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符号学角度看网络语言

合集下载

从符号学视角解读网络流行语的大众文化特征

从符号学视角解读网络流行语的大众文化特征

流行 语从 小众 文化 群 体 走 向 大 众 文化 群 体 是 标 出性 的历 史翻 拓 展 开 来 的。
转 。而翻 转 的 背后是 网络流 行 语 对 大 众 文化 特征 的逐 渐 继 承 。
(二 )区别
为了使 我们进一步了解大众对于网络流行语 的心态和认 知,本
网络 新 词 、网 络流 行 语 、网络 通 用 语 虽 然 同处 于 一 个 自
化 的发 展 息息 相 关 ,是 大 众 文化 利 用网络 环 境 的 自由、开放 、 而 网络 新 词 网络 流 行 语 、网络 通 用 语 正 是 网络 语 言 处于 不
多元 等将 传 统 的语 言移植 到 网络 平 台上 ,而 网络 流行 语 的 网络 同演进阶段的提法,同处于一个 自然演 变过程 ;再次 ,它们在
文从 符号的伴 随文本语境、编码方式、表 达方式、解码方式、 然演 进过 程 ,但 是他 们在 各 自的 阶段却 拥有各 自不 同 的特
衍义 方式五个角度解析网络流行语 的大众文化特征 。
征 。网络 语言 产生 之初是 网络 新词 阶段 ,无 论是 随着 新 事
关键词 :符号 网络流行语 大众文化
有7.72亿人使用互联 网,其 中7.53亿人使用手机 上网 ,网络 流行 性。当网络新 词经历 时间 的考 验、不 断地衍 生、衍义终 的普及 率达 到55.8%…。网络流 行语 产生于 网络环境 中,随 于 大 范 围流 行 的 时 候 ,“流 行 性 ”便 取代 了 “新 ”成 为 网 络 语
着互联网的普及 ,从 网上走 向网下,从小众走 向大众 ,并逐步 言发 展 阶段 的最 本质特 征。不管是 网络新 词还 是 网络流行
渗 透 到 我 们 日常 生 活 中的 各 个 方 面。网络 技 术 的 发 展 使 网 民 语 都 具 有一 定 的 时 效 性 且 部 分用 语 存 在 着 过 度 求 新、语 焉 不 人数不 断增 多,上 网时 间也 不断增 加,公众对 网络上任何 新 详 、不合 规范、甚 至暗含 低下粗 鄙意 义等弊端 ,但是 随着演 鲜 事物都有 极高 的参 与度 ,且当今新 旧媒体 融合发展 ,传播 变 进 入 成 熟 阶段 ,不 符 合 规 范 的 网络 语 言 最 终 被 剔 除 ,剩 下 渠道不 断拓展 ,随着 传统媒体传播 的赋权和 官方话语体 系的 的成 为网络通用语,具有一般性、规范性 的特点。

从符号学角度审视网络语言

从符号学角度审视网络语言

Web Language as Viewed from the Angles of Semiotics 从符号学角度审视网络语言ByXiao FengA Thesis Submitted to the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in Partial Fulfillment of the Requirementsfor the Degree of Bachelor of ArtsUniversity of JinanJinan, ChinaJune 8, 2014AbstractComputer became the third powerful tool which is used for symbol-creation and symbol-transmission after the invention of letter and printing[1]. At the same time, web language, the new style of the language came into being. Semiotics, the study of signs, began to become a major approach to cultural studies in the late 1960s. Now with the improvement of this subject, the theories of semiotics are playing a vital role in studying the web language. This thesis will explain what web language is and then analyze the meaning of web language from the angles of semiotics with theories of many famous linguists and finally conclude the impacts to the traditional language culture. In a nutshell, being aware of the various modern language forms and trying to avoid polluting the traditional language environment, everyone now has to take the responsibility for the next generation and practice it in daily life.Key words: computer; web language; semiotics; impact摘要自文字和印刷术发明以后,电脑成为用来符号创造和符号传播的第三大有力工具。

从符号学角度审视“网络语言”

从符号学角度审视“网络语言”
维普资讯
20 年第 1 06 期
山 东 教 育 学 院 学 报
总第 13 1期
从 符 号学 角 度 审视 “ 网络 = ’ l I , 五吉, 日I
朱 立 志 王 岩松 ,
(. 1 济南大学外国语 学院 , 山东 济 南 202 ;. 502 2 武警济南指挥 学校 , 山 东 济南 2O O ) 5O 3
络空间是一个符号的世界 , 信息以 比特的方式存在 , 简单 的
乐、 医学上的症状等 , 而且 还远不止这些。符号学还对上述

类符号变际的方式 以及制约符号使用 的规则进行研
究 。现代符号学思想 有两个 源头 : 一个 是瑞 士语 言学家 索绪尔 , 另一个是美 国逻 辑 学家 皮 尔斯。他们 几乎是 在 同

