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逻辑哲学论》的入口 - 中山大学哲学系

合集下载

社会工作专业书籍

社会工作专业书籍

1《社会工作学新论》,周永新,香港商务印书馆,1998;2《社会工作社会学》,丽娜.多米内利,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3《质的研究方法与社会科学研究》,陈向明,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4《发展的幻想》,许宝强,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5《社会学的想象力》,米尔斯,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1;6《社会学与我们》,迈克尔〃休斯等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8;7《社会工作:通向能力建设的助人自助——以广州社工参与灾后恢复重建的行动为例》,张和清,《中山大学学报》2010年第三期。

8《坚守信念——给社工学生的30封信》,甘炳光、陈伟道、文锦燕编著,香港城市大学,2006;9《微光处处——28位社会工作者的心路历程》,曾家达、高鉴国、游达裕编著,中国社会出版社,2009;10《社会工作直接服务理论与技巧》上下册,许临高,台北:洪业文化事业有限公司,1999。

书目:中国现代小说史杨义三卷本中国现代小说史夏志清一本《社会契约论》《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忏悔录》第1、2部埃米尔•论教育(上下卷)《卢梭传》卢梭•康德•歌德。

等等。

《福柯集》,。

《权力的眼睛——福柯访谈录 >。

《知识考古学》,。

《不正常的人》,。

《临床医学的诞生》。

《词与物:人文科学考古学》。

《性经验史》。

《疯癫与文明。

》。

《规训与惩罚》。

《福柯》。

《福柯的面孔》。

《福柯的生死爱欲。

》《福柯与酷儿理论》。

《福柯与性》。

《后现代性的哲学话语:从福柯到赛义德》。

《结构主义时代:从列维-斯特劳斯到福柯》。

《社会改造原理》。

《西方哲学史》。

《人类的知识》。

《逻辑与知识》。

《数理哲学导论。

》《婚姻革命》。

《快乐哲学。

《权威与个人》《人类有前途吗》。

《哲学问题》《罗素自传》其他书目A.胡适系列,共42本《胡适文集》(共12卷),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胡适日记全编》(共8卷),安徽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胡适之先生年谱长编初稿》(共10册),联经出版公司,1984年版。

《荀子》人性论的实质及逻辑理路

《荀子》人性论的实质及逻辑理路

2016年第6期(总第149期)/十一月号现代哲学MODERNPHILOSOPHYNo 62016/GeneralNo 149/November《荀子》人性论的实质及逻辑理路孙燕青【摘要】遵循以生言性的路径,《荀子》以情欲为人性之本,将人性论与形而上相剥离。

由于人的欲望具有共同性,在欲多物寡的情况下,人性之“恶端”必然勃发。

“恶端”是客观的,但它不是“原罪”,也不是人性中的一个部分或因素,而是一种诱因,一种在客观条件具备的情况下的必然趋势。

《荀子》由自然性的性伪分导出社会性的性伪合,再由性伪合而申礼治,其人性论的实质是性有恶端可化论。

在《荀子》,化性起伪的“化”不是改变而是教化之意,性伪合依旧立足于性伪分。

【关键词】性;恶端;伪;化;礼治中图分类号:B222 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7660(2016)06-0118-05 之所以以“《荀子》人性论的实质及逻辑理路”而非“荀子人性论的实质及逻辑理路”为题,是因为本文研究的不是荀子这个思想家的人性论,而是流传于今、名为《荀子》这部著作的人性论。

