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漱溟中山大学哲学系演讲
儒学的现代转型——论梁漱溟的哲学话语方式

儒学的现代转型——论梁漱溟的哲学话语方式
宋志明
【期刊名称】《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13(012)005
【摘要】梁漱溟是第一个使用现代哲学话语方式讲儒学的人.他以“大生命”作为对儒学做哲理阐释的本体论依据,以“直觉”作为儒学做哲理阐释的认识论依据.梁漱溟对儒学价值观的新阐发,就是解构儒家即成的伦理规范体系,保留儒学人性善的价值理念.他的第一个着眼点是论证儒家的合群体性原则,强调和谐的理念,希望以此解决当时中国社会面临破产的问题,达到中国社会重建的目的.第二个着眼点是论证儒家的内在性原则,试图重建“安身立命之地”.他肯定人的生命本性中有自我完善的终极依据,符合儒家的一贯主张.在梁漱溟的价值观中,由于没有把内在性同经世致用联系在一起,因而显得十分抽象.他对个人主义、功利主义价值观的批评是深刻的,有力地揭示了西方现代社会中流行的“现代病”,足以使我们引以为戒.
【总页数】7页(P5-11)
【作者】宋志明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北京100872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B26
【相关文献】
1.梁漱溟与现代新儒学--为纪念梁漱溟诞辰110周年而作
2.儒学的社会化与社会化的儒学——梁漱溟文化哲学简论
3.现代新儒学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交汇点--从《人心与人生》看梁漱溟晚年思想的变化
4.在中西哲学的融合中重建儒学——梁漱溟新儒学思想探析
5.“五四”时期梁漱溟的“新儒学哲学”与柏格森哲学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从直觉到自觉——梁漱溟道德功夫的演进轨迹

从直觉到自觉——梁漱溟道德功夫的演进轨迹
王若曦
【期刊名称】《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17(023)002
【摘要】早期与后期思想之异同、对儒家与佛家思想之认识变化是探讨梁漱溟道德功夫的演进轨迹的两个基本视域.早期,梁漱溟的道德功夫以一任直觉为主,辅以对意欲的调和.后期,梁漱溟转而强调生命的不懈奋进与人心的良知自觉.其早期思想中的两种功夫分别对应着儒、佛两家的两种本体,内蕴着一种紧张关系.后期,梁漱溟转而开始强调儒佛两家在成德功夫上的相通,缓解了其紧张关系.这种道德功夫的转变,一方面体现了梁漱溟对传统思想资源的重新取舍,另一方面也体现了梁漱溟对儒佛关系的自觉调整.这种转变促使早期梁漱溟思想中的善恶二元对立的倾向发展为更加辩证的对立统一的关系.梁漱溟先生在西方文化冲击的背景下,将儒佛两家的成德功夫落实于自觉的不懈奋斗上,为我们提供了一个传统道德现代转型的有益范型.【总页数】5页(P29-33)
【作者】王若曦
【作者单位】南京大学哲学系,江苏南京,210023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B261
【相关文献】
1.梁漱溟直觉主义认识论探微 [J], 樊志辉;张灵馨
2.20世纪20年代学界对梁漱溟直觉文化观的批评 [J], 曾小珍
3.梁漱溟直觉主义认识论探微 [J], 樊志辉张灵馨;
4.从“直觉”到“理性”——梁漱溟对儒家道德心性的诠释 [J], 王磊;阎文成;
5.美国教师专业道德守则的演进轨迹、理论旨趣与政策启示 [J], 苏启敏;陶燕琴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梁漱溟中山大学哲学系发言

梁漱溟中山大学哲学系发言梁漱溟,蒙古族,中国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国学大师、爱国民主人士,主要研究人生问题和社会问题,现代新儒家的早期代表人物之一,有“中国最后一位大儒家”之称。
梁漱溟先生的一生,是“嘹亮清楚”的一生,是真正堪称“勇敢者”的一生。
与梁漱溟先生大约同时代的郭沫若和冯友兰,都是大才子,大学问家。