符号… ’ 1完成 了所有 的编码 , 0或“” 现实世界 、 可能世界和幻 想世界在这里都得到 了表征 。计算机网络 的信息传播方式 似乎创造 了一个崭新面貌 的符号世界 。利用符号学理论对 网络语言进行分析和研 究 , 能使我们 了解 网络如何 依赖符 号系统来达到交际 的 目的, 并了解 是什么 使网络成 为了一 种独具特色的媒体 。本 文拟从符 号学理论 人手 , 网语符 就 号的特点和生成原 因对“ 网络语 言” 进行考察 。
(ocp)一方 面是 声音 形象 (on ae 。刘 润清 指 出, cnet, sudi g) m

个语言符号是把 概念 和声音形 象结合 起来 , 不是 把物和
名称结合起来 。索绪 尔把 这种结 合体称 为“ 符号 ”把声音 ,
形象称 为“ 号施 指” s n e) 把 概 念 称 为 “ 号 受 指” 符 (i i r , gf i 符

以符号的视角看当前网络流行语文化现象

以符号的视角看当前网络流行语文化现象

以符号的视角看当前网络流行语文化现象摘要:在21世纪,网络已经成为继报纸,广播,电视之后的又一个影响广泛的传播媒体,已经成为我们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个沟通交流的媒介。

网络流行语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它可以体现出人们的内心世界和思维方式,而文化语言学正是以意象为中心可以体现出此种认知的方式。

在学习文化语言学的同时,一直思考“文化”和“语言”之间存在着什么关系呢?是不是能够从符号的角度把近两年的“网络流行语文化”和“语言”联系在一起呢?本文也试图从这两个问题为出发点探讨以符号的角度看当前网络流行语文化现象。

关键词:文化语言符号网络流行语一.介绍胡壮麟认为:“语言是文化的载体,通过使用语言,文化可以得到更好的解释。

”网络流行语作为一种文化,它的流行度不可小觑。

网络流行语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可以是为了沟通交流方便快捷产生的,例如:“FT”是“faint”的缩写,是指“晕倒”的意思,由于打汉字不如打字母方便,所以有许多英语单词被简化成特定的字母了;“BTW”就是英语的“by the way”,即“顺便说说”的意思,此类流行语还有很多,目的都在于简洁快速。

另一类是根据某种现象而产生的网络流行语,例如,“APEC BLUE”的意思是“APEC蓝”,是2014年的网络词汇,形容2014年APEC会议期间北京的蓝天,引申义为形容事物短暂易逝,不真实的美好。

本文所说的网络流行语基本就是最近两年活跃在大众之间的常用网络语言。

文化是一种符号,语言学研究的对象“语言”也是一种符号,所以我们可以试从符号的角度看语言文化,进而可以分析网络流行语的文化现象。

二.符号和网络流行语文化的关系网络流行语的构成和来源可谓是五花八门,完全打破了传统的常规的语言的范围,形式上虽然不规范,但随着社会经济和文化水平的发展,不仅引人注目,而且还被大多数人,尤其是年轻人广泛使用。

例如,“喷子”,网络用语,是“说大话”的意思;“古奶”是英语“good night”的音译,“晚安”,“再见”的意思;“高冷”,英文翻译成“noble and cold”相关的词汇,指“高傲,高贵,冷淡的人”的意思,是一个中性稍偏贬义的词;“LOL”是“laughing out loud”或“lots of laughs”的缩写,表示“很开心”;网络语“挖掘机技术哪家强”是某演员为某学校代言的招生广告语,没有任何内容,只因句式经典引发不少人狂热跟风,在一段时间内是网络段子手们使用频率很高的词汇。

新生代网络流行语的符号学解析

新生代网络流行语的符号学解析

新生代网络流行语的符号学解析黄碧云内容提要本文拟从符号学的角度分析新生代网络流行语与传统流行语的区别,并对新生代网络流行语表现出的现实象征性、衍生推广性、隐喻性、周期性,以及网络流行语彰显出发展趋势和意义进行符号学解析。

网络流行语是指在网络传媒的推动下盛行的词、短语、句子或特定的句子模式,通常是网民在聊天室和网上论坛BBS时常用的词语和符号,它从属于狭义的网络语言,是网络语言中最鲜活生动的部分。

作为网络环境下一种独特的语言符号的变体,网络流行语的生成、传播和发展机制也是一种符号学现象。

一、新生代网络流行语的符号特征本文中所提到的新生代网络流行语是以2008年为分界线的。

这主要是因为2008年之后网络流行语既保留了传统流行语符号简洁明了、新颖奇特、生动诙谐、形式多样的语言符号特征,而且在此基础上丰富和创新了网络流行语的符号特性,主要表现在:1.现实性和象征性相比传统网络流行语的功能和效用基本在网络平台上使用的局限,新生代的网络流行语更具有现实性。

纵观新浪网评选的2008年的网络十大流行语(“什锦八宝饭”、“做人不能太CNN”、“俯卧撑”、“范跑跑”、“很黄很暴力”等)其中七个词语都是来自现实生活中的新闻事件。

