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中国青年政治学院新闻系综合考试(新闻业务、中国新闻传播史、外国新闻传播史)考研真题及详解(

合集下载

全国2007年4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新闻学概论试题 课程代码00633

全国2007年4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新闻学概论试题 课程代码00633

全国2007年4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新闻学概论试题课程代码:00633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

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中国第一部历史新闻学著作是()A.《中国近代报刊史》B.《中国报学史》C.《中国新闻事业史》D.《中国传媒史》2.梁启超概括的报纸的两大天职是()A.去塞求通,开创新风B.去塞求通,向导国民C.去塞求通,监督政府D.向导国民,监督政府3.十月革命胜利后,列宁提出报纸应当成为()A.阶级斗争的工具B.无产阶级专政的工具C.经济教育的工具D.文化宣传的工具4.新闻与情报在传播方式上的差别是()A.公开与未必公开B.及时与未必及时C.有选择与无选择D.纪实与非纪实5.新闻价值五要素中的“接近性”的含义除了地理、心理上的接近,还有()A.时间上的接近B.原因上的接近C.利益上的接近D.结果上的接近6.提出报纸要“准确、准确、再准确”的著名报人是()A.普利策B.约斯特C.施拉姆D.小野秀雄7.资产阶级新闻价值理论的许多论点直接来源于()A.资产阶级新闻工作者的灵感B.资产阶级革命家的论述C.资产阶级新闻学者的研究成果D.资产阶级报纸经营者的生意经8.提出“狗咬人不是新闻,人咬狗才是新闻”这一观点的是()A.李普曼B.博加特C.本杰明D.庞德浙00633# 新闻学概论试题第1 页共6 页9.20世纪初,第一个将新闻价值理论引入中国的是()A.徐宝璜B.邵飘萍C.戈公振D.蔡元培10.新闻传播行为“三要素说”(事实、新闻报道者和新闻接受者)的提出者是()A.甘惜分B.王中C.邓拓D.范长江11.新闻选择的目标有两个,一个是择优,另一个是()A.择全B.择真C.择善D.择美12.新闻事业在社会结构中处于()A.生产关系层次B.经济基础层次C.生产力层次D.思想上层建筑层次13.新闻事业的组织实体是()A.权力组织B.群众团体C.舆论机构D.企业实体14.新闻媒介资产所有者掌握新闻传媒生存权、发展权和经营权的控制行为是()A.经济控制B.法规控制C.政策控制D.行政控制15.第一个提出新闻自由口号的资产阶级政治家是()A.约翰·密尔B.约翰·弥尔顿C.华盛顿D.托马斯·杰斐逊16.新闻控制的目标是()A.新闻传播与新闻接受的统一B.新闻管理与新闻自由的统一C.新闻自由与行为规范的统一D.社会责任与新闻自由的统一17.“社会责任理论”提出的时间是()A.19世纪30年代B.20世纪40年代C.20世纪60年代D.20世纪80年代18.资本主义新闻事业的指导思想是()A.人道主义思想体系B.自由主义思想体系C.个人主义思想体系D.专业主义思想体系浙00633# 新闻学概论试题第2 页共6 页19.接受和服从党的领导,遵守党的组织原则和宣传纪律,是()A.新闻事业党性原则在思想路线上的表现B.新闻事业党性原则在政治路线上的表现C.新闻事业党性原则在组织路线上的表现D.新闻事业党性原则在群众路线上的表现20.刘少奇提出新闻工作者不但要“宣传党的政策”,还要()A.解释党的政策B.发布党的政策C.传达党的政策D.根据群众的实践考察党的政策21.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指导范围包括()A.指导舆论、指导工作、指导学习、指导生活B.指导宣传、指导思想、指导工作、指导生产C.指导宣传、指导工厂、指导农村、指导学校D.指导工作、指导学习、指导生活、指导劳动22.要善于“影响还没有卷入运动的广大群众”,这一观点的提出者是()A.马克思B.恩格斯C.列宁D.毛泽东23.“报纸工作人员为了教育群众,首先要向群众学习”,这一观点出自()A.刘少奇的《对华北记者团的谈话》B.毛泽东的《对晋绥日报编辑人员的谈话》C.邓小平的《在西南区新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D.江泽民的《在全国新闻研讨班上的讲话》24.“全党办报,群众办报”思想的提出者是()A.马克思B.恩格斯C.列宁D.毛泽东25.在社会主义国家,新闻舆论监督实质上是()A.党派之间的监督B.利益集团之间的监督C.人民的监督D.社会成员之间的监督26.1945年在延安与毛泽东谈论如何跳出“人亡政息”历史周期率的民主人士是()A.宋庆龄B.张澜C.张治中D.黄炎培浙00633# 新闻学概论试题第3 页共6 页27.对于报纸批评,毛泽东曾提出()A.“开、好、管”三字方针B.“稳、准、狠”三字方针C.“稳、好、管”三字方针D.“放、好、管”三字方针28.在新闻舆论监督中最重要的监督对象是()A.权力组织B.一般干部C.公民团体D.各种社会成员29.对某个高速公路建设工程中出现的质量问题进行曝光,属于舆论监督中的()A.对一般社会成员的不良行为的监督B.对决策出台过程的监督C.对社会不良现象的监督D.对决策者行为的监督30.社会主义新闻工作者最基本、最重要的素质要求是()A.讲党性,讲政治B.思维敏捷C.语言丰富多彩D.吃苦耐劳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五个备选项中有二个至五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

