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宫内膜异位症的 M RI 诊断

合集下载

子宫内膜异位症的病因,子宫内膜异位症的治疗

子宫内膜异位症的病因,子宫内膜异位症的治疗

子宫内膜异位症的病因,子宫内膜异位症的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病因子宫内膜异位症是一种常见而令人困惑的妇科疾病。

病因不明。

此病一般仅见于生育年龄的妇女,以30~40岁妇女居多,初期前无发病,绝经后异位内膜组织可逐渐萎缩吸收,妊娠或用性激素可抑制卵巢功能,暂时阻止此病发展,故子宫内膜异位症为一种性激素依赖性疾病。

其发病率不断增高,在性成熟妇女中,异位症的发生率为1%~15%。

子宫内膜异位症症状表现1、痛经及慢性下腹疼痛患者以继发性、渐进性加剧的痛经为特点,以下腹部及肛门坠胀痛为主,可于月经前1~2天开始,月经后消失,疼痛从腰骶部、腹部开始,放射至阴道、会阴、肛门或大腿,疼痛的程度与异位灶的部位有关,但与病灶的大小不成正比,如子宫骶骨韧带部位的较小异位结节可导致病人难以忍受的疼痛,而较大的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症状较轻或无症状。

25%的患者可无痛经,而20%~30%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有慢性下腹疼痛。

2、月经失调15%的子宫内膜异位患者可有经量增多,经期延长或点滴出血。

是由于卵巢被异位囊肿所破坏,或者卵巢被粘连包裹致卵巢功能紊乱而引起月经失调;同时患者常合并有子宫肌瘤或者子宫腺肌瘤也可致月经过多或者经期延长等。

3、不孕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常伴不孕,并已成为不孕的重要原因之一。

4、性交痛30%左右的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常诉性交痛。

多由于机械性刺激所致。

发生于子宫直肠陷凹、阴道直肠隔的子宫内膜异位症,使周围组织肿胀,纤维化,性交时使子宫收缩向上升提而发生疼痛。

性交痛的程度与子宫内膜异位症的部位有关,如骶骨韧带部位的异位结节,子宫粘连后低固定,陶氏腔封闭者性交痛的程度加剧。

5、肠道症状如果内膜异位病灶位于子宫直肠陷凹及直肠附近时,在月经期因病灶充血、水肿,刺激直肠导致肛门坠胀及便频或排便痛,也可出现便秘或腹泻。

如果病灶侵犯直肠壁,并向肠腔突出或病灶较大时可引起肠腔狭窄或肠梗阻。

少数病人如果病灶侵犯肠壁较深,达肌层者,由于局部肠黏膜充血、水肿可出现周期性大便带血,并非病灶侵犯肠黏膜所致。

子宫内膜异位症怎么查,三种检查要知道!

子宫内膜异位症怎么查,三种检查要知道!

子宫内膜异位症怎么查,三种检查要知道!
子宫内膜异位症是子宫内膜的一种病变,是子宫内膜在身体其他部位生长所引起的。

这种疾病常见于四十岁左右的妇女,至于子宫内膜异位症怎么可以查出,主要有三种诊断手法,可以通过腹腔镜检查查出。

★ (1)影像学检查 B型超声检查
是诊断卵巢异位囊肿和膀胱、直肠内异症的重要方法,可确定异位囊肿位置、大小和形状,其诊断敏感性和特异性均在96%以上。

囊肿呈圆形或椭圆形,与周围特别与子宫粘连,囊壁厚而粗糙,囊内有细小的絮状光点。

因囊肿回声图像无特异性,不能单纯依靠B型超声图像确诊。

盆腔CT及MRI对盆腔内异症有诊断价值,但费用昂贵,不作为初选的诊断方法。

★ (2)血清CA125测定
血清CA125水平可能增高,重症患者更为明显,但变化范围很大,临床上多用于重度内异症和疑有深部异位病灶者。

在诊断早期内异症时,腹腔液CA125值较血清值更有意义。

但CA125在其他疾病如卵巢癌、盆腔炎性疾病中也可以出现增高,CA125水平用于监测异位内膜病变活动情况更有临床价值,动态检测
CA125有助于评估疗效和预测复发。

