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滋病基础知识及恐艾症心理干预
艾滋病基础知识及恐艾症心理干预

然而这个才是最关键的脱恐方法! 因为艾滋病恐惧症本身就是一种心理 障碍,这种心理障碍仅仅是表象,或 多或少和患者本身的成长过程中的经 历和要素有莫大的关系。
通常艾滋病恐惧症患者在关于“恐艾”方面的花 销
按照中心2014年的统计,艾滋病恐惧症患者每个月为了脱恐所花的费用平均 为1200元钱,其中90%的费用是花在艾滋病检测及其附属方面,其中70%的 艾滋病检测费用是花在了购买艾滋病自测试纸。仅仅有10%的费用是花在咨询 方向,但是这10%咨询的费用都是花在寻求医疗咨询(好大夫网站),几乎没 有心理咨询的。然而要艾滋病恐惧症真正恢复,是不应该靠这种机械化的检测 方式。约有80%的艾滋病恐惧症患者在进行多次艾滋病检测后依旧无法走出阴 影。 仅有1-5%会寻求心理咨询和干预的艾滋病恐惧症患者呢?
性接触者越多,有性病特别
是生殖器溃疡者感染艾滋病 的危险越大。
MSM
男性同性性行为肛交传播机率为 0.5%-3.0%
男性传给女性为0.1%-0.2%;
女性传给男性为0.033%-0.1%
13
无效的HIV传播途径 不会传染的途径
日常接触、共用马桶、
蚊虫叮咬、呼吸感染者 屋里的空气、与感染者
一起工作、进餐或探访
艾滋病病毒抗原检测 • 适用于对人血液样品和病毒培养上清液中HIV-1核心蛋白 p24抗原的检测。
• HIV-1感染窗口期、HIV-1抗体不确定或HIV-1阳性母亲所 生婴儿的鉴别诊断。
• HIV-1分离培养、病毒复制状况的监测。 • HIV-1 p24抗原阴性结果不能排除HIV感染。
核酸检测
• 婴儿感染早期诊断。 • 作为补充实验可用于HIV-1感染诊断。
一、什么是艾滋病恐惧症
艾滋病恐惧症即恐艾症,主要指的是指一部分人群受不良社会舆论导向,对艾滋 病知识不了解,对艾滋病字眼过度排斥和敏感,在强烈的恐惧状态下,常伴随焦 虑、抑郁、强迫、疑病等多种心理症状和行为异常的心理障碍。不少人认为,自 己身体不适就是在不知情的感染了艾滋病病毒,反复拨打热线电话咨询,或去做 艾滋病抗体检测,却又总对阴性结果持怀疑态度,认为检测不准确。多次求医也 难以缓解心理焦虑的状态,有极度洁癖倾向,严重影响了日常的学习生活工作。 克服恐艾心理,更重要的是了解艾滋病的传播途径及发病的临床特点。一般而言, 艾滋病通常经过性传播、血液传播、以及母婴传播。与患者握手、拥抱、共餐、 共住、共用厕所、游泳池以及蚊虫叮咬等,是不会进行传播的。
艾滋病预防教育与干预教案

艾滋病预防教育与干预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艾滋病的基本知识,包括艾滋病的定义、传播途径和症状。
2、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艾滋病预防观念,消除对艾滋病患者的歧视和误解。
3、教导学生掌握有效的艾滋病预防方法和措施。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艾滋病的传播途径和预防方法。
培养学生正确的对待艾滋病和艾滋病患者的态度。
2、难点如何让学生深刻理解艾滋病的危害和预防的重要性。
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自觉践行艾滋病预防措施。
三、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讲解艾滋病的相关知识,让学生对艾滋病有初步的了解。
2、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艾滋病相关的话题,引导学生思考和交流,加深对艾滋病的认识。
3、案例分析法通过实际案例分析,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艾滋病的危害和预防的重要性。
