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乐教学中的感觉训练

合集下载

初中音乐课堂声乐训练技巧(含学习方法技巧、例题示范教学方法)

初中音乐课堂声乐训练技巧(含学习方法技巧、例题示范教学方法)

初中音乐课堂声乐训练技巧第一篇范文:初中音乐课堂声乐训练技巧声乐,作为音乐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培养学生的音乐素养、提高审美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初中阶段是学生声乐素质发展的关键时期,因此,音乐教师应充分认识到声乐训练的重要性,积极探索有效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声乐素养。

本文将从气息、发声、咬字、音乐表现等方面,探讨初中音乐课堂声乐训练技巧。

二、气息训练1.了解气息的重要性:气息是声乐演唱的基础,对于声音的稳定、音量、音色等方面都有重要影响。

教师应向学生讲解气息的作用,使他们认识到气息训练的重要性。

2.呼吸练习:教师可引导学生进行深呼吸练习,通过呼吸练习,使学生掌握正确的呼吸方法,提高气息的控制能力。

3.气息与发声结合:在发声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将气息与发声相结合,注意气息的支持作用,使声音更加饱满、富有弹性。

三、发声训练1.了解发声机制:教师应向学生讲解发声的基本原理,使他们了解声带、共鸣腔等发声器官的作用。

2.声带保护:教育学生注意声带的保护,避免大声喊叫、长时间说话等不良习惯,以免损伤声带。

3.发声练习:教师可引导学生进行声带振动、共鸣等发声练习,使学生掌握正确的发声方法,提高声音的质量。

四、咬字训练1.清晰发音:教师应引导学生注意咬字的清晰度,避免发音含糊,使学生能够准确表达歌词的含义。

2.咬字与音乐结合:在演唱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将咬字与音乐相结合,注意字音的抑扬顿挫,使歌曲更具表现力。

五、音乐表现训练1.情感投入:教师应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歌曲的内容,培养学生的情感表达能力,使学生在演唱过程中能够真实地传达歌曲的情感。

2.节奏感培养:教师可引导学生进行节奏练习,使学生掌握正确的节奏感,提高歌曲的演唱效果。

3.音乐素养提升:通过欣赏、分析优秀声乐作品,引导学生提高音乐审美能力,培养音乐素养。

总之,初中音乐课堂声乐训练应注重气息、发声、咬字、音乐表现等方面的综合训练。

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合理的训练计划,采用生动、有趣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声乐素养。

初级声乐的基本教学方法

初级声乐的基本教学方法

初级声乐的基本教学方法关于初级声乐的基本教学方法初级的声乐教学方法对于一个歌唱入门初学者来说很重要,下面是介绍初级声乐的教学方法,欢迎阅读,仅供参考!1 歌唱呼吸法的训练“呼吸是歌唱的基础,气息是歌唱的动力。

”对呼吸方法的正确了解和进行正确的呼吸基础训练是歌唱者重要的基本功,呼吸方法掌握得好坏,直接影响歌唱发声的声音质量。

对于一个初学者可以通过自然状态下的呼吸体验,体会呼吸支持的感觉。

比如当我们搬东西时也会体验到类似的力量,在小腹紧张收缩的力量支持下,腰部的扩张力量与歌唱的扩张力量相似,这种力量令我们的身体处于积极的用力状态。

我们可以在学习声乐开始阶段,做一些专门体会和训练歌唱呼吸的练习。

首先,在吸气放轻松的自然的状态下进行,胸部舒展而又通畅,丝毫不紧张,例如:闻“花香”。

其次,感受人在受到了巨大惊吓时呼吸方法,例如:胆小的人突然在草丛中看到了一条蛇,紧张的神经系统能使全身的肌肉立刻产生收缩,使腔体迅速扩张,这种突发性的扩张运动,可以使气息得到快速的控制,“不呼也不吸,不进也不出,气息呈现静止状态”。