冯友兰在论述荀况与《荀子》的关系时提到:“先秦传下来的私人著作,题为某子某子者,都是经过汉朝人,特别是刘向、刘歆编辑过的。

题为某子,意思不过是说,这是以某人为首的某一个流派的人所作的文章。

它实际上是一个总集,不是一个人的别集。

所以其中有前后不一致,甚至自相矛盾的观点和论点。

”①《荀子》中的部分篇章尤其是《大略》以下五篇可能出自荀学后人,以《荀子》为题,可能在表述上更加严谨。

同时,以《荀子》而不是以荀子为题,也在相当程度上避开了作者考证能力欠缺的局限。

从《荀子》而非荀子的视角出发,其人性论的逻辑理路如下:一、《荀子》的人性论遵循着以生言性的路径展开 是否具有形而上的性质,是人性论问题的重要前提。

《荀子》的人性论遵循着以生言性的路径展开,其性不具备形上的含义。

关于什么是人性,《荀子·正名》认为:生之所以然者谓之性。

《逻辑哲学论》导读

《逻辑哲学论》导读
《逻辑哲学论》四个中译本
n 1、张申府《名理论》(1927),后由陈 启伟校订,《名理论(逻辑哲学论)》北 京大学出版社(1988)
n 2、郭英《逻辑哲学论》商务印书馆 (1962)
n 3、贺绍甲《逻辑哲学论》商务印书馆 (1996)
n 4、陈启伟《逻辑哲学论》河北教育出版 社(2003)
《维特根斯坦全集》中文版出版
n Home movies from early 20th century Europe are accompanied by voiceovers and written texts from Tractatus, and a somber, lyrical score. Scenes of bourgeois life are haunted by foreboding of the future.
家庭出身
n 参考江怡:维特根斯坦大事年表 n 1889年 4月26日生于维也纳,在天主教堂
受洗。 n 父亲Karl Wittgenstein是奥地利钢铁工
业领袖,“The Carnegie of Austria”,母 亲Lepoldine Kalmus是一个维也纳银行家 的女儿,音乐素养颇深,笃信罗马天主教。 n 路德维希是家中最小的孩子,他的前面有 四个哥哥(汉斯、库特、鲁道夫和保罗) 和三个姐姐(海尔曼、玛格丽特和海伦)。
教学目的: 本课程通过经典名著《逻辑哲学 论》的分析、导读,突出逻辑方法、哲学研究 的内在意义,展示逻辑、哲学与人生的关联融 通,有利学生理性分析能力与哲学思辨素质的 培养。
教材 n 教材: Tractatus Logico-Philosohicus,
Wittgenstein, Routledge & Kegan Paul LTD, 1922, 德英对照本, n 网上可以找到ebook:德英中对照版 n 参考: n 《逻辑哲学论》商务印书馆 1996年版 贺 绍甲 译本; n 《逻辑哲学论》商务印书馆 1962年版 郭 英 译本

2023年文学_经典哲学书籍推荐

2023年文学_经典哲学书籍推荐

2023年经典哲学书籍推荐2023年经典哲学书籍推荐一《人生的智慧》叔本华豆瓣评分:9.3(5343人评价)上海人民出版社如何幸福地度过这一生有话说本书围绕“幸福”,从“人的自身”,“人拥有的身外之物”,以及“你向别人显示的样子”三个方面,讨论健康、财富、名声、荣誉、养生和待人接物所应遵守的原则。

三句话感受这本书1.人,要么庸俗,要么孤独。

2.人生就像钟摆,在痛苦和无聊之间来回摆动。

3.平庸的人喜好与人交往,喜欢迁就别人,这是因为他们忍受别人要比忍受他们自己来得更加容易。

二《身份的焦虑》阿兰德波顿豆瓣评分:8.2(6274人评价)上海译文出版社关于焦虑的前世今生有话说你焦虑吗?它用通俗的话语告诉你焦虑的原因以及解决它的方法,教你巧妙地去克服焦虑感,做你自己。

三句话感受这本书1.我们的“自我”就像一只漏气的气球,需要不断充入他人的爱戴才能保持形状,而经不起哪怕是针尖麦芒大的刺伤。

2.要想停止注意某件事物,最快的方法就是将它购买到手——就如同要想停止欣赏某个人,最快的方法就是与其结婚。

3.生活就是用一种焦虑代替另一种焦虑,用一种欲望代替另一种欲望的过程。

三《沉思录》玛克斯奥勒留豆瓣评分:8.2(13892人评价)译林出版社古罗马皇帝的人生哲学有话说这是一本常读常新的书,文字质朴,谈不上字字珠玑,但却在说怎样善用自己的理性和灵魂,怎样活出人的睿智、慈悲和尊严。

