戊戌变法人教版

合集下载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课件第6课 戊戌变法 (共29张PPT)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课件第6课 戊戌变法  (共29张PPT)

1897年冬,德国强占胶州湾康有为再次上书呼吁变法
“若不及时图治,数年之后,四邻交逼,不能立国。”“万国报馆议论沸
腾,咸以为中国为言,若箭在弦,省括即发……瓜分豆剖,渐露机芽,恐惧
国惶,不知死所。”“乱机遍伏,即无强敌之逼,揭竿斩木,也可忧危。” ──康有为《上清帝第五书》 此材料道出当时中国面 临内忧(揭竿斩木)外 患(瓜分豆剖)
第六课 戊戌变法
公车上书
背景 《马关条约的签订》
时间 1895年春
人物 内容
影响
康有为、梁启超
拒和、迁都、变法 轰动京沪、拉开了维新 变法运动的序幕
康有为和梁启超等维新派在“公车上书” 失败后为实现改革愿望又作了哪些准备
活动呢?
发展——组织学会,创办报刊, 宣传变法
维新运动期间全国各地学会
维新派在各地创办的报刊
觉醒,投身于爱国斗争之中,致力于救国方案的探索;忧国忧 民、敢为天下先的爱国精神和创新精神。
巩固训练
戊戌变法—导学训练完成课堂在线
请同学们认真作答哟!
课后作业
“法者,天下之公器也;变者,天下之公理也” “变亦变,不变亦变。” ——梁启超《变法通议》
法律制度是治安天 下的武器,变通是 天下不变的道理
问题思考:学会和报刊主要宣 传了什么观点?产生了什么影
响?
介绍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经济情况,宣传维新
变法思想,主张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使维新
变法思想得到广泛传播。为百日维新奠定基础
材料三:当慈禧太后把光绪帝囚禁后,他无奈的感慨:“朕虽有改革之心, 却毫无实权,朕就是一个傀儡呀!”
材料四:戊戌变法的阶级基础是知识分子和民族资产阶级,当变法曲终人 散之时,广大的人民群众对此很漠然,好多人不知道具体的情况。

新人教版八年级上历史第七课戊戌变法优秀教案优秀教案

新人教版八年级上历史第七课戊戌变法优秀教案优秀教案

新人教版八年级上历史第七课戊戌变法优秀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戊戌变法的历史背景、主要内容和影响,掌握戊戌变法的基本过程。

2.过程与方法:通过戊戌变法的学习,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国家历史的热爱,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教学重点】1.戊戌变法的历史背景和主要内容2.戊戌变法的影响和意义【教学难点】1.戊戌变法的具体过程和原因2.戊戌变法的失败原因和教训【教学过程】一、导入1.教师简要介绍戊戌变法的背景,引导学生思考戊戌变法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二、自主学习1.学生阅读教材,了解戊戌变法的主要内容。

2.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戊戌变法的影响和意义。

三、课堂讲解1.教师详细讲解戊戌变法的历史背景,包括当时国内外形势、社会矛盾等。

2.教师讲解戊戌变法的主要内容,如政治改革、经济改革、文化改革等。

3.教师分析戊戌变法的影响,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变化。

四、课堂讨论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

五、案例分析1.教师呈现戊戌变法相关案例,如康有为、梁启超等人的事迹。

2.学生分析案例,理解戊戌变法过程中的艰辛和复杂性。

六、课堂小结七、课后作业(课后自主完成)2.收集戊戌变法相关的历史资料,进行拓展阅读。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戊戌变法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了戊戌变法的历史背景、主要内容和影响,培养了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在课堂讨论和案例分析环节,学生积极参与,对戊戌变法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但在讲解过程中,部分内容可能较为抽象,需要教师在今后的教学中进一步优化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重难点补充:一、教学过程1.导入教师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戊戌变法发生在哪个朝代吗?它的发生有什么特殊的历史背景?”2.自主学习教师指导:“请大家阅读教材第页,找出戊戌变法的四个主要改革领域,并简要记录。

