陀思妥耶夫斯基创作中的宗教问题研究
陀思妥耶夫斯基文风赏析

陀思妥耶夫斯基文风赏析一、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文学风格1.1 内心独白的运用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文学风格主要体现在他对内心独白的运用上。
在他的作品中,内心独白被广泛运用,成为了表达主人公内心世界的重要手法。
通过内心独白,陀思妥耶夫斯基能够深入描绘人物的内心思想、情感和矛盾,使读者更加真实地感受到人物的内心世界。
他通过主人公的自我反思、独白和心理描写,展现了人物内心的复杂性和矛盾性,使作品更加深入人心。
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内心独白不仅仅是对主人公内心的描写,更是对人类存在的思考和探索。
他通过主人公的内心独白,探讨了人的自由意志、道德选择、罪恶与救赎等深刻的人生问题,使作品具有了更加广阔的思想深度。
通过内心独白的运用,陀思妥耶夫斯基成功地创造了独特的文学风格,使他的作品成为了世界文学的经典之作。
1.2 对人性的深刻描绘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文学风格以对人性的深刻描绘为特点。
他通过对人物内心世界的描写,展现了人性的复杂性和矛盾性。
在他的作品中,人物的内心思想和情感常常被深入挖掘,呈现出丰富而真实的形象。
他通过对人性的深入剖析,揭示了人类内心的黑暗面和矛盾的欲望。
他的作品中常常出现病态的人物形象,他们的内心充满了痛苦、焦虑和孤独。
陀思妥耶夫斯基通过对这些人物的描写,展现了人性的脆弱和无助。
同时,他也通过对人物的情感和欲望的描绘,探讨了人性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他的作品中常常出现对爱、恨、欲望、罪恶等情感和欲望的深入探讨,使读者对人性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通过对人性的深刻描绘,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作品给人以思考和启示,引发了读者对自身内心世界的反思。
1.3 对社会现实的批判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文学风格以对社会现实的批判为重要特征。
他通过自己的作品,深刻地揭示了社会的黑暗面和人性的扭曲。
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小说中经常出现社会底层人物的形象,他们生活在贫困、压迫和不公正的环境中。
通过这些形象,陀思妥耶夫斯基对社会现实进行了深刻的批判,揭示了社会的不公和道德的沦丧。
卡拉马佐夫兄弟英译 -回复

卡拉马佐夫兄弟英译-回复《卡拉马佐夫兄弟(The Brothers Karamazov)》是俄国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经典之作。
本文以该小说中的主题为主线,通过一步一步的解释和分析,探讨了这部作品所涉及的思想和问题。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卡拉马佐夫兄弟》的故事背景。
小说通过讲述卡拉马佐夫家族的故事,揭示了人类存在的内在矛盾和复杂性。
这个家族中有三个兄弟:老大德米特里,他热情奔放、感情丰富;老二伊凡,他理性且思辨性强;最小的阿利奇卡,他聪明机智,对宗教和道德有较高的追求。
这三个兄弟的性格和行为反映了不同的哲学观点和价值观,他们的故事也引发了小说中的许多重要问题。
首先,让我们聚焦于《卡拉马佐夫兄弟》中的道德问题。
小说中,德米特里由于父亲的财产引发与他人的争斗,滋生了复仇与怨恨的心理。
他的行为显露出人类本性的复杂性:人既有善良和怜悯之心,也有贪婪和嫉妒之心。
这种道德对立与人性的矛盾是小说中一个重要的主题。
