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区规划成都打造双流军民融合特色产业园区

合集下载

成都66个产业功能区产业特色及建设情况V

成都66个产业功能区产业特色及建设情况V

重点产业园布局66个重点产业园〔集聚区〕(产业园区开展规划及特色及建立情况)目录重点产业园布局66个重点产业园〔集聚区〕错误!未定义书签。

1.概要22区域32.1主要产业园〔聚区〕:东进区域32.1.1天府国际空港新城〔高新区东区〕42.1.2龙泉山“梦里桃乡〞水蜜桃产业园〔龙泉驿区〕72.1.3简州新城现代装备产业园〔简阳市〕82.1.4简阳空天产业园〔简阳市〕92.1.5简阳西部电子商务集聚开展区〔简阳市〕112.1.6淮州新城智能制造产业园〔金堂县〕122.1.7通用航空效劳业集聚区〔金堂县〕132.1.8天府水城文旅康养集聚区〔金堂县〕142.2主要产业园〔聚区〕:南拓区域152.2.1鹿溪智谷科技创新和高技术产业效劳功能区〔天府新区〕152.2.2天府中心总部经济功能区〔天府新区〕182.2.3天府中心国际会展功能区〔天府新区〕202.2.4天府新区南区产业园〔新津县〕222.2.5新津梨花溪文化旅游区〔新津县〕232.2.6农业博览园〔新津县〕242.2.7天府新区邛崃产业园〔邛崃市〕262.3主要产业园〔聚区〕:西控区域272.3.1郫都中国川菜产业园〔郫都区〕282.3.2智能制造产业园〔崇州市〕282.3.3崇州康养旅游效劳业集聚区〔崇州市〕292.3.4崇州优质粮油产业园〔崇州市〕302.3.5邛崃绿色食品产业园〔邛崃市〕302.3.6邛崃现代农业种业产业园〔邛崃市〕312.3.7都江堰经济开发区〔都江堰市〕322.3.8滨江新区文化娱乐集聚区〔都江堰市〕322.3.9大青城休闲旅游产业园区〔都江堰市〕332.3.10大邑智能装备产业园〔大邑县〕342.3.11大邑电子信息产业园〔大邑县〕352.3.12安仁文创文博集聚区〔大邑县〕352.3.13中德〔蒲江〕中小企业合作区〔蒲江县〕372.3.14〔中德〕职教创新集聚区〔蒲江县〕372.3.15蒲江特色水果现代农业产业园〔蒲江县〕382.3.16航空动力产业园〔州市〕402.3.17绿色化工产业园〔州市〕422.3.18州龙门山山地旅游集聚区〔州市〕422.4主要产业园〔聚区〕:北改区域432.4.1先进材料产业园〔青白江区〕432.4.2国际铁路港临港效劳业集聚区〔青白江区〕442.5主要产业园〔聚区〕:中优区域452.5.1中央商业商务集聚区〔锦江区〕452.5.2红星路文化创意集聚区〔锦江区〕462.5.3东大街金融效劳集聚区〔锦江区〕462.5.4中心金融商务效劳集聚区〔青羊区〕472.5.5青羊总部经济集聚区〔青羊区〕472.5.6少城国际文创硅谷集聚区〔青羊区〕482.5.7北部新城商贸商务集聚区〔金牛区〕482.5.8人北商业商务集聚区〔金牛区〕492.5.9环交大智慧商务集聚区〔金牛区〕502.5.10武侯新城电子商务集聚区〔武侯区〕512.5.11人民南路文创金融集聚区〔武侯区〕522.5.12红牌楼现代商务商贸集聚区〔武侯区〕522.5.13东客站枢纽经济集聚区〔成华区〕532.5.14东郊文化创意集聚区〔成华区〕532.5.15龙潭新经济产业集聚区〔成华区〕542.5.16高新区南部园区〔高新区南区〕552.5.17天府国际生物城〔高新区南区〕562.5.18金融总部商务区〔高新区南区〕562.5.19经济技术开发区〔龙泉驿区〕572.5.20汽车贸易博览集聚区〔龙泉驿区〕582.5.21天府新区双流空港高技术产业园〔双流区〕582.5.22双流军民融合产业园〔双流区〕592.5.23双流航空效劳业集聚区〔双流区〕602.5.24高新区西部园区〔高新区西区〕602.5.25医学城〔温江区〕612.5.26安康效劳业集聚区〔温江区〕622.5.27都市现代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园〔温江区〕622.5.28郫都智慧科技园〔郫都区〕632.5.29创新创业集聚区〔郫都区〕642.5.30新都高新技术产业园〔新都区〕642.5.31新都国际公路物流港集聚区〔新都区〕651.概要重点产业园〔集聚区〕分为国家级新区及开发区和产业新城两局部,66个产业园涵盖了先进制造业、现代效劳业和融合产业、都市现代农业,覆盖了22个区〔市〕县。

