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基原理专题研究课程教学大纲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大纲》教学大纲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课程编号:1400015课程名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类型:公共基础课课程性质:思想政治理论课(必修)总学时:54 (其中理论课学时:48 实训学时:6)周学时:4学分:3适用专业:全日制本科所有专业开课学期:第一学期开课单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注:以上内容根据2016年人才培养方案进行填写)二、课程性质和目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基础性课程,是全校本科各专业学生的公共必修课。
其内容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个组成部分。
本课程的目的是对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旨在帮助学生正确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正确认识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和提高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坚定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而奋斗的理想信念,并为学好各专业知识提供方法论的指导。
三、课程教学内容及各章节学时分配本课程的教学内容共分七章。
绪论(4学时)了解:马克思主义的创立和发展。
理解:马克思主义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掌握:什么是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特征和理论品质。
知识点:一、马克思主义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二、马克思主义的创立和发展三、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征四、自觉学习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发展规律(12学时)了解: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
理解:事物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
掌握:物质、意识及其辩证关系;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规律和根本方法。
第一节世界的物质性(6学时)知识点:一、物质及其存在形态二、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三、世界统一于物质第二节事物的普遍联系与永恒发展(4学时)知识点:一、联系和发展的普遍性二、对立统一规律是事物发展的根本规律第三节唯物辩证法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2学时)知识点:一、唯物辩证法是科学的认识方法二、辩证思维方法与现代科学思维方法三、以唯物辩证法为指导,不断增强思维能力第二章认识的本质及发展规律(8学时)了解:真理的客观性、绝对性和相对性,真理与价值的关系。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教学大纲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教学大纲《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是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的学科,对于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提高辩证思维能力和理论素养具有重要意义。
本课程的主要内容包括唯物主义、辩证法、认识论、历史唯物主义等方面。
掌握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了解哲学的基本问题和基本观点。
掌握唯物主义、辩证法、认识论、历史唯物主义等基本理论,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现实问题。
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和理论素养,提高其思想认识水平。
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增强其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教学组织:本课程应以课堂教学为主,辅以讨论、案例分析等形式,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教学方法: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讲解、讨论、案例分析等,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考能力。
教学评估:采用平时成绩和期末考试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评估,平时成绩包括课堂讨论、作业、考勤等方面,期末考试应注重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教学资源:教师应准备相应的教学资料,如教材、参考书籍、多媒体课件等,同时鼓励学生自主选择相关书籍和文章进行学习。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当今世界最具影响力的思想之一,也是我国高校必设的课程之一。
然而,随着时代的变化和实践的发展,对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教学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
本文旨在探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修订说明和教学建议,以更好地适应新时代的需要。
对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修订,主要涉及到理论解释和实际应用方面的完善和补充。
在理论解释方面,需要更加准确地阐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例如,对于“剩余价值”、“阶级斗争”等概念的解释,需要进一步明确其内涵和外延,避免出现误解和误导。
在实际应用方面,需要更加充分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指导现实生活中的实践。
例如,在当今全球化的时代,需要运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分析全球经济发展的趋势和问题,提出具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案。
针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修订说明,高校教师应该采取以下措施:注重原著的研读。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教学大纲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教学大纲《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简介(一)课程代码 B11090002(二)课程名称(含英文名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The Principles of Marxist(三)修读对象:全校本科生(四)总学时与学分:54(五)考核方式:考试(六)相关课程:《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思想道德与法律基础》(七)内容提要(不超过200字)《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是我国高等院校本科大学生必修的思想政治理论课。
它紧紧围绕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要坚持马克思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这一主题,以阐述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为重点,以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为主线,涵盖了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
具体内容包括: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社会主义社会及其发展;共产主义是人类最崇高的社会理想等。
二、教学目的和教学方法通过本课程教学,使学生理解、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运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方法论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帮助学生树立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社会历史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树立马克思主义信仰,坚定共产主义信念,增强对社会主义的信心和对共产党的信任,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觉坚持党的基本路线打下扎实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
本课程主要采用课堂教学与课堂讨论的方式进行,采用启发式、案例教学以及多媒体教学手段。