★(3)腹腔镜检查
是目前国际公认的内异症诊断的最佳方法,除了阴道或其他部位的直视可见的病变之外,腹腔镜检查是确诊盆腔内异症的标准方法。

在腹腔镜下见到大体病理所述典型病灶或可以病变进行活够检查即可确诊。

下列情况应首选腹腔镜检查:疑为内异症的不孕症患者,妇科检查及B型超声检查无阳性发现的慢性腹痛及痛经进行性加重者,有症状特别是血清CA125水平升高者。

只有在腹腔镜检查或剖腹探查直视下才能确定内异症临床分期。

子宫内膜异位症

子宫内膜异位症

长期预防措施:短期GnRH-a后联合LNG-IUS
有研究表明GnRH-a联合LNG-IUS在术后预防疼痛复 发方面较单用GnRH-a有更为长久稳定的作用。 但尚需要多中心、大样本、长期随访的试验来进一步论证。
➢EMs行保留生育功能手术后采取长期规律的药物治疗来预 防症状和病灶的复发是必要的。 ➢停药后复发仍是目前无法克服的问题。 ➢因此如果暂时没有生育要求,药物治疗应尽可能持续。EM s应被视为一种需长期管理的慢性疾病。 ➢根据2014年欧洲人类生殖与胚胎协会(ESHRE)指南, 作为术后二级预防措施,EMs的药物长期治疗定义为用药 时间≥6个月,但更加推荐至少应用18~24个月。
➢研究显示术后长期应用OCs(≥24个月)在EMs症状复发的预 防上有明显的作用,特别是痛经的复发方面; ➢连续性用药又较周期性用药有明显的优势。 ➢术后长期应用OCs是卵巢囊肿复发的保护性因素。卵巢囊肿的复 发率与OCs使用时间的长短之间有剂量-效应关系,即应用时间越 长,复发的概率越低。 ➢连续性与周期性应用OCs卵巢囊肿复发率相当,但是,从复发囊 肿的大小和生长速度来看,连续性用药组优于周期性用药组。 ➢OCs中不同种类的孕激素在预防卵巢囊肿复发上效果相似。
长期预防措施:短期GnRH-a后联合长期OCs
➢GnRH-a短期应用后联合OCs,多数研究是评价对于病灶复 发的效果,而对于症状的复发,目前尚缺少大样本临床研究的数 据。 ➢研究表明,卵巢囊肿保留生育功能手术后短期应用GnRH-a联 合OCs的长期治疗在降低远期复发率方面优于单独短期应用 GnRH-a ,但无法确定GnRH-a的短期应用是否进一步增强了长 期口服OCs的治疗效果。 ➢目前尚缺少有关GnRH-a联合OCs的长期治疗与术后单用O Cs长期治疗间疗效的差异比较以及是否与GnRH-a的应用周期 有关。

腹壁子宫内膜异位症的MRI诊断

腹壁子宫内膜异位症的MRI诊断

【 A b s t r a c t 】 Ob j e c t i v e T o i n v e s t i g a t e t h e MR I m a n i f e s t a t i o n s a n d c h a r a c t e i r s t i c s o f a b d o m i n a l w a l l e n d o me t r i o s i s( A WE)i n
or de r t o p r o v i de t h e b a s i s f o r c l i ni c a l d i a g n o s i s .M e t ho ds Th e c l i n i c l a ind f i n g s o f ni ne pa t i e n t s wi t h pa t h o l o g y pr o v e n AW E we r e
c o l l e c t e d,a n d t h e MR I f e a t u r e s b e f o r e a n d a f t e r c o n t r a s t e n h a n c e me n t a s s i s t e d wi t h D W1 w e r e a n ly a z e d

