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少数民族舞蹈旅游开发创新性研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5少数民族舞蹈旅游开发创新性研究

少数民族舞蹈休闲的旅游开发研究

----以武陵山区苗族舞蹈为例

吴玉宝1吴显云2

(1.铜仁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贵州铜仁 554300)

(2.凤凰县千工坪中学湖南凤凰 416200 )

摘要:苗族舞蹈休闲方式源远流长,苗族舞蹈具有记事功能、社交功能、祭祖功能以及山地性、民族性等特点。在旅游经济发展如火如荼的今天,苗族舞蹈是苗族地区重要的旅游资源,近年来,苗族舞蹈开发过程中出现了差异性不足、创新性不够,缺乏激励机制,缺乏舞蹈人才等现象。舞蹈旅游开发应该注重打造舞蹈精品、面向市场需求、培育民族舞蹈明星,在舞蹈的编排上注意民族舞蹈的原生态和民族性,在演出过程中适当加强舞蹈的互动性。

关键词:苗族;舞蹈休闲;旅游开发

苗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苗族舞蹈是世界舞蹈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苗族舞蹈休闲历史久远,相传在原始社会时期,就有跳舞休闲方式,《韩非子》记载了禹为了让苗族先民臣服而“执干戚舞”。苗族舞蹈种类繁多,其中以苗族花鼓舞、苗族芦笙舞最有特色,在苗族芦笙舞中,苗族舞蹈滚山珠、金鸡舞、苗族大迁徙舞等舞蹈蜚声海外。在旅游经济发展方兴未艾的今天,苗族舞蹈成为苗族地区重要的旅游资源。

一、苗族舞蹈特征

苗族舞蹈是苗族休闲的主要方式,每当夜幕降临的时候,苗族青年常常吹着芦笙,翩翩起舞,苗族舞蹈具有独特的民族文化特色。

1、苗族舞蹈的记事功能

苗族舞蹈是苗族文化传承的重要方式,苗族舞蹈记载了苗族的历史文化,首先,苗族舞蹈服饰记载了苗族历史,比如苗族的迁徙舞服饰领上有正方形的饰品,“在正方形饰品两侧,有两条呈八字形的长条图案,此图案象征寓意男女不同。女式披衫的八字形长条多为深黄色,象征着苗族发展曾经在大迁徙途中渡过的浑水河,即黄河,河两岸的几何图案则象征着一望无际的山川田地。”[1] 苗族舞蹈动作的表现手法反映和再现了苗族的历史画面,比如苗族舞蹈滚山珠,反映了苗族西迁途中的披荆斩刺与翻山越岭,舞蹈再现了苗族青年用自己的身躯滚出一条道路来的场景,舞蹈滚山珠原名叫“滚龙地荆”,为了纪念苗族先人不怕艰难险阻的精神品质,苗族创造出舞蹈“滚龙地荆”,而后更名为滚三珠。苗族的大迁徙舞,则反映了苗族在战火中的迁徙场面。湘西和黔东苗族的花鼓舞,则是体现了苗族的生产与生活场景,比如女子打的梳头舞,一只手用力击鼓,另一只手模仿美女梳头的动作,表现得活灵活现,双手交换击鼓和表演花样,同时手脚并用。比如男子打锯木鼓,一首用力击鼓,领一手模仿拉锯,观众一眼就知道这是模仿锯木劳动的场景。

2、苗族舞蹈的社交功能

苗族舞蹈具有典型的社交特点,比如黔东南苗族跳芦笙舞蹈中的金鸡舞,男子一边吹奏芦笙一边跳舞,女子在后面跟随芦笙的节奏迈开舞步,男女之间

在跳芦笙舞的过程中可以互动,达到相互交流的目的。在黔东南的游方活动中,苗族男子吹着芦笙,一边尽情的吹奏,一边迈出优美的舞步,让女子观看,而女子则要跟着跳,不少的苗族夫妻就是在跳芦笙舞的活动中走到一起的。在黔东南,不少的苗族村寨有芦笙队,芦笙队的成员需要上山砍竹、制作芦笙、交换心得、相互学习,所以芦笙也是苗族男子之间相互学习和相互交流的媒介。

