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黄泻下与止泻的双向调节作用研究 WH

合集下载

大黄的功效与作用及禁忌

大黄的功效与作用及禁忌

大黄的功效与作用及禁忌大黄,又被称为黄连、大戟、芒硝等,是一种植物性药材,常被用于中医药治疗多种病症。

大黄的功效与作用有很多,但同时也存在一些禁忌。

在本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大黄的功效与作用,并介绍大黄的禁忌。

大黄的功效与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清热泻下:大黄是一种滑肠止泻的药物,主要应用于治疗痢疾、腹泻等疾病。

中医认为,痢疾的发生与湿热内蕴有关,而大黄具有清热泻下的作用,可以有效治疗痢疾。

2. 活血通络:大黄有疏肝解郁、理气解郁的作用,能够活血化瘀,通络散结。

因此,大黄常被用于治疗瘀血症状,如痛经、瘀血性痔疮等疾病。

3. 消食导滞:大黄具有促进胆汁分泌的作用,可以帮助消化食物,促进排便。

因此,大黄常被用于治疗胃肠道功能障碍、饮食不调等问题。

4. 通经:大黄有助于调理女性月经不调、经血量过多等问题。

它能够促进子宫收缩,减少经血的过多流失。

5. 抗菌作用:大黄还具有一定的抗菌作用。

研究发现,大黄中的一些活性成分具有抑制细菌和真菌生长的作用,对于一些感染性疾病,如支气管炎、肺炎等,大黄有一定的治疗效果。

除了以上几个方面的功效与作用,大黄还具有一些其他的药理作用。

例如,大黄有一定的抗炎、抗肿瘤活性;它还可以促进胆固醇的代谢,降低血脂和血压;此外,大黄还具有一定的保肝作用,可以减少肝脏损伤。

然而,虽然大黄具有多种功效与作用,但同时也存在一些禁忌。

以下是大黄的禁忌事项:1. 孕妇:大黄具有刺激子宫收缩的作用,因此,孕妇慎用大黄。

大黄可影响胎儿的发育,甚至引起流产。

2. 哺乳期妇女:大黄成分会通过乳汁分泌,对婴儿产生不良影响。

因此,在哺乳期的妇女也应避免使用大黄。

3. 脱水患者:大黄具有泻下的作用,容易引起脱水。

因此,脱水患者不宜使用大黄。

4. 腹泻或者腹部不适患者:大黄具有泻下作用,容易引起腹泻。

因此,腹泻或者腹部不适的患者不宜使用大黄。

5. 出血性疾病:由于大黄具有活血化瘀的作用,容易加重出血性疾病的症状,如消化道溃疡、鼻衄等,因此出血性疾病患者不宜使用大黄。

大黄的主要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大黄的主要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大黄的主要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肖先;李春燕;薛金涛
【期刊名称】《新乡医学院学报》
【年(卷),期】2024(41)5
【摘要】大黄是我国大宗中药材之一,其药用历史悠久且临床应用广泛。

大黄具有泻下攻积、清热泻火、凉血解毒、逐瘀通经和利湿退黄等功效,其主要化学成分包括蒽醌类、蒽酮类、二苯乙烯类、苯丁酮类、多糖类、鞣质类和挥发油等,药理作用主要包括泻下、抗炎、抗肿瘤、调节血脂、肾保护、肝保护及抗血管生成等。

本文对大黄的主要化学成分及现代药理作用进行概括总结,旨在为大黄的临床使用及药理作用研究提供参考依据。

【总页数】6页(P486-490)
【作者】肖先;李春燕;薛金涛
【作者单位】新乡医学院药学院;新乡医学院三全学院生物与基础医学实验教学中心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932
【相关文献】
1.大黄的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2.大黄化学成分与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3.大黄地上部分化学成分与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4.大黄非药用部位化学成分、药理作用及资源利用研究进展
5.大黄附子汤的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大黄不同提取物泻下作用的对比研究

