陀思妥耶夫斯基创作中的宗教问题研究

合集下载

论《罪与罚》中“罪”体现的宗教观

论《罪与罚》中“罪”体现的宗教观

论《罪与罚》中“罪”体现的宗教观摘要:本文力图结合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代表作《罪与罚》,对其创作中的宗教思想作具体的剖析,从而了解陀思妥耶夫斯基宗教思想的缘起及其出现的必要性,反映出陀思妥耶夫斯基通过构想出一种理想的宗教意识,呼呈世人以“爱”和“受苦”进化灵魂,从而实现社会和人类的解放。

关键词:陀思妥耶夫斯基《罪与罚》宗教意识“罪”与“罪感”是基督教中最为核心的观念和对人之本性最基本的认识。

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罪与罚》则是探索人性拯救之路的杰出代表,这种探求贯穿了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一生,也构成了他这部作品深刻的宗教精神。

在《罪与罚》中,其“罪”显现的宗教观尤为突出。

一、《罪与罚》各种罪孽产生的背景《罪与罚》是一部为人类感到伟大隐痛的书。

俄国农奴制的瓦解与资本主义的勃兴带来了社会矛盾的加剧、精神的颓废、道德的堕落与各种思潮的杂然纷陈、犯罪率的激增。

《罪与罚》中为我们展现了俄国城市贫民走投无路的悲惨境遇和一派暗无天日的景象:草市场上聚集着眼睛被打得发青的妓女,污浊的河水中挣扎着投河自尽的女工,穷困潦倒的小公务员被马车撞倒在街头,发疯的女人带着孩子沿街乞讨……在描绘赤贫,对人的凌辱、孤独,不可忍受的生活苦闷的骇人听闻的画面里,整个人间的痛苦好像呼吸着,直对着你脸上谛视着,他们在崇高与卑劣、伟大与渺小、残酷与善良、正直与邪恶、真诚与虚伪、美丽与丑恶的内心搏斗中挣扎着。

人不可能在这样的社会里活下去!于是,《罪与罚》中各种罪孽便顺理成章了。

二、《罪与罚》中拉斯科列尼科夫的罪有才华、有天赋的法科大学生拉斯科列尼科夫“被贫困压得喘不过气来”。

他因为没有钱交学费,不得不辍学,整天躺在彼得堡贫困区一座五层楼上的斗室里冥思苦想。

他看到周围现实的罪恶,思想上产生了极度的危机,他认为在现实的社会中,不做刽子手,就会成为人间案板上的肉,于是他幻想成为拿破仑那样具有无限权力和自由的“超人”。

他杀死了放高利贷的老婆婆,不是因为贫困与饥饿,而是他力图挣脱自己难堪屈辱的处境,做个不平凡的人。

宗教文化语境下的陀思妥耶夫斯基诗学

宗教文化语境下的陀思妥耶夫斯基诗学
宗教意识
陀思妥耶夫斯基通过作品中的人物和情节,表达了他对信仰的执着追求和理解,以及对人性的深刻洞察。
信仰表达
宗教意识与信仰表达
04
宗教文化语境下的陀思妥耶夫斯基诗学分析
宗教意识
陀思妥耶夫斯基在《罪与罚》中深入探讨了宗教意识对人物心理和行为的影响。他描绘了主人公拉斯科尔尼科夫在无神论和有神论之间的挣扎,以及这种挣扎如何导致他的犯罪和痛苦。
人物塑造与心理描绘
叙事结构
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叙事结构独特,常常打破传统的线性叙述方式,采用倒叙、闪回等手法,赋予故事深远的象征意义。
时间设置
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故事时间设置灵活,既关注当下,又追溯过去,将人物的内心世界和成长历程置于时空交错之中。
叙事结构与时间设置
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作品充满了浓厚的宗教色彩,他以信仰为指引,探讨了善恶、罪赎等宗教主题。
研究不足与展望
02
对于宗教文化语境下陀思妥耶夫斯基诗学的深入研究,还需要进一步拓展和深化,从更广阔的文化背景和更细腻的文学角度进行分析和研究。
03
随着文学理论和方法的不断发展,对陀思妥耶夫斯基诗学的研究也需要不断更新和拓展,为文学研究提供更多的启示和思考。
THANKS
谢谢您的观看
宗教文化语境下的陀思妥耶夫斯基诗学在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对后来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陀思妥耶夫斯基的诗学不仅反映了当时的社会历史背景,也体现了作者对人生的深刻思考和对人性的深入剖析。
研究结论
01
尽管已经有很多研究陀思妥耶夫斯基诗学的成果,但还有很多问题值得进一步探讨,如陀思妥耶夫斯基诗学与现代主义文学的关系、与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区别等。
宗教文化在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作品中占据重要地位,探究其宗教文化语境下的诗学具有重要意义。