4、多媒体教学法运用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源,增强教学的趣味性和吸引力。
四、教学过程1、课程导入(5 分钟)展示一些关于艾滋病的图片或视频,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关注。
提问学生对艾滋病的了解程度,引导学生思考艾滋病对个人、家庭和社会的影响。
2、知识讲解(20 分钟)艾滋病的定义:艾滋病,即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是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引起的一种严重传染病。
艾滋病的传播途径:性传播:包括同性和异性之间的性接触。
血液传播:如共用注射器、输入被污染的血液或血液制品。
母婴传播:感染 HIV 的母亲在妊娠、分娩和哺乳过程中可能将病毒传给胎儿或婴儿。
艾滋病的症状:艾滋病病毒感染后,会经历急性期、无症状期和艾滋病期。
在艾滋病期,患者会出现各种严重的机会性感染和肿瘤,身体逐渐衰弱。
3、小组讨论(15 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讨论以下问题:如何看待艾滋病患者?在日常生活中,如何避免感染艾滋病?每个小组推选一名代表,进行发言。
4、案例分析(15 分钟)展示一些艾滋病感染的案例,如因不安全的性行为、共用注射器等导致感染的案例。
分析案例中导致感染的原因和教训,引导学生从中吸取经验,增强预防意识。
艾滋病患者的心理护理干预对策研究

艾滋病患者的心理护理干预对策研究艾滋病,作为一种严重威胁人类健康和生命的疾病,不仅给患者的身体带来巨大的痛苦,也在心理上造成了沉重的负担。
对于艾滋病患者来说,心理护理干预是其综合治疗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了解他们的心理特点,采取有效的护理干预对策,对于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促进康复具有重要意义。
一、艾滋病患者常见的心理特点1、恐惧和焦虑得知自己感染艾滋病后,患者往往会对疾病的进展、死亡的威胁感到极度恐惧。
对未来的不确定性、可能面临的社会歧视等因素,也会引发强烈的焦虑情绪。
2、自卑和孤独艾滋病的污名化使得患者容易产生自卑心理,觉得自己与他人不同,是被社会排斥的对象。
这种自卑心理进一步导致他们自我封闭,不愿与外界交流,陷入孤独的境地。
3、抑郁和绝望长期的疾病折磨、治疗的副作用以及生活中的种种困难,可能使患者陷入抑郁状态。
当他们感到无法摆脱困境,看不到治愈的希望时,绝望的情绪便会油然而生。
4、愤怒和怨恨部分患者可能会对自己感染艾滋病的原因感到愤怒,如因不安全的性行为、输血感染等。
他们也可能对社会的歧视和不理解产生怨恨。
5、否认和逃避在面对如此严重的疾病时,一些患者会采取否认的心理防御机制,拒绝接受现实,或者试图逃避治疗和与疾病相关的话题。
二、艾滋病患者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1、疾病本身的影响艾滋病的不可治愈性、病情的逐渐恶化以及各种并发症的出现,给患者带来了身体和心理上的双重压力。
2、社会歧视和偏见社会对艾滋病的误解和恐惧导致了对患者的歧视和排斥,使他们在工作、生活、社交等方面遭遇重重困难,自尊心受到极大伤害。
3、家庭支持不足部分患者的家庭成员可能因为对艾滋病的恐惧或不了解,无法给予患者足够的关心和支持,甚至疏远患者,这无疑加重了患者的心理负担。
4、经济负担艾滋病的治疗费用较高,长期的治疗可能给患者及其家庭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从而引发心理问题。
三、艾滋病患者的心理护理干预对策1、建立信任关系护士应以真诚、友善的态度与患者接触,尊重他们的隐私和感受,耐心倾听他们的倾诉,让患者感受到被理解和接纳,从而建立起信任关系。
