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资源]中国文学中的死亡主题

合集下载

中国近世叙事文学死亡叙事研究

中国近世叙事文学死亡叙事研究

中国近世叙事文学死亡叙事研究一、本文概述《中国近世叙事文学死亡叙事研究》这篇文章旨在探讨中国近世叙事文学中对于死亡主题的描绘与阐述。

通过对一系列经典叙事文学作品进行深入剖析,本文试图揭示死亡在中国近世文学中的多重意义,以及它如何被用作一种叙事策略来深化作品的主题和情感表达。

死亡,作为人类生命的必然终结,一直是文学创作中的重要主题。

在中国近世叙事文学中,死亡被赋予了丰富的象征意义和情感色彩,它不仅是生命终结的描绘,更是一种精神超越、道德评判和社会反思的媒介。

通过对死亡叙事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近世社会的文化心理、价值观念以及审美取向。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对中国近世叙事文学中的死亡叙事进行系统的梳理和分析。

我们将探讨死亡叙事在文学作品中的类型与特点,包括直接的死亡描写、寓言式的死亡象征以及隐喻性的死亡表达等。

我们将分析死亡叙事与作品主题之间的关系,探究死亡如何作为一种叙事手法来深化作品的主题和意义。

我们将考察死亡叙事在中国近世社会文化背景中的影响和意义,探讨它如何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文化心理和审美取向。

通过对中国近世叙事文学死亡叙事的研究,本文期望能够为读者提供一个全面而深入的理解视角,以更好地欣赏和理解中国近世叙事文学的魅力与价值。

本文也希望能够为文学研究和批评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推动中国叙事文学研究的发展。

二、中国近世叙事文学概述中国近世叙事文学,通常指的是明清时期至近现代的叙事性文学作品,包括小说、戏曲、曲艺、评话等多种艺术形式。

在这一阶段,中国的叙事文学在继承古代传统的基础上,实现了空前的繁荣和创新。

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市民阶层的壮大,叙事文学更加贴近现实生活,反映了社会的复杂多样和人民的喜怒哀乐。

在小说领域,明清时期的章回小说、拟话本小说、世情小说、历史演义小说、英雄传奇小说等种类繁多,其中《水浒传》《三国演义》《西游记》《金瓶梅》等作品更是影响深远,被誉为中国古典小说的四大名著。

这些作品不仅在叙事结构、人物形象塑造、情节安排等方面达到了较高的艺术水平,而且通过描绘社会生活的广阔画面,揭示了人性的复杂性和社会的矛盾冲突。

浅谈张悦然《十爱》中的死亡主题

浅谈张悦然《十爱》中的死亡主题

浅谈张悦然《十爱》中的死亡主题作者:朱莹来源:《文艺生活·文艺理论》2010年第07期摘要:本文意在介绍张悦然短篇小说集《十爱》。

并分析此部小说集中的死亡意象出现并形成的原因。

关键词:《十爱》;死亡主题;张悦然中图分类号:I04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0)13-0007-01《十爱》一本中短篇小说集,里面收录了十个关于爱的故事故命名为十爱。

在中国传统语境中十象征着完美、和谐。

可在张悦然的这部小说集中处处充满了死亡的阴霾。

一、十份爱与死亡在第一个故事《跳舞的人们都已长眠山下》中准新娘小夕在婚礼的当天被初恋男友纠缠,男孩说他来带他走。

起初女孩不停拒绝男孩的邀请,因为她已承诺了别人,因为男孩已在六年前死于自杀。

但后来女孩被说服同意和男孩离开。

从她答应离开的那一刻起她眼前开始模糊一片“她的眼前其实已经是一片模糊,像是被隔在一面吹满了水哈气的玻璃窗后面,什么也看不清”。

在她与男孩手拉着手逃离婚礼现场的路上,小夕死于车祸。

第二个故事《竖琴,白骨精》,写把自己的37根骨头献给她的乐师丈夫做他心爱的竖琴, 她在献出最后的骨头的时候,难过得患了忧郁症,最后以拿自己的骨头刺死自己的方式,解脱了自己,成全了丈夫,结果这带血的骨头还是没有派上用场。

