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绵城市建设项目可研报告

海绵城市建设项目可研报告
海绵城市建设项目可研报告

珲春市海绵城市建设项目一期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

(修改版)

吉林省吉林轻工业设计院有限公司

二〇一七年三月

项目名称:珲春市海绵城市建设项目一期工程

项目单位:珲春市城市投资开发有限公司

编制单位:吉林省吉林轻工业设计院有限公司

证书编号:工咨甲10820070043

单位负责人:王金山

总工程师:郭荣辉

技术负责人:邹军高级工程师经济负责人:刘凤祥高级工程师

参加编制人员:王琳琳高级工程师

翟伟娜高级工程师

赵蕾高级工程师

宋学丹助理工程师

校核:赵红音

校对:徐静

目录

第一章总论 (1)

1.1 项目概况 (1)

1.2 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依据 (4)

1.3 项目提出的理由与过程 (5)

1.4 主要技术经济指标 (6)

1.5 问题与建议 (7)

第二章现状分析与建设必要性 (9)

2.1 城市概况 (9)

2.2 城市生态本底 (11)

2.3 现状评价 (12)

2.4 需求分析 (15)

2.5 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16)

第三章建设地点与区域条件 (20)

3.1 项目地点 (20)

3.2 区域建设条件 (20)

第四章项目总体建设方案 (28)

4.1 项目建设指导思想 (28)

4.2 建设原则 (28)

4.3 主要建设任务 (28)

第五章城市道路系统建设方案 (32)

5.1 工程概况 (32)

5.2 设计依据 (32)

5.3 海绵型道路平纵横设计方案 (33)

5.4 海绵型道路技术措施 (37)

5.5 海绵型道路工程部分道路改造、交通设施 (47)

5.6 合流制改造工程 (32)

5.7 工程量 (69)

第六章园林绿地系统建设方案 (73)

6.1 概述 (73)

6.2 建设方案 (75)

6.3工程量 (90)

第七章城市水系统建设方案 (94)

7.1 工程概况 (94)

7.2 建设方案 (94)

7.3 堤顶路工程 (114)

7.4 工程量 (137)

第八章节约能源 (139)

8.1 设计依据 (139)

8.2 工程能源消耗种类和数量分析 (141)

8.3 节能措施 (141)

8.4 节能管理措施 (144)

8.5 节能效果分析结论与建议 (145)

第九章环境保护 (146)

9.1 建设地点现状 (146)

9.2 设计依据及采用标准 (146)

9.3 施工期环境影响及缓解措施 (146)

9.4 运行期环境影响因素及控制措施 (148)

9.5 环境影响控制预期效果 (149)

第十章劳动安全卫生与消防 (150)

10.1 劳动安全卫生 (150)

10.2 消防 (151)

第十一章组织机构及建设管理 (154)

11.1 组织机构 (154)

11.2 项目建设管理 (154)

11.3 运营管理 (154)

第十二章项目实施进度与工程招标 (155)

12.1 项目建设期及进度安排 (155)

12.2 项目实施进度表 (155)

12.3 项目工程招标 (156)

第十三章投资估算及资金筹措 (158)

13.1 编制依据 (158)

13.3 项目总投资估算 (160)

13.4 资金筹措 (161)

第十四章财务评价.......................... 错误!未定义书签。

14.1 编制依据............................ 错误!未定义书签。

14.2 财务评价基础数据.................... 错误!未定义书签。

14.3 生产成本和销售收入估算.............. 错误!未定义书签。

14.4 利润估算............................ 错误!未定义书签。

14.5 偿债能力分析........................ 错误!未定义书签。

14.6 不确定性分析........................ 错误!未定义书签。

14.7 财务评价指标........................ 错误!未定义书签。

14.8 财务评价结论........................ 错误!未定义书签。第十五章社会评价 (165)

15.1 项目对社会影响分析 (165)

15.2 项目与所在地互适性分析 (165)

15.3 社会风险分析 (165)

15.4 社会评价结论 (166)

第十六章结论与建议 (167)

16.1 结论 (167)

16.2 建议 (167)

附图:

1、海绵型道路平面布置图

2、海绵型道路标准横断面图

3、海绵型道路人行道结构图

4、污水管网总平面布置图

5、园林绿地系统平面分布图

6、库克纳河上游段标准横断面图

7、库克纳河城郊段1标准横断面图

8、库克纳河城郊段2横断面图

9、库克纳河城区段1横断面图

10、库克纳河城区段2横断面图

11、库克纳河下游段横断面图

12、北干渠上游段标准横断面图

13、北干渠中游段标准横断面图

14、北干渠下游段标准横断面图

15、库克纳河生态拦蓄坝构造图

16、北干渠生态拦蓄坝构造图

17、景观跌水坝剖面图

18、景观跌水坝平面图

第一章总论

1.1 项目概况

1.1.1 项目名称

珲春市海绵城市建设项目一期工程

1.1.2 项目承办单位

1、项目实施机构

珲春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

2、项目承办单位

单位名称:珲春市城市投资开发有限公司

成立时间:2006年9月20日

企业性质:国有独资

单位概况:珲春市城市投资开发有限公司是珲春市人民政府为了加大对城市建设投资力度,提高项目管理水平,确保投资建设高效合理,于2006年9月20日经市政府同意批准成立的国有独资有限公司。

公司注册资本5000万元,由珲春市财政局划拨珲春市国有资产3,500万元,占股本总额的70%,货币资本1,500万元,占股本总额的30%,货币投资全部由市财政局投资,市财政局是公司唯一股东。公司主要从事组织运营城乡基础设施、公用事业、基础产业项目的投资建设、管理;房屋、土地的收购储备、转让;土地的开发及项目建设等经营活动。借鉴国内大型城市的成功经验,结合银行等金融机构要求搭建的按照市场化模式运作,逐步发展成为具有自身造血机能、可持续投融资的集团公司。1.1.3 项目地点与范围

本项目建设范围为近期海绵城市试点区域,主要建设珲春市老城区,北至城北路,西至铁路线,南至滨河北街,东至东关大路,规划范围面积17.39k㎡。

1.1.4 主要建设内容

本项目以节水优先、空间均衡、排蓄结合、系统治理为导向,重点实施规划区域内的市政道路系统、园林绿地系统、城市水系统等工程。按主体工程类别主要建设海绵型道路工程、分流制改造、排水泵站建设、海绵型公园与绿地、水系整治生态修复与防洪等基础设施建设。海绵型建筑与小区系统随城市小区改造建设一同实施,不在

本项目建设范围之内。

主要建设项目一览表

按照统筹规划,计划实施,稳步推进的原则,总建设期为4年。即2017年1月至2020年12月。

1.1.6 总投资与资金来源

本珲春市海绵城市建设项目一期工程总投资157558.11万元。

资金筹措方式为建设单位自筹及申请银行贷款。并根据各项目特点,拟采取PPP 项目模式。

1.2 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依据

1.2.1 依据的相关法律法规与标准规范

1、《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2、《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

3、《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

4、《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

5、《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

6、《城镇排水与污水处理条例》

7、《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

8、《城市排水工程规划规范》

9、《城市防洪工程设计规范》

10、《室外排水设计规范》(GB50014-2006)(2016年版)

11、《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GB50180-93)(2016年版)

12、《城市绿地设计规范》(GB50420-2007)(2016年版)

13、《城市道路工程设计规范》(CJJ37-2012)(2016年版)

14、《透水砖路面设计规范》 (CJJ/T188-2012)

15、《透水沥青路面设计规范》(CJJ/T190-2012)

16、《吉林省海绵城市技术导则》

17、《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试行)》(2014年)

1.2.2 依据的政策文件及相关规划

1、《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5〕75号)

2、《国务院关于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意见》(国发〔2013〕36号)

3、《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做好城市排水防涝设施建设工作的通知》(国办发〔2013〕23号)

4、《吉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开展海绵城市建设的实施意见》(吉政办发〔2016〕64号)

5、《珲春市城市总体规划(2010-2030)》

6、《珲春市城市排水(雨水)防涝综合规划(2015-2030)》

7、《珲春市给水专项规划(2012-2030)》

8、《珲春市城市排水工程专项规划》(2010-2020)

9、《吉林省珲春市生态市建设规划(2013-2020)》

10、《珲春市城市绿地系统专项规划(2005-2020)》

11、《珲春市海绵城市专项规划(2016-2030)》

12、《珲春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

1.2.3 其它依据与主要资料

1、2016中央城市工作会议(2015年12月20日)

2、《中共吉林省委吉林省人民政府关于支持珲春市加快开放发展的若干意见》(2015年9月14日)

3、《珲春市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城市实施方案(2016-2020年)》

4、《投资项目可行性研究指南(试用版)》

5、《建设项目经济评价方法与参数》(第三版)

