砖混结构、构造柱、圈梁、板缝等混凝土分项工程质量管理

砖混结构、构造柱、圈梁、板缝等混凝土分项工程质量管理
砖混结构、构造柱、圈梁、板缝等混凝土分项工程质量管理

砖混结构、构造柱、圈梁、板缝等混凝土工程质量控制管理

1、依据标准:

《建筑工程施工质量验收统一标准》 GB50300-2001

《钢筋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 GB50204-2002

《高层建筑混凝土技术规程》 JGJ3 -2002

《普通混凝土配合比设计规程》 JGJ55-2000

《砌筑砂浆配合比设计规程》 JGJ98-2000

《普通混凝土用砂质量标准及检验方法》 JGJ52-92

《普通混凝土用碎石和卵石质量标准及检验方法》GJ53-92

《混凝土外加剂应用技术规范》 GBJ119-88

2、施工准备

材料及主要机具:

水泥:用~号矿渣硅酸盐水泥或普通硅酸盐水泥。

砂:用粗砂或中砂,当混凝土为C30以下时,含泥量不大于5%。

石子:构造柱、圈梁用粒径:~卵石或碎石;板缝用粗径~细石,当混凝土为C30以下时,含泥量不大于2%。

水:用不含杂质的洁净水。

外加剂:根据要求选用早强剂、减水剂等,掺入量由试验室确定。

作业条件:

混凝土配合比经试验室确定,配合比通知单与现场使用材料相符。

模板牢固、稳定、标高、尺寸等符合设计要求,模板缝隙超过规定时,要堵塞严密,并办完预检手续。

钢筋办完隐检手续。

构造柱、圈梁接槎处的松散混凝土和砂浆应剔除,模板内杂物要清理干净。

常温时,混凝土浇筑前,砖墙、木模应提前适量浇水湿润,但不得有积水。

3、操作工艺

工艺流程:

作业准备→混凝土搅拌→混凝土运输→混凝土浇筑、振捣→混凝土养护。

混凝土搅拌:

根据测定的砂、石含水率,调整配合比中的用水量,雨天应增加测定次数。

根据搅拌机每盘各种材料用量及车皮重量,分别固定好水泥(散装)、砂、石各个磅秤的标量。磅秤

应定期检验、维护,以保证计量的准确。计量精度:水泥及掺合料为±2%,骨料为±3%,水、外加剂为±2%。搅拌机棚应设置混凝土配合比标牌。

正式搅拌前搅拌机先空车试运转,正常后方可正式装料搅拌。

砂、石、水泥(散装)必须严格按需用量分别过秤,加水也必须严格计量。

投料顺序:一般先倒石子,再倒水泥,后倒砂子,最后加水。掺合料在倒水泥时一并加入。掺外加剂与水同时加入。

搅拌第一盘混凝土,可在装料时适当少装一些石子或适当增加水泥和水量。

混凝土搅拌时间,400L自落式搅拌机一般不应少于。

混凝土坍落度,一般控制在5~7cm,每台班应测两次。

混凝土运输:

混凝土自搅拌机卸出后,应及时用翻斗车、手推车或吊斗运至浇筑地点。运送混凝土时,应防止水泥浆流失。若有离析现象,应在浇筑地点进行人工二次拌合。

混凝土以搅拌机卸出后到浇筑完毕的延续时间,当混凝土为C30,及其以下,气温高于25℃时不得大于90min,C30以上时不得大于60min

混凝土浇筑、振捣:

构造柱根部施工缝处,在浇筑前宜先铺5cm厚与混凝土配合比相同的水泥砂浆或减石子混凝土。

浇筑方法:用塔吊吊斗供料时,应先将吊斗降至距铁盘50~60cm处,将混凝土卸在铁盘上,再用铁锹灌入模内,不应用吊斗直接将混凝土卸入模内。

浇筑混凝土构造柱时,先将振捣棒插入柱底根部,使其振动再灌入混凝土,应分层浇筑、振捣,每层厚度不超过60cm,边下料边振捣,一般浇筑高度不宜大于2m,如能确保浇筑密实,亦可每层一次浇筑。

混凝土振捣:振捣构造柱时,振捣棒尽量靠近内墙插入。振捣圈梁混凝土时,振捣棒与混凝土面应成斜角,斜向振捣。振捣板缝混凝土时,应选用φ30mm小型振捣棒。振捣层厚度不应超过振捣棒的倍。

浇筑混凝土时,应注意保护钢筋位置及外砖墙、外墙板的防水构造,不使其损害,专人检查模板、钢筋是否变形、移位;螺栓、拉杆是否松动、脱落;发现漏浆等现象,指派专人检修。

表面抹平:圈梁、板缝混凝土每振捣完一段,应随即用木抹子压实、抹平。表面不得有松散混凝土。混凝土养护:混凝土浇筑完12h以内,应对混凝土加以覆盖并浇水养护。常温时每日至少浇水两次,养护时间不得少于7d。

填写混凝土施工记录,制作混凝土试块。

4、质量标准

混凝土原材料及配合比设计质量检验标准(I)

混凝土施工质量检验标准 (Ⅱ)

5、成品保护

浇筑混凝土时,不得污染清水砖墙面。

振捣混凝土时,不得碰动钢筋、埋件,防止移位。

钢筋有踩弯、移位或脱扣时,及时调整、补好。

散落在楼板上的混凝土应及时清理干净。

6应注意的质量问题

混凝土材料计量不准:影响混凝土强度,施工前要检查,校正好磅秤,车车过秤,加水量必须严格控制。

混凝土外观存在蜂窝、孔洞、露筋、夹渣等缺陷:混凝土振捣不实,漏振,钢筋缺少保护层垫块,尤其是板缝内加筋位置,应认真检查,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7、质量记录

材料(水泥、砂、石、掺合料、外加剂等)出厂合格证明、试验报告。

混凝土试块试验报告。

分项工程质量检验评定表。

隐检、预检记录。

冬期施工记录。

设计变更及洽商记录。

其它技术文件。

次结构构造柱及圈梁的要求

构造柱及圈梁的设置要求墙长大于5米时,墙顶与梁(板)宜有钢筋拉接当顶部拉结施工有困难时,可在砌体填充墙中设置构造柱,间距<=5米);当墙长大于层高2倍时,宜设构造柱;墙高超过4米时,半高或门洞上皮宜设置与柱连接且沿墙长贯通的混凝土现浇带.另外,在砌体构造规范中还有以下几种情况需设构造柱:1,墙体转角;2,砌体丁字接关处;3,通窗或者连窗的两侧; 1 圈梁圈梁是沿建筑物外墙四周及部分或全部内墙设置的水平、连续、封闭的梁。 圈梁的作用 圈梁的构造 毫米,并不得小于15毫米,也不宜大于25毫米。 φ10,箍筋最大间距不应大于250mm. 2 构造柱 构造柱的作用 构造柱的设置构造柱应当设置在地震时震害较重,连接构造比较薄弱和易于应力集中的部位。(详见下表)注:外廊式和单面走廊式的多层砖房,应按房屋层数增加一层后,根据下表要求设置构造柱,且单面走廊两侧的纵墙应按外墙处理;教学楼、医院等横墙较少的房屋,应根据房屋增加一层后的层数,按下表设置构造柱。 构造柱的构造 φ6拉结钢筋,每边伸入墙内不小于1米或伸至洞口边。 ×180毫米,房屋四角的构造柱可适当加大截面尺寸,施工时应先砌墙后浇柱,构造柱的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宜低于C15,钢筋级别一般为1级钢,混凝土保护层厚度为20毫米,并不得小于15毫米,也不宜大于25毫米。纵向钢筋应采用4φ12,箍筋间距不宜大于250mm,且在柱上、下端宜适当加密;7度时超过6层,8度时超过5层,9度时构造柱纵向钢筋宜采用4φ14,箍筋间距不应大于200mm。圈梁和构造柱的交接处,圈梁钢筋应放在构造柱钢筋的内侧,即把构造柱当作圈梁的支座,这样对结构有利。 构造柱的配筋 φ12,对于边柱、角柱不宜少于4φ14。七度时超过6层,8度时超过5层.9度时纵向钢筋宜采用4φ14。构造柱的竖向受力钢筋的直径也不宜小于16mm。构造柱的竖向受力钢筋应在基础梁和楼层圈梁中锚固,并应符合受拉钢筋的锚固要求。 φ6,间距不宜大于250mm,柱上、下端大于等于h/6(h为层高)及大于等于450mm范围内箍筋间距加密至100mm。 植筋深度表 混凝土强度等级 C15 C20 C25 ≥C30 I级钢筋植筋深度 20d 18d 16d 14d II级钢筋植筋深度 22d 20d 18d 16d 注:①d为钢筋直径。 ②当植入钢筋密度较大时,宜适当增加植筋深度。 ③当新增构件为其他结构构件时,其原构件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得低于C20。 ④当新增构件为悬挑结构构件时,其原构件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得低于C25。