第三个故事《吉诺的跳马》讲的是生活在粗俗与平庸中的女孩吉诺在上体育课邂逅了一个有故事的沧桑男子,从他的叙述里知道了多年前发生在这个学校的的爱情故事。

自己为这个故事所打动,从而由一个旁听者幻想成了女主角,靠在多年前爱情故事中那个以跳马的方式死去的女孩跳过的跳马上,她仿佛听到了女孩的低语与召唤,“其实在跳马助跑的时候,能听到呼啸的风声,很大很大,涨满了整个耳朵,让你再也听不到别的声音,于是不会有那些总也放不下的烦忧,你只是跑,像是穿过风去了别的世界一样的疾跑着,然后在腾空的一刻,你就会以为你飞起来了,就好比一只翅膀结结实实的鸟儿那样,离开了地面,你就会感慨,终于离开了,终于自由了,那一瞬间的感觉,是一种完完全全的解脱,很轻很轻,像是一支洁白的羽毛。

论《呼兰河传》与《檀香刑》中的死亡书写

论《呼兰河传》与《檀香刑》中的死亡书写

论《呼兰河传》与《檀香刑》中的死亡书写《呼兰河传》与《檀香刑》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两部杰出作品,作者分别是萨珊和余华。

这两部小说在不同的时代背景下,以不同的方式书写了死亡这一主题。

通过对死亡的书写,两部小说表达了对生命的思考和对现实的关注。

本文将从死亡的文学意义、死亡的象征意义以及死亡的存在意义等角度,比较《呼兰河传》与《檀香刑》中的死亡书写。

首先来看《呼兰河传》中的死亡书写。

《呼兰河传》以描绘深处黑龙江的红军基地为背景,通过主人公们对于革命的向往和对于生死的认知,以及对于人性的探索和追问,在揭示人性的复杂性的透露出人对生命与死亡的不同态度。

小说中的死亡既是必然的,又是无常的。

作者萨珊在小说中以一种深沉的笔触书写了革命者们葬身红军基地的生死情感,构筑出一系列极富厚重感的行动场景。

《呼兰河传》中的死亡书写既有血性豪迈的壮烈,又有感人至深的悲凉。

其中最能代表这种风格的,莫过于红军骑兵为敌军所包围,在面临绝境时选择自杀以示抗议。

这种对死亡的选择,既是出于壮烈的抗争,也是对抗争绝望局势的无力感的体现。

而小说中还通过对革命者的生死命运的叙述,勾勒出了一幅错综复杂的死亡画卷,其中既有落寞的离别,也有浓墨重彩的英勇牺牲。

通过对清一色的悲痛、绝望与痛苦的书写,使得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更具有鲜活感。

这种对死亡的书写,体现了对生命的尊重和对人性的深刻理解。

与《呼兰河传》不同,《檀香刑》中的死亡书写更加直接而现实。

余华以一种冷静而发人深省的笔法,将生死置于一个更加现实而残酷的境况之下。

小说中的死亡,既有来自自然的无情摧残,也有来自社会的残酷打压。

在《檀香刑》中,死亡成为了一种无法回避的现实,无论是老伴瘫痪离世,还是年轻小伙被车撞身亡,或者是主人公自己的死亡,都表现了生与死的无情现实。

在《檀香刑》中,死亡的书写也是余华对于人生苦难的一种探讨。

小说中对于死亡的书写并非大动干戈,而是以一种更加平实的语言呈现。

通过对主人公父母离世的描写,再现了一种质朴而真挚的悲伤。

论余华小说中的“死亡”主题

论余华小说中的“死亡”主题

论余华小说中的“死亡”主题作者:毕燃来源:《青年文学家》2019年第15期摘 ;要:生死主题是余华小说作品中的一个重要方面。

余华通过对生死以及一切血腥的极致描写,将人性进一步的解读,并为读者展现了另类世界。

关键词:生死;人性;血腥作者简介:毕燃(1987-),女,汉族,四川成都人,武警警官学院人文社科系讲师,硕士,研究方向:当代文学。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9)-15-0-01人类总会面临生老病死,而余华的每一部小说中几乎都会出现死亡。