三句话感受这本书1.绝不要去猜测别人的心里在想什么,琢磨别人心思的人从来都不是幸福的人,每个人都应该关注自己内心的所思所想,如果连这一点都做不到,那是很可悲可叹的。

2.所谓幸运的人乃是自己给自己安排幸运的人;所谓幸运乃是灵魂之良好的趋向,良好的动机,良好的行为。

3.一个人越接近宁静,越近于强有力,悲哀是一种脆弱,愤怒也是,二者皆能使人受伤,皆能使人崩溃。

四《爱的艺术》弗洛姆豆瓣评分:8.8(12820人评价)上海译文出版社心理学大师的情感心理分析有话说爱是一个需要学习的事情。

读书笔记《逻辑哲学论(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PPT模板思维导图下载

读书笔记《逻辑哲学论(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PPT模板思维导图下载

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分科 本)出版说明
英译者前言
导言
逻辑哲学论
2 前言
1
3
6 4
5
7
索引
译后记
谢谢观看
最新版读书笔记,下载可以直接修改
《逻辑哲学论(汉译世界 学术名著丛书)》
思维导图PPT模板
目录
01 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 书(分科本)出版说 明
02 英译者前言
03 导言
04 逻辑哲学论
05 索引
译后记
《逻辑哲学论》是路德维希·维特根斯坦的主要著作,也是逻辑实证主义的早期重要著作。维特根斯坦在这 本书中否定因果律,断言逻辑和数学的命题都是重言性质的,所有哲学史上争论的问题都是无意义的,哲学的任 务只是对语言进行逻辑分析,即日常语言的明确化。这种思想对后来分析哲学的发展有巨大的影响。

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

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

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专业代码:010101 )一培养目标1、本专业培养具有高深哲学理论素养,热爱祖国文化,品德优良,学风严谨,有较强的事业心和献身精神的高级专门人才和实际工作者。

2、要求博士研究生具有广博、深厚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知识和专业理论知识,熟练地掌握一门外语,初步掌握第二外语。

熟悉国内外本学科的研究状况,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现状和发展趋势,具有独立分析和创造性思考的能力,能熟练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和现代学术方法,对复杂课题进行独立地原创性研究。

3、毕业后可在高等院校、学术研究机构、政府机关、新闻出版等单位从事教学、研究、理论宣传和实际工作。

二研究方向1.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理论2.马克思哲学观研究3.唯物史观与社会发展理论4. 制度理论5.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三学制与学习年限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的学制为4年,达到正常毕业要求可提前1年毕业。

学习年限为3-7年。

四应修总学分数应修总学分:不少于13学分,其中必修课12学分,选修课不少于2学分,由导师自行安排,学分记入总学分。

五课程设置(具体见课程设置一览表)1 必修课: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计2学分。

专业外语,计2学分学位专业课,3学分第二外国语(英),计2学分。

第一外语为非英语的学生必修。

前沿讲座5学分(1)形式:本专业的前沿讲座主要就本学科发展的前沿问题和热点问题展开讨论,使本学科的博士研究生对当代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的趋势有清楚的了解,以便积极参加本专业的前沿问题或重大课题的研究。

