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高中部编版历史新教材《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册课时教学案 第1课 文明的产生和早期发展
历史部编版必修中外史纲要下(2019版)第1课 文明的产生与早期发展 教案

第1课文明的产生与早期发展……教学分析……➵➵教学目标1.通过对《世界主要文明发源地和农耕与畜牧的起源》《新月沃地和古巴比伦王国》《古代埃及》《古代印度》《古代希腊》《希腊地形图》等地图的解读,了解早期文明产生的时空条件,认识不同地区文明发展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
2.通过阅读地图、示意图、文字资料等,了解早期文明产生与发展的条件,认识农业和畜牧业的发展是人类文明产生的重要前提,国家、城市、文字等出现是人类进入文明时代的重要标志,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
3.通过对《汉谟拉比法典》原文的阅读,分析法典的特征与实质,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素养。
4.通过对不同文明成就与特征的分析,认识古代文明的多元特点,不同文明都对人类历史发展作出了贡献,培养学生尊重世界文化多样性的意识。
➵➵重点难点1.重点:知道早期人类文明的产生,了解各文明古国发展的不同特点。
2.难点:了解各文明古国发展的不同特点,并分析这些特点形成的不同时空条件。
➵➵教法学法问题探究法、小组讨论法、情景教学法、讲授法等➵➵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准备教师依据课程标准和学情,进行教学设计,制作课件,编写学案;学生预习教材,完成学案。
◈◈◈教学过程设计◈◈◈【导入新课】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4页历史纵横“古代西亚文明的起源”并提出问题“什么是文明”“古代西亚文明是怎样产生的”,由此开始本课的学习。
(设计意图:通过阅读资料,直接进入本课学习,从材料中可初步学习到文明产生的条件和过程,为第一子目的学习奠定基础。
)【讲授新课】教师活动:今天我们来学习“文明的产生与早期发展”,那么,什么是文明呢?我们依据什么来判断某地区文明的产生呢?一、对“文明”概念进行解读1.“文明”的含义学生活动:思考表表达什么是“文明”。
教师活动: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根据材料进行概括。
文明,是人类的是进步状态和理性社会体系,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的文明是文化发展积极成果的总和,是良好的生活方式和精神风尚,表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达到较高的水平;狭义的文明是指与野蛮相对的、理性的社会体系。
第1课文明的产生与早期发展教学设计高中部编版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册

(1)引导学生从地理环境、政治制度、经济发展、文化成就等方面,分析各个文明古国的特点。
(2)讨论文明古国之间的联系与交流,以及它们对后世的影响。
(四)课堂练习
1.教学活动设计:教师设计一系列具有针对性的练习题,检验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的掌握程度。
2.教学方法:采用课堂练习法,让学生在解答问题的过程中巩固所学知识。
(3)印度文明:印度河流域的哈拉帕文明,雅利安人的入侵,种姓制度等。
(4)中国文明:黄河流域的夏、商、周文明,青铜器、甲骨文,礼乐制度等。
(三)学生小组讨论
1.教学活动设计: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选择一个文明古国进行深入探讨,分析其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特点。
2.教学方法:采用小组合作法、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历史思维能力。
(二)教学设想
1.教学方法:
(1)采用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文明的发展历程,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2)运用比较法,分析各个文明的异同,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3)组织课堂实践活动,如角色扮演、辩论赛等,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历史,提高历史素养。