Re s ul t s Se v e n o f t h e

A WE l e s i o n s w e r e s i n g l e a n d t w o w e r e mu l t i p l e,e l e v e n AW E l e s i o n s we r e ou f n d i n n i n e p a t i e n t s :I n t wo p a t i e n t s t h e l e s i o ns we r e l o c a t e d i n t h e s u b c u t a n e o u s a d i p o s e t i s s u e ,s i x p a t i e n t s w i t h l e s i o n s l o c a t e d i n t h e a b d o mi n a l r e c t u s On e p a t i e n t l e s i o n s s i m—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在子宫内膜异位症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在子宫内膜异位症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常见 的一 种 良性 疾 病 , 切 的 发 病 机 制 尚不 明 了 。 确
近年研究 表 明 , 血管 生 成 在 子 宫 内膜 异 位 症 的 发 生 发展 中占有 重要 地位 。血管 内皮 生 长 因子是 重 要 的 血管生 成 因子 , 直 接 而 特异 地 作 用 于 血管 内皮 细 可 胞, 导致 新 生血 管 形 成 … 。本 实 验 拟通 过 测 定 异 位 内膜组 织与正 常子宫 内膜 组织 中 V G N E FmR A表 达 水 平及组 织 中 V G E F的表 达 情 况 , 讨 V G 探 E F与 子 宫 内膜异 位症发 生发展 的关 系 。
异 位症原 因 ( 能 性 子 宫 出血 、 宫 内膜 息 肉、 环 功 子 取
( 物长度 5 6 p ; 产 7 b ) 内参 ( -c n 基 因 引物 为 : 游 Bat ) i 上
弓 物 : ’G G T c T T G c c G G 3 ; 游 弓 I 5 -A c G G G G c c T A - ’下 I
时以 2 O例非 因子宫 内膜异位症 而行 诊断性刮 宫 的患 者 , 病理 证实 为正 常子 宫 内膜组 织 中 V GFmR A表 达水 经 E N 平 为对照 。采用免疫 组化 ( P法 ) s 检测这 些病例 中 V G E F的表达 。结果 子 宫 内膜 异位症 患者异 位子宫 内膜 与 自 VG E F通过 影 响新 生血管 生成 体子 宫 内膜及 对照子 宫 内膜均有 V G E F表 达 , E V GF主要 表达 于子 宫 内膜腺 上 皮 细胞 的细 胞浆 , 而前 者与后 两 者 比较差 异有显 著性 ( 0 0 ) 后 两者 比较 差异无 统计 学 意 义 ( P< . 5 , P>0 0 ) . 5 。结 论 而导致 子宫 内膜异位症 的发 生发展 , 可能为子 宫 内膜异 位症 发病机制 和有效 治疗 的研 究提供 新的思路 。 有 关键 词 : 血管 内皮生长 因子 ; 子宫 内膜异位症 ; 逆转录 聚合酶链 反应 ; 免疫组 化

子宫内膜异位症组织中MIF及VEGF蛋白的表达及意义

子宫内膜异位症组织中MIF及VEGF蛋白的表达及意义

[ sr c ] Ob e tv n e tg t h x rs in a d a s ca in o I n Ab ta t jc ie To iv sia e t e e p e so n so it fM F a d VEGF i h o n t e

Exp e s o f M I nd VEG F r t i nd t e sgn f c nc n e om e r o i A N G r s in o Fa p o e n a h i ii a e i nd t i ss Y Chu i nl ,SH EN A io r ng. D e r m e t f pa t n o O b t t i s nd s e rc a G y c l y, t Thid ne o og he r A fiit d fl e H os t l a pia of Zhe gz u n ho U ni e s t v r iy,Zhe z ou 4 0 ng h 50 52,Chi a n
维普资讯
・8 ・ 6
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 20 0 8年 第 2 2卷 第 2期