小说的字里行间都充斥着血腥与暴力,并且对死亡展开了特别细致而极端的描写。

作者通过对死亡的特殊迷恋来发觉人性中的非理性以及潜在的邪恶欲望。

一、历史背景下暴力奇观的塑造余华作品中的叙事方式和语言风格在先锋文学中是独树一帜的,他善于把现实和历史作为对比,构成他暴力叙事的主要内容,并采用极端的暴力叙事风格——“死亡”来引起人们对人生的感悟和反思。

在《一九八六年》这部作品中,更是处处充斥着暴力场景。

作品中对疯子的自残过程进行了细致又冷酷地描绘。

如:鲜血此刻畅流而下了,不一会工夫整个嘴唇和下巴都染得通红,胸膛上出现了无数歪曲交叉的血流,有几道流到了头发上,顺着发丝爬行而下,然后滴在了水泥地上,像溅开来的火星。

”。

余华小说字里行间都充满了暴力的气息,随處都可看到鲜血与死亡的场景。

在作品中还描写了主人公用锯子锯自己的大腿,用石块砸向自己的要害,或者是自己臆想出来的五马分尸的等等血腥场景,他用这种极端的描写手法为我们展现了残酷的文革画面。

文革是一个充满暴力、让人发疯发狂而又荒诞的时代,人与人之间没有任何的感情存在,有的只是无尽的厮杀与暴力,余华在这样的一个时代背景下塑造了一个个揪心的暴力场景,他并不是痴迷于暴力,而是通过对文革的零星记忆,以平淡冷静的态度去展现一个非常态的世界。

文革的记忆在余华心中是根深蒂固的,《一九八六年》将文革与暴力的完美结合,正是这种极端的描写手法激起人们对文革的反思,对岁月静好的向往。

中国现代文学中的生命与死亡

中国现代文学中的生命与死亡

中国现代文学中的生命与死亡中国现代文学是一座丰富多彩的文化宝库,其中生命与死亡是一个永恒的主题。

作家们通过描绘人物的生命历程和面对死亡的态度,探索着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本文将以几位优秀作家的作品为例,探讨中国现代文学中生命与死亡的主题。

在鲁迅的作品中,生命与死亡是一个重要的主题。

在《狂人日记》中,主人公讲述了他在精神病院中的经历。

这个主人公认为,人的生命是毫无意义的,他们只是像鸡一样被屠宰。

他对生命的绝望和对死亡的渴望,表达了他对社会现实的不满和对人性的怀疑。

鲁迅通过这个疯狂的主人公,揭示了社会对个体生命的漠视和对人性的践踏。

而在余华的小说《活着》中,生命与死亡的主题也扮演着重要角色。

小说讲述了一个普通农民的一生,他经历了战争、饥荒和家庭的变故。

在这个艰难的环境中,主人公坚持活下去,他对生命的执着和对家庭的责任感让人动容。

小说中的主人公在面对死亡时,选择了坚持生存,他的生命力和对生命的珍视,让读者反思生命的真正意义。

除了鲁迅和余华,王小波的作品也探讨了生命与死亡的主题。

在他的小说《黄金时代》中,主人公李银河面对自己的绝症,选择了积极面对生活和死亡。

她通过写作和思考,寻找生命的意义。

小说中的李银河对生命的热爱和对死亡的接受,展示了一个强大而智慧的女性形象。

王小波通过这个故事,传达了对生命的珍视和对死亡的勇敢面对。

除了这些作家,中国现代文学中还有许多作品涉及生命与死亡的主题。

例如,莫言的小说《红高粱家族》通过描绘三代人的生活经历,展现了农村人民在历史变革中的坚韧与生命力。

另外,张爱玲的小说《色戒》也以生命与死亡为背景,探讨了人性的复杂和欲望的冲突。

总之,中国现代文学中的生命与死亡是一个丰富而深刻的主题。

作家们通过描绘人物的生活经历和面对死亡的态度,探索着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这些作品让读者反思生命的真正意义,思考人类存在的意义和价值。

