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黄附子汤在临床应用及药学分析

合集下载

大黄与附子配伍的作用与功效

大黄与附子配伍的作用与功效

大黄与附子配伍的作用与功效浏览:1439次发布时间:2019-03-15 10:13:16【基源与功效】大黄为蓼科植物掌叶大黄、唐古特大黄或药用大黄的干燥根及根茎。

性味苦,寒。

归脾、胃、大肠、肝、心包经。

具有泻下攻积,清热泻火,凉血解毒,逐瘀通经之功效。

附子为毛莨科植物乌头的子根的加工品。

性味辛、甘,大热。

有毒。

归心、肾、脾经。

具有回阳救逆,补火助阳,散寒止痛之功效。

【药对功效】攻下寒积。

【配伍机制】大黄气味苦寒,沉降下行,既入气分又入血分。

入气分,其苦以通泻,清泻,降泻,燥湿,寒以清热,泻火,解毒。

善攻肠胃实热积滞,为苦寒攻下要药,而治热结便秘;又清热泻火解毒而治热毒疮疡,肠痈,汤火烧伤等;且苦寒既可降泻上炎之火,釜底抽薪,导热下行而治头痛目赤,咽喉肿痛;又可降上逆之胃气,而治胃热呕吐。

还可清热燥湿,利胆退黄治湿热黄疸,热淋。

入血分,则直清血热,凉血则可止血,又可活血,血热妄行之吐衄,用之可止血;血瘀经闭,产后腹痛,瘀血着脐,跌打损伤瘀血作痛,用之可活血。

附子辛,甘,大热,入心、肾、脾经。

辛热以散寒,味甘以助阳,上助心阳以通脉,下补肾阳以益火,中温脾阳以健运,尤善追复散失之元阳,为回阳救逆之圣药。

且其性善走,通行十二经,外达皮毛而散在表之寒,里达下焦而温痼冷,彻内彻外,凡三焦经络,诸脏诸腑,果有真寒无不可治。

总之,温一身之阳气,散周身之寒邪。

对心阳暴脱,脉微欲绝;肾阳衰微,阴寒内盛;脾阳不振,脘腹冷痛;及风湿寒痹,疼痛麻木尤为要药。

二药配伍,一寒一热,大黄苦寒,走而不守,得附子之热,则寒性散而走泄之性存;附子得大黄,直入病所,又可防附子温热燥化。

温补并施,主治寒积里实证。

此积非温不能化,非泻不能去,大黄与附子最得制方之妙。

【临床应用】1.寒积里实证,症见腹痛便秘,手足不温,常配伍细辛、干姜等。

2.胁下或腰胁偏痛等。

3.小便量少,排出不畅,点滴即止之癃闭。

4.赤白久痢,腹痛,手足不温等,常配伍当归、细辛等。

大黄附子汤《中医治法与方剂》

大黄附子汤《中医治法与方剂》

大黄附子汤《中医治法与方剂》大黄附子汤(《金匮要略》)【组成】大黄10g 制附子30g 细辛6g【用法】水煎,分3次服,1日量。

【主治】1.寒实积聚,胁下偏痛,恶寒肢冷,脉沉弦而紧。

2.寒积便秘。

【证析】胁下偏痛是本方主证,究其致痛之机,是由寒邪凝结使然。

寒主收引,其性凝敛,外寒相侵,经隧遇寒而挛急,气血遇寒而凝涩,聚于厥阴部位,阻滞不通,故胁下偏痛。

其余脉证是为寒的辨证依据。

综上,此证病在厥阴,病因属寒,病性属实,属于寒实积聚机理。

【病机】寒实积聚。

【治法】温通破结法。

【方义】寒邪凝聚,非温不能散其寒;因寒成聚,气血不通,非通不能破其结,故宜温通破结,缓其挛急,通其气血。

方用大黄入厥阴血分破其凝结,通其瘀阻;但大黄之性寒凉,显与病性不符,故用大辛大热的附子以温散寒邪,振奋心阳。

通过温阳散寒之功,使寒邪散则经脉舒,虽本身并无直接解痉作用,却可达到缓解经脉挛急目的;通过振奋心阳之功能够增强血运,虽然本身并无活血作用,却可增强大黄行血力量。

佐辛温而散的细辛,不仅协助附子温阳散寒,透邪达表,又能舒缓经脉而令阳气运行无阻,三药合用,能呈温散寒邪,解除挛急,疏通气血功效,俾寒邪散、经脉舒、气血通而疼痛止。