现浇构造柱、圈梁、板缝1519

现浇构造柱、圈梁、板缝 1.模板工程 1.1 构造柱模板 1.1.1 砖混结构构造柱模板 砖混结构的构造柱模板,可采用木模板或定型组合钢模板。用一般的支模方法,为防止浇注砼时模板鼓胀,影响外墙平整,应在外墙每隔1米以内设两根拉条,拉条应与内墙拉结,拉条直径不应小于φ20。留洞位置距地面30厘米开始,每1米内留一道,洞的平面位置在马牙槎外一丁头砖处。 1.1.2 外砖内模结构组合柱 用角模与大模板连接,在外墙处为防止浇注砼挤动变形,应进行加固处理,用木模板或组合钢模贴在外墙上,然后用拉条与内墙拉牢,拉条规格与间距砖混结构。 1.2 圈梁模板 圈梁模板可采用木模板或定型组合钢模板,模板上口应弹线找平。圈梁模板的支撑可采用落地支撑,下面应垫方木。当用木方支撑时下面用木楔楔紧。用钢管支撑时高度调整合适。钢筋绑扎完以后,模板上口宽度进行校正,并用木撑进行校正定位,用铁钉临时固定。如采用组合钢模板可用卡具卡牢,保证圈梁的规格。砖混结构的圈梁,外砖内模结构的圈梁也可采用旋空支撑,扁担穿墙平面位置距墙两端24厘米开始留洞,中间每隔50厘米左右留一道。 1.3 板缝模板 板缝宽度为4厘米,可用5×5方木或角钢作底模,大于4厘米者应用木板做底模,深入板底3~5毫米,以利于顶棚装饰。板缝模板宜采用木支撑和钢管支撑。4厘米缝可采用螺栓吊杆。木支撑下面应用木版和木楔垫牢,不准用砖垫。 2 钢筋工程 2.1 构造柱钢筋绑扎 一般采用两种绑扎。一种是先砌外砖墙后绑构造柱钢筋,一种是予制好构造柱钢筋骨架(箍筋绑扎圈梁下皮)安装后在砌墙体。 待下部基础或下层构造柱砼具有一定强度(达到绑钢筋时不能使下层钢筋活动的程度),即可绑扎构造柱钢筋。钢筋接头一般在梁板上皮,伸出板顶高度要符合设计和规范要求。如现场绑扎时,先将每柱的所有箍筋套在下层伸出的搭接筋上,然后在画出箍筋间距,逐个绑扎,注意箍筋搭接处,应沿受力钢筋方向错开绑扎。箍筋端头平直长度不小于10d弯钩角度不小于135度。 构造柱钢筋必须与圈梁钢筋绑扎连结,形成一个封闭框架。并且再注脚、柱顶与圈梁相交的节点处应适当加密柱的箍筋。 为固定构造柱钢筋位置,在砌马牙槎时,应沿墙高每隔50厘米设两根φ6水平拉结筋与构造柱钢筋绑扎连接。 砌完砖墙之后应对构造柱钢筋进行修整,以保证钢筋位置及间距的准确。 2.2 圈梁钢筋的绑扎 支完圈梁模板后,即可绑扎圈梁钢筋,如果采用预制绑扎骨架时,可将骨架按编号吊装就位进行组装,一般在构造柱处进行搭接绑扎。

构造柱圈梁施工工艺完整版

构造柱圈梁施工工艺集团标准化办公室:[VV986T-J682P28-JP266L8-68PNN]

工艺标准适用于砖混结构、外砖内模结构的构造柱、圈梁、板缝钢筋绑扎工艺。 2.1?材料及主要机具: 2.1.1钢筋:应有出厂合格证,按规定作力学性能复试,当加了过程中发生脆断等特殊情况,还需作化学成分检验。钢筋应无老锈及油污。 2.1.2铁丝;可采用20~22号铁丝(火烧丝)或镀锌铁丝(铅丝)。 2.1.3控制混凝土保护层用的砂浆垫块、塑料卡。 2.1.4工具:钢筋钩子、撬棍、钢筋板子、绑扎架、钢丝刷子、手推车、粉笔,尺子等。 2.2作业条件: 2.2.1按施工现场平面图规定的位置,将钢筋堆放场地进行清理、平整,准备好垫木。按不同规格型号堆放并垫好垫木。 2.2.2核对钢筋级别、型号、形状、尺寸及数量,是否与设计图纸及加工配料单相同。 2.2.3弹好标高水平线及构造柱、外砖内模混凝土墙的外皮线。 2.2.4圈梁及板缝模板已做完预检,并将模内清理干净。 2.2.5预应力圆孔板的端孔已按标准图(96G44)的要求堵好。 3.1?构造柱钢筋绑扎: 3.1.1工艺流程: 预制构造柱钢筋骨架→修整底层伸出的构造柱塔接筋→安装构造柱钢筋骨架→绑扎搭接部位箍筋3.1.2预制构造柱钢筋骨架: d为箍筋直径),弯钩角度不小于135°。 3.1.3修整底层伸出的构造柱搭接筋:根据已放好的构造柱位置线,检查搭接筋位置及搭接长度是否符合设计和规范的要求。底层构造柱竖筋与基础圈梁锚固;无基础圈梁时,埋设在柱根部混凝土座内,当墙体附有管沟时,构造柱埋设深度应大于沟深。 3.1.4安装构造柱钢筋骨架:先在搭接处钢筋上套上箍筋,然后再将预制构造柱钢筋骨架立起来,对正伸出的搭接筋,搭接倍数不低于35d,对好标高线,在竖筋搭接部位各绑3个扣。骨架调整后,可以绑根部加密区箍筋。 3.1.5绑扎搭接部位钢筋: 3.2圈梁钢筋的绑扎: 3.2.1工艺流程: 画钢筋位置线→放箍筋→穿圈梁受力筋→绑扎箍筋