”3.课堂讲解教师讲解:“戊戌变法的政治改革试图建立君主立宪制,经济改革鼓励私人企业发展,文化改革则提倡新学,这些改革措施在当时是非常先进的。

部编人教版历史八上第6课《戊戌变法》预习+知识点+习题(有答案)

部编人教版历史八上第6课《戊戌变法》预习+知识点+习题(有答案)

【预习提纲】部编历史八上第6课戊戌变法一、背景《》后,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空前严重二、序幕——“公车上书”时间:年春地点:北京人物:、以及各省1300多名参加会试的举人目的:请求拒和、迁都、变法结果:未上达光绪帝。

拉开了变法维新运动的序幕。

三、发展——维新思想的传播组织学会、创办报刊,宣传变法,推动了维新变法思想的广泛传播。

学会——等报刊——上海的《时务报》;天津的《国闻报》等宣传变法的人物代表:梁启超、严复(进化论思想)等四、高潮——“百日维新”背景:1897年,德国强占胶州湾时间:.6.11——9.21标志:颁布“明定国是”诏书,宣布实行变法内容:政治上——裁撤冗官冗员,允许官民上书言事经济上——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发展农、工、商业;改革财政,编制国家预算文化上——废除八股,改试策论,开办新式学堂()军事上——裁减绿营,训练新式军队五、结果——戊戌政变(变法失败)1898.9.21等发动政变,囚禁光绪帝,搜捕维新人士,废除变法诏令。

“戊戌六君子”:、刘光第、林旭、杨锐、杨深秀、康广仁。

失败原因:①变法触动了以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的利益②寄希望于无实权的皇帝身上。

③资产阶级维新派力量过于单薄,脱离人民群众。

(妥协性、软弱性)六、历史意义1、性质:是一场救亡图存的的改良运动。

2、意义:有利于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和西方科学技术的传播,在社会上起了作用(最突出)。

3、启示:资本主义的改良主义道路在中国行不通。

部编历史八上第6课《戊戌变法》知识点一康有为与公车上书1戊戌变法的背景甲午中日战争失败,《马关条约》签订,民族危亡之时。

2公车上书背景:1895年春《马关条约》签订后。

人物:康有为,梁启超经过:康有为,梁启超联合正在参加科举考试的1300多人,上书光绪帝,请求拒和、迁都、变法。

结果:没有上达光绪皇帝,失败。

影响:公车上书拉开了变法维新运动的序幕。

3宣传变法维新组织学会:创办报刊:影响最大的有上海的《时务报》和天津的《国闻报》《国闻报》严复主持,以“通上下之情”“通中外之故”为目的。

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 戊戌变法

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    戊戌变法

昨接京电悉,公车孝廉(指参 加会试的举人)千余人,上书 二万言,力拒议和,叩求都察 院代奏。足见圣朝养士之隆, 亘古所罕。
——《申报》1895年5月10日
天下兴亡 匹夫有责
康 有
• 游历香港

