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黄附子汤的功效与作用
大黄附子汤

大黄附子汤大黄附子汤记载于《金匮要略方论》卷上,其组成为大黄9g、附子12g、细辛6g,具有温里散寒,通便止痛之功效,主治里寒积滞内结,阳气不运所致的寒积腹痛里实证,治宜温里散寒,通便止痛。
本方是治疗寒积里实证的代表方剂,现代常用于治疗急性阑尾炎、急性肠梗阻、胆绞痛、胆囊术后综合征、胰腺炎、肾结石、睾丸肿痛、坐骨神经痛等属胃肠寒积里实证者。
虽然配方的附子为君药,但抗菌、抗肾衰,治疗尿毒症、胆绞痛及胆囊术后综合征的主要药物仍是大黄,而附子、细辛在改善尿毒症、高血压、心力衰竭等方面可发挥积极作用。
大黄附子细辛汤大黄三两,炮附子三枚,细辛二两[1]。
大黄9g、附子12g、细辛6g[2]大黄9g、附子9g、细辛3g[3]温中散寒,通便止痛。
主治寒积里实证。
症见腹痛便秘,胁下偏痛,发热,畏寒肢冷,手足厥逆,舌苔白腻,脉弦紧。
[2][1]阳虚寒结,腹痛便秘,胁下偏痛,发热,手足厥冷,舌苔白腻,脉紧弦。
现用于肋间神经痛,坐骨神经痛、肾结石、胆结石、慢性阑尾炎、胰腺炎、腹股疝等见上述证候者。
色疸者,身黄,额上微汗,小便利,大便黑,此因房事过伤,血蓄小腹而发黄,故小腹连腰下痛。
此方实能治偏痛,然不特偏痛而已,亦治寒疝、胸腹绞痛延及心胸腰部、阴囊焮肿、腹中时有水声、恶寒甚者。
水煎,分三次服,服后如人行四、五里,再进一服。
功能温里散寒,通便止痛[1]。
上三味,用水500毫升,煮取200毫升,分三次温服。
若强人煮取250毫升,分三次温服,每相隔约一小时。
以水5升,煮取2升,分温3服。
若强人煮取2升半,分温3服。
服后如人行4-5里,进1服。
本方主治里寒积滞内结,阳气不运所致的寒积腹痛里实证,治宜温里散寒,通便止痛。
方中附子辛热,温阳祛寒;大黄荡涤肠胃,泻除积滞,共为君药。
细辛辛温宣通,除寒散结止痛,为佐药。
方中大黄虽属苦寒,但得附子、细辛之辛热,则苦寒之性被制,而泻下之功犹存。
这种配伍方法称为“去其性而存其用”。
3药合用,共奏温里散寒、通便止痛之功。
试析大黄附子汤的作用机制与临床运用

试析大黄附子汤的作用机制与临床运用作者:李旋珠来源:《中国当代医药》2009年第03期[摘要] 对大黄附子汤的作用机制和临床运用进行了分析,认为其机制与下法较其他治法,具有更为广泛而快捷的宣通脏腑经络,调理气血阴阳等全身作用有关,也与大黄、附子等药物“无所不至”、“无坚不摧”的特性,以及配伍后的减毒增效有关。
根据中医的标本缓急理论,在疾病过程中,一旦出现或伴有“阴结”,即应考虑运用大黄附子汤。
归纳了该方的适应证、禁忌证、常用剂量、煎服法和不良反应等临床运用要点,附病案4则。
[关键词] 中医治法与方剂;大黄附子汤;下法;便秘[中图分类号] R289.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4-4721(2009)02(a)-032-03大黄附子汤是仲景治疗“胁下偏痛,发热,其脉弦紧,此寒也,当以温药下之”的名方。
临床用之得当,有立竿见影之效。
本文简要分析其作用机制与临床运用,以供参考。
1大黄附子汤的组成与配伍特点大黄附子汤由大黄、附子、细辛组成,方中大黄泄下通便,附子、细辛温阳散寒、止痛。