2007年中国青年政治学院社会学专业综合考研真题及详解【圣才出品】

2007年中国青年政治学院社会学专业综合考研真题及详解【圣才出品】

2007年中国青年政治学院社会学专业综合考研真题及详解中国青年政治学院2007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社会学专业《专业综合》试题一、名词解释(每个3分,共12分)1.社会工作答:社会工作是以利他主义为指导,以科学的知识为基础,运用科学的方法进行的助人服务活动。

这一定义指出社会工作的本质是一种助人活动,其特征是提供服务。

社会工作是充分考虑到受助人的需要及其主体性,运用尽可能有效的方法帮助受助人满足其需要、摆脱困境的活动和过程。

社会工作是一种科学的助人服务活动,它不同于一般的行善活动。

社会工作以受助人的需要为中心,并以科学的助人技巧为手段,以达到助人的有效性。

2.个案工作答:个案工作是社会工作的三大方法之一。

社会个案工作是由专业社会工作者运用有关人与社会的专业知识和技巧为个人和家庭提供物质或情感方面的支持与服务,目的在于帮助个人和家庭减低压力、解决问题,达到个人和社会的良好福利状态。

在个案工作中,工作者在与案主彼此信任合作的和谐关系中,充分调动案主本身的潜能与积极性,共同探讨、研究案主的问题、家庭及社会环境,运用案主本身及外部资源,增进案主解决问题的能力,达到帮助案主成长的目的。

这个定义界定了社会个案工作的性质,指明了社会个案工作的目标在于增进个人与社会的福利,手段和途径则是通过运用各种科学的助人知识及活动来帮助个人和家庭。

3.社会政策答:社会政策是政府或其他组织在一定社会价值的指导下,为了达到其社会目标而采取的各种福利性社会服务行动的总和。

在这里所说的社会性价值,是指在社会中具有广泛代表性的价值体系,或者是能够代表大多数人利益的价值诉求,而不是只反映少数群体的价值立场。

所谓社会政策的社会性目标,是指它一般不是为了直接促进经济发展或整个社会物质财富的增多,而是为了通过更加公平地分配各种资源而满足大多数人(尤其是下层群体)的各种基本需要,以增强社会的整合和稳定,解决社会问题,提高社会生活质量,进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进步。

中国新闻传播史复习题

中国新闻传播史复习题

中国新闻传播史复习题1.“开元杂报”和“敦煌进奏院状”的性质如何?以“开元杂报”和“敦煌进奏院状”为代表的唐代的报状,是一种从官文书中游离出来的传播载体,是一种和后来的邸报相类似的新闻传播工具。

它以传报来自朝廷的信息为主要内容,由地方一级军政单位在首都的派驻机构向地方传发,因而带有一定的官方性质,但还不是中央政府统一审定发布的正式官报,与宋以后的邸报有很大的差别。