子 宫 内膜 异 位 症 组 织 中 MI F及 VEGF蛋 白的表 达 及 意义
杨春 丽 , 申爱荣
[ 要 ] 目 的 : 究 巨噬 细 胞 移动 抑 制 因 子 及 血 管 内皮 生 长 因子 在 子 宫 内膜 异 位 症 中 的表 达 及 相 关性 , 探 讨 其 临 摘 研 并 床 意 义 。方 法 : 用免 疫 组化 S 应 P法 检 测 巨噬 细胞 移 动抑 制 因 子及 血 管 内皮 生 长 因子 在 3 O例 子 宫 内膜 异 位 症 患者 异 位 内 膜 、 位 内膜 及 3 在 O例 正 常 对 照 组 子 宫 内膜 的 表 达 。结 果 : 巨噬 细 胞 移 动 抑 制 因 子 主 要 表 达 于 子 宫 内膜 腺 上 皮 的 细 胞 浆 ; 血 管 内皮 生 长 因 子 主要 表 达 于 子 宫 内膜 腺 上 皮 的 细 胞 浆 及 部 分血 管 内皮 细 胞 和 间质 ; 巨噬 细 胞 移 动 抑 制 因 子 在 异 位 内 膜 腺 上 皮 细 胞 表 达 高 于在 位 内 膜 及 对 照 组 内膜 ( 0 0 ) 在 位 内膜 巨噬 细胞 移 动 抑 制 因 子 的 表 达 在 分 泌期 高 于增 生 尸< . 5 ; 期( 尸< 0 0 ) 血 管 内皮 生 长 因子 在 异 位 内膜 和 在 位 内膜 的 表 达 显 著 高 于 对 照 组 内膜 ( .5 ; 尸< 0 0 ) 异 位 内 膜 巨噬 细 胞 移 .5 ; 动 抑 制 因子 与 血 管 内皮 生 长 因 子表 达 呈 正 相 关 ( :0 6 0尸< 0 0 1 。结 论 : r .3 , .0) 异位 内膜 腺 上 皮 细 胞 巨噬 细 胞 移 动 抑 制 因 子 及 血 管 内皮 生 长 因子 高表 达 可能 相 互促 使 异位 内膜 血 管 形 成 , 子 宫 内膜 异桩 症 的黏 附 、 袭 、 长 起 重 要 作 用 。 对 侵 生

子宫内膜异位症诊疗指南

子宫内膜异位症诊疗指南

1 2
长期随访和复发监测
建立完善的随访制度,对患者的病情进行长期跟 踪观察,及时发现并处理复发情况,提高患者的 生活质量。
心理支持和辅导
关注患者的心理健康,提供心理支持和辅导服务 ,帮助患者调整心态,积极面对疾病和治疗。
3
康复训练和生活指导
制定个性化的康复训练计划,指导患者进行合理 的运动锻炼和生活方式调整,促进身体康复,提 高生活质量。
疾病预防与日常管理
预防措施
01
02
03
定期体检
女性应定期进行妇科检查 ,以及时发现子宫内膜异 位症等妇科疾病。
避免高危因素
避免多次流产、剖宫产等 增加子宫内膜异位症风险 的因素。
注意个人卫生
保持外阴清洁,避免感染 ,减少炎症的发生。
饮食注意
均衡饮食
保持饮食均衡,摄入足够 的蛋白质、纤维、维生素 和矿物质。
药物治疗
激素治疗
通过调节患者内分泌水平,抑制 异位内膜的生长,常用药物包括 合成孕激素、促性腺激素释放激
素激动剂等。
非甾体抗炎药
用于缓解疼痛和减轻炎症反应,常 用药物包括布洛芬、吲哚美辛等。
抗凝治疗
部分患者可能出现血栓形成,需要 使用抗凝药物,如华法林等。
手术治疗
腹腔镜手术
开腹手术
通过腹腔镜进行异位内膜的切除或烧灼, 适用于轻度至中度子宫内膜异位症。
子宫内膜异位症诊疗指南
汇报人:XXX 2023-11-21
目录
• 子宫内膜异位症简介 • 诊断方法 • 治疗手段 • 疾病预防与日常管理 • 特殊人群的子宫内膜异位症诊疗 • 前沿研究与展望
01
子宫内膜异位症简介
定义与发病率
定义