艾滋病的预防与干预措施课件

艾滋病的预防与干预措施课件一、艾滋病的基本概念艾滋病,即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是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引起的一种严重传染病。
HIV 病毒主要攻击人体免疫系统中的 CD4+T 淋巴细胞,导致免疫系统逐渐受损,使患者容易感染各种疾病,并可能发生恶性肿瘤,最终危及生命。
二、艾滋病的传播途径1、性传播这是艾滋病最主要的传播途径。
包括异性性接触和同性性接触。
不安全的性行为,如未使用安全套、多个性伴侣等,会增加感染艾滋病的风险。
2、血液传播共用注射器吸毒、输入被污染的血液或血液制品、使用未经严格消毒的医疗器械等,都可能导致艾滋病的血液传播。
3、母婴传播感染了 HIV 的母亲在怀孕、分娩和哺乳过程中,可能将病毒传给胎儿或婴儿。
三、艾滋病的预防措施1、安全性行为(1)正确使用安全套:在发生性行为时,全程正确使用质量合格的安全套,可以有效减少性传播的风险。
(2)避免多个性伴侣:保持单一、忠诚的性伴侣关系,能降低感染艾滋病的可能性。
2、拒绝毒品(1)不共用注射器:吸毒者要避免共用注射器,以免通过血液传播感染艾滋病。
(2)参加戒毒治疗:积极寻求戒毒帮助,摆脱毒品的危害。
3、医疗防护(1)严格消毒医疗器械:医疗机构要确保医疗器械经过严格消毒,防止交叉感染。
(2)规范输血和献血:献血者要经过严格的筛查,输血者要使用经过检测的血液和血液制品。
4、母婴阻断(1)孕妇检测:孕妇应进行艾滋病检测,若发现感染,及时采取干预措施。
(2)药物治疗:感染 HIV 的孕妇在医生指导下服用抗病毒药物,降低母婴传播的风险。
(3)分娩方式选择: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分娩方式。
(4)避免母乳喂养:感染 HIV 的母亲应避免母乳喂养,选择人工喂养。
四、艾滋病的干预措施1、宣传教育(1)普及艾滋病知识:通过各种渠道,如学校、社区、媒体等,向公众普及艾滋病的传播途径、预防方法等知识,消除对艾滋病的恐惧和误解。
(2)提高自我保护意识:让人们认识到艾滋病的危害,增强自我保护意识,主动采取预防措施。
预防艾滋病的10条基本知识

预防艾滋病的10条基本知识艾滋病,这一令人闻之色变的疾病,自被发现以来,给全球人类的健康带来了巨大的威胁。
尽管目前还没有根治艾滋病的方法,但通过了解和掌握一些基本的预防知识,我们可以有效地降低感染艾滋病的风险。
以下是预防艾滋病的 10 条基本知识。
一、了解艾滋病的传播途径艾滋病主要通过性接触、血液和母婴三种途径传播。
性接触是最常见的传播方式,包括同性和异性之间的性行为。
不安全的性行为,如没有使用安全套、多个性伴侣等,会大大增加感染的风险。
血液传播通常发生在共用注射器、输入未经检测的血液或血液制品、使用未经消毒的医疗器械等情况下。
母婴传播则是感染了艾滋病病毒的母亲在怀孕、分娩或哺乳过程中将病毒传给胎儿或婴儿。
二、坚持使用安全套在进行性行为时,正确并全程使用质量合格的安全套是预防艾滋病和其他性传播疾病的有效措施。
安全套可以阻止精液、阴道分泌物等体液的交换,从而降低病毒传播的风险。
无论是异性恋还是同性恋,都应该养成使用安全套的好习惯。
三、避免共用注射器对于吸毒者来说,坚决避免共用注射器是预防艾滋病的关键。
共用注射器会使病毒通过血液直接传播,一旦其中一人感染了艾滋病病毒,其他人感染的几率极高。
此外,不要接受来历不明的输血和血制品,如需输血,一定要选择正规的医疗机构。
四、做好医疗防护医务人员在进行可能接触到患者血液、体液的操作时,应严格遵守操作规程,穿戴好防护用具,如手套、口罩、护目镜等。
这样可以避免因职业暴露而感染艾滋病病毒。
五、注意个人卫生日常生活中,要注意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
不与他人共用牙刷、剃须刀等可能会导致出血的生活用品。
因为这些物品在使用过程中可能会损伤皮肤或黏膜,一旦接触到感染者的血液,就有可能造成感染。