2.教学策略:
(1)利用多媒体教学资源,如图片、视频、实物模型等,丰富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效果。
(2)设计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意识。
(3)关注个体差异,实施差异化教学,使每位学生都能在课堂上得到充分发展。
3.教学评价:
(1)注重过程性评价,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提高课堂氛围。
(2)实施多元化评价,结合课堂提问、课后作业、实践活动等多种方式,全面评估学生的学习成果。
3.教学内容:
部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下册:第1课 文明的产生与早期发展 教案

第1课文明的产生与早期发展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学生知道早期文明的产生过程,了解各文明古国发展的不同特点,并理解这些特点形成的不同时空条件。
初步掌握从历史史料中汲取历史知识的能力,同时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探究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学生通过研读课本,分析相关史料,收集小组讨论的观点,初步养成归纳总结的习惯。
选取优秀的史料、图片或影视片断,结合课本内容,教会学生从不同角度理解问题,分析问题,主动探究问题的答案。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学生感受文明的产生,认识到文明古国的共性与个性,增强对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的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知道早期文明的产生。
难点:了解四大文明古国发展的不同特点,并分析、认识这些特点形成的不同时空条件。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多媒体教学法、问题教学法、情境教学法、小组讨论法、史料教学法四、教学过程环节一:导入新课教师出示四大文明古国的区域图片,引出问题:为什么世界文明最早产生在这些地区?这些地区的文明又怎样的特点。
引起学生兴趣,导入新课。
环节二:新课讲授(一)探源——人类文明是什么教师活动:出示《全球通史》关于文明的描述,使同学明确文明的概念。
多媒体出示以下材料:“文明一词的含义确切地说,究竟是指什么呢?人类学者指出了将文明与新石器时代的文化区别开来的文明的一些特征。
这些特征包括:城市中心,由制度确立的国家的政治权力,纳贡或税收,文字,社会分为阶级或等级,巨大的建筑物,各种专门的艺术和科学,等等。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文明的特征是可以大体概括为阶级国家文字和城市。
(二)探源——人类文明的产生原因及过程●教师活动:教师引导学生分析人类社会的演进,引出古代文明产生的情况。
教师给学生5分钟时间,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让学生自己构建思维导图。
教师对学生的自主学习、小组讨论进行点评,给学生一个及时的反馈。
整个过程用时8分钟。
第1课《文明的产生与早期发展》教学设计高中历史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册

3.深入探讨: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析古代文明之间的交流与碰撞,评价多元文化交融对文明发展的作用。
4.案例分析: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史实,如“古埃及的金字塔”、“古巴比伦的汉谟拉比法典”等,让学生运用史料分析,了解其背后的历史意义。
最后,我会鼓励学生在课后继续深入学习,探索人类文明的奥秘。此外,我会布置相关的课后作业,让学生通过写作、绘图等形式,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巩固和拓展。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学生对《文明的产生与早期发展》这一章节知识的掌握,激发学生对历史学习的兴趣,特布置以下作业:
1.结合课堂所学,选择一个你感兴趣的文明古国,为其制作一份简短的介绍PPT。要求包含该文明古国的地理位置、政治制度、经济状况、文化成就等方面内容,并在课堂上进行分享。
4.学会运用比较法、归纳法等方法,对历史事件进行深入分析,形成自己的观点。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形成对人类文明发展的尊重和敬畏之心,认识到文明是人类智慧的结晶;
2.培养对多元文化的包容和尊重,认识到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与碰撞对世界历史进程的推动作用;
3.增强民族自豪感,了解中国古代文明在世界文明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我会给学生一定的时间完成练习,然后邀请部分学生回答问题,并进行点评。在此过程中,我会关注学生的解题思路,引导他们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提高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逻辑推理能力。
(五)总结归纳,500字
在总结归纳环节,我会对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进行回顾,强调文明产生的地理环境、古代文明的特点、多元文化交融对文明发展的重要性。同时,我会指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给出针对性的建议。
人教版必修2019中外历史纲要下 第1课 文明的产生和早期发展 课程教学设计

第1课文明的产生和早期发展教学设计一、教学理论建构主义教学模式强调以学生为中心,视学生为认知的主体,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教师对学生的意义建构起帮助和促进作用;《2017年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突出强调历史学科素养,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鼓励学生参与学习,同时要重视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渗透和培养。
二、教材分析从教材的内容来看,包括“人类文明的产生”和“古代文明的多元特点”两个密切联系的栏目,其中“人类文明的产生”讲的是人类文明产生的共性:分别介绍原始农业和原始畜牧业分发展、农业和手工业的分工以及人类的定居生活、私有制、阶级和国家的出现,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角度介绍人类文明的产生过程;“古代文明的多元特点”则是介绍古代不同区域的早期文明做呈现的差异,分别介绍古代西亚的两河流域、埃及的尼罗河流域、南亚的印度河和恒河流域、欧洲巴尔干半岛和爱琴海地区以及中国的长江和黄河流域文明概况,呈现出特定的环境以及不同的政治经济状况下古代世界文明的多元化特点。
从教材结构来看,新版教材栏目清晰,版面设计合理,新教材的“史料阅读”、“历史纵横”栏目补充新资料,“学习聚焦”强调了学习的重难点,“思考点”以及课后的“探究与拓展”给学生的问题探究提供了方向。
特别是学习聚焦,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为师生提供学习提供思考的思路。
从教材的地位来看,本课是新编教材《中外历史纲要》(下)的第一课内容,上承《中外历史纲要》(下)的“中国史”部分,下启“世界史”部分,学生可以通过本课了解古代文明的起源,同时还可以通过对文明产生过程以及古代文明多元化特点的学习,能够用唯物史观初步分析文明产生的原因和古代文明多元化差异的原因,因此学好本课内容会为以后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因此教材的地位十分重要。
三、学情分析1.通过学前调研可知,高一学生在中考选考过程中对本课有了初步的了解,对文明的概念以及表现有了初步的认知,但是对于各文明古国发展过程中的不同特点形成的原因没有深入了解,对历史学科核心素养还有待进一步培养,因此有必要在教学设计过程中有意识渗透这些素养。
人教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第1课 文明的产生和早期发展 教学设计

第1课文明的产生与早期发展教学设计一、教学理念与目标1.教学理念历史学科教学承担着特殊的育人价值与功能,高中历史学科有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和家国情怀等五大核心素养,这五大素养在历史课堂教学活动中的落地对于学生成长过程中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的培养至关重要。