卵巢子宫内膜异位症的超声诊断

卵巢子宫内膜异位症的超声诊断

卵巢子宫内膜异位症的超声诊断夏丽华;刘驰云;赖慧华【期刊名称】《国际医药卫生导报》【年(卷),期】2009(015)005【摘要】目的探讨超声诊断卵巢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临床价值.方法对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51例卵巢子宫内膜异位症共69个病灶的二维超声图像及彩色多普勒进行回顾分析.结果超声诊断卵巢子宫内膜异位症的敏感性为94.2%(66/69),确诊率为75.5%(37/49).卵巢子宫内膜异位症按声像图特征可分为5种类型:(1)囊内均匀光点型;(2)单纯囊肿型;(3)多囊型;(4)囊内团块型;(5)混合型.16.6%(11/66)的病灶在囊壁或分隔上探测到条状或星状血流,RI值最高0.72,最低0.56,平均0.61.结论超声诊断卵巢子宫内膜异位症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Objective To evaluate the clinical value of ultrasound diagnosis of ovarian endometriosis. Methods 51 cases of 69 mass with ovarian endometriosis confirmed by post-operation and pathologically were enrolled retrospectively. Results The sensitivity of ultrasound diagnosis of ovarian endometriosis was94.2%(66/69), The accuracy was 75.5% (37/49). Ovarian endometriosis according to ultrasound-image characteristics could be divided into five types: spot-uniform capsule, simplex -cyst, polycystic type, capsule mass and mixed type. In 16.6% symptoms, stripe or star-like blood streams had been found on cyst wall or partition, the highest RI-value was 0.72, the lowest 0.56, and the mean was 0.61.Conclusion Ultrasound is a valuable means for diagnosis of ovarian endometriosis.【总页数】3页(P52-54)【作者】夏丽华;刘驰云;赖慧华【作者单位】528300,佛山市顺德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超声科;528300,佛山市顺德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超声科;528300,佛山市顺德区妇幼保健院超声科【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1【相关文献】1.卵巢子宫内膜异位症50例超声诊断 [J], 杜恩立;杨靖鲁2.卵巢子宫内膜异位症的超声诊断 [J], 何晓玉;袁君君;乔英3.卵巢子宫内膜异位症的超声诊断及临床价值 [J], 赵利华4.卵巢子宫内膜异位症超声诊断价值 [J], 张桂菊;杨小君5.卵巢子宫内膜异位症超声诊断价值 [J], 张桂菊;杨小君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作者单位:330006 南昌,江西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磁共振室(肖新兰),核医学科(习卫民),硕士研究生(梁英魁)作者简介:肖新兰(1960~),女,江西人,主任医师,主要从事神经系统功能成像工作。

子宫内膜异位症的M RI 诊断肖新兰 习卫民 梁英魁=中图分类号>R445.2,R 711.74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000-0313(2002)05-0434-02 子宫内膜异位症是生育年龄妇女的常见病,近年来在我国发病率有明显增高,在非选择性子宫切除标本中的发生率为15%~60%之间[1],术前正确诊断子宫内膜异位成为当前的重要课题。

盆腔M R 成像不受呼吸运动的影响,正常丰富的脂肪极好地勾画出组织的轮廓,可分辨出子宫内膜、结合带和肌层,直接横断位、矢状位和冠状位成像,有利于定性诊断和对病变范围的估计。

子宫内膜异位症按内膜异位的位置分内在性和外在性两种,内在性是指子宫内膜向肌层作良性侵入并伴有肌层增生的疾病,又名腺肌症或腺肌病(adenomyosis)[2],若异位的内膜组织被假包膜包裹、孤立成瘤样肿块则称为腺肌瘤(adenomy -oma);外在性是指子宫以外的器官有子宫内膜样组织生长,临床称为子宫内膜异位症(endometr iosis),最常见的受累位置是腹膜内,依次为卵巢、子宫韧带,道格拉氏窝、子宫的浆膜面、输卵管、直肠乙状结肠和膀胱,远处异位可见于腹壁、脐部、腹股沟、甚至胸膜、肺、纵隔和脑[3]。