大黄不同提取物泻下作用的对比研究

[ y r s R u a ; xrc; ugt e f c C mprt e td Kewod ] h br E t tP rav f t o aav uy b a i ee ; i S
大黄药用历史悠久,始载于 《 神农本草经》是 中医临床上
最 古 老 、最 常 用 、最 重 要 的 中药 之 一 ,大 黄 苦 寒 沉 降 ,泻 下 作 用 峻 烈 具 有 攻 积 导 滞 、泻 火 解 毒 的功 能 ,其 泻 下作 用 的成 分 是
222 供 试 品溶 液 的制 备 ..
取大黄药 材粉未约 01g . ,按中国药典 2 1 5 0 0版 的方法制得 备用 。 另分别取本 品初漉液 、 渗漉液浓缩液、 提取浓缩液各 5 , ml
精 密 称 量 ,置烧 瓶 中 ,水 浴 挥 千 后 按 《 国 药 典 》2 1 的 方 中 0 0版 法制得备用。
相对 密度 为 1 3的 浸 膏 。 . 0
1 实验材料
11仪 器 .
2 . 2样 品溶 液的处理
221对 照 品溶 液 的处 理 ..
A in 1 0 高效 液 相 色 谱 仪 ;B 2 1 型分 析 电 子天 平 gl t10 e P 1D
按 《 国药 典 》2 1 的方 法 ,分 别 制 成 每 毫 升 约 含 芦 荟 中 0 0版
关 大 黄 的 提 取 方 法 传 统 多 为 水 煎 煮 后 下 法 , 目前认 为较 好 的 生
样 品先 用 5 %的 乙醇 浸 泡 3 ,然 后 用 5 %的 乙醇 按 5 h 5 3 / n的速度进行渗漉 ,共收集装 7倍药材重量 的渗漉液 , ml mi 过滤减压浓缩至相对密度为 1 3的浸膏 。 . 0
b i h p r o a c i u d c r ma o r p y Re u t : mp rs n o ed a' e fe to u a b d fe e t r c s e , h b b e ta t n y h g e f r n el i h o t g a h . s l Co a io f h i r ae f c f h b r i r n o e s s r u a x r ci m q s t ih r f p r o p o e sb t r h t e r c s e . r c s et a o h r o e s s e tn p

大黄的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大黄的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大黄的药理作用研究进展邬博;刘彦晶;连丽【摘要】大黄,是中医药常用的药物之一,其性味苦寒,归脾、胃、大肠、肝、心包经.在中医方面具有泻下攻积、清热泻火、凉血解毒、利湿退黄、逐瘀通经等功效.大黄含多种化学成份,有广泛的药理作用,因此具有广阔的开发应用前景.本文将近些年关于大黄药理作用研究的文献进行整理,为大黄在药理作用方面的研究和开发利用提供科学依据.【期刊名称】《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年(卷),期】2015(013)020【总页数】3页(P152-154)【关键词】大黄;药理作用;综述;中药药理【作者】邬博;刘彦晶;连丽【作者单位】长春中医药大学,长春130117;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肝脾胃病科,长春130000;长春中医药大学,长春130117【正文语种】中文大黄(Rheum officinale)为蓼科植物掌叶大黄Rheum PaZmatum L.唐古特大赞Rheum tanguticum' Faxim.ex Balf.或药用大黄Rheum officinale Baill.的干燥根和根茎[1]。

大黄含有蒽醌衍生物、苷类化合物、鞣质类、有机酸、挥发油、脂肪酸及植物甾醇等成份。

随着大黄的广泛应用,其药理作用不断被认识,临床应用范围逐步扩大。

本资料就目前大黄药理学最新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

1.1 泻下作用大黄属泻下药,通过增加肠道黏膜蠕动,抑制肠内水分吸收,从而促进排便。

武玉清等[2]采用放射免疫分析法,观察小鼠湿粪实验,发现二蒽醌类衍生物在肠道细菌酶的作用下分解产生大黄酸蒽酮,大黄酸蒽酮可刺激大肠粘膜,使肠蠕动增加而泻下。

另外,产地与炮制方法均会影响大黄的泻下作用。

产地不同,大黄化学成份含量会有不同;炮制方法不同,化学成份的析出量就会有差异,故影响其泻下作用。

1.2 保肝利胆作用大黄能促进干扰素的产生,降低病原体的复制,从而抑制病毒繁殖。

李天兴等[3]应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法检测四组大黄肝组织cyclinD1 mRNA 的表达,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大黄组、pHGF组大鼠肝组织cyclinD1 mRNA表达均显著升高。

