以上,体侧斑纹鲜明,无病无伤,成熟度好的。

如果成熟度不好将会给产卵工作带来麻烦,所以,亲鱼选择对产卵由为重要。

1、亲鱼来源:以往用过的黄颡鱼在大明水中捕出后放入亲鱼池饲养一段时间的。

2、亲鱼消毒:选好的亲鱼用3%的食盐水浸洗10mh。

3、亲鱼饲料:将野杂鱼或鲤鲫鲢子苗等用绞肉机绞成肉泥,再加入适量豆饼,玉米粉混合拌均匀即可。

4、投喂量:一般黄颡亲鱼的日投喂量占亲鱼体重的1%一4%。

5、投喂方法:在亲鱼池中设置了3个料点,上午8点以前,下午3点以后投喂一次并观察鱼的摄食情况,以鱼饱食70%~80%为宜。

二、温室设备1、室内水泥产卵池:面积330平方米,有进、排水口。

2、增氧泵:200W的增氧泵8台,12个砂滤器,保持水中有充足的氧气。

3、喷淋系统:产卵池上方设有8组喷淋设备,每组4个喷头,用泵过滤后的水通过喷头喷出,在调节水质的同时也增加了水中的溶氧量。

黄颡鱼繁殖技术

黄颡鱼繁殖技术

黄颡鱼繁殖技术黄颡鱼是一种常见的淡水鱼类,也是许多养鱼爱好者的首选之一。

它具有独特的外观和良好的适应性,因此受到了广大养殖者的喜爱。

要想成功繁殖黄颡鱼,我们需要了解一些相关的繁殖技术。

我们需要提供一个适宜的繁殖环境。

黄颡鱼喜欢生活在温暖、干净的水体中,所以我们应该确保水质清洁,温度适宜。

水温一般应保持在25℃-28℃之间,PH值在6.5-7.5之间。

此外,水体中应保持适当的氧气含量,可以通过增加水面的曝气设备或安装过滤器来提高氧气供应。

我们需要选择优质的种鱼。

种鱼的选择直接影响到繁殖的成功率和后代的质量。

应该选择身体健康、活力充沛的种鱼进行繁殖。

可以通过观察鱼的外观、行为和食欲来判断它们的健康状况。

此外,还应注意选择年龄适中的种鱼,一般选择1-3岁的黄颡鱼进行繁殖。

黄颡鱼的繁殖方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自然繁殖,另一种是人工繁殖。

自然繁殖是指将种鱼放入适宜的繁殖环境中,让其自行繁殖。

而人工繁殖则是通过人工控制和干预来促进繁殖。

下面我们分别介绍一下这两种繁殖方式。

自然繁殖时,我们应该提供一个适宜的产卵底床。

黄颡鱼一般喜欢选择水生植物或者石块等物体作为产卵底床。

我们可以在养殖箱中放置一些水生植物或者石块,以提供黄颡鱼产卵的场所。

在产卵前,我们还可以适当调节水温和饲料,以增加黄颡鱼的产卵意愿。

一般情况下,黄颡鱼会在清晨或者黄昏时产卵。

人工繁殖时,我们需要进行一系列的干预措施。

首先,我们可以选择一对优质的种鱼进行繁殖,将它们放入一个特制的繁殖箱中。

繁殖箱应该有足够的空间和适宜的水质条件。

其次,我们可以为种鱼提供一些刺激,例如调节水温、增加饲料等,以促进它们的产卵。

在种鱼产卵后,我们应该及时将产卵底床取出,并将其转移到另一个安全的容器中,以防止其他鱼类吞食黄颡鱼的卵。

无论是自然繁殖还是人工繁殖,我们在繁殖过程中都应该注意观察和管理。

一旦发现黄颡鱼有异常行为或者健康问题,应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

此外,在孵化期间,我们还应该注意保持水质的清洁,定期更换水体,以保证幼鱼的健康成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黄颡鱼的生物学特性及繁殖
黄颡鱼,俗称嘎鱼、嘎牙子、黄姑、黄腊丁、黄鳍鱼等,分布于我国河川、湖泊、沟渠等水域中,喜底栖生活,杂食性,是一种优质名贵经济鱼类。