作者以此引发读者对于正义、道德与人性的思考,提出了一系列深刻的问题。
接着,我们回到卡拉马佐夫家族中的另一个兄弟伊凡。
伊凡是个理性主义者,他怀疑上帝的存在和人类的道德价值。
伊凡提出了著名的“如果上帝死了,那一切是否都可许可?”这一问题激起了他对伦理学和宗教的重新思考。
在伊凡对话中,我们可以看到陀思妥耶夫斯基对于人类道德和存在的严肃关注。
他通过这个问题提出对于道德基础的质疑,触及了人类意义的根本疑问。
最后,我们让我们来看看小说中的最年轻的兄弟阿利奇卡。
阿利奇卡是个虔诚的信徒,在宗教和道德问题上有着高度的追求。
他通过亲身经历和思考,深刻地认识到了人类困境的本质。
他的信仰成为了他寻找存在的意义和解脱的力量。
通过阿利奇卡的形象,作者传递了一种对于宗教信仰的认可:在乌托邦和绝望之间,信仰是一种力量。
综上所述,《卡拉马佐夫兄弟》是一部探讨人类存在、哲学和道德的经典之作。
小说通过不同兄弟的形象和行为,反映了人类的不同心理和思想状态。
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文风

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文风陀思妥耶夫斯基(Fyodor Dostoevsky)是俄国文学史上最杰出的作家之一,他的文风独特而深刻,对世界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作品充满了思辨、哲学和心理描写,以及对人性和社会问题的深刻探索。
本文将探讨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文风特点以及他对文学的贡献。
1. 内心独白和心理描写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作品以内心独白和心理描写为特点。
他通过深入刻画人物内心的思想和情感,展现出复杂的心理过程和人性的多样性。
他的作品中常常出现自省、痛苦、挣扎和迷茫等情绪,通过这些情感的描绘,读者可以更好地理解人性的复杂性和内心的矛盾。
例如,在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作品《罪与罚》中,主人公罗德里克·拉斯柯尔尼科夫的内心独白和心理描写占据了重要的位置。
他反复地思考自己的犯罪行为和道德责任,对自己的罪行感到内疚和痛苦。
这种深入到人物内心的描写,使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主人公的复杂心理状态,引发共鸣和思考。
2. 哲学思考和思想深度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作品充满了哲学思考和思想深度。
他通过对人类存在、道德、自由意志和宗教等重大问题的探讨,引发读者对生命意义和人类价值的思考。
他的作品中常常涉及对社会现象和人类行为的批判,展示了对社会不公和人类苦难的关注。
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哲学思考和思想深度体现在他的作品《白夜》中。
主人公尼古拉和娜塔莎之间的爱情故事,不仅仅是一个浪漫的爱情故事,更是对孤独、内心空虚和人生意义的思考。
通过对尼古拉内心的独白和对娜塔莎的观察,陀思妥耶夫斯基揭示了人类的孤独和对真爱的渴望,引导读者思考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3. 现实主义描写和社会批判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作品以现实主义的描写和对社会的批判为特点。
他通过对社会现象和人类行为的真实描写,揭示社会的黑暗面和人类的罪恶。
他关注社会底层人群的命运和苦难,对社会的不公和道德败坏进行了深刻的揭示。
在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作品《地下室》中,主人公地下人通过自己的独白,对社会进行了尖锐的批判。