砖混结构构造柱、圈梁、板缝支模工艺标准

4-1砖混结构构造柱、圈梁、板缝支模工艺标准 1范围 本工艺标准适用于砖混结构,外砖内模,外板内模的构造柱、圈梁、板缝等混凝土浇筑工艺。 2施工准备 2.1 材料及本要机具: 2.1.1 水泥:用325~425号矿渣硅酸盐水泥或普通硅酸盐水泥。 2.1.2 砂:用粗砂或中砂,当混凝土为C30以下时,含泥量不大于5%。 2.1.3 石子:构造柱、圈梁用粒径:0.5~ 3.2cm卵石或碎石;板缝用粒径0.55~1.2cm 细石,当混凝土为C30以下时,含泥量不大于2%。 2.1.4 水:用不含杂质的洁净水。 2.1.5 外加剂:根据要求选用早强剂、减水剂等,掺入量由试验室确定。 2.2 作业条件: 2.2.1 混凝土配合比经试验室确定,配合比通知单与现场使用材料相符。 2.2.2 模板牢固、稳定,标高、尺寸等符合设计要求,模板缝隙超过规定时,要堵塞严密,并办完预检手续。 2.2.3 钢筋办完院检手续。 2.2.4 构造往、圈梁接槎处的松散混凝土和砂浆应剔除,模板内杂物要清理干净。 2.2.5 常温时,混凝土浇筑前,砖墙、木模应提前适量浇水湿润,但不得有积水。 3操作工艺 3.1 工艺流程: 作业准备→ 混凝土搅拌→ 混凝土运输→ 混凝土浇筑、振捣→ 混凝土养护 3.2 混凝土搅拌: 3.2.1 根据测定的砂、石含水率,调整配合比中的用水量,雨天应增加测定次数。 3.2.2 根据搅拌机每盘各种材料用量及车皮重量,分别固定好水泥(散装)、砂、石各个磅秤的标量。磅秤应定期核验、维护,以保证计量的准确。计量精度:水泥及掺合料为±2%,骨料为±3%,水、外加剂为±2%。搅拌机棚应设置混凝土配合比标牌。 3.2.3 正式搅拌前搅拌机先空车试运转,正常后方可正式装料搅拌。 3.2.4 砂、石、水泥(散装)必须严格按需用量分别过秤,加水也必须严格计量。

构造柱及圈梁的设置要求

构造柱及圈梁的设置要求

构造柱及圈梁的设置要求

墙长大于5米时,墙顶与梁(板)宜有钢筋拉接(98ZG003中同时说明----当顶部拉结施工有困难时,可在砌体填充墙中设置构造柱,间距<=5米); 当墙长大于层高2倍时,宜设构造柱; 墙高超过4米时,半高或门洞上皮宜设置与柱连接且沿墙长贯通的混凝土现浇带. 另外,在砌体构造规范中还有以下几种情况需设构造柱: 1,墙体转角; 2,砌体丁字接关处; 3,通窗或者连窗的两侧; 1 圈梁 圈梁是沿建筑物外墙四周及部分或全部内墙设置的水平、连续、封闭的梁。 1.1圈梁的作用 1.1.1增强砌体房屋整体刚度,承受墙体中由于地基不均匀沉降等因素引起的弯曲应力,在一定程度上防止和减轻墙体裂缝的出现,防止纵墙外闪倒塌。 1.1.2提高建筑物的整体性,圈梁和构造柱连接形成纵向和横向构造框架,加强纵、横墙的联系,限制墙体尤其是外纵墙山墙在平面外的变形,提高砌体结构的抗压和抗剪强度,抵抗1.3圈梁的构造

1.3.1圈梁应连续设置在墙的同一水平面上,并尽可能的形成封闭圈,当圈梁被门窗洞口截断时,应在洞口上部增设相同截面的附加圈梁,附加圈梁与截面圈梁的搭接长度不应小于其垂直间距的二倍,且不得小于1米。 1.3.2纵横墙交接处的圈梁应有可靠的连接,刚弹性和弹性方案房屋,圈梁应与屋架、大梁等构件可靠连接。 1.3.3圈梁的宽度易与墙厚相同,当墙厚大于等于240毫米时,圈梁的宽度不易小于2/3墙厚;圈梁高度应为砌体厚度的倍数,并不小于120毫米;设置在软弱粘性土、液化土、新近填土或严重不均匀土质上的基础内的圈梁,其截面高度不应小于180毫米。 1.3.4现浇圈梁的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宜低于C15,钢筋级别一般为1级钢,混凝土保护层厚度为20毫米,并不得小于15毫米,也不宜大于25毫米。 1.3.5内走廊房屋沿横向设置的圈梁,均应穿过走廊拉通,并隔一定距离(七度时:15米;八度时:11米;九度时:7米)将穿过走廊部分的圈梁局部加强,其最小高度一般不小于300毫米。 1.4圈梁的最小纵筋不应小于4φ10,箍筋最大间距不应大于250mm. 2 构造柱 2.1构造柱的作用

构造柱构造规范

构造柱构造规范 编辑词条 目录 1基本内容 目录 1基本内容 收起 编辑本段基本内容 基本内容 一、构造柱最小截面为240mm×180mm,纵向钢筋宜采可4φ12,箍筋间距不宜大 于250mm,且在与圈梁相交的节点处宜适当加密,加密范围在圈梁上下均不应小于1/6层高或450mm,箍筋间距不宜大于100mm。房屋四角的构造柱可适当加大截面及配筋; 二、7度时超过6层、8度时超过5层和9度区的构造柱纵向钢筋宜采用1φ14, 箍筋间距不宜大于200mm; 四、构造柱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应低于C15; 二、现浇或装配整体式钢筋混凝土楼、屋盖与墙体有可靠连接的房屋可不另设圈 梁,但楼板应与相应构造柱用钢筋可靠连接。 一、圈梁应闭合,遇有洞口应上下搭接,圈梁宜与预制板设在同一标高处或紧靠 板底。 三、圈梁钢筋应伸入构造柱内,并有可靠锚固。伸入顶层圈梁的构造柱钢筋长度 不应小于35d。 五、现浇圈梁的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应低于C15。 一、现浇钢筋混凝土楼、屋面板伸进纵横墙内的长度均不宜小于120mm; 二、装配式钢筋混凝土楼、屋面板,当圈梁未设在板的同一标高时,板伸进外墙 的长度不应小于120mm,伸进内墙的长度不宜小于100mm且不应小于80mm,板在梁上的支承长度不应小于80mm;

三、当板的跨度大于4.8m并与外墙平行时,靠外墙的预制板侧边应与墙或圈梁拉 结; 四、房屋端部大房间的楼盖、8度时房屋的屋盖和9度时房屋的楼屋盖,当圈梁设 在板底时,钢筋混凝土预制板应相互拉结,并应与梁、墙或圈梁拉结。 一、楼、屋盖的钢筋混凝土梁或屋架,应与墙、柱(包括构造柱)或圈梁可靠连 接,梁与砖柱的连接不应削弱砖柱截面,各层独立砖柱顶部应在两个方向均有可靠连接; 二、坡屋顶房屋的屋架应与顶层圈梁可靠连接,檩条或屋面板应与墙及屋架可靠 连接,房屋出入口处的檐口瓦应与屋面构件锚固。 三、不宜采用无锚固措施的钢筋混凝土预制挑檐。 一、8度和9度时,顶层楼梯间横墙和外墙宜沿墙高每隔500mm设2φ6通长钢筋; 二、9度时,除顶层外,其它各层楼梯间可在休息平台或楼层半高处设置100mm 厚的钢筋混浇土带,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宜低于15,钢筋不宜少于2φ10; 三、8度和9度时,楼梯间及门厅内墙阳角处的大梁支承长度不应小于500mm,并 应与圈梁连接; 四、装配式楼梯段应与平台板的梁可靠连接,不应采用墙中悬挑式踏步或踏步竖 肋插入墙体的楼梯,不应采用无筋砖砌栏板; 五、突出屋顶的楼、电梯间,构造柱应伸到顶部,并与顶部圈梁连接,内外墙交 接处应沿墙高每隔500mm设2φ6拉结钢筋,且每边伸入墙内不应小于1m。 ?参考资料: 多孔砖(KP1型)建筑抗震设计 与施工规程 JGJ 68-90