卡拉马佐夫兄弟宗教与人性的探讨

卡拉马佐夫兄弟宗教与人性的探讨

卡拉马佐夫兄弟宗教与人性的探讨卡拉马佐夫兄弟是俄国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一部重要作品,通过描绘卡拉马佐夫家族的故事,展现了宗教与人性之间的复杂关系。

本文将深入探讨卡拉马佐夫兄弟中宗教与人性的相互作用,以及其对人物形象和故事发展的影响。

第一部分:宗教的重要性在卡拉马佐夫兄弟中,宗教是一个无法忽视的重要主题。

陀思妥耶夫斯基通过描写人物的信仰和对宗教的思考,探讨了人类存在、道德伦理以及宗教救赎的问题。

其中,人物之一的父亲卡拉马佐夫就是一个虔诚而困惑的信徒,他对信仰的追求和犹豫不决的态度成为整个故事的核心。

同时,宗教也是连接各个角色的纽带。

无论是虔诚的信仰者阿利奇卡、忏悔者齐奥佛大米尔、追求真理的阿列克谢等,宗教对他们的影响都是不可忽视的。

宗教不仅是他们信仰和精神支持的源泉,也成为他们努力奋斗、寻找真相的动力。

第二部分:宗教与爱情之间的纠结卡拉马佐夫兄弟中,宗教与爱情的关系常常被描绘得纠结而复杂。

尽管宗教教导着人们追求真实、善良和道德,但却对爱情抱有怀疑和嫉妒的态度。

例如,阿利奇卡既是一个虔诚的教士,同时又深深地爱着格鲁申卡。

他对自己内心的矛盾感到苦恼,试图通过信仰去约束自己的感情。

与此同时,阿列克谢与卡尔互相竞争着追求同一个女人,爱情的纷争使他们的信仰与道德遭受考验。

他们对宗教的解读和信仰之间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也反映出了宗教与人性之间的冲突。

第三部分:宗教对人性的启示虽然卡拉马佐夫兄弟中宗教与人性的关系复杂,但宗教也能够给人性带来启示。

卡拉马佐夫家族的人物个性各异,他们的思想和行为充满着人性的复杂性和矛盾性。

宗教则在这样的背景下,给人物提供了思考和成长的机会。

例如,通过对罪恶和赎罪的思考,卡拉马佐夫家族的人物们仔细审视自己的内心,反思自己的错误与不足。

宗教的教义激发了他们的自省,使他们认识到自己的弱点和需求,并通过信仰来寻求内心的平静和真正的救赎。

第四部分:宗教的局限与人性的辩证虽然宗教能够给予人们信仰和希望,但陀思妥耶夫斯基也在卡拉马佐夫兄弟中揭示了宗教的局限性。

陀思妥耶夫斯基诗学问题

陀思妥耶夫斯基诗学问题

陀思妥耶夫斯基诗学问题
陀思妥耶夫斯基在其作品中表现了浓郁的诗意和情感。

他的诗学问题
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1.道德与人类命运的关系:陀思妥耶夫斯基关注人类道德和命运之间
的复杂关系,他认为道德是人类命运的关键因素。

他通过刻画人物的道德
选择和行动,探讨人类之间的关系和社会问题。

2.爱与宗教信仰的融合:陀思妥耶夫斯基认为爱是人生的主题之一,
也是宗教信仰的重要内容。

他的作品中展现了爱的多种形式,包括情感的爱,理性的爱和宗教的爱。

3.人性的复杂性: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作品中,人物形象的复杂性和多
面性是一大特点。