• 研习西学
• 请求变法
• 宣传变法

启 • 师从康有为 超 • 报刊主笔
• 宣传变法
背景:《马关条约》签订,中国民族危机加深。 时间、地点:1895年4月、北京 人物:康有为、梁启超等联合参加会试的1300多名举人 要求:拒和、迁都、变法 结果:没有上达光绪帝,但拉开了变法维新运动的序幕
第6课 戊戌变法
学习目标
1.知道“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 2.了解戊成变法的主要史事。
3.认识变法的意义和局限性。
新课导入
为什么会有那么多应试举人要求拒签《马关条约》? 为什么人们在要求拒签条约的同时又请求变法?
知识讲解
知识讲解一:康有为与公车上书
《时局图》题词 沉沉酣睡我中华, 那知爱国即我家; 国民知醒宜今醒, 莫待土分裂似瓜。
B 戊戌变法和洋务运动不完全一样。洋务运 动是地主阶级的自救运动,戊戌变法是资产阶 级救亡图存运动。二者都主动向西方学习。
理由:洋务运动引进了西方先进技术,兴办 了一批近代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创办了新式 海军,并向西方遣派留学生。维新变法的内容 主要包括学习西方,提倡科学文化,改革政治, 教育制度,发展农、工、商业等。
变法失败后,京师大学堂得以保留下来,并附设有中小学,不过规 模非常有限,学生总数仅200余人。
辛亥革命后改为北京大学。
历史兴趣小组的同学讨论戊戌变法,主要观点如下: A. 康有为、梁启超领导的是一场救亡图存的爱国 运动 B. 戊戌变法和洋务运动一样,都主张向西方学习 C. 戊戌变法失败了,它对中国近代社会没有产生 积极影响

人教版初中历史课件:《戊戌变法》

人教版初中历史课件:《戊戌变法》
交 困
安 庆 内 军 械 所
江 南 制 造 总 局
福 州 船 政 局
轮 船 招 商 局
汉 阳 铁 厂
湖 北 织 布 局
民用企业
“求富”
军事企业 “自强” 洋务运动(19世纪60——90年代)
甲 午 战 争 北 洋 水 师 全 军 覆 没
——学习西方技术,中国近代化的开始
打击了封建 官僚制度
1898.6.11-1898.9.21 政治上:改革政府机构,裁撤冗官, 任用维新人士。 有利于民族 经济上: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
资本主义的 发展
有利于资 产阶级参 与政权文化教育上:开办新式学堂培养人才, 翻译西方书籍,传播新思想。
思想上:创办报刊,开放言论。 军事上:训练新式军队。
维新变法运动的主要经过:
序 幕 酝酿和开展 高 潮
公车上书
创办政治团体、 报刊、学堂
戊戌变法
马关条约给中国带来了怎样的影响?
伏乞皇上下诏鼓天下之气,迁都定天下之本,练兵强天下 之势,变法成天下之治而已。…… 窃认为今之为治,当以开 创之势治天下,不当以守成之势治天下 ……《易》曰“穷则 变,变则通。” ……窃为皇上筹自强之策,计万世之安, 非变通旧法,无以为治。 ……夫先王之治天下,与民共 之……君民同体,情谊交孚,中国一家,休戚与 共 ……于 …… 以恢复琉球,扫荡日本,大雪国耻,耀我威稜。 ——《公车 上书》
有利于 军事 强大
有利于传播 资产阶级 思想
他以“不有行者,无以图 将来”,劝梁启超远走东 瀛,将生留与同志,将死 留给自己。日本使馆为他 提供保护,他傲然说: “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 而成,今中国未闻有因变 法而流血者,有之,请自 嗣同始!”狱中留诗“我 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 两昆仑”,慷慨赴死。

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6课《戊戌变法》说课稿

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6课《戊戌变法》说课稿

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6课《戊戌变法》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戊戌变法》是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的一课,主要讲述了1898年发生的一场旨在推进、经济、文化等领域改革的运动。

这场运动在中国近代史上具有重要意义,它揭示了民族资产阶级在近代中国中的局限性,为后来的辛亥积累了经验教训。

本课内容主要包括戊戌变法的背景、过程及其失败原因。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于近代中国的有一定的了解。

但在分析历史事件时,可能对戊戌变法的失败原因及其对中国近代史的影响缺乏深入认识。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分析戊戌变法,帮助他们建立全面、客观的历史观。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戊戌变法的背景、过程及其失败原因,认识戊戌变法在中国近代史上的地位和作用。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法,提高学生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社会主义的情感,增强民族自豪感和使命感。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戊戌变法的背景、过程及其失败原因。

2.难点: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及其对中国近代史的影响。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讨、讲授法等教学方法。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地图、历史资料等教学手段,丰富教学内容,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简要介绍戊戌变法的背景,引发学生兴趣。