仲景诸方所用附子多为一枚,唯此方用至三枚,两倍于一般剂量。

推求师意,一则用此温散凝结之寒邪,一则与大黄合用去大黄苦寒之性而存大黄行滞破结之用,一药身兼两职,故非重用不为功。

若系寒热错杂,可减附子剂量,令其各自为政,并行不饽。

本方后世医家借治寒积便秘,亦有一定疗效。

此证或因外寒入里,或因素体阳虚,阳气不运,肠道传导无力,故便秘。

方用附子散其寒邪,振奋阳气;大黄去其积滞,通其壅阻,二药合用,是取附子温热之性以治寒,大黄泻下之用以去积。

佐细辛温散寒邪,辛通气机,药仅3味而温通破结之法已备,故对上述寒结便秘有效。

【应用】1.本方用途有二:①治寒积便秘。

②治痛证,疼痛以胁下、胸、腹偏于一側为主,但亦不必拘泥。

其他部位疼痛亦有宜于此者。

大黄附子汤的功效与作用

大黄附子汤的功效与作用

大黄附子汤的功效与作用中药方剂是传统医学的一枚瑰宝,它主要依赖于君、臣、佐、使药这几大部分。

虽然见效慢,但是因为对人体几乎没有任何的副作用而备受养生人群的青睐。

大黄附子汤就是一种中药方剂,你对它了解吗?【处方】大黄6克附子9克(炮)细辛3克【功能主治】温中散寒,通便止痛。

主寒邪与积滞互结肠道,胁下或腰胯偏痛,便秘,手足不温,苔白,脉紧弦。

【用法用量】上三味,用水500毫升,煮取200毫升,分三次温服。

若强人煮取250毫升,分三次温服,每相隔约一小时。

【注意】方中附子、细辛温经散寒,大黄泻下通便。

三味合用,共成温经散寒,通便止痛之功。

【摘录】《金匮要略》卷上【别名】大黄附子细辛汤【处方】大黄3两,附子3枚(炮),细辛2两。

【功能主治】温阳散寒,通便止痛。

主阳虚寒结,腹痛便秘,胁下偏痛,发热,手足厥冷,舌苔白腻,脉紧弦。

现用于肋间神经痛,坐骨神经痛、肾结石、胆结石、慢性阑尾炎、胰腺炎、腹股疝等见上述证候者。

色疸者,身黄,额上微汗,小便利,大便黑,此因房事过伤,血蓄小腹而发黄,故小腹连腰下痛。

此方实能治偏痛,然不特偏痛而已,亦治寒疝、胸腹绞痛延及心胸腰部、阴囊焮肿、腹中时有水声、恶寒甚者。

【用法用量】大黄附子细辛汤(《金匮要略今释》卷三引《漫游杂记》)。

【各家论述】1.《金鉴》引张璐:大黄附子汤,为寒热互结,刚柔并济之和剂。

近世但知寒下一途,绝不知有温下一法。

盖暴感之热结而以寒下,久积之寒结亦可寒下乎?大黄附子汤用细辛佐附子,以攻胁下寒结,即兼大黄之寒以导之。

寒热合用,温攻兼施,此圣法昭然,不可思议者也。

【临床应用】1.腹痛:一男子,年五十余,腹痛数年。

余诊之,心下痞硬,腹中雷鸣,乃作半夏泻心汤饮之,未奏效。

一日,忽然大恶寒战栗,绞痛倍于常时,于是更作大黄附子汤饮之,痛顿止。

续服数日,病不再发。

【摘录】《金匮》卷上通过对这篇文章的阅读,相信大家对大黄附子汤的作用与功效已经有所了解了,也让我们为古人留下的财富感到惊叹。

试析大黄附子汤的作用机制与临床运用

试析大黄附子汤的作用机制与临床运用

试析大黄附子汤的作用机制与临床运用作者:李旋珠来源:《中国当代医药》2009年第03期[摘要] 对大黄附子汤的作用机制和临床运用进行了分析,认为其机制与下法较其他治法,具有更为广泛而快捷的宣通脏腑经络,调理气血阴阳等全身作用有关,也与大黄、附子等药物“无所不至”、“无坚不摧”的特性,以及配伍后的减毒增效有关。