3、苗族舞蹈的山地特性和民族性

苗族舞蹈的表现手法体现了苗族的居住环境,苗族舞蹈的创造受到了他们身边的鸟鱼虫蛇和飞禽走兽的影响,是这些大自然的尤物给予了苗族先人的灵感。比如湘西苗族的“猴儿鼓舞”,是苗族人模仿猴子的样子击鼓,打鼓者的手脚花样如同猴子的动作。再比如黔东南苗族的金鸡舞,跳舞的女子打扮如同一只羽毛美丽的金鸡,跳舞的时候,头部反复上下一点一点,双手在两则反复上下一摆一摆,脚步也是一步一停,穿在身上的银饰品,也是遥遥摆摆,叮当作响,宛如觅食的金鸡,这些舞蹈体现了山地环境特征。

苗族舞蹈具有鲜明的苗族特征,从服饰上来看,苗族在跳舞的时候,一般要穿着苗族的盛装,头戴银牛冠,手带银手镯,脖子挂宽厚坚实的的银项链,胸部佩戴银锁和银针合等等。湘西苗族头顶带着高高的头帕,头帕上装点着色彩斑斓的银饰和花朵;黔东南苗族的头顶上戴着牛角头冠。这些都反映了苗族的民族服装特色。从舞蹈表现的内容上看,苗族舞蹈则反映了苗族的战争场面、迁徙历程、生产场景、生活方式,比如黔西苗族的滚山珠和迁徙舞,反映了苗族的在战火中的迁徙画面;武陵山区苗族的花鼓舞,则反映了苗族的生产场景与生活方式;黔东南地区苗族的金鸡舞,则体现了苗族尊崇自然、向自然学习的智慧。

4、苗族舞蹈的祭祀和祭祖功能

苗族舞蹈诞生于苗族的祭祀和宗教活动,苗族舞蹈具有鲜明的宗教特色,苗族很多舞蹈与宗教具有较大的关系。湘西苗族的接龙舞,主要是祈求风调雨顺和家人平安;湘西苗族的舞狮,主要是借用“狮子”来给人们带来平安和消除灾难;黔东南苗族鼓藏节里的踩鼓舞,是苗族祭拜祖先和缅怀祖先的形式;黔西的滚山珠,是苗族人缅怀先人的艺术形式;流行于黔东南及其他地方的踩鼓舞,则是祭祖的一种形式。由此可见,苗族舞蹈具有鲜明的宗教特色和祭祖特色。

5、苗族舞蹈的动作特点与音乐特点

苗族舞蹈的乐器有锣、钹、蛊、唢呐、芦笙、瓢琴、牛角、长号等等,最为常见、最为普遍、最有特色的配乐器是鼓和芦笙。苗族男子跳芦笙舞的时候是边吹边跳的,不需要别人伴奏,女子一般跟着芦笙的节奏跳,吹芦笙一般是男子。苗族在踩鼓舞的时候,用鼓声伴奏。

苗族舞蹈的动作变化多端、既有有高难度的动作如滚山珠,也有简单易学的舞蹈如踩鼓舞。在黔东南苗族舞蹈中,经常是男子一边吹笙一边跳舞,男子双手要把持住芦笙,于是男子舞蹈的关键表现点在腿脚和头顶,在脚和头两种器官上下功夫。女子的手可以自由活动,但是在苗族舞蹈中,女子的双手的活动幅度不是很大。当然,不同的舞蹈,具有较大的区别,湘西苗族花鼓舞,手的活动幅度是很大的。