《陀思妥耶夫斯基诗学问题》之问题[权威资料]
![《陀思妥耶夫斯基诗学问题》之问题[权威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a5b70ba768dc5022aaea998fcc22bcd126ff4234.png)
《陀思妥耶夫斯基诗学问题》之问题摘要:巴赫金在《陀思妥耶夫斯基诗学问题》中认为,陀思妥耶夫斯基在他的长篇小说中采用了一种复调思维,在处理作者与作品主人公的关系时采取了一种对话立场,从而打破了西方传统小说独白统一的窠臼,开创了新的艺术模式。
本文认为,《诗学问题》自身存在一大问题,巴赫金在对作者“本人”的认识上存在很大偏差。
关键词:巴赫金《陀思妥耶夫斯基诗学问题》作者主人公复调的人一、陀思妥耶夫斯基的长篇小说和巴赫金的复调对话理论韦恩・C・布思在《陀思妥耶夫斯基诗学问题》的英译本导言中写道:“他在踏踏实实地研究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任何一部作品上是失败的,以及他固执于高层次的概括,这使我对他能够作的其他研究也都感到不耐烦。
只要一个作者对被称为‘小说’(the novel)的大块文学、甚至对被称为‘陀思妥耶夫斯基作品’的小块文学冗长地赘述综合理论,而不是踏实细致地分析具体例证,我就愈感不安。
”[1] 在《陀思妥耶夫斯基诗学问题》的第一章,巴赫金使用了诸如“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所有小说”、“陀思妥耶夫斯基小说”、“无论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哪部小说”、“陀思妥耶夫斯基几乎全部小说”之类的论述,这无疑把复调小说的外延扩大化了。
在第二章中,巴赫金总算第一次对外延做出了限定,即“陀思妥耶夫斯基的长篇小说”,这一限定在第四章和本书的结束语中又出现了两次。
不难看出,只有这些论述对象集合的交集,即“陀思妥耶夫斯基的长篇小说”,才完全符合巴赫金对复调对话小说的定义。
巴赫金列举分析了当时评论界对陀思妥耶夫斯基诗学问题的几种代表性观点,通过对这些观点的正反两方面的评述,使复调对话理论的轮廓逐渐显现出来。
巴赫金认为,在陀思妥耶夫斯基的长篇小说中,主人公的意识被当做一种“他人意识”,是“自身的、直接具有意义的话语之主体”,主人公相对作者是独立的,同时各个主人公之间也是相对独立不相混合的。
各种独立的不相混合的声音与意识之多样性、各种有充分价值的声音之正的复调,这就是陀思妥耶夫斯基小说的基本特征。
19世纪俄国文学:托尔斯泰与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作品比较分析

19世纪俄国文学:托尔斯泰与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作品比较分析简介19世纪是俄国文学发展的黄金时期,产生了许多杰出的作家。
其中两位最具代表性的作家分别是列夫·托尔斯泰和费奥多尔·陀思妥耶夫斯基。
本文将对这两位伟大作家的作品进行比较分析,探讨其在文学创作中的风格、主题和影响。
托尔斯泰与陀思妥耶夫斯基的背景列夫·尼古拉耶维奇·托尔斯泰(Lev Nikolayevich Tolstoy)和费奥多尔·密哈伊洛维奇·陀思妥耶夫斯基(Fyodor Mikhailovich Dostoevsky)都生活在19世纪俄罗斯帝国时期。
他们经历了动荡而复杂的社会环境,并深受宗教和哲学思想影响。
文学风格比较托尔斯泰托尔斯泰被认为是现实主义文学运动中最杰出的代表之一。
他的作品注重描绘社会生活的真实性和人物心理的复杂性。
以《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为代表,托尔斯泰展现了对战争、爱情和家庭等主题的深入思考。
陀思妥耶夫斯基陀思妥耶夫斯基则被视为存在主义文学运动的奠基人之一。
