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胸外科疼痛研究进展
心胸外科疾病的诊断与治疗

通过心理支持,患者能够更好地理解治疗方案和护理措施,从而更 积极地配合治疗。
改善生活质量
心理支持可以帮助患者调整心态,积极面对疾病和治疗过程,从而提 高生活质量。
心理干预措施
认知行为疗法
放松训练
通过改变患者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帮 助患者建立积极的应对策略,减轻焦虑和 恐惧。
教授患者深呼吸、渐进性肌肉松弛等放松 技巧,以缓解紧张情绪和减轻身体症状。
机器人辅助手术
利用机器人技术进行手术操作,具 有更高的精确度和灵活性,可减少 手术并发症。
介入治疗
心脏导管插入术
通过插入导管进行心脏疾病的诊 断和治疗,如心导管检查、心脏
射频消融等。
血管介入治疗
利用导管在血管内进行操作,如 冠状动脉球囊扩张术、支架植入
术等。
肺部介入治疗
通过导管或穿刺针进行肺部疾病 的诊断和治疗,如经皮肺穿刺活
02
常见心胸外科疾病
先天性心脏病
房间隔缺损
胚胎发育期心房间隔上残留未闭的缺 损导致,需通过心电图、超声心动图 等检查诊断,治疗以手术为主。
室间隔缺损
动脉导管未闭
胎儿期连接肺动脉主干与降主动脉的 动脉导管在出生后未闭合,可通过X 线、超声心动图等确诊,需手术治疗 。
胚胎期室间隔发育不全导致,同样需 借助心电图、超声心动图等确诊,手 术为主要治疗手段。
心肌梗死
冠状动脉闭塞导致心肌缺血坏死,表现为持续而剧烈的胸痛,心电图和心肌酶 学检查有助于诊断,治疗包括溶栓、介入和手术治疗。
胸部肿瘤
肺癌
起源于肺部支气管黏膜或腺体的恶性 肿瘤,可通过X线、CT、MRI和病理 活检等确诊,治疗包括手术、放疗、 化疗和免疫治疗等。
心胸外科历史、现状、未来

2021/6/16
37
生物瓣照片
2021/6/16
38
瓣 膜 选 择(机 械 瓣)
优点:机械瓣具有较好的机械特性,材料 坚固,不易磨损,性能稳定,耐久性长, 使用寿命可达30年。
2021/6/16
75
纵隔的分区
2021/6/16
76
各区的常见肿瘤
2021/6/16
77
纵隔肿瘤的临床症状
呼吸道症状 神经系统症状 感染症状 压迫症状 特殊症状
2021/6/16
78
手术切口:
胸腺瘤 前外侧 正中胸骨劈开 倒T型
神经源性肿瘤 胸腔镜手术
41
胸腔镜下心脏手术后切口
2021/6/16
42
“杂交”技术在心脏手术中应用
Hybrid 技术结合MICS和介入治疗的优点 PTCA+小切口下OPCABG PTCA+VATS辅助下OPCABG 经皮体外循环技术( heart port )
支撑型人工血管“象鼻”技术治疗累及胸降主动 脉的动脉瘤和主动脉夹层
血管吻合
出血输血少
可同时处理室壁瘤等 适用于体外循环高风险者:
并发症
高龄、糖尿病、肾功能不全
创伤大,术后并发症 存在问题:血管吻合需较高
发生率较高
技术,部分冠脉难以显露且
不适用于大心腔、心律紊乱、
室壁瘤、瓣膜病等
2021/6/16
59
冠状动脉搭桥材料选择
大隐静脉 最基本最方便材料 10年通畅率低于动脉(70%)
心胸外科专题报告范文

心胸外科专题报告范文英文回答:Title: A Special Report on Cardiothoracic Surgery.Introduction:Cardiothoracic surgery is a specialized field of surgery that deals with diseases and conditions affecting the heart, lungs, and other organs in the chest. In this report, we will discuss the advancements, challenges, and future prospects in cardiothoracic surgery.Advancements in Cardiothoracic Surgery:Over the years, there have been significant advancements in cardiothoracic surgery techniques and technologies. Minimally invasive procedures, such as robotic-assisted surgery, have revolutionized the field by allowing surgeons to perform complex procedures withsmaller incisions, resulting in reduced pain, shorter hospital stays, and faster recovery times.中文回答:标题,心胸外科专题报告。