6、国家及地方相关法规、政策、规范和标准等

7、项目相关的基础资料和数据

1.3 项目提出的理由与过程

珲春市位于吉林省最东端,图们江下游,是中国唯一地处中俄朝三国交界的边境

窗口城市。地区属中纬度、中温度、近海洋性季风气候区,气候温和湿润,冬暖夏凉,生态环境极佳。城市濒江临海、依山拥水,拥有河流、湖泊、湿地、草原、森林、沙漠等多种地貌类型,森林植被覆盖率高,空气质量在全国居于前列。凭借“三疆边城”的独特区位、丰富的自然人文资源,优美的自然山水魅力,是东北重点的旅游城市,具有国家级园林城市、森林城市等美誉。

作为我国东部沿边开发开放城市,国家实施长吉图战略的桥头堡,珲春市在全省加快形成全方位对外开放大格局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按照国家赋予珲春国际合作示范区的功能定位,全市围绕把珲春建设成为山清水秀的生态宜居城市、东北亚著名休闲旅游城市、通达开放的国际合作示范城市的发展目标,坚持把生态文明理念全面融入城市开发建设过程中,加快提升开放窗口城市的基础设施功能和承载力,在新型城镇化建设、推动建设美丽珲春,打造中国北方边境风貌城市等方面取得突出成效,2015年城镇化率已达到65%左右。良好的自然生态本底条件,以及城镇化推进和建设国际化边境开放城市要求,使得城市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的构建具有了切实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2015年9月《中共吉林省委吉林省人民政府关于支持珲春市加快开放发展的若干意见》中赋予珲春市政府地级市政府管理权限,加大对珲春市公益性建设项目支持力度,支持珲春市申报“海绵城市”建设试点。2016年6月珲春市被确定为省级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城市。为落实国家、吉林省关于海绵城市建设的指导意见要求,结合城市开发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需求,全市加快推动海绵城市项目建设。为此,珲春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委托吉林省吉林轻工设计院有限公司进行本“珲春市海绵城市建设项目一期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的编制。

2016年10月我院接受委托成立项目组,在全面了解珲春市海绵城市建设背景和基本建设条件后,对项目规划区域进行了实地勘察和调研论证,在了解和掌握大量基础资料后,征求珲春相关部门的意见,依据城市总体规划、发展规划,以及《珲春市海绵城市专项规划(2016-2030年)》,结合《吉林省珲春市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城市实施方案(2016-2020年)》,对项目的可行性展开了全面研究,根据珲春海绵城市建设实际,提出项目主要建设内容和建设实施方案,完成本项目的可行性研究编制工作。

1.4 主要技术经济指标

主要技术经济指标表

1.5 问题与建议

海绵城市建设将自然途径与人工措施相结合,在确保城市排水防涝安全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实现雨水在城市区域的积存、渗透和净化,促进雨水资源的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其作为是一项生态环境保护和水资源利用的系统工程、长期性工程,关乎城乡环境的改善,百姓福祉,是最终实现城乡可持续发展,促进社会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

本珲春市海绵城市建设项目,统筹实施城市水系统、公园绿地系统、道路系统等工程,总体建设规模和投入资金较大,工程建设管理和资金落实是项目顺利进行的关键问题。特提出建议:

1、海绵城市建设是一项基础性系统工程、覆盖相关规划,涉及各层次和多个专业,项目建设要统筹建设、加强规划管理、设计和施工。

2、海绵城市建设是一项长期事业,要做优质工程,精品工程,项目设计、施工、监理各个环节都要以招标方式求得高水平,满足需要。

3、在项目实施阶段,要加强工程的监督管理工作,确保项目质量和工程进度,使工程如期完工投入使用,更好发挥项目在推动区域发展中的综合效益。

4、项目建设需要持续的投资支撑,建议多渠道筹措资金,引入社会资本参与海绵城市项目建设,采取PPP的模式操作,建立海绵城市投融资机制。

5、强化项目进程中的质量、投资、进度控制,注重生态保护与开发利用结合,注重对可能发生的不利条件及变化因素的预测提前设定防范对策,确保项目按计划实施。

第二章现状分析与建设必要性

2.1 城市概况

2.1.1 地理区位

珲春市位于吉林省东南部的图们江下游地区,延边朝鲜族自治州东端,地处中、朝、俄三国交界地带,地理位置为东经130°03′21"~130°18′30",北纬42°25′20"~43°30′18"。东部与东南部以分水岭为界限与俄罗斯滨海边疆区哈桑区接壤,中俄边界线长246.25公里;西部与西南以图们江为界与朝鲜民主主义共和国咸镜北道赛别尔郡、恩德郡、罗先市相望,中朝边界线长139.5公里;东北部以老爷岭支脉为界同汪清县和黑龙江省东宁县为邻;西北与图们市相接。与国内相邻市、县界长为148公里。从图们江大区域来看,珲春市地处东北亚几何中心,是中国至俄罗斯、朝鲜东海岸、日本西海岸以及北美、北欧的最近点。

2.1.2 行政区域与人口规模

珲春市现辖4个街道、4个镇、3个乡、2个民族乡、1个中国图们江区域(珲春)国际合作示范区、1个边境经济合作区(含出口加工区、中俄互市贸易区),市域行政区划面积5145.38k㎡,全市总人口约22万人。中心城区建设用地面积66.72k㎡,由老城区、河北新城区、河南新城区和经济合作服务中心区四个区组成。

2.1.3 城市性质、定位及国民经济中的地位

1、城市性质

东北亚地区重要的交通枢纽,国际化窗口城市,图们江区域中心城市之一。

2、城市定位

山清水秀的生态宜居城市、东北亚著名休闲旅游城市、通达开放的国际合作示范城市、图们江区域交通枢纽城市。

3、国民经济中的地位

珲春边境区位独特,是国家实施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战略的节点城市,吉林省融入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向北开放的门户,是中国通向东北亚的窗口和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城市,在国民经济发展,特别是沿边开发开放发展中占有重要的特殊地位。

国家批准设立中国图们江区域(珲春)国际合作示范区,功能定位为:立足珲春

市、依托长吉图、面向东北亚、服务大东北,建设我国面向东北亚合作与开发开放的重要平台;东北亚地区重要的综合交通运输枢纽和商贸物流中心;经济繁荣、环境优美的宜居生态型新城区;发展成为我国东北地区重要的经济增长极和图们江区域合作开发桥头堡。

吉林省关于支持珲春市加快开放发展的若干意见,珲春市在吉林省开发开放中担负着打造吉林省经济发展第三增长极的重任,加快建设成为基础设施比较完善、边境贸易便捷繁荣,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国际化窗口城市和我省县域经济新的增长极,真正成为带动全省对外开放的桥头堡。

2.1.4 社会经济发展状况

近年来,珲春市充分发挥生态、资源、区位、政策等优势,围绕加快开放发展,建设美丽珲春,坚持扩大项目投资、强化产业基础、创新开放发展、加强城市建设,发展社会事业,着力建设智慧之城、科技之城、生态之城、开放之城和旅游之城,经济社会发展实现新的突破。

2015年,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46.7亿元,同比增长8%,是2010年的1.9倍;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352亿元,同比增长10.7%,是2010年的2.7倍;一般预算全口径财政收入24.3亿元,同比增长12%,是2010年的2.6倍;地方级财政收入20亿元,同比增长13%,是2010年的3.8倍;财政支出38亿元,同比增长4%,是2010年的2.7倍;外贸进出口总额13.6亿美元,同比增长7%,是2010年的1.7倍;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4.4亿元,同比增长11.2%,是2010年的2.1倍;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1530元,同比增长7%,是2010年的1.6倍;农民人均纯收入10978元,同比增长10%,是2010年的1.7倍。主要经济指标增速居全省前列,全省县域经济排名从2010年的第25位跃升至第5位。

在城市建设中和管理上,遵循城市发展规律,把握新型城镇化发展方向,突出体现城市民族风情和地域特色,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城市功能,拓展发展空间,推进绿色转型发展。规划建设以珲春河为轴线,两河(库克纳河、太阳沟河)为框架,分化成四个功能分区,形成老城综合商业中心区、经济合作服务中心区、河北新城区和河南新城区城市总体空间布局。以海绵城市建设理念,推进生态城市建设,营造城区近自然水源涵养,道路水系绿色走廊,周边山川建成绿色屏障的生态格局。至2015年末,全市绿化覆盖率为42.6%,绿地率为38.2%,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3.5平方米,珲春水体岸线自然化率达到85%以上,2015年珲春荣获国家园林城市称号,为加快建

设宜居宜业宜人的新型国际化窗口城市打下良好的发展基础。

2.2 城市生态本底

珲春位于中国图们江下游地区,长白山东麓,依山面海,气候宜人,年平均降雨量617.9mm,生态环境优异。市域东、南、北三面环山,山地面积占全市80%以上,森林覆盖率达85%。域内内河水系十分发达,境内遍布大小河流52条,拥有天然湖泊、沼泽、湿地8000余公顷,城市生态本底较好。