他的作品充满了宗教、哲学以及人类心灵中最黑暗和矛盾的方面。
代表作包括《罪与罚》、《白痴》等,通过刻画复杂而充满矛盾的角色,探讨了自由意志、善恶选择以及个体与社会之间的关系。
主题比较托尔斯泰的主题托尔斯泰作品中经常涉及到农民问题、道德责任以及对俄国贵族生活方式的批判。
他关注个体与社会之间的冲突,并通过对人类内心世界复杂性描写来探索道德背后的真相。
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主题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作品则更加专注于个体内心的斗争,关注人类存在的意义以及赎罪和忏悔的力量。
他揭示了人性中最黑暗、扭曲而令人难以捉摸的一面,并对社会制度、道德观念进行剖析。
影响与价值托尔斯泰和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作品在俄国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也对世界文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他们的作品不仅帮助我们了解了19世纪俄国社会和文化,还启发了后来许多作家在描写人类心灵和社会问题时的创作方式。
《卡拉马佐夫兄弟》读后感

《卡拉马佐夫兄弟》读后感《卡拉马佐夫兄弟》是俄国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代表作之一,全书共有930页,680千字。
这部巨著以其深刻的思想内涵和复杂的人物关系而著称,主要探讨了上帝是否存在的问题,以及信仰缺失所带来的道德腐坏等社会问题。
故事以卡拉马佐夫家族为背景,围绕着弑父案展开,展现了家族成员之间的矛盾与冲突。
父亲代表的是腐化堕落的俄国人,而三兄弟则分别代表着不同的思想和价值观。
二弟伊万是一个全盘欧化、新式思想的人,他对上帝的存在提出了质疑;三弟阿辽沙则深受俄国民粹精神的影响,出自修道院的修士,是基督教的代表;大哥米嘉本身则是天使与恶魔的结合体,是矛盾最为激烈的人物。
书中大量的独白、对话和心理活动描写是这部作品的一大特色,其中核心部分是关于基督教的讨论,主要围绕着上帝是否存在以及人是否永生展开。
如果有上帝,那么教众就应该约束自己的言行,死后进入天堂获得永生;如果没有上帝,那么人们就会在短暂的一生中挥霍堕落,道德败坏而无所顾忌。
这便是本书的主要冲突所在。
在伊万的宗教大法官和与头脑中魔鬼的对话中,我们可以看到他对上帝存在的怀疑和内心的挣扎。
而阿辽沙走出修道院进入俗世磨练,也是他在这个问题上的求证过程。
陀思妥耶夫斯基自己并没有给出一个明确的答案,这也使得读者能够深入思考这个问题。
本书的伟大之处在于,它将宗教问题与俄国社会现实紧密结合,对当时的社会环境进行了深入的剖析和批判。
通过卡拉马佐夫家族和庭审,作者毫不掩饰地揭示了社会各阶层的矛盾和问题,让人看到了人性的复杂和社会的丑恶。
此外,书中还包含了大量的心理学和精神病理学的分析,这体现了陀思妥耶夫斯基作为一位杰出作家的专业素养。
他对人物的心理刻画非常细腻,使读者能够深入了解人物的内心世界,感受到他们的痛苦和挣扎。
在对宗教问题的探讨上,我个人对这一题材并不是特别感兴趣,因此书中的某些部分读起来略显枯燥。
相比之下,我更喜欢布尔加科夫的《大师与玛格丽特》,它以同样的犯罪题材和心理分析为主题,更能吸引我。
陀思妥耶夫斯基

陀思妥耶夫斯基(1821-1881)陀思妥耶夫斯基是十九世纪俄国文学史上最有争议的作家。
他虽然对现实进行了无情的批判,对人性的丑恶、可怖进行了深入的挖掘,但他对宗教的狂热鼓吹,对人生的绝望态度都曾引起激烈的争议。
但无论来自哪个方面的评价,都对其艺术天才给予了充分的肯定,高尔基说:“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天才是无可辩驳的,就描绘的能力而言,他的才华也许只有莎士比亚可以与之并列,……”他不仅以现实主义的精细笔法描绘了俄国城市贫民的生活,同时更注重对人的心灵特别是人的深层意识的挖掘,而在小说的叙事方式上创用“复调小说”更使他在同时代作家中独树一帜,并对二十世纪西方现代派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生平与创作:1821年11月11日,陀思妥耶夫斯基生于莫斯科,其父为贫民医院医生,薄有田产,后取得贵族身份。