二、苗族舞蹈的变迁

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特别是旅游经济的推波助澜,苗族舞蹈处在一个

动荡和巨变的时期,为了迎合现代人的需求特点,舞蹈由以前的古朴转向花哨,舞蹈融入了现代元素。

1、舞蹈融入现代元素

苗族传统舞蹈在新的历史时期,出现了新的变化,舞蹈的动作式样、舞蹈的背景音乐、出场和退场的机械辅助、舞台布置等等,都可以运用现代科技手段,注入了现代的元素,让舞蹈的动作效果和意境效果更好。在一些苗族村寨旅游中,舞台表演就在村寨的露天平地上,没有专门制作的舞台和场地,舞台背景就是该村寨的山水房屋,村子面貌,但是他们在舞蹈的配乐、服装、道具上下了功夫,融入了现代科技元素。

2、舞蹈市场导向

在苗族地区,由于受到现代流行音乐和现代流行歌舞的影响,苗族传统舞蹈受到了挑战,人们更加喜欢现代歌舞,苗族舞蹈受到冷落。然而旅游业的发展又刺激了苗族传统舞蹈的传承与发展,游客具有求异心理,喜欢看到不同的舞蹈表演和了解不同的民族文化。为了满足游客的需求,苗族传统舞蹈找到了市场,在市场导向下发展。

首先是舞蹈的动作上,由古朴变得花哨,比如湘西苗族花鼓舞,动作变得花哨,更加突出了“舞”,以满足游客的视觉感官。

其次是服饰变化,苗族舞蹈是诞生和发展于古代的农业社会与苗族农耕文化,服装古朴,颜色以深色为主,而不鲜艳。具体到每一个舞蹈来说,有的舞蹈服饰有特别的要求,反映了苗族的历史文化,比如黔西的苗族迁徙舞,需要穿苗族迁徙舞专门的服装,服装上画有苗族古代的城池和家园,以怀念故土;广西苗族的芒蒿舞则要求穿着蒿草和戴着面具以假扮邪魔,以纪念这些“邪魔”给苗族消除疾病。现代苗族歌舞创造,虽然保持了原有服装的基本原貌,但是根据舞台表演的需要,在服装上有所创造,主要是向转向华丽与花哨。

第三,舞蹈内容和舞蹈演员也发生了变化,过去舞蹈表演基本上是当地苗族的歌舞,在旅游经济的推动下,现代苗族歌舞表演在以本地苗族舞蹈为主的前提下,邀请了具有较大影响力的苗族传统舞蹈队,有些地方在民族节庆聚会上,还邀请了明星助阵,表演现代流行舞蹈和歌唱现代流行歌曲。

3、舞蹈的功利性与创造性

苗族传统舞蹈主要苗族人休闲娱乐的活动,是苗族自娱自乐的形式,表演者没有任何压力。舞蹈的社会功能,主要是休闲娱乐、社会交往、祭拜先祖,苗族男女青年用舞蹈社交,追求异性。现代苗族舞蹈主要是爱旅游经济推动下的舞台表演,为了吸引满足游客与观众购买从而获取经济利益,表演歌舞具有明显的经济特点。为了盈利,歌舞的创造者和表演者就要不断的创新,以满足观众的需求,从而对传统舞蹈进行了不断的改编、创新、创造。

三、苗族舞蹈旅游开发不足

虽然民族歌舞旅游不乏一些成功的案例,比如广西的《印象-刘三姐》、湖南的《梦幻湘西》、云南的《蝴蝶之梦》、《梦幻腾冲》、《勐巴拉娜西》、《云南映象》等等,但是这些成功之作与灿若星河的歌舞产品相比,则九牛一毛,为数甚寡。在少数民族地区的景区里,基本上可以看到一些歌舞表演,但是优秀的精品歌舞表演却是不多,大部分都很平凡,个别节目还有雷同的现象。

1、差异性不足

比如在武陵山区苗族聚居区内,目前开发了10余个较大的苗族村寨旅游,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