2.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戊戌变法的过程。

3.合作探讨:分组讨论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分享讨论成果。

4.讲授分析:教师针对学生讨论的结果,进行总结和分析,阐述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及其对中国近代史的影响。

5.案例分析:通过对比戊戌变法和辛亥,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戊戌变法的意义和价值。

6.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戊戌变法在中国近代史上的地位和作用。

7.布置作业:让学生撰写一篇关于戊戌变法的短文,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一 第九单元 戊戌变法 课件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一 第九单元 戊戌变法 课件

宣扬“物 竞天择, 适者生存” 的社会进 化论思想
共 同 主 张
①变法维新,富国强兵,救亡图存;②学习西方资本 主义政治制度,设议院,开国会,定宪法,实行君主立宪; ③发展资本主义经济与文化
2007年宁夏历史新课程卷: 材料一:康有为在受光绪皇帝召见时称:“泰西讲求三百 年而治,日本施行三十年而强,吾中国国土之大,人民之众, 变法三年,可以自立,此后则蒸蒸日上,富强可驾万国。” ——摘自《戊戌变法》 回答: (1)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康有为希望 “变法三年可以自立”的历史背景。
戊戌变法是高考重点内容之一。侧重变法的方式和 内容的选择,特别着眼于戊戌变法对中国近代化的 影响。如2008年宁夏文综卷对“彼得改革”、“明 治维新”与中国“戊戌变法”进行了对比。
1868 日本明治维新
亚洲强国
1898 中国戊戌变法
???
俄国1861 年改革
日本明治维 新1868年起
美国南北战争 1861-65年
假设你是当时的康有为,为了进一步 宣传维新变法思潮,吸引更多的人支 持和参与维新变法运动,你会怎样做?
甲午战争是近代史以至现代史上中国军队与 入侵外敌交战时武器装备差距最小的一次战争。 它又是近代史以至现代史上中国军队败得最惨的 一次战争。 条约内容太苛刻、影响太大 《马关条约》是继《南京条约》以来危害最严 重的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件
赔款(两) 增开通商 其他 口岸 《马关条约 辽东半岛、 两亿 沙市、重 允许日本在 台湾、澎 庆、苏州、 通商口岸投 》 湖列岛 杭州 资设厂 割地
1、西方和日本变革取得成功 2、甲午战败,中国民族危机加深 3、康有为等维新势力希望通过变法,独立自强, 尽快摆脱被瓜分的命运。
一、戊戌变法的背景

人教版初中历史七年级第6课 戊戌变法

人教版初中历史七年级第6课 戊戌变法

第6课戊戌变法【教材分析】《戊戌变法》这一课,主要介绍近代中国戊戌变法从准备、变法到失败的艰难历程。

教材重点叙述了变法过程中的几个典型事件,突出以康、梁为首的资产阶级维新派为挽救民族危亡,在近代化道路上的艰难探索。

【知识梳理】戊戌变法(1898年)1、背景:《马关条约》的签订,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化。

2、序幕:1895年,《马关条约》签订的消息传到北京,康有为、梁启超联合各省参加科举考试的举人,上书光绪帝,反对同日本议和,请求变法图强,史称“公车上书”。

公车上书揭开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序幕。

3、维新派主张:维新变法、救亡图存、发展资本主义。

4、代表人物: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5、戊戌变法:1898年6月到9月,光绪帝按维新派意图实行变法。

9月,慈禧太后发动政变,变法失败。

1898年是旧历戊戌年,历史称这次变法为:戊戌变法。

这次变法历时103天,因此历史上又称它为“百日维新”。

6、戊戌变法的主要内容:政治方面:改革政府机构,裁撤冗官,任用维新人士;经济方面: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思想、文化方面:开办新式学堂培养人才,翻译西方书籍,传播新思想;创办报刊,开放言论;军事方面:训练新式军队等。