砖混结构构造柱圈梁板缝支模

混结构构造柱、圈梁、板缝支模 范围 本工艺标准主要适用于工业与民用建筑砖混结构、外砖内模和外板内模结 构构造柱、圈梁、板缝的模板工程。 施工准备 2.1 材料及主要机具: 2.1.1 木板(厚度为20?50mm、定型组合钢模板(长度为600、 750、900、1200、1500mm 宽度为100、150、200、250、300mr)i、阴阳角模、 连接角模。 2.1.2 方木、木楔、支撑(木或钢),定型组合钢模板的附件(U 形卡、L形插销、3形扣件、碟形扣件、对拉螺栓、钩头螺栓、紧固螺栓)、铅丝(12 号?14 号)、隔离剂等。 2.1.3 打眼电钻、搬手、钳子。 2.2 作业条件 2.2.1 弹好墙身+50cm水平线,检查砖墙(或混凝土墙)的位置是 否符线,办理预检手续。 2.2.2 构造柱钢筋绑扎完毕,并办好隐检手续。 2.2.3 模板拉杆如需螺栓穿墙,砌砖时应按要求预留螺栓孔洞。 2.2.4 检查构造柱内部是否清理干净,包括砖墙舌头灰、钢筋上挂的灰浆及柱根部的落地灰。 操作工艺 3.1工艺流程: 支构造柱模板 准备工作T支圈梁模板T办预检 支板缝模板 3.2支模前将构造柱、圈梁及板缝处杂物全部清理干净。 3.3支模板: 3.3.1构造柱模板: 3.3.1.1 砖混结构的构造柱模板,可采用木模板或定型组合钢模板。可 用一般的支模方法。为防止浇筑混凝土时模板膨胀,影响外墙平整,用木模或组合钢模板贴在外墙面上,并每隔1m以内设两根拉条,拉条与内墙拉结,拉条直径不应小于? 16。拉条穿过砖墙的洞要预留,留洞位置要求距地面30cm开始, 每隔1m以内留一道,洞的平面位置在构造柱大马牙槎以外一丁头砖处。 3.3.1.2 外砖内模结构的组合柱,用角模与大模板连接,在外墙处为防止浇筑混凝土挤胀变形,应进行加固处理,模板贴在外墙面上,然后用拉条拉牢。

14砖混结构构造柱、圈梁、板缝模板工程通用施工工艺

Q B 中国石化集团 企业(通用工艺)标准第四建设公司★建筑工程卷★ FCC/TS06.11-14 砖混结构构造柱、圈梁、板缝模板 通用施工工艺 2006-12-20发布 2007-01-01实 施

压力容器现场安装通用施工工艺FCC/TS06.02-01中国石化集团第四建设公司技术处发布

砖混结构构造柱、圈梁、板缝模板 通用施工工艺 1 适用范围 本工艺主要适用于工业与民用建筑砖混结构、外砖内模和外板内模结构构造 柱、圈梁、板缝的模板工程。 2 施工准备 2.1材料及主要机具 a)木板(厚度为20mm~60mm)、定型组合钢模板(长度为600、750、900、1200、1500mm,宽度为100、150、200、260、300mm)、阴阳角模、连接角 模; b)方木、木楔、支撑(木或钢),定型组合钢模板的附件(U形卡、L形插销、3形扣件、碟形扣件、对拉螺栓、钩头螺栓、紧固螺栓)、铅丝(12号~14 号)、隔离剂等; c)打眼电钻、搬手、钳子。 2.2作业条件 a)弹好墙身+50cm水平线,检查砖墙(或混凝土墙)的位置是否符线,办理预检手续; b)构造柱钢筋绑扎完毕,并办好隐检手续; c)模板拉杆如需螺栓穿墙,砌砖时应按要求预留螺栓孔洞; d)检查构造柱内部是否清理干净,包括砖墙舌头灰、钢筋上挂的灰浆及柱根部的落地灰。 3 施工工艺 3.1工艺流程

支构造柱模板 准备工作→支圈梁模板→办予检 支板缝模板 3.2支模 支模前将构造柱、圈梁及板缝处杂物全部清理干净。 3.3支模板 3.3.1构造柱模板 a)砖混结构的构造柱模板,可采用木模板或定型组合钢模板。可用一般的支模方法。为防止浇筑混凝土时模板膨胀,影响外墙平整,用木模或组合钢模板贴在 外墙面上,并每隔1m以内设两根拉条,拉条与内墙拉结,拉条直径不应小于 φ16。拉条穿过砖墙的洞要预留,留洞位置要求距地面30cm开始,每隔1m以 内留一道,洞的平面位置在构造柱大马牙槎以外一丁头砖处; b)外砖内模结构的组合柱,用角模与大模板连接,在外墙处为防止浇筑混凝土挤胀变形,应进行加固处理,模板贴在外墙面上,然后用拉条拉牢; c)外板内模结构山墙处组合柱,模板采用木模板或组合钢模板,用斜撑支牢; d)根部应留置清扫口。 3.3.2圈梁模板 a)圈梁模板可采用木模板或定型组合钢模板上口弹线找平; b)圈梁模板采用落地支撑时,下面应垫方木,当用木方支撑时,下面用木楔楔紧。用钢管支撑时,高度应调整合适; c)钢筋绑扎完以后,模板上口宽度进行校正,并用木撑进行定位,用铁钉临时固定。如采用组合钢模板,上口应用卡具卡牢,保证圈梁的尺寸; d)砖混、外砖内模结构的外墙圈梁,用横带扁担穿墙,平面位置距墙两端24cm 开始留洞,间距60cm左右。 3.3.3板缝模板 a)板缝宽度为4cm,可用50mm×50mm方木或角钢作底模。大于4cm者应当用木板做底模,宜伸入板底5mm~10mm留出凹槽,便于拆模后顶棚抹砂浆找平; b)板缝模板宜采用木支撑或钢管支撑,或采用吊杆方法; c)支撑下面应当采用木板和木楔垫牢,不准用砖垫。

圈梁与构造柱设置要求及规范

圈梁与构造柱设置要求及规范 墙长大于5米时,墙顶与梁(板)宜有钢筋拉接,当顶部拉结施工有困难时,可在砌体填 充墙中设置构造柱,间距<=5米;当墙长大于层高2倍时,宜设构造柱;墙高超过4米时,半高或门洞上皮宜设置与柱连接且沿墙长贯通的混凝土现浇带.另外,在砌体构造规 范中还有以下几种情况需设构造柱: 1,墙体转角; 2,砌体丁字接关处; 3,通窗或者连窗的两侧; 关于圈梁、构造柱的设置要求和规范_1 一、圈梁的设置 1.外墙和内纵墙的设置:屋盖处及每层楼盖处均设。 2.内纵墙的设置:地震裂度为6、7度地区,屋盖及楼盖处设置,屋盖处间距不应大于7m,楼盖处间距不应大于15m,构造柱对应部位;8度地区,屋盖及楼盖处,屋盖处沿所有横墙,且间距不应大于7m,楼盖处间距不应大于7m,构造柱对应部位;9度地区,屋盖及 每层楼盖处,各层所有横墙。 3.空旷的单层房屋的设置:砖砌体房屋,檐口标高为5~8m时,应在檐口标高处设置圈梁 一道,檐口标高大于8m时应增加圈梁数量;砌块机料石砌体房屋,檐口标高为4~5m时,应在檐口标高处设置圈梁一道,檐口标高大于5m时,应增加圈梁数量;对有吊车或较大 震动设备的单层工业房屋,除在檐口和窗顶标高处设置现浇钢筋混凝土圈梁外,尚应增加 设置数量。 4.对建造在软弱地基或不均匀地基上的多层房屋,应在基础和顶层各设置一道圈梁,其它 各层可隔层或每层设置。 5.多层房屋基础处设置圈梁一道。 二、圈梁的构造 1.圈梁应连续设置在墙的同一水平面上,并尽可能的形成封闭圈,当圈梁被门窗洞口截断时,应在洞口上部增设相同截面的附加圈梁,附加圈梁与截面圈梁的搭接长度不应小于其 垂直间距的二倍,且不得小于1米。 2.纵横墙交接处的圈梁应有可靠的连接,刚弹性和弹性方案房屋,圈梁应与屋架、大梁等 构件可靠连接。