大黄和附子是该方的主药,同时也是该方的精妙所在,故仲景以之名方。
附子辛甘大热,入气分,兼入血分,其性善走,为通行十二经纯阳之要药。
大黄苦辛大寒,入血分,兼入气分,“迅速善走,直达下焦,深入血分,无坚不破,荡涤积垢,有犁庭扫穴,攘除奸凶之功”[1]。
大黄与附子配伍,寒热并用,气血并调,附子善走之性,可增强大黄的通腑泻下作用;大黄之苦辛大寒,可制附子之刚燥。
从而减毒增效,扩大或加强了单味药的疗效。
徐建东等[2]研究了大黄附子汤中诸药的不同组合及煎法对乌头碱含量的影响,发现大黄、附子合煎液与大黄、附子、细辛合煎液中乌头碱的含量相差不大,但均比附子煎煮液中乌头碱的含量下降45%左右;将大黄、附子或大黄、附子、细辛分别单煎后混匀,乌头碱的含量比附子煎煮液下降20%左右。
而附子、细辛无论单煎、合煎,对乌头碱含量的影响不大。
因而认为大黄能牵制附子的毒性,并指出:“这主要是因为乌头碱与大黄所含的鞣酸形成鞣酸型乌头碱所致”[2]。
倪海厦:大黄附子细辛汤是唯一可以治疗她的处方

倪海厦:大黄附子细辛汤是唯一可以治疗她的处方【导读】倪海厦,经方中医,被喻为当代少见的“命、相、卜、山、医”五术兼备之旷世奇人。
今天郎中跟大家一起解读一篇倪海厦老师的医案。
(黑字为倪师医案,绿字是郎中解析)女,57 岁,苏联人。
她是苏联首席芭蕾舞者的经理人,因为这位首席舞者的甲状腺癌被我治好,于是她今天也跟著找我治疗她多年的老毛病。
初诊:自述她一生都便秘,胃酸反逆严重,每次饭后就是胃最难过的时候,看尽所有医师,从未好过。
(郎中语:郎中猜想,看了很多医生都没有好过,估计是大部分大夫辨证方向错了,多用下法及降胃之法,有时可能会一时取效,但是效果转瞬即逝,难以持久)问诊:小便色淡白,虽有便秘却无多少腹痛,也无便意;上身燥热难当,下身却很冷;口不渴,睡失眠。
郎中语:小便清长多为阴证,小便黄赤多为阳证或郁证。
虽便秘,但无所苦,说明此便秘是虚性便秘。
实性便秘几天不解,则会腹胀腹痛,腹部的堵闷感会非常明显。
一般郎中在门诊上会这样问患者“几天不大便肚子会有胀痛不舒服的感觉,还是解不解都行,没有明显的便意?”如果回答是后者,那么基本可以断定,此便秘为虚秘,或温阳或补气或填阴,不可滥用下法。
再往下看,上身燥热,下身很冷,睡眠不佳,就是一个“阳不入阴”的象,原因就是阴寒在下,格拒阳热在上,寒热对立,互不交通。
口不渴,也是一个典型的“太阴证”。
《伤寒论·太阴篇》讲“自利不渴者属太阴”,临床中口淡不渴,基本属太阴无疑,也就是脾寒不能温化水饮,应服四逆辈。
)脉诊:沉细小且无力郎中语:此脉象是窥得真相的关键性因素之一,一般以脉的沉取有力无力定虚实,沉取有力说明患者身体底子尚足,可承受攻伐之药;若沉取无力则说明患者病在三阴,需要以温阳之法治疗。
如果对此脉法感兴趣,可以查阅李士懋国医大师的相关论述。
诊断:少阴之寒实症。
处方:大黄四钱、炮附子三钱、细辛二钱、旋覆花二钱、代赭石三钱、生姜二片。
嘱咐病人忌吃甜食与喝咖啡。
这种病例非常明显的是属于大黄附子细辛汤症,这处方是唯一可以治她的处方,就是因为是唯一,无可取代的处方,所以她在遇到我之前从未被治好过。
大黄附子细辛汤与+寒秘

大黃附子細辛湯組成:大黃9g附子9g細辛3g功用:溫裏散寒,通便止痛。
主治:寒積腹痛。
便秘腹痛,脅下偏痛,發熱,手足不溫,舌苔白膩,脈弦緊。
方解:本方為溫下之代表方。