陀思妥耶夫斯基家住医院附近,为贫穷、疾病所包围,使他对当时平民以至贫民的生活多有了解。
陀思妥耶夫斯基自幼患有癫痫病,为顽疾所困,他的心灵以及创作都受到了直接的影响。
1837年,他遵父命入彼得堡军事工程学院,但生活贫苦,有时口袋里连饮一口茶的钱都没有。
他因爱好文学而致学业成绩不佳。
六年后到工程局绘图处工作,但一年后即辞职而专事文学创作。
四十年代的俄国文坛正是果戈理为代表的自然派大行其道的时期,陀思妥耶夫斯基受其影响,以一部书信体的中篇小说《穷人》(1846)荣登文坛,涅克拉索夫惊呼“新的果戈理出现了”,并将此作收入他所编的自然派作品集《彼得堡文集》第二集。
这部作品奠定了陀氏作为自然派重要作家的地位。
《穷人》虽是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处女作,但却是对俄国文学中写小人物传统的继承和开拓。
他不仅继承了普希金、果戈理对小人物悲惨生活和精神屈辱的描写,而且写出了小人物对黑暗社会的不满和微弱的反抗。
这部小说所以能达到这样的深度,得益于作家所采用的书信体形式。
作为身处官僚等级制度底层的男主人公杰符什金,在公开场合,当着上司的面,他是不敢表示出丝毫的不满的,这不满只能藏在心里,诉诸笔端,对他心爱的人诉说。
《涅朵奇卡 一个女人的一生》果麦文化,出品,[俄]陀思妥耶夫斯基读后感
![《涅朵奇卡 一个女人的一生》果麦文化,出品,[俄]陀思妥耶夫斯基读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636eec99760bf78a6529647d27284b73f24236fc.png)
《涅朵奇卡一个女人的一生》果麦文化,出品,[俄]陀思妥耶夫斯基读后感```第一篇范文《涅朵奇卡一个女人的一生》果麦文化,出品,[俄]陀思妥耶夫斯基读后感《涅朵奇卡》这部作品,是陀思妥耶夫斯基以独特的笔触描绘了一个女人一生的悲欢离合。
书中主人公涅朵奇卡的命运让人感慨万千,作者通过对她生活的细腻刻画,展现了当时俄国社会的世态炎凉。
在这部作品中,陀思妥耶夫斯基对人性的剖析深刻而独到。
他写道:“人在世界上,不是为幸福而生活,而是为痛苦而生活。
”这句话道出了人生的真谛,也揭示了涅朵奇卡命运的坎坷。
她的一生充满了磨难,但在痛苦中,她也逐渐认识到了生活的意义。
书中涅朵奇卡的悲剧,很大程度上源于她所处的社会环境。
在当时俄国,底层人民生活困苦,女性地位低下,这使得她的命运更加悲惨。
然而,涅朵奇卡并未向命运低头,她勇敢地与命运抗争,体现了顽强的生活意志。
正如书中所说:“生活就是战斗,就是永不停息地向前。
”这种精神令人敬佩。
陀思妥耶夫斯基在作品中对细节的描绘入木三分,让人感受到了主人公内心的挣扎与痛苦。
例如,在涅朵奇卡遭受丈夫虐待时,她内心的痛苦与无奈让人感同身受。
这些细腻的描绘,使读者对主人公的命运产生深深的同情。
此外,书中还通过其他人物的形象,展现了各种不同的人性。
如自私自利的丈夫、善良忠诚的朋友等,这些人物共同构成了一个丰富多彩的社会画卷。
在这幅画卷中,涅朵奇卡的命运更加显得引人入胜。
在我看来,《涅朵奇卡》这部作品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它不仅揭示了当时俄国社会的种种弊端,还对人性进行了深入的剖析。
书中的故事情节引人入胜,人物形象鲜明,让人感慨万千。
虽然涅朵奇卡的命运让人心痛,但她的坚韧精神却令人敬佩。
我对这本书的整体看法是:它是一部值得推荐的经典之作,既具有文学价值,又具有现实意义。
通过阅读这部作品,我收获颇丰,不仅对人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对生活有了更坚定的信念。