前沿讲座采取主讲与讨论相结合的方式,即主讲人提出问题,阐明观点,随之进行讨论。

博士生参加前沿讲座的次数不得少于9次,其中个人主讲不得少于2次。

(2)考核方式:每参加三次前沿讲座计1学分,主讲一次计1学分。

2 选修课可选修1至2门课程,计入总学分。

第二外国语,2学分。

博士研究生第一外语为英语的,第二外国语可作为选修课,第一外国语为非英语的,则第二外国语必修英语。

中山大学哲学系推荐书目一览表

中山大学哲学系推荐书目一览表

中山大学哲学系推荐书目一览表一、精读书目(一)马克思主义文选4篇1、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2、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第一章3、毛泽东:《实践论》4、邓小平:《在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的谈话要点》(二)著作8部1、《老子》2、《论语》3、《唐诗三百首》4、《红楼梦》(三册)5、《柏拉图对话录(选集)》6、亚里士多德:《尼各马可伦理学》7、《莎士比亚选集》8、《文章选读》(林寿康主编)二、泛读书目(一)马克思主义哲学著作;共10本1、《马恩选集》(四册)2、《毛泽东选集》(四册)3、列宁:《哲学笔记》4、《邓小平选集》(第三卷)(二)哲学;共20本1、《周易》2、《庄子》3、《四书》(可用朱熹《四书章句集注》本)4、《荀子》5、《孙子兵法》6、王充:《论衡》7、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8、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9、张岱年:《中国哲学大纲》10、宗白华:《美学散步》(或《艺境》11、笛卡儿:《工具篇》12、康德:《未来形而上学导论》13、黑格尔:《小逻辑》14、波普:《猜想与反驳》15、罗素:《人类的知识》16、维特根斯坦:《逻辑哲学论》17、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引论》18、皮亚杰:《发生认识论原理》19、罗素:《西方哲学史》20、梯利:《西方哲学史》(三)历史;共8本1、司马迁:《史记》2、希罗多德:《历史(希腊波斯战争史)》3、汤恩比:《历史研究》4、伯恩斯等:《世界文明史》(四)语言学、文学、艺术;共14本1、刘勰:《文心雕龙》2、刘义庆:《世说新语》3、张彦远:《历代名画记》4、刘熙载:《艺概》5、《唐宋诗词》(或《唐宋诗词选》)6、王国维:《人间词话》7、朱光潜:《文艺心理学》8、《鲁迅选集》9、莱辛:《拉奥孔》10、丹纳:《艺术哲学》11、索绪尔:《普通语言逻辑学教程》12、《剑桥艺术史》(五)自然科学;共2本1、《爱因斯坦文集》(选读一册)2、李约瑟:《中国科技史》(选读一册)==============================中国哲学史泛读书目——今人著述章太炎:《检论》、《国故论衡》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王国维:《静安文集》胡适:《胡适学术文集——中国哲学史》(两卷本)傅斯年:《性命古训辨证》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中国哲学史》(两卷本)、《三松堂学术文集》、《贞元六书》(主要为《新理学》)侯外庐:《中国思想通史》(第一卷)汤用彤:《汤