中药大黄的研究进展

中药大黄的研究进展

中药大黄的研究进展鲍恩泉(安徽省巢湖市药品检验所,巢湖 238000)摘要 介绍近年来对大黄的化学成分、药理作用和临床应用的研究进展。

关键词 大黄;化学成分;药理作用;临床应用 大黄(Rheum officinale Baill)为我国传统中药,分布于陕西、四川、湖北及云南等省。

大黄属植物约60多种,以泻下、健胃而著称于世。

随着大黄药理作用、临床应用研究的深入,发现大黄还具有抗肿瘤、保肝利胆、改善肾功能、活血止血、降血脂等多方面的作用。

笔者综述其近年来在化学成分、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等方面的研究进展。

1 化学成分1.1 非蒽醌类成分 河套大黄系蓼科大黄属波叶组hotanoense C.Y.Cheng et CT K ao的干燥根与根茎。

其中含有8种非蒽醌类成分[1],分别为β2谷甾醇(β2sitosterol,Ⅰ)、土大黄苷元(rhapontigenin,Ⅱ)、没食子酸(gallic acid,Ⅲ)、32 (3′,5′2二羟基-反式-肉桂酰基)252羟基2Δ52α2吡喃酮[32 (3′,5′2dihydroxyl2trans2cinnamoyl)252hydroxyl2Δ52α2pyranone,Ⅳ]、胡萝卜苷(daucosterol,Ⅴ),piceatannol23′2O2β2D2glucopy2 ranoside,Ⅵ),土大黄苷(rhaponticin,Ⅶ),和蔗糖(sucrose,Ⅷ)。

采用硅胶柱色谱法对窄叶大黄Rheum sublanceolatum C.Y.Cheng et K ao非蒽醌类化学成分进行分离纯化,分离得到6个非蒽醌类化合物[2],正二十八烷酸、β2谷甾醇、β2谷甾醇葡萄糖苷、22甲基252羧甲基272羟基色酮、piceatannol和1种萘苷62hydroxymusizin282O2β2D2glucopyranoside。

1.2 蒽醌类成分 对窄叶大黄根及根茎的化学成分进行研究,采用硅胶柱层析法进行分离,得到6个蒽醌类化合物[3],分别为大黄酚(chrysophanol,Ⅰ)、大黄素甲醚(physcion,Ⅱ)、大黄素(emodin,Ⅲ)、大黄素282O2β2D2吡喃葡萄糖苷(emodin2 82O2β2D2glucopyranoside,Ⅳ)、芦荟大黄素282O2β2D2吡喃葡萄糖苷(aloe2emodin282O2β2D2glucopyranoside,Ⅴ)和ω2羟基大黄素(citreorosein,Ⅵ)。

