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课时作业

合集下载

【★★★】2023-2024学年初中历史8年级历史部编版下册课时练《4.12 民族大团结》

【★★★】2023-2024学年初中历史8年级历史部编版下册课时练《4.12 民族大团结》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下册《第12课民族大团结》课堂作业一、选择题1.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因地制宜,推动少数民族地区迈进社会主义社会的主要措施()A.保护发展少数民族文化B.进行民主改革和社会主义改造C.进行西部大开发战略D.加强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建设2.为了加快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促进东部与西部、中部地区之间的协调发展,国家从1999年开始实施()A.可持续发展战略B.西部大开发战略C.放宽政策D.搞活经济政策3.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前提是()A.区域内的人口和面积B.当地民族当家做主C.走社会主义道路D.在中央人民政府领导下4.中国是由56个民族组成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其民族分布的格局是()A.大杂居、大聚居B.大杂居、小聚居C.小杂居、小聚居D.小杂居、大聚居5.2009年,在澳门庆祝回归祖国十周年时,广西也在庆祝解放六十周年。

这两地分别是特别行政区和民族自治区,它们的相同点为()A.都实行社会主义制度B.都是中央人民政府管辖下的地方行政区域C.都是为了实现祖国和平统一而设立的D.都实现了“一国两制”的构想6.“内蒙古自治区”、“广西壮族自治区”等称谓是由于()A.“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B.建国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C.我国各民族一律平等政策D.中华各民族共同创造历史的事实7.民族区域自治是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

我国建立的第一个省级少数民族自治区是()A.新疆维吾尔自治区B.广西壮族自治区C.西藏自治区D.内蒙古自治区8.正在建设的川藏铁路是“天路”即“进藏路线"的五条铁路之一(另外四条是青藏铁路、滇藏铁路、新藏铁路、甘戴铁路).列人国家《十二五综合交通运输体系规划》,预计2026年通车。

这五条铁路中已经建成并投入使用的是()A.青藏铁路B.新藏铁路C.滇藏铁路D.甘藏铁路9.将实行民族区域自治作为新中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首次确定下来的法律文献是()A.《中华民国临时约法》B.《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C.《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D.《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10.1949年以来,为促进西藏社会各方面的发展,中央人民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积极有效的措施。

初中历史人教九年级下册第二次工业革命和近代科学文化第二次工业革命作业

初中历史人教九年级下册第二次工业革命和近代科学文化第二次工业革命作业

课题:第5课第二次工业革命课时课后作业一、学习目标1.了解握第二次工业革命的重大成就:电力方面的重大发明、内燃机和交通工具的发展、化学工业和新材料;2.掌握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

二、题目呈现、(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4分,共40分)1.第二次工业革命把人类带入了一个新时代。

下列能够体现其时代特征的发明是( )A.飞梭B.轮船 C.火车D.电灯2.某历史学家认为“19世纪80年代,世界交通领域里的一场革命源于一种新动力的发明”。

这种“新动力发明”应是( )A.蒸汽机B.内燃机C.发电机D.飞机3.内燃机的发明是19世纪后期应用技术的一项重大成就,发明以汽油味燃料的内燃机的是( )A.德普勒B.戴姆勒C.本茨D.福特4.有两个国家被称为“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两个发源地和中心”,它们是( )A.英国、法国 B.法国、德国C.英国、美国 D.德国、美国5.斯塔夫里阿诺斯认为,“电力时代,其引发力量不是来自生产技术本身,而是来自似乎同生产没有关系的科学研究成果。

”下列发明或创新符合这一观点的是( )①哈格里夫斯发明“珍妮机”②西门子制成发电机③本茨研制成三轮汽车④瓦特改良蒸汽机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③世纪60-80年代,人们已经能够使用新方法生产下列哪些产品( )①碱②飞机③硫酸④人造燃料A.①②③B.①③④C.①②④D.②③④7.内燃机的发明,其意义远远超过瓦特对蒸汽机的发明,它造就了二十世纪的石油世纪,打开了石油的“潘多拉盒子”。

“打开了石油的‘潘多拉盒子’”的含义是指( )①新能源及新兴工业发展②动力革命推动交通工具的革命③对能源产地争夺更激烈,严重污染环境④促成世界市场的基本形成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8.与第一次工业革命相比,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突出特点是( )A.主要发生在轻工业领域B.科学研究与生产紧密结合C.重大发明来自传统工匠D.英国的工业发展一枝独秀9.第二次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新发展是( )A.雇佣关系出现B.手工工场出现C.自由资本主义产生D.垄断组织形成10.世纪末以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分工达到“世界城市”和“世界农村”的分离与对立的完成阶段,形成日渐明朗的分工格局。

