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宫内膜异位症发病机制、诊断及治疗
子宫内膜异位症的诊断和治疗

2、腹膜子宫内膜异位症:分布于盆腔腹膜及各脏器表面,以骶韧带 、直肠窝、子宫后壁为常见输卵管内异症多累及其管壁浆膜层。直接 累及粘膜者较少。输卵管与周围组织粘连、扭曲、影响其正常蠕动, 造成不孕。 分二型: 色素沉着型——典型的酱紫色或褐色。 无色素沉着型——为早期病变,红色和白色,无色素沉着的内膜病灶 发展成典型的病灶需6——24个月。 深部侵润型内异症:病灶侵润深度 >5mm,常见于宫骶韧带、直肠子 宫凹陷、阴道穹隆、直肠阴道隔。 其它部位的内异症:可累及消化、泌尿、呼吸道、腹壁切口等。
四、临床表现和辅助检查
(一)、疼痛: 小的散在病灶可致剧痛 70—80%有不同程度的盆腔疼痛,与病变程{ 度不完全平行。 大而严重的粘连可无痛 (1)、痛经:典型者为继发性进行性加重。 (2)、非经期腹痛:慢性盆腔疼痛,少数。 (3)、性交痛及排便痛。30% 。 (4)、卵巢内异症破裂出现急腹症。 (二)、不孕:约50%的患者合并不孕。 (1)、盆腔解剖结构正常。 (2)、盆腔内环境改变。 原因:(3)、免疫功能异常。 (4)、卵巢功能异常。 (5)、自然流产率增加40%:15% 。
Page 2
子宫内膜异位症有以下特点:
1、生育年龄妇女的多发病,主要引起疼痛和不孕。 2、近年来发病率有明显的上升趋势 3、症状与体征及疾病的严重性不成比例。 4、病变广泛、形态多样,可侵犯全身任何部位。 5、极具浸润性,可形成广泛严重的粘连。 6、组织学上虽然是良性,但却有增生浸润、转移及复发的恶性行 为。 7、激素依赖性。 这些特点是内异症的治疗甚为棘手,如何规范和系统化的治 疗,使患者取得最理想的效果,是我们应该深入研究和探讨的问题。
子宫内膜异位症

B
子宫内膜异位症可能导致流产
A
子宫内膜异位症可能导致不孕
对生活质量的影响
疼痛:子宫内膜 异位症可能导致
1 严重的痛经,影 响日常生活和工 作
心理压力:子宫 内膜异位症可能
3 导致焦虑、抑郁 等心理问题,影 响生活质量
不孕:子宫内膜
2 异位症可能导致 不孕,影响家庭 幸福和生育计划
治疗负担:子宫 内膜异位症需要
03
卵胞浆内单精子显微注射 (ICSI):通过显微操作将单 个精子直接注入卵子胞浆内, 帮助男性不育症患者实现生育。
04
辅助孵化技术(AH):通过 在胚胎移植前进行辅助孵化, 提高胚胎着床率。
谢谢
03 辅助治疗:如物理治疗、心 理治疗等,以减轻患者的心 理压力和痛苦。
04 预后:子宫内膜异位症的预后 与病情的严重程度、治疗方法 以及患者的配合程度有关。一 般来说,经过积极治疗,大部 分患者可以取得较好的预后。
2
子宫内膜异位 症的危害
对生育的影响
D 子宫内膜异位症可能导致胎儿发育不良
C
子宫内膜异位症可能导致早产
3
子宫内膜异位 症的预防
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
01
保持良好的作息时间,避免熬夜
02
保持良好的饮食习惯,避免暴饮暴食
03
保持良好的运动习惯,增强体质
04
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避免焦虑和抑郁
定期体检和筛查
01
定期进行妇科检查,
及时发现子宫内膜异
位症的早期症状
02
定期进行B超检查,了
解子宫内膜异位症的
发展情况
03
03
诊断标准:根据临床表现、检查 结果和病理检查结果综合判断
妇产科课件—子宫内膜异位症诊治指南(第三版)重要要点解读

Ⅰ级:从多个随机对照试验和(或)随机试验的系统评价中获得的证据。Ⅱ级:从单一随机研究中获得的证据。Ⅲ级:来自前瞻性非随机队列研究或其系统评价的证据。Ⅳ级:从回顾性队列研究或其系统评价中获得的证据。Ⅴ级:从没有对照组的研究中获得的证据。Ⅵ级:根据权威专家或专家委员会在指南或共识会议中所表明的意见,或根据负责这些指导方针的工作组成员的意见提供的证据。
子宫内膜异位症发病机制
内异症的发生与性激素、免疫、炎症、遗传等因素有关,但其发病机制尚不明确。
Sampson经血逆流种植理论
体腔上皮化生
干细胞理论
在位内膜理论
血管及淋巴管转移学说
其他
子宫内膜异位症发病机制
逆流至盆腔的子宫内膜需经黏附、侵袭、血管性形成等过程得以种植、生长、发生病变
在位内膜的特质起决定作用
中国医师协会妇产科医师分会, 中华医学会妇产科学分会子宫内膜异位症协作组. 子宫内膜异位症诊治指南(第三版). 中华妇产科杂志. 2021.12 56(12): 812-24.
