旬邑县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

旬邑县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

为了加快推进农村全面小康进程,确保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目标如期实现,结合全县“三农”工作实际,结合《旬邑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和中省市《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意见精神》,特制定本规划: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中央一号文件和中、省、市农村工作会议精神,遵循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统筹推进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农村改革力度,确保农业稳定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谱写新时代乡村振兴新篇章。

二、发展思路

紧紧围绕“一个战略”(乡村振兴),加快实施“两个建设”(农业现代化、城乡一体化),努力实现“三大目标”(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全力做好“四项工作”(农民持续增收、人居环境改善、农业基础建设和农村综合改

革),稳步推进“五个重点”(农业产业发展、乡村生态建设、文明乡风培育、农村社会治理和民生质量改善),矢志攻坚克难,齐心追赶超越,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推动“三农”工作再上新台阶。

三、总体目标

按照《旬邑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和追赶超越的总要求,我县乡村振兴的总体目标是:2018年全面实现脱贫摘帽,到2020年,全县生产总值达到160亿元以上,2022年达到190亿元,年均增长9%左右;2020年农林牧业总产值达到59.25亿元,2022年达到64.74亿元,年均增长3%以上;2020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2638元,2022年达到15015元,年均增长9%。现代农业更加发展,产业体系更加健全,农业基础设施更加完善,农民的职业素质和技能得到较大提高,美丽乡村特色更加鲜明。

四、工作重点

(一)优化产业结构,促进农业提质增效

乡村振兴,产业兴旺是重点。坚持质量兴农、绿色兴农,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提高农业供给质量为主攻方向,按照“稳粮、优果、促畜、兴特”的思路,大力发展农业主导产业,促进农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

1、抓好种植业结构调整。按照“稳粮优秋、增饲促牧、间套复种、增产增收”的思路,积极推广小麦、玉米高产抗旱新品种,推广配方施肥、秸秆粉碎还田、“一喷三防”、

高产创建等先进技术,大力发展优质强筋、弱筋小麦,引导群众减少粮饲兼用玉米种植,增加整株青贮玉米、鲜食玉米面积,提升粮食生产质量效益。全年粮食种植面积稳定在30万亩,总产打到15万吨以上。

2、推进果业提质增效。以建设现代果业强县为目标,以“马栏红”品牌为龙头,以果园标准化管理、绿色有机苹果基地建设、特色果品开发为重点,积极调整苹果品种结构和栽培布局结构,重点发展矮砧密植果园,大力推广“五配套”生态技术,全年淘汰果园1万亩,间伐果园1万亩,大改形10万亩,建成矮砧密植果园5000亩,抓建示范园2万亩,果园面积稳定在50万亩,总产打到53万吨。同时,加强果品贮藏包装、精深加工、市场营销体系建设,新建改建果库5座,力争全县果品贮藏总量达到21万吨以上。

3、发展规模高效养殖。坚持”巩固提升、扩张规模、提升效益”的原则,全面推广“四统一保”温氏生猪一体化养殖模式,完成温氏总部及饲料厂项目建设,加快“温氏模式”标准化养殖场建设,全年生猪存栏45万头、出栏80万头。同时,加强技术指导和防疫服务,统筹推进关中驴基地、蓝海养驴基地建设,扶持琅琊洼蛋鸡、职田养羊、郑家獭兔发展,持续壮大畜牧业规模,培育农民增收支柱产业,全年大家畜存栏4万头,羊存栏10万只。

4、做强优势特色产业。针对市场和消费需求,大力发

展小日月杂粮和特色农产品,引导马栏、清塬、底庙等镇群众调减高耗水玉米种植面积,支持改种节水抗旱的谷子、荞麦、豆类等杂粮作物,鼓励群众扩大食用菌、马铃薯、西甜瓜、烤烟、中药材等特色产业,多渠道促进农民增收。全年特色产业种植面积9万亩、烤烟5500亩。

5、发展乡村休闲旅游。以国家级全域旅游示范县和省级旅游示范县创建为抓手,构建“红色、生态、民俗”三大板块,做大做强旅游产业、做特做优现代农业、做精做美城乡环境,形成以红色经典游、民俗文化游、绿色生态游、乡村风光游为主题的文化休闲旅游产品。建成鹿野苑景区,加快千古石门山、柏岭寺水库风景区建设,启动唐家大院〃秦商文化博览园核心景区和西头乡村公园建设,利用“旅游+体育”、“生态+养生”模式,推进农业与旅游、体育、康养等产业深度融合,建设大西安最佳休闲旅游目的地。全年抓建乡村旅游示范村7个,发展农家乐接待户、乡村客栈30户,旅游公厕30座。