最后让气息动起来,使无声的歌唱练习转变成有声的歌唱练习。

2 歌唱发声法的训练歌唱时的发声和说话的发声是不完全一样的,歌唱可以说是语言的放大。

在上声乐课的时候老师讲:“在说话的基础上进行歌唱”,就是在说话的基础上把声音美化,再加上情感的.运用就是歌唱的声音。

所以说说话的发声是不能适应歌唱的需要的,必须把普通的声带磨练成能发出优美、动听、有艺术感染力的声音来。

歌唱只是在扩展着你的语言发声习惯而不是重新开始寻求的一种新的发声状态。

歌唱发声练习,应循序渐进,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练习,不可急于求成,幻想一步登天,只有从易到难,由浅入深,一步步踏踏实实进行练习,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歌唱发声的基本技能:首先,歌唱发声要有良好的呼吸基础,发果呼吸用得对,那我们歌唱发声时,便会感到每个音都是用气息支持的,发出的声音不但响亮,而且悦耳。

论声乐教学中整体感觉的培养

论声乐教学中整体感觉的培养
7 1页。
维普资讯
口 国 文 心 刊艺 百 o 年第6 第9期 全 中 核 期 术 家2 6 o 期总 2
HUNDRED CHO0LS I ART S N
马 琼
( 江南大学 艺术系, 江苏 无锡 240 ) 100
摘 要 : 声 乐教 学 中 , 学 方 法 的 使 用 直 接 影 响 到 教 学 的 效 果 。 《 声 乐教 学 中 整 体 在 教 论
感 觉 的 培 养 》 对 声 乐教 学 进 行 多 年 探 索后 而 逐 步 形 成 的 教 学 方 法 , 章 以 相 关 的 理 论 作 是 文 为 指 导 , 不 同 的 角度 来 论 述 了歌 唱 整 体 感 觉 的 培 养 , 对 于提 高 声 乐 教 学 的 成 效 是 大 有 裨 从 这
著名歌唱家美妙的歌声能产 生较 强 的艺术 感染 力 , 使人 产 生 享受和满足感 , 由此而产 生共 鸣和兴奋 , 能感 受到不 同程度 的
唱姿态 , 时身体 的相 应 器 官是 打 开和 开放 的 , 腔应 舒 吸气 胸 展 , 口腔 、 、 使 鼻腔 喉咙 、 官 的部 位形 成 畅通无阻 的感觉 , 器 使 小腹及腰 肌处在即有膨胀感 又有 相应 弹性的状态 下。
益的 。
关 键 词 : 唱 肌 能 ; 乐 感 觉 ; 体 感 觉 ; 理 意 识 控 制 歌 音 整 心 中 图 分 类 号 : 6 3 7 G2,1 文献标 识码 : A
On De eo i g t e To a ei g i h i gn u a i n v lp n h t lFe l n t e S n i g Ed c t n o
M i g A Qo n
感觉 是客观事物直 接作用人 的感 觉器 官 时 , 脑产生 的 人 对这 些事物 的个别属性 及特 征 的反 映 。在 声乐 教学 中, 感觉 这种状态是无所不 在、 处不 有 的。无 论是 听觉 、 息 、 无 气 声音