介绍:心胸外科是一门专门处理影响心脏、肺部和胸腔其他器官的疾病和病况的外科学科。
在本报告中,我们将讨论心胸外科手术的进展、挑战和未来前景。
数字化胸腔闭式引流系统在心胸外科手术病人中的应用进展

数字化胸腔闭式引流系统在心胸外科手术病人中的应用进展摘要:目的:研究数字胸腔引流系统对心脏手术患者的临床效果。
对2021年9月至2022年9月我科210例心脏-胸部手术的临床数据进行方法回顾分析,根据术后引流装置的不同分为观察组(采用数字胸腔引流系统)和观察组(采用传统胸腔引流装置)比较两组术后留置胸腔的驾驶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术后疼痛程度、术后胸并发症发生率、住院费用及更换驾驶瓶所需时间。
因此,观察组操作后的中间带处理时间大大短于观察组的处理时间(p = 0.017);手术后平均住院时间大大低于对照组(p = 0.010)。
手术后第三天疼痛数值评估的中静态状态和活动状态明显低于对照组(p = 0.008)。
观察组的术后并发症明显少于观察组[p= 0.042]。
两组住院费用无显着差异[p = 0.564]。
22名护士模拟用两个不同的装置更换流动瓶,观察员小组更换流动瓶的时间大大短于传统小组[p = 0.000]。
结论与传统的胸腔引流系统相比,数字胸腔引流系统可以减少心脏手术患者的护理和住院时间,减轻疼痛,减少并发症发生率,缩短引流瓶的更换时间,而不会显着增加住院费用。
关键词:数字化胸腔闭式引流系统;心胸外科;手术引言胸腔闭式引流是临床上较为常用的一种治疗方式,主要用于治疗气胸、血胸和开胸手术后排空胸腔内的气体、血液和液体,帮助肺部复张,防止术后并发症。
传统的胸腔闭式引流系统通常由胸腔引流管和水封瓶组成,包括单瓶、双瓶和三瓶胸腔引流,多基于重力或负压进行引流,医护人员评估漏气程度主要依赖于引流瓶中出现的气泡,无法量化;在进行负压吸引时需连接吸引器,造成病人活动不便。
近年来,数字化胸腔闭式引流系统(DDS)在国外有较多应用,但在我国应用报道较少,已有研究显示,与标准引流系统相比,DDS在提供客观引流数据及利于病人活动方面具有优越性。
现从DDS的组成结构及功能、应用现状、优势等方面进行综述,以期为我国开展该系统的使用提供依据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这项研究涉及210起案件,其中115起涉及男子,95起涉及妇女。
心胸外科医生出科小结

心胸外科医生出科小结近年来,心胸外科医学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为患者提供了更加安全和有效的治疗方案。
作为一名即将出科的心胸外科医生,我在这里对自己的学习经验和临床实践进行总结和反思,以期对今后的发展提供指导。
以下是我对个人学习和实践的总结和反思。
1. 专业知识与技能的提升在临床实践中,我始终将学习作为不断提升自己的重要手段。
通过参加各类学术会议、培训班和研讨会,我保持了对最新心胸外科技术和研究进展的关注。
同时,我还积极参与科研项目,提升了对相关领域知识的深度理解。
在手术技能方面,我注重实践和反思。
通过积极参与手术操作并借鉴师长经验,我逐渐掌握了心胸外科手术的基本技能和操作要点。
在手术过程中,我注重细节和精确度,力求将手术风险降到最低。
此外,我也在临床实践中注重与团队合作,与护士、麻醉师等其他医疗团队成员密切配合,提高了手术效率和患者的治疗体验。
2. 治疗方案和研究进展的了解心胸外科医学是一个不断发展和创新的领域。
作为一名出色的心胸外科医生,我时刻关注最新的治疗方案和研究进展。
例如,随着微创技术的进步,肺癌等心胸外科疾病的治疗方法正在发生革命性变化。