现代语言符号学的创始人索绪尔提出了符号学的“二元关系论”,二元关系理论的核心即符号皆是由能指和所指构成,而符号意义的产生便由能指和所指之间的关系决定。

新生代网络流行语凭借着与现实生活中的新闻事件的天然联系,在传播的过程中逐步实现了传播符号能指的“第二次”诠释。

经过二次诠释的网络流行语经过网络土壤培育后迅速膨化长大,进而反射进入全民语言,再次介入现实生活语境。

这种语言符号就具备了美国符号学派的创始人皮尔士所指象征符(symbol)的含义。

皮尔士根据媒介与指称对象之间的关系,推出三种符号———象似符(icon)、索引符(index)和象征符。

皮尔士认为“象征符是指‘通过某种法规指称其客体,这种法规通常是一般观念的联想,致使该象征被解释为指称那个个体’”。

【word】 从符号学角度探究网络语言的特征

【word】 从符号学角度探究网络语言的特征

从符号学角度探究网络语言的特征第25卷第6期V o1.25NO.6湖北工业大学JournalofHubeiUniversityofTechnology2010年12月DeC.2O1O[文章编号]1003—4684(2010)O6一O114一O4从符号学角度探究网络语言的特征王妍(湖北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湖北武汉430068)[摘要]为加深对网络语言这一新兴语言形式的认识,从符号学的角度,对网络语言符号进行了划分,并着重探究了网络语言符号的两方面,即”能指”的多样性,离散性和创新性的特征,”所指”的游移性,多变性和延展性等特征.充分认识网络语言的这些特征,可以帮助其在丰富汉语表达的同时. 自身也得到良性发展.[关键词]符号学;网络语言;能指;所指[中图分类号]H030[文献标识码]:ATheCharacteristicsof”WebLanguage’’asViewedfromtheAnglesofSemioticsW ANGYan(SchoolofForeignLanguages,HubeiUniv.0-厂Technology,Wuhan430068,China)Abstract:Inordertogetadeeperunderstandingof”weblanguage”,thispapercla ssifiestheweb languagefromtheperspectiveofsemioticsandfocusesonitsproperties,thatis,t hefeaturesof“signifier”一diversity.discretenessandinnovation.andthecharacteristicso f”signified”一un—steadiness,variabilityandexpansionSOastohelpweblanguagegoonthetracko fsoundpro—gress.Keywords:semiotics;weblanguage;signifier;signified网络语言是伴随着网络的发展而新兴的一种网络交际的语言形式.网络语言从广义上来看,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指与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相关的一些专业术语,如万维网,服务器,外部网关协议等等;第二类指与网络文化现象相关的名词术语,如触网,黑客,短信息,第四媒体,电子商务,虚拟空间等;第三类指CMC(Computer—MediatedCommunication) 交际(BBS,网络聊天等)使用的特殊用语.从狭义上来看,网络语言指第三类在网络论坛和网上聊天时所使用的语言形式,起初主要是网虫们为了提高网上聊天的效率或某种特定的需要而采取的方式, 久而久之就形成特定语言了.这里所探讨的网络语言为狭义的,即第三类的网络语言1网络语言产生的原因和机制网络语言的产生得益于信息技术的发展所带来的网络的普遍和流行,而网络时代的不断发展也给网络语言的产生和发展创造了最佳的外部环境. 网络语言产生的首要原因是可以节约上网费用,提高效率.网络上运用得最多的输入法为汉语拼音输人法,因为五笔输人等虽然在速度和准确性上占优,但是较难掌握,需要专门训练.网民在交流时,追求的是信息的快速和有效的表达,通常没有耐心去花很多时间精确无误地在键盘上敲字,因此大量的错别字,谐音,缩略语的出现看似偶然,实则是为了简单快捷而出现的必然现象.其次,后现代主义的年轻人蔑视传统,崇尚创新.他们充满激情和活力,又极具创造性,追求时尚.在网络这个虚拟世界中,不可能要求他们像在现实社会一样中规中矩.于是,在交流过程中,他们信手拈来,随心所欲,只要能领会其中的含义,完全不拘泥于形式.他们不仅主动地使用和传播网络语言,还不遗余力地积极创作和开发新的网络语言.第三,网络语言为张扬个性提供了广阔的天地.现在的年轻人特立独行,在网络世界的芸芸众生中第25卷第6期王妍从符号学角度探究网络语言的特征115 要想脱颖而出,打出自己的一片天地就得能人之所不能.于是各种充满情趣和幽默的网络语言便应运而生,成为网民们展示其个人风采及个性的最好工具.最后,网络语言是隐匿个人身份,晋升为网络达人的必修课.在网络时代急速发展的今天,要想隐匿自己的年龄,身份,要想广交朋友,就必须精通各类网络语言.2从符号学角度划分网络语言符号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新兴于2O世纪6O年代的法国,之后迅速勃兴于美国和前苏联等国家.现代符号学的奠基人:一个是瑞士语言学家索绪尔(F.deSaussure),另一个是美国逻辑学家皮尔斯.顾名思义,符号学就是以符号为研究对象的科学.具体地讲,”符号学是系统地研究语言符号和非语言符号的学问”_1].王铭玉以符号能指与所指的关系性质为依据,把符号概括成5大类:”1)征兆符号——这是一种广义上的符号,或称准符号,其媒介与信息之间有着自然的,有机的联系,如林中起烟表示篝火,水面波动表示有鱼;2)象征符号——以所传达信息自身的特征和性质作为符号,如”五角星”和”八一”象征着中国人民解放军,鸽子图案象征着和平;3)信号符号——这类符号以视觉物或听觉物作为信息的载体,作为传递信息的假定的符号,如我国古代战场上的击鼓进攻,鸣锣收兵,城市街道岔口的红绿灯等;4)语言符号——因为语言是音(形),义结合的统一体,所以它构成交际和信息符号的基本形式,被称为特殊的,也是最重要的符号系统;5)替代符号——这类符号不是代表事物,现象或概念,而是替代第一性符号,所以也称第二性符号,如数理化中的各种符号,谓词逻辑中的操作关系符号,人造语言等.”