用彤学术文集》(主要为《魏晋玄学论稿》)、《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两卷本)钱穆:《先秦诸子系年》、《国学概论》、《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两卷本)、《朱子新学案》牟宗三:《中国哲学十九讲》、《才性与玄理》、《心体与性体》(三卷本)、《现象与物自身》唐君毅:《中国哲学原论》(原道篇)徐复观:《中国人性论史(先秦篇)》、《两汉思想史》(三卷本)、《儒家政治思想与自由民主人权》、《学术与政治之间》、《中国思想史论集》肖公权:《近代中国与新世界——康有为变法与大同思想研究》周予同:《周予同经学史论著选集》李泽厚:《中国古代思想史论》、《中国现代思想史论》庞朴:《良莠集》、《一分为三¾¾中国传统思想考释》余英时:《中国传统思想的现代诠释》、《论戴震与章学诚》、《士与中国文化》、《钱穆与中国文化》、《现代儒学论》、《朱熹的历史世界》(上下篇)黄仁宇:《万历十五年》杜维明:《儒家思想新论》、《道学政¾¾论儒家知识分子》、《论儒学的宗教性》成中英:《中西哲学的会通》林毓生:《中国传统思想的创造性转化》黄俊杰:《孟学思想史论》(三卷本,已出二卷)、《东亚儒学的新视野》刘小枫:《个体信仰与文化理论》第四编陈来:《儒家思想的起源》、《有无之境》、《古代思想文化的世界》葛兆光:《中国思想史》(两卷本)、《思想史研究课堂讲录》何怀宏:《良心论》杨国荣:《心学之思》梁治平:《寻求自然秩序的和谐》罗志田:《国家与学术:清季民初关于“国学”的思想争论》王凡森:《古史辨运动的兴起》陈立胜:《王阳明“万物一体”——从“身—体”的立场看》陈少明:《〈齐物论〉及其影响》、《等待刺猬》附:外国学者中译著作沟口雄三:《中国前近代思想之曲折与展开》、《日本人视野中的中国学》史华慈:《古代中国的思想世界》、《寻求富强:严复与西方》列文森:《儒教中国及其现代命运》艾凯:《最后一个儒家:梁漱溟与现代中国的困境》葛瑞汉:《论道者:中国古代哲学论辩》芬格莱特:《孔子:即凡而圣》艾尔曼:《从理学到朴学——中华帝国晚期思想与社会变化面面观》、《经学、政治和宗族——中国帝国晚期常州今文学派研究》郝大维、安乐哲:《孔子哲学思微》----------------------------------西书泛读(现代)尼采:《权力意志》韦伯:《经济与社会》(两卷本)、《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社会科学方法论》维特根斯坦:《哲学研究》、《论确定性》(另译《论确实性》)胡塞尔:《欧洲科学的危机与先验现象学》、《哲学作为严格科学》萨特:《想像心理学》雷蒙·阿隆:《社会学主要思潮》利科:《解释学与人文科学》、《解释的冲突》哈贝马斯:《认知与兴趣》、《公共领域的结构转换》、《交往行为的理论》英伽尔顿:《对文学的艺术作品的认识》苏珊·朗格:《情感与形式》阿佩尔:《哲学的改造》波兰尼:《个体知识》皮亚杰:《发生认识论》库恩:《科学革命的结构》罗蒂:《哲学与自然之镜》海耶克:《自由秩序原理》(另译《自由大宪章》)、《法律、立法与自由》(两卷本)罗尔斯:《正义论》、《政治自由主义》伯林:《俄国思想家》、《自由四论》福轲:《词与物》、《狂癫与文明》麦金太尔:《德性之后》、《谁之正义?何种合理性?》吉尔兹:《文化的解释》、《地方性知识》泰勒:《自我的根源》哈特:《法律的概念》德沃金:《认真对待权利》、《原则问题===============中山大学哲学系本科生必读书目简介1、《老子》又称《道德经》。