就才气、学问讲,与梁先生难分伯仲。
但是,郭、冯二人都在历史上留下了遗憾,就审辩式思维而言,都有可议之处。
相比之下,梁先生确实活得“顺适通达”。
以下分享梁漱溟先生1928年应邀在广州中山大学哲学系演讲的部分内容世界上的学问,在深层其实是相通的。
不同的思考者往往是异途同归,异曲同工。
《逻辑哲学论》是维特根斯坦生前正式出版的唯一的一本学术著作。
这本书共7章,这句话是作为全书结论的第7章中仅有的一句话。
梁漱溟先生在这次演讲中说:“道理越看得明透,越觉得无话可说,还是一点不说的好。
心里明白,口里讲不出来。
”“哲学问题的解决每存于个人主观,不能与人以共见。
古人早都解决,而后人只能从头追问”。
老子讲:“道可道非常道”。
庄子讲:“意之所随者,不可以言传也……知者不言,言者不知”。
智者们的言说何其相似呀。
今天,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学校学习最重要的目标并不是掌握一些特定的知识,不是那些可以很容易通过移动互联借助“百度”、谷歌等工具搜索到的特定知识,而是发展学生的审辩式思维。
在世界快速变化的21世纪,审辩式思维是最重要的核心职业胜任力和职业竞争力。
怎样进行思考?怎样提高自己的思维层次和水平?对此,梁漱溟先生确实有所体悟,他的看法确实值得我们品味,确实可以带给我们启示。
哲学不是人人所能够学得的。
没有哲学天才的人,便不配学哲学;如果他要勉强去学,就学一辈子,也得不到一点结果。
哲学这项学问,只是少数人所能享的一种权利,是和艺术一样全要靠天才才能成功,与科学完全不同。
学科学的人,只要肯用功,多花些时间,总可学个大致不差。
中山大学哲学系推荐书目一览表

中山大学哲学系推荐书目一览表一、精读书目(一)马克思主义文选4篇1、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2、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第一章3、毛泽东:《实践论》4、邓小平:《在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的谈话要点》(二)著作8部1、《老子》2、《论语》3、《唐诗三百首》4、《红楼梦》(三册)5、《柏拉图对话录(选集)》6、亚里士多德:《尼各马可伦理学》7、《莎士比亚选集》8、《文章选读》(林寿康主编)二、泛读书目(一)马克思主义哲学著作;共10本1、《马恩选集》(四册)2、《毛泽东选集》(四册)3、列宁:《哲学笔记》4、《邓小平选集》(第三卷)(二)哲学;共20本1、《周易》2、《庄子》3、《四书》(可用朱熹《四书章句集注》本)4、《荀子》5、《孙子兵法》6、王充:《论衡》7、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8、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9、张岱年:《中国哲学大纲》10、宗白华:《美学散步》(或《艺境》11、笛卡儿:《工具篇》12、康德:《未来形而上学导论》13、黑格尔:《小逻辑》14、波普:《猜想与反驳》15、罗素:《人类的知识》16、维特根斯坦:《逻辑哲学论》17、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引论》18、皮亚杰:《发生认识论原理》19、罗素:《西方哲学史》20、梯利:《西方哲学史》(三)历史;共8本1、司马迁:《史记》2、希罗多德:《历史(希腊波斯战争史)》3、汤恩比:《历史研究》4、伯恩斯等:《世界文明史》(四)语言学、文学、艺术;共14本1、刘勰:《文心雕龙》2、刘义庆:《世说新语》3、张彦远:《历代名画记》4、刘熙载:《艺概》5、《唐宋诗词》(或《唐宋诗词选》)6、王国维:《人间词话》7、朱光潜:《文艺心理学》8、《鲁迅选集》9、莱辛:《拉奥孔》10、丹纳:《艺术哲学》11、索绪尔:《普通语言逻辑学教程》12、《剑桥艺术史》(五)自然科学;共2本1、《爱因斯坦文集》(选读一册)2、李约瑟:《中国科技史》(选读一册)==============================中国哲学史泛读书目——今人著述章太炎:《检论》、《国故论衡》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