发病机理子宫腺肌症是基底层内膜向肌层的浸润性生长。

正常情况下,基底层对内膜的侵入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但某些因素可使内膜向肌层生长,包括炎症与感染、遗传及损伤(如刮宫)。

有人认为是基底层的间质细胞首先呈螺旋状侵入,溶解肌层内的弹力纤维及附近的肌原纤维,随后腺体跟入。

病理11盆腔子宫内膜异位症当子宫前倾时将盆腔分为前后两腔,前腔包括前穹隆、阔韧带前叶及子宫前壁浆膜面;后腔包括后穹隆、阔韧带后叶、子宫骶骨韧带、乙状结肠及子宫后壁浆膜面,异位灶在两腔中各为40.7%及59.3%。

当子宫后倾时,前腔不再是液体积聚处,异位灶多在后腔,异位灶在两腔中分别为11.8%及88.2%。

输卵管的开口多在后腔,经血倒流后腔的机会多,因此后腔种植的发生率高[4]。

卵巢接近输卵管口,容易种植。

Jenkins 等对182例不育患者在腹腔镜下观察到的内膜异位病灶的分布次序为;卵巢54.9%,阔韧带后叶35.2%,前穹隆34.6%,后穹隆34.0%,子宫骶骨韧带28.0%,子宫11.5%,少数在圆韧带、输卵管、乙状结肠、输尿管及膀胱等处。

异位的内膜在性激素作用下反复出血形成囊肿,像一个小宫腔,由于囊肿在初期就常有穿破的特点,因此囊肿一般不超过10cm,囊肿表面灰白色,镶嵌着棕色的斑块,与周围组织有粘连;囊内含有咖啡色粘稠液体,内部光滑,外部多粗糙,覆盖黄色、咖啡色或棕红色的小颗粒或小斑块;囊肿较大时充满整个卵巢,较小时则在浅表部有正常的卵巢组织,有时可形成多个小腔,中央有卵巢组织相隔;囊壁厚薄不一致,其中有正常的卵巢组织或纤维结缔组织。

21子宫腺肌症¹弥漫型:子宫呈弥漫、均匀增大,但一般不会超过3个月妊娠大小。

切面见肌壁增厚,以后壁多见,肌层内肌束呈漩涡状增生或编织状结构,扭曲变乱和致密的平滑肌细胞是M RIT 2加权像上低信号的病理基础[5-8],但不形成结节和包膜。

在肌束间有散在小腔或裂隙,小至针尖,大至数毫米,其中充满暗红色或蓝色液体。

º局限型:子宫呈不规则的结节状,切面见肌层内有单个或多个结节,这种结节像子宫肌层平滑肌瘤,但无假包膜,切面见到大小不等的出血小腔或半透明海绵样区域。

内膜异位发生在肌瘤内而形成腺肌瘤很少见,与肌瘤一样有假包膜,能剥出。

M RI 成像技术疑子宫腺肌症者行SE 轴位T 1WI 600ms/15ms 和T 2WI 2000ms/80ms,SE 矢状位T 2W I 2000ms/80ms 或快速矢状位SE 4000ms/102ms 、回波链长16,部分患者加扫矢状位T 1WI,层厚5~6mm,间距2mm,FOV 20cm,矩阵(matrix )256@128。

疑盆腔子宫内膜异位者需鉴别盆腔内含脂性或出血性包块时使用脂肪抑制T 1WI 600ms/15ms,对盆腔内小种植的显示有时需用造影增强加脂肪抑制扫描。

M RI 检查随机地在月经周期中(经期除外)进行。

所有患者检查前静脉注射解痉剂(东莨菪碱)20mg,减少肠管蠕动,适度充盈膀胱更好地显示子宫峡部和颈部[7]。

M RI 表现11子宫腺肌症的M RI 表现¹子宫增大并结合带增厚,呈等信号、境界不清的肿块,Caro line Reinhold 等研究119例非选择性连续子宫切除中28例子宫内膜异位者,平均结合带厚度为15.0?4.9mm,阴性者为9.7?3.3mm(P<0.001),提出结合带增厚\12mm 诊断弥漫性子宫内膜异位症,其敏感性为93%、特异性为91%[5]。