六、进行婚前和孕前检查准备结婚的伴侣和计划怀孕的夫妇应该进行艾滋病病毒检测。
如果发现一方感染了艾滋病病毒,应及时采取措施,如进行抗病毒治疗、选择合适的生育方式等,以减少病毒传播给配偶和胎儿的风险。
艾滋病预防与感染者的心理疏导

艾滋病预防与感染者的心理疏导艾滋病,一个令人闻之色变的词汇。
它不仅给感染者的身体带来巨大的痛苦,也在心理上造成了沉重的负担。
在与艾滋病的这场战斗中,预防工作至关重要,而对于已经感染的人群,给予他们恰当的心理疏导同样不可或缺。
艾滋病的预防是一项综合性的工作。
首先,要加强性教育。
让人们了解正确的性知识,明白安全性行为的重要性。
比如,推广使用安全套,能够有效减少性传播的风险。
很多人由于缺乏正确的性观念,在性行为中忽视了保护措施,从而给自己带来了感染的隐患。
其次,杜绝共用注射器。
吸毒者共用注射器是艾滋病传播的一个重要途径。
加强对毒品的打击力度,同时开展戒毒宣传和帮助,让吸毒者认识到共用注射器的危害,鼓励他们选择安全、健康的生活方式。
再者,母婴传播的预防也不能忽视。
对于怀孕的女性,如果被检测出感染了艾滋病病毒,应及时采取干预措施,通过医疗手段降低母婴传播的几率,保障新生儿的健康。
另外,定期进行体检和检测也是预防艾滋病的重要环节。
特别是对于一些高危人群,如性工作者、男男性行为者等,更应该提高检测的频率,做到早发现、早治疗。
然而,一旦不幸感染了艾滋病,感染者的心理往往会经历巨大的冲击和变化。
他们可能会感到恐惧、绝望、自责、孤独和被歧视。
这种心理压力对他们的身心健康和生活质量造成了极大的影响。
恐惧是感染者最常见的情绪之一。
他们害怕疾病带来的痛苦,害怕死亡的临近,对未来充满了担忧。
绝望的情绪也常常伴随着他们,觉得自己的人生从此失去了希望,陷入了黑暗的深渊。
自责则是另一种常见的心理反应,他们会责怪自己当初的不慎行为导致了感染,内心充满了懊悔和痛苦。
孤独感也是感染者难以承受的。
由于社会对艾滋病的误解和歧视,很多感染者不敢向他人倾诉自己的病情,害怕被排斥和孤立,只能独自承受着内心的煎熬。
这种孤独感进一步加重了他们的心理负担,使他们陷入了深深的痛苦之中。
被歧视的感受更是让感染者的心灵受到重创。
在生活中,他们可能会遭遇来自家庭、朋友、同事甚至社会的歧视和排斥,工作机会被剥夺,人际关系破裂,这使得他们的生活变得异常艰难。
预防艾滋10条基本知识预防艾滋病的措施

预防艾滋10条基本知识预防艾滋病的措施预防艾滋病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公共卫生工作,我们应该加强对艾滋病的预防和控制。
下面是预防艾滋病的10个基本知识和措施。
1.了解艾滋病的传播途径:艾滋病主要通过血液、性传播和母婴传播三种途径传播。
了解这些途径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预防艾滋病。
2.使用安全套:正确使用安全套是预防艾滋病和其他性传播疾病的有效措施。
在性行为中使用安全套可以减少性传播艾滋病的风险。
3.不共用注射器:艾滋病主要通过血液传播,不共用注射器是防止艾滋病传播的重要措施之一、在注射药物时,要确保使用消毒的注射器及配件。
4.定期接受艾滋病检测:如果有风险行为,或者有可能接触到携带艾滋病病毒的人体液体,应该定期接受艾滋病检测。
早期发现和治疗可以提高预后。
5.接受艾滋病病毒抗体治疗:艾滋病病毒抗体治疗(ART)可以帮助控制病毒复制和维持艾滋病患者的免疫功能。
6.孕妇接受艾滋病检测:孕妇应该定期接受艾滋病检测,以便及早发现并进行干预,减少母婴传播的风险。
7.尊重他人的隐私和权益:艾滋病患者和病毒携带者是社会的一部分,我们应该尊重他们的权益和隐私,避免歧视和排斥。
8.推广艾滋病教育:通过教育可以提高公众的艾滋病认知水平,增加对艾滋病的了解,减少传播风险。
9.推广安全输血:艾滋病可以通过输血传播,因此推广安全输血措施是预防艾滋病的重要手段。
10.加强对有艾滋病风险人群的关注和帮助:对有艾滋病风险的人群,如男男性行为者、吸毒人员等,应该加强关注和帮助,提供预防知识和服务。