他认为每个人都是独特而复杂的,无法用单一面向描述
他们的人性。

4.罪恶与忏悔: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作品常常探讨罪恶和忏悔的主题。

他认为罪恶是人性的一部分,人应该承认自己的罪恶,并通过忏悔和悔改
获得内心的平静。

综上所述,陀思妥耶夫斯基的诗学问题涵盖了道德、人类命运、爱、
人性、罪恶和忏悔等多个方面,其作品表现了情感充沛、思想深刻的特点。

《卡拉马佐夫兄弟》中的宗教信仰与罪恶

《卡拉马佐夫兄弟》中的宗教信仰与罪恶

卡拉马佐夫兄弟中的宗教信仰与罪恶概述:《卡拉马佐夫兄弟》是俄国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一部重要作品,以复杂的情节和深刻的心理描写而闻名。

其中,宗教信仰与罪恶是该小说中两个重要主题之一。

本文将从三个方面探讨《卡拉马佐夫兄弟》中宗教信仰与罪恶之间的关系。

一、宗教信仰对于人性的影响:在小说中,宗教信仰被广泛描绘和讨论。

首先,主人公阿列克谢·尤里耶维奇·卡拉马佐夫就是一个虔诚的东正教徒,他对于神存在、道德伦理等问题频繁进行思考和争辩。

其次,其他角色如德米特里和伊凡也涉及到自身对于神灵和信仰的纠结。

小说通过这些角色塑造了不同形态下人性受到宗教信仰影响的情况。

二、罪恶行为与内心挣扎:陀思妥耶夫斯基在小说中描绘了各种不同形式的罪恶行为,如谋杀、诈骗等。

这些罪恶行为通常与人物内心的挣扎紧密相连。

通过卡拉马佐夫兄弟们的对话和行为描写,书籍展示了它们在宗教信仰下引发的道德矛盾和精神创伤。

三、宗教信仰与罪恶的解脱路径:小说中,陀思妥耶夫斯基试图通过宗教信仰来探讨人类罪恶与救赎之间的关系。

通过阿列克谢·卡拉马佐夫和其他角色在信仰中的转变过程,他表达了无论一个人堕落多深,只要以真诚渴望归向神,就能得到悔改和拯救的契机。

结论:《卡拉马佐夫兄弟》是一部带有深度哲学讨论意味的作品。

宗教信仰与罪恶贯穿整个小说,在角色塑造和情节推进上皆起到重要作用。

作者透过描绘人性的复杂性和宗教信仰的力量,探讨了罪恶行为背后深层次的内心挣扎与解脱。

这种探讨使作品充满了深度和思考价值。

(以上内容根据《卡拉马佐夫兄弟》中宗教信仰与罪恶的主题整理而成)。

转喻的辩证法_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宗教修辞

转喻的辩证法_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宗教修辞

国外文学(季刊) 2004年第2期(总第94期)转喻的辩证法: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宗教修辞王志耕 内容提要 根据福柯和弗莱的理论,文学语言的发展在文艺复兴之后发生转喻的断裂。

而俄罗斯文化因为世俗化进程的缺失使得其文学语言在19世纪仍处于转喻阶段,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创作便是代表。

尽管其作品中对上帝存在及正义问题的讨论标志着人与上帝的分离,但这种讨论在本质上再次指向“上帝”,这个“上帝”也就是复调之上的一种总体价值体系。

关键词 陀思妥耶夫斯基 “上帝”本体 直接转喻 间接转喻一从文化修辞的角度来看,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创作类型是一个复杂的问题。