按其标准诊断28例病理证实的子宫内膜异位症仅1例假阴性。

ºT 2WI 上结合带和肌层内大片边缘不清的低信号区域内夹杂散在小斑点状异常高信号,向外伸至浆膜下,向内可与子宫内膜相连并推移内膜,Caroline Reinhold 等报道119例中病理诊断子宫腺肌症28例,由阴道内超声、M RI 与组织病理对照研究中发现,这些低信号区域代表病理上所见的异位内膜岛周围增生、呈漩涡状或编织状缠绕的平滑肌,与正常肌层相比缺乏血管,其内夹杂的斑点高信号直径在2~7mm之间(平均3mm),代表病理上所见的异位腺体扩张、出血、囊变和内膜岛。

»T1WI上肌层内局灶性高信号,在组织病理学检查中,这些局限性病灶为多个小囊性腔隙,直径1~3mm,内含褐色物质,与陈旧性出血一致[9,10],但相应部位也可见局限性T2WI高信号,因血液所含正铁血红蛋白有同时延长组织T1和T2时间的作用,故出血在T1和T2WI上均呈高信号。

总之,子宫增大,结合带增厚,T1或T2W I上显示肌层内边界不清的低信号区域中夹杂斑点状高信号是诊断子宫腺肌症的可靠征象。

如斑点状T1或T2高信号灶形成肿块且边缘清楚,有环形T1、T2WI均呈低信号的包膜,应考虑腺肌瘤的可能,腺肌瘤随月经周期变化而大小有所改变,M RI复查肿块有变化者即可作出诊断。

子宫腺肌症尤其是腺肌瘤须与子宫平滑肌瘤鉴别:两者临床症状相似,均以痛经、月经过多和/或不育就诊,但前者多需做子宫切除而后者可作保留子宫的肌瘤剔除术,M RI是唯一敏感而必须的影像学检查。

在T1、T2W I上,子宫平滑肌瘤最常表现为低信号强度,病灶内变性(玻璃样变、囊样变性)的部分呈T2高信号或多样性信号,即使出现了分叶,病灶总是呈球形,与周围肌层分界清楚,内膜和结合带呈推移性改变[8,11]。

与子宫肌瘤相反,子宫腺肌症表现为一个弥散的、边界不清的病变延伸至子宫内膜深层。

T2WI上表现为低信号病变中嵌入少量细小点状高信号影,低信号区与结合带信号相同,使结合带变为局限性或弥漫性增宽,使子宫肌层延长而不是压缩,由于广泛包含子宫内膜异位灶而扭曲缠绕的肌层表现出一个不规则的轮廓,这种表现从不见于子宫平滑肌瘤[2]。

21盆腔子宫内膜异位症M RI表现表现呈多样性,增殖期或分泌期的内膜腺样组织、急性或慢性出血性囊肿、瘢痕和粘连[1,8,12]。

M RI可确认子宫内膜异位症内的血液成分,而超声则由于肠气遮挡容易漏诊。

异位内膜出血形成巧克力囊肿,在T1、T2W I上均为高信号,其它出血性囊肿也可有此表现,新鲜出血进入病灶使T2缩短呈低信号时,应当怀疑子宫内膜异位症,异位的子宫内膜周围可有较厚的纤维包膜,T1、T2W I均呈低信号,增强后可强化。

脂肪抑制增强扫描有助于小种植灶的定位。

脂肪抑制技术还有助于鉴别含脂肪成分的肿瘤或囊肿如皮质腺囊肿。

刘波等[12]报道16例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的M RI诊断,其囊肿大小不一、形态多样、囊内分房或多囊或大囊外套小囊、卫星囊等,囊内分房是由于内膜异位囊肿内纤维组织增生造成分隔,而卫星囊是由于经期卵巢囊腔内反复出血,囊腔内压力过大,大囊肿穿破出血被重新包裹,在大囊外形成较小囊肿,围绕在大囊肿周围。