对于年龄>35岁的不孕症患者,存在其他辅助生殖治疗适应证,卵巢疑似子宫内膜异位囊肿,建议直接行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VF‑ET)。
基于临床症状
侵犯特殊器官的伴随症状
体征
早期诊断对于内异症的早期干预和治疗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内异症是妇科常见的慢性疾病之一,普遍存在诊断延迟的情况。诊断延迟则可导致病情加重,进一步影响疾病治疗及预后,增加复发风险,降低患者的生命质量。
影像学检查
生物标志物
其他特殊检查
具有以下1种或多种症状可以临床诊断内异症
最新的研究观点为,内异症与基因、表观遗传学、血管新生、神经新生、上皮间质转化、孕激素抵抗、异常增殖和凋亡、炎症等多种因素密切相关。
妇产科子宫内膜异位症

思考题
6.卵巢巧克力囊肿是: A.因其囊内液体状似巧克力而得名 B.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 C.卵巢黄素化囊肿 D.卵巢宫外孕 E.卵巢非赘生性囊肿
思考题
女性45岁有人工流产史,人流后半年出现痛经, 并进行性加剧,经量较前增多,妇查:子宫后 位增大活动受限,B型超声检查:见子宫肌层 回声增强。最可能的诊断是:
教学资料
• 资料仅供参考
三、病理:输卵管
输卵管:可在其管壁浆膜层见到紫褐
色斑点或小结节。 输卵管粘连,甚至扭曲,但管腔多通
畅。
三、病理:其他
阑尾、膀胱、直肠、会阴、腹壁疤 痕等
呈紫兰色、或红棕色点状、片状
三、病理:其他
阑尾异位内膜病变
横隔异位内膜病变
三、病理:膀胱
三、病理:膀胱
三、病理:直肠
三、病理:镜检
三、病理卵巢巧克力样囊肿
(Chocolate Cyst)
三、病理:腹膜型
宫骶韧带、Douglas陷凹和子宫后壁下段腹膜 →→→→是好发部位
早期: 紫褐色出血点或颗粒状结节 晚期: Douglas陷凹变浅,甚至完全消失
早期异位内膜病变
晚期异位内膜病变
三、病理:腹膜型
腹膜:有色素沉着型和非色素沉着型
八、治疗:药物治疗
1.对症治疗 消炎痛、中药、腹腔镜检。 2.性激素治疗 抑制丘脑下部-垂体-卵巢
轴,抑制雌激素合成,抑制周期性出血。 短效避孕药 (孕二烯酮+炔雌醇 敏定偶) 内美通 2.5mg/片,每周2次,3-6个月。 达非林(GnRH-a)3.75mg,m q30d 米非司酮(Ru-486)10-12.5mg,qd。 达那唑 安宫黄体酮
子宫内膜异位症诊疗指南

1 2
长期随访和复发监测
建立完善的随访制度,对患者的病情进行长期跟 踪观察,及时发现并处理复发情况,提高患者的 生活质量。
心理支持和辅导
关注患者的心理健康,提供心理支持和辅导服务 ,帮助患者调整心态,积极面对疾病和治疗。
3
康复训练和生活指导
制定个性化的康复训练计划,指导患者进行合理 的运动锻炼和生活方式调整,促进身体康复,提 高生活质量。
疾病预防与日常管理
预防措施
01
02
03
定期体检
女性应定期进行妇科检查 ,以及时发现子宫内膜异 位症等妇科疾病。
避免高危因素
避免多次流产、剖宫产等 增加子宫内膜异位症风险 的因素。
注意个人卫生
保持外阴清洁,避免感染 ,减少炎症的发生。
饮食注意
均衡饮食
保持饮食均衡,摄入足够 的蛋白质、纤维、维生素 和矿物质。
药物治疗
激素治疗
通过调节患者内分泌水平,抑制 异位内膜的生长,常用药物包括 合成孕激素、促性腺激素释放激
素激动剂等。
非甾体抗炎药
用于缓解疼痛和减轻炎症反应,常 用药物包括布洛芬、吲哚美辛等。
抗凝治疗
部分患者可能出现血栓形成,需要 使用抗凝药物,如华法林等。