巴赫金在这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

他把欧洲小说的修辞类型分为两类,一种以诡辩小说为代表,一种以考验小说为代表。

前者的基本特征是“单语性和单一风格”,“杂语被排除在小说之外,但作为对话化的背景,作为同小说的语言和世界相互争论和相互赞扬的背景,对小说起着决定作用。

”后者“把社会杂语引进小说中,利用杂语合奏出自己的意思,常常干脆就不使用直接的纯粹的作者话语。

”①巴赫金把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小说归入了考验小说之类。

这样的划分基于认识论模式,能够有力说明陀思妥耶夫斯基作品的特性。

但是,巴赫金在这样划分的同时,也就放弃了本体论模式的解读。

因此,为了说明俄国宗教文化语境对陀氏诗学本质的构成性制约,本文试图选择一种能够说明陀思妥耶夫斯基宗教修辞特征的划分方式。

这使我想到了福柯的文化史划分和诺思洛普・弗莱基于文化史的文体划分。

福柯把欧洲近代文化发展史分为三个阶段或三种“知识型”(语言类型)。

这三种知识型都是相对于古代文化模式而言的。

在古代的原始语言中,词与物是同时被造的,因此它们浑然一体,呈现为透明状态,因此,这种语言不存在诠释问题。

然而文艺复兴的出现无异于通天塔的出现,语言发生分裂,词丧失了与物的原始混沌关系,于是开始了近代的知识型。

一是文艺复兴知识别,这时的语言符号被组成三元系统:符号、符号所指和联结两者的相类(similitudes )。

受难即救赎——陀思妥耶夫斯基《罪与罚》中的人性和宗教思想

受难即救赎——陀思妥耶夫斯基《罪与罚》中的人性和宗教思想

余 洁[摘 要]19世纪中后期,俄国正处于社会、政治变革的风云诡谲之中,也正是在这样的巨变中诞生了一批不朽的优秀作家,费奥多尔·米哈伊洛维奇·陀思妥耶夫斯基就是其中的一位。

作为一名作家和思想家,他的作品具有文学巨擘共有的特质:通过一件事和一群人的描述折射整个社会乃至全人类的共性。

小说《罪与罚》仅以一个犯罪事件作为贯穿全文的主线,但却承载了当时俄国社会各阶层庞大纷繁的怪状与众多奇崛诡异的思想,既有人物代为叙述的社会思想也有作者自己的思想,其中“受难即救赎”这一看似矛盾的思想恰是作者对人性与宗教最透彻的揭示。

[关 键 词]《罪与罚》;伟人思想;人性的两重性;苦难意识陀思妥耶夫斯基是俄国文学史上众多优秀的作家和思想家之一,他的《罪与罚》是一部集犯罪学、社会心理和宗教信仰为一体的巨著,它经受住了时代的洗礼并被世人推崇为经典,正是由于它具有一些超越时代的人类的共性思想,在这些思想中尤以陀思妥耶夫斯基对人性和宗教的理解最为奥妙。

一、《罪与罚》的创作根据艾布拉姆斯的文学四要素说,一部作品的诞生,尤其是现实主义的作品,社会时代以及作者的经历必定会对其施以不可抗拒的影响,《罪与罚》也不例外。

陀思妥耶夫斯基生于莫斯科的一个医生家庭,在16岁刚经历母亲去世后,和哥哥一起被送到彼得堡学习。

小说中的主场景位于俄罗斯的圣彼得堡一处脏乱、光怪陆离、充斥着贫穷与疾病的街区,这样的地方是滋生罪恶的温床。

当时俄国的贫苦民众普遍带有麻木的绝望,而俄国的贵族和上层阶级却过着纸醉金迷、纵情声色的生活,作者通过卡捷琳娜·伊万诺夫娜的死前疯语一笔勾勒,那是一个已经没落的昔日贵族向整个上层社会的控诉,然而也是一种怀念。

全书从开头到结尾都是处于这样的一个没有出路的社会大环境中,城市中的中下层人民尚且如此,可想而知当时整个俄国的社会是多么压抑与黑暗。

这些林林总总的社会丑状给少年和青年的陀思妥耶夫斯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而与大城市下层人民的接触也给他极大的感触,他始终对下层人民保持着同情与怜悯。

《卡拉马佐夫兄弟》中宗教信仰与人性的悲剧与救赎

《卡拉马佐夫兄弟》中宗教信仰与人性的悲剧与救赎

卡拉马佐夫兄弟中宗教信仰与人性的悲剧与救赎简介《卡拉马佐夫兄弟》是俄国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创作的一部重要小说作品。