构造柱圈梁施工工艺

构造柱、圈梁施工工艺 工艺流程: 支构造柱模板准备工作→支圈梁模板→支板缝模板→办预检 1、支模前将构造柱、圈梁及板缝处杂物全部清理干净。 2、支模板: 3、构造柱模板: ⑴砖混结构的构造柱模板,可采用木模板或定型组合钢模板。可用一般的支模方法。为防止浇筑混凝土时模板膨胀,影响外墙平整,用木模或组合钢模板贴在外墙面上,并每隔1m以内设两根穿墙螺栓,穿墙螺栓与内墙拉结,穿墙螺栓直径不应小于φ16。穿墙螺栓穿过砖墙的洞要预留,留洞位置要求距地面30cm开始,每隔1m以内留一道,洞的平面位置在构造柱大马牙槎以外一丁头砖处。 ⑵外砖内模结构的组合柱,用角模与大模板连接,在外墙处为防止浇筑混凝土挤胀变形,应进行加固处理,模板贴在外墙面上,然后用穿墙螺栓拉牢。 ⑶外板内模结构山墙处组合柱,模板采用木模板或组合钢模板,用斜撑支牢。 ⑷根部应留置清扫口。 4、圈梁模板: ⑴圈梁模板可采用木模板或定型组合钢模板上口弹线找平。 ⑵圈梁模板采用落地支撑时,下面应垫方木,当用木方支撑时,下面用木楔楔紧。用钢管支撑时,高度应调整合适。 ⑶钢筋绑扎完以后,模板上口宽度进行校正,并用木撑进行定位,用铁钉临时固定。如采用组合钢模板,上口应用卡具卡牢,保证圈梁的尺寸。 ⑷砖混、外砖内模结构的外墙圈梁,用横带扁担穿墙,平面位置距墙两端24cm开始留洞,间距50cm左右。 5、板缝模板: ⑴板缝宽度为4cm,可用50mm×50mm方木或角钢作底模。大于4cm者应当用木板做底模,宜伸入板底5~10mm留出凹槽,便于拆模后顶棚抹砂浆找平。 ⑵板缝模板宜采用木支撑或钢管支撑,或采用吊杆方法。 ⑶支撑下面应当采用木板和木楔垫牢,不准用砖垫。

建筑构造柱和圈梁的作用

建筑构造柱和圈梁的作用 构造柱是砖混结构建筑中重要的砼构件.圈梁是在房屋的檐口、窗顶、楼层、吊车梁顶或基础顶面标高处,沿砌体墙水平方向设置封闭状的按构造配筋的混凝土梁式构件. 砌体墙斜剪破坏模式示意图 如上图所示,砌体墙肢受水平力斜剪破坏,在双向剪力H 作用下产生斜裂缝,同时承受弯矩M作用,在受压一侧失稳散落. 早在20世纪70年代以前,工程师已经知道在砌体结构中设置构造柱提高结构整体性. 1975年唐山地震后,通过震害调查发现:在高烈度区设置构造柱对于防止砌体结构突然坍塌作用显著.

唐山市在遭遇10度(当时的宏观烈度,相当于今天的地面加速度0.8g)情况下,有几栋设置有钢筋混凝土构造柱的多层砖房,在邻近建筑遭受严重破坏或者大多数都坍塌的情况下,这些建筑均未坍塌. 此后国内的试验研究表明:在砖砌体中间设置构造柱,抗侧力能力可比无柱砌体提高50~60%,刚度略有增加,延性系数可达3.24以上,裂缝首先在砖砌体内出现,然后延伸到柱边,严重时可能将柱切断. 弱框架—砌体墙结构 砌体墙肢的受力特征本质上就是“剪力墙”,因此在墙肢端部均宜设置构造柱.汶川地震后甘肃省建设科技专家委员会即提出:“砌体建筑的门窗洞口两侧均应设置约束构造柱”.当墙段长度超过4m时,可在中部设置构造柱.为提高墙肢抗剪

强度,可在砌体水平缝中搁置小直径钢筋,形成“带水平筋砌体墙”.将构造柱与圈梁拉结成整体,就形成了弱框架—砌体墙结构 为了保障弱框架体系的整体性,在承重墙顶均宜设置圈梁.现浇或装配整体式钢筋混凝土楼、屋盖与墙体有可靠连接的房屋,应允许不另设圈梁,但楼板沿抗震墙体周边均应加强配筋并应与相应的构造柱钢筋可靠连接. 弱框架—砌体墙结构体系中,承重砌体墙斜剪破坏后,裂缝开展受到构造柱和圈梁体系的约束,从而达到“裂而不倒”的效果. 砌体结构的整体性是概念设计的重要内容.楼板应尽量现浇;确实需要采用预制板时,应采用装配整体式的楼板;雨棚应通过雨棚梁与楼板或者两侧构造柱可靠拉结;女儿墙应设置压顶梁与构造柱可靠拉结,这些都是实现整体性的构造措施. 最后要强调的是,材料质量的施工控制对砌体结构抗震能力有极大影响.

填充墙构造柱圈梁设置方案

填充墙构造柱圈梁设置方案 (1)填充墙沿柱(包括框架柱、混凝土墙、构造柱)高度每隔500配置2Φ6墙体拉筋,拉筋锚固长度为250。拉筋伸入墙内的长度不小于墙长的1/5且不小于700,详见图3.1.2-34。 图3.1.2-35 墙体拉筋与构造柱 (2)除建筑图纸上注明位置的构造柱外,构造柱的位置还要符合以下要求:墙肢长度大于5米时,其截面及配筋如下图;如墙长小于300mm,则将其改为构造柱,其配筋为:主筋4φ12;箍筋:φ6@200 墙长超过层高2倍时,在填充墙中部位置以及两端无钢筋混凝土柱(墙)处设置钢筋混凝土构造柱,构造柱间距不大于5.0米,长度超过2.5米的独立墙体的端部设置构造柱,宽度超过2米的洞口两侧设置构造柱,窗间墙宽度小于600而其后无隔墙时,整个窗间墙全部设置为构造柱。 (3)构造柱截面为墙宽×200,纵筋4Φ12,箍筋Φ6@200。 (4)填充墙拐角处未设柱时,按下图设置墙体加强筋。

图3.1.2-36 拐角处墙体拉筋 (5)墙高超过4米(100厚墙无门窗洞者高度超过3米,有洞口者超过2.5米)时,在墙体高度中部设置与柱连接且沿墙全长贯通的钢筋混凝土水平系梁(圈梁),圈梁的主筋为4Φ8,箍筋为Φ6@200,截面高度h为120mm;自由端的墙体顶部,设在压顶圈梁,圈梁截面为墙宽×200,纵筋4Φ12,箍筋Φ6@200。 (6)墙上有门窗洞口,圈梁位置与门窗洞口上方的过梁同一高度且连续,当圈梁被洞口截断时,在洞口上方按圈梁要求增设附加圈梁,附加圈梁与圈梁的搭接长度不小于2H(H为圈梁与附加圈梁的垂直距离),且不小于1米。 (7)砌体洞口顶部过梁的设置 砌体洞口净宽度不大于600且洞口上部砌体高度不小于300时,可采用配筋带过梁;配筋带采用厚度30mm,M7.5水泥砂浆内配3Φ8。 洞口净宽度大于600mm时,采用如下钢筋混凝土过梁: 图3.1.2-37 过梁图