王国维:《静安文集》胡适:《胡适学术文集——中国哲学史》(两卷本)傅斯年:《性命古训辨证》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中国哲学史》(两卷本)、《三松堂学术文集》、《贞元六书》(主要为《新理学》)侯外庐:《中国思想通史》(第一卷)汤用彤:《汤用彤学术文集》(主要为《魏晋玄学论稿》)、《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两卷本)钱穆:《先秦诸子系年》、《国学概论》、《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两卷本)、《朱子新学案》牟宗三:《中国哲学十九讲》、《才性与玄理》、《心体与性体》(三卷本)、《现象与物自身》唐君毅:《中国哲学原论》(原道篇)徐复观:《中国人性论史(先秦篇)》、《两汉思想史》(三卷本)、《儒家政治思想与自由民主人权》、《学术与政治之间》、《中国思想史论集》肖公权:《近代中国与新世界——康有为变法与大同思想研究》周予同:《周予同经学史论著选集》李泽厚:《中国古代思想史论》、《中国现代思想史论》庞朴:《良莠集》、《一分为三¾¾中国传统思想考释》余英时:《中国传统思想的现代诠释》、《论戴震与章学诚》、《士与中国文化》、《钱穆与中国文化》、《现代儒学论》、《朱熹的历史世界》(上下篇)黄仁宇:《万历十五年》杜维明:《儒家思想新论》、《道学政¾¾论儒家知识分子》、《论儒学的宗教性》成中英:《中西哲学的会通》林毓生:《中国传统思想的创造性转化》黄俊杰:《孟学思想史论》(三卷本,已出二卷)、《东亚儒学的新视野》刘小枫:《个体信仰与文化理论》第四编陈来:《儒家思想的起源》、《有无之境》、《古代思想文化的世界》葛兆光:《中国思想史》(两卷本)、《思想史研究课堂讲录》何怀宏:《良心论》杨国荣:《心学之思》梁治平:《寻求自然秩序的和谐》罗志田:《国家与学术:清季民初关于“国学”的思想争论》王凡森:《古史辨运动的兴起》陈立胜:《王阳明“万物一体”——从“身—体”的立场看》陈少明:《〈齐物论〉及其影响》、《等待刺猬》附:外国学者中译著作沟口雄三:《中国前近代思想之曲折与展开》、《日本人视野中的中国学》史华慈:《古代中国的思想世界》、《寻求富强:严复与西方》列文森:《儒教中国及其现代命运》艾凯:《最后一个儒家:梁漱溟与现代中国的困境》葛瑞汉:《论道者:中国古代哲学论辩》芬格莱特:《孔子:即凡而圣》艾尔曼:《从理学到朴学——中华帝国晚期思想与社会变化面面观》、《经学、政治和宗族——中国帝国晚期常州今文学派研究》郝大维、安乐哲:《孔子哲学思微》----------------------------------西书泛读(现代)尼采:《权力意志》韦伯:《经济与社会》(两卷本)、《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社会科学方法论》维特根斯坦:《哲学研究》、《论确定性》(另译《论确实性》)胡塞尔:《欧洲科学的危机与先验现象学》、《哲学作为严格科学》萨特:《想像心理学》雷蒙·阿隆:《社会学主要思潮》利科:《解释学与人文科学》、《解释的冲突》哈贝马斯:《认知与兴趣》、《公共领域的结构转换》、《交往行为的理论》英伽尔顿:《对文学的艺术作品的认识》苏珊·朗格:《情感与形式》阿佩尔:《哲学的改造》波兰尼:《个体知识》皮亚杰:《发生认识论》库恩:《科学革命的结构》罗蒂:《哲学与自然之镜》海耶克:《自由秩序原理》(另译《自由大宪章》)、《法律、立法与自由》(两卷本)罗尔斯:《正义论》、《政治自由主义》伯林:《俄国思想家》、《自由四论》福轲:《词与物》、《狂癫与文明》麦金太尔:《德性之后》、《谁之正义?何种合理性?》吉尔兹:《文化的解释》、《地方性知识》泰勒:《自我的根源》哈特:《法律的概念》德沃金:《认真对待权利》、《原则问题===============中山大学哲学系本科生必读书目简介1、《老子》又称《道德经》。
梁漱溟论孔子的人生哲学

梁漱溟论孔子的人生哲学
张金荣;杨青
【期刊名称】《徐州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16(031)003
【摘要】梁漱溟认为,孔子人生哲学中最重要的观念是仁,仁是原来人有的心,是真正的生命,是活气;仁的生活就是人原来的生活,亦即是孔子最高的理想。
与此仁的生活相伴随者即是乐,所谓乐者是生机的活泼。