这些报状还残留有某些官文书的痕迹,但已不同于官文书,而属于一种由官文书向官报转化过程中的传播工具。

从某种意义上说,它们与16世纪诞生于欧洲的“新闻信”相似,但比作为西方近代报纸远祖的“新闻信”早诞生大约800年。

2.宋代邸报的特点?什么是定本制度?什么是小报?(1)宋代邸报的发行制度特点:首先,它已经不像唐代进奏院那样,只是一种由派驻首都的进奏官们向自己的藩镇长官们报告朝廷信息的新闻信,而是一种在封建中枢部门统一管理下,按一定制度,统一编发给诸路州郡,向地方官员们传报朝廷信息的中央一级官报。

其次,它已经完全从官文书中分离了出来,成为一种官方的信息传播工具,成为当时社会上传播朝廷政事信息的重要载体。

再次,它已经由不定期发行转发为定期发行。

这种官报从它问世的第一天起,就是为在封建官僚机构内部传播经主管部门核定允许传播的信息、巩固封建统治秩序,维护封建统治阶级的利益服务的。

(2)定本制度是宋朝实行的新闻预检制度,也是中国最早的新闻检查制度。

所谓“定本”,指的是经官方审定的邸报样本。

进奏官们必须根据这一样本,进行发报,不得超过范围。

它起始于北宋真宗咸平二年,一直沿用到宋末。

两度被停止,一次是在神宗熙宁四年,一次是在高宗绍兴二十六年,但都在不久后恢复。

定本制度使进奏官们只能在政府限定的范围内发布信息,便于封建统治者控制新闻工具,维护起专制统治。

(3)小报始见于宋代,是中国历史上最早出现的非官方报纸。

特点:小报以刊载新闻和时事性政治材料为主的不定期的非官方报纸。

中国新闻社 笔试 综合知识(有标准答案)

中国新闻社 笔试 综合知识(有标准答案)

中国新闻社笔试综合知识(有标准答案)一、选择题(从A、B、C、D四个选项中,选出一个可以填入横线处的最佳选项,每题2分,共36分)1. 【 A 】新闻活动最早出现于。

A、原始社会B、奴隶社会C、封建社会D、资本主义社会2. 【 C 】“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

”这一定义的提出者是。

A、徐宝璜B、李大钊C、陆定一D、范长江3. 【 B 】新闻工作者准确迅速地识别新闻事实的能力,称为。

A、政治敏感B、新闻敏感C、新闻价值D、新闻线索4. 【 D 】新闻事业在本质上属于。

A、生产力B、经济基础C、政权机关D、意识形态5. 【 D 】福克斯广播公司属所有。

A、时代华纳B、维亚康姆C、贝塔斯曼D、新闻集团6. 【 A 】当代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核心是。

A、坚持党性原则B、坚持正确舆论导向C、坚持正面宣传为主的方针D、坚持政治家办报7. 【 B 】舆论监督是社会的“排气阀”。

这指的是舆论监督的功能。

A、监测环境B、社会调节C、社会控制D、社会制衡8. 【 A 】新世纪新阶段加强和改进新闻宣传工作的重要突破口是。

A、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B、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为全党全国工作大局服务C、社会效益第一,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统一D、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统领新闻宣传工作9. 【 C 】中国国际广播电台现在每天使用种语言进行广播。

A、17B、38C、43D、6310. 【 C 】“报喜不报忧”,实质上是一种。

A、正面宣传B、鼓动性宣传C、片面性宣传D、指导性宣传11. 【 B 】我国第一部新闻采访学专著《实际应用新闻学》的作者是。

A、徐宝璜B、邵飘萍C、黄远生D、邹韬奋12. 【 D 】在我国,新闻真实性的完整含义,应该理解为。

A、事实为政治服务B、本质真实C、现象真实D、现象真实与本质真实的一致13. 【 A 】在当代信息社会,通常所称的大众传播媒介,应包括。

A、报纸、杂志、书籍、广播、电视、电影B、报纸、广播、电视、通讯社C、报纸、广播、电视、摄影、通讯社D、报纸、广播、通讯社、特稿供应社、电视14. 【 A 】中国共产党出版的第一份日报是。

2007新闻传播史论B(附答案)

2007新闻传播史论B(附答案)

重庆工商大学2007年传播学硕士研究生入学试题(传播史论 B卷)传播理论一、名词解释(每小题5分,共15分)1、“多媒体”2、“选择性接触假说”3、大众传媒“强化”效果二、简答题(每小题15分,共计30分)1、简析人内传播的双向互动性。