根据中医的标本缓急理论,在疾病过程中,一旦出现或伴有“阴结”,即应考虑运用大黄附子汤。

归纳了该方的适应证、禁忌证、常用剂量、煎服法和不良反应等临床运用要点,附病案4则。

[关键词] 中医治法与方剂;大黄附子汤;下法;便秘[中图分类号] R289.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4-4721(2009)02(a)-032-03大黄附子汤是仲景治疗“胁下偏痛,发热,其脉弦紧,此寒也,当以温药下之”的名方。

临床用之得当,有立竿见影之效。

本文简要分析其作用机制与临床运用,以供参考。

1大黄附子汤的组成与配伍特点大黄附子汤由大黄、附子、细辛组成,方中大黄泄下通便,附子、细辛温阳散寒、止痛。

大黄和附子是该方的主药,同时也是该方的精妙所在,故仲景以之名方。

附子辛甘大热,入气分,兼入血分,其性善走,为通行十二经纯阳之要药。

大黄苦辛大寒,入血分,兼入气分,“迅速善走,直达下焦,深入血分,无坚不破,荡涤积垢,有犁庭扫穴,攘除奸凶之功”[1]。

大黄与附子配伍,寒热并用,气血并调,附子善走之性,可增强大黄的通腑泻下作用;大黄之苦辛大寒,可制附子之刚燥。

从而减毒增效,扩大或加强了单味药的疗效。

徐建东等[2]研究了大黄附子汤中诸药的不同组合及煎法对乌头碱含量的影响,发现大黄、附子合煎液与大黄、附子、细辛合煎液中乌头碱的含量相差不大,但均比附子煎煮液中乌头碱的含量下降45%左右;将大黄、附子或大黄、附子、细辛分别单煎后混匀,乌头碱的含量比附子煎煮液下降20%左右。

而附子、细辛无论单煎、合煎,对乌头碱含量的影响不大。

因而认为大黄能牵制附子的毒性,并指出:“这主要是因为乌头碱与大黄所含的鞣酸形成鞣酸型乌头碱所致”[2]。

【附子大黄汤:治疗慢性肾病尿毒症】

【附子大黄汤:治疗慢性肾病尿毒症】

【附子大黄汤:治疗慢性肾病尿毒症】附子大黄汤组成:制附子15克(先煎)、生大黄18克、益母草30克、炙黄芪45克、芒硝粉10克(冲服)。

服法:加开水久煎,每剂两煎,早晚分服,连服10天为一个疗程。

功效:温补脾肾,通腑降浊,利水泻毒。

主治:慢性肾病尿毒症,证属脾肾阳衰、水停毒盛者症见:畏寒肢冷,精神倦怠,恶心呕吐,纳呆腹胀,头晕乏力,大便溏薄,小便短少,面胫浮肿,CO2结合力降低,尿蛋白阳性,部分患者血压升高等等,舌淡苔白,脉多沉滑加减运用:刘氏临证之际,常根据患者的不同兼症而在原方基础上增味,如纳呆甚者,可加鸡内金、麦芽;腹胀明显者,可加木香、乌药;呕吐者,常加竹茹、旋覆花;恶寒发热者,可加连翘、麻黄;尿浊者,可加萆薢、白茅根;余沥不尽者,常加补骨脂、杜仲等;腰痛甚者,可加续断、狗脊、牛膝等等,疗效更佳。

28岁的宋女士在五年前的时候被确诊为慢性肾炎,当时尿常规检查的时候就有尿蛋白,而且还有肾性高血压,但她吃了一段时间降压药后就停药了,此后也没有及时入院检查,去年的时候,宋女士怀了身孕,但是六个月的时候胎死腹中。