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增强协同创新发展能力行动方案》的通知

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增强协同创新发展能力行动方案》的通知

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增强协同创新发展能力行动方案》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公布日期】2022.01.24•【字号】川办发〔2022〕13号•【施行日期】2022.01.24•【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发展规划正文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增强协同创新发展能力行动方案》的通知川办发〔2022〕13号各市(州)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有关单位:《增强协同创新发展能力行动方案》已经省政府同意,现印发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组织实施。

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2022年1月24日附件增强协同创新发展能力行动方案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和省委《关于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加快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决定》《关于深入推进创新驱动引领高质量发展的决定》精神,增强协同创新发展能力,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制定本行动方案。

一、总体要求(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认真落实省委十一届三次全会以来的决策部署,立足新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积极融入和服务新发展格局,强化创新在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全面落实“四个面向”要求,坚持一头抓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建设、一头抓产业技术创新和全社会创新创造,坚持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大力推动科教兴川和人才强省,强化创新资源集聚转化功能,打造协同创新共同体,增强协同创新发展能力,加快推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

(二)发展目标。

到2025年,成渝地区区域协同创新体系基本建成,战略科技力量不断强化,西部科学城建设取得明显成效,科技创新中心核心功能基本形成,全社会研发投入强度达到2.5%左右,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3%。

双流区——成都市军民融合产业特色基地

双流区——成都市军民融合产业特色基地

双流区——成都市军民融合产业特色基地
佚名
【期刊名称】《军民两用技术与产品》
【年(卷),期】2017(0)7
【摘要】一、双流区区域简介双流区位于成都中心城区南侧,地处天府新区核心区,全境融入成都“半小时经济圈”,区位条件优越、产业基础扎实、人才资源丰富、技术实力雄厚,科研院所助推经济发展优势明显。

【总页数】1页(P47)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成都市军民融合产业特色基地——新都区 [J],
2.成都市军民融合产业特色基地——青羊区 [J],
3.金牛区——成都市军民融合产业特色基地 [J],
4.彭州市——成都市军民融合产业特色基地 [J],
5.龙泉驿区——成都市军民融合产业特色基地 [J],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天府新区双流区域将形成三大千亿级产业集群

天府新区双流区域将形成三大千亿级产业集群

天府新区双流区域将形成三大千亿级产业集群天府新区双流区域将形成三大千亿级产业集群2011年11月28日08:33四川在线-华西都市报我要评论(1)字号:T|T●面积整个天府新区共1578平方公里的规划面积内,双流(微博)就占据880平方公里,涉及双流县15个镇、5个街道●目标未来五年,天府新区双流区域将培育形成新能源装备制造、新兴电子信息、航空枢纽及制造服务维修“三大千亿级产业集群”,实现5000亿的产业规模作为天府新区核心区域的双流县,将如何抓住机遇,推动天府新区建设?未来五年双流将如何发展?昨日,双流县委书记高志坚接受媒体采访,谈到了天府新区建设中,双流区域的发展思路:按照天府新区的产业集聚开发区规划思路,双流县将加快产业发展,今年年底前,双流将有600—700亿元的项目开工,到明年6月前,还有1100亿元的项目开工。

未来五年,天府新区双流区域将培育形成新能源装备制造、新兴电子信息、航空枢纽及制造服务维修“三大千亿级产业集群”,实现5000亿的产业规模,为天府新区总体规划里未来两个万亿产业基地打下基础。

覆盖双流20个镇占天府新区一半面积天府新区的总体规划中,双流县除九江、金桥、彭镇、黄水4镇(街)外的20个镇(街)均被全覆盖;整个天府新区共1578平方公里的规划面积内,双流就占据880平方公里,涉及双流县15个镇、5个街道;天府新区“一城六区”功能分区中,“一城五区”涉及双流县,其中空港高新技术产业功能区、创新研发产业功能区全部在双流县,天府新城、南部现代农业科技功能区以双流县为主体,成眉战略新兴产业功能区、“两湖一山”国际旅游文化功能区涉及双流县部分区域。