2、试析媒介议程设置过程背后的力学关系。

三、论述题(30分)试述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下媒介规范理论的基本内容。

新闻传播史一、名词解释(每小题5分,共15分)1、《申报》2、邹韬奋3、新闻“四能”二、简答题(每小题15分,共计30分)1、民国初年新闻事业短暂繁荣的情况和原因2、中华人民共和国新闻事业的建立3、西方报刊发展的阶段性特征三、论述题(30分)反“客里空”运动及其现实意义B卷参考答案理论部分一、名词解释(每小题7分,共21分)1、“多媒体”“多媒体”指的是使用数字压缩技术和网络技术将广播、电视、电话、传真、电子出版、计算机通信等各种信息媒介联成一体,对声音、影像、文字、数据等进行一元化高速处理并提供给用户的双向信息系统。

2、“选择性接触假说”(hypothesis of selective exposure)既有政治倾向不但决定着人们的政治选择,而且也制约着人们对大众传媒内容的接触,这是IPP指数分析的的另一个重要发现,拉扎斯菲尔德等人的调查表明,受众在接触大众传播的信息时并不是不加选择的,而是更愿意选择那些与自己的既有立场和态度一致或接近的内容加以接触,而对与此对立或冲突的内容有一种回避的倾向。

他们把这个结论称为“选择性接触假说”(hypothesis of selective exposure)。

3、大众传媒“强化”效果大众传媒“强化”效果指大众传播对受众既有态度的巩固和加强效果。

根据调查对象中投票意向未变者占半数,以及对传播内容的选择性接触倾向的普遍性,研究人员认为“强化”是大众传播的最主要的效果。

二、简答题(每小题15分,共计30分)1、简析人内传播的双向互动性。

同等学力申硕《新闻传播学学科综合水平考试(传播学专业)》考点知识(中国新闻传播史-通讯社、广播电台及

同等学力申硕《新闻传播学学科综合水平考试(传播学专业)》考点知识(中国新闻传播史-通讯社、广播电台及

同等学力申硕《新闻传播学学科综合水平考试(传播学专业》考点知识第二部分中国新闻传播史第七章通讯社、广播电台及新闻学研究与新闻教育事业的发展考点一:新闻通讯社的发展与走向成熟★★★★1.外国新闻通讯社在华分支机构的建立1872年路透社远东分社在上海创建,标志着中国新闻通讯事业的开端。

一战前后,各国通讯社纷纷来华开办分社或直接在华设立通讯社。

1914年,日本人宗方小太郎在上海创立东方通讯社。

2.国人自办通讯社的出现及发展。

(见表2-7-1)表2-7-1国人自办通讯社的出现及发展考点二:无线电广播电台的出现与初步发展★★★★1.第一个无线电广播电台的诞生1923年1月,由美商奥斯邦与《大陆报》共同创办的“大陆报—中国无线电公司广播电台”在上海首播,标志着中国广播事业的开端。

2.无线电广播法规的出台1924年,北洋军阀政府交通部颁发《装用广播无线电接收机暂行规则》,规定民间经呈请交通部核准并发给执照后可装用广播无线电接收机(即收音机)。

3.国人自办电台的出现1926年10月,国人自办的第一座无线电广播电台“哈尔滨通讯社”在哈尔滨创立并正式播音。

随后,官办的天津广播无线电台、北京广播无线电台和沈阳广播无线电台先后出现。

1927年3月,上海新新公司开办的国人自办的第一座民营商业电台首次播音。

考点三:新闻学研究与新闻教育事业的出现与初步发展★★★★1.新闻学研究的出现与早期成果(1)中国有关新闻学研究的成果,最早出现在来华办报的外国传教士撰写的报刊创刊词以及其他文章、通信中。

林则徐、魏源、洪仁歼、王韬、郑观应等人也开始对新闻事业这一新兴事物进行研讨。

(2)19世纪末维新变法运动兴起后,康有为、梁启超、严复、谭嗣同等人提出了很多创新性的新闻观点。

(3)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办报活动兴起后,孙中山等革命派人士也对中国的新闻学研究贡献了不少力量,明确主张“为革命办报”,将报纸视为政治斗争的强大武器,认为报纸有反映、影响与指导社会舆论的功能,并公开承认报纸的党派性。