等到今年来医院检查的时候,医生发现她的肌酐高达二千多,已经发展为尿毒症。

医生说,有慢性肾炎的人群,在血压等指标没有控制好的情况下,怀孕是非常危险的,这很容易引起流产,甚至是死胎,另外,对于孕妇本身,也有致命的危险。

虽然五年前就确诊为慢性肾炎,遗憾的是,宋女士却没有重视,一拖再拖,最终导致病情非常严重,像现在这种情况,只能进行血液透析。

第一,慢性肾病的早期,仅仅表现为尿蛋白阳性,但是这也是最容易忽视的阶段。

第二,肾性高血压,如果患者的肾功能出现异常,患者很快会出现严重的肾性高血压,这种血压难以控制,而不断升高的血压,又会进一步影响肾功能。

第三,尿量变化,是肾病的重要征兆,肾病早期,尿量会增多,这是肾脏代偿的结果,随着肾功能的恶化,尿量会不断减少,最终会是无尿。

第四,消化道症状,提示着终末期肾病,很多肾病的人群,消化道会有明显异常,比如口腔里有尿味,恶心呕吐,上消化道出血。

方剂歌诀详解——大黄附子汤

方剂歌诀详解——大黄附子汤

方剂歌诀详解——大黄附子汤大黄附子汤《金匮要略》金匮大黄附子汤,细辛散寒止痛良,冷积内结成实证,攻专温下妙非常。

【歌诀总括】大黄附子汤出自《金匮要略》,由大黄、附子和细辛组成,长于散寒止痛,用于治疗寒积里实证,为温下的代表方剂。

【歌诀详解】本方所治寒结里实证是由寒邪与积滞互结于肠腑所致。

寒积互结,腑气不通,故大便秘结;寒邪内阻,阳气被郁,失于温通,故腹痛,手足厥寒;阳郁化热,则见发热,这也是邪气实而正气不虚的表现。

故本方以温里散寒、攻下寒积为立法。

方中以附子配伍大黄共为君药。

大黄泻下力猛,但为苦寒之品,非寒积所宜;同时配伍附子,以附子大辛大热之性,制约大黄的寒性,变苦寒之品为温通之剂。

此处大黄的用法为“去性存用”。

同时配伍辛温的细辛,助附子温里散寒。

全方以祛邪为主,散寒攻下力专。

在使用时,可以通过调节煎煮时间以调控药效强度。

体质强盛的人,大黄的煎煮时间宜短;而体质稍弱的人,可增加大黄的煎煮时间,以缓和泻下之力。

【应用点睛】本方通腑止痛作用优异,可用于肠胃寒结所致便秘的治疗。

除此以外,对重症急性胰腺炎、肠梗阻等急腹症属于寒邪与积滞互结者也有很好的效果。

临床还将本方用于慢性肾衰竭、尿毒症的治疗。

肾功能下降使机体的代谢废物和多余的水分无法正常排除体外,从而形成对机体的损害。

本方可通过通导大便的方法,使体内氮质和多余水分得以排出。

该方法是目前尿毒症治疗中的重要手段之一,可资借鉴。

大黄附子汤《金匮要略》【组成】大黄三两(9g)附子炮,三枚(12g)细辛二两(3g)【用法】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分温三服。

若强人煮取二升半,分温三服。

服后如人行四五里,进一服(现代用法:水煎服)。

【功用】温里散寒,通便止痛。

【主治】寒积里实证。

腹痛便秘,胁下偏痛,发热,手足厥冷,舌苔白腻,脉弦紧。

【方解】本方证因寒邪与积滞互结于肠道所致。

寒为阴邪,其性收引,寒人于内;阳气失于温通,气血被阻,故见腹痛;寒邪阻于肠道,传导失职,故大便不通;寒邪凝聚于厥阴,则胁下偏痛;积滞留阻,气机被郁,故发热;阳气不能布达四肢,则手足厥逆;舌苔白腻,脉弦紧为寒实之征。

【大黄附子细辛汤】大黄附子汤

【大黄附子细辛汤】大黄附子汤

【大黄附子细辛汤】大黄附子汤[组成用法]大黄15~30g、附子20~50g、细辛5~10g。

水煎,分2~3次温服。

[方证]1.偏于一侧的身体疼痛,或绞痛,或掣痛,程度剧烈者。

2.或发热,或恶寒,或便秘,或局部发冷者。

3.脉或弦或紧。

[现代应用]1.以一侧躯体疼痛为特征的疾病,如肩关节周围炎、肋间神经痛(包括带状疱疹性疼痛)、胆囊炎、胆结石、胆道蛔虫病、泌尿系结石、阑尾炎、肠梗阻、腹股沟疝等疼痛剧烈、恶寒而便秘者多有应用本方的机会。