``````第二篇范文《涅朵奇卡一个女人的一生》果麦文化,出品,[俄]陀思妥耶夫斯基读后感从心理分析的角度来看,《涅朵奇卡一个女人的一生》不仅是一部描绘女性命运的悲歌,更是一部深刻探讨人性复杂性的心理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目录一、《圣经》表达的宗教思想 (1)二、陀思妥耶夫斯基作品中的宗教观念 (2)(一)救赎意识 (2)1.苦难 (3)2.忏悔 (4)3.博爱 (4)4.宽容 (6)(二)基督教的爱 (7)三、总结 (7)参考文献 (9)一、《圣经》表达的宗教思想要想透彻分析研究陀思妥耶夫斯基作品中的宗教观念,就必须谈到基督教的圣典——《圣经》。
纵观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所有作品,我们可以看到其表现的宗教观念与《圣经》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所以,我们从《圣经》入手来综合探讨陀思妥耶夫斯基作品中打烙着陀氏独特观点的宗教信仰。
《圣经》是一本记录着上帝所说的话以及上帝借灵感所赐予人类默示的书,主要分为两个部分:《旧约》和《新约》。
它作为千百年来的经典,是所有基督教徒必不可少的读物,是他们信仰产生和存在的基础,是他们人生价值观存在的根据。
它如海边的灯塔一般,在生活上指导着基督教徒的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在意识上救赎基督教徒的灵魂,指引他们从地狱走向天堂。
基督教徒信仰上帝,他们以《圣经》为教义,一方面使自己的灵魂得到拯救,但另一方面还肩负着荣誉上帝的责任和义务,他们传播上帝的“福音”,让所有人类都能得到拯救,即学者们所说的“普世情结”。
《圣经》作为千百年来永垂不朽的书目,已经成为全球范围内发行量最大、翻译成语言种类最多的书。
而《圣经》在有信仰的人心中,不仅仅只是一本给历世历代解读的经书,更是一本超越所有的书,凌驾于一切书籍以上的经书,是“书中之书”。
众所周知,《圣经》向教徒们传达的核心思想是:救赎意识、世界大同意识以及博爱意识。
在这部圣典中,“耶稣(或者说上帝)是一切”:它虽然是不能被看见、不能被触碰的无法感知者,却是处处存在的。
它是世界万物的统治者,代表着最高程度的善。
它之所以要使人类消亡,是因为人世间充满了肮脏和丑陋,这样做的意义在于洗涤一切丑恶和污浊,追求原始本能的人性和善。
《圣经》里的耶稣虽然不是人性的具体所指,但它是凌驾于人性上面的,是一个能够操控、辨别人性的万能存在者,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被认为是道德本体。
陀思妥耶夫斯基作为一名信仰三大基督教派别之一——东正教的俄国作家,他用笔杆子记录斯拉夫民族的苦难历程和奋斗的血泪史,记录斯拉夫民族在东正教影响下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规范以及思维方式。
东正教派独特的创世论、原罪论、上帝万能论、救世论等基本教义形成了俄国斯拉夫独特的民族性格,他们认为上帝耶稣是为了赎人类的罪而死的,耶稣创造了人类,而人类只有经历了磨难和痛苦,在苦难中洗涤心灵的罪恶,从而得到灵魂的救赎,得到重生。
与基督教的原罪意识不同,东正教派承认原罪的存在,但他们认为这并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在磨难中、在救赎中慢慢产生的,这种原罪意识伴随他们的一生,可以说是深入他们骨髓的。
所以,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性格和作品受到东正教派深刻的影响,他们对于原罪意识的不同认识是陀氏复杂的救赎意识产生的基础。
《圣经》中的救赎意识作为原型在文学界和许多文学作品中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如劳伦斯的《儿子与情人》、托尔斯泰的《安娜·卡列尼娜》等。