因此,课堂教学的设计与实施要基于核心素养。
2.教材分析《文明的产生与早期发展》是必修下第一单元《古代文明的产生与发展》的第一课。
本节内容是世界史部分的开篇,简述文明的产生与早期发展,为后文讲述古代世界的大帝国、中古时期的世界等内容奠定相关史实基础。
本课内容主要分为两大块,一是总体讲述文明的产生的条件与标志,二是讲述了古代埃及文明、两河流域文明、古代印度文明和古代希腊文明等古代文明的多元特点。
教材对古代文明叙述的面比较多,但是对于各个文明的具体叙述又比较浅,都是点到为止,而且还有像古代印度文明等比较新且比较难处理的知识点。
因此在教学设计中有必要结合课标和学情进行适当取舍。
3.学情分析学生在初中阶段已经学习过相关内容,有一定基础,但是本课教材内容时代遥远,与学生的距离感较大,且知识点很多,又都是浅尝辄止,没有深入。
所以本课重点在于要通过对古代文明产生和发展的梳理与分析,概括不同文明的各自特点,产生这些特点的不同时空条件,从而强化学习历史所应具备的时空观念,深化对历史的理解,提升历史学科素养。
教学难点在于如何通过材料的运用分析,引导学生感受文明多样性,涵养学生的五大核心素养。
4.教学目标本课内容在《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中的要求是:知道早期人类文明的产生;了解各文明古国发展的不同特点,并分析、认识这些特点形成的不同时空条件。
根据课标的这些要求,结合学情和教材叙述,本课的教学目标包括:(1)知道古代埃及文明、两河流域文明、古代希腊文明、古代印度文明各自产生的时间与空间,并能够列举各主要文明发源地的文明成就。
(2)了解早期文明产生与发展的条件,感受自然环境对人类文明产生的深刻影响。
2019高中部编版历史新教材《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册课时教学案 第1课 文明的产生与早期发展

高中部编版历史新教材《中外历史纲要》(下)课时教学案学案编订人万宝奎审核人使用时间立起了辉煌的埃及文明.默写过关知识深化高效训练不练不讲高效训练、不练不讲——知识题目化、能力具体化当场训练、同步测控:一、选择题1.在人类文明早期,一部分人能够脱离社会生产活动而从事专门的管理和文化创造工作。
这主要得益于()A.农耕和畜牧的产生B.社会出现严重阶级分化C.国家和文字的产生D.社会生产与分工的发展2.楔形文字与《汉谟拉比法典》这两大文明成果均诞生于下列哪一地区?( )A . B.C. D.3.“公元前五、六世纪,雅典的主要政治制度是公民大会……所有成年男性公民都可以参加。
公民大会只要得到简单多数票,就几乎可以不受任何法律制裁,决定任何内部问题。
”这反映了雅典民主制( )A.拥有最高的司法权 B.维护全体人民利益C.忽视妇女等参政权 D.公民大会是最高权力机关4.在有关原始社会后期的考古发现中,人们居住的房屋出现了明显区别,富人的房屋宽敞明亮,墓葬随葬品丰厚;穷人的房屋则矮小破旧,墓葬中随葬品很少或几乎没有。
这主要反映了()A.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B.私有制的产生C.人类已进入定居状态D.国家开始形成5.当中国出现第一个奴隶制国家的时候,那里也透射出欧洲第1课文明的产生与早期发展教学案参考答案教材主干知识填空:①采集②生产者③手工业④贸易⑤城市⑥私有制⑦阶级⑧国家⑨苏美尔⑩古巴比伦⑪汉谟拉比法典⑫楔形⑬60 ⑭法老⑮金字塔○16象形○17太阳○18印度河○19恒河○20种姓○21佛教○22城邦○23小国寡民○24民主政治○25希罗多德○26修昔底德○27苏格拉底○28成年男性公民○29奴隶○30多元【合作探究一】参考答案古代埃及和西亚的自然环境如何影响了它们各自文化的特点?允许和鼓励学生开放性回答,只要言之有理即可。
比如:古代西亚人在与经常泛滥的洪水斗争过程中,诞生了著名的洪水和方舟传说;古代埃及人根据尼罗河的涨落制定世界上第一部太阳历。
第1课+文明的产生与早期发展+导学案 高一下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

第1课文明的产生与早期发展【学习指导】❖理解:人类文明产生的表现与推导过程;❖记忆:①归纳古代文明产生与发展的特点;②掌握各地区文明的基本成就,并能够对各地区文明呈现出的统一性与多样性进行深度分析。
【项目探究】探究一:人类文明的产生阅读课本P2—P3导入和第一目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1)思考,判定文明出现的表现(或标准)可以有哪些?(2)设计思维导图,展示文明产生的过程。