新传中新史真题及答案解析

新传中新史真题及答案解析

新传中新史真题及答案解析过去几年来,新闻传播学专业的考研竞争越来越激烈。

备考的过程中,真题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而今日我们将要解析一道新传中新史的真题,并提供相应的答案解析。

题目如下:(1)王君,近年来对新闻传播学做了一定研究的专家学者,提出了“传媒人与公众的双重结构下的传媒技术实践”的观点,请问这一观点的核心思想是什么?答案:这一观点的核心思想是,传媒技术实践是建立在传媒人与公众这一双重结构基础上的。

传媒人通过运用各种传媒技术,将信息传递给公众,而公众则通过对这些信息的接受和理解,来构建自己对事件的认知和意义。

因此,传媒技术的实践不仅仅是传递信息,更重要的是构建双方之间的互动和交流。

(2)刘敏敏是一位新闻传播学的专家,她认为“技术创新的背后离不开制度创新的支持”。

请问刘敏敏这一观点的意义是什么?答案:刘敏敏的观点表明,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是相互依存的。

在新闻传播领域中,技术创新可以带来许多便利和进步,但如果没有相应的制度创新来支持和规范,这些创新就可能无法发挥应有的作用,甚至可能带来一些负面影响。

因此,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需要相互结合,共同推动新闻传播领域的发展。

(3)黄宗谦是一位新闻传播学研究者,在其学术著作中指出,“传媒技术的应用需要建立在足够的实证基础之上”。

请问黄宗谦的这一观点表明了什么?答案:黄宗谦的观点强调了传媒技术应用的实证性。

在实践过程中,传媒技术的应用应当建立在足够的实证基础之上,即需要经过科学的研究和验证,以确保其有效性和可靠性。

只有在有了足够的实证基础之后,传媒技术才能更好地发挥其作用,为社会传播提供有力的支持。

通过对以上三道题目的答案解析,我们不难发现,新传中新史的真题所要考察的并不仅仅是知识点的记忆和简单的表达能力,更重要的是对于相关理论和观点的理解和运用。

备考的过程中,可以通过阅读相关的学术文献和期刊,来加深对于这些理论和观点的理解。

同时,也要注重对于实证研究方法和实践案例的学习,以提高自己对于问题的分析和解决能力。

2007年7月自考中外新闻作品研究试题试卷真题

2007年7月自考中外新闻作品研究试题试卷真题

做试题,没答案?上自考365,网校名师为你详细解答!全国2007年7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中外新闻作品研究试题课程代码:00661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

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当新闻作品的研究者通过对新闻作品的阅读,形成印象的感知,其认识就进入了( )A.感性认识阶段B.理性阶段C.立体思维阶段D.求异思维阶段2.“倒金字塔结构”是西方新闻界哪一种新闻体裁的固定结构模式?( )A.通讯B.消息C.特写D.深度报道3.下列关于新闻作品特点的说法错误..的是( )A.新闻的真实性要求新闻不仅要确保具体事实本身的准确无误,还要求在总体上及发展趋势上与客观世界的总体面貌保持一致。

B.新闻要求迅速及时,即“唯快是好”。

C.新闻价值的重要性要素是一个可变性要求,某些人认为重要的事件,但另一些人可能并不关注。

D.新闻要求新鲜,但有些时候,一些事件虽不是新近发生的,但仍具有较强的新闻价值,值得报道。

4.下列著名记者中,以采访世界政治风云人物而闻名于世的是( )A.范长江B.柏生C.埃德加·斯诺D.法拉奇5.在新闻作品研究中,要透过事实表面现象实现对其本质内涵的理解,主要依靠的是研究者的( )A.感性思维B.创造性思维C.理性思维D.求异思维6.《文心雕龙·知音》云:“慷慨者逆声而击节,酝籍者见密而高蹈,浮慧者观绮而跃心,1爱奇者闻诡而惊听。