生命与死亡是人类永恒的主题,中国现代文学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深度的思考,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思考生命与死亡的重要窗口。

文学中的死亡主题:生命观、悲剧美学与超越性

文学中的死亡主题:生命观、悲剧美学与超越性

• 人类对死亡的认知和恐惧 • 死亡主题在文学作品中的情感共 鸣 • 死亡主题在文学作品中的哲学思 考
• 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死亡主题表现 • 社会变迁对死亡主题的影响 • 文学作品中的死亡主题与道德伦 理的关系
死亡主题在文学作品中的多样表现方式
文学作品中的死亡主题表现方式
文学作品中的死亡主题 与文学手法的关系
• 死亡主题在文学作品中对人类精 神的挑战 • 死亡主题在文学作品中对人类精 神的升华 • 死亡主题在文学作品中对人类精 神的超越
02
死亡主题与生命观的关联
文学作品中的生命观演变及其对死亡主题的影响
文学作品中的生命观演变
文学作品中的生命观与 死亡主题的关系
文学作品中的生命观与 道德伦理的关系
• 古代文学作品中的生命观及其对 死亡主题的影响 • 中世纪文学作品中的生命观及其 对死亡主题的影响 • 现代文学作品中的生命观及其对 死亡主题的影响
文学中的死亡主题:生命观、悲剧美学与 超越性
01
死亡主题在文学作品中的普遍存在及其意义
文学作品中的死亡主题现象及其背后的原因
文学作品中的死亡主题现象
文学作品中的死亡主题 背后的原因
文学作品中的死亡主题 与社会文化的关系
• 死亡主题在文学作品中的普遍存 在 • 不同类型文学作品中的死亡主题 表现 • 文学作品中的死亡主题与审美价 值的关系
悲剧美学在文学作品中的基本特征
• 悲剧美学在文学作品中的情感表现 • 悲剧美学在文学作品中的主题表现 • 悲剧美学在文学作品中的艺术手法
悲剧美学与死亡主题的关联
• 悲剧美学在文学作品中对死亡主题的探讨 • 悲剧美学在文学作品中对死亡主题的表现方式 • 悲剧美学在文学作品中对死亡主题的审美价值

文学作品中的死亡主题探究

文学作品中的死亡主题探究

文学作品中的死亡主题探究1. 引言1.1 概述在文学作品中,死亡主题一直是一个深受关注的话题。

死亡不仅是生命的终结,也是人类存在维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对死亡主题进行探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思考生命的意义、人类心灵的脆弱性以及时间的无情流逝。

本文将通过探讨死亡主题在文学作品中的意义、表达方式以及不同文学流派中的特点和变化,旨在进一步揭示其对作品情节发展、读者体验和人们对生命与死亡态度的影响。

1.2 文章结构本文将分为五个主要部分来进行论述。

首先,在“2. 死亡主题在文学作品中的意义”部分,我们将讨论死亡在文学作品中所具有的象征意义以及它对人物情节发展和读者情感体验的影响。

接下来,在“3. 文学作品中常见死亡主题表达方式”部分,我们将介绍一些常见的表达方式,如将死亡与自然联系起来、描述正义与报应中涉及到的死亡场景以及揭示爱与失去中的死亡主题。