该小说以深入探讨人类存在意义和宗教信仰为主题,展现了人性的复杂性和矛盾性。

本文将围绕着宗教信仰与人性的关系,探讨其中所呈现的悲剧和救赎。

宗教信仰之争与破裂在《卡拉马佐夫兄弟》中,作者通过描写卡拉马佐夫一家对宗教信仰的态度展示了信仰的多样性和冲突。

主要角色之一,费奥多尔·巴甫洛维奇·卡拉马佐夫是一个不可否认的无神论者,他坚信没有上帝存在,并试图将宗教看作是愚昧和假象。

相反,他的哥哥阿列克谢也是一个虔诚信徒,深受基督教影响。

这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引发了作者对宗教信仰与疑惑的探索。

人性的悲剧性小说中,陀思妥耶夫斯基生动地描绘了人类的复杂性和矛盾性,将人的内心善良和邪恶两面展现得淋漓尽致。

通过卡拉马佐夫兄弟之间的冲突和争斗,反映出人性的悲剧。

无论是卡拉马佐夫兄弟中父子之间、兄弟之间还是其他角色之间的关系,都体现了欲望、嫉妒、背叛等负面情感对人性造成的伤害和摧毁。

这种悲剧也表明了宗教信仰在面对人类自身本性时显得力不从心。

宗教信仰与救赎尽管《卡拉马佐夫兄弟》揭示了人性的悲剧,但它也提供了一种可能的解决方案:宗教信仰带来的救赎。

在小说中,阿列克谢被描绘为一个虔诚而善良的信徒,他相信通过神圣爱与宽恕可以拯救人的灵魂。

尽管他也承认人性的脆弱和错误,但他坚信通过相信上帝并接纳神圣教导,我们可以找到内心的平静与救赎。

结论《卡拉马佐夫兄弟》中宗教信仰与人性的悲剧与救赎联系紧密。

小说通过对卡拉马佐夫一家及其他角色之间关系的描绘,深入探讨了宗教信仰在面对人性的复杂性时所产生的冲突和困惑。

尽管暴露了人性的悲剧性,但通过阿列克谢这个角色的示范,作者表达了宗教信仰带来的力量和可能带来的救赎。

这部作品在文学领域中被广泛认为是对信仰和人类存在意义问题进行深刻探索的经典之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目录一、《圣经》表达的宗教思想1 ..........................................................................................二、陀思妥耶夫斯基作品中的宗教观念2 ......................................................................... (一)救赎意识2.................................................................................................................. .1.苦难(3)....................................................................................................................... .2.忏悔(4)....................................................................................................................... .3.博爱(4)....................................................................................................................... .4.宽容(6)....................................................................................................................... .(二)基督教的爱(7) ........................................................................................................三、总结(7)..............................................................................................................................参考文献(9)..............................................................................................................................一、《圣经》表达的宗教思想要想透彻分析研究陀思妥耶夫斯基作品中的宗教观念,就必须谈到基督教的圣典——《圣经》。

纵观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所有作品,我们可以看到其表现的宗教观念与《圣经》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所以,我们从《圣经》入手来综合探讨陀思妥耶夫斯基作品中打烙着陀氏独特观点的宗教信仰。

《圣经》是一本记录着上帝所说的话以及上帝借灵感所赐予人类默示的书,主要分为两个部分:《旧约》和《新约》。

它作为千百年来的经典,是所有基督教徒必不可少的读物,是他们信仰产生和存在的基础,是他们人生价值观存在的根据。

它如海边的灯塔一般,在生活上指导着基督教徒的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在意识上救赎基督教徒的灵魂,指引他们从地狱走向天堂。

基督教徒信仰上帝,他们以《圣经》为教义,一方面使自己的灵魂得到拯救,但另一方面还肩负着荣誉上帝的责任和义务,他们传播上帝的“福音”,让所有人类都能得到拯救,即学者们所说的“普世情结”。