手术治疗
腹腔镜手术
开腹手术
通过腹腔镜进行异位内膜的切除或烧灼, 适用于轻度至中度子宫内膜异位症。
子宫内膜异位症诊疗指南
汇报人:XXX 2023-11-21
目录
• 子宫内膜异位症简介 • 诊断方法 • 治疗手段 • 疾病预防与日常管理 • 特殊人群的子宫内膜异位症诊疗 • 前沿研究与展望
01
子宫内膜异位症简介
定义与发病率
定义
子宫内膜异位症的诊断与治疗方案

子宫内膜异位症的诊断与治疗方案一、引言:子宫内膜异位症(Endometriosis)是一种常见的妇科疾病,其特征是子宫内膜组织在子宫外部器官或盆腔中异位生长。
这种异常生长导致了严重的疼痛、月经不规律及不孕等问题,给患者的身体和心理健康造成了巨大影响。
因此,对于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准确诊断和有效治疗显得尤为重要。
二、子宫内膜异位症的诊断:2.1 病史采集与详细询问:医生应仔细询问患者的月经史、性生活史以及相关疼痛表现等信息,在理解患者主诉和个体情况的基础上,进行初步判断;2.2 体格检查:包括盆腔检查、肛门指检和直肠指检等,通过探测异常灶块和固定感,协助制定进一步的检查计划;2.3 影像学检查:包括超声波检查、核磁共振(MRI)等技术辅助诊断,这些检查可观察盆腔器官的异常情况,确定病变部位和范围;2.4 病理学检查:通过行腹腔镜手术或活检获取患者的组织标本,进行病理学检查以确诊。
三、子宫内膜异位症的治疗:3.1 保守治疗:3.1.1 非药物治疗:包括调节生活习惯、改善饮食结构、适度锻炼等生活方式干预措施;3.1.2 药物治疗:通过合理应用黄体素、口服避孕药等药物来抑制排卵及月经,缓解盆腔压力和防止异位灶扩散。
3.2 手术治疗:3.2.1 内窥镜手术:通过微创技术,在保护子宫功能的同时剥离异位灶组织,可显著缓解患者的疼痛和不适;3.2.2 子宫切除术:对于无法保留子宫的严重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可考虑行子宫切除手术,但需综合考虑患者的年龄、生育要求等。
3.3 中医中药治疗:可选择一些有理论和临床支持的中医中药方剂或针灸疗法进行辅助治疗。
中药有温经活血、调经止痛等作用,能缓解子宫内膜异位引起的疼痛和不适。
四、诊断与治疗方案的制定:4.1 个体化治疗:根据患者的年龄、生育需求、病情严重程度以及伴随性其他疾病等因素,制定符合其个体化特点的治疗方案;4.2 综合治疗策略:结合保守治疗与手术治疗相结合,避免过度依赖某一种方法,并选择最适合该患者的方案;4.3 长期随访管理:对患者在接受任何一种治疗方法后,均应进行长期随访管理,在专业医师指导下进行恰当调整和评估。
子宫内膜异位症

目录
1:概述 2:发病机制 3:病理 4:临床表现 5:诊断 6:预防与治疗
目的与重点要求
了解病因 和病理
熟悉临床特征 及诊断
熟悉治疗原则
1、概述(SUMMARY)
定义: 子宫内膜组织出现在子宫体以
外部位时称为子宫内膜异位症,简 称内异症。
特特点点:: 远远处处转转移移和和种种植植生长生能长力
无生育要求半保守或根治术; 5、临床表现(REPRESENTATION)
性交痛
继发性 经量增多
下腹部及腰骶部 经期第一日最重 经量增多、经期延长 卵巢功能减退和丧失
高达40%
粘连和输卵管蠕动减 弱,黄体期功能不足
较常见
直肠子宫陷凹有病灶 月经来潮前更为明显
6、诊断(DIAGNOSIS)
1 育龄妇女、继发性痛经进行性加重和不孕史 2 触痛性结节或子宫旁有不活动的囊性包块 3 B型超声检查 4 CA125值测定 5 腹腔镜检查 是最佳诊断方法
子宫内膜容易发生异位的部位
