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方心裁(30)大黄附子汤
《名方广用》:大黄附子汤 《伤寒论》

《名方广用》:大黄附子汤《伤寒论》【组成】大黄9g 附子9g 细辛6g【用法】水煎服【主治】1.寒积实证。
症见腹痛便秘、胁下偏痛、发热、手足厥逆,脉紧弦。
【方义体会】《金匮要略·腹满寒疝宿食篇》:“胁下偏痛,发热,其脉紧弦,此寒也,以温药下之,宜大黄附子汤”。
沉寒挟滞、阳气不运,故以温药通之;积滞肠胃,阻遏气机,故以泻药涤之。
胁下偏痛可谓大肠寒积所致;阳气衰弱,肠胃输转呆滞,陈腐积也。
所以附子发动阳气,温经散寒,细辛通闭散结,以祛寒凝,更以大黄,荡涤肠胃,泻下积滞。
仲景治寒邪深伏,常用附子与细辛相配,如治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附子、细辛与麻黄同用,温阳解表。
本方所治之寒积实证,非泻不能去,非温不能化,故以附子、细辛与大黄相配,温阳通下。
【临床应用】1、急性肠梗阻例:壬×,男,19岁.腹痛五天,面部一阵青一阵白,剧烈呕吐。
诊时腹痛,大声叫喊、翻滚,吐出粪水,气力全无.西医诊为急性肠梗阻.触其手足冰冷,脉沉紧.证属沉寒积滞,并发寒厥,余急疏川大黄15克.跗子15克,细辛6克,药煎好即服。
因其难以服下,嘱其与干饼之类并服,喂后二时许,腹痛更剧,其状甚苦,少时欲便,未及端来便盆已下一大滩水祥便及干粪十余块,便后腹痛遂止,身如软瘫。
调养数日,腹内渐适,而出院。
另例,余一学生在某县医院工作,来函述用上方救治某八十岁老翁患肠梗阻,亦一剂而通。
宋窦士材说:“保命之法,艾灸第一,丹药第三,附子第三”。
余有同感,景岳云:“附子,大黄为药中之良将”,余体验凡大症,危症,往往是此二味可收厥功。
2、治疗肠粘连例:于××,女,24岁。
曾患化脓性阑尾炎手术治疗,近来时常便秘,右侧腹痛,医院诊为“肠粘连”。
患者饮食不下,腑气不通。
诊其六脉皆沉,与“大黄附子汤”轻剂,令服二剂,服后,腹痛减,下矢气,再与“温脾汤”调治数剂,病愈。
3、治疗巨结肠症例:许××,男,52岁。
大黄附子汤

大黄附子汤大黄附子汤记载于《金匮要略方论》卷上,其组成为大黄9g、附子12g、细辛6g,具有温里散寒,通便止痛之功效,主治里寒积滞内结,阳气不运所致的寒积腹痛里实证,治宜温里散寒,通便止痛。
本方是治疗寒积里实证的代表方剂,现代常用于治疗急性阑尾炎、急性肠梗阻、胆绞痛、胆囊术后综合征、胰腺炎、肾结石、睾丸肿痛、坐骨神经痛等属胃肠寒积里实证者。
虽然配方的附子为君药,但抗菌、抗肾衰,治疗尿毒症、胆绞痛及胆囊术后综合征的主要药物仍是大黄,而附子、细辛在改善尿毒症、高血压、心力衰竭等方面可发挥积极作用。
大黄附子细辛汤大黄三两,炮附子三枚,细辛二两[1]。
大黄9g、附子12g、细辛6g[2]大黄9g、附子9g、细辛3g[3]温中散寒,通便止痛。
主治寒积里实证。
症见腹痛便秘,胁下偏痛,发热,畏寒肢冷,手足厥逆,舌苔白腻,脉弦紧。