|2网络语言纷繁多样,主要包含以下几种表现形式.比喻.比喻即打比方,用某些有类似点的事物来比拟想要说明的事物.如”浮云”一词,原指漂浮的云彩,在网络上运用时,指”都不值得一提的事物”;再譬如”打酱油的”,传统解释是以前的酱油都是零卖零买的,自己拿着瓶子到商店,你要多少,人家就给你称多少,这就叫打酱油.用于网络语言,指不谈政治,不谈敏感话题,与自己无关,自己什么都不知道,就用此话回帖而已.谐音.谐音指利用语音相同或相近条件来表情达意,增强表达效果的修辞方法.网络语言用到的谐音有数字谐音,如”1314520”:一生一世我爱你, “88”:Byebye;同音的错别字谐音,如”幽香”(邮箱),”油墨”(幽默);英文发音的谐音,如”CU”(See you),”3Q”(Thankyou),”B4”(Before);方言谐音, 如”偶”:台湾普通话”我”的读音;虾米:啥,什么之意,来自闽南语发音.缩略语.缩略语是指选取某个词条中各个单词的首字母,组成的大写词.如”GG”(哥哥),”MM”(妹妹),”PLZ”:please,”BRB”:Berightback等.非语言符号.非语言符号是指不以人工创制的自然语言为语言符号,而是以其他视觉,听觉等符号为信息载体的符号系统.如网络语言中常用的键构符,多以简单符号表示某种特定表情或文字,以表情居多.如”一一”表示一个”无语”的表情;”o.o”表示“惊讶”的表情等.3从符号学看网络语言的特征索绪尔指出:”语言是一个表示观念的符号系统,每个符号都有它的’能指’(signifier)和’所指’(signified)两重性质._3J,’这里的”能指”(signifier)指符号本身,是语言符号的”声音意向”,即所谓音组及文字的表现式;”所指”(signified)指符号所表示的概念(Concept)或内涵,即符号内容.根据索绪尔的意见,语言符号具有”武断性,随意性”,是”无法加以论证的”.刘润清指出,一个语言符号是把概念和声音形象结合起来,不是把物和名称结合起来.索绪尔的最大贡献不是确定了语言符号的”所指”和”能指”二分法,而是他发现了语言学中的两大原则:任意性和理据性(约定俗成性).任意性是索绪尔确立的语言符号结构第一原则,”所谓任意性, 是指能指和所指的结合不存在自然,必要的联系,具体地说是指话语中的音响形象的选择是没有明确目的的1],’.因而,语言符号中,能指与所指的结合有极大的不确定性,成为任意性第一原则.拉康指出, “人类在选取词语发音时,就以一种中介性的物质, 把说话人的思维,观念,感受屏蔽起来,让听者通过语音进入了无穷无尽的想象世界之中,永远无法接触到说话人真正的所指对象l5].”尽管话语过于偏激,却使我们对语言符号的任意性有了更充分的认识.对于能指(声响形象)和所指(概念)结合的存在任意性极度表现的是德里达的解构主义理论.在他的文字学中,创造了”异延”这个概念,用卡勒的话说就是,”‘异延,既指作为意指条件的某种先已存在的‘被动的’差异,又指某种产生各种差异的散播行为.”l6其实,皮尔斯也早就认为,解释符号并不等于116湖北工业大学2010年第6期为它找到了一个寄居的意义,不是为它解码,而是引出一串无穷无尽的符号链,”一个符号产生另一个符号,解码过程同时也是编码过程.德里达的解构主义符号学,在将意义放逐到无边无际的异延之后,实际上也就把符号的内涵掏成形式的空壳,而任何意指过程就变成了一场能指的游戏了”[6】.简单地说就是我们的词语没有落实到概念,就被线性流动的话语或者语音淹没了.这一点在网络语言符号上表现得尤为突出.3.1网络语言的”能指”具有多样性,离散性和创新性的特点在使用网络语言时,人们通过比喻,谐音,图形,缩略语等传递信息,使得这一语言符号的”能指”摆脱了传统的语言符号和声音符号的单纯性,呈现多样性的特点.如”斑竹”:版主,也可写作”板猪”,”班猪”;再如”我爱你”,网络上可以用”520”或”IOU”来表示,还可以用图形等表示.可见,网语符号在”能指”形式上突破了原有的符号系统及其使用范畴,引入图画,键构符等表现形式,将情感因素有机地融人其中,以表达更为复杂,丰富的语言内容.例如亍一亍(我在哭…),Y(一)Y(举双手胜利),这些看似普通的符号,经过重新的排列,组合,不仅产生了新的符号形式,而且带来了全新的内容.就像卡西尔指出的那样:”符号化的思维和符号化的行为是人类生活中最富于代表性的特征],’.网络语言集中体现了这一特征,它的出现必将进一步激活人们创造性的语言思维.传统文字的能指声音符号和文字符号具有形式上的统一性.而在网络语言符号的能指形式中,键构符,图片等只有形而没有音,传统文字声音符号和文字符号统一性的特点被彻底打破,文字符号和声音符号不再一一对应,造成网络语言中非语言符号的能指呈现音形离散性.此外,网络语言中的能指还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和网络环境,应用领域的不同而不断推陈出新,具有极大的创新性.如”拍砖”(发表不同见解),”造砖”(认真精心地写),”东东”(一切东西),”伊妹儿”(电子邮件),”写手”(网络文学的作者),”见光死”(比喻网恋等一见面就完蛋)等等.这类词语读来别有意趣,已经有不少得到了人们的普遍认可,并在传统媒体崭露头角,流行范围比较广.新造词语为网络语言中最有创造力的部分,也是最传神的部分,已成为网络语言的标识.3.2网络语言的”所指”具有游移性,多变性和延展性等特点语言符号系统表意功能的离散性决定了语言符号在容纳,承载概念及表达,传递意义时有一个很大的特点,即只能提供一个疏略的意义框架,也就是说,语言符号所指向的实体呈现出的不是聚集型结构(assemblage)而是离散型结构(disassemblage);不是界限分明的整体性实体,而是非整体的粒散性的网络,这种网络是疏略的,又是开放的,延伸的,语言符号的这一特性,表现为符号所指的游移性和多变性.网络语符的游移性和多变性表现的第一种情况是网络语言的”新所指与旧所指之间没有关系,即新所指只是借用旧所指的语音形式,使得旧能指与新所指构成一个新的符号【l,’.例如”潜水”一词的原意是为进行水下查勘,打捞,修理和水下工程等作业而在携带或不携带专业工具的情况下进入水面以下的活动.进入互联网时代后,随着网络应用的不断普及,大众又赋予了”潜水”新一层的含义,即在他人不知情的情况下,隐秘的观看共享信息或留言,而不主动表露自己身份,发布信息和回复他人信息的单独个体或行为;还有如”沙发”一词本由英语单词sofa音译而来,为一种装有软垫的多座位椅子,而在网络语言中指”第一个回贴的人”.