新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初中历史 第8课 经济体制改革 课时练(作业设计)

新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初中历史 第8课 经济体制改革 课时练(作业设计)

第8课经济体制改革1.以路遥先生小说《平凡的世界》改编的同名电视剧曾引起收视高潮,故事以中国70年代中期到80年代中期十年为背景,展示了普通人在大时代历史进程中所走过的艰难曲折的道路。

其中主人公孙少安带领生产队冲破种种桎梏,率先推行的改革措施是()A.土地改革B.农业生产合作化C.人民公社化运动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2.河北省一位普通农民从1959年开始到现在,坚持每天写日记,用自己亲身体验,记录了生活的点点滴滴,见证了半个世纪农村的历史。

其中1983年8月23日是这样记的:“今早开会,下午分田。

”对他日记中所记内容的理解符合当时史实的是( )A.此次“分田”废除了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B.此次“分田”彻底废除了封建土地所有制C.“分田”后农民对土地有所有权,可以随意转让或买卖D.“分田”后农民对土地有使用权,可以自主经营,自负盈亏3.“沐浴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春风,徐叔华成为了农业专业户,他还带领全村走上了致富之路。

”材料所述不能说明()A.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深受农民欢迎 B.徐叔华走上了一条专业化发展道路C.农村改革后乡镇企业发展迅速 D.农村改革是农民的致富之路4.下表是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有关数据编制的,该表中农村收入与消费水平的增长高于城市的主要原因是()1979年—1984年我国城乡居民收入与消费水平增长率表A.土地改革的完成 B.土地私有制的实行C.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 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5.自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农村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要形式的责任制改革成效显著,其产生的深远影响在今天也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方向。

该影响应该是( )A.解决农民的温饱问题B.废除旧体制C.农村向着专业化、商品化、社会化方向发展D.使农民收入大大增加6.20世纪80年代,中国农村有副对联:“三十年前分田地,耕者有其田;三十年后又分地,耕者有其责”。

其中“三十年后又分地,耕者有其责”指的是()A .土地改革运动B .农业合作化运动C .人民公社化运动D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7.在中央的支持和倡导下,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逐步在全国推开,已基本在全国农村普遍实行是在()A.1982年B.1983年C.1984年D.1985年8.习近平主席说“鞋子合不合脚,自己穿了才知道”(翻译为:脚知道)。

【★★★】2023-2024学年初中历史8年级历史部编版下册课时练《第5课 三大改造》

【★★★】2023-2024学年初中历史8年级历史部编版下册课时练《第5课 三大改造》

八年级历史部编版下册《第5课三大改造》课后作业一、选择题(共10小题)1.从1952年与1956年国民收入结构表的数据变化中,我们可以得出的结论是()年份国营经济合作社经济公私合营经济个体经济资本主义经济1952年19.1% 1.50.7%71.8% 6.9%1956年32.2%53.4%7.3%7.1%趋于零A.一五计划奠定工业化基础B.大跃进造成了经济比例失调C.社会主义公有制基本确立D.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成就巨大2.1953年,毛泽东同武汉市委书记王任重谈话时,讲了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问题:“有人说,要巩固新民主主义秩序,还有人主张‘四大自由’,我看都是不对的,新民主主义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阶段……过渡要有方法。

”为实现向社会主义过渡,党和政府采取的办法是()A.实行土地改革B.进行三大改造C.发动“大跃进”D.掀起人民公社化运动3.根据如图反映的信息,可以得出的结论是,我国()A.成为真正独立自主的国家B.民主政治建设取得重大突破C.建立起社会主义基本制度D.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4.学习历史必须分清哪些是史实,哪些是观点。

下列关于三大宗教的表述中,属于观点的是()A.佛教的教义是“众生平等”、“忍耐顺从”B.基督教产生于1世纪罗马帝国统治下的巴勒斯坦地区C.伊斯兰教的创始人是穆罕默德D.三大宗教对世界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5.三大改造时期,国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和平赎买:企业利润分配时,国家税收占34.5%,职工福利占15%,企业公积金占30%,资本家红利占20.5%。

这些做法()A.阻碍了国营企业的发展B.纵容资本家的剥削C.有助于公私合营的开展D.照搬了苏联的实践6.“党对民族资本家采取团结和改造的政策,取得较好的效果”。

其中“团结和改造的政策”指的是()A.实行股份制B.和平赎买政策C.廉价收购D.无偿没收7.1952年9月,毛泽东在一次中央会议上提出:“我们现在就要开始用10年到15年的时间,基本上完成到社会主义的过渡。