位于上部的偏头痛、三叉神经痛,位于下肢的脉管炎、坐骨神经痛以及生殖系统的急性睾丸炎、外伤性睾丸炎、附睾结核等出现明显肿痛时也可推广运用。

2.五官科的疾病如麦粒肿、角膜炎、结膜炎、龋齿疼痛、牙周脓肿、扁桃体炎、咽部脓肿等有“寒包火”征象者。

3.其他如心绞痛、慢性肾功能衰竭、腰椎间盘突出症、顽固性荨麻疹、过敏性紫癜、顽固性湿疹、药物过敏性皮炎、传染性湿疹样皮炎、细菌性痢疾。

[经验参考]疼痛性疾病是本方的应用重点,其中又以腹痛为常用。

《古方便览》载一男子,年五十余,腹痛数年。

先生诊之,心下痞硬,腹中雷鸣。

乃作半夏泻心汤上使饮之,未奏效。

一日,突然大恶寒战栗,而绞痛两三倍于常。

于是更作大黄附子汤,痛顿止,续服数日,病不再发。

赵守真治钟某,腹痛有年,理中四逆辈皆已服之,间或可止。

但痛发不常,每痛多为饮食寒冷所诱发。

诊见脉沉而弦紧,舌白润无苔,按其腹有微痛,痛时牵及腰胁,大便间日一次,少而不畅,小便如常。

此病乃阴寒凝聚,而前服理中辈无功者,仅驱寒而不逐积耳。

今两法并用,与大黄附子汤。

并告之:此为金匮成方,屡用有效,不可为外言所惑也。

后半年相晤,果两剂而差(《治验回忆录》)。

寒结腹胀也可用本方,如郑良怀治一患者,胸腹胀满,气促不能平卧,身热,大便五日来通,脉沉而弦紧。

沉则在里,弦紧为寒,该病应为阴寒凝结于内,阳气被阻于外,非温不能化其里寒,非下不能散其内结。

乃以大黄附子细辛汤治之。

处方:大黄[),附子,细辛。

大黄附子细辛汤的妙用

大黄附子细辛汤的妙用

大黄附子细辛汤的妙用 生大黄15,细辛10,制附片15,三副。 偏痛,不论左右,凡胸胁至腰,痛者宜用之。一切痛,不论内外,皆可用之。凡顽固偏僻兼挟之积,皆阴阳错杂,非常例所拘,附子与大黄为伍,所治皆非常之证。又用此方治腰脚拘急痛甚,两脚挛急不能起,昼夜呻吟,配合芍药甘草汤二三日,痛全安。又用此方治膝肿毒,鹤膝风,而左脐下拘急尤甚,按之则引左脚而痛,初用此方加甘草二三日,后用四逆散加良姜,牡蛎,刘寄奴而愈。此方治牙痛灵妙,并治一切痛,不论内外,莫不捷效。又有家传治牙痛方,即是此方加石膏,煎取汁,随漱随咽,顷刻笑颜。并屡用治面神经麻痹,三叉神经痛及脑血管意外,效亦甚佳。此方寒热并用,力峻效捷,所治皆非寻常之疾,乃《辅行诀五脏用药法要》辛咸除滞之剂也,其所治之偏痛,当为顽积所致也。《金匮要略》云:“胁下偏痛,发热,其脉紧弦,此寒也,以温药下之,宜大黄附子汤。”大黄虽为苦寒之品,但配伍附子、细辛辛散大热之品,则制其寒性存其走泄之性。三味协力,共成温散寒凝,苦辛通降之剂。寒实积滞所致的便秘,在非温不能散其寒、非下不能去其实的情况下,使用本方最为恰当。松原市中医院推拿按摩科赵东奇 1.临床以便秘腹痛,手足不温,苔白腻,脉弦紧为证治要点。 2.以本方加减治疗胆绞痛、胆囊术后综合征、慢性痢疾、尿毒症等属寒积者,常获良效。《成方便读》:“胁下偏痛,发热,其脉弦紧,此阴寒成聚,偏着一处,虽有发热,亦是阳气被郁所致。是以非温不能散其寒,非下不能去其积,故以附子、细辛之辛热善走者搜散之,而后大黄得以行其积也。”《金鉴》引张璐:大黄附子汤,为寒热互结,刚柔并济之和剂。近世但知寒下一途,绝不知有温下一法。盖暴感之热结而以寒下,久积之寒结亦可寒下乎?大黄附子汤用细辛佐附子,以攻胁下寒结,即兼大黄之寒以导之。寒热合用,温攻兼施,此圣法昭然,不可思议者也。《温病条辨》:附子温里通阳,细辛暖水脏而散寒湿之邪;肝胆无出路,故用大黄,借胃腑以为出路也。大黄之苦,合附子、细辛之辛,苦与辛合,能降能通,通则不痛也。周扬俊《金匮玉函二注》卷10:“此寒邪之在中、下二焦也。胁下属厥阴之部分,于此偏痛,必有所积,积而至于发热,其为实可知也。及视其脉不滑数而紧弦,洵为阴脉,果是阴邪结于阴位矣。且紧属痛,固因寒而痛;弦为实,亦因寒而实。故非下则实不去,非温则寒不开。然肝肾同一治也,厥阴之实,系少阴之寒而实,苟不大用附子之热,可独用大黄之寒乎?入细辛者,通少阴。 本文转载自http://blog.sina.com.cn/s/blog_a3d866ea0102v490.html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h a v e o b v i o u s l y i mp r o v e d . C o n c l u s i o n : T h e R h u b a r b a n d A c o n i t e D e c o c t i o n a d j u v a n t t h e r a p y wa s e f f e c t i v e i n t r e a t i n g c h r o n i c r e n a l f a i l u r e ,