逻辑哲学论中文版

逻辑哲学论中文版

这是《逻辑哲学论》(2)的全部:2 发生的事情,即事实,就是诸事态的存在。

2.01事态是对象(事物)的结合。

2.011事物的本质在于能够成为事态的组成部分。

2.012逻辑中没有偶然的东西;如果一个事物能够出现在一个事态中,那么该事态的可能性必定已经预含于该事物之中。

2.0121如果一个事物本身能够独立存在,那么后来的适合于它的状况看来就是一种偶然的事情。

如果事物能够出现于事态之中,那么这一可能性必定一开始就已经存在于事物之中。

(在逻辑中没有纯粹是可能的事情。

逻辑涉及每一种可能性,而一切可能性都是逻辑的事实。

)正如我们根本不能在空间之外思想空间对象,或者在时间之外思想时间对象一样,离开同其他对象结合的可能性,我们也不能思想一个对象。

如果我能够思想在事态中结合的对象,我就不能离开这种结合的可能性来思想对象。

2.0122事物就其能够出现在一切可能的状况中而言是独立的,但是这种独立性的形式是一种与事态相联系的形式,即一种依赖的形式。

(词以两种不同的方式——单独地和在命题中——出现是不可能的。

)2.0123假如我知道一个对象,我也就知道它出现于诸事态中的所有可能性。

(每一个这种可能性必定在该对象的本性中。

)之后不可能发现新的可能性。

2.01231如果我要知道一个对象,虽然我不一定要知道它的外在性质,但是我必须知道它的一切内在性质。

2.0124如果给出所有的对象,那么同时也就给出了所有可能的事态。

2.013每个事物都像是在一个可能事态的空间里。

我可以设想这个空间是空的,但是我不能设想没有这空间的事物。

2.0131空间对象必须处在无限的空间之中。

(一个空间点就是一个主目(argument, 自变量)位置。

)视域里的一个斑块,虽然不一定是红的,但它必须有某种颜色:所以说它被颜色空间[Farbe nraum]所包围。

音调必须具有某种高度,触觉对象必须具有某种硬度,等等。

2.014 对象包含着一切状况的可能性。

2.0141对象出现在诸事态中的可能性就是对象的形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逻辑哲学论》的入口①黄敏维特根斯坦的《逻辑哲学论》决不像它表面上看起来的那样,是定义和观点的罗列,而是有极为严整的结构。

它从一个深思熟虑的起点开始,经过一条环环相扣的路线,最终达到作者在序言里所说的问题的最终解决。

如果哪个环节是不确定的,作者的目的就不会达到。

因此,需要有这样一种解读,完全地重构使《逻辑哲学论》中的命题得以支撑的论证,从而达到这样两个目的:其一,知道维特根斯坦本人的早期观点究竟是什么;其二,了解维特根斯坦思想后来的发展究竟是怎样的。

但这样的解读迄今为止并没有得到。

本文试图从解读《逻辑哲学论》前12个命题入手,得到一个主导性的论证,然后勾画出这个论证如何贯穿后续部分,最后我将表明,这个论证在《哲学研究》中再次出现。

在我看来,《逻辑哲学论》可以比作一盘围棋,每个论题都相当于一次落子,其最后结果是哲学问题的最终解决;了解棋理的人将看到每一步棋都是必然的。

这盘棋的关键在起手处建立的大模样,这就是前12个命题。

开篇的第一句话极易被错过——世界就是所有确实如此的情况(1)。

②这里首先给出了一个关于总体的概念。

但不止于此,这句话还说了什么,这要取决于我们如何翻译从句“was der Fall ist”。

我们可以把它翻译成“实际情况”,进而翻译成“事实”,但这立即错过了这样一个关键之处:当世界最初给出时,并不确切地作为事实的总体给出。

如果把世界当成事实的总体给出,我们得到的要么是定义,要么是关于世界的描述,但我们需要的却是一个为何要把世界分解为事实而不是物的论证。

1.1表明我们需要这样一个论证。

维特根斯坦强调说,“世界是事实的总和,而不是物的总和”(1.1)。

为了得到这样一个论证,我把1中的那个从句翻译成“确实如此的情况”,这样,世界就作为确定性的总体给出。

现在看看这里的论证。

维特根斯坦在剑桥大学的一次演讲中这样解释,“世界并不由物的列举以及关于这些物的事实所构成(就像是一场表演的节目单一样)……世界是什么,这是由描述,而不是由对象的列举所确定”(Wittgenstein, 112节)。

对于这个解释,韩林合和Ostrow的理解都不令人满意。

韩林合(2000,第36页)完全漏掉了引文前半部分,Ostrow(2002, 第23页)则没有充分注意“以及关于这些物的事实”。

Ostrow给出的说明是这样的,假定我们的列举中包含两个物a和b,以及一个关系R,这个列举既相容于包含aRb的世界,又相容于包含bRa的世界,因而无法确定地给出一个世界。

如果维特根斯坦的理由确实是上面引文中所说的,那么即使在包含了a,b,R的列表中加进了aRb,也不足以确定这个世界。

这正是要害之处。

1.1中说的是,世界不仅不是物的总和,而且,不能是事实和物的总和。

现在可以给出论证。

很容易看出,即使在关于世界的列表有a,b,R,以及aRb,我们仍然需要表明,单独列出的a和b构成了事实aRb,因此我们需要新的关系。

假定新的关系是C,于是又要把aC(aRb),bC(aRb)加入列表,如此构成无穷后退。

也许我们会说,既然列表中的“aRb”就已经表明了它是由a和b构成的,我们不需要新的关系C来表明这一点。

但在问题的这个阶段,需要确定的是什么东西确定地存在,也就是说,需要确定的是实体。

如果a和aRb都是实体,那么它们作为相互独立的东西给出,因而需要表明它们之间的关系。

这个论证可以推广得到两个结论。

其一,在一个关于世界的列表中,构成列表的各项间不能有①本论文得到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分析哲学运动及其遗产”(03BZX037)资助。