九上历史课时作业18

九上历史课时作业18

九上历史课时作业18第18课叩响现代文明的大门一、选择题1. 在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下,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世界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 )A.最终确立资本主义制度B.通过相互联合保持了长久的和平C.先后进入帝国主义阶段D.社会的基本矛盾发生了变化2. 导致下图世界石油产量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蒸汽机的发明B.有轨电车的创制C.发电机的问世D.内燃机的广泛应用3. 研制成功第一台新式煤气内燃机的是( )A.英国工程师B.德国工程师C.美国工程师D.法国工程师4. 19世纪末至20世纪20年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密切了人们的交往,当时人们可以享用的交通工具有( )①飞机②电子计算机③有线电话④汽车⑤火车A.①③④⑤ B.②③④⑤ C.①②③④ D.①④⑤5. 下列有关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爱迪生是把电的福音传播到人间的天使B.世界上第一辆使用汽油内燃机的汽车发明者是亨利福特C.美国被称为“装在轮子上的国家” D.现代意义上的第一架飞机是莱特兄弟发明的6. 下列第二次工业革命中的哪些发明成就,促进了石油的开采和提炼( )①卡尔本茨设计的内燃机②莱特兄弟发明的飞机③亨利福特改进的汽车④爱迪生发明的电灯泡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②④7. 第二次工业革命中的科技成果对人类的发展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下列科技成果按其出现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①爱迪生发明的电灯泡②卡尔本茨设计的内燃机③亨利福特改进的汽车④莱特兄弟研制成功的飞机A.①②③④ B.②①④③ C.①②④③ D.③④①②8. 1910年,一位富有的英国冒险家想从英国到法国去,你认为最快的交通方式是( )A.坐汽船B.坐汽车C.乘飞机D.过海底隧道9. 世界上第一辆使用汽油内燃机的汽车制成于( )A.1874年B.1885年C.1876年D.1891年10. 被称为“装在轮子上的国家”的是( )A.美国B.法国C.英国D.德国11. 人类创造的第一架由机械提供动力的飞行器是( )A.飞行者4号B.飞行者3号C.飞行者2号D.飞行者l号12. 下列当今社会生活中的活动,与第二次科技革命中的创造发明无关的是( )A.用电脑办公B.在电灯下学习C.乘公共汽车上班D.坐飞机旅游13. 制造出世界上第一辆使用汽油内燃机汽车的是( )A.卡尔本茨B.爱迪生C.富兰克林D.亨利福特二、综合题14. 阅读下列材料: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初中历史作业设计案例一等奖

初中历史作业设计案例一等奖

初中历史作业设计案例一等奖历史作业设计案例一:我国古代科技发明与发展一、课题背景在中国古代的历史长河中,有着许多伟大的科技发明和发展,这些创造对于我国古代社会的进步和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通过学习古代科技发明的历史,可以培养学生的科学意识和创新能力,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中华民族的伟大历史和文化。

二、教学目标1.了解我国古代科技发明与发展的重要意义;2.学习和研究我国古代的几种科技发明,如造纸术、指南针、火药等;3.培养学生的科学意识和创新能力,通过自主学习掌握科技发明的方法。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科技发明与发展的意义1.通过图片展示和故事讲述,引入古代科技发明与发展;2.让学生了解科技发明对古代社会的重要作用,如提高农作物的产量、改善交通和通讯等。

第二课时:造纸术的发明与应用1.让学生观察纸张的特点,并思考古代的纸张是如何制作的;2.介绍造纸术的发明历史和发展过程,让学生了解造纸术的重要性;3.组织学生进行实验,亲自体验制作纸张的过程,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

第三课时:指南针的发明与应用1.让学生观察指南针的特点,并思考古代的航海家是如何准确航行的;2.介绍指南针的发明历史和发展过程,让学生了解指南针的重要性;3.组织学生进行实验,亲自制作指南针并进行指南针实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

第四课时:火药的发明与应用1.让学生观察火药的特点,并思考古代的火药是如何制作的;2.介绍火药的发明历史和发展过程,让学生了解火药的重要性;3.组织学生进行实验,亲自制作简易火药并进行火药实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

第五课时:科技发明的方法与创新能力的培养1.介绍科技发明的方法和创新能力的培养;2.通过学生小组活动,让学生自主研究和探索一种古代科技发明;3.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展示,并进行评选,鼓励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四、教学评价1.通过学生的课堂表现、实验结果和小组展示来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2.通过学生的反馈问卷,了解学生对这一课题的认知和兴趣程度。