特点
生育年龄妇女,25~45岁最多 妇科剖腹手术患者,约5%~15% 不孕腹腔镜检患者,约12%~48% 与卵巢的周期性变化遗传有关
2、发病机制(PATHOGENESIS)
1.子宫内膜种植学说 2.淋巴及静脉播散学说 3.体腔上皮化生学说 4 .免疫学说
经血逆流→输卵管→ 卵巢→腹盆腔腹膜
子宫内膜异位治疗
防止经血逆流
预防 (PREVENTION)
规范手术操作
药物避孕
手术治疗阴道闭 锁和子宫粘连
治疗原则
综合治疗
期待疗法
症状较轻
手术治疗
病变范围广泛; 单一治疗效果差;
药物疗法
子宫内膜异位症的诊断及处理

操作技巧
采用腹腔镜或开腹手术, 术中应确保切除范围足够 ,避免残留病灶;同时注 意保护周围组织和器官, 减少手术并发症。
辅助生殖技术在治疗中应用
辅助生殖技术种类
包括人工授精、体外受精-胚胎 移植(IVF-ET)等。这些技术 可以提高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 的生育率。
应用时机和注意事项
在应用辅助生殖技术前,需对 患者进行全面评估,确定合适 的治疗方案;同时关注患者的 心理状况,提供必要的心理支 持和辅导。在治疗过程中,应 密切监测患者的反应和胚胎的 发育情况,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
子宫内膜异位症与心理问题
强调长期随访和管理的重要性,提供 个性化的治疗方案和健康管理建议。
子宫内膜异位症的长期管理
子宫内膜异位症对患者生育影响及助孕
01
措施
子宫内膜异位症对生育能力影响机制
解剖结构异常
01
异位内膜组织可导致盆腔解剖结构改变,如卵巢、输卵管粘连或阻塞,影响精子和卵子结合及受
精卵运输。
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VF-ET)
俗称试管婴儿技术,将卵子和精子在体外结合形成受精卵,再将发育良好的胚胎移植回母 体子宫内。
孕前咨询指导内容
评估病情
详细了解患者病情、生育史及家族史,评估其对生育能力的影响 。
提供个性化助孕方案
根据患者病情和生育需求,提供合适的助孕方案。
指导生活方式调整
建议患者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如合理饮食、规律作息、适当运动 等。
其他影像学检查方法
X线检查
对于累及骨骼的 子宫内膜异位症 ,X线检查可以显 示骨质的破坏和 增生情况。
放射性核素检查
通过放射性核素标 记的示踪剂,观察 病灶的代谢和活性 情况,为治疗方案 的选择提供参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妇产科资料网
2020/11/14
14
要突破“三道防线”
➢ 1 腹水 ➢ 2 腹腔细胞—巨噬细胞、自然杀伤细胞
(NKC) ➢ 3 腹膜细胞外基质(ECM)
中国妇产科资料网
2020/11/14
15
“AAA”模式与“三部曲”
➢ A. Attachment: ➢ A. Aggression: ➢ A. Angiogenesis:
中国妇产科资料网
2020/11/14
19
侵 袭(Aggression)
➢ 侵袭的发生需要细胞外基质(ECM)的 降解和重建。
➢ 基质金属蛋白酶(MMPs)最为重要, EM患者之异位间质细胞中MMP2、 MMP9表达增高,促进了种植侵袭。
中国妇产科资料网
➢ 经血的逆流是个颇为普遍的现象,达 70-90%。
➢ 而EM的发病只在10-20%。
➢ 种植何以发生?
➢ 也称种植并非罕见,又因何得以生长、 出血,发生病变?