网络语符的游移性和多变性表现的另一种情况是网络语言的所指还经常带有不确定性和情景性, 例如”BT”在网络上使用时可以表示提供免费BT 种子上传发布空间,可以是BitTest(位检测指令),还可以是BACKTRACK3,BinaryTree(二叉树),现在还经常表示”变态”的意思;数字8可以表示“BYE”,”发”等意义,这些多种多样的所指只有在网络交际的上下文中才能确定其具体的所指意义.网络语言”所指”的延展性是指”当网络语符的能指确定时,它可以包含若干个所指,一种情况是新所指与旧所指之间产生比喻,引申关系『,’.如”青蛙”原是指一种两栖纲的动物,在网络语言当中用来比喻相貌丑陋的男性网民.4网络语言的发展趋势一方面,网络语言为汉语注入了新鲜的血液和活力.一种语言要具有生命力,就必须与时俱进,以开放的姿态不断接受新生事物,在变化中求生存,求发展,在变化中永葆青春活力.互联网的开放性,自由性和平等性为网民提供了尽情创造的空间.在这个自由的虚拟空间下,网络语言中很多创造性的表达正丰富着,也将继续丰富我们现有的语言.另一方面,网络语言也给汉语的规范化带来前所未有的挑战.网络语言的多变性和多样化的特第25卷第6期王妍从符号学角度探究网络语言的特征ll7 征,使得网络语言呈现出很强的反传统性和任意性,其表达方式常与语言规范相冲突.从语言的发展史我们可以看出,任何一门语言系统都是词汇发展变化较快,而语音,语法相对稳定.可是一旦变化涉及语音,语法的根本性改变,就必持谨慎态度,因为这种改变会导致语言特质的变化.而网络语言的这些表达如果迁移到规范的书面语中去,有可能会导致语言规范发生变化,影响到语言特质,对汉语来说是一种巨大的挑战.5结束语从符号学的角度来看,网络语言是伴随着信息技术革命出现的新的符号形式,它不同于以往单纯的语言符号模式.网语符号在能指的文字表现形式上,不拘一格,变化无穷.不但简单明了,而且形象生动,在所指的实际内容上则表现出新奇幽默的特征.网络是一个虚拟的空间.它的方便,快捷,灵活等多种优点,拓展了我们的知识面,给予了我们遨游的空间,它的出现改变了传统的思想方法.而网络语言作为一种语言符号,是人们新鲜的思维方式和不同于常规的文化取向的反映.在转换时的行为模式永远带有变通的(flexible),能动的(dynamic),非恒常(inconsistent)的特点.因此,它也像其他的语言符号一样,处在不断的新陈代谢之中,并且随着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不断的衍生,发展,消弭.既然网络语言符号的存在和发展是一个无法忽略的事实,应去粗取精,在肯定其价值的前提下有选择地进行规范,让它在丰富汉语表达的同时自身也得到良性发展.[参考文献][1]哈特曼.语言与语言学辞典E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1:311.E2]王铭玉.从符号学看语言符号学l-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2004(1):1—9.[3]费尔迪南?德?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教程[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67.[4]刘润清.西方语言学流派[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2:69.[5]禾木.论拉康的能指理论IJI.华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版),2003(3):9—17.[6]李彬.符号透视~传播内容的本体诠释[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154—157.[7]卡西尔.人论[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5:79.[8]曹进.刘芳.网络语汇变异性的符号学阐释[J].重庆工商大学(社会科学版),2009(2):148—152.[责任编校:张岩芳][收稿日期]2010—10—2O[作者简介]王妍(1979一),女,湖北鄂州人,湖北工业大学讲师,文学硕士,研究方向为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上接第1lO页)对此,笔者的观点是,对龙的不同看法,恰恰说明了中西两种文化具有各异的面貌和特征.虽然这些差异给文化交流和互相理解造成了障碍,但是我们没有必要去改变”龙”作为中国形象的标志.中国“龙”的形象代表了:善,美,神秘,吉祥,刚健,威严,力量和尊贵等.西方”龙”的形象代表的是:邪恶,暴力,贪婪,守财,魔法和能量等.如果在文化交流过程中单纯用本国的文化知识去进行生搬硬套,即便是改变”龙”的象征意义也是无济于事的.英国图腾是狮子,美国是秃鹰,俄罗斯是双头鹰,这些动物在东方人眼里同样凶相毕露,但是其喻义为世人了解后都被广泛接受了.我们要做的是尽量在日常生活中去捕捉不同文化现象所赋予的不同文化内涵,积极地对外宣传本国文化,同时以一种兼容并济的心态对待异域文化,使国际文化交流更加顺畅.[参考文献][1]张玉春.竹书纪年译注E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3.[2]许慎.说文解字义证[M].北京:中华书局,1983.[3]商务印书馆编辑部.辞源[M].北京:商务印书馆, 1988.[4]托马斯?布尔芬奇.希腊神话[M].北京:航空工业出版社,2008.[5]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龙文化与民族精神[MI.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129—163.[6]史传龙,贾德江.中国”龙”和西方”dragon”之文化差异与翻译[J].南华大学,2007(3):86—89.[责任编校:张岩芳][收稿日期]2010—10—10[基金项目]湖北省教育厅教研项目(2010229)[作者简介]赵呵玲(1958一),女,辽宁本溪人,湖北工业大学副教授,研究方向为语文教育和对外汉语教育。