构造柱、圈梁、板缝砼技术交底

工程名称:交底项目:构造柱、圈梁、板缝砼 交底内容: 一、施工准备 1材料及主要机具: 1)水泥:用325~425号矿渣硅酸盐水泥或普通硅酸盐水泥。 2)砂:用粗砂或中砂,当混凝土为C30以下时,含泥量不大于5% 3)石子:构造柱、圈梁和粒径:0.5~3.2cm卵石或碎石;板缝用粒径0.5~1.2cm细石,混凝土为C30 以下时,含泥量不大于2%。 4)水:用不含杂质的洁净水。 5)外加剂:根据要求选用早强剂、减水剂等,掺入量由试验室确定。 2.作业条件: 1)混凝土配合比经试验室确定,配合比通知单与现场使用材料相符, 2)模板牢固、稳定、标高、尺寸等符合设计要求,模板缝隙超过规定时,要堵塞严密,并办完预检手续。 3)钢筋办完隐检手续。 4)构造柱、圈梁槎处的松散混凝土和砂浆应剔除,模板内杂物要清理干净。 5)常温时,混凝土浇潢前,砖墙,木模应提前适量浇水湿润,但不得积水。 三、操作工艺 1.工艺流程: 作业准备T混凝土搅拌T混凝土运输T混凝土浇筑、振捣T混凝土养护 2?混凝土搅拌: 1)根据测定的砂、石含水率,调整配合比中的用水量,雨天应增加测定次数。 2)根据搅拌机每盘各种材料用量及车皮重量,分别固定好水泥(散装)、砂、石各个磅秤的标量。磅秤应定期核验、维护,以保证计量的准确。计量精度:水泥及掺合料为2%,骨料为3%,水、外加剂为2%。搅拌机棚应设置混凝土配合比标牌。 3)正式搅拌前搅拌机先空车试运转,正常后方可正式装料搅拌。 4)砂、石、水泥(散装)必须严格按需和量分别过秤,加水也性能严格计量。 5)投料顺序:一般先倒石子,再倒水泥,后倒砂子,最后加水,掺合料在倒水泥时一并加入。掺外加剂与水同时加入。 6)搅拌第一盘混凝土,可在装料时适当少装一些石子或适当增加水泥和水量。 7)混凝土搅拌时间,400L自落式搅拌机一般不应少于 1.5min。 8)混凝土坍落度,一般控制在5~7cm,每台班应测两次。 3?混凝土运输: 1)混凝土自搅拌机卸出后,应及时用翻斗车、手推车或吊斗运至浇筑地点,运送混凝土时,应防止水泥浆流失。若有离析现象,应在浇筑地点进行人工二次拌合。 2)混凝土以搅拌机卸出后到浇筑完毕的延续时间,当混凝土为C30,及其以下,气温高于25 C时不得大于90min。 C30以上时不得大于60min。 4.混凝土浇筑、振捣: 1)构造柱根部施工缝处,在浇筑前宜先铺5cm厚与混凝土配合比相同的水泥砂浆或减石子混凝土。 2)浇筑方法:用塔吊吊斗供料是,应先将吊斗降至距铁盘50~60cm处,将混凝土卸在铁盘上,再用铁锹灌入模内,不应吊斗直接将混凝土卸入模内。 3)浇筑混凝土构造柱时,先将振捣棒插入柱底根部,使其振动再灌入混凝土,应分层浇筑、振捣,每层厚度不超过60cm ,边下料边振捣,一般浇筑高度不宜大于2m ,如能确保浇筑密实,亦可每一层浇筑。

构造柱及圈梁设置要求

构造柱及圈梁设置要求 构造柱及圈梁设置要求 建筑认证 构造柱及圈梁设置要求提要:构造柱的最小截面可采用240×180毫米,房屋四角的构造柱可适当加大截面尺寸,施工时应先砌墙后浇柱 源自物业管理资料 构造柱及圈梁设置要求 墙长大于5米时,墙顶与梁宜有钢筋拉接;当墙长大于层高2倍时,宜设构造柱;墙高超过4米时,半高或门洞上皮宜设置与柱连接且沿墙长贯通的混凝土现浇带. 另外,在砌体构造规范中还有以下几种情况需设构造柱: 1、墙体转角; 2、砌体丁字接关处; 3、通窗或者连窗的两侧; 一、圈梁 圈梁是沿建筑物外墙四周及部分或全部内墙设置的水平、连续、封闭的梁。 1.1圈梁的作用 1.1.1增强砌体房屋整体刚度,承受墙体中由于地基不均匀沉降等因素引起的弯曲应力,在一定程度上防止和减轻墙体裂缝的出现,防止纵墙外闪倒塌。 1.1.2提高建筑物的整体性,圈梁和构造柱连接形成纵向和横向构造框架,加强纵、横墙的联系,限制墙体尤其是外纵墙墙在平面外的变形,提高砌体结构的抗压和抗剪强度,抵抗震动荷载和传递水平荷载。 1.1.3起水平箍的作用,可减小墙、柱的压屈长度,提高墙、柱的稳定性,增强建筑物的水平刚度。 1.1.4通过与构造柱的配合,提高墙、柱的抗震能力和承载力。 1.1.5在温差较大地区防止墙体开裂。 1.2圈梁的设置

1.2.1外墙和内纵墙的设置:屋盖处及每层楼盖处均设。 1.2.2内纵墙的设置:地震裂度为6、7度地区,屋盖及楼盖处设置,屋盖处间距不应大于7,楼盖处间距不应大于15,构造柱对应部位;8度地区,屋盖及楼盖处,屋盖处沿所有横墙,且间距不应大于7,楼盖处间距不应大于7,构造柱对应部位;9度地区,屋盖及每层楼盖处,各层所有横墙。 1.2.3空旷的单层房屋的设置:砖砌体房屋,檐口标高为5~8时,应在檐口标高处设置圈梁一道,檐口标高大于8时应增加圈梁数量;砌块机料石砌体房屋,檐口标高为4~5时,应在檐口标高处设置圈梁一道,檐口标高大于5时,应增加圈梁数量;对有吊车或较大震动设备的单层工业房屋,除在檐口和窗顶标高处设置现浇钢筋混凝土圈梁外,尚应增加设置数量。 1.2.4对建造在软弱地基或不均匀地基上的多层房屋,应在基础和顶层各设置一道圈梁,其它各层可隔层或每层设置。 1.2.5多层房屋基础处设置圈梁一道。 1.3圈梁的构造 1.3.1圈梁应连续设置在墙的同一水平面上,并尽可能的形成封闭圈,当圈梁被门窗洞口截断时,应在洞口上部增设相同截面的附加圈梁,附加圈梁与截面圈梁的搭接长度不应小于其垂直间距的二倍,且不得小于1米。 1.3.2纵横墙交接处的圈梁应有可靠的连接,刚弹性和弹性方案房屋,圈梁应与屋架、大梁等构件可靠连接。 1.3.3圈梁的宽度易与墙厚相同,当墙厚大于等于240毫米时,圈梁的宽度不易小于2/3墙厚;圈梁高度应为砌体厚度的倍数,并不小于120毫米;设置在软弱粘性土、液化土、新近填土或严重不均匀土质上的基础内的圈梁,其截面高度不应小于180毫米。 1.3.4现浇圈梁的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宜低于15,钢筋级别一般为1级钢,混凝土保护层厚度为20毫米,并不得小于15毫米,也不宜大于25毫米。1.3.5内走廊房屋沿横向设置的圈梁,均应穿过走廊拉通,并隔一定距离将穿过走廊部分的圈梁局部加强,其最小高度一般不小于300毫米。 1.4圈梁的最小纵筋不应小于4φ10,箍筋最大间距不应大于250. 2 构造柱 2.1构造柱的作用 2.1.1构造柱能够提高砌体的抗剪强度10%~30%左右,提高幅度与砌体高宽比、竖向压力和开洞情况有关。