而此仁的生活之现于外者即是人世间的许多礼,所谓礼者是出于我们的心情自然之表示,也就是行于世的许多人与人之间的情谊关系、伦理关系。
行此仁的生活就必须树立合理的人生态度,一方面是不外找,包括看自己,看当下,非功利;另一方面是不懈怠,包括不迁怒,不贰过。
【总页数】4页(P55-58)
【作者】张金荣;杨青
【作者单位】中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南长沙 410083;中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南长沙 410083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2
【相关文献】
1.梁漱溟早期论孔子人生哲学的逻辑结构 [J], 徐古祥
2.孔子人生哲学与乡村建设--梁漱溟对儒学未来发展方向的思考 [J], 徐福来
3.浅析儒家人生哲学之孔子的人生哲学 [J], 刘开强
4.试论胡适和梁漱溟对孔子人生哲学的现代阐释和转换 [J], 刘长林
5.老庄人生哲学及其与孔子人生哲学的比较 [J], 钱耕森;李仁群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梁漱溟对中国哲学的认识与探索

梁漱溟对中国哲学的认识与探索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作为中国现代史上极具影响力的人物之一,梁漱溟不仅是坐而论道的思想家,还是立而行道的实践家,其一生始终徘徊于“学术”和“政治”之间。
“学术”与“政治”的双向进路,确立了他在中国现代史上的独特地位与贡献。
他出入佛儒,融摄古今,又糅合中西,构建了中国现代哲学史上第一个哲学体系~“新孔学”。
通览梁漱溟研究之现状,学界对他的文化哲学、人生哲学、儒佛思想、中西文化观与乡村建设理论的研究,可谓汗牛充栋、难以尽举,但对其中国哲学思想则关注不够,仍有重新审视与深掘之必要。
有鉴于此,笔者不掇冒昧,通过研读梁漱溟的学术论著,对其中国哲学思想的大纲节目与基本义旨作一扼要评析,深掘其本意、探寻其精髓并剖判其得失,作为当前中国哲学研究的借鉴。
不妥之处,恳请学界专家多多批评指正。
一、中国哲学的研究对象:生命当代学者李承贵指出:中国传统哲学的研究对象是生命,并以生命现象诠释天地万物。
中国现代哲学对传统哲学在以生命为研究对象这一特质上,也达成了共识。
1作为现代新儒学的开山祖师,梁漱溟亦概莫能外,将生命作为中国哲学的研究对象。
与先贤略有不同,他站在中国哲学本位的立场上,通过中西哲学比较研究来反观中国哲学的研究对象。
梁漱溟认为,中西哲学的研究对象截然不同,并从历史深处寻找理论依据。
他说,西方古代哲学“对于自然的、对于静体的一方面特别发达”0-,而中国传统哲学则不然“像这种呆板的静体的问题,中国人并不讨论。
中国自极古的时候传下来的形而上学,作一切大小高低学术之根本思想的是一套完全讲变化的一绝非静体的”H442。
也就是说,西方古代哲学注重宇宙本体的探索,以客观的静体为研究对象;中国传统哲学则崇尚健动,以动态眼光审视宇宙万物,多是关注生生不息、流动不止的物体一生命,而对客观的静体缺乏兴致。
梁漱溟哲学文化观及其对当代文化建设的启示.docx

梁漱溟哲学文化观及其对当代文化建设的启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经济建设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但是与之相适应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相对落后,未能为社会主义建设提供应有的支持。
当代中国文化建设在理论和实践方面都存在着一些不足,完全借鉴西方理论无法真正成为建设中国特色文化理论的依据,而固守中国传统文化又不能胜任为经济发展提供动力和支持的任务。
梁漱溟先生的哲学文化观,在当代多位文化观同时到场的复杂文化背景下,为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提供了一种对待文化的模式。
一、当代文化建设面临的主要困境当代文化建设中主要面临三个问题:理论上,当代文化建设中缺乏本体论支持;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问题;西方文化的位置尴尬问题。