探究二:古代文明的多元特点1、早期文明发展成就梳理文明区域相关史实共性的文明特点西亚两河流域(古巴比伦、苏美尔)①最早诞生文明,最早培植出大麦、和豆类;②《》是现存最早的较为完整的成文法典;③文字、目前所知最早的史诗《》、60进制、传说;北非尼罗河流域(古埃及)①最早建立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掌握政治、经济和军事等最重要的权力;②象形文字、莎草纸、太阳历、金字塔南亚印度河恒河流域①制度与婆罗门教,强调等级,种姓不可跨越;②宣扬众生平等,对种姓制度形成一定冲击;③印度数字、史诗《》《摩诃婆罗多》等;中国黄河长江流域(略)欧洲巴尔干半岛南部,爱琴海地区(古希腊文明)1、地理特点:2、经济特点:3、政治特点:❖雅典民主制:(1)特点:(2)评价:4、文化:①等,启迪了西方的文学创作和思想;②首创“历史”一词,是西方史学之父;成为政治史传统的奠基人;③是西方人文主义思想的源头。
、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奠定了西方哲学的基础;2、重点问题突破:(1)据课本P3《古代主要文明示意图》,你能提取哪些关于古代文明的历史信息?(2)两河流域经常泛滥的洪水与统一集权的君主国之间有何关系?(3)两河文明和古埃及文明的数学、历法、天文等发达的经济根源是什么?(4)指出古代中国与古希腊在政治上的不同点并分析不同的原因?(5)如何认识地理环境与文明的关系?第1课文明的产生与早期发展【针对性练习】题组一:人类文明的产生1、人类从食物的采集者变成食物的生产者,人类的生活方式由游牧到定居,这主要是由于A.农业和畜牧业产生B.早期城市出现C.私有制的逐渐产生D.国家开始形成2、在有关原始社会后期的考古发现中,人们居住的房屋出现了明显区别,富人的房屋宽敞,穷人的房屋狭小;富人的墓中随葬品丰富,穷人的墓中很少有或几乎没有随葬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9高中部编版历史新教材《中外历史纲要》(下)课时教学案学案编订人万宝奎审核人使用时间
默写过关
知识深化
高效训练
不练不讲高效训练、不练不讲——知识题目化、能力具体化
当场训练、同步测控:
一、选择题
1.在人类文明早期,一部分人能够脱离社会生产活动而从事专门的管理和文化创造工作。
这主要得益于()
A.农耕和畜牧的产生
B.社会出现严重阶级分化
C.国家和文字的产生
D.社会生产与分工的发展
2.楔形文字与《汉谟拉比法典》这两大文明成果均诞生于下列哪一地区?( )
A . B.
C. D.
3.“公元前五、六世纪,雅典的主要政治制度是公民大会……
第1课文明的产生与早期发展教学案参考答案教材主干知识填空:
①采集②生产者③手工业④贸易⑤城市⑥私有制⑦阶级⑧国家⑨苏美尔⑩古巴比伦⑪汉谟拉比法典⑫楔形⑬60 ⑭法老⑮金字塔○16象形○17太阳○18印度河○19恒河○20种姓○21佛教○22城邦○23小国寡民○24民主政治○25希罗多德○26修昔底德○27苏格拉底○28成年男性公民○29奴隶○30多元
【合作探究一】参考答案
古代埃及和西亚的自然环境如何影响了它们各自文化的特点?
允许和鼓励学生开放性回答,只要言之有理即可。
比如:古代西亚人在与经常泛滥的洪水斗争过程中,诞生了著名的洪水和方舟传说;古代埃及人根据尼罗河的涨落制定世界上第一部太阳历。
【合作探究二】参考答案
地理环境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文明的类型:濒海居民(海洋民族)面向大海,形成开拓、自由、冒险的民族性格,他们从事掠夺、追求利润,以发展工商业和海外贸易(或殖民)为主,如古代希腊人;而大陆居民(或民族)被束缚在土地上,形成封闭、依赖和安土重迁
(怀土)的民族性格,
【高效训练】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1—10 DDDBB CABAD
11.(1)类型:大陆文明、海洋文明或东方文明、西方文明。
(2 分)
原因: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经济发展方式的不同;政治体制的差异等。
(4 分,任答 2 点,言之有理即可)
(2)大河流城;大体位于北纬 20—40 度之间。
(2 分,答出两点、言之有理即可)(3)暴力冲突、和平交往。
(4)“平民政体”(民主政体)。
(2 分)
希罗多德崇拜雅典的民主政治,他以希波战争为背景创作《历史》;修昔底德成为政治史传统的奠基人,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奠定西方哲学的基础都是在雅典民主政体环境下实现的。
(2 分)
12.共同之处:各文明都认为神灵在世界中占有统治地位;都认为自己是世界的中心;所能清晰认知的世界范围相对狭小;与其他文明之间缺乏交往和认识。
(每点 2 分,共 8 分)形成原因:受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局限,各大文明区域范围有限;受地理环境的影响,各大文明相对孤立、分散。
(每点 2 分,言之有理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