砖混、外砖内模结构构造柱、圈梁、板缝钢筋绑扎分项工程质量管理

砖混、外砖内模结构构造柱、圈梁、板缝钢筋绑扎工程质量管理 1、依据标准: 《建筑工程施工质量验收统一标准》GB50300-2001 《钢筋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4-2002 《高层建筑混凝土技术规程》JGJ3 -2002 2、施工准备 材料及主要机具:钢筋:应有出厂合格证,按规定作力学性能复试,当加工过程中发生脆断等特殊情况,还需作化学成分检验。钢筋应无老锈及油污。 铁丝:可采用20?22号铁丝(火烧丝)或镀锌铁丝(铅丝)。 控制混凝土保护层用的砂浆垫块、塑料卡。工具:钢筋钩子、撬棍、钢筋扳子、绑扎架、钢丝刷子、手推车、粉笔,尺子等。 作业条件:按施工现场平面图规定的位置,将钢筋堆放场地进行清理、平整。准备好垫木。按不同规格型号堆放并垫好垫木。 核对钢筋的级别,型号、形状、尺寸及数量,是否与设计图纸及加工配料单相同。弹好标高水平线及构造柱、外砖内模混凝土墙的外皮线。 圈梁及板缝模板已做完预检,并将模内清理干净。 预应力圆孔板的端孔已按标准图(96G44)的要求堵好。 3、操作工艺 构造柱钢筋绑扎: 工艺流程: 预制构造柱钢筋骨架T修整底层伸出的构造柱搭接筋T安装构造柱钢筋骨架T绑扎搭接部位箍筋。预制构造柱钢筋骨架:先将两根竖向受力钢筋平放在绑扎架上,并在钢筋上画出箍筋间距。 根据画线位置,将箍筋套在受力筋上逐上绑扎,要预留出搭接部位的长度。为防止骨架变形,宜采用反十字扣或套扣绑扎。箍筋应与受力钢筋保持垂直;箍筋弯钩叠合处,应沿受力钢筋方向错开放置。 穿另外二根受力钢筋,并与箍筋绑扎牢固,箍筋端头平直长度不小于10d(d 为箍筋直径),弯钩角度不小于135°。 在柱顶、柱脚与圈梁钢筋交接的部位,应按设计要求加密柱的箍筋,加密范围一般在圈梁上、下均不应小于六分之一层高或45cm,箍筋间距不宜大于10cm (柱脚加密区箍筋待柱骨架立起搭接后再绑扎)。 修整底层伸出的构造柱搭接筋:根据已放好的构造柱位置线,检查搭接筋位置及搭接长度是否符合设计和规范的要求。底层构造柱竖筋与基础圈梁锚固;无基础圈梁时,埋设在柱根部混凝土座内, 如图4-2 ;当墙体附有管沟时,构造柱埋设深度应大于沟深。

在建筑结构中构造柱和圈梁的作用是什么

在建筑结构中构造柱和圈梁的作用是什么? 构造柱是种在墙体规定部位,按构造配筋的混凝土柱,用于砌体结构或框架结构填充墙中,只承受竖向力不承受水平力或弯矩。其主要作用一是和圈梁增强砌体结构的抗震性能,二是减少、控制墙体的裂缝产生,另外还能增强砌体的强度,按构造配筋,并设置拉结筋。 圈梁一般设置在砖混结构的房屋中比较普遍,主要是为了抗震而设,在结构上和构造柱子拉结提高房屋的整体性,增强房屋的整体刚度,还可以防止由于地基不均匀沉降或较大的振动荷载对房屋引起的不利影响。 民用建筑的房屋其圈梁按楼层设置,一层一道圈梁,通常设置在门窗顶部,主要为了节省门窗上部过梁的设置,如果房屋楼层过高要增设一道(圈梁上部墙体到上层楼面高度超过下部高度时) 框架结构的填充墙内如果超过4米高度要增加一道圈梁,常见的一般只要在墙下无其他梁处都要设圈梁。 什么是构造柱和墙柱? 基础构造柱上面连接的梁叫什么梁?地梁还是地圈梁? 最佳答案 构造柱是种构造配筋的柱,用于砌体结构或框架结构填充墙中,只承受竖向力不承受水平力或弯矩。其主要作用一是和圈梁增强砌体结构的抗震性能,二是减少、控制墙体的裂缝产生,另外还能增强砌体的强度,按构造配筋,并设置拉结筋。墙柱就是和墙融为一体的柱子,由梁板传来的屋盖、楼盖上的活、恒荷载,它可以通过墙柱基础传到地基。柱子凸出的部分为阳角,凹进的为阴角。可以解决局部荷载大的问题,防止墙体开裂。 如果你房子下面是扩展条基础,就叫地圈梁,和圈梁作用一样,但截面和配筋都要大。通常设置在正负零处。 如果你下面是筏形基础,桩基础等,就是叫地梁,也叫基础梁了,这就要计算了,可以起到拉结作用还可以承受上面的荷载,还可以协调地震时各基础的变形,使基础能共同协调工作,基础梁最好设在基础顶面处。 框架结构有圈梁吗?有构造柱吗? 最佳答案 构造柱和圈梁主要起一个抗震作用,维持砌体结构的稳定性,虽然框架结构中一般都是填充墙,但是在框架结构中,为了加强墙体的稳定,防止墙体开裂等情况,在一些情况下还是有要设置圈梁和构造柱的: 1、设计要求说明部位该设置圈梁、构造柱 2、墙体横跨度超过4米(一般情况),墙中间要设置构造柱。其次,砖砌体端部没有框架柱或剪力墙时,一般也会设置构造柱。

砖混结构构造柱圈梁板缝等混凝土工艺标准

砖混结构、构造柱、圈梁、板缝等混凝土施工工艺标准 1 范围 本工艺标准适用于砖混结构,外砖内模,外板内模的构造柱、圈梁、板缝等混凝土浇筑工艺。 2 施工预备 2.1 材料及要紧机具: 2.1.1 水泥:用325~425号矿渣硅酸盐水泥或一般硅酸盐水泥。 2.1.2 砂:用粗砂或中砂,当混凝土为C30以下时,含泥量不大于5%。 2.1.3 石子:构造柱、圈梁用粒径:0.5~ 3.2cm卵石或碎石;板缝用粗径0.5~1.2cm细石,当混凝土为C30以下时,含泥量不大于2%。 2.1.4 水:用不含杂质的洁净水。 2.1.5 外加剂:依照要求选用早强剂、减水剂等,掺入量由试验室确定。 2.2 作业条件: 2.2.1 混凝土配合比经试验室确定,配合比通知单与现场使用材料相符。 2.2.2 模板牢固、稳定、标高、尺寸等符合设计要求,模板缝隙超过规定时,要堵塞严密,并办完预检手续。 2.2.3 钢筋办完隐检手续。 2.2.4 构造柱、圈梁接槎处的松散混凝土和砂浆应剔除,模板内杂物要清理洁净。 2.2.5 常温时,混凝土浇筑前,砖墙、木模应提早适量浇水湿润,但不得有积水。

3 操作工艺 3.1 工艺流程: 作业预备→混凝土搅拌→混凝土运输→混凝土浇筑、振捣 →混凝土养护 3.2 混凝土搅拌: 3.2.1 依照测定的砂、石含水率,调整配合比中的用水量,雨天应增加测定次数。 3.2.2 依照搅拌机每盘各种材料用量及车皮重量,分不固定好水泥(散装)、砂、石各个磅秤的标量。磅秤应定期检验、维护,以保证计量的准确。计量精度:水泥及掺合料为±2%,骨料为±3%,水、外加剂为±2%。搅拌机棚应设置混凝土配合比标牌。 3.2.3 正式搅拌前搅拌机先空车试运转,正常后方可正式装料搅拌。 3.2.4 砂、石、水泥(散装)必须严格按需用量分只是秤,加水也必须严格计量。 3.2.5 投料顺序:一般先倒石子,再倒水泥,后倒砂子,最后加水。掺合料在倒水泥时一并加入。掺外加剂与水同时加入。 3.2.6 搅拌第一盘混凝土,可在装料时适当少装一些石子或适当增加水泥和水量。 3.2.7 混凝土搅拌时刻,400L自落式搅拌机一般不应少于1.5min。3.2.8 混凝土坍落度,一般操纵在5~7cm,每台班应测两次。 3.3 混凝土运输: 3.3.1 混凝土自搅拌机卸出后,应及时用翻斗车、手推车或吊斗运至浇筑地点。运送混凝土时,应防止水泥浆流失。若有离析现象,应在浇筑地点进行人工二次拌合。 3.3.2 混凝土以搅拌机卸出后到浇筑完毕的连续时刻,当混凝土为