(一)文化哲学本体不确定对文化哲学本体问题探寻的活动其实质在于以文化哲学的方式去把握世界文化现象存在的基本依据。
当前转型期的中国文化建设面临多位文化观同时到场状况,主要有西方文化哲学本体论支撑的文化观和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的文化观,二者单独作为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依据都是不合理的,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文化观仍然没有形成。
(二)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问题1.中国传统文化的界定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界定众说纷纭,但是本文倾向于此种界定,即“所谓中国传统文化,是指1949年之前中华民族所创造的与中华民族生存方式相适应的并历史积累起来的一切文化成果,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习惯、哲学、生活方式、生产方式、思维方式,以及社会各种规范制度等等,这是广义而言;狭义的中国传统文化,主要是指精神形态,或说理论形态,或说观念形态的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既应该包含古代优秀文化遗产,还要包含近代学者的贡献以及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等包含文化建设的内容。
2.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困难中国传统文化时间跨度大,内容非常广泛,在继承中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儒释道之间的关系,毛泽东思想对马列主义中国化所作的贡献等,对传统文化的界定和评价不一而足。
现代新儒家梁漱溟的自觉观

现代新儒家梁漱溟的自觉观梁漱溟是二十世纪中国著名的哲学家、思想家、文化人物,他是一位杰出的新儒家代表。
梁漱溟在他的哲学思想中,注重对个人自觉、社会自觉的探讨,提出了“自觉观”这一重要概念,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来阐述梁漱溟的自觉观的内容。
一、自觉观的定义在梁漱溟看来,“自觉”是人类生命的最高价值,是人类发展的动力和方法。
自觉是指个体认识自己和世界的能力,是主体意识的表现。
自觉的本质是认识和掌握自然界、社会和人类自身的规律性和客观性。
自觉观就是指个体对自己和社会的认识,即该个体对自己的处境和周围环境必须有一个全面、深入的了解。
1. 思维方面自觉是个体对自己和世界的认识,其中最重要的一种表现就是思维。
梁漱溟认为,思维贯穿了整个发展过程,是自觉的核心内容。
一个人是否具有自觉,关键取决于思维是否自觉和清晰。
思维自觉的一个重要体现就是有正确的逻辑。
人的思维必须要有自己的主见和独立性,不能被外物所动。
2. 道德方面自觉意识到道德的意义和价值是梁漱溟自觉观的另一重要方面。
道德的本质是以人为本、以心为根、以德为基础。
在一个人的道德观念的基础上,他的事业更容易获得成功,也更有奋斗的动力和方向。
3. 行动方面自觉的行动精神是梁漱溟自觉观的最终体现。
自觉的人在做事情时,不仅要有目的性和计划性,还要注重自己的行动方式和方法。
行动可以启示一个人的自觉性和决心。
1. 促进发展自觉不断地提示个体去发现自己的本质和潜力,是发展的重要因素。
当个体意识到自己面临的困境时,认识到自己需要更加努力才能成功,这种自觉能够鼓舞人们的勇气和信心,从而激发自己的创造力和创新力,进而促进人类的发展。
2. 提高工作效率自觉可以提高个体的工作效率。
自觉的人懂得用规律的手段来提高工作效率,从而将工作质量和数量同时体现出来。
自觉的人能够在日常工作中快速反应,随时调整自己的态度,迅速做出决策和行动。