三、理论与实验教学学时分配理论教学:50学时,课堂讨论:4学时四、选用教材和主要教学参考书选用教材:国家统编教材《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主要教学参考书:1、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政治经济学批判》第一册、《资本论》第一卷第一篇。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教学大纲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情况课程代码:1141119002课程名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英文名称:Marxism Philosophy课程类别:公共必修课开课学期:第二学期学 分:3总 学 时:48(全部为理论学时)适用专业:全院普通本科各专业(卓越工程师各专业除外)适用对象:本科先修课程: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学环境:多媒体教室开课学院:全校所有有本科生的学院二、课程简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必修课程,其内容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个组成部分。
本课程的目的是对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帮助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树立马克思主义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学会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观察和分析问题,培养和提高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为学生确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自觉地坚持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和基本要求打下扎实的理论基础。
三、课程教学目标1.课程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要求学生要了解和掌握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以及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理论。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辩证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要求学生能够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认识和分析各种社会实际问题。
(3)素质目标: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坚定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
四、教学内容导论(6学时)1.教学要求:从总体上理解和把握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要学习马克思主义,怎样学习马克思主义。
2.主要内容:什么是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征、深刻认识马克思主义的当代价值、自觉学习和运用马克思主义。
3.教学方式方法:讲授法、研讨法、案例教学法4.重点难点:马克思主义的内涵、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征、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当代价值。
5.阅读书目与文献:马克思主义的三个来源和三个组成部分.列宁选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6.作业:教材P18思考题1、2、3第一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发展规律(10学时)1.教学要求:学习和掌握辩证唯物主义基本原理,着重把握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世界的物质统一性,事物联系和发展的基本环节与基本规律,逐步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运用唯物辩证法分析和解决问题,不断增强思维能力。
马基原理专题研究课程教学大纲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专题研究》课程教学大纲课程名称(中文):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专题研究课程名称(英文):The Special Study on the Marxism Basic Principles开课单位:马克思主义学院授课对象: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生学时:48 学分:3 学期:1考核方式:撰写论文先修课程:无课程简介:一、教学目的与基本要求:教学目的:使学生从整体上把握马克思主义的本质、特征和基本原理体系,并能够运用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论分析历史与现实问题,从对资本主义的批判中合乎逻辑地导出共产主义的理想追求,从对现实的历史唯物主义审视中深刻地认识到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伟大历史意义,从而坚定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
基本要求: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并能将理论联系实际。
二、课程内容与学时分配1、课程主要内容:专题一、马克思主义及其历史发展脉络:马克思主义的定义、整体性和历史发展。
专题二、马克思在哲学史上的革命性变革:马克思主义哲学“实践转向”的革命性变革及其当代意义。
专题三、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论体系: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分析方法。
专题四、破解人类历史发展之谜: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
专题五、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唯物主义批判:资本主义的发展历程及其本质批判。
专题六、共产主义的理想追求:共产主义运动的理论与实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意义。
2、课程具体安排:(按教学章节编写,重点章节下划线)三、实验、实践环节及习题内容与要求实践环节:进入某一具体的社会场景,运用所学知识进行理论分析。
四、教材及主要参考文献(顺序为:文献名,作者,出版时间,出版单位):教材:自选主要参考文献: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1-4卷,1995年,人民出版社。
2、《资本论》1-3卷,1995年,人民出版社。
3、《列宁选集》1-4卷,1995年,人民出版社。
4、《毛泽东选集》1-4卷,1991年,人民出版社。
5、《邓小平文选》1-3卷,1994年,人民出版社。
《马克思主义哲学专题研究》课程教学大纲

《马克思主义哲学专题研究》课程教学大纲课程名称:马克思主义哲学专题研究英文译名:The Special Study On Marxist Philosophy课程编号:开课单位:人文社会科学学院预修课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适用学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开课学期:2课内总学时:32学分:2考核方式:考试一、教学目的及要求1、教学目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专题研究”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专业(学科)硕士研究生的学位课程和专业基础课程。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掌握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学科研究的学术前沿和发展动态方面的理论知识,从而帮助学生深化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的理解,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坚定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
2、教学要求进一步系统、深化、提高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的理解和研究;充分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学科研究的学术前沿和发展动态,扩大学术视野和研究领域;培养学生善于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理论、基本立场、基本观点、基本方法研究、解决当代中国社会政治经济发展中的重大现实问题的能力,培养科学的思维方法;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基本理论的进一步学习和深化提供坚实的哲学基础和理论指导。