《圣经》作为千百年来永垂不朽的书目,已经成为全球范围内发行量最大、翻译成语言种类最多的书。

而《圣经》在有信仰的人心中,不仅仅只是一本给历世历代解读的经书,更是一本超越所有的书,凌驾于一切书籍以上的经书,是“书中之书”。

众所周知,《圣经》向教徒们传达的核心思想是:救赎意识、世界大同意识以及博爱意识。

在这部圣典中,“耶稣(或者说上帝)是一切”:它虽然是不能被看见、不能被触碰的无法感知者,却是处处存在的。

它是世界万物的统治者,代表着最高程度的善。

它之所以要使人类消亡,是因为人世间充满了肮脏和丑陋,这样做的意义在于洗涤一切丑恶和污浊,追求原始本能的人性和善。

《圣经》里的耶稣虽然不是人性的具体所指,但它是凌驾于人性上面的,是一个能够操控、辨别人性的万能存在者,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被认为是道德本体。

陀思妥耶夫斯基作为一名信仰三大基督教派别之一——东正教的俄国作家,他用笔杆子记录斯拉夫民族的苦难历程和奋斗的血泪史,记录斯拉夫民族在东正教影响下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规范以及思维方式。

东正教派独特的创世论、原罪论、上帝万能论、救世论等基本教义形成了俄国斯拉夫独特的民族性格,他们认为上帝耶稣是为了赎人类的罪而死的,耶稣创造了人类,而人类只有经历了磨难和痛苦,在苦难中洗涤心灵的罪恶,从而得到灵魂的救赎,得到重生。

与基督教的原罪意识不同,东正教派承认原罪的存在,但他们认为这并不是这种原罪意识伴随他们的一在救赎中慢慢产生的,而是在磨难中、与生俱来的,生,可以说是深入他们骨髓的。

所以,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性格和作品受到东正教派深刻的影响,他们对于原罪意识的不同认识是陀氏复杂的救赎意识产生的基础。

《圣经》中的救赎意识作为原型在文学界和许多文学作品中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如劳伦斯的《儿子与情人》、托尔斯泰的《安娜·卡列尼娜》等。

东正教派独特的宗教意识也深深影响着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写作风格,他的作品无不渗透着东正教派的救赎意识,他可谓是“救赎精神的传播者”。

他的宗教信仰随着时间和经历的变化,也发生着相应的变化,这些变化都体现在他不同阶段的作品中,可以说是对宗教中救赎精神的创新和发展。

所以,全方面研究陀思妥耶夫斯基作品中的宗教观念对于理解他的作品和文学观念有着重要的作用。

二、陀思妥耶夫斯基作品中的宗教观念同所有西方人一样,陀思妥耶夫斯基终生都在接受东正教的洗礼,参加东正教的各种活动,他是一名虔诚的东正教教徒。

正是这些潜移默化的影响,宗教思想成为他作品中必不可少且独具特色的元素。

然而,他生活的颠沛流离和经历的种种苦难又使其作品中的宗教思想充满复杂性和矛盾性,从而形成其别具一格的特色。

对宗教理想的宣扬与否定成为陀思妥耶夫斯基作品中宗教思想的主旋律,所以在二十世纪初唯美主义与形式主义大行其道,取代了十九世纪风靡一时的批判现实主义以后,心理学批评曾经和传统的文学批评与文学史研究共同成为陀思妥耶夫斯基作品研究的主趋势。

陀思妥耶夫斯基在宗教问题上是一个有思想、有见解的心理学家,他没有按照传统的宗教理论的套路出牌。

他没有一味的宣扬、肯定基督精神,把基督精神看做拯救人类的万能钥匙,他曾经迷茫过、犹豫过,甚至怀疑过。

他一生都在信仰和否定宗教理想中彷徨,他自己说过:“我是时代的孩童,直到现在,甚至(我知道这一点)直到进入坟墓都是一个没有信仰和充满怀疑的孩童。

所以,他的作品中总是充满着各种矛盾和复杂,他在不断探索、不断涉险,他总是在肯定了某事物的合理性之后,又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推翻这种合理性的存在,于是,在他的作品中就会有许多天马行空但又似乎合乎情理的心理描写和场景出现,可以说是让读者“始料不及”却感觉又在“情理之中”。