3. 改善个人和社会自觉能够促进一个人的内在发展和成长,使其拥有更高水平的思维、道德和行动能力,并发挥积极的社会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梁漱溟中山大学哲学系演讲梁漱溟,蒙古族,中国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国学大师、爱国民主人士,主要研究人生问题和社会问题,现代新儒家的早期代表人物之一,有“中国最后一位大儒家”之称。
梁漱溟先生的一生,是“嘹亮清楚”的一生,是真正堪称“勇敢者”的一生。
与梁漱溟先生大约同时代的郭沫若和冯友兰,都是大才子,大学问家。
就才气、学问讲,与梁先生难分伯仲。
但是,郭、冯二人都在历史上留下了遗憾,就审辩式思维而言,都有可议之处。
相比之下,梁先生确实活得“顺适通达”。
以下分享梁漱溟先生1928年应邀在广州中山大学哲学系演讲的部分内容
世界上的学问,在深层其实是相通的。
不同的思考者往往是异途同归,异曲同工。
《逻辑哲学论》是维特根斯坦生前正式出版的唯一的一本学术著作。
这本书共7章,这句话是作为全书结论的第7章中仅有的一句话。
梁漱溟先生在这次演讲中说:“道理越看得明透,越觉得无话可说,还是一点不说的好。
心里明白,口里讲不出来。
”“哲学问题的解决每存于个人主观,不能与人以共见。
古人早都解决,而后人只能从头追问”。
老子讲:“道可道非常道”。
庄子讲:“意之所随者,不可以言传也……知者不言,言者不知”。
智者们
的言说何其相似呀。
今天,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学校学习最重要的目标并不是掌握一些特定的知识,不是那些可以很容易通过移动互联借助“百度”、谷歌等工具搜索到的特定知识,而是发展学生的审辩式思维。
在世界快速变化的21世纪,审辩式思维是最重要的核心职业胜任力和职业竞争力。
怎样进行思考?怎样提高自己的思维层次和水平?对此,梁漱溟先生确实有所体悟,他的看法确实值得我们品味,确实可以带给我们启示。
哲学不是人人所能够学得的。
没有哲学天才的人,便不配学哲学;如果他要勉强去学,就学一辈子,也得不到一点结果。
哲学这项学问,只是少数人所能享的一种权利,是和艺术一样全要靠天才才能成功,与科学完全不同。
学科学的人,只要肯用功,多花些时间,总可学个大致不差。
与科学不同,学哲学不仅要有天才,并且还要下功夫,才有成功的希望。
哲学所研究的问题,近在眼前,又远在天边。
寻常随处遇到,深远难知究竟。
因此,各种科学都有进步,独哲学自古迄今不见进步。
实则哲学问题并非没有进步,只是进步无法与人共享。
科学问题的解决可以摆出外面与人共见,哲学问题的解决每存于个人主观,不能与人以共见。
古人早都解决,而后人只
能从头追问。
哲学的进步不存于正面,而在负面,即指示“此路不通”。
我不但从未动过研究哲学的念头,而且根本未曾动过求学问的念头。
走上现在这条路,只是因为我喜欢提问题。
大约从十四岁开始,总有问题占据在我的心里,从一个问题转入另一个问题,一直想如何解答,解答不完就欲罢不能,就一路走了下来。
提得出问题,然后想要解决它,这大概是做学问的起点吧。
为什么会不断有问题?这是由于我很容易感觉到事理之矛盾,或者很容易感觉到没有道理,或者看到两个以上的道理。
当我觉出有两个道理的时候,我即失了主见,便不知要哪样才好。
眼前有了两个道理或更多的道理,心中便没了道理,很是不安,却又丢不开,如是就占住了脑海。
或许学问大都以这种感觉为起点吧。
所谓学问,就是对问题说得出道理,有自己的想法。
想法似乎人人都是有的,但又等于没有。
因为大多数人的头脑杂乱无章,人云亦云,对于不同的观点意见,他都点头称是,等于没有想法。
用心想一个问题,便会对这个问题有主见,形成自己的判断。
说是主见,称之为偏见亦可。
我们的主见也许是很浅薄
的,但即使浅薄,也终究是你自己的意见。
什么是哲学的道理?就是偏见!有所见便将之视为普遍的道理,因执于其所见而极端地排斥旁人的意见,不承认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道理。
美其名曰主见亦可,斥之曰偏见亦可。
何谓学问?有主见就是学问!学问不学问,并不在读书之多少。
大家不要被以往的哲学家吓住。
我们的主见也许是很浅薄,但浅薄亦好,要知虽浅薄也还是我的。
许多哲学家的哲学也很浅,就因为浅,便很行。
胡适之先生的哲学很浅,亦很行。
因为这是他自己的,纵然不高深,却是心得,而亲切有味。
所以说出来便能够动人,能动人就行了!他就能自成一派,其他人不行,就是因为其他人连浅薄的哲学都没有。