大黄的药理作用研究进展综述

大黄的药理作用研究进展综述
大黄的药理作用研究进展综述
【 摘要 】目的 综述大黄研究进展状况,指导临床用药。
方法 查阅近年来国内外有关文献报道,进行综合、分析和归纳。
结果 大黄对 结论 大黄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关键词 】大黄 化学成分 药理作用 临床应用
2.利胆作用
麻醉犬十二指肠给大黄煎剂可以促进胆汁分泌,并使胆红素和胆汁酸含量增加。大黄能疏通肝内毛细胆管,促进胆汁分泌,因而改善胆小管内胆汁淤积,增加胆红素排泄。大黄还能促进胆囊收缩,松弛胆囊奥狄括约肌,是胆汁排出量增加,再结合大黄光谱、消炎、抗炎作用,可用于治疗胆系感染、胆石症等。
3.保肝作用
大黄是一种多年生草本植物,为蓼科植物掌叶大黄Rheum palmatum L.、唐古特大黄R.tanguticum Maxim.ex Balf.或药用大黄 R.officinale Baill.的干燥根及根茎。以泻下攻积,清热泻火,凉血解毒,逐瘀通经为主要作用。目前对大黄有效成分的药理作用研究主要集中在蒽醌类化合物,包括大黄酸、大黄素、大黄酚、芦荟大黄素、大黄素甲醚等。近年来对大黄药理作用进行了深入的研究,现将这方面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8.抗肿瘤
大黄所含蒽醌衍生物对癌细胞代谢的多个环节均有影响,既有影响癌细胞的呼吸和氨基酸、糖代谢中间产物的氧化和脱氢过程,又抑制癌细胞DNA、RNA和蛋白质的生物合成,并能抑制以DNA为辅酶的脱氧酶,大黄酸对癌细胞的糖酵解及呼吸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大黄素对黑色素瘤、乳腺癌能起到一定的抑制作用,而对宿主正常组织如肝、肾等几无影响。但大黄酸对正常组织尤其是脑组织有一定的抑制作用,所以在临床临床应用时,必须看到这一点。大黄所含儿茶素对淋巴肉瘤尚有抑制作用。
参考文献:
1.

大黄泻下的实验报告

大黄泻下的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探究大黄的泻下作用。

2. 了解大黄泻下作用的机制。

3. 评估大黄泻下作用的强度和安全性。

二、实验原理大黄(Rheum officinale Baill.)为蓼科大黄属植物,其根茎富含蒽醌类化合物,如大黄酸、大黄素等,具有显著的泻下作用。

大黄泻下作用主要通过刺激肠道平滑肌,增加肠道蠕动,促进排便。

三、实验材料1. 实验动物:成年小鼠(体重20-25g)。

2. 实验药物:大黄粉末(市售,经鉴定为正品)。

3. 试剂与仪器:生理盐水、体重秤、排便计数器、显微镜、电子天平等。

四、实验方法1. 分组与给药- 将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低剂量组、中剂量组和高剂量组,每组10只。

- 对照组给予等体积的生理盐水;低、中、高剂量组分别给予0.5g/kg、1.0g/kg、2.0g/kg的大黄粉末,灌胃给药。

- 给药后,观察并记录小鼠的排便情况。

2. 组织学观察- 实验结束后,取小鼠肠道组织,制作切片。

- 使用显微镜观察肠道平滑肌的形态变化。

3. 生化指标检测- 取小鼠血清,检测电解质、尿素氮等生化指标。

五、实验结果1. 排便情况- 对照组:未见明显排便。

- 低剂量组:出现少量排便,排便次数约为2-3次。

- 中剂量组:排便明显,排便次数约为5-8次。

- 高剂量组:排便效果显著,排便次数约为10-15次。

2. 组织学观察- 对照组:肠道平滑肌形态正常。

- 低、中、高剂量组:肠道平滑肌形态出现不同程度的松弛和扩张,且随着剂量增加,变化越明显。

3. 生化指标检测- 对照组:电解质、尿素氮等生化指标正常。

- 低、中、高剂量组:电解质、尿素氮等生化指标出现不同程度的异常,且随着剂量增加,异常程度加重。

六、讨论与分析1. 大黄具有显著的泻下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与刺激肠道平滑肌,增加肠道蠕动有关。

2. 大黄泻下作用的强度与剂量呈正相关,高剂量组泻下效果更明显。

3. 大黄泻下作用可能导致肠道平滑肌形态变化,进而影响肠道功能。

大黄调节胃肠功能的作用及机制研究进展解读

大黄调节胃肠功能的作用及机制研究进展解读

第16卷第4期2010年4月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ChineseJournalofExperimentalTraditionalMedicalFormulaeV01.16,No.4Apr.,2010・综述・大黄调节胃肠功能的作用及机制研究进展闫美娟,隋峰,林娜’(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北京100700)[摘要】胃肠道是大黄对人体发挥治疗作用的主要效应器官,该文在对近年相关文献分析的基础上,概括了大黄调节胃肠功能的作用及机制研究现状,分析了目前有关大黄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并指出了今后需重点加强的方向和领域,为大黄的深入研究以及临床上正确合理的使用提供参考和依据。