了解和熟悉这些新技术和新方法,对我提供更好的治疗选择至关重要。
为了保持学习和更新的态度,我订阅了权威期刊和杂志,经常阅读最新的研究论文。
此外,我还参加国内外的心胸外科学术会议和研讨会,与同行交流,获取新的临床经验和研究动态。
3. 综合素质与医患关系的处理作为一名心胸外科医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和良好的医患关系处理对于提供高质量的医疗服务至关重要。
在综合素质方面,我注重自身修养和人文关怀。
通过参加课外文化活动和读书,我提高了自己的综合素质,使自己成为一名更加全面发展的医生。
同时,我也认识到了患者需求的多样性,尊重患者的意愿和选择,与患者建立了信任和良好的沟通。
在医患关系的处理上,我始终坚持以患者为中心的原则。
我尊重患者的隐私和尊严,耐心倾听患者的病情描述和需求。
2024年心胸外科出科小结

2024年心胸外科出科小结____年心胸外科出科小结20年来,心胸外科领域的发展取得了巨大的进步和成就。
____年,我们站在了新的起点上,继续探索和发展心胸外科手术技术,为患者提供更优质的医疗服务。
本次出科小结将对____年我们心胸外科的临床工作、研究成果、学术交流以及患者满意度进行总结和评估。
一、临床工作1.1 手术量和手术种类____年,我们心胸外科完成了超过2000例手术,手术种类涵盖心脏、肺部和食管等各种疾病。
其中,冠心病、肺癌和心脏瓣膜病是我们手术量最大的疾病类型。
为了提高手术效果和术后康复质量,我们采用了多种创新技术和器械,如微创手术、机器人辅助手术和三维重建技术。
1.2 疾病治疗效果经过临床实践和研究,我们的手术治疗效果得到了显著改善。
术后并发症率和死亡率明显降低,同时手术创伤和术后疼痛减少。
疾病治愈率和生存率逐步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得到了明显改善。
1.3 多学科合作为了提供最佳的治疗方案,我们与其他科室和专业团队保持密切的合作。
通过心脏内科、呼吸内科、影像学、病理学和康复医学等多学科的共同努力,我们能够为患者提供个性化、综合性的医疗服务。
二、研究成果2.1 临床研究在____年,我们心胸外科开展了多项临床研究项目。
通过临床试验和回顾性研究,我们总结和评估了不同手术技术和治疗方案的疗效和安全性。
在大数据分析和人工智能技术的帮助下,我们对疾病发生机制和诊断治疗方法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2.2 基础科研除了临床研究,我们心胸外科还投入大量精力进行基础科研工作。
我们关注心肌细胞再生、肿瘤发生机制以及免疫调节等重要科学问题。
通过基因工程、细胞培养和动物模型等研究手段,我们取得了一些重要的实验室成果。
这些成果为心脏和肺部疾病的治疗提供了新的理论和实验基础。
三、学术交流3.1 国内会议与论坛____年,我们积极参与了各类国内学术会议和论坛。
通过展示我们的研究成果和临床经验,我们与其他心胸外科领域的专家进行了深入的学术交流和合作。
张晓平 开胸术后疼痛综合征诊疗概况

(2)DRG脉冲射频
背根神经节是感觉传入的第一级神 经元,位于椎间孔内,经皮穿刺易于成 功。
胸段DRG射频治疗 1. 适应证
(1)带状疱疹后神经痛 (2)开胸术后疼痛综合征 (3)癌性疼痛 (4)根性痛 (5)肋间神经痛 (6)其他胸背部疼痛
穿刺方法:
C形臂或DSA引导
X射线前后位检查,针尖位于横突和下终 板间椎弓根连线上;侧位片位于椎间孔外上 象限;注入造影剂可见神经根影。
Wininger KL, Bester ML, Deshpande KK.Spinal cord stimulation to treat postthoracotomy neuralgia: non-small-cell lung cancer: a case report. Pain Manag Nurs. 2012 ,13(1):52-9.
Brulotte V, Ruel MM, Lafontaine E, et al. Impact of pregabalin on the occurrence of postthoracotomy pain syndrome: a randomized trial.Reg Anesth Pain Med. 2015 MayJun;40(3):262-9.