”如果将这句话运用到新闻作品的鉴赏中,则可以认为它较为贴近地说明了鉴赏者的( )A.创造性B.客观性C.主观性D.发散性7.新闻《金山同志追悼会在京举行》的作者是( )A.柏生B.范长江C.穆青D.郭玲春8.要对新闻作品的形式做出分析,首先要认清新闻作品的( )A.报道内容B.新闻体裁C.报道时机D.刊载媒体9.新闻报道的基本特征是( )A.主题鲜明B.结构严谨C.语言生动D.用事实说话10.下列不属于...新闻作品的综合性分析的是( )A.分析同一题材同一体裁的不同新闻作品B.分析同一题材不同体裁的新闻作品C.分析某一位记者的新闻作品D.分析同一新闻作品中不同表现手法的运用及功用11.消息的写作不同于文学创作,有其特殊的规律和特殊的要求,这是由什么决定的?( )A.新闻的主题B.新闻的内容C.新闻的性质D.新闻的形式12.狭义的新闻是指( )A.事件性新闻B.非事件性新闻C.消息(电讯)D.特稿13.下列关于“解释性报道”的说法错误..的是( )A.它产生于20世纪初的西方国家B.它强调对于“why”这一新闻要素的回答C.简历性事实是构成该报道解释的方面之一D.它强调对社会问题的揭露与反思214.以采写“水门事件”而闻名全球的伯恩斯坦和伍德沃德是哪家报纸的记者?( )A.《费城问讯报》B.《纽约时报》C.《华盛顿邮报》D.《洛杉矶时报》15.归根到底,新闻的接近性是指与受众在( )A.地理上的接近B.心理上的接近C.文化上的接近D.利害关系上的接近16.《对晋绥日报编辑人员的谈话》一文的作者是( )A.毛泽东B.邓小平C.胡乔木D.刘少奇l7.下列关于新闻敏感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A.新闻敏感主要是一种对新闻价值的判断能力B.新闻敏感主要体现在新闻采访之中,而不是新闻编辑之中C.对于新闻作品的分析与研究,也需要有较强的新闻敏感D.新闻敏感不是天生的,而是长期新闻实践中培养起来的一种职业能力18.下列作品中以背景运用见长的是( )A.《别了,“不列颠尼亚”》B.《桌上的表》C.《“一厘钱”精神》D.《小城风光更迷人》19.《“金”张掖的破产》一文的体裁是( )A.人物通讯B.旅游通讯C.事件通讯D.工作通讯20.下列作品中属于名记者穆青的代表作的是( )A.《访“葡萄常”》B.《上海严寒》C.《经济学家赶集》D.《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 分,共1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五个备选项中有二至五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7年中国青年政治学院新闻系综合考试(新闻业务、中国新闻传播史、外国新闻传播史)考研真题及详解中国青年政治学院2007年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新闻学专业综合》试题一、判断题(每题3分,共12分)l.《燕山夜话》是《北京晚报》1961年在副刊上开辟的一个杂文专栏,由著名报人吴晗执笔。

对();错()【答案】错【解析】《燕山夜话》是1961年起在《北京晚报》上开辟的专栏。

,作者马南邨(本名邓拓,马南邨乃其笔名)。

这些杂文敢于正视现实,大胆评论时政,尖锐讽剌各种不正之风,道人所不敢道,言人所不敢言;并融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于一炉,古今中外,旁征博引,语言亲切,富有文彩。