少儿声乐训练方法

少儿声乐训练方法

少儿声乐训练方法声乐教学不只是让小学生学会几首歌曲,单纯地解决一些声音技巧问题,而是培养他们掌握科学的发声方法,把所学的声乐知识和技巧运用到歌唱艺术中去。

下面给大家介绍少儿声乐训练方法,有兴趣可以了解一下!(一)呼吸练习。

刚开始接触声乐的孩子往往是张口就唱的,这样就容易把声音都挤压在喉咙里,从而导致声音生硬,听起来很刺耳。

要让孩子们明白,呼吸是唱歌发声的基础动力,歌唱的呼吸要比正常呼吸更深一些,气息控制在下肋周围,形成歌唱发声的支持点。

同时经常纠正孩子们的呼吸紧张,吸气过多,吸气发出声音,耸肩等不良习惯。

(二)发声练习。

刚开始的发声练习要以中声区为主。

中声区的训练比较容易见效,因为练中低音的呼气压力较小,声带可以很自然地放松,不会对孩子的声带造成太大压力。

可以先用“嗼”或“咪”母音进行下行音阶的训练,在练习的过程当中引导孩子尝试运用胸腔与头腔的共鸣。

在掌握了一定的技巧之后,再慢慢向高音扩展。

高声区的训练难度比较大,因为音域越高气息压力越大,容易造成声带和喉头的紧张,这个时候应该改用“呜”母音,轻声高位地寻找头腔共鸣位置,不断巩固、扩大音量。

声音要求圆润,位置集中稍靠后一点。

由于儿童的声带发育不成熟,比较稚嫩,唱到高音时,声带都是边缘振动,这个时候如果不用假声发声的话就比较容易损害声带。

因此不要盲目的追求音高也不要一味的让孩子的音色往成人的音色上靠,正确的声音是通透圆润而不是尖亮。

(三)把握适当的声乐训练时间,力度以及歌曲的难易程度。

孩子们的声带很稚嫩,在训练的过程要很准确的确保今天的训练量不会影响到孩子的声带健康。

声带在震动的过程当中必然会出现轻微的充血,再科学的演唱方法也避免不了这一点,所以在孩子声带充血的时候就必须停止以便让声带得到休息、恢复。

(轻微充血属于正常现象,但是如果不注意训练的“量”,导致声带严重充血的时候,就有可能引起病变造成声带损伤。

)对于歌曲难度这个问题更要掌握好,如果长期让孩子唱超过他音域范围的歌曲,很容易会让孩子养成挤压喉头的坏习惯,这对于后期的声乐学习是非常有害的。

浅谈声乐感觉的培养

浅谈声乐感觉的培养
化的激情。
体现 , 要深入 理解 、 准确把握 、 完整表 现作 品 内涵 必须具备
较 高 的理 性 感 觉 。
运用 已经掌握的发声技术 , 出歌 曲内容所需要的 听觉 唱 效果 , 贴切 地表现作 品的情 感和 自己理解 的情感 , 到听众 达
在 现 实 教 学 申 , 多 学 生 具 备 了很 好 的 嗓 音 备 件 , 具 很 也
在 声音 演唱表达情 感的 问题 上 , 多几分理 智 , 要 理解情 感, 感受情 感, 当地表现 情感。 恰 要 注 意把 握 几种 不 同 内容 和 风 格 作 品的 表 现 。 果 表 现 如
高兴 欢 乐的 情 绪 , 音 就 必 须 有 光 彩 , 畅 生动 。声 音 位 置 比 声 流
较 高些 , 气息量就要 少些, 声音也不 需要 用得很 重 , 那样 虽然 气势较 大 , 但会显得不够轻巧 , 音量也不 必很强。 表现爱情的 歌 曲声 音要 注 意 柔 和 抒 情 , 息 流 量 大 可 以表 现 出激 动 和 热 气 情 , 柔的半声 可以表现 出缠绵的意境。表现 高贵的气质就 轻 要 注意声音的 圆润性 , 气息的稳定流畅 , 声音位置的统一。 动感较 强的声音 , 表现愤 怒 、 恨 、 仇 严厉 的情 绪 时, 声音 可 以调 节得 相 对粗 糙 而 坚硬 , 发 性 强 。表 现 威 武 雄 壮 的 气 爆
麻 木 不 仁 的 人 是 学 不 好 艺 术 的 。 个 时 美 无 动 于衷 的人 或 者 一
激情不够的人是唱不好歌 的。因为声音艺术的本质 就是夸 张 地表现人 的情感 , 以艺术 家常 常与众不 同 , 所 常常表 现 出一 种平常人不太能够理解的 思维方式 , 甚至 生活 方式 。因为他 们理解情感的 角度与普通老 百姓是 不 同的 , 带有一种 艺术 更