2.2.1 河流水系及湿地

珲春市域内河流均属图们江水系。境内河网密布,水系发达,平均每平方公里河长0.3km左右。全市流域面积30k㎡以上的河流有52条,十公里以上的河流共有33条,其中一级支流5条,二级支流34条,三级支流11条,四级支流2条。

城市中心城区内共有珲春河、库克纳河、太阳沟河以及北干渠等主要河流,珲春河横穿中心城区,太阳沟河源于南部太阳山,库克纳河源于北山,北干渠源于北山支脉,是一条灌溉渠。

珲春河发源于汪清县复兴乡盘岭山脉北侧,经珲春市境内注入图们江,河道长度198公里,河道平均坡度2.1‰,流域面积3963平方公里。其中中心城区内珲春河全长约11公里,将珲春市城区分割成南北两城区,是珲春市人民生活及经济社会发展命脉的生命之河。

库克纳河发源于汪清县复兴镇杜荒子屯西南秃头岭,在珲春市城区西南侧汇入图们江,河道长度14.6km,河道比降7.3‰,流域面积为31.2km2。其中中心城区内河道全长约9公里,库克纳河靖边三村以上为山地,两岸为林地,植被较好,靖边村以下两岸为稻田,城区内部为水系,属于半开发状态。

太阳沟河发源于太阳山支脉,全流域集水面积68.7km2,河长20.3km,河道平均比降5.9%,在珲春市城区内注入珲春河。其河道全长约7公里,河流两侧为基本农田和民居,属于尚未开发状态。

珲春市湿地有十三处,除一个在春化镇外其余均分布在敬信镇。其中九个湿地与圈河联为一体,被誉为珲春八景之一的“九曲连塘”。敬信镇的湿地水质肥、水草茂盛,水面面积达2070公顷、水深2-3米,遇到大旱之年也不枯竭。

2.2.2 森林资源

珲春市森林资源丰富,全市森林经营总面积88004公顷,其中林业用地面积86979

公顷,有林地面积80095公顷。用材林面积72937公顷,防护林面积4484公顷,特用林2583公顷,经济林91公顷。疏林地面积77公顷,灌木林地1339公顷,未成林造林地281公顷。无林地面积564公顷,非林业用地面积1025公顷。全市活立木总蓄积7365372立方米,其中有林地蓄积为7305824 立方米,疏林地蓄积为 656 立方米,散生木蓄积为58892立方米。

2.2.3 水资源

珲春市水资源丰富,1988-2005年之间多年平均降水为615.8mm,平均降雪量为30mm;年降水量为34.6亿m3。多年平均径流深361mm,河川径流量为18.02亿m3,地下水补给量为3.86亿m3。全市地下水资源量为4.86亿m3,可开采量为4815.14万m3/年。

珲春老龙口水库位于珲春河中下游,距珲春市区约30km,在珲春河与图们江汇合口以上50.0km处,水库总库容为3.674×108m3,控制流域面积为3008km2。电站装机容量为19.2MW,年发电量为5199.1×104kw·h。防洪保护人口(P=2%)60.83万人,城区供水量(P=95%)2.828×108m3。

2.2.4 土地资源

珲春幅员辽阔,土地资源丰富,类型多样。全市土地总面积514538.33hm2,2012年耕地28950.17hm2,占全市土地总面积的5.63%;园地1465.94hm2,占全市土地总面积的0.29%;林地434957.6hm2,占全市土地总面积的84.54%;牧草地12518.97hm2,占全市土地总面积的2.44%;其他农用地2699.467hm2,占全市土地总面积的0.52%;居民点及工矿7676.427hm2,占全市土地总面积的1.49%;交通运输用地1044.91hm2,占全市土地总面积的0.20%;水利设施用地1470.82hm2,占全市土地总面积的0.28%;未利用地11182.74hm2,占全市土地总面积的2.17%;其他土地12571.25hm2,占全市土地总面积2.44%。

2.3 现状评价

珲春是典型的依山濒江临海城市,多年平均降水为615.8mm,多集中在6-9月份,约占年降水量的69.85%以上,尤其在7、8月份最为集中。降水量的年季变化也较大,暴雨大部分受台风所影响造成。年降水量为34.6亿立方米,多年平均径流深361mm,河川径流量为18.02亿立方米,地下水补给量为3.86亿立方米,浅层地下水位较高。尽管全市建成了一批供水、污水、雨水控制利用、排水防涝、防洪等涉水基础设施项

目,但在快速城市化推进中,关乎水资源、水生态、水环境及水安全的问题已变得十分突出。

2.3.1 水资源现状分析

近年珲春城镇化建设加快,由于缺少海绵城市规划引导,城市开发建设中相当比例的透水性地面(绿地等)被不透水表面(各种屋面、路面等)所覆盖。过度硬化地面加速了雨水径流汇流速度,使雨水流量过程线变的陡尖、汇流历时缩短、峰值时间提前。城市出现强降雨天气时,90%的雨水要靠排水管网排走,雨水资源得到充分的利用。

城市供水现状方面,珲春市现有1个供水水源地老龙口水库,尚未划定保护区,水源地没有严格依法设置标识标志,保护区内仍存在居民、排污口及畜禽养殖项目,威胁饮用水源水质安全。同时,老龙口水库环境监管能力在监测站点覆盖率、监测项目数量、监测方式、监测分析方法及技术手段等诸多方面基础薄弱,难以满足全面、科学、客观评价水源地水质状况及环境的需求。老龙口水库上游为珲春紫金矿业尾闸库,该库未做防渗设施,未来将会对饮用水原地产生重金属污染风险。同时市区现有大部分供水管网敷设二十年以上,基本已过使用年限,锈蚀漏损十分严重,由此造成水资源的严重浪费。

珲春市虽然水资源相对较充足,却也存在水源地保护区生态环境要求、供水保障供给及水质安全等问题。而城市雨水作为地下水水源最大补给和重要的非常规水源之一,雨水资源化利用还未能被城市所用。

2.3.2 水环境及水生态现状分析

珲春市现有的污水处理厂建于2006年,设计处理规模为3万t/d,现已满负荷运行。随着城区逐步发展,污水量也在逐渐提升,致使污水处理厂处理压力增大,急需扩建,解决水污染问题。

城区既有排水系统还不完善,目前老城区仍然是合流制排水系统,现有排水管渠主要集中在老城区库克纳河以北,且基本上为直排式的合流体制。新建城区也相应缺少污水及雨水管道,雨天雨水沿地势就近流入水体中,城区的初期雨水也流入内河水系中,存在面源污染问题。污染源的存在致使河体成为黑臭水体,影响水体质量和居住环境。同时这些污染物质会随着径流和渗流进入地下水和地表水体中,产生持续污染,水体污染问题依然突出,形成水安全隐患。同时,排入的污水量大大超过了河道自身的自净能力,原有城市河道的生态平衡被破坏。以及河道资源进行过度利用,大

量的抽取河道内的水量、挖掘河道的沙子,破坏了河道生态系统,影响城市水体生态功能,也严重影响城市水生态环境。

2.3.3 水安全现状分析

城区目前防洪、排涝工程体系薄弱,部分河道两岸现有堤防防洪能力不足,河道护岸结构单一,汛期洪水过境,导致了城区经常遭受江河洪水和内涝积水的威胁。

1、防洪现状情况

库克纳河现有堤防工程上游起点为靖边村,终点为库克纳河与珲春河汇合口,堤防总长度约为18公里。库克纳河城区段自城东桥至铁路桥堤防,2004年吉林省水利水电勘测设计研究院完成初步设计,吉林省水利厅吉水技【2004】469号文批复,设计标准为30年一遇洪水标准。城区上游靖边至城东桥以及城区下游铁路桥至河口段堤防均为土堤,没有护坡及护脚措施,标准低,达不到防洪标准要求。

北干渠现有堤防仅城区中游段约6km为PP纤维混凝土,底宽6-8m梯形断面结构。其余段均为土堤,防洪标准远远达不到防洪要求。

珲春市城市防洪排涝预警系统尚未形成,防洪排涝应急预案仍待完善,预防意识淡薄,尚未建立洪涝灾害保险制度;管理手段落后,缺少必要的通讯设备;缺乏现代的治水理念;缺少先进科学技术的应用。现有的防洪、排涝工程体系薄弱,导致了城区经常遭受江河洪水和内涝积水的威胁。

完善防洪工程系统建设,保障城市防洪安全。同时,通过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削减降雨径流总量和降雨峰值流量,减轻城市排水压力,缓解城市内涝问题。

由于以往的护岸工程主要考虑的是河道的行洪速度、河道冲刷、水土保持等,河道护岸结构单一,水域的生态功能、景观功能不足,而忽略了河道的水文化生态景观功能。

2、内涝现状情况

在城市开发建设受规划初期影响,缺乏先进的城市建设理念,没有足够考虑到下垫面变化对城市水系统的影响,传统的排水依然以“快速排除雨水”作为设计理念,利用传统“灰色”基础设施组织排水,缺少雨水控制利用系统支持。随着城镇化进程推进,传统雨水基础设施表现出一定的局限性,雨水系统利用管理落后,造成了城区积水点频度高。已不能适应珲春市城市发展需要。