[2][1]阳虚寒结,腹痛便秘,胁下偏痛,发热,手足厥冷,舌苔白腻,脉紧弦。
现用于肋间神经痛,坐骨神经痛、肾结石、胆结石、慢性阑尾炎、胰腺炎、腹股疝等见上述证候者。
色疸者,身黄,额上微汗,小便利,大便黑,此因房事过伤,血蓄小腹而发黄,故小腹连腰下痛。
此方实能治偏痛,然不特偏痛而已,亦治寒疝、胸腹绞痛延及心胸腰部、阴囊焮肿、腹中时有水声、恶寒甚者。
水煎,分三次服,服后如人行四、五里,再进一服。
功能温里散寒,通便止痛[1]。
上三味,用水500毫升,煮取200毫升,分三次温服。
若强人煮取250毫升,分三次温服,每相隔约一小时。
以水5升,煮取2升,分温3服。
若强人煮取2升半,分温3服。
服后如人行4-5里,进1服。
本方主治里寒积滞内结,阳气不运所致的寒积腹痛里实证,治宜温里散寒,通便止痛。
方中附子辛热,温阳祛寒;大黄荡涤肠胃,泻除积滞,共为君药。
细辛辛温宣通,除寒散结止痛,为佐药。
方中大黄虽属苦寒,但得附子、细辛之辛热,则苦寒之性被制,而泻下之功犹存。
这种配伍方法称为“去其性而存其用”。
3药合用,共奏温里散寒、通便止痛之功。
大黄附子汤《中医治法与方剂》

大黄附子汤《中医治法与方剂》大黄附子汤(《金匮要略》)【组成】大黄10g 制附子30g 细辛6g【用法】水煎,分3次服,1日量。
【主治】1.寒实积聚,胁下偏痛,恶寒肢冷,脉沉弦而紧。
2.寒积便秘。
【证析】胁下偏痛是本方主证,究其致痛之机,是由寒邪凝结使然。
寒主收引,其性凝敛,外寒相侵,经隧遇寒而挛急,气血遇寒而凝涩,聚于厥阴部位,阻滞不通,故胁下偏痛。
其余脉证是为寒的辨证依据。
综上,此证病在厥阴,病因属寒,病性属实,属于寒实积聚机理。
【病机】寒实积聚。
【治法】温通破结法。
【方义】寒邪凝聚,非温不能散其寒;因寒成聚,气血不通,非通不能破其结,故宜温通破结,缓其挛急,通其气血。
方用大黄入厥阴血分破其凝结,通其瘀阻;但大黄之性寒凉,显与病性不符,故用大辛大热的附子以温散寒邪,振奋心阳。
通过温阳散寒之功,使寒邪散则经脉舒,虽本身并无直接解痉作用,却可达到缓解经脉挛急目的;通过振奋心阳之功能够增强血运,虽然本身并无活血作用,却可增强大黄行血力量。
佐辛温而散的细辛,不仅协助附子温阳散寒,透邪达表,又能舒缓经脉而令阳气运行无阻,三药合用,能呈温散寒邪,解除挛急,疏通气血功效,俾寒邪散、经脉舒、气血通而疼痛止。
仲景诸方所用附子多为一枚,唯此方用至三枚,两倍于一般剂量。
推求师意,一则用此温散凝结之寒邪,一则与大黄合用去大黄苦寒之性而存大黄行滞破结之用,一药身兼两职,故非重用不为功。
若系寒热错杂,可减附子剂量,令其各自为政,并行不饽。
本方后世医家借治寒积便秘,亦有一定疗效。
此证或因外寒入里,或因素体阳虚,阳气不运,肠道传导无力,故便秘。
方用附子散其寒邪,振奋阳气;大黄去其积滞,通其壅阻,二药合用,是取附子温热之性以治寒,大黄泻下之用以去积。
佐细辛温散寒邪,辛通气机,药仅3味而温通破结之法已备,故对上述寒结便秘有效。
【应用】1.本方用途有二:①治寒积便秘。
②治痛证,疼痛以胁下、胸、腹偏于一側为主,但亦不必拘泥。