然后,在“4. 死亡主题在不同文学流派中的特点和变化”部分,我们将探讨古典文学、现代文学和科幻文学中死亡主题的表达方式以及其在不同流派中的特点和变化。

最后,在“5. 结论与思考”部分,我们将总结文章内容并对读者思考启示、作者创作意义以及读者对生命与死亡认识与态度进行进一步探讨。

1.3 目的本文旨在深入分析和探究文学作品中死亡主题的各个方面,从而使读者对所阐述的问题有更全面而深入的认识。

通过对死亡意义、表达方式以及不同流派中的特点和变化的研究,我们希望能够引发读者深刻思考,并为他们提供一种新的理解角度。

此外,本文还试图探索作品对人们情感体验、作者创作以及生命与死亡认知等方面产生的影响,并促使读者重新审视自己对生命与死亡的态度。

通过这些内容的呈现,希望能够激发人们更加珍惜生命、理解死亡并拥抱未来的勇气与智慧。

2. 死亡主题在文学作品中的意义:2.1 死亡的象征意义:死亡在文学作品中常常被用作一种象征,代表着终结、无可避免的命运或深刻的转变。

通过描绘死亡主题,作家可以探索生命的脆弱性和无法预测性,以及人们对于生与死之间关系的思考。

略论中国古代文学中的生死主题

略论中国古代文学中的生死主题

生死主题是中国古代文学中反复出现的重要主题。

它经常通过诗歌、散文和戏剧等各种文学形式来探索。

这个主题的一个例子是老子写的中国经典《陶德清》,其中生死的概念与事物的自然循环理念和非行动的概念(武威)交织在一起。

文本表明,每件事都有自己的自然过程,通过不试图干涉这种自然过程,人们可以在生活中找到和平与和谐。

这个主题的另一个例子是中国诗歌,诗人经常写关于生命短暂的本质和死亡的必然性。

李白和杜福等诗人写了关于自然之美和生命的短暂,经常使用落叶、流动的水和凋谢花朵的图像来传达生命是短暂的,死亡是不可避免的。

在中国古代文学中,死亡通常被描绘成生命中自然和必要的部分,而不是需要害怕或避免的东西。

一些作品,如庄周写的《庄子》,甚至认为死亡可以带来解放感,因为它将人从生死循环中解放出来。

此外,生死的主题也与道德和美德的理念交织在一起。

中国古代文学的许多作品,如孔子写的《歌集》,都强调了过上良性生活的重要性,以及一个人一生中的行为将决定他们在来世的命运的想法。

中国古代文学生死主题的另一个重要方面是孝道观念,即对父母和祖先的尊重和奉献。

中国古代文学的许多作品,如《礼仪》和《孝道经典》,都强调了对父母和祖先表示尊重和奉献的重要性,并相信一个人对父母和祖先的行为可能会影响自己来世的命运。

此外,生死的主题也与中国古代文学中的命运和命运概念密切相关。

许多作品,如孙子写的《易经》和《战争艺术》,探索了命运和命运可以受到一个人的行为和决定的影响的想法,一个人可以通过理解和处理宇宙的自然法则来控制自己的命运。

最后,生与死的主题通常与超越的概念有关,即相信一个人可以通过精神或哲学手段超越生死循环。

许多中国古代文学作品,如《大地经》和《庄子》,探索了这样一种理念,即通过理解和遵循道,或自然的事物方式,人们可以达到一种超越和不朽的状态。

总之,中国古代文学中的生死主题是一个复杂而多方面的话题,与道德、美德、孝道、命运、命运和超越的思想密切相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文学中的死亡主题中国文学中的死亡主题陶东风【提示:这是我在90年代初期写的文章,收入《中国文学四大主题》,杭州大学出版社,1993年,如今借重印之机重读,不禁感叹万千】1.死亡主题的哲学意义死亡主题在哲学,尤其是人生哲学中占有重要地位。