珲春市城区既有设计排水设施能力不足,排水设施标准较低,管径单一,后部管径偏小,形成“卡壳”现象,对降雨量的承担能力小,加上管道敷设坡度小,一遇大

2017年海绵城市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2017年海绵城市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吉林省吉林轻工业设计院有限公司 二〇一七年三月

项目名称:珲春市海绵城市建设项目一期工程 项目单位:珲春市城市投资开发有限公司 编制单位:吉林省吉林轻工业设计院有限公司 证书编号:工咨甲10820070043 单位负责人:王金山 总工程师:郭荣辉 技术负责人:邹军高级工程师经济负责人:刘凤祥高级工程师 参加编制人员:王琳琳高级工程师 翟伟娜高级工程师 赵蕾高级工程师 宋学丹助理工程师 校核:赵红音 校对:徐静

目录 第一章总论 (1) 1.1 项目概况 (1) 1.2 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依据 (4) 1.3 项目提出的理由与过程 (5) 1.4 主要技术经济指标 (6) 1.5 问题与建议 (7) 第二章现状分析与建设必要性 (9) 2.1 城市概况 (9) 2.2 城市生态本底 (11) 2.3 现状评价 (12) 2.4 需求分析 (15) 2.5 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16) 第三章建设地点与区域条件 (20) 3.1 项目地点 (20) 3.2 区域建设条件 (20) 第四章项目总体建设方案 (28) 4.1 项目建设指导思想 (28) 4.2 建设原则 (28) 4.3 主要建设任务 (28) 第五章城市道路系统建设方案 (32) 5.1 工程概况 (32) 5.2 设计依据 (32) 5.3 海绵型道路平纵横设计方案 (33) 5.4 海绵型道路技术措施 (37) 5.5 海绵型道路工程部分道路改造、交通设施 (46) 5.6 合流制改造工程 (32) 5.7 工程量 (68)

第六章园林绿地系统建设方案 (71) 6.1 概述 (71) 6.2 建设方案 (73) 6.3工程量 (87) 第七章城市水系统建设方案 (91) 7.1 工程概况 (91) 7.2 建设方案 (91) 7.3 堤顶路工程 (107) 7.4 工程量 (130) 第八章节约能源 (132) 8.1 设计依据 (132) 8.2 工程能源消耗种类和数量分析 (134) 8.3 节能措施 (134) 8.4 节能管理措施 (137) 8.5 节能效果分析结论与建议 (138) 第九章环境保护 (139) 9.1 建设地点现状 (139) 9.2 设计依据及采用标准 (139) 9.3 施工期环境影响及缓解措施 (139) 9.4 运行期环境影响因素及控制措施 (141) 9.5 环境影响控制预期效果 (142) 第十章劳动安全卫生与消防 (143) 10.1 劳动安全卫生 (143) 10.2 消防 (144) 第十一章组织机构及建设管理 (147) 11.1 组织机构 (147) 11.2 项目建设管理 (147) 11.3 运营管理 (147)

泰州市海绵城市建设实施方案20192020 .doc

泰州市海绵城市建设实施方案(2019-2020) (征求意见稿) 为加快推进我市海绵城市建设,根据《江苏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实施意见》(苏政办发〔2015〕139号)和《省住房城乡建设厅关于加快推进全省海绵城市建设的通知》(苏建函城〔2018〕754号)要求,结合泰州实际,制定实施方案如下: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关于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战略部署和国务院关于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有关要求,科学规划和统筹实施建筑与小区、道路与广场、城市绿地与公园、城市水系统建设,努力实现海绵城市渗、滞、蓄、净、用、排的功能。通过加强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推广低影响开发建设模式,构建海绵城市建设综合治理体系,实现城市生态发展的良性循环。 (二)基本原则 1.坚持规划引领,科学规范。以海绵城市建设理念引领城市发展,以科学规划引领海绵城市建设,因地制宜确定海绵城市建设目标和具体指标,科学编制并严格实施相关规划,完善技术标准规范。 2.坚持因地制宜,生态为本。充分发挥河、林、湿地等自然原始地形地貌对雨水的自然积蓄、自然渗透、自然净化功能,注重对城市原有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突出生态效益。 3.坚持民生为先,统筹推进。将改善城乡人居环境、提升水

安全保障能力作为海绵城市建设的核心目标,加强源头减排、过程控制、系统治理无缝衔接,提升城市吸水、蓄水、净水、释水功能。 二、工作目标 (一)总体工作目标 全面推进我市规划区内海绵城市建设,新城区所有新建项目和新开发地块均按照海绵城市要求建设;老城区结合内涝治理、黑臭河道治理、旧城改造等逐步推进海绵化改造。整体达到年径流总量控制率≥70%,SS削减率≥45%,水面保持率≥15.5%。到2020年,建成区20%以上的面积达到海绵城市建设目标要求,到2030年,建成区80%以上的面积达到海绵城市建设目标要求,实现“小雨不积水、大雨不内涝、水体不黑臭、热岛效应有缓解”的海绵城市建设目标。 (二)近期工作目标 到2020年,完成近期规划海绵分区的海绵城市区域建设,以问题和目标为导向,以海绵城市建设为契机,用两年时间解决分区内的河流生态退化、水体黑臭、内涝严重等问题,全面提升分区内的“水生态、水环境、水安全、水资源”建设水平。2019-2020年,对6个海绵分区的建设以每年50%以上的面积推进,到2020年完成22%的建成区面积建成海绵城市的规划建设目标。在市区范围内,对于建筑小区、园林绿地、道路广场、河道水系等类型的新改扩建项目,在2019—2020年竣工的,海绵城市建设达标率须达到100%。 (1)北部街区和老城核心区海绵分区 北部街区和老城核心区分区海绵城市建设工作由海陵区政府负责牵头组织,相关部门配合推进。该试点区海绵城市建设试点

海绵城市的建设概述第一章1.1海绵城市的建设背景

接下来先学习第一章,海绵城市建设概述第一节:海绵城市建设的背景,这一节我们分为两个部分来讲述。 城市建设与环境发展之间的现实困境与存在这种困境的原因。 这一部分的讲述有助于我们理解建设海绵城市的初衷,分为五个方面,别分是: 1、水资源短缺 2、水安全堪忧 3、水环境污染 4、水生态恶化 5、水文化匮乏 一、现实困境 1.水资源短缺

中国是严重缺水的国家,水资源总量大但是人均占有量少,全国有三分之二以上的城市存在供水不足的问题。 2、水安全堪忧 我国是世界上洪涝灾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许多城市深受暴雨内涝灾害的影响,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 3、水环境污染 水污染已经成为我国不亚于水旱灾害,甚至更为严重的一大灾害。

死猪的尸体开始腐烂,因河道距离村子太近,村民担心一旦因此出现疫情,健康会受到威胁。 图为2010年,村民们没有自来水,只好在被严重污染的河流洗涤。

监测表明:小类及以下水质断面分别占到30.3%和35.5%。 根据2015中国环境状况公报,2015年全国972个地表水国控断面(点位)覆盖了七大流域,浙闽片合理,西北诸河,西南诸河及太湖,滇池,巢湖····的环湖河流共423条环湖河流,以及太湖、滇池、巢湖等62个重点湖泊(水库)。 开展营养的61个湖泊水库中,贫营养的6个,中营养的41个轻度富营养的12个,中度富营养的2个,轻度富营养以上的湖泊约占四分之一。

以地下水含水系统的为单元,以潜水为主的潜层水和承压水为主的中深层地下水为对象。 国土部门对全国31个省、区、市202个地市行政区的以地下水含水系统为单元,5118个地下水水质监测点,水质为较差级与极差级为比例,别分占到42.5%与19%。

全国各地海绵城市建设情况

全国各地海绵城市建设进展如何? 导读 除了16个试点城市,全国其他地区也在大力推动海绵城市建设。那么现在情况进展如何?新兴的海绵城市项目市场在哪里?有哪些新的动态和热点呢?往下看??? 辽宁——2万平方米以上新建筑要配套“海绵设施” 辽宁省住建厅日前下发《关于工程设计落实海绵城市建设理念的通知》,其中要求2万平方米以上新建筑要配套“海绵设施”。《通知》还要求,采用上述做法时,既要因地制宜,还要充分考虑北方寒冷地区低温、冻胀、使用融雪剂等因素对海绵化设施及植物的影响,并提出相应的工程措施及维护管理办法。 江苏——推动江北海绵城市建设 江苏正式发布《江苏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规划纲要中提到新型城市建设6大重点工程,包括:创新城市建设工程,绿色城市建设工程,智慧城市建设工程,人文城市建设工程,海绵城市建设工程,城市地下管网改造和综合管廊建设行动计划。其中,江苏将支持镇江开展国家海绵城市试点,推动南京江北新区等海绵城市建设。 陕西——选择2-3个城市开展省级试点 省政府日前出台推进海绵城市建设实施意见,提出综合采取“渗、滞、蓄、净、用、排”等措施,将70%的降雨就地消纳和利用。 到2020年,全省城市建成区20%以上的面积达到目标要求;到2030年,全省城市建成区80%以上的面积达到目标要求。省政府还将在全省选择2—3个城市开展海绵城市建设省级试点,在全省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海南——力争2030年80%城市建成区达标