7、戊戌变法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作用,为资产阶级思想的传播奠定了基础;有利于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和西方科学技术的传播。

【重点、难点讲解】一、教学重点:公车上书、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

知识链接:1、公车上书〈1〉经过:1895年,《马关条约》签订后,康有为、梁启超邀请参加科举考试的举人联名上书光绪帝,反对同日本议和,请求变法图强。

〈2〉意义:揭开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序幕。

2、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1)时间 1898年6-9月(2)内容:a政治:改革政府机构,裁撤官吏,打击封建官僚,任用维新人士,有利于资产阶级参与政权。

B经济: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有利于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C文化:兴办新式学堂,翻译西方书籍,有利于西方科学技术的传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光绪帝下令裁撤绿营,同时让旗人自谋生计。这些人多 达100万,被突然中断生计后没能妥善安置,难以接受,以至 他们对新政怨声载道。
9月5日,康有为连上两折,提出剪发辩,改穿西服,改 元迁都,许多人认为这是改朝换代之举,难以接受。
袁世凯(1859年—1916年) 1892年,朝鲜内乱,入朝 平乱,办事机敏、干练, 受李鸿章保举为驻朝总理 大臣。1895年受命赴天津 督练“新式陆军”,仿造 欧洲军制训练军队,扶植 自己的势力,形成了日后 北洋军阀的基础。1898年 参与镇压维新派。1911年 逼迫清帝退位。1912年窃 取中华民国总统一职。 1915年12月宣布恢复帝 制,建立中华帝国。1916 年死于北京。
四、“戊戌政变” ——维新变法运动的结

慈禧太后(1835--
1908),1898年9月
21日发动戊戌政变,囚
禁光绪,掌握清政府全
权,戊戌变法失败。
一、革除翁同訸的一切职务, 驱逐回籍。
二、授任薪职的二品大臣须到 皇太后面前谢恩。
三、任命荣禄署理直隶总督, 统率北洋三军。
康有为、梁启超逃往日本
戊戌六君子
中国近代化探索之
第7课
戊戌变法
明清科举制度:

Hale Waihona Puke 院乡会殿
试 预 试地 试 省 试 中 试




童级 秀

贡级 进











“两耳不闻窗外事
一心只读圣贤书”
一、公车上书
(1)它是谁在什么时候发动的?在哪 里发动的?
康有为、梁启超 1895年 北京
(2)这次上书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反对同日本议和,请求变法图强。
2、利用变法从慈禧手中夺回最高统治权。
3、也有爱国、保国,抵制外强的思想。
公车上书 变法维新运动揭开了序幕
失败后
创《万国公报》
继续宣传维新变法
组织强学会 维新派的政治团体形成了
三次上书 光绪帝
倡导变法
光绪帝接见 康有为
光绪表示不做“亡国之君”, 变法开始
三、“百日维新” ——维新变法运动的高 潮 (又称戊戌变法)
光绪帝像
光绪帝(1871—1908), 1875年至1908年在位。他 即位时年仅四岁由慈禧 太后“垂帘听政”。1887 年亲政,但仍由慈禧太 后“训政”。1889年,太 后“撤帘归政”。1898年 6月11日,光绪帝颁布 “明定国是诏” ,宣布
变法。
光绪帝为什么支持变法?
1、巩固封建统治,希望有所作为,不当 亡国之君。
戊戌变法主要代表人物
变 者 天 下 之 公 理 也
梁启超
梁启超(1873—1929),字卓如,号任公,广 东新会人。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政治活动 家、启蒙思想家、资产阶级宣传家、教育 家、史学家和文学家。戊戌变法(百日维新) 领袖之一。曾倡导文体改良的“诗界革命” 和“小说界革命”。其著作合编为《饮冰 室合集》。
1、时间:1898年6月~9月(103天)
2、主要内容:
打击了封建
1898.6.11-1898.9.21 官僚制度
政治上:改革政府机构,裁撤冗官,
任用维新人士。
经济上: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
有利于资 产阶级参 与政权
有利于民 族资本主 义的发展
文化教育上:开办新式学堂培养人才,
翻译西方书籍,传播新思想。
组织强学会 (成立政治团体)
维新派的政治团体形成
中外纪闻 保国会 强学会 国闻报
南学会 实务学堂
时务报
万木草堂
戊戌变法 时期学会、 学堂、报 馆分布示 意图。
强学会遗址
“若不及时图治,数年之后,四邻交逼,不
能立国。”“万国报馆议论沸腾,咸以为中 国为言,若箭在弦,省括即发……瓜分豆剖, 渐露机芽,恐惧国惶,不知死所。”“乱机 遍伏,即无强敌之逼,揭竿斩木,也可忧 危。”
思想上:创办报刊,开放言论。
军事上:训练新式军队。
有利于 军事强大
反映资产 阶级民主 政治需求
有利于传 播资产阶 级思想
阅读材料:
在“百日维新”短短的103天内,光绪帝发布了各种谕旨 约108条。
光绪帝谕令合并衙门,裁汰冗员,“将现在各局所中冗 员一律裁撤净尽……一月办竣”。由于裁撤面较宽,在裁撤 中又采取了一些强行封查的办法,使一些中下层人士猝然失 业,难以度日。
此材料道出当时中国面临──内康忧有(为揭《竿上斩清木帝)第外五患书》 ( 瓜分豆剖 )。
康有为为中国所处的国际险境非常担心,也为清 政府的内政担忧。言辞恳切,可以看出康有为维护清 朝统治、抵制人民反抗但又有忧国忧民的思想跃然纸 上,所以光绪帝被深深地感动了,于是接见康有为, 表示不做“亡国之君”,让康有为全面筹划变法。
由于资产阶级维新派力量小,变法运动 缺乏群众基础,所以很难成功
谭嗣同想做第一个中国因变法而牺 牲的人,希望唤醒人们的觉醒。
说明改良主义在中国行不通,只有推翻腐朽 的清王朝才能摆脱列强的侵略,使国家富强
一、谭嗣同选择英勇就义,充分表现了他高尚 的民族气节和变法的决心,这无疑是对顽固 派的有力冲击,而且坚定了仁人志士的变法 救亡的决心,但是,谭嗣同把变法失败归结 为中国历来没有为变法流血牺牲者是片面的, 但他的死,正表现了中华儿女不怕牺牲的英 勇斗志,他死得其所。
(3)这次上书起了什么作用?
揭开维新变法运动序幕
戊戌变法主要代表人物
康有为
康有为(1858年3月19日~ 1927年3月31日),字广厦, 广东南海人,人称“康南海”, 清光绪年间进士,官授工部主 事。出身于士宦家庭,乃广东 望族,世代为儒,以理学传家。 近代著名政治家、思想家、社 会改革家、书法家和学者,他 信奉孔子的儒家学说,并致力 于将儒家学说改造为可以适应 现代社会的国教,曾担任孔教 会会长。主要著作有《康子 篇》、《新学伪经考》
康广仁
林旭
杨深秀
戊戌六君子
谭嗣同
刘光第
杨锐
狱中题壁
谭嗣同
望门投止思张俭, 忍死须臾待杜根。 我自横刀向天笑, 去留肝胆两昆仑。
各国变法,都是经过 流血才成功的。中国 还没有人流血,让我 来作第一个吧!
练一练
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封建顽固势力
“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 哉快哉!”议一议,“贼”指谁?为什么 “无力回天”?为什么说自己“死得其所”? 这次变法失败说明了什么?
少年富则国富, 少年强则国强, 少年独立则国独立, 少年自由则国自由, 少年进步则国进步, 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 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 。
—《少年中国说》梁启超
二、维新派政治团体形成
——维新变法运动的发展
公车上书失败 (政治活动)
创办《万国公报》 (宣传)
将《万国公报》改 名为《中外纪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