没有学问的人并非肚里没有道理,脑里没有理论,而是心里没有问题。
将古今中外的哲学都学了,道理有了一大堆,问题却没有一个,就成了莫可奈何的绝物。
有主见,才有你自己;有自己,才有旁人,才会发觉前后左右都是与我意见不同的人。
这时候,你感觉到种种冲突,种种矛盾,种种没有道理,又种种都是道理。
于是就不得不第二步地用心思。
面对各种问题,你自己说不出道理,不甘心随便跟着人家说,也不敢轻易自信,这时你就走上求学问的正确道路了。
从此以后,前人的主张、今人的言论,你不会轻易放过,
稍有与自己不同处,便知道加以注意。
你看到与自己想法相同的,感到亲切;看到与自己想法不同的,感到隔膜。
有不同,就非求解决不可;有隔膜,就非求了解不可。
于是,古人今人所曾用过的心思,慢慢融汇到你自己。
你最初的一点主见,成为以后大学问的萌芽。
从这点萌芽,你才可以吸收养料,才可以向上生枝发叶,向下入土生根。
待得上边枝叶扶疏,下边根深蒂固,学问便成了。
这是读书唯一正确的方法,不然读书也没用处。
会读书的人说话时,说他自己的话,不堆砌名词,不旁征博引;反之,引书越多的人越不会读书。
古人说“学然后知不足”,真是不错。
只怕你不用心,用心之后,就知道要虚心了。
自己当初一点见解之浮浅,不足以解决问题。
学问的进步,不单是见解有进步,还表现在你的心思头脑锻炼得精密了,心气态度锻炼得谦虚了。
心虚思密是求学的必要条件。
最不好的毛病是说自家都懂。
问你,柏拉图懂吗?懂。
佛家懂吗?懂。
儒家懂吗?懂。
老子、阳明也懂;康德、罗素、柏格森……全懂得。
说起来都像自家熟人一般。
对于前人之学,总不要说自己都懂。
因为自己觉得不懂,就可以除去一切浮见,完全虚心地先求了解它。
一种常见的毛病是:自己头脑简单,却说人家头脑简单;
自己粗浅,却看人家粗浅。
想当然地对别人批评攻击。
可以说是有意无意地栽赃。
与此类人相反,遇到不同的意见思想,我总疑心对方比我高明,疑心对方他必有我所未及的见闻,不然,他何以不和我作同样判断呢?疑心他必有精思深悟过于我,不然,何以我所见如此而他所见如彼呢?
两句话希望大家常常存记在心,第一,“担心他的出乎我之外”;第二,“担心我的出乎他之下”。
我二十岁的时候,先走入佛家的思想,后来又走到儒家的思想。
因为自己非常担心的缘故,才去留意人家对佛家儒家的批评,才去努力了解西洋的道理。
辨察愈密,追究愈深,零碎的知识,片段的见解,都没有了;心里全是一贯的系统,整个的组织。
如此,就可以算成功了。
到了这时候,才能以简御繁,才可以学问多而不觉得多。
凡有系统的思想,在心里都很简单,仿佛只有一两句话。
凡是大哲学家皆没有许多话说,总不过一两句。
很复杂很沉重的宇宙,在他手心里是异常轻松的——所谓举重若轻。
学问家如说肩背上负着多沉重的学问,那是不对的;如说当初觉得有什么,现在才晓得原来没有什么,那就对了。
道理越看得明透,越觉得无话可说,还是一点不说的好。
心
里明白,口里讲不出来。
反过来说,学问浅的人说话愈多,思想不清楚的人名词越多。
让一个没有学问的人看见,真要把他吓坏了!其实道理明透了,名词便可用,可不用,或随意拾用。
有无学问在于能否解决问题。
比方学武术的十八般武艺都学会了,表演起来五花八门很像个样。
等到打仗对敌,叫他抡刀上阵,却发现一套武艺都白学了。
如果不能解决问题,那学问必是没到家。
如果学问已经通了,就可以解决问题。
真学问的人,学问可以完全归自己运用。
假学问的人,学问在他的手里完全不会用。
学问里面的甘苦都尝过了,再看旁人的见解主张,其中得失长短都能够看出来。
这个浅薄,那个到家,这个是什么分数,那个是什么程度,都知道得很清楚;因为自己从前也是这样,一切深浅精粗的层次都曾经过。
思精理熟之后,心里就没有一点不透的了,讲出的每一句话都非常的晶亮透辟。
如果大家按照我的方法去做功夫,循此以求,不急不懈,持之以恒者,则祛俗解蔽,未尝不可积渐以进。
至于我个人,于学问实说不上。
上述八层,前四层诚然是我用功的路径;后四层,往最好里说,亦不过庶几望见之耳——只是望见,非能实有诸己。
少时妄想做事立功而菲薄学问;二三十岁稍有深思,亦殊草率;近年问题益转入实际
的具体的国家社会问题上来。
心思之用又别有所在。
末了,我要向诸位郑重声明的:我始终不是学问中人,也不是事功中人。
我想了许久,我是什么人?我大概是问题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