六、诊断和鉴别诊断
(一)诊断 开胸手术史; 典型临床表现和体征; 影像学检查排除器质性病变。
(二)鉴别诊断 应与手术后肿瘤复发、转移,PHN及
脊源性胸痛等鉴别。
七、治疗
(一)药物治疗 1. 镇痛药 药物治疗早期可选用非甾体类镇痛药 (NSAIDs);若疼痛不能明显缓解,可加用 曲马多以及阿片类药物,如泰勒宁、奥施康定、 美施康定或多瑞吉等治疗。
结论:和布比卡因相比,胸膜间吗啡能为后外侧开 胸术后患者提供更好的疼痛控制。
2024年心胸外科出科小结范文

2024年心胸外科出科小结范文____年心胸外科出科小结心胸外科作为一门复杂的外科学科,承载着着查明、诊断并治疗心脏和胸腔器官的重要任务。
在____年,我有幸在一家顶尖医院完成了心胸外科的出科。
在这四年的学习和实践中,我获得了丰富的专业知识和宝贵的经验,为将来的医疗事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在2020年的新冠疫情肆虐期间,心胸外科作为重症监护中最前沿的科室之一,承担了重要的抗疫任务。
我参加了该科室的抗疫工作,并深刻认识到了心胸外科对于疾病的诊断和治疗的重要性。
我们面临着严重的病情和医疗资源不足的困境,但是通过团队的努力和协作,我们成功地挽救了许多生命。
这段经历让我明白了医生的责任和使命感,激发了我对心胸外科事业的热爱和追求。
在接下来的三年中,我在心胸外科的学习中不断进步和成长。
我系统地学习了心胸外科的基础知识,包括心脏解剖、心血管病理学、胸腔手术技术等。
同时,我也牢固掌握了心胸外科的常见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方法,在临床实践中不断提高自己的技术水平。
我参与了数十例的心胸外科手术,包括冠状动脉搭桥手术、心脏瓣膜置换手术、胸腔镜手术等。
通过这些手术,我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掌握了手术操作的技巧和策略。
同时,我也学会了与患者、家属和团队成员进行有效的沟通和协作,提供专业和温暖的医疗服务。
在____年,我完成了我人生中第一台独立的心胸外科手术。
这是一台心脏瓣膜置换手术,患者是一位60岁的女性,患有严重的二尖瓣狭窄。
手术过程中,我紧张而充满信心地进行了心脏切开、瓣膜切开和人工瓣膜置换等关键步骤。
在整个手术过程中,我积极思考并妥善处理了突发情况,确保了手术的顺利进行。
手术成功完成后,患者恢复良好。
这次手术是我心胸外科学习和实践的里程碑,让我深刻体会到了自己成长的价值和意义。
在____年迈向专业的心胸外科医生的同时,我也认识到了专业发展的持续性和追求卓越的重要性。
我将持续学习最新的研究成果和技术进展,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心胸外科术后镇痛治疗现状崔元涛综述张鹏校审(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心胸外科,天津,300052)基金项目:天津医科大学科学基金(2014KYM02)通讯作者:张鹏关键词:开胸手术术后镇痛疼痛摘要:心胸外科手术创伤大,术后疼痛发生率较高,如果没引起足够重视则会影响围手术期治疗效果,导致如心血管、肺部等相关并发症得发生率升高,而且有可能转化为慢性疼痛,严重影响患者得生活质量,近年来随着心胸外科医师对镇痛理念认识得深入,新得镇痛技术与药物已经应用于术前、术中、术后等不同阶段以更好地管理术后疼痛,本文对心胸外科手术后疼痛管理相关领域得最新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正文:国际疼痛研究协会(IASP,1986年)将疼痛定义为:组织损伤或潜在得组织损伤引起得不愉快感觉与情感体验[1],随着医学得发展,疼痛得概念也逐渐发生着变化,1999年8月在维也纳召开得第九届世界疼痛大会上提出“疼痛不仅仅就是一种症状,而且就是一种疾病”[2]。
若在疼痛发生得初始阶段未给予有效处理会严重影响患者得生理功能并可间接导致相关并发症得发生率增加,包括对心脏功能得影响、增加心肌缺血与心梗得风险,肺功能得影响,增加肺感染、肺不张等肺部并发症发生得风险,延长了患者得住院时间增加了再次入院得可能性。
[3-5]其疼痛性质也可能转变为神经病理性疼痛或混合性疼痛,从而发展为为慢性疼痛( chronic postsurgical pain, CPSP)严重影响患者得生活质量。
心胸外科患者手术创伤大、术后疼痛发生率高,发展为慢性疼痛比例亦高达20%-70%[6]。
本文拟对近年来心胸外科术后疼痛得管理措施进行分析与阐述。
1、术前阶段得管理近年来“超前镇痛”得理念逐渐被“预防性镇痛”所取代,“超前镇痛”即术前给予镇痛药物使其在手术过程中发挥作用,减轻因手术创伤造成得疼痛。
预防性镇痛所包括得疼痛管理范围更广,其时间范畴包括从手术切口到伤口愈合得这段时期,药物种类包括非甾体类抗炎药(NSAIDs)、抗焦虑药、抗惊厥药等,可明显减轻术后疼痛、减少镇痛药物得用量,同时降低发生术后持续性疼痛得风险[7-8]。
2、手术损伤得减轻开胸手术可产生许多伤害性刺激,包括肋间神经得损伤;肌肉得损伤;开胸器过分撑开导致肋骨或胸骨得骨质破坏甚至骨折;胸壁、胸膜与肺实质得炎性刺激等。