其他部位疼痛亦有宜于此者。
大黄附子汤

胁痛,腹痛(胆囊炎,胃炎)
二诊:服1剂后大便稍通但不畅,胁腹疼痛及
心烦有所减轻,3剂后大便顺畅,诸症基本消 失。停服汤药,以附子理中丸调理中焦善后。
腹痛,便秘(急性肠梗阻)
魏某某,女,82岁,腹部胀痛半月余,2011年10月28日初诊。 半月前,患者因冠心病心绞痛入住本院内科治疗,治疗期间, 患者小腹部阵发性胀满疼痛,呕吐,不排大便,不排气,经 外科会诊及彩超、X线等仪器检查诊为不完全性梗阻。因患 者年高体虚慢性病久,不宜手术,经禁食、胃肠减压及抗感 染等保守治疗,疗效不佳。诊见:困顿乏力,下腹部胀痛, 胀重于痛,口苦,口干渴,无恶寒发热,无汗,无排便、排 气,禁食,小便可,舌暗红,舌苔白腻,脉寸浮关弦细,尺 沉。腹诊:腹部压痛拒按,腹肌不紧张,叩击声音重浊,肠 鸣音消失。辨证为太阴少阴阳明合病,方拟大黄附子汤合厚 朴三物汤:炮附子15克,生大黄12克(后下),细辛8克, 厚朴30克,枳壳15克,枳实15克。2剂,日1剂,文火煎1小 时取汁300毫升,分三次胃管注入。
之功; 如体虚较甚,加党参、当归以益气养血。
【附注】
本方为温下法的代表方,又是治疗冷积便秘
实证的常用方。临床应用以腹痛便秘,手足 厥冷,苔白腻,脉弦紧为辨证要点。
美尼尔氏综合征
美尼尔氏综合征:齐某,女,40岁。素患美尼尔氏 综合征,时常发作。一周前,因感冒过劳,眩晕又 作,视物旋转,卧床不起,头身动则加剧,呕吐痰 涎,脐下2寸处胀痛,泻下清稀,纳呆,口干而欲 饮,舌淡,苔白厚粘腻,脉滑缓。以痰饮作眩而论, 拟《金匮》泽泻汤合二陈汤加味,治之未效。再诊 舌象,参以脐下痛证,悟此为阳虚寒实,积聚于里 而胀痛,三焦痞塞,清阳不升,浊阴不降而致眩晕。 改投大黄附子汤加味:附子8g,大黄10g,细辛、 人参各6g,2剂。药后轻泻一次,眩晕和胀痛已减 大半;再2剂,诸证悉除。
大黄附子汤:温中散寒,导滞,治胁痛、胃痛等寒实证!

大黄附子汤:温中散寒,导滞,治胁痛、胃痛等寒实证!经方学苑推荐搜索大黄附子汤朱进忠经方大黄附子汤的临床应用作者/朱进忠大黄附子汤是汉·张仲景所著《金匮要略》中的一个方剂,方由大黄三两、附子三枚、细辛二两三味组成。
用于“胁下偏痛,发热,其脉弦紧。
”后人据其义用于“寒积腹痛便秘,胁下或腰胯偏痛、发热,手足厥逆,脉沉弦而紧。
”笔者试用于寒实结滞的腹痛、胁痛、蛔厥等颇获良效,特介绍如下。
方义分析及加减方中附子辛热,温里散寒;细辛辛温宣通,散寒止痛,协附子,使寒邪宜散,大黄苦寒,荡涤积结,协附子、细辛破结滞之寒邪;三药合用,共奏温中散寒,通下止痛。
若寒甚者,加川椒;胃脘满痛或拒按者,加枳实、厚朴,其效更佳。
临床应用—、胃脘痛胃脘痛有虚、实、寒、热之别。
寒实者,有偏表、偏里之分,若偏里脉沉者,九痛丸堪称有效;偏表而脉弦紧者,大黄附子汤用之较佳。
(编者按:个人理解,表里之分即脏腑之别)急性胰腺炎或慢性胰腺炎,近人多拘于辨病辨证相结合之说,频用寒下,而置寒实者于不顾,致使久治不效。
病例:郑XX,男,28岁。