该鱼产量大、肉质细嫩、少细刺、味道鲜美、营养丰富、药用价值较高,在国内外市场深受欢迎,特别是大规格的鲜活鱼供不应求。

据分析,每100克鱼可食部分中含蛋白质16.1克、脂肪2.1克、碳水化合物2.3克、钙154毫克、磷504毫克,且含人体必需的多种氨基酸,尤以谷氨酸、赖氨酸含量较高,具有消炎、镇痛等疗效,因而深受广大消费者欢迎,而且在日本、韩国、东南亚等国家也有巨大的市场潜力,是出口创汇的优良品种。

在自然水域种,黄颡鱼生长速度慢,上市规格小,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市场发展。

因此,黄颡鱼的人工养殖势在必行。

生物学特性(一)生活习性黄颡鱼多在静水或江河缓流中活动,喜底栖生活,白天栖息于湖水底层,夜间则游到水上层觅食。

对环境的适应能力较强,因而在不良环境条件下也能生活。

该鱼属温水性鱼类,生存温度0℃-38℃。

最佳生长温度25℃-28℃,pH 值范围6.0-9.0,最适pH值为7.0-8.4。

耐低氧能力一般。

水中溶氧在3毫克/升以上时生长正常,低于2毫克/升时出现浮头,低于1毫克/升会窒息死亡。

(二)食性黄颡鱼是肉食性为主的杂食性鱼类。

觅食活动一般在夜间进行,食物包括小鱼、虾、各种陆生和水生昆虫(特别是摇蚊幼虫)、小型软体动物和其他水生无脊椎动物,有时也捕食小型鱼类。

规格不同的黄颡鱼食性也有所不同,体长2厘米-4厘米,主要摄食桡足类和枝角类;体长5厘米-8厘米的个体,主要摄食浮游
动物以及水生昆虫;超过8厘米以上个体,摄食软体动物和小型鱼类等。

人工培育可喂绞碎的鱼、虾及软体动物,既要摄食动物性饵料,也吃人工配合饲料,但最好以配合饲料为主,辅以动物性鲜活饵料。

(三)生长速度较慢常见个体重200克-300克。

在自然大水域,1龄鱼可长到体长56毫米,体重5.7克。

2龄鱼可长到体长98.3毫米,体重20.6克。

3龄鱼可长到135.5毫米,体重36.1克。

4龄鱼可长到160.1毫米,体重58.2克。

5龄鱼可长到177.7毫米,体重81.3克。

黄颡鱼雄鱼一般较雌鱼大。

1龄-2龄鱼生长较快,以后生长缓慢,5龄鱼仅为250毫米。

繁殖黄颡鱼2冬龄-4冬龄达性成熟(约3龄以上),最小成熟个体,雌鱼为11.7厘米,雄鱼为14.8厘米。

达性成熟的雄鱼在肛门后面有一个生殖突,而雌鱼则无。

在南方4月-5月产卵,在北方6月才开始产卵,是产卵较晚的鱼类之一。

要求水温在20℃-30℃。

产卵活动于夜间进行,当天气由晴转为阴雨,即可产卵。

黄颡鱼具有筑巢产卵保护后代的习性。

产卵时,亲鱼选择具有水草的沙泥质的浅滩,水深8厘米-10厘米,利用胸鳍刺在泥底上断断续续地摇动。

建造鱼巢有几个在一起的,也有几十个成群的,相隔不远形成穴群。

每个穴径约为15厘米,深为10厘米,产卵受精于穴内。

雄鱼于穴口保护鱼卵孵化。

当其他鱼接近穴口时,雄鱼猛扑向入侵者,驱逐入侵之鱼。

并经常用巨大的胸鳍拨动,使穴中水流畅通,利用水流辅助卵孵化。

守护到仔鱼能自行游动为止(7天-8天)。

此期间雄鱼几乎不摄食。

雌鱼产晚卵后离巢觅食。

黄颡鱼怀卵量为1086粒-4469粒,成熟卵径1.7毫米,受精卵为黄色、粘性、沉于巢底或粘附在巢
壁的水草须根等物体上发育。

其产出的卵径约为2.5毫米,两天内即可孵化。

黄颡鱼可能为分批产卵的鱼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