②后文凡引《逻辑哲学论》的地方均仅注明命题的号数。

关系;如果有关系,则进入无穷后退。

其二,如果说世界上存在不与任何东西建立关系的物是荒谬的,那么关于世界的列表中就不能有物。

仅当这两个结论同时成立,1.1、1.2、1.21才能成立。

因此,我认为维特根斯坦在写作《逻辑哲学论》时确实是以我给出的论证为基础的。

还可以构造另外一个无穷后退论证,以表明上述论证的抽象结构。

这个论证与布莱德雷著名的关系非实在性论证(Sprigge, 1994, 第378页)是一致的。

假定一个整体由一些元素组成,设这个由a和b组成的整体写成aRb,可以证明这个整体不能还原成关于其构成要素的任何枚举集合。

显然,集合{a,b}不能满足要求。

如果在集合中加入关系R,那么得到的枚举集{a,b,R}也不能满足要求,因为我们需要新的东西来使这三者结合起来,如此进入无穷后退。

如果把R理解成单独依赖于a 或b的东西,这不足以表明a和b结合了起来。

而如果把R理解成依赖于a和b的统一体的东西,那么这就已经假定了a和b的结合。

第二个论证不仅可以得到与第一个论证同样的推广结论,还可以得到事实不能还原成物的枚举这样一个结论。

从而得到这样一个结果:即使世界是由事实构成的,而事实是由物构成的,世界也不能由物构成。

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即使把世界由事实构成理解成一种还原,事实由物构成也不能是还原性的,因而这里的构成关系是不可传递的。

不仅如此,第二个论证也保证了复合物与简单物的区别,以及命题与名称的区别。

这两对区别中的前一个都不能还原成后一个的枚举,因而是一种范畴上的区别。

上述第一个论证是第二个论证的特例。

这是因为,在第一个论证中,随着新关系的加入,加入了新的事实,而第二个论证直接针对加入新关系所引起的后退。

罗素是从关系理论入手建立自己分析立场的(罗素,1982年,第5章),维特根斯坦肯定从他那里了解到了这个论证。

事实上,《逻辑哲学论》中多次提到内在关系与外在关系。

维特根斯坦甚至在命题4.1251中表示自己已经解决了关于内在关系与外在关系的问题。

如果我后面的解释站得住脚的话,《逻辑哲学论》的起点可以看成是对第二个论证的一种发展。

因此,我把这个论证称为《逻辑哲学论》的主论证(the master argument)。

命题1.11有点令人困惑,它说:“世界就是由事实以及这些就是一切事实这个情况决定的”。

这里实际上提到了两类事实,一类是组成世界的诸事实,一类是由这样一个事实单独构成的:除了第一类事实,没有其他事实。

有第二类事实挡在这里,我们无法进到命题1.2,即“世界分解为事实”。

因此肯定有刻画第二类事实的方法,而这个方法已经在1.12和1.13这两个命题中给出了。

1.12说,“事实的总和既决定一切发生的东西,又决定一切未发生的东西”,而1.13又接着说,“逻辑空间中的诸事实就是世界”。

因此,一切发生的东西和一切未发生的东西就决定了逻辑空间,事实位于这个逻辑空间中,这个逻辑空间中的诸事实,才是分解世界得到的事实。

第二类事实应当与逻辑空间相联系。

如果这里有一种分解,那么必定是一种特定的分解,而不是罗素得到外在关系的那种分解。

为弄清这是一种什么样的分解,我们先看看事态(Sachverhalt)如何分解成客体。

命题2.01第一次提到客体:“事态就是各客体(事物,物)的结合”。

这当然不是说,给出了各个客体,把这些客体结合到一起,就得到了事态。

这样说就相当于说客体先于事态,而说事态是客体的结合,就等于说事态可以还原成客体。

主论证表明这是不可能的。

维特根斯坦的策略正好相反,用构成事态的可能性来定义客体。

对于客体来说,“重要的是它可以成为事态的构成部分”(2.011),而这就意味着,“正如我们不能在空间之外思考空间客体,或在时间之外思考时间客体一样,我们也不能在与其他客体联系的可能性之外来思考任何客体”(2.0121)。