胃脘疼痛,发热,反复发作三年,近三个月来加剧,某院诊为慢性胰腺炎,急性发作,予中药清胰汤、复方大柴胡汤及西药等治疗三个多月,疼痛不但不减,反日渐加重。
查其疼痛至甚,弯腰,辗转不安,有时用头碰墙以减轻痛苦,腹胀拒按,发热,舌苔薄白,指微冷,脉弦而紧。
综其脉证,诊为寒实结滞,内外俱急之重症,急予温中散寒,通里止痛,大黄附子汤加味。
附子9克,细辛3克,大黄3克,枳实9克,厚朴10克。
昼夜兼进两剂,次晨来诊云:痛减七八。
效不更方,继服10剂,诸证基本消失,但二十多天后,因吃冷食又复发,继服15剂而愈。
二、蛔厥蛔虫腹痛,仲景主用乌梅丸、甘草粉蜜汤,后人多祟之。
近人亦多用其法治疗胆道蛔虫症,并取得了一定疗效。
但有一部分医者,仅仅拘于此法,不研究中医之理法方药,对寒邪郁结较甚者,仍施上法,致使本病一误再误。
病例:何XX,女,68岁。
《金匮要略》中大黄附子汤治疗腹痛效果非常...

《金匮要略》中大黄附子汤治疗腹痛效果非常...
《金匮要略》中大黄附子汤治疗腹痛效果非常好,今天给大家分享一下。
前几天遇到一个病人,因为吃一种口服液引起右侧小腹疼痛,去诊所输液后不效,转求中医治疗。
病人恶寒汗出,小腹疼痛拒按,脉沉紧。
予大黄附子汤。
病人于晚十九点左右服药,服药后恶寒汗出消失,腹痛消失,但三十分钟左右出现呕吐,将药吐出。
继服一剂,仍三十分钟后吐出。
后未再服药,病人仍感觉胃中不适,但渐渐入睡。
至次日早五点半,病人醒来,排小便一次,喝温水三杯,胃气已和。
这个病例有三点启示:
1 大黄附子汤治疗腹痛效果好,而且发挥作用很快。
2 用大黄附子汤治疗腹痛,不一定要排出大便才有效。
3 病人腹痛消失后,胃气不和,出现呕吐,这时不宜继续服药,可待胃气自和。
大黄附子汤

目录1. 拼音2. 英文参考3. 《金匮要略》卷上:大黄附子汤1. 处方2. 功能主治3. 用法用量4. 注意5. 摘录4. 《金匮》卷上1. 方名2. 别名3. 组成4. 功效5. 主治6. 用法用量7. 临床应用8. 各家论述9. 附注5. 相关文献[返回]拼音dà huáng fù zǐ tāng[返回]英文参考Dahuang Fuzi Tang[返回]《金匮要略》卷上:大黄附子汤处方大黄6克附子9克(炮)细辛3克功能主治温中散寒,通便止痛。
主寒邪与积滞互结肠道,胁下或腰胯偏痛,便秘,手足不温,苔白,脉紧弦。
用法用量上三味,用水500毫升,煮取200毫升,分三次温服。
若强人煮取250毫升,分三次温服,每相隔约一小时。
注意方中附子、细辛温经散寒,大黄泻下通便。
三味合用,共成温经散寒,通便止痛之功。
摘录《金匮要略》卷上[返回]《金匮》卷上方名大黄附子汤别名大黄附子细辛汤组成大黄3两,附子3枚(炮),细辛2两。
功效温阳散寒,通便止痛。
主治阳虚寒结,腹痛便秘,胁下偏痛,发热,手足厥冷,舌苔白腻,脉紧弦。
现用于肋间神经痛,坐骨神经痛、肾结石、胆结石、慢性阑尾炎、胰腺炎、腹股疝等见上述证候者。
色疸者,身黄,额上微汗,小便利,大便黑,此因房事过伤,血蓄小腹而发黄,故小腹连腰下痛。
此方实能治偏痛,然不特偏痛而已,亦治寒疝、胸腹绞痛延及心胸腰部、阴囊焮肿、腹中时有水声、恶寒甚者。