《第8课百家争鸣》作业设计方案-初中历史统编版七年级上册

《第8课百家争鸣》作业设计方案-初中历史统编版七年级上册

《百家争鸣》作业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作业目标本作业设计旨在通过《百家争鸣》这一课题的学习,使学生能够:1. 了解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家及其主要思想观点。

2. 掌握“百家争鸣”的历史背景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3. 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作业内容本课时的作业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预习作业:学生需提前预习《百家争鸣》的相关内容,包括各家思想的基本观点、代表人物及其思想对后世的影响等。

2. 课堂笔记整理:学生需在课后整理课堂笔记,重点包括各家思想的核心内容、历史背景及其对当时社会的影响等。

3. 观点分析:学生需选择其中一两位思想家,分析其思想观点的内涵、特点及其对后世的影响,并就其思想观点提出自己的看法。

4. 小组讨论:学生需分组进行讨论,就“百家争鸣”的历史意义、对现代社会的影响等进行探讨,并形成小组报告。

三、作业要求针对上述作业内容,具体要求如下:作业要求:1. 预习作业:学生需认真阅读教材及相关资料,做好笔记,标记不理解的地方,为课堂学习做好准备。

2. 课堂笔记整理:学生需在课后仔细回顾课堂内容,整理笔记时要求条理清晰,重点突出,不得抄袭他人笔记。

3. 观点分析:学生需结合教材内容及自身理解,深入分析所选思想家的思想观点,观点表达要明确,论据要充分,并提出自己的看法。

4. 小组讨论:学生需积极参与小组讨论,发表自己的观点并倾听他人的意见,形成小组报告时要求内容完整、条理清晰、观点明确。

四、作业评价本作业的评价将根据学生的完成情况、内容质量、观点表达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

教师将对学生的预习作业、课堂笔记、观点分析及小组讨论报告进行批改和评价,并及时给予学生反馈。

五、作业反馈教师将在下课时对学生的作业进行点评,对完成优秀的同学进行表扬和鼓励,对存在问题的地方给予指导和帮助。

同时,教师还将根据学生的作业情况调整教学计划,以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以上是初中历史课程《百家争鸣》第一课时的作业设计方案,旨在通过多种形式的作业内容,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课程内容。

初中历史《秦统一中国》课时练及答案

初中历史《秦统一中国》课时练及答案

第9课秦统一中国测试时间:15分钟一、选择题1.战国时期,秦国灭六国而统一全国,六国破灭的先后顺序是()A.韩、赵、魏、楚、燕、齐B.魏、韩、燕、赵、齐、楚C.齐、赵、魏、燕、韩、楚D.韩、楚、赵、魏、燕、齐2.(2023山东平原三校期中)梁启超曾指出:“天下之趋统一,势也。

不统于秦,亦统于他国。

”天下“统于秦”发生在()A.公元前356年B.公元前230年C.公元前221年D.公元前202年3.(2023山东无棣期中)它是中国第一帝都。

两千多年前,秦人从这里挥师东进,横扫六合,成就了华夏一统的泱泱帝国。

材料中的“中国第一帝都”是()A.洛阳B.咸阳C.长安D.北京4.秦朝为维护君主至高无上的权力,在君权之下形成了“辅助决策、执行、监督”模式的权力结构。

其中起“监督”作用的官职是()A.丞相B.太尉C.郡守D.御史大夫5.以下是秦朝行政区划表(部分),该表反映了秦朝()郡名建置时代郡治陇西郡昭襄王二十八年置,始皇因之今甘肃临洮辽东郡古燕置,始皇因之今辽宁辽阳南海郡始皇置今广东广州A.设立中央政权机构B.加强了地方权力C.在地方实行郡县制D.消除了地域差异6.(2023湖南永定期中)秦王朝对全国各方面制度开展整齐划一的工作,如“端平法度”“器械一量”“同书文字”等。

其最终目的是()A.推行法家思想B.加强经济交流C.促进文化传播D.巩固国家统一7.对如下示意图解读正确的是()A.统一文字B.统一货币C.统一车辆和道路宽窄D.统一度量衡8.(2022云南中考)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对中国历史发展影响深远,其中改变了战国时各国文字书写各异和增强了文化交流的是()A.统一货币B.统一文字C.推行郡县制D.统一度量衡9.(2021福建中考)秦始皇下令全国“车同轨”并修建由咸阳向北延伸的直道,全长约700千米,仅用两年半时间即修通。