[关键词】大黄;调节胃肠;机制【中图分类号]R285.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9903(2010)04-0181-04ProgressinresearchontheregulatoryfunctionsandmechanismsofrhubarbtogastrointestinaltractYANMeijuan,SUIF饥g,LINNa‘(InstituteofChineseMateriaMedica,ChinaAcademyofChineseMedicalSciences,Beijing100700,China)[Abstract]Gastrointestinaltractisthemaintargetorganthatrhubarbactsupon.Byanalyzingthepublishedpapersrecentlyrelatedtorhubarbandgastrointestinaltract,theregulatoryfunctionsandthemech—anismsofrhubarbtogastrointestinaltractwereoutlined.Theproblemsexistedintheprogressofrhubarbresearchandtheresearchfieldsinvolvingrhubarbthatshouldbeemphasizedwerealsopointedout.Thus,thispapermightpavethewayforfurtherdevelopmentaswellasclinicaluseofrhubarb.[Keywords]rhubarb;gastrointestinaltract;mechanism大黄药用历史悠久,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具泻下攻积、清热泻火、解毒止血、活血化瘀、清利湿热等功效,是在中药组方中应用范围最大、使用频率最高的为数不多的几种重要中药之一,也已作为一种世界性药物载人19个国家的药典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止泻的双向调节作用,认为发挥泻下作用的是蒽醌苷类成分,发
挥止泻作用的是鞣质类成份,这是关于泻下与止泻双向调节作用 基础研究的首次报道。
• 研究现状及进展
大黄“泻下”的成份为蒽醌苷类,效应部位在大肠, 机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通过抑制肠细胞膜上Na+-K+-ATP 酶,阻碍Na+转运
吸收,使肠内渗透压增高而致泻; 2. 兴奋肠道平滑肌上的 M 受体(胆碱样作用),使肠
• 许多学者认为AQPs在大肠内的异常表达导致结肠对水分的 吸收过度和(或)肠液分泌减少参与了腹泻和便秘的发生。 • 大黄用于泻下和止泻作用具有良好的临床基础,在泻下与 止泻的作用中均有“泻”,“泻”与水密切相关,而AQPs是能 双向通透水的蛋白通道,可以直接调节大肠的水代谢平衡
,AQPs的表达异常参与了便秘和腹泻的病理过程[16]。
义,同时AQPs参与肠内黏液的分泌。
• AQPs是近年来发现的一族对水有特异通透性的膜蛋白, 它
广泛存在于哺乳动物和植物细胞膜上, 对动、植物调节水
代谢起着重要作用[14,15]。AQP 参与组织水的吸收、分布及 细胞内外水平衡等的调节。目前发现的AQPs共有13种亚型 (AQP0-12)。
研究现状及进展
• 研究背景
在中医临床实践中,发现剂量、炮制、成分、煎煮时 间、机体的状态等因素均能影响大黄泻下和止泻的双向调 节作用,其中剂量和炮制为主要的影响因素。
• 研究背景
① 剂量改变:大黄大剂量有泻下作用, 小剂量则表现出止泻作用。如金 氏研 究所示,大剂量大黄兴奋离体结肠肠管,小剂量则表现出抑 制作用[5]。 ② 炮制不同:大黄生用沉降,泻下攻积之力猛;熟用时则泻下作用缓 和;炒炭以后不仅不泻下, 反能止泻[6]。 ③ 成分不同:大黄中的泻下成分为蒽醌苷类,止泻成分为鞣质类。