与临近结构分界不清较常见,是由于囊肿增大后囊壁常出现小裂隙并有微量血液渗出,引起局部腹膜炎改变,且囊肿与盆壁紧密相连[1]。

巧克力囊肿的信号不定,急性出血因血肿内形成的正铁血红蛋白具有较强的顺磁性,使T1缩短而T2无明显影响,此时血肿在T1WI呈高信号,T2W I呈低信号或等信号;亚急性出血由于多数红细胞破裂,细胞内外血红蛋白使T1、T2值均延长,此时血肿在T1、T2均呈高信号;慢性出血液化囊变成水样,T1呈低信号、T2呈高信号。

囊肿间隔和包膜较厚呈明显低信号。

如在盆腔内见到0.2~ 1.0cm大小圆形或类圆形结节,分布于子宫表面、子宫骶骨韧带及子宫直肠窝等处,T1WI 呈高信号,T2呈高至低信号,对子宫内膜异位囊肿诊断有很大的帮助。

K auro Sugimura等报道[5],用常规T1、T2WI分辨出33个1cm以上的卵巢子宫内膜异位灶中的27个,敏感性82%,特异性91%。

加用脂肪抑制技术多检出2个,敏感性91%,特异性94%。

对小于1cm病灶19个中常规T1、T2W I只检出了2个,加脂肪抑制技术检出9个,敏感性11%,特异性98%。

不能显示的原因有:一些假阴性病灶为慢性出血,由于含铁血黄素的存在呈低信号;许多子宫浆膜面的腺肌瘤小至1mm直径, M RI不能分辨;肠蠕动或腹膜表面模糊,隐匿小的病灶。

小的纤维化和含铁血黄素并含少量或无液体的病灶仅能在腹腔镜下检出,出血性囊肿、出血性肿瘤以及偶然地肠腔内的高信号难与子宫内膜异位症鉴别。

参考文献1陈忠年,杜心谷,刘伯宁.妇产科病理学[M].上海:上海医科大学出版社,19961235-26512Helen Bickerstaff.The presurgical diagnosis of diffuse adenomyosis[EB/ OL]1http://w /eago/arto4.htm,1996-06-20/2001-08-20.3Lauro Sugimura,Hiromi Oki zuka,Izumi Imaoka,et al.Pelvic en-dometriosi s:detection and diagnosis w ith chemical shift M R imaging[J].Radiology,1993,188(8):435-43814Gerard M,Honore.Extrapelvic endometri osi s[J].Cli n Obstet Gynecol,1999, 42(9):699-71315Caroline RM,Patrice M B.Di ffuse adenomyosi s:comparison of endovag-i nal U S and M RI imaging w ith histopathologic correlation[J].Genitouri n Radiol,1996,199(4):151-15816Leslie M.Scoutt,Stuart D.Flynn,Dani el J.Luthringer,et al.J unctional z one of the uterus:correlation of MR i magi ng and his tologi c examinati on of hys-terectomy speci mens[J].Radi ology,1991,179(5):403-40717Hugh KB,Barbara SS,Santo VN,et al.Uterine junctional zone:correla-tion betw een histologic findings and M R imaging[J].Radi ology,1991, 179(5):409-41318王泽密,范家栋,王素.临床妇科影像学[M].辽宁:辽宁教育出版社, 1999.29-4019刘波,常钢,江勋源,等.子宫内膜异位症的M RI诊断[J].影像诊断与介入放射学,1998,4(7):223-217110Kaori Togashi,Hiroshi Ozas a,Ikuo Konishi,et al.Enlarged uterus:dif-ferentiation betw een adenomyosis and leiomyoma with M R imaging[J].Radiology,1989,171(5):531-534111Kaori Togashi,Kazumasa Nishimura,Kyo Itoh,et al.Adenomyosis:d-i agnosis w i th M R imaging[J].Radiology,1988,166(1):111-114112刘波,常钢,魏光师,等.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M RI的诊断[J].中华放射学杂志,1998,32(8):552-5541(2001-11-19收稿2002-03-07修回)。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