撇开主论证单独看2.011和2.0121,其中提到的可能性是贫乏的——两个东西确实结合在一起,这本身就表明在这两个东西中有结合的可能性。

但结合主论证就会看到,这里的两个东西(客体)不可能事先给出,因此,不是两个东西的结合保证了结合的可能性,而是第三个东西(事态)的存在保证了结合的可能性,而这种结合的可能性使我们说有两个东西存在。

按这条思路就不能说,正是因为这里有两个东西结合的可能性,把两者分解开才是可能的;而应当说,正是分解表明了使两个东西结合的可能性是什么。

但是,难道命题2.012中不是说,“逻辑中没有偶然的东西——如果一物能在事态中出现,则在物中就应该已经预决了这种事态的可能性”,而这就意味着,如果没有客体结合的可能性,就没有事态?的确如此,但这是一个关于如何运用可能性这个概念的提示,而不是一个关于可能性是什么的阐明。

2.0121中解释说,“逻辑处理所有可能性,而一切可能性都是逻辑的事实”,因此2.012这个命题所说的是,逻辑的主题就是可能性,而没有进一步说可能性是什么。

可能性是什么,这一点包含在引入概念的顺序中,从而包含在各命题的衔接方式中。

只要找到了这种衔接方式所需要的论证,事情就清楚了。

2.0121和2.013关于空间的提示使我们可以带着新的理解回到1.13所提到的逻辑空间概念。

2.013说,每一物可以说都在可能的事态的空间中,而2.0131则补充说这个空间是无限的。

显然,这里提到的空间就是逻辑空间,就是由构成事态的可能性所确定的空间。

说其是空间,应当是一种数学式的表达,对此这里不做讨论。

问题的关键是,如果可能性是通过对一个整体进行分解确定的,那么逻辑空间也是如此。

这样我们就可以解决1.11产生的困惑了。

第二类事实表明世界的整体性或说总体性,它规定并体现为对该整体进行分解得到的可能性。

因此这类事实规定了对世界的分解就是通过把事实的总体分解成诸事实,使这些事实分享同样的可能性,即构成世界的可能性。

1.12紧接着就说这是一种什么样的可能性,即存在或不存在的可能性。

存在就是在世界中,不存在则否。

但是,这种可能性不能作为事实间的关系来理解,对世界的分解必须单独地为每个分解后的部分赋予存在或不存在的可能性。

由此得到1.21。

正如对事态进行分解后得到客体,即具有构成事态的可能性的东西,对世界进行分解得到事态,即具有构成世界的可能性的东西,具有存在或不存在的可能性的东西。

由以上论述可以清晰地看到,不仅事态与客体的区分是必然的,而且,事态与事实的区分也是必然的。

虽然在世界分解为诸事实之后,这些事实间没有关系,但事态表明这些事实是从同一个世界中分解出来的,事态所具有的可能性,即存在与不存在的可能性,就来自于这种分解。

与之对应,相对于事态而言,客体也对应着可能性,而这种可能性也来自于分解,对事态的分解。

建立这两对区分的是维特根斯坦独特的分解概念,我们不妨称其为“维特根斯坦式分析”。

前面提示过,维特根斯坦式分析不同于罗素式分析。

罗素式分析的核心思想是承认外在关系存在,即承认构成整体的部分要先于整体,因而整体可以通过在诸部分之间建立关系得到,由此得到一种还原式分析。

有趣的是,虽然罗素建立这种分析始于与布莱德雷的对话,但由此建立的东西却并不能应对布莱德雷的论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