3月28日,海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实施意见》,以加快推进海南海绵城市建设。《意见》要求,到2020年,城市建成区20%以上的面积达到海绵城市建设目标要求;三亚市作为国家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城市,全面总结试点经验,向全省推广。到2030年,城市建成区80%以上的面积达到目标要。 河南——年底将划定建设示范区 河南年底各市、县将分别划定海绵城市建设示范区,大城市、中小城市、县城示范区面积原则上分别不少于30平方公里、15平方公里、3平方公里。 《河南省2016年城市建设管理工作要点》将实施“海绵城市工程”放在重点推进市政基础设施八项工程之首,要求今年城市新区、各类园区、成片开发区要全面落实海绵城市建设要求,系统综合地推进海绵城市建设与改造,最大限度地减少城市开发建设对水生态环境的影响。老城区要结合城镇棚户区和城乡危房改造、老旧小区有机更新等,落实海绵城市建筑技术,推进区域整体治理。 在此基础上,河南省要求各市、县分别于今年10月底前、年底前编制完成海绵城市建设实施方案,划定海绵城市建设示范区,明确分年度建设目标和任务,推进海绵型城市各类项目建设。今年,省辖市还要建设或改造2个海绵型绿地示范项目和1个城市绿道示范项目,1条河流生态廊道建设项目;各县(市)要开展一项以上海绵型生态水系、城市公园绿地、单位小区、道路广场等示范项目建设。 杭州——新建小区将推行绿色屋顶 杭州出台《关于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实施意见》,将通过建设城市水系统、园林绿地系统、城市道路系统、建筑与小区系统,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简单来说,就是通过多种措施,使得雨水能自然积存、渗透和净化。实施意见将从4月15日开始施行。 根据实施意见,今年起,市区各类新区、园区、开发区的开发建设要全面落实海绵城市建设要求。而老城区将结合棚户区(危房、老旧小区)改造整治、城市有机更新等项目建设,推进建成区的整体治理。 成都——拟建海绵城市示范单元 市建委介绍,今年将加快实施中心城区、天府新区及周边区域中心城市规划建设各自独立成网的综合管廊系统,今年全年计划完成投资11亿元。重点实施成渝高速入城段、成洛大道改造工程、日月大道改造工程和金融城河西片区路网建设综合管廊工程。

萍乡、常德海绵城市建设考察心得

萍乡、常德海绵城市建设考察学习心得 2017年7月20日至23日,在武汉市海绵办、市海绵公司的组织下,武汉海绵城市建设青山示范区有关单位对与武汉同属首批海绵城市试点的萍乡、常德两地进行了考察学习,通过听报告、看现场的方式对两地海绵城市建设有了深切了认识,现将考察学习心得汇报如下: 一、萍乡海绵城市建设方面 萍乡在2015、2016年度住建部、财政部、水利部组织的海绵城市建设年度绩效考评中连续两年排名第一,有许多可取的经验值得借鉴,总结起来,有以下几点: 1、建设目标明确。萍乡海绵城市建设与武汉一样,面临时间紧、任务重、难度大等不利因素,但海绵城市的建设目标明确,制定了三年行动计划,围绕着建设独具江南特色的海绵城市展开规划设计,重点解决水安全、水生态和水环境问题。试点区域面积32.98平方公里,海绵项目共计159个,计划总投资63亿元。截止日前,投资完成比80.70%。 2、体制机制创新。与其他试点城市类似,萍乡海绵建设也成立了海绵办,但与武汉不同,该市海绵城市建设由市委书记亲自挂帅,作为全市战略在推进,真正当做一把手工程在实施,形成了“海绵办一周一调度,分管副市长半月一调度,市长一月一调度,书记一季一调度”的工作机制,有效解决了项目推进中的各

种难题。同时,该市海绵城市建设的资源整合有深度,从全市选调了22名业务骨干集中办公,建立了一个指挥有力、业务扎实、综合协调、常态运作的工作机构。主要表现在简化办事流程,对涉及到的手续做到能合并的一律合并,能并联的一律同步进行,能走绿化通道的一律挤进去,解决了项目审批难、审批慢的问题。 3、全员参与和舆论宣传。海绵城市建设是一项民生工程,离不开群众的参与和支持。该市通过多媒体广泛传播海绵城市理念,不断提升海绵城市在干部群众中的知晓度、认可度和支持度,将政府有形的手和社会无形的手有机结合起来,“海绵城市”连续两年成为萍乡年度十大热词之一。 4、制度和管控创新。加强制度和管控创新是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重要抓手,萍乡为此出台了《萍乡市海绵城市试点建设项目管理暂行办法》、《海绵城市专项规划》和《海绵城市建设施工、竣工验收技术导则》等制度标准,从项目的立项、可研、规划、建设、竣工验收等阶段明确了海绵城市建设要求的落实途径,解决了项目在设计、施工及竣工验收等环节无标准、无规程的问题。在管控方面,与武汉类似的做法是推行差异化管理。按照“老城区以问题为导向,以点带面;新城区以目标为导向,以面带片”的指导思想,整体出发,通盘考虑,将新老城区整合成7个汇水片区。 5、推进海绵城市监测平台建设。聘请了专业机构作为海绵城市技术服务(监测平台和技术咨询)单位,建设统一的海绵城市

海绵城市建设 · 六大要素

海绵城市建设·六大要素 2015-11-10 1海绵城市--渗 由于城市下垫面过硬,到处都是水泥,改变了原有自然生态本底和水文特征,因此,要加强自然的渗透,把渗透放在第一位。其好处在于,可以避免地表径流,减少从水泥地面、路面汇集到管网里,同时,涵养地下水,补充地下水的不足,还能通过土壤净化水质,改善城市微气候。而渗透雨水的方法多样,主要是改变各种路面、地面铺装材料,改造屋顶绿化,调整绿地竖向,从源头将雨水留下来然后“渗”下去。 透水景观铺装

传统的城市开发中无论是市政公共区域景观铺装还是居住区景观铺装设计中多数采用的都是透水性差的材料,所以导致雨水渗透性差,而在这一方面可以通过透水铺装实现雨水渗透,或通过水渠和沟槽将雨水引流至街道附近的滞留设施中。 2透水道路铺装 传统城市开发建设中道路占据了城市面积的10%-25%,而传统的道路铺装材料也是导致雨水渗透性差的重要隐私之一,除了景观铺装方面可以通过透水铺装实现雨水渗透之外,还可以将园区道路、居住区道路、停车场铺装材料改为透水混凝土,加大雨水渗透量,减少地表径流,渗透的雨水储蓄在地下储蓄池内经净化排入河道或者补给地下水,减少了直接性雨水对路面冲刷然后快速径流排水对于水源的污染。 绿色建筑

海绵城市建设措施不仅在于地面,屋顶和屋面雨水的处理也同样重要。在承重、防水和坡度合适的屋面打造绿色屋顶,利于屋面完成雨水的减排和净化。对于不适用绿色屋顶的屋面,也可以通过排水沟、雨水链等方式收集引导雨水进行贮蓄或下渗. 对于不适用绿色屋顶的屋面,也可以通过排水沟、雨水链等方式收集引导雨水进行贮蓄或下渗。 2海绵城市---蓄 即把雨水留下来,要尊重自然的地形地貌,使降雨得到自然散落。现在人工建设破坏了自然地形地貌后,短时间内水汇集到一个地方,就形成了内涝。所以要把降雨蓄起来,以达到调蓄和错峰。而当下海绵城市蓄水环节没有固定的标准和要求,地下蓄水样式多样,总体常用形式有两种:塑料模块蓄水、地下蓄水池。