天府新区规划从产业布局到覆盖区域,从交通体系到生态、文化,无不涉及双流。

作为天府新区的核心区的双流县,将在新区建设中扮演最为关键的角色。

“双流既是天府新区规划建设的起步区,又是天府新区加快发展的核心区,我们感到责任特别重大。

”双流县委书记高志坚说,双流县将努力把天府新区双流区域打造成为高端产业引领区、新型城市先导区、扩大开放试验区、城乡统筹示范区。

园区规划成都打造双流军民融合特色产业园区

园区规划成都打造双流军民融合特色产业园区

前瞻产业研究院二零一八年六月成都打造双流军民融合特色产业园区日前,四川省政府办公厅印发《2018年四川省科技成果转化工作要点》,其中,将通过推进“省部军”协同机制落地、转化一批军民两用科技成果、加强军民融合平台建设、打造一批军民融合产业集群等举措,实施军民融合成果转化行动。

一、定位军民融合双流特色产业园区优势明显双流拥有中物院成都基地等7所军工科研院所、经市级认定的军民融合企业37家,在全省10个军民融合产业基地中双流占有3席,是成都市“1+N”军民融合产业体系的重要支撑。

双流完成了军民融合产业园概念规划、总体城市设计及核心区城市设计,园区总体规划和各类专项规划正加快编制。

明确了产业园以“产城一体”为建设目标,重点发展军民融合的集成电路、网络信息安全、智能制造等产业,加快构架以产业链为核心,创新体系、人才体系、金融服务体系和配套服务体系为支撑的“1链4体系”生态圈。

“军转民”项目建设持续推进,“民参军”取得实质性进展,一批优势民口企业已经进入军队、军工企业和科研院所核心配套体系。

创新搭建服务平台,设立了西南技术与军民融合产权交易中心、双银创促中心、西南军民科技协同创新平合。

在要素保障方面,实现项目土地要素保障,实现项目供地1878亩。

实施基础设施配套建设,启动园区13条道路建设和园区人才配套公寓、综合管廊等配套项目建设方案编制工作。

启动4000余亩空港中央公园生态绿地建设。

制定支持发展政策,保障创新人才、技术和资金要素供给。

围绕产业生态圈建设,2017年园区共引进澜至电子智慧家庭终端芯片及车联网信息系统、九芯微集成电路IP核研发等19个项目,协议总投资325亿元。

2017年,累计完成重大产业化项目投资19.2亿元,园区总收入达100亿元,主营业务收入达50亿元。

二、发挥自身优势全力推动军民融合创新发展双流区将进一步抢抓中央和省、市关于加快军民融合产业发展的重大机遇,充分用好双流三大“战略性资源优势”,为全区经济社会发展培育新动力、转换新动能,形成新的经济增长极,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双流发展规划

双流发展规划

双流发展规划双流发展规划双流作为成都的一个重要城市副中心,近年来经济发展迅速,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为了进一步推动双流的发展,提高城市的品质和竞争力,制定一个科学合理的发展规划是十分必要的。

首先,在产业发展方面,双流应该在传统产业的基础上,大力发展新兴产业。

比如,可以发展以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等为主导的高新技术产业。

这些产业有望成为未来经济增长的新引擎,可以为双流带来更多的就业机会和经济效益。

其次,双流应该加大对教育和科研的投入,培养人才。

目前,双流已经成为了成都乃至中国西部地区的一个重要教育基地,拥有众多的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

应该继续加大对教育和科研的支持力度,吸引更多的优秀人才来到双流。

同时,要加强对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培养更多的高层次、高素质的人才,为双流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另外,双流还需要改善基础设施建设。

比如,可以加快地铁、高速公路、机场等交通设施的建设。

这样可以提高双流的交通便利性,吸引更多的人才和企业来到双流发展。

同时,还可以加大对城市建设的投入,提升城市的品质和形象。

可以在城市规划设计上做文章,打造一个宜居、宜商的城市环境。

此外,双流还可以加大对文化和旅游的支持。

双流拥有丰富的人文历史资源和自然景观,可以通过开展文化活动和旅游推广等方式,吸引更多的游客和投资者来到双流。

可以在文化和旅游产业上下功夫,通过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品牌和旅游景点,加大对文化和旅游产业的扶持力度,提高城市的文化软实力和经济效益。

总之,双流作为一个充满发展活力的城市,需要制定一个科学合理的发展规划。

通过大力发展新兴产业、加大对教育和科研的投入、改善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对文化和旅游的支持等多方面的努力,可以有效推动双流的发展,提高城市的品质和竞争力,并为双流的长远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地方创建军民融合创新示范区的探究

地方创建军民融合创新示范区的探究

ECONOMIC RESEARCH GUIDE2021年第06期No.06袁2021经济研究导刊一、研究背景和意义新中国成立71年来,走过了很多风风雨雨,从开始的像婴儿般的蹒跚起步,到现在的成长为世界级巨人,是我们一代又一代人奋斗的结果。