东正教派独特的宗教意识也深深影响着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写作风格,他的作品无不渗透着东正教派的救赎意识,他可谓是“救赎精神的传播者”。
他的宗教信仰随着时间和经历的变化,也发生着相应的变化,这些变化都体现在他不同阶段的作品中,可以说是对宗教中救赎精神的创新和发展。
所以,全方面研究陀思妥耶夫斯基作品中的宗教观念对于理解他的作品和文学观念有着重要的作用。
二、陀思妥耶夫斯基作品中的宗教观念同所有西方人一样,陀思妥耶夫斯基终生都在接受东正教的洗礼,参加东正教的各种活动,他是一名虔诚的东正教教徒。
正是这些潜移默化的影响,宗教思想成为他作品中必不可少且独具特色的元素。
然而,他生活的颠沛流离和经历的种种苦难又使其作品中的宗教思想充满复杂性和矛盾性,从而形成其别具一格的特色。
对宗教理想的宣扬与否定成为陀思妥耶夫斯基作品中宗教思想的主旋律,所以在二十世纪初唯美主义与形式主义大行其道,取代了十九世纪风靡一时的批判现实主义以后,心理学批评曾经和传统的文学批评与文学史研究共同成为陀思妥耶夫斯基作品研究的主趋势。
陀思妥耶夫斯基在宗教问题上是一个有思想、有见解的心理学家,他没有按照传统的宗教理论的套路出牌。
他没有一味的宣扬、肯定基督精神,把基督精神看做拯救人类的万能钥匙,他曾经迷茫过、犹豫过,甚至怀疑过。
他一生都在信仰和否定宗教理想中彷徨,他自己说过:“我是时代的孩童,直到现在,甚至(我知道这一点)直到进入坟墓都是一个没有信仰和充满怀疑的孩童。
所以,他的作品中总是充满着各种矛盾和复杂,他在不断探索、不断涉险,他总是在肯定了某事物的合理性之后,又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推翻这种合理性的存在,于是,在他的作品中就会有许多天马行空但又似乎合乎情理的心理描写和场景出现,可以说是让读者“始料不及”却感觉又在“情理之中”。
陀思妥耶夫斯基以这些打烙着陀氏风格的独特的写作方式和语言,沉湎于人类的精神世界无法自拔。
可以说,陀氏的宗教观念主要表现在救赎意识和基督教的爱两个方面。
(一)救赎意识陀思妥耶夫斯基认为救赎的途径是:苦难、忏悔、博爱、宽容。
1、苦难陀思妥耶夫斯基接受并认同《圣经》中对苦难的诠释,即《圣经》认为苦难不是精神和肉体的折磨,它是人类通向天堂的桥梁。
他在作品中的主人公都经历着苦难,他认为人类在上帝面前都是有罪的,经历生活中的苦难是对自身罪孽的一种惩罚,苦难可以减轻人类的罪孽,在依稀闪耀着灵光的天国面前,这些苦难都是微不足道的。
而且,在遇到正在经历苦难的人时,要给予帮助和尊敬。
苦难是实现救赎必然要走的道路,是获得幸福的前提条件。
陀思妥耶夫斯基认为经历苦难甚至发疯的过程都是皈依上帝的表现,苦难不仅仅只是对罪孽的惩罚,也是一种考验善的表现。
首先,陀思妥耶夫斯基小说中那些受苦受难“抹布式”的小人物是作者的折射。
从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生平经历来看,从小生活条件的贫寒,近十年的囚禁、流放、苦役以及充军生活,再加上自身身体上的一些疾病,这些都对作者的创作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这不难看出苦难是陀思妥耶夫斯基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其创作的源泉。
《被侮辱与被损害的人》中的娜塔莎和内莉、《白痴》中的娜斯塔霞·菲利波芙娜、《卡拉马佐夫兄弟》中的尼古拉等人,在作者笔下都是受苦受难的小人物,他们在处于当时那种社会环境下,他们无法主宰自己的命运,只能受命运的摆布,他们的自尊受到践踏,甚至被打上“白痴”的烙印。
其次,陀思妥耶夫斯基作品中的苦难是在特有时代背景下产生的,这种苦难可以说是作者在精神上的慰藉。
革命和改革的不断失败、农奴制社会的生活方式使社会底层人物小心翼翼地找寻属于他们的空间。
他们是时代、社会的受害者,是“抹布式”的小人物,他们生活在社会的最底层,忍受着自我贬抑和最大的痛苦。