2.选题、立论、结构、论据对于新闻评论写作来说,都很重要,辞章不重要。

对();错()【答案】错【解析】新闻评论的写作也可以说是说理的艺术。

除了思想内容要正确,选题、立论、结构、论据等对于新闻评论写作来说十分重要,但是说理方式和语言的运用也要讲究辞章,要写得有文采。

优美的文风和语言也便于作者更好的论述其所要阐释的观点,可以说辞章对于新闻评论来说也是非常重要的3.同题集中是把内容有关的新闻稿件放在一个标题之下集中发表。

对();错()【答案】对【解析】同题集中就是把内容有关联的新闻稿件放在一个标题下集中发表。

若干篇稿件集中在一个标题之下,稿件之间的凝聚力就大大增强了。

有的时候,竟可以把它们看成是一篇稿件,或者是一篇稿件的扩大和延长。

标题将它们之间相互联系的一面清楚地揭示出来,读者对报道之间的关系就容易一目了然。

同题集中并非只是稿件量的增加,数学中的加法不能完全表现它的结果。

同题集中可以通过稿件的巧妙组合,以及标题的点睛,而使稿件的表现力得到升华。

同题集中的另一个好处是,它可以大大减少单独发表时标题的相互重复,既节约了版面,又使报道显得更为精练。

4.交待消息来源能保证报道的准确性。

对();错()【答案】错【解析】交待消息来源并不能保证报道的准确性或材料的真实性。

它所能做的只是把责任转嫁给消息来源。

二、简答题(每题6分,共12分)l.简述中国青年新闻记者学会在抗战当中的贡献。

答:中国青年记者协会于1937年11月8日在上海宣告成立。

于1938年1月1日成立武汉分会。

3月15日,该协会在汉口开会,决定改名为中国青年新闻记者学会,简称“青记”。

3月30日,中国青年新闻记者学会在汉口举行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正式宣告成立。

“青记”是抗日战争时期及解放战争初期著名的全国性新闻记者组织,主要发起人和负责人有范长江、陈同生(农菲)、孟秋江、金仲华、恽逸群等。

“青记”除总会外,还在广州、香港、桂林、成都、重庆、延安、兰州等地设有分会,会员曾发展到一千多人。

“青记”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新闻界统一战线组织,党通过参加这个组织的中共党员,努力团结国统区广大的进步新闻工作者,积极争取民主、争取新闻自由和开展抗战宣传,是党的统战工作取得的重要成果之一。

它在抗战中的主要贡献有:(1)记者们英勇地踏上民族解放的战场。

青年记者纷纷奔赴前线,争当引以为豪的战地记者。

他们的作品极大的鼓舞了军民斗志,也为中华民族的反侵略战争留下了一个个生动感人的镜头和一页页珍贵的史料。

(2)巩固和扩大了新闻界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青记”一开始就注意团结广大新闻工作者,增强新闻界的团结。

(3)作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新闻界统一战线组织,党通过参加这个组织的中共党员,努力团结国统区广大的进步新闻工作者,积极争取民主、争取新闻自由和开展抗战宣传。

(4)打破国民党中央社的新闻封锁,创立国际新闻社,用民办新闻团体名义,以专论和通讯稿形式,向国内外150多家报纸供应稿件,达到宣传抗战、宣传团结、宣传进步的目的。

2.简述普利策对新闻事业的贡献。

答:约瑟夫·普利策(1847—1911),1868年开始从事新闻工作,他的一生对美国报纸的发展有着较大的影响,被人们誉为创办现代美国报纸的先驱者和示范者,他对新闻事业的贡献主要体现在:(1)开创了“新式新闻事业”,开启了世界现代报刊经营思路。

(2)重视评论,对评论工作做出了贡献,使媒体工作者对评论有了新的认识。

(3)对新闻教育做出了贡献,设立哥伦比亚新闻学院,开创了新闻教育分门别类的学科。

(4)设立“普利策新闻奖”,鼓励新闻从业人员投身于事业的竞业精神。

(5)在《世界报》独立的星期日版上做了许多创新,为现代报业运作做出了有益的尝试。

三、论述题(每题25分,共50分)1.《新青年》杂志在新文化运动中的传播活动在新闻传播史上有什么意义?答:《新青年》,1915年9月15日在上海创刊,初名《青年杂志》,自第2卷起因有重名之嫌而改为本名。

16开月刊,每出满6号为一卷,从创刊至1922年7月,共出刊9卷54号。

创办人陈独秀。

《新青年》一创刊,就高高举起民主与科学的旗帜,发动了一场以反对旧道德提倡新道德,反对旧文学提倡新文学为主要内容的波澜壮阔的新文化运动,并在这场新文化运动中始终成为主要阵地。

《新青年》在历史上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和地位而它在新闻传播史上也是意义重大,主要体现在:2.为什么出版自由是一个伟大的口号?弥尔顿和杰斐逊对新闻出版自由作出了什么贡献?答:在英国革命过程中,随着资产阶级民主自由思想的传播,随着反对压制印刷出版的斗争的发展,人们明确提出了“出版自由”的主张。

这是英国革命对世界新闻和出版事业发展的一个重要贡献。

200多年后,列宁曾高度评价这一口号的历史意义,他说:“出版自由’这个口号,从中世纪直到19世纪,在全世界成了伟大的口号。

为什么呢?因为它反映了资产阶级的进步性,即反映了资产阶级反对僧侣、国王、封建主和地主的斗争。

”在法律的许可范围内,公民有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意见的自由,并有权从事著述、出版、印刷、发行的活动。