在当代无论是我们的军事力量,还是民生状况都是发展得越来越好。

在和平年代,国防的建设和经济建设需要协调发展,在发展军事力量的同时也需要兼顾民生经济,为国家提供强大的支撑和保障。

想要把握两者的平衡,只有促进军民双方融合,互相学习,增加军转民、民参军的各项科技,才能使国家的国防科技创新和地方区域经济深度融合。

二、地方创建军民融合创新示范区的必要性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军民融合发展是国家战略,找出适合我们国家自己所面对的情况,能一直良好发展下去的道路来。

”十九届中央军民融合发展委员会第一次全体会议中,强调了军民融合创新示范区的创建工作,极大提升了军民融合创新示范区的高度,使得军民融合创新示范区成了中国的特色。

在近两年的时间里,军民融合创新示范区的创建工作引起了国内部分学者的高度关注,他们分别从军民融合创新示范区的模式、问题、体制机制和地方创建等方面进行了阐述。

三、目前地方军民融合的现状我国现在通过不同层面和不同领域,借助军转民和民参军等形式,让军用民用打破界限,把军工科研成果带到民生,通过技术改造将军工科技转换到民用实用科技上,促进民用科技的发展。

目前我国和各地区通过各种形式,结合实地也建立了一些可行性的军民融合创新区。

“军转民”模式就是通过军民融合,将军用科技转化到民用技术上,用军工带动民营企业发展,促进企业技术更新,增加民营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创造更大的企业利润。

“民参军”就是民营企业,在经过一系列的审核,拿到军工认证后,有资格去参与军工配套,将公司合适的产品提供给军队使用。

1.青岛古镇口军民融合区。

青岛的古镇口军民融合创新示范区,选取的地理位置交通发达,距离车站机场相对较近,便利的交通系统让示范区与外界合作更加方便快捷。

双流区分区规划(公示版)

双流区分区规划(公示版)

《成都市双流区分区规划》简介一、规划背景双流区以五环路为界,横跨“中优”和“南拓”两大发展区域,道路以北落实“中优”发展要求,以南落实“南拓”发展要求。

中优:高品质优化中部区域,开创和谐宜居生活城市新路径南拓:高水平发展南部区域,打造区域创新发展新引擎二、优定位把握时代趋势与核心价值,明确战略定位1.城市发展定位临空经济示范区国际一流空港城“三步走”发展目标1.2020年基本建成全面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国家级临空经济示范区建设国际一流的临空经济区和自由贸易区取得重大进展,临空高端产业体系基本成型,初步建成引领西部、影响全国的临空经济示范区,初步建成内陆开放型经济高地,并形成一定的创新示范作用。

2.2035年建成产城一体、宜业宜居的国际空港城市国际航空枢纽地位进一步强化,临空经济产业体系基本成熟,形成一批临空制造、航空服务、航空物流产业集群,建成国家级内陆临空经济示范区、自由贸易示范区、中西部地区开放发展的新兴增长极。

3.本世纪中叶全面建成现代化、可持续发展的国际一流空港城市与迈向“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历史进程相适应,全面建成国际一流的临空经济区和自由贸易区,建设成为人民幸福安康的美好家园。

三、优空间促进港城一体,依据区位价值重塑空间格局城市空间结构一核以39km²航空服务业集聚区为载体,打造临空经济核心区。

一轴把五环路(双流段)打造为贯通全域的城市经济轴、生态轴和文化轴。

两翼东翼:打造以67km²空港高技术产业园为主要支撑的现代产业新城西翼:打造以53km²军民融合产业园为主要支撑的生态科技新城一港两湖环空港城市中心:以²环机场区域为重点,打造空港双流精品城区。

怡心湖城市中心:规划面积²,打造集“生活、生态”和“智慧、智能”于一体的新经济集聚区。

杨柳湖城市中心:规划面积²,打造以集成电路为引领,集总部、研发、设计于一体的生态科技功能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园区规划成都打造双流军民融合特色产业园区
Document serial number【NL89WT-NY98YT-NC8CB-NNUUT-NUT108】
前瞻产业研究院
成都打造双流军民融合特色产业园区
日前,四川省政府办公厅印发《2018年四川省科技成果转化工作要点》,其中,将通过推进“省部军”协同机制落地、转化一批军民两用科技成果、加强军民融合平台建设、打造一批军民融合产业集群等举措,实施军民融合成果转化行动。