符号学视野下的网络流行语“海王”

符号学视野下的网络流行语“海王”

品位·经典语言文字符号学视野下的网络流行语“海王”○王香玉(江苏师范大学 文学院,江苏 徐州 221000)【摘 要】 流行语“海王”指代暧昧关系众多、花心的人或物,具有讽刺、调侃甚至憎恶的感情色彩。

与原义相比,能指不变,所指和涵指都发生了改变。

在讨论渣男的语境中,语言使用者借助语义象似性,打破了原能指和所指之间的稳定性,引发了语言符号“海王”的再符号化,赋予其新义。

称谓语“海王”在主流媒体的影响下高频使用,最终成为流行语。

【关键词】 再符号化;……象似性;……涵指;……海王【作者简介】 王香玉,江苏师范大学文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古代汉语。

词语“海王”的使用频率出现过两次高峰:一次是在电影Aquaman的热映期间,指D C 漫画中一个英雄角色;另一次是在电视剧《三十而已》的热播期间,是剧中角色“梁正贤”的代名词,随后进一步扩大所指范围,指代像“梁正贤”一般有众多暧昧对象的花心渣男,包含语言使用者调侃、不满,甚至是愤慨的心理情绪。

“海王”在经历语言符号的再符号化后,其涵指发生了改变,并具有流行性,最终在第二次高频使用后成为流行语。

本文主要探讨“海王”的流行语动因及其再符号化过程,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使用这一词语。