[ Ab s t r a c t ] Ob j e c t i v e : T o a n a l y s i s t h e p h a r ma c o l o g i c a l a c t i o n a n d e ic f a c y o f r h u b a r b a c o n i t e d e c o c t i o n i n t r e a t i n g c h r o n i c r e n a l
BU N v a l u e i s l o we r t h a n t h e c o n t r o l ro g u p o b v i o u s l y ,t h e Cc r v a l u e s a r e s i g n i i f c a n t l y h i g h e r t h a n t h e c o n t r o l ro g u p , t h e t o t a l e ic f i e n c y
o f p a t i e n t s w i t h s e r u m c r e a t i n i n e( S C r ) , u r e a n i r t o g e n( B E R N )a n d t h e t o t a l e ic f i e n c y , c a l c u l a t e d c r e a t i n i n e c l e a r a n c e r a t e( C c r ) , a n d t h e n
为对照组和观察组 ,各 组均 3 0例 ,均采用常规治疗 ,此外观察组额外使用 大黄附子灌肠汤辅疗 ,经过 3个疗程治疗后 ,通过对比 两组 患者血肌 酐 ( S C r ) 、尿素氮 ( B U N)及总体有 效率,计算肌 酐清除率 ( C c r ) ,进而确定大黄附子汤是 否具增效作用 。结果 : 观察组 与对 照组相 比,观察组 S C r 、B N 值明显低于对照组 ,C U c r 值 明显高于对 照组 ,总体有效率也有 明显提 高。结论:治疗 厦 性’ 肾衰竭患者 时,大黄 附子汤辅助 治疗有 良好 的增效作用 ,可在临床治疗 中推广使用。 【 关键词 】 大黄 附子 汤;慢性 肾衰竭 ;灌肠
f a i l u r e . Me t h o d : 6 0 c a s e s we r e d i v i d e d i n t o t h e o b s e r v a t i o n g r o u p nd a c o n t r o l g r o u p , 3 0 f o r e a c h . Bo t h 2 g r o u p s we r e g i v e n t h e n o m a r l t r e a t me n t . T h e o b s e r v a t i o n g r o u p wa s g i v e n t h e r h u b a r b a c o n i t e d e c o c t i o n mo r e . Af t e r 3 c o u r s e s o f t r e a t me n t , b y c o mp a in r g t h e t wo g r o u p s
王 道 平
( 南京市江 宁区江宁街道铜井社 区卫生服务 中心 ,江苏
南京 ,2 1 1 1 6 2)
中图分类号 :R0 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 6 7 4 . 7 8 6 0( 2 0 1 3 )1 5 — 0 0 2 4 - 0 2
【 摘
要 】 目的: 分析讨论 大黄 附子 汤在治疗慢性 肾衰竭时的药学作用并评价疗效。方法:随机慢 性肾衰竭 患者 ( 共6 0 例)
2 4 . .
C l i n i c a l J o u r n a l o f C h i n e s e Me d i c i n e 2 0 1 3 V o 1 . ( 5 ) N o . 1 5
大 黄 附 子 汤 在 临 床 应 用 及 药 学 分 析
Cl i n i c a l a p p l i c a t i o n a n d p h a r ma c y a n a l y s i s o f t h e r h u b a r b a c o n i t e d e c o c t i o n
d e t e r mi n e wh e t h e r t h e r h u b a r b a c o n i t e d e c o c t i o n h a s s y n e r g i s m. Re s u l t s : T e o b s e r v a t i o n ro g u p c o mp a r e d wi t h c o n t r o l ro g u p , t h e S Cr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