陀思妥耶夫斯基以这些打烙着陀氏风格的独特的写作方式和语言,沉湎于人类的精神世界无法自拔。

可以说,陀氏的宗教观念主要表现在救赎意识和基督教的爱两个方面。

一)救赎意识(陀思妥耶夫斯基认为救赎的途径是:苦难、忏悔、博爱、宽容。

1、苦难陀思妥耶夫斯基接受并认同《圣经》中对苦难的诠释,即《圣经》认为苦难不是精神和肉体的折磨,它是人类通向天堂的桥梁。

他在作品中的主人公都经历着苦难,他认为人类在上帝面前都是有罪的,经历生活中的苦难是对自身罪孽的一种惩罚,苦难可以减轻人类的罪孽,在依稀闪耀着灵光的天国面前,这些苦难都是微不足道的。

而且,在遇到正在经历苦难的人时,要给予帮助和尊敬。

苦难是实现救赎必然要走的道路,是获得幸福的前提条件。

陀思妥耶夫斯基认为经历苦难甚至发疯的过程都是皈依上帝的表现,苦难不仅仅只是对罪孽的惩罚,也是一种考验善的表现。

首先,陀思妥耶夫斯基小说中那些受苦受难“抹布式”的小人物是作者的折射。

从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生平经历来看,从小生活条件的贫寒,近十年的囚禁、流放、苦役以及充军生活,再加上自身身体上的一些疾病,这些都对作者的创作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这不难看出苦难是陀思妥耶夫斯基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其创作的源泉。

《被侮辱与被损害的人》中的娜塔莎和内莉、《白痴》中的娜斯塔霞·菲利波芙娜、《卡拉马佐夫兄弟》中的尼古拉等人,在作者笔下都是受苦受难的小人物,他们在处于当时那种社会环境下,他们无法主宰自己的命运,只能受命运的摆布,他们的自尊受到践踏,甚至被打上“白痴”的烙印。

其次,陀思妥耶夫斯基作品中的苦难是在特有时代背景下产生的,这种苦难可以说是作者在精神上的慰藉。

革命和改革的不断失败、农奴制社会的生活方式使社会底层人物小心翼翼地找寻属于他们的空间。

他们是时代、社会的受害者,是“抹布式”的小人物,他们生活在社会的最底层,忍受着自我贬抑和最大的痛苦。

他们的自我贬抑使他们经历着精神和肉体的双重苦难,他们不断地在这种苦难中寻找着出路,他们保持着对基督精神的最高崇敬和热爱,在苦难的磨练中净化自己的灵魂。

最后,从原罪意识的角度来看,陀思妥耶夫斯基在作品中肯定了原罪的存在,并提出在苦难中可以重现原始的善。

陀思妥耶夫斯基对苦难的崇拜正是由于他心中有着强烈的负罪意识。

一方面,他认为自己有意识地忍受苦难,服从于上帝,能够得到对自我需求和自我精神的最大满足。

另一方面,坚强地承担苦难,能够挖掘出隐藏的美与善,从而获.得精神上的解放。

作者引用《约伯记》中耶稣上帝对约伯的检验,表现了顽强、坚毅精神在苦难中的重要作用。

2、忏悔陀思妥耶夫斯基基本接受了《圣经》中的忏悔精神。

每个人都可能会犯错,或偷盗,或撒谎,或行淫。

上帝给了每个人犯错的机会,但要得到救赎,就必须忏悔、祷告。

其实忏悔的过程就是同心中的恶魔作斗争的过程,是一个战胜自己的过程,是一种精神上的救赎。

东正教教义中赞成谦虚和忏悔,特别的强调了当众忏悔的功效,并且在宗教中骄傲是使人类走向迷途的因素之一。

我们人类要有谦虚精神,因为我们不能凭着一己之力完成所有的事情;我们没有资格对他人评头论足,因为我们自己已经罪孽深重;我们要时刻想着自己的罪孽并虔诚地忏悔,因为这样我们才能摆脱骄傲的魔掌,重新看见天堂的光芒。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