西昌市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城市实施方案

一、城市基本情况 (一)自然地理和社会经济 1.自然地理 (1)区位条件 西昌市位于中国西部,四川省西南部,凉山彝族自治州中部,是凉山彝族自治州的州府。西昌市距 成都574公里,位于安宁河谷中段,在东经101°46'~102°25'、北纬27°32'~28°10'之间。南北 长约70公里,东西宽约63公里,东临昭觉、普格、喜德县,南接德昌县,西靠盐源县,北连冕宁县, 幅员面积2655平方公里。 (2)地形地貌 西昌市地处横断山脉东缘,位于著名的川滇南北构造体系的北半部,在地质构造上由一系列南北走 向的褶皱、压性断裂和有机联系的秩序压扭性或张扭性断裂组成,海拔高度4180~1160米。全市地势 呈北高南低,由北向南倾斜,地势以高原中山为主。境内岭谷高差十分悬殊,最高点在西昌、普格、德 图1-1 区位分析图 昌三市县交汇处的螺髻山,主峰海拔4359米;最低点在雅砻江深切河谷的荞地乡桐子林,海拔1160米。 谷、平原和山间盆地。西昌城区处于安宁河谷中段,西昌盆地之中。 安宁河谷平原北起冕宁观音桥,南至米易县得石乡,长200余公里,西昌市境内河段处于平原的中 游。河谷宽3~7Km,最宽11Km,现代河床弯曲平缓,平均比降1.66‰,沿线漫滩河曲发育,两岸广布 Ⅰ-Ⅱ级冲积阶地及冰碛~冰水堆积Ⅲ-Ⅳ级阶地与大规模山前洪积扇群。Ⅰ级阶地一般高出河床3~5m, Ⅱ级阶地高出河床10~20m。西昌盆地位于西昌市东南侧,长18~20km,宽5~8km,由东河、西河等形 成的全新统冲洪积扇组成,地势东北高,西南低,为一断陷堆积盆地。 (3)气候条件 西昌夏半年受西南和东南暖湿季风控制,降水集中,盛夏不热,夏秋温凉湿润。冬半年受极地大陆

深圳市海绵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办法-sz

深圳市海绵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办法 (征求意见稿) 深圳市海绵城市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2018.2

一、总则 第一条为积极推进深圳市海绵城市建设,按照《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中发〔2016〕6号)《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5〕75号)等文件要求,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海绵城市是指通过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充分发挥建筑、道路和绿地、水系等生态系统对雨水的吸纳、蓄渗和缓释作用,有效控制雨水径流,实现“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城市发展方式。 第三条本办法适用于深圳市海绵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包括: 编制或修编城市总体规划、法定图则等法定规划,海绵城市、竖向、道路、绿地、水系统、排水防涝、市政详细规划等专项规划时,涉及的海绵城市规划的编制工作; 深圳市市域范围内适宜区域(非地质灾害易发区或非特殊污染源地区)的新、改、扩建建设项目,旧城改造、园区改造、环境提升等建设项目,涉及海绵设施规划建设管理等方面的工作。 桥梁、隧道、轨道交通、电力通讯管线、燃气管线、过街天桥、照明工程、零星修缮、应急建设工程等除外。 第四条深圳市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海绵城市建设工作的领导,组织各区人民政府、各相关部门,动员全社会共同推动海绵城市规划建设工作。

市海绵城市建设办公室(以下简称市海绵办)负责全市海绵城市规划建设工作的统筹协调、技术指导、监督考核等具体工作。各区海绵办负责本行政区内海绵城市规划建设工作的统筹协调、技术指导,配合市海绵办做好监督考核等工作。 第五条市发展和改革、财政、规划和国土、人居环境、交通、住建、水务、城管、审计、各区政府(管委会)、前海管理局、深汕合作区管委会等部门和单位应当在各自职权范围内,依据本办法规定,制定内部工作流程,加强建设项目海绵城市规划建设管控,对海绵城市建设相关内容进行审查审批。 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以下简称市发改委)负责将海绵城市建设相关内容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和年度建设计划。制定政府投资项目海绵设施审查要点和相关规定,在政府投资项目的项目建议书和可行性研究报告评审中强化对海绵设施的审查,并在批复中载明相关海绵设施的建设内容、规模和投资,保障政府投资项目海绵城市建设资金需求。 市财政委员会(以下简称市财政委)负责市本级政府性投资项目海绵设施的资金筹措、保障、监管等工作;负责制定市财政支持海绵城市建设实施方案,激励社会各界积极开展海绵设施建设。 市规划和国土资源委员会(以下简称市规土委)负责编制市级海绵城市专项规划及《深圳市海绵城市规划要点和审查细则》并组织实施;负责将海绵城市建设的原则、目标和技术要求落实到城市总体规划、详细规划和各相关专项规划编制、审查等工作中;负责在土地出让条件、选址意见书、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等“一书两证”的核查、许可等审批环节落实海绵城市建设相关要求。

天津市海绵城市建设项目施工图设计专篇.pdf

附件1: 天津市工程建设标准设计 DBJT29-207-2017 天津市海绵城市建设项目 施工图设计专篇 (津17WJ-2-1) 2017年6月

编制说明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5〕75号)、《天津市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市建委关于推进海绵城市建设工 作方案的通知》(津政办发〔2016〕30号)等文件的要求,进一步加强对海绵城市建设的管控,规范我市海绵城市设计工作,保障设计深度和质量,结合我市海绵城市建设推进情况,根据《市建委关于开展海绵城市建设项目施工图设计专篇 和审查要点编制工作的通知》(津建设函[2017]94号文)要求,编写《天津市海绵城市建设项目施工图设计专篇》(以下简称“设计专篇”)。 依据《天津市海绵城市建设技术导则》 4.1.4条的要求,凡本市辖区范围内规划用地面积大于等于3公顷的新建、改建、扩建工程项目,施工图设计文件中应设置设计专篇;用地面积小于3公顷的新建、改建、扩建工程项目,施工图设计文件中可不设置设计专篇,但设计说明和设计图纸应参照设计专篇进行编制, 提供给施工图审查单位的设计说明、图纸、计算书应完整。 本设计专篇分为房屋建筑工程(建筑与小区工程)、市政基础设施工程两部分,设计专篇应设于施工图设计说明中,独立成章。 本设计专篇中楷体字部分为方便设计人使用所做的说明,不是《专篇》必须的内容,在具体使用时,请设计人灵活使用。 本设计专篇提供的样式仅供设计人员参考,在具体设计工作中,可根据项目特点对设计专篇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设计专篇使用过程中,其所依据的规范、标准若更新时,设计人应按新的有效版本对设计专篇中有关设计依据等内容进行核 查与调整,并按现行有效版本执行。

九江市海绵城市建设管理办法【最新版】

九江市海绵城市建设管理办法 第一条为全面推进我市海绵城市建设工作,加强海绵城市建设管理,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5〕75号)和《江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实施意见》(赣府厅发〔2016〕4号)等法律和政策,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所称海绵城市建设是指综合采取“渗、滞、蓄、净、用、排”措施,充分发挥城市建筑、道路、绿地、水系、管网的作用,有效控制雨水径流,实现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城市发展方式,最大限度减少城市开发建设对生态的影响。 第三条本市规划建成区内海绵城市的建设和管理适用本办法。 第四条市住房和城乡建设主管部门负责统筹协调、组织推进全市海绵城市建设管理工作。 市住建、自然资源、发改、财政、生态环境、城管、水

利、气象、审计等部门根据各自职责认真做好海绵城市建设相关工作。 各县(市、区)政府(管委会)应当统筹本区域内海绵城市建设管理工作。 第五条新建、改建、扩建建设项目应当按照海绵城市专项规划、规划条件及相关技术标准,配套建设海绵设施。海绵设施应当与主体工程同步设计、同步建设、同步投入使用,建设费用纳入建设项目概算。 第六条市自然资源主管部门应在城乡规划体系中落实海绵城市建设专项规划空间管控内容,在编制的城市控制性详细规划中应分解落实海绵城市建设目标和技术指标。 城市控制性详细规划应将年径流总量控制率、城市面源污染控制率、水资源利用率等列为约束性指标;确定各地块内透水铺装、下沉式绿地、生物滞留设施、雨水调蓄容积等指标。 第七条本市所有新建、改建、扩建建设项目应当按照下列要求配套海绵城市建设设施:

二级建造师继续教育-海绵城市建设工程习题及答案

1、2014年11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出台了《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12月,住建部、财政部、水利部三部委联合启动了全国首批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城市申报工作。2015年4月,从130多个申请城市中选出试点城市()座。 16.0 2、最早提出LID理念与绿色基础建设,要求在源头维持和保护场地自然水文功能,强调还原开发前水文循环的国家是()。 美国 3、由于水多,强调排水,并利用源头管理方法对径流和污染物进行控制,“排”的过程中体现可持续性的国家是()。 英国 4、由于水少,采用水敏感城市设计,通过雨水源头控制,减少了暴雨径流,同时也增加供水的国家是()。澳大利亚 5、城市发展带来许多城市水问题,下面的选项中正确的是()。 A.水环境污染 B.水生态破坏D.水资源短缺E.水安全风险 6、由降雨径流给城市水环境造成污染的主要原因有()。 A.初期径流污染C.合流制溢流污染 7、国家提出“以水定城”战略的主要原因是城市灰色基础设施建设容易给城市带来涝等灾害,从而给国家造成巨额经济损失。() B.错误 8、海绵城市建设应因城因地而异,科学规划、着眼于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这一工程具有复杂性和长期性,不会一蹴而就。() A.正确 9、转变城市发展方式,推进海绵城市建设,可促进水资源的利用和环境保护,能够增强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 A.正确 10、在提升城市排水系统时要优先考虑把有限的雨水留下来,优先考虑更多利用自然力量排水,建设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海绵城市”。() A.正确 11、国家提出“以水定城”战略的主要原因是城市灰色基础设施建设容易给城市带来涝等灾害,从而给国家造成巨额经济损失。() B.错误 12、海绵城市指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据此,建设海绵城市的关键环节是()。 C.降低地表径流量 13、国务院办公厅出台“关于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指导意见”指出,采用渗、滞、蓄、净、用、排等措施,要求将多少降雨就地消纳和利用()。 B.0.7 14、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的径流总量控制一般采用什么指标作为控制目标()。 D.年径流总量控制率 15、径流污染问题较严重的城市或地区,其海绵城市规划控制目标可结合当地水环境容量及径流污染控制要求,确定什么指标作为径流污染物控制目标()。 A.年SS 总量去除率 16、海绵城市建设理念应执行道法自然,低影响开发理念,具体体现在()。 A.对地形地势的尊重 B.对水的尊重 C.对表土的尊重 D.对植被的尊重

海绵城市建设项目可研报告

珲春市海绵城市建设项目一期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 (修改版) 吉林省吉林轻工业设计院有限公司

二?一七年三月

项目名称:珲春市海绵城市建设项目一期工程项目单位:珲春市城市投资开发有限公司编制单位:吉林省吉林轻工业设计院有限公司 证书编号:工咨甲10820070043 单位负责人:王金山 总工程师:郭荣辉 技术负责人:邹军高级工程师 经济负责人:刘凤祥高级工程师 参加编制人员:王琳琳高级工程师 翟伟娜高级工程师 赵蕾高级工程师 宋学丹助理工程师 校核:赵红音校对:徐静 目录 第一章总论 (1) 1.1 项目概况. (1) 1.2 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依据 (4) 1.3 项目提出的理由与过程 (5)

1.4 主要技术经济指标 (6) 1.5 问题与建议. (7) 第二章现状分析与建设必要性 (9) 2.1 城市概况. (9) 2.2 城市生态本底 (11) 2.3 现状评价. (12) 2.4 需求分析. (15) 2.5 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16) 第三章建设地点与区域条件 (20) 3.1 项目地点. (20) 3.2 区域建设条件 (20) 第四章项目总体建设方案 (28) 4.1 项目建设指导思想 (28) 4.2 建设原则. (28) 4.3 主要建设任务 (28) 第五章城市道路系统建设方案 (32) 5.1 工程概况. (32) 5.2 设计依据. (32) 5.3 海绵型道路平纵横设计方案 (33) 5.4 海绵型道路技术措施 (37) 5.5 海绵型道路工程部分道路改造、交通设施 (47) 5.6 合流制改造工程 (32) 5.7 工程量. (69)

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城市实施方案编制提纲

附3 : 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城市实施方案编制提纲 方案实施期为2015-2017年。其中包括至少1年的项目运营期。 一、城市基本情况 (一)自然地理和社会经济 自然地理情况重点分析区域地形、地貌、下垫面条件、河湖水系等。社会经济包括人口数量及结构、经济总量、产业结构、城市功能及分区等;介绍地方经济发展规划、城市总体规划定位等确定的试点地区发展目标和功能定位。 (二)降水、径流及洪涝特点 包括年降雨量、短历时降雨规律、径流特性、洪涝特性等。 (三)水资源状况 包括区域水资源总量及开发利用情况。 (四)水环境质量状况 包括现状水体水质、排污口分布、水源地分布等情况。 (五)现状工程体系及设施情况 包括供排水设施、排水防涝设施、水利设施、雨水调蓄利用设施等。

二、问题及需求分析 (一)存在问题 1.水安全方面:包括城市排水防涝、城市防洪、供水安全保障等。 2.水资源方面:城市水资源供需平衡及保护等。 3.水环境方面:城市水体污染问题、初期雨水面源污染、污水处理及再生利用、地下水超采问题等。 4.周边区域影响方面:城市周边区域河湖水系,防洪,水源涵养情况等。 (二)需求分析 1.拟重点解决的问题。 2.通过海绵城市建设解决存在问题的优势(经济、技术、管理等方面)。 3.可能存在的风险。 三、“海绵城市”建设的目标和指标 (一)总体目标(此目标为申请中央补助资金及考核的基本依据) 1.年径流总量控制率(不小于70%) 2.排水防涝标准(按国家标准要求) 3.城市防洪标准(按国家标准要求) (二)具体指标 1.建成区内主要指标(根据实际情况适当增减)

(1)“渗、滞、蓄”:综合径流系数、可渗透地面面积比例、雨水调蓄标准(以mm降雨计)和雨水调蓄总容积、地下水埋深、天然水域面积保持程度等; (2)“净”:确定城区地表水体水质标准等; (3)“用”:雨水利用量、替代城市供水比例、公共供水管网漏损率,污水再生利用率等; (4)“排”:城市排水防涝标准,河湖水系防洪标准,雨水管渠排放标准,雨污分流比例等。 2.建成区外主要指标 (1)防洪标准:城市外部河湖水系防洪标准,海潮防御标准等;洪水位与雨水排放口衔接关系等; (2)水源涵养:水源保护区比例、城市水源的供水保障率和水质达标率、地下水水位等。 四、技术路线 建设技术指标达到或优于国家相关技术规范,依据《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有关要求,因地制宜,提出经济可行、技术合理的技术路线和实施方案。按照全面深化改革的总体要求,依据国家相关政策,提出完善制度机制,加强能力建设的措施。 五、建设任务 将海绵城市建设的总体目标、具体指标分解落实到城市水系统、园林绿地系统、道路交通系统、住宅小区等工程项

关于上海市海绵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办法

上海市海绵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办法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目的和依据) 为加快推进本市海绵城市建设,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推进城市绿色发展,按照《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5〕75号)和《上海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贯彻〈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指导意见〉的实施意见》(沪府办〔2015〕111号)、《上海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进一步深化本市社会投资项目审批改革实施办法〉的通知》(沪府办发〔2018〕4号)等的要求,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定义) 海绵城市是指通过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充分发挥建筑、道路和绿地、水系等生态系统对雨水的吸纳、蓄渗和缓释作用,有效控制雨水径流,实现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城市发展方式。 第三条(适用范围)

本办法适用于本市行政辖区内新、改、扩建建设项目和海绵城市规划、设计、建设、运营及管理活动。 第四条(遵循原则) 海绵城市建设,坚持“规划引领、生态优先、因地制宜、统筹建设”的原则,在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各个环节落实海绵城市建设理念,统筹协调给排水、园林绿地、道路等设施建设,综合采用渗、滞、蓄、净、用、排等措施,提升城市市政基础设施建设的系统性。海绵城市相关设施与主体工程同步规划、同步设计、同步建设、同时使用。 第五条(管理体制) 建立市海绵城市建设推进协调联席会议制度(以下简称“联席会议”),由市政府分管领导任召集人,市有关部门为成员单位。 联席会议下设办公室,设在市住房城乡建设管理委,具体负责统筹协调、监督考核,指导推进全市海绵城市建设工作。 市发展改革、财政、规划国土资源、水务、交通、环保、绿化市容、房管、城管执法等部门、单位按照各自职责,负责海绵城市建设相关工作。 各区政府、相关管委会是本辖区内海绵城市建设的责任主体,要明确海绵城市建设主管部门,完善工作机制,统筹规划建设。

株洲市海绵城市建设专项规划(2016-2030)

株洲市海绵城市建设专项规划 (2016-2030)方案公示 1 、海绵城市解读 所谓海绵城市,是指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遵循生态优先的原则,将自然途径与人工措施相结合,在确保城市排水防涝安全的前提下,充分利用雨水来调节城市微气候,最大限度地实现雨水在城市区域的积存、渗透和净化。海绵城市建设两个最明显的作用:通过调蓄,缓解城市洪涝灾害,确保城市排水防涝安全;实现雨水的综合利用。 2、规划范围 本次规划范围包括:株洲市城市总体规划确定的2020年中心城区范围+十大新城拓展范围。总规划面积约460平方公里,研究范围886平方公里。

3 、规划目标 实现“四水三自”的城市雨水管理模式,“四水”即:实现水生态健康、水安全保障、水环境良好、水资源节约;“三自”即:建立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城市雨水管理模式。 4、规划原则 (1)统筹兼顾、系统协调 “安全、资源、环保”目标三位一体,兼顾经济、环境、社会效益,保障水安全、保护水环境、恢复水生态、利用水资源、营造水文化,提升城市人居环境。 (2)多规融合、全面统一