这主要得益于()A.人口数量的增长B.铁制工具的出现C.国家体制的作用D.筑路技术的提高10.(2022山东平邑期中)万里长城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和独创性的象征,也是世界“新七大奇迹”之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摘编自吴于廑 、齐世荣主编《世界史》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一战后建立了什么“国际 常设机构”?(2分)建立这一“国际常设机构”的目的是什 么?(1分)
(1)国际联盟。(2分) 维护世界和平,防止新的世界大战爆发。(1分)
材料二 这场革命的爆发是二月革命后一系列事件发展的必然结果,资产 阶级临时政府为了本阶级的利益继续进行帝国主义战争……人们相信布 尔什维克,认为只有推翻无能的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建立工农自己的政 权,国家才能有出路。 ——摘编自齐世荣 廖学盛《20世纪的历史巨变》 (2)材料二中的“这场革命”指的是哪次革命?(2分)
BACA DDBA
材料一 一战期间, 总计约14万中国民众被法国和英国招募至欧 洲战场,称为华工,他们留下许多可歌可泣的事迹。一战結束 后,许多华工留在法国生活,成为法国最早一批华侨华人。 ——据《法国一战华工的故事》 (1)一战期间, 华工为什么来到欧洲?战争结束后协约国是如 何对待中国的?(4分)
材料三 2019 年初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中国航天局发射的嫦娥四号卫星还搭载有美国、欧 盟等五六种国际合作的载荷。中国探月工程总设计师吴伟仁说:从近现 代科学技术来说,我们还是受益于西方国家的,现在我们科学技术发展 了,应该对世界有所贡献。就像习总书记讲的,大国要有大国的担当。 ——央视新闻移动网《吴伟仁:人类一大步》 问题: (3)中国允许欧美等搭载嫦娥四号卫星说明了什么?(2分)
——中国日报网2018年11月6日电
(2)中国、日本各是如何对待克拉科夫家族的?中国对第二次世界大战 最主要的贡献是什么?(6分)
(2)日本:实行强迫隔离(建立虹口犹太人隔离区)(2分) 中国:允许侨居(愿意收留)(2分) 贡献:中国的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一部分,成为东方主 战场,牵制了日军的大量兵力,付出了巨大牺牲,为世界反法西斯 战争的胜利作出了巨大贡献。(打败日本,取得抗战胜利)。(2 分)
(3)说明:A中国科技发展。B中外科技合作。 C中国对世界有所贡献。D中国的大国担当。(2 分)
29.(12分)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人类历史上第一场世界规模的战争 ,影响深远,引发人们对战争的深刻反思。阅读下列材料,按 要求回答问题。
材料一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和战争的长期化,使饱受战乱之苦的各国 人民强烈反对帝国主义战争,渴望和平。几乎所有政治家都认为……有 必要防止如此巨大的灾难再度发生,于是建立具有政治约束力的国际常 设机构的想法应运而生。
据材料二概括指出引发这场革命的原因。(2分)
(2)十月革命。(2分) 资产阶级临时政府继续进行世界大战,引起人民不满。 (2分)
材料三 一战后,苏俄自动退出了争霸的行列;德国和奥匈帝国战败,已 没有资格参加角逐;所剩下的就是美、英、法、意、日五个主要战胜国 。它们之间的经济、军事实力又相差甚远,这就要按战后的实力对比重 新划分势力范围,建立战后世界新秩序。
原因:中国宣布参战,英法在华招募劳工。(2分) 对待:在巴黎和会上,拒绝中国要求,将德国在山东 的权益转让给日本。
材料二 1939 年3月,犹太裔的克拉科夫家族不得不离开德国,可英法美 等国都限制犹太人入境,他们只好前往尚能够办理签证的上海。在环境 陌生、局势复杂的上海,克拉科夫家族与其他1.8万名犹太难民曾被日本 人强迫待在虹口犹太隔离区,他们一住就是十年,直到1949年1月才移居 以色列国。
——徐天新,许平、王红生主编《世界通史·现代卷》
(3)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回答,战后建立了什么世界新秩序?(2分 )导致这新秩序形成的根本原因是什么?(1分)
(4)综合上述材料,概括指出第一次世界大战对人类社会产生了哪些影 响?(2分)
(3)凡尔赛—华盛顿体系。(2分)
帝国主义国家势力发展不平衡。(1分) (4)给卷入战争的各国人民带来深重灾难,引发了人们对如何避 免战争和维护世界和平的思考。(符合题意,言之有理即可,2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