谈传统声乐教学中的训练方法

谈传统声乐教学中的训练方法

己 的演 奏 乐器 。 他们 可 以将 乐器 拆 开 , 对
部 件 进 行 逐 个 的研 究和 调 试 。 总之 , 他 们 可 以直 观 地 、 客 观 地 研 究 这 些 乐器 。 然而 , 人 的 嗓 子却 无 法 与 这 些 乐器 相 了腹 部 、 胸 部 和 喉 部
( 1 ) 吸气练 习, 以下 练 习 旨在 帮 助 找 到
深 呼 吸 的感 觉 . 并 使 后 背 积 极 参 与 呼 吸 过 程 。在 找 到 身 体 感 觉后 , 开 始 发 声 。 发 声 时. 注 意体 会 身体 的动 作 着 重 体 会 后 腰
子位于身体 内部 。 而且强烈 受制于“ 当 事 人” 的精 神 、 情绪、 身体 等 等 即时 状 况 。 身
压 力 的平 衡 . 帮 助 歌 唱 者 保 持 了稳 定 的 气

t 、 0
( 3 ) 双膝放松 .保证在 必要时能够 曲
膝 影 响 形体 的不 良 习惯 之 一就 是 双 膝 紧 张 。 当双 膝 紧 张 而 又 需 要 身体 前 倾 时 。 足 跟 必须 离 地 , 背 部 后 仰 这 可 不 是 表 演 者 想 要 的优 美 形 体
二、 呼 吸
( 2 ) 呼气练习 , 以下 是 一 些 帮 助 建 立 有
效 呼 气 的建 议 和 练 习 这 些练 习帮 助 你 体
字呈 现 出来 , 希 望 能 与 声 乐 爱 好 者 及 同 行
们 做 一 些 探 讨 和 交流

会和 形成正确 的、有益于表 演的呼气 习 惯 。面 对 观 众 时 , 有 些 表 演 者 常 常 因为 紧
要课题 。
关键 词 : 声乐 美声
教学

论成人声乐教学中歌唱感觉的训练与培养

论成人声乐教学中歌唱感觉的训练与培养

注 意 的 问题 等 方 面 进 行 深 入 地 探 讨 。 目的是 帮助 成 年 学 生 建 立 正 确 的 “ 唱感 觉 ” 并 通 过 这 些 感 觉 使 学 生 体 会 到 歌 ,
科 学 的发 声 状 态 。
关 键 词 : 人 声 乐 教 学 ; 唱感 觉 ; 乐感 觉 ; 觉 训 练 成 歌 音 感
确具 体 的歌 唱 “ 觉 ” 以形 象 、 确 、 俗 的 语 言 , 感 , 准 通 将
大 脑前 回 区域 , 经过 筛选 和调整 后 , 又被变成 指挥 发声
器 官各部位 运 动状 态 的指 令 , 而对 歌 唱 的 内部 状 态 从 进行 着 自动 的心理调 控 。而外部 感觉则 将歌 唱者 自己 输 出的信息 反馈 回大 脑 , 同时 接 受 教师 的 指 导信 息 和 观众 的反应 信息 , 且将 从 体 内 内部 感 重 要 性
器官为 物质基 础 的 , 经过 一系列 过程 中的活动 , 他们 在
歌唱 的感觉 是极 为重要 的 , 有感 觉就没有 歌 唱。 没 歌 唱 的每一 个技术 环 节 特别 是 对 抽 象技 能 , 需要 从 都 感觉 中去领 会 、 识 、 认 把握 和控制 。世界 著名 的歌 唱家 库 琪 曾说 “ 唱 成 功完 全 是 以感 觉 为基 础 的 , 靠 自 歌 要 己的感 觉去 摸索 。 ” 个 完 整 的歌 唱 活 动 , 由外 部感 觉 和 内部感 觉 是 系 统互相 作用 的结果 。内部感 觉传递 着有关 歌 唱器 官 活 动和 歌唱 生理状 态 的体 内信 息 , 些信 息 被传 递 到 这
( ) 打哈欠 ” 态的感 觉 二 “ 状 世界 著名 的意 大利 歌 唱家 吉 诺 . 贝基 特 别 强 调 用 “ 哈欠 ” 打 的方法 打开 喉 咙。他 曾经 说 “ 只能 用 打 哈 我 欠 的方法教 你打 开喉 咙 , 按 打 哈欠 的喉 结 位 置 去发 你