与城市总体规划、详细规划及各有关专项规划相协调,并全面协调城市规划、基础设施建设运营与海绵城市建设,实现统一规划、建设、管理与协调。 (3)生态优先、保障安全 充分发挥山、水、林、田、湖等地形对降雨的积存作用,发挥植被、土壤等自然下垫面对雨水的渗透作用,发挥湿地、水体等对水质的自然净化作用,努力实现城市水体的自然循环。强化生态廊道的生态隔离、水源涵养作用,构建区域生态安全体系。 (4)因地制宜、突出特色 以“一江两岸、六港入湘、湖泊多姿、山谷相间”的生态空间格局为骨架,创建具有株洲特色宜居山水的国家生态园林城市。 (5)以人为本,适度开发 坚持保护与利用相结合的理念,在确保生态廊道连续及生态安全的前提下,探索生态廊道生态服务功能开发,将游憩体闲、文化展示、娱乐健身、科普教育等多种功能注入生态廊道,建设优质人居环境。 (6)合理分期,操作性强 在保证远期目标实现的前提下,协调系统性和城市建设的时序性,远近结合,分期实施,逐步构建城市排水防涝系统和低影响开发系统。并考虑前瞻性、实用性和可行性相结合,突出规划的可操作性,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

海绵城市建设的必要性

海绵城市建设的必要性公司标准化编码 [QQX96QT-XQQB89Q8-NQQJ6Q8-MQM9N]

海绵城市建设的必要性 1避免和减少城市内涝的必要手段 一方面,全球气候变暖,与内涝有关的高强特大暴雨、飓风台风等极端气候频现;城市高楼林立、循环不畅,城市上空的热气流无法疏散,城市热岛产生的局地气流上升有利于对流性降雨的发生,同时城市空气中的凝结核多,也会促进降雨,由此形成的“雨岛效应”是城市内涝的诱因之一。另一方面,在城市开发过程中,大量的硬质铺装改变了原有的生态本底和水文特征,由于降雨不能及时下渗,形成地表径流,传统的城市排水体系难以适应强降雨时形成的径流量洪峰,产生城市内涝。海绵城市建设的实质是控制径流,降低汇流是海绵城市控制的关键。六字建设方针中的“渗”是减少屋面、路面和地面的硬质铺装,充分采用渗透和绿地技术,从源头减少径流;“滞”是通过植草沟、滞留带等工程措施,降低雨水汇集速度,延缓洪峰出现时间,降低排水强度,缓解降雨时的排水压力。通过各类绿色雨水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多项措施联合作用,达到降低地表径流量、控制城市内涝的目的。 2海绵城市建设是降低径流污染的重要途径 我国的地表水资源污染形式严峻,面源污染是其主要来源之一。面源污染自20世纪70年代被提出和证实以来对水污染所占比重呈上升趋势,城市面源污染是除了农业面源污染的第二大面源污染类型。城市面源污染主要由降雨径流的淋浴和冲刷作用产生。特别是在暴雨初期,由于降雨径流将地表的、沉积在下水管网的污染物,在短时间内,突发性冲刷汇入受纳水体,而引起水体污染。据观测,在暴雨初期(降雨前20min)污染物浓度一般都超过平时污水浓度,城市面源是引起水体污染的主要污染源之一。海绵城市建设六字方针中的“净”,是通过人工湿地、生态滤池等措施过滤和降解汇流雨水中的污染物,达到净化水体、控制面源污染、保护城市水环境的目的。同时,在雨水通过“渗”“滞”的过程也能对大颗粒污染物达到截留和初步净化的目的。 3缓解水资源短缺的有效措施 我国水资源匮乏,淡水资源总量为28000亿m3,占全球水资源的6%,人均水资源量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1/4。城市快速发展对水资源需求大,城市开发建设过度硬化造成降雨形成径流外排,导致地下水补给不足;水体污染降低了水资源的质量和数量,也加重了水资源的紧缺程度。缺水制约着经济的发展,应对水资源短缺危机,一方面要治理源头污染、节约用水,另一方面要探寻新的水资源替代。雨水污染程度轻,处理成本相对较低,是再生水的优质水源。在降雨时,利用自然水体和地下雨水调蓄池收集雨水,实现“蓄”的目的;再通过各类净化设施的处理和各级管网的输送,将处理达标的雨水回用于市政浇洒、景观水补充等用途,不但节省了大量的自来水,而且充分、有效的“用”雨水,实现水资源的“开源节流”,节约了水资源也降低了污水的排放。

重庆市海绵城市建设管理办法

两江新区海绵城市建设管理办法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科学推进两江新区海绵城市建设,指导新区海绵城市规划、建设、管理与运行维护等工作,促进城市建设与生态系统的和谐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国务院关于印发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的通知》(国发〔2015〕17号)、《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5〕75号)、《重庆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实施意见》(渝府办发〔2016〕37号)等法律及相关文件,结合悦来新城海绵试点经验,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两江新区新建、改建、扩建工程的建设管理活动,应按本办法执行。 第三条海绵城市建设,是指通过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充分发挥建筑、道路和绿地、水系等生态系统对雨水的吸纳、蓄渗和缓释作用,有效控制雨水径流,实现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等功能的城市建设发展方式。 第四条海绵城市建设应遵循规划引领、生态优先;安全为重、因地制宜;统筹建设、分类实施;政府引导、社会参与的原则。 第五条工程建设项目应将海绵城市建设贯穿于项目各个阶段。海绵设施应与主体工程同步设计、同步施工、同步验收、同步投入使用。 第六条新建项目应严格落实海绵城市建设要求。改建、扩

建项目要结合现状,以问题为导向,以水环境治理、雨水收集利用、解决城市内涝为重点,开展海绵城市建设。 第七条小区与绿地等地块项目及排水分区的雨水排出口,应当同步建设水质水量监测设施;小区等地块项目污水排出口,应当同步建设水量监测设施。 第八条建设局是海绵城市建设的综合管理部门,负责统筹和协调辖区内海绵城市建设与管理。经济运行局、财政局、城市管理局、国土房管分局、环保分局、规划分局等部门在各自职责范围内做好海绵城市建设与管理的相关工作。 第九条建设单位应将海绵设施建设费用纳入项目建设总投资,运营维护费用由海绵设施的所有者或管理者承担。 第十条海绵城市建设实施单位应灵活运用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鼓励社会资本多渠道、多形式参与海绵城市项目建设及运营维护管理。优化绩效评价方法,建立有奖有惩、可进可退的管理制度,提高运营质量和效率,提升服务水平。 第十一条海绵城市建设推进及完成情况作为考核任务,纳入管委会对相关部门或单位的考核。 第二章规划和用地管理 第十二条建设局会同规划分局、城市管理局等部门负责编制海绵城市专项规划。 海绵城市专项规划应当研究提出需要保护的自然生态空间格局;明确雨水年径流总量控制率等目标并分解到控制性详细规划地块,提出管控要求;确定公共海绵设施的布局及规模;确定海绵城市近期和中远期建设的重点。 第十三条通过核发建设项目选址意见书、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建设用地规划条件函、设计方案审查意见函、建设工程规

海绵城市建设与城市景观设计的相辅相成

海绵城市建设与城市景观设计的相辅相成 海绵城市建设不是一个单纯的目标,而是一个综合的目标,是城市发展理念和建设方式的转型。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提出生态文明建设要放在突出地位。而海绵城市建设就成为了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评价考核办法的落脚点之一。对于设计师来说如何将生态、景观、建设几点充分结合,在新形势下使设计不断前行,不断创新,是我们时刻都要思考的问题。 标签:海绵城市;海绵型公园;LID;景观设计 海绵城市是指通过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充分发挥建筑、道路和绿地、水系等生态系统对雨水的吸纳、蓄渗和缓释作用,有效控制雨水径流,实现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城市发展方式。通过海绵城市建设,综合采取“渗、滞、蓄、净、用、排”等措施,最大限度的减少城市开发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海绵城市是一种理念,一种模式,一种发展方式,它来源于LID(Low Impact Development),但是不等于LID。主要包含以下几个基本特征: 1.绿色优先 2.绿色灰色结合 3.问题为导向 而水生态、水安全、水环境、水资源、水文化则是海绵城市建设的五大核心问题。我们通过景观来包装LID,使水文化真正意义上的融入海绵建设,开创一个新的设计思路,将城市风貌提升、地域文化展现、海绵知识科普与海绵城市建设紧紧联系在一起。 一、项目背景 2016年4月,玉溪市以第4名的成绩成为国家第2批14个海绵试点城市之一。示范区面积20.9平方公里,计划通过三年时间打造成我国高原阶梯型坡地和干热气候城市建设海绵城市的典范。玉溪大河上游汇水分区海绵城市建设项目是该示范区内4个海绵城市建设项目之一,面积约为3.45平方公里,采取PPP 的形式率先开展建设。 二、建设定位 打造碧玉清溪水文化品牌,完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水平,助力于玉溪生态文明建设,发展海绵绿色产业。 三、项目概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