预防艾滋病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需要全社会的努力。
只有通过科学有效的预防和控制,才能减少艾滋病的传播,保障公众的健康。
让我们共同努力,为预防艾滋病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2024年度生命健康教育艾滋病基本知识

保密原则
保护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病人的隐 私,不泄露其个人信息。
2024/3/24
公正原则
公正分配医疗资源和社会福利,确 保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病人得到平 等的治疗和关怀。
21
提高公众认知,形成良好社会氛围
加强宣传教育
通过媒体、学校、社区等途径, 普及艾滋病防治知识,提高公众
认知水平。
消除歧视和偏见
倡导平等、包容的社会氛围,消 除对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病人的
生命健康教育艾滋病 基本知识
2024/3/24
1
contents
目录
2024/3/24
• 艾滋病概述与流行现状 • 艾滋病病毒与发病机制 • 预防策略与措施 • 心理健康与社会支持体系建设 • 政策法规与伦理道德问题探讨 • 总结回顾与展望未来发展趋势
2
01
艾滋病概述与流行现状
2024/3/24
12
安全性行为教育与推广
宣传安全性行为的重要性,包括 使用安全套、减少性伴侣数量等
。
2024/3/24
提供性教育和咨询服务,帮助人 们了解艾滋病的传播途径和预防
措施。
鼓励人们进行定期检测和咨询, 及时发现并治疗艾滋病病毒感染
。
13
母婴阻断和抗病毒治疗
01
对孕妇进行艾滋病病毒 检测,及时发现并治疗 感染。
鼓励社会各界积极参与艾滋病防治工 作,营造关爱、包容的社会氛围。
促进政策保障
制定和完善相关政策,保障艾滋病患 者和感染者的合法权益,促进公平对 待。
2024/3/24
18
05
政策法规与伦理道德问题探讨
2024/3/24
19
国家政策法规解读及实施效果评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可是为什么心理咨询师现接待的艾滋病恐惧症患 者却很少很少?
1、40-50%在疾控中心/医院传染病科 “蹲点” 艾滋病恐惧症患者号称疾控中心的克星,他们并不是艾滋病感染 者/病人,不属于疾控中心管理的对象,但是长期驻扎在疾控中 心相关科室询问艾滋病信息,并且反复进行艾滋病检测,并高频 率拨打疾控中心电话,严重影响了疾控中心正常的工作秩序。
CD4+细胞计数
艾滋病期
感染HIV以后...
2.窗口期 从艾滋病病毒感染到血清艾滋病病毒抗体检测 阳性,这一段时间称为窗口期 (2周-3个月)
1.急性感染期
4.艾滋病期(1-2年)
3.潜伏期 2-10年
5.死亡
性接触传播
在世界范围内,性接触是艾
滋病最主要的传播途径;
性乱、无保护的性接触 男男性行为 “受”> “攻”
二、艾滋病恐惧症分类
2.1、焦虑型艾滋病恐惧症 临床表现为想到或看到“艾滋病”这三个字及艾滋病的相关报道即出现 紧张不安和烦躁;经常提心吊胆担心自己已感染或会被感染艾滋病;经常处 于高警觉状态,如临大敌,同时也可能伴有各种躯体症状,如坐立不安,往 复走动,唉声叹气等。 焦虑型艾滋病恐惧症一般不会反复求医,四处检查,有一定的回避行为 和逃避行为。此型艾滋病恐惧症通过艾滋病知识的教育和相应的心理治疗可 以得到缓解。 (这种患者主要是自我严重夸大了艾滋病的传播威力以及危害能力。改善 其症状的主要方法为加强对艾滋防治知识的了解和一定的心理咨询。在艾滋 病恐惧症心理干预实践操作的时候会进行详细的方法介绍)
其中50%的费用是花在艾滋病检测及其附属方面
只有完全认为心理咨询和干预能够帮助他们恢复的艾滋病恐 惧症患者才会将90%以上的费用花在心理咨询和干预上。
心理工作者在艾滋病恐惧症患者中的形象
以前的形象