一、流行语“海王”的来源与发展“海王”在《汉语大词典》中存在3个义项,例如:(1)海上的霸王;海上的首领。

清·魏源《寰海》诗之九:“鼓角岂真天上降?琛珠合向海王倾。

”鲁迅《坟·摩罗诗力说》:“裴伦之祖约翰,尝念先人为海王,因投海军为之帅。

”(2)指海上主权。

清·黄遵宪《出军歌》:“国轨海王权尽失,无地画禹迹。

”(3)凭借海的有利条件而成王业。

《管子·海王》:“海王之国,谨正盐策。

”尹知章注:“言以负海之利而成王业。

”2018年12月21日,随着电影Aqua-man的上映,“海王”一词开始频繁出现在网络和日常交际中,指DC漫画中一个半人半亚特兰蒂斯血统的英雄角色。

从符号学角度探究网络语言的特征

从符号学角度探究网络语言的特征

了 网络 语 言 符 号 的 两 方 面 , 能 指 ” 即“ 的多 样 性 、 散 性 和 创 新 性 的特 征 ,所 指 ” 游 移 性 、 变 性 和 延 展 性 等 特 征 。 离 “ 的 多
充 分 认 识 网络 语 言 的 这 些 特 征 , 以帮 助 其 在 丰 富 汉 语 表 达 的 同 时 自身 也 得 到 良性 发 展 。 可
上 占 优 , 是 较 难 掌 握 , 要 专 门训 练 。 网 民在 交 流 但 需
些 专业术语 , 万维 网 、 如 服务 器 、 部 网关协议 等等 ; 外
第 二 类 指 与 网络 文 化 现 象 相 关 的 名 词 术 语 , 触 网 、 如
黑客 、 信息 、 四媒体 、 短 第 电子 商务 、 拟 空 间等 ; 虚 第
gr s. es
K e wo d : s m i i s we a u ge sgn fe ; sg fe y r s e otc ; b l ng a ; i iir i nii d
网络语 言是伴 随着 网络 的发展 而新兴 的一种 网 络 交际 的语言 形 式 。网络 语 言 从 广义 上 来 看 , 以 可
上来看 , 网络语 言 指第 三 类 在 网络 论 坛 和 网上 聊 天 时所使 用的语 言形 式 , 初 主要 是 网虫们 为 了提 高 起
网上聊 天的效 率或 某 种特 定 的需要 而 采 取 的 方式 , 久 而 久 之 就 形 成 特 定 语 言 了 。这 里 所 探 讨 的 网 络 语 言 为 狭 义 的 , 第 三 类 的 网络 语 言 即

sgn fe ” i iir 一di e s t v r iy。 d s r t ne s n nn a i n。 a d he ha a t rs i s f“sgn fe ic e e s a d i ov to n t c r c e itc o i iid” 一 un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符号学角度看网络语言
许健财务金融系0547034
摘要
互联网技术经过了几十年的迅猛发展,随之而来的便是一系列网络时代的产物。

网络语言作为一门新型的语言,正不断受到人们的关注和讨论。

本文将从符号学的角度,浅略分析网络语言的符号能指、所指、意指和符号系统。

关键字:网络语言、能指、所指、意指、符号系统
语言的符号性
20世纪初,瑞士语言学家Saussure提出了语言符号的两面说,认为符号是由“能指”(signifier)和“所指”(signified)两面构成的。

能指是语言符号的“声音意向”(sound image),即符号形式;所指是语言符号表达的“概念”(concept)或“意义”,即符号内容。

他指出符号是一种二元关系,包括能指和所指两个要素,它们的结合便形成了符号。

在Saussure的两面说提出不久后,Ogden & Richards提出了符号三角说,认为符号是通过“概念”的中介与符号所指的语言外的真实世界或可能世界中的被指物间接发生三角关系的。

Saussure和Ogden & Richards的学说不存在矛盾之处,只是
Saussure的两面说并没有涉及符号和真实世界或可能世界中被指物的关系。

然而,符号能指和所指之间还存在着另一种关系,就是“意指”。

正是由于意指的存在,使得不是任何能指和任何所指都能结合成符号,它们必须通过意指来实现符号过程。

举例说明意指的过程,前面说到语言符号的能指是声音意向,所指是意义,而在阅读文字过程中,语言文字即为能指,声音和意义的结合成为所指;又如在交谈过程中,声音和意义是能指,被指物是所指。

这种符号的转化过程就是意指的过程。

网络语言的符号性
网络语言产生在网络交际中,自然也属于符号的范畴,具有能指和所指的二元关系。

下面将结合Saussure的两面说,从符号学能指、所指和意指三个方面考查网络语言的特点:
能指的多样性和离散性
符号能指的形式可谓丰富多样,可以使声音、文字、图像、动作等。

传统语言一般具有能指单纯性,声音和文字的结合构成了能指。

此外,声音符号和文字符号的关系导致了传统语言能指的音形统一性。

声音符号的出现先于文字符号,文字符号的诞生只是为了记录声音符号。

语音符号通过“音”可直达“义”,书写符号却需以它的“形”借助于“音”才可达“义”。

“实验证明,即使我们看书不出声,声带
也仍处于动作状态,这就是文字表音的心理印迹效应,正是这种文字的可读性及其读音的心理印迹,文字才具有了记录语言的可能。

”所以,“音”和“字”相对应,传统文字的能指声音符号和文字符号具有形式上的统一性。

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使人们能够通过文字、声音、图像等各种形式传递信息,然而单就网络语言而言,其能指形式摆脱了传统语言声音符号和文字符号的单纯性,呈现多样性的特点,其符号类型包括:图形、谐音、数字、缩略语等。

此外,传统文字声音符号和文字符号统一性的特点也被打破,主要表现在文字符号和声音符号不在一一对应,如 表示微笑高兴,不可读;“WOW”和“山口山”都表示“魔兽世界”(一款网络游戏),读英文字母WOW,有几种文字符号表示;“modem”可以读成英文modem,也可以读成“猫”,一种文字符号有几种读法。