叔本华曾说:死亡是给予哲学灵感的守护神和它的美神,苏格拉底所以说哲学的定义是‘死亡的准备’,即是为此。

诚然,如果没有死亡的问题,恐怕哲学也就不成其为哲学了。

[1]雅斯贝尔斯也认为:从事哲学即是学习死亡。

[2]可以说,死亡主题在哲学史上从未中断过。

死对于哲学的深义到底在何处?这要从死对人生的意义说起。

因为哲学说到底是要解决人的问题。

人类个体的生命是一个有终点的历程,终点就是死亡,即不在。

作为有自我意识的个体,在他具备反思自身生命的能力之时起,就意识到了自己必死的命运。

这构成了人之所以为人的重要标志。

人是唯一知道自己必死的生物。

固然,人人都不可能直接体验倏然离去(死)的那一瞬间的感受,因为离去即意味着失去一切知觉。

我们存在时死(狭义的)不会降临,等到死神光临时,我们已不存在(伊壁鸠鲁)。

但这并不能使人摆脱死亡恐惧,因为大量经验事实告诉我们:只要是人,就必死无疑,大量已死去的人证明了这点。

重要的是:这一意识大大地改变了人对生的看法。

相似某种意义上说,不是未知生,焉知死,而是不知死,焉能知生。

只有死才能反照出生,对死的反思是对生的反思的集中体现。

一个意识到自己将会死,并认真反思过这一结局的人,与一个没有这种意识和反思的人,对生的设计和体验是全然不同的。

对死未曾反思的人将不会认真地设计生,不会严肃地反思生,不会真正地体验生。

死乃是生命活动最具深刻意义的时刻,在死亡面前保存下来,经得起死检验的东西,才是生命活动所真正完成的东西。

弥留之际的人常常说:我死之后,你们……,我死不足惜,所惜者……,我死也瞑目了,因为……,此类话语结构方式昭示了:人们在临死一刻想到的必然是他一生最珍视或最引以为憾的东西。

死本身不是别的,而是生命的最后的表露,是完成了的生命(费尔巴哈);从生到死,这一点最深刻而普遍地规定了我们对此在的感受。

这是因为那由死而来的生存的界限,对于我们对生的理解和评价,总是具有决定性的意义(狄尔泰)。

遗嘱是人生这一艺术品的点睛之笔。

正因如此,死亡意识和死亡恐惧促使人们超越经验的、日常的、短暂的和琐屑的此岸世界而升向永恒、超验、终极的彼岸。

人类文化的种种创造,不都是为了超越死吗?埃及法老为超越死修筑了金字塔;哲学家为了超越死而创造出理念、太一、物自体;宗教家为了超越死而虚构出上帝和西天极乐世界;艺术家为了超越死而创作了不朽的艺术品。

正是为了超越死,所以这一切创造物都具有不死(永恒、不朽)的特点,都源自死亡焦虑和不死渴望。

人的生命的时间性决定了他必死的宿命,而他的创造物却可以间接地证明他的不朽。

即使是肉体的繁衍延续,即使是修筑坟墓、祭奠祖先,也都是不朽冲动的表现形式。

中国的俗语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同样表明了普通百姓对死的恐惧,这也是一种对死的超越方式,只不过是一种低级的超越方式罢了。

对异性的渴求和对死亡的恐惧大约是人类两大最基本、最原始、最牢固的心理体验,它们都是生命力的最辉煌灿烂的表现形式。

但对死的恐惧比对异性的渴求更深刻、更真实。

一个人可能会欺骗异性那怕是最爱的异性,但却不会欺骗上帝,因为上帝不会出卖他,不会揭他的隐私。

以上所说构成了我们反思中国文学死亡主题的特殊意义。

死在中国文化和文人心中的地位、中国人对死的看法,中国文学反复咏叹的人生短暂、光阴似箭以及由死亡意识而产生的悲秋、惜春、伤春意识等,都深刻地昭示了中华民族的人生态度、自然观念和价值取向,昭示了中国文化的特征、长处及缺陷。