声乐基础教学技巧

声乐基础教学技巧

声乐基础教学技巧1.身体姿势:鼓励学生保持自然站姿,双脚平行脚尖轻微分开,身体放松,双肩自然下沉,让学生感受到身体的自由和稳定。

这样的姿势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控制呼吸和发声。

2.呼吸练习:正确的呼吸是声乐基础的关键。

引导学生进行深呼吸练习,通过腹式呼吸来获取足够的气息供应。

让学生躺下或坐下,手放在腹部,练习将气息吸入腹部并慢慢释放出来。

通过这种练习,学生可以增强肺活量和气息控制能力。

3.声音放松:在声乐教学过程中,有时学生会产生紧张和压力,导致声音出现紧张、呼吸困难等问题。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声音放松训练,采用放松整个身体的方式,通过舒展肌肉、放松肩颈等来放松身体。

这样可以帮助学生放松喉咙和声带,以获得更加自然和流畅的声音。

4.声音控制:声乐基础教学的一个关键目标是帮助学生掌握声音控制的技巧。

教师可以通过练习发声技巧,如发声时将声音集中在腹部而不是喉咙,在练习时调整嘴唇、舌头和喉咙等,以控制音色和音高。

此外,可以进行音程练习,让学生学会调整音高、音量和声音表达。

5.声乐表达:声乐不仅仅是技巧的展示,更是一种情感的表达。

教师可以启发学生的音乐表达能力,让学生真实地感受到音乐的情感和意境,并通过声音来传递这些情感。

通过理解歌曲的意义、词语的含义以及背后的故事等,学生可以更好地表达出音乐中的情感。

6.歌曲训练:选取适合学生水平和声音特点的歌曲进行训练。

根据学生的声音范围,选择合适的音域和调式。

通过学习不同类型的歌曲,如流行音乐、古典音乐、民谣等,学生可以培养自己的音乐风格和技巧。

7.表演训练:声乐不仅仅是发声技巧的展示,还需要学生具有一定的舞台表演能力。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学习舞台表演的技巧,如眼神交流、姿势调整、舞台运动等,以提升学生的音乐表演能力。

总之,声乐基础教学需要采用多种教学技巧来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唱歌基础。

通过身体姿势、呼吸练习、声音放松、声音控制、音乐表达、歌曲训练和表演训练等,可以帮助学生全面提升唱歌的技能和表现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声乐教学中的感觉训练
【内容提要】探讨如何发出美妙和谐的音色、探讨了声乐教学的感觉训练,即“吸着唱”、“托着唱”、“拎着唱”。

运用引证,分别阐述,并提出相互间的内在联系,最终归结出“歌唱整体性”的观点。

【关键词】吸托拎气息横隔膜共鸣深气息高位置
声乐教学是以培养和训练学生掌握歌唱技能技巧,培养学生对
音乐和艺术的感受、表现和创造能力,培养他们高尚艺术情趣的教育活动。