中国妇产科资料网
2020/11/14
12
经血逆流种植学说
不发展成为子宫内膜异位症
子宫内膜异位症
Others
E2 P IL-1 IL-6 TGF-
卵巢,子宫浆膜,输卵管,子宫骶 骨韧带,子宫直肠凹,直肠,膀胱 等处
中国妇产科资料网
2020/11/14
4
子 宫 内 膜 异 位 症 病 变 分 布
盆腔的“沙尘暴”
盆腔外的子宫内膜异位症
约占盆腔子宫内膜异位症的1%~ 10%
可在身体各个部位,但以肠道、 泌尿系腹壁及会阴切口、肺部等 部位较多
转移理论(Metastatic theory)
植入性 (Implantation) ---- 经血逆流种植 侵入性 (I n v a s i o n) ---- 内膜细胞经
血流及淋巴运送
转化理论(Metaplastic theory)
体腔上皮或间皮(Coelom-epithelium or mesothelium)化生
2020/11/14
20
血管形成(Angiogenesis)
➢ 血管形成使异位内膜种植后生长的必要条 件。
➢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表达水平上 升;血管形成抑制因子,血小板反应素 (TSP-1)则水平下降。
➢ 它们在不同病变中表达不一,表明不同病 变的血管活性不同;它们在内膜异位症患 者和非内膜异位症对照组表达不一。
中国妇产科资料网
2020/11/14
21
黏
附
Attachment
侵
袭
Prolifera及治疗
子宫内膜异位症的新定义
正常情况下,子宫内膜覆盖在子宫腔表面, 如果子宫内膜在子宫腔以外的部位种植生 长并且反复出血,引起症状,即称为子宫 内膜异位症(Endometriosis),简称内异症 (EM)。
中国妇产科资料网
2020/11/14
黏附 侵袭 血管形成
中国妇产科资料网
2020/11/14
16
粘 附(Attachment)
➢ 粘附是异位内膜“入侵”盆腹腔及其它 器官组织的第一步。
➢ 粘附包括同种细胞间脱离粘附及异种细 胞间得以粘附。
➢ 粘附分子是一类存在于细胞表面,介导 细胞之间相互作用的家族。
中国妇产科资料网
中国妇产科资料网
2020/11/14
6
1920年Cullen创作的异位子宫内膜组织部位简图
我们将其认为是一种“良性癌”
“A B C”---- A Benign Cancer
➢ 遗传性疾病 ➢ 炎症性疾病 ➢ 免疫性疾病
➢ 出血引起的疾病 ➢ 器官依赖性疾病 ➢ 激素依赖性疾病
经血倒流、种植要具备四个基本条件 方可确立(4 must)
子宫内膜细胞必须通过输卵管进入腹腔
Must be able to enter
经血碎片中的细胞必须是活的
Must be viable
细胞必须有能力移植到盆腔器官组织上
Must be able to transplant
内异症在盆腔的解剖分布必须与脱落细胞 的种植原理一致 Must be correlated
2
➢ 内异症(EM)的现代定义是子宫内膜在子宫 腔以外生长,引起病变或症状。
➢ 内异症累及 10%~15%的育龄妇女,发病率上 升,有“现代病”之称。
➢ 内异症引起的慢性盆腔疼痛、痛经和不育,严 重影响妇女的健康和生活质量。
➢ 内异症病变广泛,形态多样,极具侵袭和复发 性,成为难治之症。
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常见部位
2020/11/14
17
粘 附 (2)
➢ 细胞间黏附因子-1(ICAM-1,CD54) 是非常重要的粘附分子,属于免疫球蛋 白的超家族。
➢ 在内膜异位症患者血清ICAM-1水平高 于正常,且随期别而上升。
中国妇产科资料网
2020/11/14
18
粘 附 (3)
钙粘蛋白(Cadherein)为同种细胞间 之调节分子,其复合体E- Cadherein、 N-Cadherein 可以抗侵袭,而其分子结 构的破坏将使细胞间失去粘附,血清中 SE- Cadherein上升(内膜异位症者高 于正常)。细胞获得了侵袭性,细胞获 得了迁徙(转移)能力。
1998. Quibec Int EM
中国妇产科资料网
2020/11/14
8
病因学
➢ 种植学说
➢ 体腔上皮化生学说 ➢遗传学说 ➢免疫学说 ➢医源性(直接移行)
中国妇产科资料网
2020/11/14
9
内异症的发病
“双转” 或 “Double M” 理论
中国妇产科资料网
2020/11/14
10
子宫内膜异位症的病因
发病学说纷云,仍以经血倒流、 种植,和体腔上皮化生为主要理论。
关键在于
科学解释 模型建立 临床循证
中国妇产科资料网
2020/11/14
11
经血的逆流和种植
Why does this lead to EM in some women, but not in the othe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