现在的形象
因为有可被证明的利用心理干预方法解除艾滋病恐惧症的案例 1、越来越多的艾滋病恐惧症患者认 为心理干预对他们有一定的帮助。 2、有越来越多的艾滋病恐惧症患者相信通 过一对一的心理干预,对他 们更有帮助。 3、尽管有一部分艾滋病恐惧症患者认为找 心理咨询师是精神出了问题,自己头脑思维 清晰。但是他们开始尝试和心理咨询师进行 沟通。 4、尽管网络上依旧存在着不少骗子,但是在提 供相关认证资质,和患者建立良好的关系以后, 患者是愿意接受心理干预,并支付相关咨询费 用。
6、一男子产生某种心理障碍多次自杀不成,挥榔头砸死情妇
前言:关于艾滋病恐惧症群体
——2011年12月1日接受媒体采访时谈的数据 特定性恐惧症的心理干预是目前心理咨询一个薄弱环节,而其中的艾滋病恐惧 症在中国人群中十分普遍。随着近几年高校和社会的艾滋病感染者人数激增, 国家防艾宣传项目不断扩大和增加,艾滋病恐惧症患者也在大幅增加,目前保 守估计中国有恐艾患者达数百万之多,而且每年以十万的数量在增加,生活工 作严重受到影响的达到了十万左右——2016年初的预估
HIV的特性
在体外的抵抗力非常弱
艾滋病病毒在体外环境的生存能力相当弱, 如果暴露在空气中很快就会死亡。但如果条件 适宜(例如常温下在血液或分泌物内),也可 在离开人体后存活很长时间,甚至可以达到十 余天。
能够有效杀灭艾滋病病毒的消毒方法: ●加热:60℃以上就可将HIV杀死。 ●化学消毒剂:漂白粉、新鲜2% 茂二醛 溶液、1:1000甲醛溶液、2%氯胺等
然而这个才是最关键的脱恐方法! 因为艾滋病恐惧症本身就是一种心理 障碍,这种心理障碍仅仅是表象,或 多或少和患者本身的成长过程中的经 历和要素有莫大的关系。
通常艾滋病恐惧症患者在关于“恐艾”方面的花 销
按照中心2014年的统计,艾滋病恐惧症患者每个月为了脱恐所花的费用平均 为1200元钱,其中90%的费用是花在艾滋病检测及其附属方面,其中70%的 艾滋病检测费用是花在了购买艾滋病自测试纸。仅仅有10%的费用是花在咨询 方向,但是这10%咨询的费用都是花在寻求医疗咨询(好大夫网站),几乎没 有心理咨询的。然而要艾滋病恐惧症真正恢复,是不应该靠这种机械化的检测 方式。约有80%的艾滋病恐惧症患者在进行多次艾滋病检测后依旧无法走出阴 影。 仅有1-5%会寻求心理咨询和干预的艾滋病恐惧症患者呢?
艾滋病病例报告
-
截至2015年底,
全国现存活病例超
过 1万例的省份达 到 15个,其中 5万 例以上 3个省份。
Immune Deficiency
免疫缺陷:表示在发病机理方面,主要是 造成人体免疫系统的损伤而导致免疫系统 的防护功能减低、丧失。 免疫缺陷病的共同特点是: a.对感染的易感性明显增加; b.易发生恶性肿瘤; c.临床及病理表现多样化。
第二部分:艾滋病恐惧症心理干预基础
1、一男子在一夜情以后,产生某种心理障碍,3个月暴瘦50斤 2、一小伙在诊所包扎伤口以后,产生某种心理障碍,直接崩溃 3、高考状元产生某种心理障碍堕落成流浪汉 4、一男子产生某种心理障碍,半年检测身体三十余次 5、一男子产生某种心理障碍,用被子捂死睡梦中的妻子和儿子
●酒精: 70%,1分钟; 30%,5分钟; 20%,约10分钟即可杀灭HIV。
HIV的藏匿之地
外周血、精液、阴道分泌液、乳汁、伤口渗出液、 脑脊液、前列腺液、唾液、泪液和其他体液中均可分 离到病毒。但目前尚无经泪液、唾液和汗液等感染 HIV的报道 。
有人推算过,如果要使唾液中的病毒达到致感染 量,恐怕要一次接触20毫升以上感染者的唾液。 深吻感染艾滋病是因为接触了含有血液的唾液。
案例:小王,女性,大学生。大二时参加了学校组织的献血,回来后一直担心 采血时所使用的针头不干净,怕自己被传染艾滋病。担心了2个星期后,开始 对血产生恐惧,不仅见到血会紧张,就是想到血或者看见“血”这个字也会紧 张。不敢去医院,回避所有可能会见到血的场合。如果哪个同学脸上长了青春 豆挤破了出了血,她就会对这个同学产生恐惧,不敢和他说话,不敢接触他接 触过的东西,尽量离他远点。慢慢的小王所恐惧和回避的东西越来越多,她不 敢到学校的公共浴室洗澡,不敢使用公共厕所的马桶,对蚊子非常恐惧,因为 咬过别人,会携带别人的血等,严重影响了生活和学习。