剂共有283首,其中以大黄为主药的有59首,主要用于治疗实证,包括热秘
、气秘、寒秘,以三承气汤为代表。 大黄治疗便秘已众所周知,但其用于止泻也非鲜见。如《素问•病机气宜 保命集》即以大黄与好酒同泽,然后分服酒,治疗泻痢日久不愈。通常认 为用量为0.05~0.3g时,可致便秘,小儿急性肠炎腹泻,服之颇宜,因大 黄即可消炎,又能止泻。在中国方剂数据库中,主治腹泻的含大黄方剂有 69首,以大黄为主药的有8首,主要用于治疗实证,包括湿热泄泻、寒湿 泄泻、伤食泄泻,如止痢丸。
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意义
本课题以腹泻发病的重要机制——结肠水代谢紊乱为切入 点,从与肠道水代谢密切相关的AQPs的新视角,探讨大黄不 同给药剂量、不同作用时间、炮制条件下其泻下与止泻作用 ,探讨大黄素和鞣质对结肠AQP2、AQP3蛋白和基因表达的
影响,揭示不同因素作用下的大黄泻下与止泻双向调节作用
的机制,明确大黄中产生这一作用的药效物质基础,探讨其 “量-效”、“时-效”以及“炮制-药效”的关系。
研究目标
大黄泻下和止泻的双向调节作用机制与其双向调节结肠 AQPs的表达有关
预期结果
本研究有望首次揭示大黄泻下与止泻的双向调节作用机制
与其所含的蒽醌和鞣质类成分经PKA信号通路对AQPs 的表达
调节有关。
研究结果将为大黄的临床合理应用和进一步新药开发提供 初步的实验依据
大肠、肝、心包经,功效泻下攻积、清热泻火、凉血解毒、
逐瘀通经、利湿退黄[2]。
• 研究背景
《本草纲目》中记载大黄能治“下痢赤白,里急腹痛,小
便淋沥,实热燥结,潮热谵语,黄疸,诸火疮”大黄因其功
效独特,临床应用十分广泛,涉及到内、外、妇、儿、骨伤
各科多种疾病。据不完全统计,含有大黄的国家标准复方中 成药有801种,占所有中成药品种的10%以上,是在中药组方 中应用范围最大、使用频率最高的为数不多的几种重要中药 之一。大黄也被世界许多国家所青睐,已作为一个世界性药
• 研究现状及进展
综上所述,关于大黄的止泻与泻下作用的双向调节作 用是否是通过PKA信号通路调节AQPS的表达而发挥泻下作 用,相关研究目前尚未见报道。因此,研究大黄泻下和止
泻的双向调节作用基于结肠AQPs的表达具有重大意义。
.
• 参考文献
[1] 吕恩武.中医药的双向调节作用[J].中西医结合杂志,1981,1(2):11l. [2] 国家药典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一部)[S].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0:22. [3] 李瑛 刘伏友.大黄的毒副作用研究[J].中国药房,2006, 17(9):710-712 [4] 侯家玉.中药药理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2: 21. [5] 侯淑萍.浅谈中草药的双向调节作用[J].贵州畜牧兽医,2008,32(2):27. [6] 李岩,吴春明,李雪,等.补中益气汤对小鼠胃肠运动双向调节作用和抗炎作用的研究[J].医药论坛杂志, 2011,32(22):18-19. [7] 张伟.大黄不同炮制品的功效研究与应用[J].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2010,26(6):964. [8] 宋超.中药“双向调节”作用探析[J].首都医药,2010,12(下):33. [9] 薛红卫,周超凡.方药的双向调节作用及其临床应用[J]上海中医药杂志,2010,44(10):16. [10] 高新彦,唐尚友.补中益气汤现代研究与应用[M].人民军医出版社,2007: 79. [11] 杨丽.论仲景桂枝汤双向调节之机理[J].中国中医急症,2011, 20(9):1451. [12] 段煜,张俊,战丽彬,等.胃肠调节类中西药对胃肠道平滑肌的双向调节作用[J].医学与哲学,2011, 32(1):52. [13] 李巨三.中药双向调节作用常见形式探讨[J].