由于声乐教学比较抽象,主要靠听觉和意识来调控,因此其方法多种多样,各人的歌唱体验也不尽相同。

只要能达到好的演唱效果,各种手段和经验都值得借鉴。

下面,就我数年的声乐教学训练,简单谈谈声乐教学中的三种感觉训练,即“吸着唱”、“托着唱”和“拎着唱”。

一、吸着唱
用“打哈欠”打开喉咙,是声乐教学中常用的方法,人在“打哈欠”的时候,喉结会自然下降,处于较低位置,向两边吸开,并且感到咽腔上部有种伞撑开般的感觉,同时软腭也会自动抬起,咽管上下
拉开距离,这时,喉头稳定,喉咙打开,扩张了腔体的空间容积,声音的共鸣通道变得宽敞通畅,给声音和气息的流通创造了条件。

但是令不少初学者感到困惑的是,很难在歌唱发声的整个过程中,始终
保持“打哈欠”状态,或者没有准确地把握,而采用“扩张”状态,不仅保持不住喉结周围不受干扰的松驰感,反而用力过猛,导致撑
着唱的弊病。

怎么办呢?
在歌唱发声过程中,歌者可以在心理的想象中,感觉喉结随着气息一起往下沉,但其下沉是在松驰的状态下进行的,喉结在“吸着唱”的感觉中相对稳定,不跟音高的变化而乱动。

所有,用主动的“贴着咽壁吸着唱”的感觉来唱,喉位会被动地自然下降,可避免强制性生理上多余的外加力量。

如果歌唱者在演唱过程中,能够自始至终保持这种“吸着唱”的感觉,就能始终保持低喉位“打开喉咙”的状态。

此外,“吸”着唱还能收到其他效果:一是由于在呼气发声的过程中,主观上想着“吸着唱”,便能使呼出的气流得到控制。

于是在“又吸又呼”的感觉中,使气息得到最有效地调整和有计划地使用。

二是由于在“贴着咽壁吸着唱”发声时,最容易获得口腔后部咽腔共鸣管道“管子”的感觉,声音就能很方便地顺着这根“管子”的后壁(咽壁)“落下来”,混合共鸣的音响效果就出现了。

三是由于找到了声音和气息混合在一起“贴着咽壁吸着唱”的感觉,一种通畅、松驰、圆润、明亮、纯净,灵活的共鸣泛音音色便在咽腔里产生了,并赋于声音更为柔和的特性。

这种柔和的声音是声音与气息混合,真声与假声混合的产物,于是歌唱者掌握了“贴着咽壁吸着唱”的感觉,就可以使声音从下到上,再从上到下沿着咽壁的共鸣轨道自由地换声,自由地变化音域、统一声区;同时,它又可以使歌唱语言中的各种母音(元音),在统一的共鸣腔中产生统一的共鸣音色,
达到“字正腔圆”的艺术效果。

四是“吸”着唱能使喉咽腔通向口咽腔的重要“门户”会厌,充分向上翻卷,产生特殊的亮心和迷人音色,对获得良好的共鸣产生举足轻重的作用。

事实证明,建立“吸着唱”的感觉,很多发声问题便可迎刃而解。

如唱高音时,口鼻同时吸气,在口咽壁的咽壁上有一种向后吸的感觉,在鼻咽口的后上方有一种向后上方吸的感觉,这样,感到全身四周通气,上下声音也就贯通了,使呼吸、发声和共鸣三者得到了有机的平衡。

二、托着唱
呼吸是歌唱的动力之源,声音的传导和发生振动是以空气为介
质的,一个好的共鸣音响,声音里面总是有混着气的感觉。

声乐中的“高位置”和“深呼吸”就是辩证统一的整体。

但如何才能做到正确地呼吸,建立起深而有力的呼吸支持呢?简言之,呼吸方法就是一个“托”字。

歌唱呼吸是一种深呼吸运动,这种呼吸的控制力不仅产生在胸
腔下部,更需要横隔膜积极地参与,也就是深吸气后,腰腹间气息饱满,此时收腹提臀与腰部保持扩张后上下用力所产生的对抗感觉,
使得肺部的气息得以缓慢而均匀地呼出,这才是我们所需要的正确地歌唱呼吸,即有控制的呼吸。