因而,研究中国文学的死亡主题,是了解中国文化,打开古代文人心理奥秘的一把钥匙。

2.此在的时间性对于凡人必死的意识,实际上也就是对个体生命存在的时间有限性的意识。

人之存在不是永恒的、超时间的,这就是说,他将不存在。

生命的时间性构成了存在的基本状态。

对此,存在主义哲学家曾作过大量深刻论述。

海德格尔认为:时间性就是此在的此(Da)之特征。

人的存在都是具体的,是这一个、那一个、这种或那种存在。

而具体性、实在性的最真实特性就是:此在并非不死。

物理学意义上的时间是脱离人的主观体验的客观时间;而存在论的时间则是指此在之主观体验的时间,此在所由出发之域就是时间。

我们必须把时间摆明为对存在的一切领悟及对存在的每一解释的境域。

[3]这种对时间的理解是一种本然的理解,时间内在于此在之中,只有着眼于时间性才能把握住此在。

存在论意义上的这种时间实际上是对于个体生命的有限性、对人总是要死的这一事实的内心体验和意识,它亦可称为本源性的时间,它以畏、烦等心理体验(此在的呈露方式)为基础,是与此在密不可分的、全身心的一种意识。

在中国古代,这种存在论意义上的时间概念最集中地体现于庄子哲学中,构成了庄子人生哲学的核心和基础,也构成了中国文学死亡主题的哲学源头。

对此在的时间有限性、对凡人必然要死的认识、焦虑和恐惧,是庄子哲学思考的核心。

庄子所处的时代和环境使他对于生死无常有着特殊的敏感:死生亦大矣(《庄子·德充符》)、来世不可待,往世不可追也。

天下有道,圣人成焉。

天下无道,圣人生焉。

方今之时,仅免刑焉。

(《庄子·人间世》)关于时间性,庄子说:时无止。

(《庄子.秋水》)死生为昼夜。

(《庄子.至乐》)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之过隙,忽然而已。

(《庄子.知北游》)夫与地无穷,人死者有时,操有时之具而托于无穷之间,忽然无异骐骥之过隙。

(《庄子.盗跖》)年不可举(止),时不可止;消息盈虚,终则有始。

……物之生也,若骤若驰,无动而不变,无时而不移。

(《庄子.秋水》)陈世骧教授指出:中国传统文化直到道家学说,时间才开始建立起它的抽象性和客观性。

在《诗经》中,时应被训为是、它或那个,用作指示代词;《尚书》中的时指季节时令,如得天时。

直到庄子,我们才看到时具有完整的指时间的抽象与客观性的意义。

[4]我以为:从生存论哲学的角度看,庄子对时间之思考的更大意义在于第一次强烈地突出了时间与个体生命存在的关系。

也就是说,他充分地揭示了生命的时间性,使时间成为生命哲学的概念而不只是物理学的概念。

以上所引庄子的言论,从实质上说都是指向生命存在的时间性。

这种时间意识对中国古代文人的心理结构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可以说,中国古代文学中所反复咏叹的韶华易逝、人生如梦的感慨,无不可以追溯到庄子的时间观。

伴随着对生命时间性的认识而产生的是对死亡的焦虑和恐惧。

日本学者中村元认为:中国哲学家对于人死后的命运极不关心,他们认为询问死后问题对世界是没有用的,因为甚至连当今的世界都无法很好地理解。

[5]这一论断显然依据孔子未知生,焉知死,但用以概括道家却并不合适。

虽然儒道两家都不关心死后问题,但儒家对死本身也不怎么说,而庄子却大谈死。

也有国内学者认为:因为庄子的哲学是美学而非宗教,所以庄子并不要去解决个体对死亡的恐惧和悲伤。

联系庄子哲学的全部看,这种观点是站不住脚的。

恰恰相反,我们认为庄子深深地为死亡而焦虑。

这不仅因为《庄子》一书有死生亦大矣之类话语,更主要的是:一个不关心死的人、一个没有死亡焦虑的人,不可能对人生的时间性有那么强烈的感受,更不可能大谈死生问题,不管从什么角度谈。