二、课程内容及学时分配1、课程主要内容第一讲马克思主义哲学与时代精神一、哲学与智慧二、哲学与科学的关系三、马克思主义哲学及其当代价值四、学术视野:实践唯物主义研究第二讲马克思主义哲学物质观及其现代价值一、对物质范畴的理解二、关于意识问题的研究三、坚持无神论世界观的时代意义第三章唯物辩证法的基本精神与方法论意义一、唯物辩证法的基本精神二、唯物辩证法的理论体系三、系统理论和唯物辩证法四、辩证法理论的当代反思第四章关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几个问题一、认识论及其历史沿革二、实践学说及其当代发展三、认识的本质和过程研究四、真理观五、价值论基本问题研究六、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第五章唯物史观的一般问题与发展创新一、唯物史观的功能与方法论意义二、唯物史观的理论框架三、社会发展规律问题与发展哲学四、科学技术及其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五、社会意识、精神生产和文化建设六、克思主义关于人的理论与人学第六章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研究一、中国现代化道路的探寻与马克思主义哲学智慧二、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提出和理解三、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经验教训四、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前沿问题五、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的新趋势庞元正:马克思主义哲学前沿问题研究,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4年第一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学大纲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的性质、地位和任务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的统一,是无产阶级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科学理论体系。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我国高等学校对当代学生进行政治思想教育和理论教育的一门主要必修课。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要求学生系统、准确地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为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发展观和方法论,为学习专业和今后工作打下理论基础。
课程基本要求
(一)理论知识方面
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科学的世界观、方法论;理解和掌握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政治经济学基本原理,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了解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丰富和发展,掌握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
(二)实践能力方面
通过学习,提高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理解和贯彻的自觉性。
课时分配
绪论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计划4学时)
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计划10学时)
第二章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计划6学时)
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计划6学时)
第四章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计划8学时)
第五章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计划6学时)
第六章社会主义社会及其发展(计划6学时)
第七章共产主义是人类最崇高的社会理想(计划2学时)。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教学大纲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教学大纲《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教学大纲课程名称: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授课人:XXX课程时长:XX周课程目标:本课程的目标是让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理解历史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核心概念和理论,并能够运用这些知识分析现实社会现象和问题。
课程大纲:第一部分:导论(2周)1、介绍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背景和历史发展。
2、阐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和方法。
3、介绍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其他哲学思想的关系。
第二部分:历史唯物主义(4周)1、介绍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
2、阐述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和动力。
3、介绍社会形态的演变和社会制度的变革。
第三部分:辩证唯物主义(4周)1、介绍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
2、阐述物质、意识和实践活动的关系。
3、介绍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和方法论。
第四部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4周)1、介绍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观点和方法。
2、阐述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和劳动价值论。
3、介绍资本主义经济的本质和矛盾。
第五部分:结论(2周)1、总结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2、分析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当今社会的应用和挑战。
3、探讨马克思主义哲学与未来社会发展的关系。
教学方法:本课程将采用讲授、案例分析、小组讨论和课外阅读等多种教学方法,以帮助学生掌握和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评估方式:评估方式将包括课堂参与度、小组讨论表现、课外阅读报告和期末考试等多个方面,以全面了解学生对课程的掌握和理解程度。
教学资源:本课程将利用多媒体教学课件、在线讨论平台和参考书籍等多种教学资源,以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和理解课程内容。
课程亮点:本课程的亮点在于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分析能力,通过案例分析和小组讨论等方式,帮助学生理解并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分析现实社会现象和问题。
希望以上大纲能为大家提供一个初步的参考,具体的教学内容和评估方式可能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专题研究》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中文):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专题研究
课程名称(英文):The Special Study on the Marxism Basic Principles
开课单位:马克思主义学院
授课对象: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生
学时:48 学分:3 学期:1
考核方式:撰写论文
先修课程:无
课程简介:
一、教学目的与基本要求:
教学目的:使学生从整体上把握马克思主义的本质、特征和基本原理体系,并能够运用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论分析历史与现实问题,从对资本主义的批判中合乎逻辑地导出共产主义的理想追求,从对现实的历史唯物主义审视中深刻地认识到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伟大历史意义,从而坚定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
基本要求: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并能将理论联系实际。
二、课程内容与学时分配
1、课程主要内容:
专题一、马克思主义及其历史发展脉络:马克思主义的定义、整体性和历史发展。
专题二、马克思在哲学史上的革命性变革:马克思主义哲学“实践转向”的革命性变革及其当代意义。
专题三、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论体系: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分析方法。
专题四、破解人类历史发展之谜: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
专题五、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唯物主义批判:资本主义的发展历程及其本质批判。
专题六、共产主义的理想追求:共产主义运动的理论与实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意义。
2、课程具体安排:(按教学章节编写,重点章节下划线)
三、实验、实践环节及习题内容与要求
实践环节:进入某一具体的社会场景,运用所学知识进行理论分析。
四、教材及主要参考文献(顺序为:文献名,作者,出版时间,出版单位):教材:自选
主要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1-4卷,1995年,人民出版社。
2、《资本论》1-3卷,1995年,人民出版社。
3、《列宁选集》1-4卷,1995年,人民出版社。
4、《毛泽东选集》1-4卷,1991年,人民出版社。
5、《邓小平文选》1-3卷,1994年,人民出版社。
6、《哲学通论》,孙正聿,1998年,辽宁人民出版社。
7、《辩证法研究》,孙正聿,2007年,吉林人民出版社。
8、《20世纪的新马克思主义》,衣俊卿等,2001年,中央编译出版社。
9、《社会主义的历史命运》,赵明义,1997年,人民出版社。
10、《当代国外社会主义研究》,范广军,2005年,河南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