现今世界公认,出版自由是公民的一项基本民主权利。

是民主政治制度的重要标志和象征。

世界上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大都在自己的宪法和法律中对此有明文规定。

对于出版自由这一概念,不同的阶级在不同的时期赋予它不同的内涵。

(1)弥尔顿对新闻出版自由的贡献主要有:最早提出出版自由这个口号,1644年在他向国会发表的演说《论出版自由》中,抨击英国教制阻碍科学和教育发展,以及对印刷业实行许可证制度的《出版管制法》,他呼吁“让我有自由来认识、抒发己见,并根据良心作自由的讨论,这才是一切自由中最重要的自由”。

他首先举起思想自由、言论自由和出版自由的大旗,对专制主义的书报检查制度进行强烈的谴责。

弥尔顿这个建立于“天赋人权”基础上的“出版自由”思想与口号,不仅在理论上得到了卢梭等思想家的进一步的丰富与解释,而且成为资产阶级的思想武器,在资产阶级革命中发挥了重大的作用。

《论出版自由》于18世纪得到广泛流传,是出版自由理想的经典论述,是新闻自由理论的基石。

(2)托马斯-杰斐逊(Thomas Jefferson,1743--1826)是《独立宣言》的主要起草者、美国第三任总统、资产阶级革命家。

杰斐逊认为:世界上每个政府都有人类的弱点和腐化堕落的胚芽,为了防止政府蜕化,必须由人民来监督。

为了防止犯错误,就必须通过报纸让人民充分了解公共事务。

虽然他们有时也会被引入歧途,但将会迅速纠正自己。

民意是政府存在的基础,要向人民提供关于它们自己事务的全部情况,并且力争做到使这些报纸深入到全体人民之中,而不是在政治贵族中传播信息。

我们的第一个目标是给人们打开所有通向真理的道路。

迄今为止,找到的最好的办法是新闻自由。

言论出版自由与政府的秩序是一致的,正派的政府不会被言论打倒,我们决不能限制出版自由,除非对公民的名誉造成损害。

人权法案没有明确宣布言论自由,实在是令人不能容忍的疏漏,必须在今后的立法中予以纠正。

他要求新宪法应该包括一个声明,即联邦政府将永远不限制报纸发表任何它们高兴发表的东西;也不减轻出版商对于所发表的错误事实承担的责任。

对诽谤不必恐惧,说实话就不是诽谤,即使纯粹的诽谤,也有人民做出公正的判断。

杰斐逊关于新闻自由的名言至今仍被人们广为流传:“如果由我来决定选择一个没有报纸的政府,还是要没有政府的报纸,我会毫不犹豫地选择后者。

”“离开了对新闻出版自由的保障,就无其他自由的保障可言,当公众舆论允许自由表达时,其力量是不可抗拒的。

”“没有监察官就没有政府,但是,哪里有新闻出版自由,哪里就可以不需要监察官。

”1789年美国国会通过了宪法前10条修正案(又称《人权法案》),其中第一法案规定国会不得制定关于下列事项的法律:确立宗教或禁止僧仰自由;剥夺人民言论或出版的自由;剥夺人民和平集会及向政府请愿的权利。

四、应用题(共76分)1.北京时间12月12日多哈亚运会男子110米栏决赛中,刘翔以13秒15成功卫冕,这个成绩还打破了刘翔自己保持的13秒27的亚运会纪录。

如果你是在场记者,新闻发布会你提的问题是?(10分)背景提示:刘翔在雅典奥运会上夺得冠军;2006年瑞士洛桑田径超级大奖赛上以12秒88打破了沉睡13年之久、由英国名将科林·杰克逊创造的12秒91的世界纪录。

答:刘翔你好!今天你赢得可以说是很轻松。

虽然打破了亚运会记录,但照你今年的最好成绩相比,还是有很大差距。

请问,这是因为缺少对手,心情放松所致?还是战略战术上的一种安排,为即将到来的国际大赛调整状态?2.为下面消息内容制作一个复合式标题(16分)中美谈判是龙永图认为最艰难的一环。

1998年时,中美就农业问题即将达成共识,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