同时,喉头的稳定及喉咽腔的吸开,甚至于胸部和腹中上段的扩张状态,都离不开对抗的深呼吸支持,
它是保证声音和气息通畅、圆润、流动的前提,也就是“托着唱”。

快速吸气后,立即收腹、提臀、撑腰、开胯。

自小腹产生一股向上托住横膈膜的力量。

腰下坐,气铺开,找到舒张的,有对抗力和弹性的深呼吸支持,音越高,“托”的感觉越强烈。

“托”住横膈膜可以正确保持腰围的扩张状态。

也就是说,“托”住膈膜,是一股自下而上的恒定压力,与“吸”的力量形成上下对峙,在它们的作用下,腰围自然扩张,随着压力增强,扩张感越强烈。

有些人在用气之前,首先作出腰围的扩张状态,这是主观上用肌肉撑
起的一种僵硬扩张状态,不但用不上气,而且极易造成往上端气的
毛病,自然达不到气息通畅的结果。

三、拎着唱
如果说“吸”和“托”主要解决的是呼吸支持和口咽腔、胸腔的共鸣问题,那么“拎”则把重点放在了口腔上部,以求获得高位置和头腔共鸣,它的作用同样不可小视。

首先,“拎”是获得头腔共鸣的有效途径。

头腔共鸣是声音共鸣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鼻腔和头腔混和共鸣所产生一种高频共鸣的“泛音”,音色明亮丰满而富有穿透力。

意大利有句名言:“谁会使用头腔共鸣,就能唱到100岁。

”充分体现了头腔共鸣的价值。

头腔共鸣与鼻腔共鸣是密不可分的。

“打开头腔”的基础是扩张鼻咽腔,当歌者感觉沿着口咽壁向上“拎”的时候,无意间会产生一种吸气状态,气息混着声音从软腭后面鼻咽口向鼻咽腔传送、集中,产生一团发亮的共鸣音响,通过反射,变得愈加嘹亮、丰满。

其次,“拎”有助于获得高位置而靠前的共鸣音色,歌唱者都希望具有高位置和靠前的音响效果,音色清晰,明亮、集中,富有穿透力。

高位置除了深呼吸支持和正确的发声位置外,咽壁的调整也非常重要。

声音从喉口向咽壁传送时,与咽壁会产生一定的入射角,其入射点称为高位音支持点,产生的反射声波为鼻咽音,根据反射定
律“反射角等于入射角”的原理,当入射角和反射角越小,即高位音支持点位置越高时,鼻咽音的反射位置越高,反之,则反射位置越低,唱高音会感到困难。

因此,通过“拎”的感觉调整咽壁,使咽壁向后扩展,并让喉口尽量靠近咽壁。

这样,通过声音的高位置反射,便可得到既有高音位置,又有靠前音色的头声效果,唱高音也就会感到
轻松自如。

此外,咽腔共鸣过程中,咽壁的松紧状态对声音的共鸣与反射效果影响很大。

从声学角度来看,绵软而表面粗糙的物质易于吸音,对声波的反射效果弱,坚硬而表面光滑的物质不易吸音,对声波的反
射效果强,因此,歌者应运用向上“拎“的感觉,后颈略为“梗直”,使咽壁处于绷紧状态,坚固起来,从而得到好的声音效果,避免不干净音色或“冒泡”音。

“吸”、“托”、“拎”三个字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共同构成了一个整体的声音框架,也就是“全身心歌唱”的状态。

而最终取得的声音效果归结为六个字:“深气息,高位置”。

用最自然,松驰的状态唱出美妙和谐的音色,达到最佳的艺术体验。

【参考文献】
[1]《歌唱学沈湘歌唱学体系研究》邹本初著人民音乐出版社
[2]《声乐教学笔记》王福增著人民音乐出版社
[3]《歌唱与声音训练(音乐论丛)》人民音乐出版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