这类艾滋病恐惧症患者认为只要掌握了更多的艾滋病知识点,就可以 完全脱恐,其实这个本末倒置了。大部分恐友并没有因为在网络上呆 的时间久,学的东西多而脱恐。当他们在网上带了几个月到几年没有 脱恐是因为自己还没有学到最系统的防艾知识,而忽略了心理的作用, 其实就已经误入了歧途。恐艾干预越早介入越好。
4、仅有1-5%的艾滋病恐惧症患者会寻求心理咨询和干预
HIV 感染后疾病自然发病史 1000 900 CD4+ T细胞 cells 800 700 急性期 600 无症状 500 400 胞浆HIV-RNA相对水平 窗口期 300 200 100 Antibody 0 0 3 6 9 12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周 …….. HIV感染后年数
• 急性期和晚期感染者的诊断。
• 治疗效果监测、病程监控及预测(定量检测: 病载) • 耐药性监测。
艾滋病的治疗
• 迄今尚无治疗艾滋病的特效药,目前的治疗只能抑制病毒 复制,不能彻底清除体内的病毒。但在欧洲国家施行抗病毒
治疗措施4年可使艾滋病死亡率 降低了80%。
• 治疗越早越多,预防越多。 • 要有良好的依从性,避免耐药。
HIV的病原学特征
• HIV含有gag、pol、env3个结构基因、2个调节基 因和4个辅助基因。
• 分为HIV-1型和HIV-2型。目前全球流行的主要是 HIV-1,HIV-1型又进一步分为3个组,M、O和N亚 型组,其中M组有A,B,C,D,E,F,G,H,I, J,K11个亚型。
• HIV-2的生物学特性与HIV-1相似,但其传染性较 低,引起的艾滋病临床进展较慢,症状较轻。
第三代抗体检测、第四代抗原抗体检测
• 确证试验:免疫印迹试验(WB)、条带免疫试验、放射 免疫沉淀试验、免疫荧光试验等。
HIV抗体筛查检测流程 样品 筛查试剂 初筛检测 阳性反应 原有试剂和另外一种不同原 理的试剂,或另外两种不同 原理的试剂 重复检测
阴性反应
均阳性反应 送确认实验室确认
一阴一阳
均阴性反应 报告阴性
艾滋病病毒抗原检测 • 适用于对人血液样品和病毒培养上清液中HIV-1核心蛋白 p24抗原的检测。
• HIV-1感染窗口期、HIV-1抗体不确定或HIV-1阳性母亲所 生婴儿的鉴别诊断。
• HIV-1分离培养、病毒复制状况的监测。 • HIV-1 p24抗原阴性结果不能排除HIV感染。
核酸检测
• 婴儿感染早期诊断。 • 作为补充实验可用于HIV-1感染诊断。
2.2、恐惧型艾滋病恐惧症 临床表现的中心症状为恐惧,表现 为对艾滋病及其与艾滋病有关的一切东 西和场所的恐惧.如知道艾滋病可以通过 血液传播,于是对血液表现出极度的恐 惧;对吸毒人员,性工作者及艾滋病人表 现出恐惧反应;对医院里的针具,公共 厕所表现出恐惧反应。在接触到所恐惧 事物的时候会出现心慌,出汗,肌肉紧 张,颤抖等植物性神经系统紊乱症状。 恐惧型艾滋病恐惧症一般不会反复 求医,四处检查,但回避行为和逃避行 为较明显。此型艾滋病恐惧症仅仅通过 艾滋病知识的教育效果不明显,需要结合 针对于特定性恐惧症的干预方法治疗。 (树立安全信号、暴露疗法等)
一、什么是艾滋病恐惧症
艾滋病恐惧症即恐艾症,主要指的是指一部分人群受不良社会舆论导向,对艾滋 病知识不了解,对艾滋病字眼过度排斥和敏感,在强烈的恐惧状态下,常伴随焦 虑、抑郁、强迫、疑病等多种心理症状和行为异常的心理障碍。不少人认为,自 己身体不适就是在不知情的感染了艾滋病病毒,反复拨打热线电话咨询,或去做 艾滋病抗体检测,却又总对阴性结果持怀疑态度,认为检测不准确。多次求医也 难以缓解心理焦虑的状态,有极度洁癖倾向,严重影响了日常的学习生活工作。 克服恐艾心理,更重要的是了解艾滋病的传播途径及发病的临床特点。一般而言, 艾滋病通常经过性传播、血液传播、以及母婴传播。与患者握手、拥抱、共餐、 共住、共用厕所、游泳池以及蚊虫叮咬等,是不会进行传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