光明中医,2008,23(10):1605. [14].King LS, Yasui M. Aquaporins and disease: lessons from mice to human[ J]. Treads EndocrinolMetab, 2002, 13(8): 3552360. [15].Julian A. Guttman, Fereshte N. Samji, Yuling Li, et al. Aquaporins contribute to diarrhoea caused by attaching and effacing bacterial pathogens[J]. Cellular Microbiology ,2007, 9(1), 131–141. 16]Itoh A, Tsujikawa T, Yasuoka T, Nakahara T, Sasaki M and Fujiyama Y: Natriuretic peptides up-regulate aquaporin 3 in a human colonic epithelial cell line.Int J Med 14:621-626,2004. [17] 刘 青.大黄总蒽醌及其衍生物对LoVo、NRK 细胞AQP2、AQP4 表达的调节效应与机制[D].第四军医大学 ,2009年硕士论文.
物载入19个国家的药典[3]。
• 研究背景
大黄的临床应用 大黄的双向作用有:泻下与止泻、祛邪与补益、活血与止
血、升浮与沉降、止痛与致痛、健胃与败胃、止吐与止痢等方
面[4],其中,泻下与止泻的双向调节作用表现尤为突出,大黄有 峻下实热、荡涤肠胃之功,泻下作用是其最主要的药效,也最 能体现大黄的苦寒药性,临床巧妙运用,还能清肠道湿热浊水 积滞,去积热而止泻。
大黄泻下与止泻的双向调节作用研究
目录
• 1.立题依据
a.研究背景
b.研究现状及进展
c.参考文献
• 2.主要研究内容和意义
• 3.研究目标
• 4.预期结果
立题依据
• 研究背景
中药双向调节的定义和内涵 中药的双向调节作用是指某一中药既可使机体从亢进状 态向正常转化,也可使机体从机能低下状态向正常转化,因机 体所处的病理状态不同而产生截然相反的药理作用,最终使机
• 研究背景
大黄泻下与止泻双向调节作用的中医药理论基础与临床应用
大黄在不同的条件下,对便秘和腹泻患者分别表现出泻下与 止泻的双向调节作用,临床上既可用于中医“下”法治疗实热便 秘,又可用于中医“通因通用”法治疗湿热泻痢。
• 研究背景
《血证论》云:“苦寒药能大伐生气,亦能大培生气”。大黄苦寒,具有 泻下和止泻的双向调节作用。在中国方剂数据库中,主治便秘的含大黄方
• 研究背景
大黄的双向调节作用 大黄是中医临床上最古老、最常用、最重要的中药之一 。始载于《神农本草经》,书中记载大黄“下瘀血,血闭寒 热,破癓瘕积聚,留饮宿食,荡涤肠胃,推陈致新,通利水 谷,调中化食,安和五脏”。为蓼科植物掌叶大黄、唐古特 大黄或药用大黄的干燥根及根茎, 其味苦、性寒,归脾、胃、
蠕动增加而致泻[8,9];
3.
4.
刺激骨盆神经反射性致泻;
最近研究表明:大黄蒽醌可以抑制结肠 AQPs的蛋白
和基因表达,使水吸收受制而致泻[10,11]。
• 研究现状及进展
关于大黄“止泻”的机理研究报道较少,梅其炳等[12,13] 通过研究大黄中所含的多糖成份对2,4,6 - 三硝基苯磺酸( TNBS)诱导的结肠炎的保护作用发现:
④ 煎煮时间:煎煮时间越长,致泻作用越弱,相反,收敛作用越强。
⑤ 机体状态:大黄对实热便秘者有通便作用,为湿热泄泻者有止泻作 用。
• 研究现状及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展
泻下与止泻的双向调节作用在大黄的临床应用中占有重要 地位,然而相关的作用机制的研究却少见报道。 最近,肖小河等 [7] 从物质基础的角度证实大黄具有泻下与
体达到平衡状态[1]。

研究背景
双向调节是现代中医药研究领域出现的一个新术语,属
于中药药性理论的范畴,是中医药治疗疾病的一大特色,尤 其是在治疗某些疑难病证时,巧妙运用双向调节的方药,常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