附子辛熱,溫裏散寒,止付脅疼痛為君藥;大黃瀉下通便,蕩滌腸胃積滯為臣藥。
細辛辛溫宣通,散寒止痛,助附子溫裏散寒止痛為佐藥。
方中大黃性雖苦寒,但有大量附子之辛熱,則苦寒之性被制,而瀉下之功尤存,此為去性存用。
大黃附子細辛湯症(漢唐中醫)09/07/2006,女,57歲,蘇聯人,她是蘇聯首席芭蕾舞者的經理人,因為這位首席舞者的甲狀腺癌被我治好,於是她今天也跟著找我治療她多年的老毛病。
初診: 自述她一生都便秘,胃酸反逆嚴重,每次飯後就是胃最難過的時候,看盡所有醫師,從未好過。
問診: 小便色淡白,雖有便秘卻無多少腹痛,也無便意,上身燥熱難當,,下身卻很冷,口不渴,睡失眠。
脈診: 沈細小且無力。
診斷: 少陰之寒實症。
處方:大黃四錢炮附子三錢細辛二錢旋覆花二錢代赭石三錢生薑二片囑咐病人忌吃甜食與喝咖啡。
這種病例非常明顯的是屬於大黃附子細辛湯症,這處方是唯一可以治她的處方,就是因為是唯一,無可取代的處方,所以她在遇到我之前從未被治好過,因為這是經方,第一: 蘇聯與美國西醫當然是從未聽過有這處方.因為他們沒有文化,又自以為是天下無敵,瞧不起中醫,所以他們從未學過中醫,因此病人失治. 第二: 幾乎所有中醫都是溫病派或是學院派,因此他們一看到有大黃,有附子,有細辛時,立刻跳過去,不但不讀它,也不想用它,只是因為自己不懂,所以不用,而因此也造成病人失治,這就是她一直沒有好的原因。
這種一劑就知的處方是唯一可以治療她的處方,無可取代,而世上有多少人得到跟她相同問題的人存在,你們說呢? 這些病人通通無治,只因為醫師學藝不精造成,處方早就存在於我國至少二千年以上,結果卻無人會用,藥方既簡單又便宜好用,人紀學員們請記住這使用的時機,我將在教傷寒時會詳加再說明的。
大黃附子細辛湯治驗曹振華男 42歲農民 1988-12-28初診主訴:右上腹積塊疼痛4年餘。
抢救尿毒症(通腑解毒法)--大黄.附子.甘草--邹云翔

抢救尿毒症(通腑解毒法)--大黄.附子.甘草--邹云翔4 创用大黄,带领肾病研究组抢救尿毒症1959年邹云翔带领的肾病研究组,用大黄为主药,以通腑解毒等法抢救尿毒症危重病例成功。
并在1959年12月由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了《严重尿中毒中医治疗一得》一书。
书中介绍了大黄抢救尿毒症验案(溺毒内阻证)。
症候:尿毒症大便不畅或便秘,腹胀,烦躁,唇干,舌苔黄或白垢腻,泛呕。
处方:大黄、附子、甘草。
另书中记载最近治疗另1例严重尿中毒患者,用此通腑解毒法而获效转机,先后共服大黄半斤、附子十两。
此方源于张仲景的大黄附子汤,是典型的寒热配伍,大黄苦寒佐以附子刚燥之性,寒热并用,温通并行,辛开苦降相辅相成,非温不能散其寒,非下不能去其实,附子配伍大黄,温通兼施共下寒实。
因脾肾阳虚,本虚标实,中夹宿滞与湿邪搏结,胃失下行通达之机,腑气内闭,阳气不运,故以大黄、甘草以缓下,附子以温阳化湿,取其温通之功,故亦可称为温通导浊法。
接着于1961年在《中医杂志》上发表了总结抢救12例尿毒症的体会。
邹云翔教导学生:“口服时要用熟大黄,药性缓和,解毒而不伤正气,生军(即生大黄)可在灌肠方中应用。
”关于附子的应用老人家认为:附子乃药中四维,补虚泻实之良药,峻补元阳,益火之源,以消阴翳,对阳虚寒盛之严重水肿少之不得,长于健脾温阳,行气利水方中重用附子30~60g,疗效颇著。