胸外科医师针对上述伤害性刺激在最大程度减轻手术创伤以降低术后疼痛方面进行了很多尝试,在这些伤害性刺激因素中肋间神经得损伤被瞧作就是发展为慢性疼痛得主要因素[9],手术得直接损伤、开胸器得牵拉、关胸时缝线得卡压等可能就是肋间神经损伤导致开胸术后疼痛得直接诱因。
Koop等[10]采用肋间肌瓣对肋间神经进行保护,在控制开胸后急、慢性疼痛方面取得良好得效果,因此Koop 将肋间神经保护(Intercostal nerve preservation ICNP)作为开胸手术得标准。
为减少肌肉损伤胸外科医师在改良切口方面做了大量尝试,特别就是近年来胸腔镜技术得大力推广应用更就是将传统开胸手术所引起得剧烈疼痛减少了约20-50%[11];另外选取合适口径得胸腔引流管,注意引流管放置得方向,减少对胸膜得刺激也就是减少术后疼痛得一项重要措施[12]。
3、术后镇痛措施:3、1 区域阻滞3、1、1胸段硬膜外镇痛(thoracic epidural analgesia TEA)长期以来胸段硬膜外镇痛都就是胸外科手术术后镇痛得“金标准”。
这种方法即术前先经特定得胸椎间隙向硬膜外间隙内置管,术后经该管持续泵入镇痛药物。
临床实践证明TEA比传统静脉应用阿片类药物在胸外科术后能够更好得缓解疼痛症状,且较传统镇痛方法导致低血压、呕吐等副作用发生率明显降低,降低了心律失常、肺感染、肺不张等围手术期并发症得发生率,提高了患者围手术期得生活质量[13]。
3、1、2椎旁阻滞麻醉(paravertebral block PVB)近几年椎旁阻滞麻醉(PVB)在临床上逐渐流行,成为开胸术后镇痛得重要方法。
这种方法即在手术切口相应得胸椎旁间隙置管,术毕患者自控泵入镇痛药物,阻滞胸椎旁得脊神经起到镇痛效果。
PVB与TEA相比优势在于术后止痛效果相当而血流动力学不稳定、出血、脊髓损伤与局部麻药中毒等并发症得发生率较低[14]。
3、1、3 肋间神经阻滞肋间神经得损伤就是发生术后疼痛得主要刺激因素,术后对肋间神经根部进行局麻药物注入可减轻术后疼痛得发生。
肋间神经阻滞与硬膜外镇痛及椎旁阻滞相比,其优势就是术者在关胸前直视下进行操作,因此更加简单、耗时更少也更加安全[15]。
这种技术得主要缺点在于因为需要局麻药物用量较大,由此可能存在全身局麻药中毒得风险,因此肋间神经阻滞常在胸段硬膜外与胸段椎旁阻滞失败得情况下作为二线治疗手段。
3、1、4 胸膜间阻滞(interpleural block,IPB)此方法即术中向胸腔内直接注入局麻药物起到神经阻滞、镇痛得效果,1984年由Reiestad首次报道。
此法得镇痛机理在于肋间内肌及肋间最内肌在距后正中线约7cm处形成薄弱结构,局麻药可经此区域自由渗入到壁层胸膜下,从而阻滞邻近得肋间神经,进一步扩散可以阻滞多根肋间神经、颈胸部交感神经链,甚至进入椎旁间隙[16]。
3、1、5 局麻药物伤口局部浸润。
近年来,国内出现了术后开胸切口局麻药物持续滴注得镇痛模式,副作用少、安全性高。
心向润等[17]在术中用罗哌卡因进行切口浸润麻醉,关胸前在切口深部放置多孔渗透导管,应用一次性局麻镇痛装置持续注入罗哌卡因,起到了良好得镇痛效果,未出现切口感染、过度镇静等相关得并发症,未出现严重得恶心、呕吐、腹胀、头疼、头晕等药物副作用。
3、2 全身用药3、2、1静脉自控镇痛(patient-controlled intravenous analgesia,PCIA)静脉自控镇痛(PCIA)就是目前临床较为常用得镇痛方法,通过术后脉冲式止痛泵得使用,患者自控全身静脉应用阿片类、NSAIDs等镇痛药物。
此法属于全身性用药,为防止阿片类药物得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 常在镇痛合剂中加入抗呕吐药。
3、2、2 术后肌注、口服镇痛药物术后肌注、口服镇痛药物为传统病房内临时镇痛得常用方法,可选择得药物有吗啡、杜冷丁、曲马多、NSAIDs类药物等,其主要缺点在于维持时间段,若达到良好得镇痛效果,用药剂量大,容易抑制呼吸及咳嗽反射,恶心、呕吐等药物副作用表现也比较明显。
3、3 其她给药途径芬太尼透皮贴就是目前唯一通过透皮吸收产生镇痛效果得新型镇痛药物,具有高选择μ受体亲与力,相对较小得分子量,高脂溶性与对皮肤无刺激等优势。
此种方法简单,患者易于接受,在术后中度疼痛患者得有良好得镇痛效果。
胸外科手术创伤大,术后疼痛症状明显,如果处理不及时会引发相应并发症影响治疗效果,部分患者甚至转化为慢性疼痛,严重影响生活质量,因此医生必须提高意识加强术后镇痛,临床镇痛方式上我们可联合使用作用机制不同得镇痛方法及镇痛药物, 使得镇痛作用协同或相加, 提高镇痛疗效,同时单种药物得剂量减少,降低相应得药物不良反应。