(二)建设现代农业,夯实乡村经济基础

不断优化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强化农业物质装备和技术支撑,扶持新型经营主体,促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切实增强农业农村发展后劲,夯实乡村振兴产业基础。

1、建设现代农业园区。按照“壮大一批、引进一批、

新建一批”的思路,以规模化种养基地为基础,依托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带动,建设“生产+加工+科技”的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发挥技术集成、产业融合、创业平台、核心辐射等功能,全年发展农业产业花龙头企业2家,促进农业产业标准化生产、集约化管理、规模化经营。同时,支持发展集循环农业、创意农业、休闲农业、农事体验于一体的田园综合体,全年建成“一镇一业、一村一品”示范镇1个、示范村10个。

2、持续发展家庭农场。坚持“政府引导、家庭经营、政策扶持、因地制宜、适度规模、生态安全”的原则,引导农民在自愿的基础上,通过经营权流转、股份合作、代耕代种、土地托管等方式,大力发展家庭经营、集体经营、合作经营、企业经营等多种形式的规模经营,努力提高农业规模化发展、集约化经营水平。全年新增家庭农场5家、农民专业合作社30家,培育新型职业农民150名。

3、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坚持质量兴农,突出优质、安全、绿色向导,健全农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标准体系,确保群众舌尖上的安全。继续推广生物肥、生物农药、无污染地膜等无公害产品的应用,减少高毒、高残留发生率,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整体水平,确保不发生区域性重大动植物疫情。抓好34家低毒限用农药门店监管、17家市县级示范门店创建工作,全年完成监督抽检样品3000个,例行检测样

品60个,完成无公害农产品一体化认证6个,推广无公害农产品标识35万枚。

4、强化农业科技推广。围绕苹果产业、地膜玉米、生猪养殖、农产品精深加工和产业链延伸,创建一批农业科技示范基地,加速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助力农业提质增效。全年完成果园测土配肥施肥5万亩,推广普及果园保墒技术6万亩、肥水一体技术3万亩,实施玉米、小麦秸秆还田10万亩,完成农机深松作业1万亩,农机总动力达到10万千瓦,农业机械化水平达到67%。同时,加强气象防灾减灾和农村气象预警信息发布体系建设,提高气象防灾减灾工作水平。

5、加快农村电商发展。围绕建设全国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目标,积极顺应信息化发展和市场消费升级需求,按照服务体系、物流配送、电商培训、特色品牌、营销服务、镇村站点六大板块,依托县域特色产业发展和农产品品牌建设,培育电子商务市场主体,搭建公共服务平台,改造提升商贸物流能力,发展线上线下融合、覆盖全程、综合配套、安全高效便捷实惠的现代农村商品流通和服务网络。年内建成1个县级电子商务运营中心,9个镇级服务站,95个村级服务站,电商企业达到70家,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绿色环保的农村电子商务市场体系

(三)优化人居环境,打造生态宜居乡村

乡村振兴,生态宜居是关键。良好生态环境是发展的最

大优势和宝贵财富,按照点上整治、面上改观、全域治理的要求全力打造天蓝地绿水清的美丽家园。在抓好西头、镇头2个省级美丽宜居示范村和胡同同、秦家、南掌3个市级示范村基础上,全年完成20个村的人居环境改善工作。

1、全面治理农村生活垃圾。按照“方便群众、规范管理、杜绝污染”的原则,全面推行“户分类、村收集、镇处理”的垃圾处理模式,加强农村环卫设施建设,组建村级专职保洁员队伍,健全完善农村垃圾集中收集、定时清运和长效保洁机制,建成垃圾集中收集点54处,确保农村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90%以上。同时,积极探索环境卫生整治市场化运作模式,有效提升农村环境卫生管理水平,切实优化农村人居环境。

2、规范处理农村生活污水。积极争取中、省环保专项资金支持,大力实施农村环保整治项目,引导镇村建设无动力或微动力+人工湿地生态污水处理设施,规范处理生活污水。推广低成本,低耗能、少维护、商效能的污水处理技术,规范运行士桥、大村、张洪等9个村级污水处理站、2个畜禽类便处理设施,维修改造排污管道31.5千米,确保生活污水达标排放。

3、大力推进卫生厕所建设,按照美丽乡村建设的标准要求,全力推进“所革命",根据各村实际和群众意愿,因地制宜,大力推广以三格化粪池式、完整下水道水冲式、沼气式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