构造柱、圈梁施工工艺

工艺标准适用于砖混结构、外砖内模结构的构造柱、圈梁、板缝钢筋绑扎工艺。 2.1 材料及主要机具: 2.1.1 钢筋:应有出厂合格证,按规定作力学性能复试,当加了过程中发生脆断等特殊情况,还需作化学成分检验。钢筋应无老锈及油污。 2.1.2 铁丝;可采用20~22号铁丝(火烧丝)或镀锌铁丝(铅丝)。 2.1.3 控制混凝土保护层用的砂浆垫块、塑料卡。 2.1.4 工具:钢筋钩子、撬棍、钢筋板子、绑扎架、钢丝刷子、手推车、粉笔,尺子等。 2.2 作业条件: 2.2.1 按施工现场平面图规定的位置,将钢筋堆放场地进行清理、平整,准备好垫木。按不同规格型号堆放并垫好垫木。 2.2.2 核对钢筋级别、型号、形状、尺寸及数量,是否与设计图纸及加工配料单相同。 2.2.3 弹好标高水平线及构造柱、外砖内模混凝土墙的外皮线。 2.2.4 圈梁及板缝模板已做完预检,并将模内清理干净。 2.2.5 预应力圆孔板的端孔已按标准图(96G44)的要求堵好。 3.1 构造柱钢筋绑扎: 3.1.1 工艺流程: 预制构造柱钢筋骨架→修整底层伸出的构造柱塔接筋→安装构造柱钢筋骨架→绑扎搭接部位箍筋 3.1.2 预制构造柱钢筋骨架: 3.1.2.1 先将两根竖向受力钢筋平放在绑扎架上,并在钢筋上画出箍筋间距。 3.1.2.2 根据画线位置,将箍筋套在受力筋上逐个绑扎,要预留出搭接部位的长度。为防止骨架变形,宜采用反十字扣或套扣绑扎。箍筋应与受力钢筋保持垂直;箍筋弯钩叠合处,应沿受力钢筋方向错开放置。 3.1.2.3 穿另外二根受力钢筋,并与箍筋绑扎牢固,箍筋端头平直长度不小于10d(d为箍筋直径),弯钩角度不小于135°。

《砖混、外砖内模结构构造柱、圈梁、板缝钢筋绑扎工艺标准(407_1996)》

《砖混、外砖内模结构构造柱、圈梁、板缝钢筋绑扎工艺标准(407_1996)》

砖混、外砖内模结构构造柱、圈梁、板缝钢筋绑扎工艺标准(407-1996) 范围 本工艺标准适用于砖混结构、外砖内模结构的构造柱、圈梁、板缝钢筋绑扎工艺。 施工准备 2.1 材料及主要机具: 2.1.1 钢筋:应有出厂合格证,按规定作力学性能复试,当加了过程中发生脆断等特殊情况,还需作化学成分检验。钢筋应无老锈及油污。 2.1.2 铁丝;可采用20~22号铁丝(火烧丝)或镀锌铁丝(铅丝)。 2.1.3 控制混凝土保护层用的砂浆垫块、塑料卡。 2.1.4 工具:钢筋钩子、撬棍、钢筋板子、绑扎架、钢丝刷子、手推车、粉笔,尺子等。 2.2 作业条件: 2.2.1 按施工现场平面图规定的位置,将钢筋堆放场地进行清理、平整,准备好垫木。按不同规格型号堆放并垫好垫木。 2.2.2 核对钢筋级别、型号、形状、尺寸及数量,是否与设计图纸及加工配料单相同。 2.2.3 弹好标高水平线及构造柱、外砖内模混凝土墙的外皮线。 2.2.4 圈梁及板缝模板已做完预检,并将模内清理干净。 2.2.5 预应力圆孔板的端孔已按标准图(96G44)的要求堵好。 操作工艺 3.1 构造柱钢筋绑扎: 3.1.1 工艺流程: 预制构造柱钢筋骨架→ 修整底层伸出的构造柱塔接筋→ 安装构造柱钢筋骨架→ 绑扎搭接部位箍筋 3.1.2 预制构造柱钢筋骨架: 3.1.2.1 先将两根竖向受力钢筋平放在绑扎架上,并在钢筋上画出箍筋间距。

3.1.2.2 根据画线位置,将箍筋套在受力筋上逐个绑扎,要预留出搭接部位的长度。为防止骨架变形,宜采用反十字扣或套扣绑扎。箍筋应与受力钢筋保持垂直;箍筋弯钩叠合处,应沿受力钢筋方向错开放置。 3.1.2.3 穿另外二根受力钢筋,并与箍筋绑扎牢固,箍筋端头平直长度不小于10d(d为箍筋直径),弯钩角度不小于135°。 3.1.2.4 在柱顶、柱脚与圈梁钢筋交接的部位,应按设计要求加密柱的箍筋,加密范围一般在圈梁上、下均不应小于六分之一层高或45cm,箍筋间距不宜大于10cm(柱脚加密区箍筋待柱骨架立起搭接后再绑扎)。 3.1.3 修整底层伸出的构造柱搭接筋:根据已放好的构造柱位置线,检查搭接筋位置及搭接长度是否符合设计和规范的要求。底层构造柱竖筋与基础圈梁锚固;无基础圈梁时,埋设在柱根部混凝土座内,如图4-2;当墙体附有管沟时,构造柱埋设深度应大于沟深。 图4-2 (a)有基础圈梁;(b)无基础圈梁 3.1.4 安装构造柱钢筋骨架:先在搭接处钢筋上套上箍筋,然后再将预制构造柱钢筋骨架立起来,对正伸出的搭接筋,搭接倍数不低于35d,对好标高线,在竖筋搭接部位各绑3个扣。骨架调整后,可以绑根部加密区箍筋。 3.1.5 绑扎搭接部位钢筋: 3.1.5.1 构造柱钢筋必须与各层纵横墙的圈梁钢筋绑扎连接,形成一个封闭框架。 3.1.5.2 在砌砖墙大马牙槎时,沿墙高每50cm埋设两根φ6水平拉结筋,与构造柱钢筋绑扎连接,见图4-3。 图4-3 3.1.5.3 当构造柱设置在无横墙的外墙处时,构造柱钢筋与现浇或预制横梁梁端连接绑扎构造,要符合《多层砖混设置钢筋混凝土构造柱抗震设计与施工规范》(JGJ13?2)第3.2.5条的规定。 3.1.5.4 砌完砖墙后,应对构造柱钢筋进行修整,以保证钢筋位置及间距准确。 3.2 圈梁钢筋的绑扎: 3.2.1 工艺流程: 画钢筋位置线→ 放箍筋→ 穿圈梁受力筋→ 绑扎箍筋 3.2.2 支完圈梁模板并做完预检,即可绑扎圈梁钢筋,如果采用预制骨架时,可将骨架按编号吊装就位进行组装。如在模内绑扎时,按设计图纸要求间距,在模板侧帮画箍筋位置线。放箍筋后穿受力钢筋。箍筋搭接处应沿受力钢筋互相错开。 3.2.3 圈梁与构造柱钢筋交叉处,圈梁钢筋宜放在构造柱受力钢筋内侧。圈梁钢筋在构造柱部位搭接时,其搭接倍数或锚入柱内长度要符合设计要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