一、定位军民融合双流特色产业园区优势明显
双流拥有中物院成都基地等7所军工科研院所、经市级认定的军民融合企业37家,在全省10个军民融合产业基地中双流占有3席,是成都市“1+N”军民融合产业体系的重要支撑。

双流完成了军民融合产业园概念规划、总体城市设计及核心区城市设计,园区总体规划和各类专项规划正加快编制。

明确了产业园以“产城一体”为建设目标,重点发展军民融合的集成电路、网络信息安全、智能制造等产业,加快构架以产业链为核心,创新体系、人才体系、金融服务体系和配套服务体系为支撑的“1链4体系”生态圈。

“军转民”项目建设持续推进,“民参军”取得实质性进展,一批优势民口企业已经进入军队、军工企业和科研院所核心配套体系。

创新搭建服务平台,设立了西南技术与军民融合产权交易中心、双银创促中心、西南军民科技协同创新平合。

在要素保障方面,实现项目土地要素保障,实现项目供地1878亩。

实施基础设施配套建设,启动园区13条道路建设和园区人才配套公寓、综合管廊等配套项目建设方案编制工作。

启动4000余亩空港中央公园生态绿地建设。

制定支持发展政策,保障创新人才、技术和资金要素供给。

围绕产业生态圈建设,2017年园区共引进澜至电子智慧家庭终端芯片及车联网信息系统、九芯微集成电路IP核研发等19个项目,协议总投资325亿元。

2017年,累计完成重大产业化项目投资亿元,园区总收入达100亿元,主营业务收入达50亿元。

二、发挥自身优势全力推动军民融合创新发展
双流区将进一步抢抓中央和省、市关于加快军民融合产业发展的重大机遇,充分用好双流三大“战略性资源优势”,为全区经济社会发展培育新动力、转换新动能,形成新的经济增长极,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主动融入中优、聚焦南拓,坚持产城一体、公园城市理念,高起点、高标准规划设计军民融合创新示范区。

处理好全域发展和重点发展的关系;处理好园区规划和城市规划的关系。

积极推动“军转民”。

深度对接军工单位,推动军工电子、核技术等领域“军转民”发展。

建立军民信息交流平台和军民供需对接机制,促进军民成果转化。

大力支持“民参军”。

培育一批优质军民融合民口企业,逐步提升民口企业参军能力,支持军工科研成果向民口企业转移转化,从而实现由零部件加工等一般配套生产向分系统、全链条生产的整体提升。

注重瞄准产业高端、高端产业,按确定的产业园区目标,锁定目标企业精准招商,建立军民融合重大项目储备库。

按照打造产业生态圈的要求,进行全产业链招商,引导军品外部配套企业向区内集聚,完善核心薄弱环节,延伸产业链条,打造产业集群。

注重创新培育和产业招商相结合,加大对符合条件的本土企业培育和支持力度。

创新园区人才引进机制。

采用社会化、市场化方式引进专业化和国际化的高素质人才队伍。

创新政务服务机制。

强化政务服务理念,进一步简政放权,高水平推进园区建设和运营。

创新省市区军地协调机制。

建立省市区军地协调的工作机制,促进军民融合产业集聚发展。

人才保障方面。

健全完善军民融合人才培养使用体系,推进“校校院企”深度融合,加大人才引进力度,引进军民融合急需的高层次人才。

用地保障方面。

加快征地拆迁进度,按照项目建设进度安排用地指标,保障重大产业项目建设用地需求,分批实施规划调整。

能源保障方面。

对重点区域、产业、企业和项目水、电、气、通信等提供能源保障。

资金保障方面。

完善融资体系,发挥基金杠杆作用,推动企业登陆多层次资本市场。

政策保障方面。

进一步研究制定和兑现落实“促进军民融合产业发展”的相关政策。

提高政策扶持精准性,加强对小微初创企业扶持力度。

三、2030年主营业务收入突破3000亿元
双流军民融合产业园确立了近期、中期、远期发展目标。

其中,近期目标为2018-2020年,成功创建省级军民融合产业创新示范区,园区企业主营业务收入达到420亿元。

中期目标则是在2021-2025年成功创建国家级军民融合产业创新示范区,园区企业主营业务收入达到1300亿元。

远期目标为2026-2030年建成以军民融合为特色的、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电子信息产业生态圈,培育一批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军民融合企业集团,园区主营业务收入突破3000亿元。

前瞻产业研究院观点:成都市双流区作为四川省成都市国防科技工业的重要承载区域,坐拥全国第四大国际空港,在航空、信息安全、军工电子等领域拥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双流军民融合园区是全市66个产业园区当中,唯一定位为军民融合的特色产业园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