参考文献[1]Foley KM, Posner JB、 Pain and its management、 In:Wyngaarden JB, Smith LH、 Cecil textbook of medicine、18th ed、 Philadelphia: WB Saunders pany,1988:104-112.[2]Berdin HJ、 The fifth vital sign-Cornerstone of a new pain management strategy、 Disease management and health outes[J],2002,10: 155 - 165、[3]Apfelbaum JL, Ashburn MA, Connis RT,et al、Practice guidelines for acute pain management in the perioperative setting: an updatedreport by the American Society of Anesthesiologists Task Force on Acute Pain Management、 Anesthesiology[J],2012,116(2):248-273、[4]Lavand'homme, P、 The progression from acute to chronic pain、 Curr Opin Anaesthesiol[J]、2011,24(5):545-550、[5]Gandhi, K、, J、W、 Heitz, E、R、 Viscusi、 Challenges in acute pain management[J]、 Anesthesiol Clin, 2011,29(2):291-309、[6]Gottschalk A, Cohen SP, Yang S、 Preventing and treating pain after thoracic surgery[J]、 Anesthesiology,2006,104(3):594-600、[7]Katz, J、, H、 Clarke, Z、 Seltzer、 Review article: Preventive analgesia: quo vadimus? Anesth Analg[J],2011,113(5):1242-1253、[8]Dahl, J、B、, H、 Kehlet、 Preventive analgesia[J]、 Curr OpinAnaesthesiol, 2011,24(3):331-338、[9]Steegers,MA,Snik DM,Verhagen AF, et al、 Only half of the chronic pain after thoracic surgery shows a neuropathic ponent[J]、J Pain,2008、9(10):955-961、[10]Koop O,Gries A,Eckert S, et al、The role of intercostal nerve preservation in pain control after thoracotomy[J]、 Eur J Cardiothorac Surg,2013,43(4):808-812、[11]Mongardon N,Pinton-Gonnet C,Szekely B, et al、Assessment of chronic pain after thoracotomy: a 1-year prevalence study[J]、 Clin J Pain, 2011, 27(8):677-681、[12]Baumann MH,Strange c,Heffner JE,et a1、Management of spontaneous pneumothorax:an American College of Chest physicians Delphi consensus statement[J].Chest,2001,119(2):590-602.[13]Ali M,Winter DC,Hanly AM,et al、Prospective,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of thoracic epidural or patient-controlled opiate analgesia on perioperative quality of life[J]、 Br J Anaesth, 2010,104(3):292-297、[14]Grider JS,Mullet TW,Saha SP, et al、A randomized, double-blind trial paring continuous thoracic epidural bupivacaine with and without opioid in contrast to a continuous paravertebral infusion of bupivacaine for post-thoracotomy pain[J]、J Cardiothorac Vasc Anesth,2012,26(1):83-89、[15]Detterbeck, F、C、 Efficacy of methods of intercostal nerve blockade for pain relief after thoracotomy[J]、Ann Thorac Surg,2005, 80(4):1550-1559、[16]Dravid R M,Paul R E.Interpleural block-part[J].Anaesthesia,2007,62(10):1039-1049.[17]向润,谢天鹏,杨晓军,等、开放肺叶切除术后切口镇痛泵得临床效果[J]、中华胸心血管外科杂志,2015,31(1):43,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