并在临床根据辨证,将附子与其他药合理配伍,相得益彰。
常用的附子配伍药对有:附子配干姜,温经散寒;附子配熟地,阴阳双补;附子配川连,协调阴阳;附子配大黄,温阳泄浊;附子配水蛭,温阳祛瘀;附子配黄芪,温阳补气;附子配紫河车,温阳补味。
关于附子用量,从八分到三两不等,煎煮时间以煮开后1~2h为宜。
在20世纪80年代,很多学者对大黄治疗尿毒症进行了临床实验研究,证实其治疗尿毒症的疗效。
现在大黄用于治疗急、慢性肾衰竭,已成为国内外火红火热的课题,由大黄有效成分及大黄复方治疗慢性肾衰竭的中成药也正在不断开发之中。
大黄附子汤(《金匮要略》)

大黄附子汤(《金匮要略》)大黄附子汤 (《金匮要略》)大黄附子汤属二类方。
主要掌握它证候形成特点,和它的用药特点。
二类方它不像一类方,是全面掌握的。
主证病机分析寒积里实证寒邪积滞,阻于肠道─腹痛便秘。
寒滞厥阴─胁下偏痛寒凝气滞─发热,手足厥冷寒实左证─苔白腻,脉弦紧。
从主治证的病机特点来看,寒积里实证,对这个证的认识,历来讨论的比较多,有几个疑点,首先一个,这个寒是哪里来的?以往有些提法比较模糊,既提它阳气不足,又提它寒邪入里。
寒邪入里有外寒的味道。
阳气不足,有内寒产生的意思。
如果说是虚寒证为基础这个寒,然后寒性收引凝滞,导致寒实或者冷积,郁滞再当然以肠道为主,那这就不是纯的一个寒积里实,治疗上就应该温补结合。
而大黄附子汤,它寒邪积滞,阻于肠道,而且都认为寒邪入里,治法上体现的是散寒。
从古到今很多方书,提到它都是温散,而且正气基本不虚,它没有配补益药。
所以说应该说这方,是寒积里实,是实证为主。
那有这个寒邪,即使是外来直中的寒邪,伤不伤阳呢?不同程度会有伤损阳气,但在这里不是主要的,不是个很突出的。
所以从主治证候分析来说,病位是寒邪积阻于肠道,寒性收引凝滞,导致腹痛。
而且寒邪收引,腑气不通,可以腹痛便秘。
至于这个寒滞厥阴,历来有两种看法,它反应出胁下偏痛。
有的人说这个胁下偏痛的偏是写错了。
应该是胁下满痛。
是错简了。
有些医家有这个认识。
有些医家根据胁下厥阴经所经过的地方,是寒邪直中厥阴所导致,厥阴经有寒,所以胁下偏痛。
但是有一部分医家,这个比例相当多,就是说病位主要还是在肠道。
所以胁下偏痛应该是胁腹满痛。
还是寒邪凝滞造成的。
由于腹痛影响到胁,是这样认识的。
至于发热,历来也有两种看法,有一类认为这个发热,他不是有手足逆冷,手足厥冷吗?是有发热,又有逆冷,外来寒邪侵犯造成的。
所以用细辛,一来以发散,但是多数认为是阳气被郁,体内阳气被寒邪郁而,入里之寒,郁而化热。
有发热。
寒实证的舌像脉像,苔白腻,脉弦紧。
大黄附子汤不同制备方法温下作用的比较

泛学诼
2o 1 3 V o1 . 1 4 N O. 3
实 验 中 医 药 学
[ 3 ] 危北海 . 中医脾 胃学说 应用研 究 [ M] . 北京 : 北京 出版社 , 1 9 9 3 :
2 7 6, 3 3 0 .
( 7) : 3 7 6 2 — 3 7 6 7.
1 6 j We i n s t o c k J V, B l u m A, M.e t w a l i A, e t a 1 . S u b s t a n c e P r e g u l a t e s
m i c e [ J ] . J I mm u n o l , 1 9 9 9 , 1 3 ( 2 ) : 1 6 1 0 — 1 6 1 6 .