他们的自我贬抑使他们经历着精神和肉体的双重苦难,他们不断地在这种苦难中寻找着出路,他们保持着对基督精神的最高崇敬和热爱,在苦难的磨练中净化自己的灵魂。
最后,从原罪意识的角度来看,陀思妥耶夫斯基在作品中肯定了原罪的存在,并提出在苦难中可以重现原始的善。
陀思妥耶夫斯基对苦难的崇拜正是由于他心中有着强烈的负罪意识。
一方面,他认为自己有意识地忍受苦难,服从于上帝,能够得到对自我需求和自我精神的最大满足。
另一方面,坚强地承担苦难,能够挖掘出隐藏的美与善,从而获得精神上的解放。
作者引用《约伯记》中耶稣上帝对约伯的检验,表现了顽强、坚毅精神在苦难中的重要作用。
2、忏悔陀思妥耶夫斯基基本接受了《圣经》中的忏悔精神。
每个人都可能会犯错,或偷盗,或撒谎,或行淫。
上帝给了每个人犯错的机会,但要得到救赎,就必须忏悔、祷告。
其实忏悔的过程就是同心中的恶魔作斗争的过程,是一个战胜自己的过程,是一种精神上的救赎。
东正教教义中赞成谦虚和忏悔,特别的强调了当众忏悔的功效,并且在宗教中骄傲是使人类走向迷途的因素之一。
我们人类要有谦虚精神,因为我们不能凭着一己之力完成所有的事情;我们没有资格对他人评头论足,因为我们自己已经罪孽深重;我们要时刻想着自己的罪孽并虔诚地忏悔,因为这样我们才能摆脱骄傲的魔掌,重新看见天堂的光芒。
陀思妥耶夫斯基作品中的人物形象,无论是大人物还是小人物,都赋予了他们谦虚的信仰上帝的精神。
他作品中谦虚的最高表现形式可以说是让耶稣降临人间以受难的方式来拯救人类。
《卡拉马佐夫兄弟》中的德米特里作为一个贪得无厌、永不满足的人,他为了实现自己的欲望,对无关乎自己利益的其他一切都置之不理,他行事所奉行的原则就是:等他做完了自己的事情,他才有可能去关心与他貌似无关的其他事情,即使是现在发生了天灾人祸。
他生性残暴,生活更是一片混乱,他向卡捷琳娜求婚,更是强迫卡捷琳娜答应,是个十足的无赖。
在此之后,他又向格鲁申卡表达自己的爱慕之心,并夺取她的财富、宣称要杀死父亲。
恶的品质已经深入他的骨髓,原始动物般的性格让他更加冷酷无情。
但他身上具有的这种恶的品质只能称之为“小恶”,如生活淫荡、缺乏理智等,因此他仅仅只是有弑父的意图或者可以说是只是一种感情的宣泄,却未真的付诸行动。
然而在一次与老仆人格里格力决斗中,他以为误杀了老仆人。
这一行为让他悔恨不已,在精神上受到巨大折磨,为此他还为自己写了份判决书:“我惩罚我自己,并惩罚我自己的一生。
”他甚至准备用手枪结束自己的生命,他为他曾经的那些荒唐行为深深自责和忏悔;他并没有弑父,但他甘愿接受这个罪名和应有的惩罚,他想通过受苦受难洗涤罪恶,净化心灵。
沉睡于他身体里的善在慢慢苏醒,德米特里最终从一个荒淫残暴的野蛮人蜕化成为敢于承认、敢于忏悔曾经罪孽的虔诚的基督教徒,他走向天堂,重获新生。
3、博爱博爱是陀思妥耶夫斯基作品中实现救赎意识的重要途径。
在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作品中描写了一系列生动形象的人物形象,这类人敢于直面现实的黑暗、敢于向传统挑战,他们有自己的理想,具有不懈的追求精神,在实现愿望的过程中,他们也会出现“偶尔”的失足,在恶中迷失了方向和本性,但他们最终以心中的善战胜了恶,在博爱中感受到了上帝的慈爱和宽容,取得了精神上的复活。
陀思妥耶夫斯基笔下的博爱有巨大的力量和顽强的生命力。
在俄国,从大的方面来看,多少无产阶级烈士参加革命,为了人类的解放事业献出了生命,但是这些暴力和流血并没有使俄国人民得到拯救,他们仍然处在水深火热之中,受着来自身体上,但更多是精神上的煎熬。
从小的方面来看,这些“抹布式”的小人物在同不公平的命运作斗争时,暴力和鲜血成为他们的主要方式,而这种方式带给他们的后果却是自寻死路。
事实结果证明暴力和流血无法实现拯救全人类的目标。
陀思妥耶夫斯基主张用博爱取代一切革命手段,为他们指出一条光明的道路,在他们迷茫、无助时,给予他们信仰上的指引,让他们在精神上得到救赎,在苦难中探索出属于自己的生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