如果真的不关心死,真的没有死亡焦虑,那他应当根本就不谈死、不接触这个话题。

惧怕死的表现方式有多种,不必都是直接喊我怕死。

诚然,表面看来庄子谈的不是怕死,而是如何才能不怕死,根本不必要怕死,要做到齐死生。

但实际上,只有怕死的人才会去苦心设计不怕死的策略。

一个人如果本无死亡恐惧、又何必去思考如何才能不怕死呢?他应当对这个话题根本就不感兴趣。

这样看,《庄子》一书中的齐死生、不知悦生,不知恶死之类放达之语,鼓盆而歌之类洒脱之举(被认为是一种审美的超越方式),都不过是一些假象或不由衷之语。

庄子说:死,无君于上,无臣于下;亦无四时之事,从然以天地为春秋,虽南面王乐,不能过也(《庄子.至乐》);彼以生为附赘悬疣,以死为决疣溃痈;夫若然者,又恶知死生先后之所在?(《《庄子.大宗师》)但既然死这么舒服,为什么不干脆以行动来选择死呢?这不可以免却许多烦恼么?或者至少,你为什么还要喋喋不休地重复同一个话题呢?此类被用来说明庄子不怕死的话语,在我看来正好证明庄子骨子里的极度怕死。

其实,不但庄子感受到了人生的短暂,孔子亦然。

孔子很少直接谈死及死后,但这不足以证明其对人生有限没有意识。

《论语·子罕》:子在川上日:‘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时间如江水一般的流去,这并不仅是对自然时间的概括,更是对生命有限的感叹,正因为这样,才有不舍昼夜的自勉自励。

这不正好表明了孔子对人生的时间有限性的深刻启悟和焦虑么?当然,孔子是一个重实践的人,他更注重通过有生之年的行动、功业超越死,而不是整天沉浸在死亡的焦虑中,所谓朝闻道,夕死可矣。

中国文化和中国哲学(尤其是庄子哲学)中对于生命的时间有限性的认识,对中国文学的死亡主题产生了重大影响,成为中国文学死亡书写的哲学依据。

无论是庄子的归于自然、儒家的不朽冲动还是杨朱的享乐主义,都是在意识到生命有限之后设计出的超越策略。

在文学中,关于人生短暂的感叹是一个常久不衰的主题。

诸如:日月忽其不淹兮,汩余若将不及兮,恐年岁之不吾与,老冉冉其将至兮,恐修名之不立(屈原《离骚》);人生寄一世,奄忽若飚尘,人生天地间,忽若远行客,人生非金石,岂能长寿考?(以上东汉《古诗十九首》);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曹操《短歌行》);其生兮若浮,其死兮若休(贾谊《鹏鸟赋》)[6];天地无终极,人命若朝霜(曹丕《送应氏》之二);人生如寄,多忧何为?今我不乐,岁月如驰(曹丕《善哉行》);人生一世间,忽若暮春草(徐干《室思》);人生自有命,但恨生日稀(孔融《杂诗》之二);人生若尘露,天道邈悠悠(阮籍《咏怀》三十二);年往迅劲矢,时来亮急弦(陆机《长歌行》);日月掷人去,有志不获聘(陶渊明《杂诗》之三);寒暑有代谢,人道每如兹(陶渊明《饮酒》之一),等等。

从这些俯拾即是的大量感叹中,我们可以相当强烈地感受到古人对人生短暂、光阴似箭的清醒意识和敏锐感受。

尽管这里有入世不得志的美人迟暮(如屈原),也有人生如梦的虚无主义、享乐主义(如古诗十九首、陶渊明),一个是儒家传统,一个是道家传统,价值尺度各异,但作为对生命之时间性的认识则一。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似乎从汉魏时起,古人就倾向于选用相对固定的意象来传达对生命时间性的感受,如日月、日暮、岁暮、飘尘、朝露、朝霜,等等。

这些意象都有光阴易逝、人生短暂的文化内涵。

如日月的交替表明了时间的流逝;飘尘、风尘等将生命比作随风飘逝的尘土,言其无常;朝露、朝霜等意象则突出了人生的极其短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