所以,网络语言能指呈现音形的离散性。

所指的即时性和模糊性
和传统语言符号相比,网络语言符号的所指具有即时性和模糊性的特点。

当然,传统语言符号也具有相对的历史性和模糊性,但是这通常是在长时间的历史进程中沉淀下来由于社会文化、地域、时代的不同还表现出的差异性,并且随着社会的进步演变还不断发展。

因此,传统语言符号的能指相对是稳定的。

然而,网络语言的所指则大不相同,它所处的环境是一个开放创新、追求个性的虚拟时空。

网络语言符号所指的即时性、模糊性主要
体现在形式创新的这一部分网络语言能指上。

网络语言所指的即时性,指的是语言能指在某一具体网络空间、网络时间中语言符号当时所指向的特定意义。

这一意义脱离了固有的语言符号意义系统,指向现场交际者意会的某个概念,而这一概念也可能永远不会纳入社会公共语言符号体系,在完成了当下的网络交际任务之后被网络交际者抛弃遗忘,或者其中一部分由于经济性、趣味性等原因得以在网络上流传,成为网络语言发展过程中沉淀下来的部分。

例如“MS”在不同的网络空间和时间中表达不同的意义,它可以表示“貌似”的缩写,也可以表示“microsoft”,甚至在网络游戏中可以用来表示“牧师”。

这种随机性和即时性由于语境的作用不影响交际效果,还给交际方带来一定的语言个性色彩,网民们乐此不疲,即用即弃,丰富网络语言的同时也生成众多网络语言垃圾。

意指的群体性和任意性
与传统语言符号意指的社会性和协作性相比,网络语言符号意指表现出较强的群体性和任意性。

符号意指是符号能指与所指之间的关系,是符号形式与意义的结合过程。

网络交际中虚拟与自由的特点,不仅仅符号能指前所未有地扩展创新,符号所指尽其所能地挖掘扩散,对符号的编码解码(即将能指和所指结合起来的意指)也越发大胆敢为了。

在网民这样一个特定群体内部约定俗成的网络语言,是群体成员自我确认、相互认同的标志,是群体成员之间使用的交际工具,从社会语言学上来说它属于社会方
言的一种,它时常会脱离或故意违反现实的语言规则,只在网络群体甚至网络中更小群体里流通,形成对群体外的排斥。

这种群体性来自于符号意指的任意性。

从语言符号应用的角度来说,能指和所指的联系则是社会的、协作的、相对稳定的。

而网络语言在语言符号能指和所指连接之初,更多的带有任意性,首先在一个小圈子里面约定俗成,形成一定意义上的语言类群。

如在网络中他们可以用“监介”表示“尴尬”,“斑竹”表示“版主”,“隐身”表示“不让别人看见的状态”。

我们似乎也可从中发现一点规律,如“监介”去掉了烦琐的形旁,顺便嘲弄一下某些白字先生;“斑竹”与“版主”谐音;“不让别人看见的状态”就像是在网络上“隐身”了一样。

但我们很清楚此规律已完全脱离语言发展的正常规律,而以追求幽默风趣、新奇巧妙、轻松简洁为主导,表现出颠覆传统规则的任意性。

网络语言的符号系统
就符号学而言,符号结构固然重要,但更为重要的还是系统。

符号必须借助于编码规则组成系统才能产生意指作用。

网络语言是一个符号系统,是一种社会交际活动,但它要比语言这个符号系统的内容更加丰富。

网络语言这一符号系统按照其表达方式可以分为文字符号,表情符号和声音符号。

最初的网络语言也主要是由文字符号组成,但是单一的文字符号不能满足网络交流的需要,因为它缺少现实交流中的非语言手段,表情符号由此应运而生。

通过表情符号,可以相应形象地传达网络交际双方的感受,而声音符号的出现更是为了实现交
际的需要,它可以进行信息提示或者传达某种声音效果。

所以网络语言中的表情符号和声音符号都是为了充当现实交际中的非语言手段。

它们所起到的作用在网络交际中是不能被低估的。

网络语言中的符号系统可以说是对传统意义文字系统的一种变异。

网络语言符号具有组合自由、聚合开放的特点。

传统语言符号的组合受严格的排列和配置规则限制,语音上有严密的声、韵、调之间的拼合规律,词语句法上有系统的组织规则;传统语言符号的聚合也因为汉民族共同的历史记忆和文化环境而具有相对的稳定性。

网络语言符号系统则在自由的网络空间打破了原有的种种组合规则,在跨时空跨文化的网络语境中开放了大大小小的聚合体。

组合的自由性与聚合的开放性互相支持,共生共长,由于组合的自由度加强,组合体中的各个单位可以为更多更具突破意义的其他单位所替换,同时由于聚合体中容纳物的暴涨,组合过程中单位间的连接获得更大的选择自由。

比方说,在网络交流中语码混用的现象十分突出。

网语中经常会出现中英文夹杂使用、数字语言或由标点、字母等组成的表情符号等现象。

参考文献:
熊学亮,《语言学新解》,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
陈宗明、黄华新,《符号学导论》,河南人民出版社,2004
莫里斯,《指号、语言和行为》,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
余志鸿,《符号一传播的游戏规则》,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