关键词 大黄附子汤; 制备 方 法 : 通便作 用
中 图分 类 号 : R 2 8 5 . 5
大黄附子汤保留灌肠对慢性肾衰竭患者生存质量影响的研究

C J I T WN, J u n e 2 0 1 3 , V0 1 . 1 4, N o . 6
・
53 5・
良事件的发生率更低 , 具有更高 的安全性 。本研究证 实在使 善 , 一般不需要针对性治疗 。 用益气活血化湿方案治疗后 , 患者 的血浆 白蛋 白明显 上升( P< 0 . 0 1 ) , 而2 4 h尿蛋 白明显下降 ( P< 0 . 0 1 ) 。 参 考 文 献
2 0 1 0年 9月 ~ 2 0 1 2年 9月在 我 院 肾病 科 住 院患者 , 所 有 入选 ( S F一 3 6 ) 中文版 测评 患者 的生存 质量 。s F一 3 6有 3 6个条
2 方法
2 . 1 治疗方法
所有 患者 除采用 常规 治疗 , 即予 以低盐
大黄 附子 为主药灌肠治 疗慢性 肾衰竭 取得 良好 疗效 的报 道屡 低脂优质低蛋 白饮食 、 控制血压 、 血糖 、 纠正酸 中毒 、 补钙 、 纠正 见不鲜 , 既往我们在 临床应用 该方在改善肾功能 方面取得 了明 贫血等的基础上给予灌肠治疗 。选用我 院肾病科灌肠 协定方 :
. 杨巧芝 , 吕学云 , 于爱菊 , 等. 小 儿肾病 综合 征血清 游离 甲状 有学 者认 为 J , 原 发性 肾病综 合 征患 者 T H水 平 低 下而 1 T S H正常 , 且 临床上并无 甲状腺 功 能减退 表现 时 , 一般不 需要 T H治疗 , 病情往 往 在糖 皮 质激 素 治疗 后 的短 期 内得 以缓 解 , 腺素 与血脂及血 、 尿蛋 白的关 系研 究. 医学l 临床研 究 , 2 0 0 4 , 5
有 甲状腺功能减退 的患者 , 经 过益 气活血 化湿 方案 治疗 , 可使 床 意义. 中国中西医结合 肾病杂志 , 2 0 1 0 , 1 1 ( 7 ) : 6 4 1 — 43 6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黄附子汤的功效与作用
中药方剂是传统医学的一枚瑰宝,它主要依赖于君、臣、佐、使药这几大部分。
虽然见效慢,但是因为对人体几乎没有任何的副作用而备受养生人群的青睐。
大黄附子汤就是一种中药方剂,你对它了解吗?
【处方】
大黄6克附子9克(炮)细辛3克
【功能主治】
温中散寒,通便止痛。
主寒邪与积滞互结肠道,胁下或腰胯偏痛,便秘,手足不温,苔白,脉紧弦。
【用法用量】
上三味,用水500毫升,煮取200毫升,分三次温服。
若强人煮取250毫升,分三次温服,每相隔约一小时。
【注意】
方中附子、细辛温经散寒,大黄泻下通便。
三味合用,共成温经散寒,通便止痛之功。
【摘录】
《金匮要略》卷上
【别名】
大黄附子细辛汤
【处方】
大黄3两,附子3枚(炮),细辛2两。
【功能主治】
温阳散寒,通便止痛。
主阳虚寒结,腹痛便秘,胁下偏痛,发热,手足厥冷,舌苔白腻,脉紧弦。
现用于肋间神经痛,坐骨神经痛、肾结石、胆结石、慢性阑尾炎、胰腺炎、腹股疝等见上述证候者。
色疸者,身黄,额上微汗,小便利,大便黑,此因房事过伤,血蓄小腹而发黄,故小腹连腰下痛。
此方实能治偏痛,然不特偏痛而已,亦治寒疝、胸腹绞痛延及心胸腰部、阴囊焮肿、腹中时有水声、恶寒甚者。
【用法用量】
大黄附子细辛汤(《金匮要略今释》卷三引《漫游杂记》)。
【各家论述】
1.《金鉴》引张璐:大黄附子汤,为寒热互结,刚柔并济之和剂。
近世但知寒下一途,绝不知有温下一法。
盖暴感之热结而以寒下,久积之寒结亦可寒下乎?大黄附子汤用细辛佐附子,以攻胁下寒结,即兼大黄之寒以导之。
寒热合用,温攻兼施,此圣法昭然,不可思议者也。
【临床应用】
1.腹痛:一男子,年五十余,腹痛数年。
余诊之,心下痞硬,腹中雷鸣,乃作半夏泻心汤饮之,未奏效。
一日,忽然大恶寒战栗,绞痛倍于常时,于是更作大黄附子汤饮之,痛顿止。
续服数日,病不再发。
【摘录】
《金匮》卷上
通过对这篇文章的阅读,相信大家对大黄附子汤的作用与功效已经有所了解了,也让我们为古人留下的财富感到惊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