用法用量以水5升,煮取2升,分温3服。
若强人煮取2升半,分温3服。
服后如人行4-5里,进1服。
临床应用1.腹痛:一男子,年五十余,腹痛数年。
余诊之,心下痞硬,腹中雷鸣,乃作半夏泻心汤饮之,未奏效。
一日,忽然大恶寒战慄,绞痛倍于常时,于是更作大黄附子汤饮之,痛顿止。
续服数日,病不再发。
2.肋间神经痛:71岁男子,主诉右侧胸痛剧烈来院就诊,面色不华,贫血貌,足活动受限,行走不便。
脉洪大,舌润无苔,腹力中等,略微柔软,腹直肌挛急,便4-5日一次。
大黄附子汤

主治:寒积里实证
便秘腹痛,胁下偏痛,发热,畏 寒肢冷,舌苔白腻,脉弦紧。
病机:寒积内结,阳气不运
功பைடு நூலகம்:温里散寒,攻下寒积
方解
君:附子(三枚)12g——辛热,温里助阳,散寒止痛 臣:大黄(三两)9g——苦寒,通便攻下,荡涤积滞
二者合用,附子用量大于大黄,大黄性虽苦寒,得大量附子之 辛热,则寒性得减,而泻下之功犹存,共成温下之剂
佐:细辛(二两)3g——散寒,与附子相配可助温里散寒之功 注:附子用量应大于大黄
配伍 特点
寒凉泻下与辛热助阳并用, 乃“温下”法之基本配伍 本方为温下法得基础方; 治疗寒积里实证的代表方
附方
三物备急丸
主治:寒实腹痛 卒然心腹胀痛,痛如锥刺,气急口噤,大便不通。
组成:君:巴豆(一两)——辛热峻下寒积 臣:干姜(一两)——温中祛寒 佐:大黄(一两)——荡涤积滞,其苦寒既为辛热 所制,又制巴豆之毒
功用:功逐寒积
配伍 特点
辛热峻下与苦寒泻下合法,相反相成 《本草纲目》言巴豆得大黄则“泻下反缓” 本方为治疗寒实冷积急证之代表方
使用注意
方后云“当腹中鸣,即吐下便差” 若药后不下,或下之不快,可服热粥以助药力 若药后下甚,可服冷粥以止泻
感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经方心裁(30)大黄附子汤
大黄附子汤
【原文】
胁下偏痛,发热,其脉紧弦,此寒也,以温药下之,宜大黄附子汤。
《金匮要略·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治第十》
【组成与用法】
大黄三两附子三枚,炮细辛二两
上三味,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分温三服,若强人,煮取二升半,分温三服,服后如人行四、五里,进一服。
【功效】温阳散寒,泻结行滞。
【医案】
1.慢性盆腔炎
初诊:2005年5月30日。
刘某,35岁,下腹疼痛不能入睡已10余天,经静脉滴注先锋6加替硝唑连续7天无效,带下量多,色淡黄,无异味,伴恶心呕吐,纳呆,寐欠安,尿频,大便正常。
平素月经周期基本规则,经量正常,经色鲜红,无夹块,末次月经5月11日来潮。
生育史:1-0-3-1,放置宫内节育环。
B超检查无明显异常。
舌质红,苔白腻,脉细。
妇科检查:外阴无殊,阴道畅,宫颈轻度炎症,子宫后位,正常大小,质地中等,活动,压痛明显,两侧附件压痛明显。
西医诊断:(1)慢性子宫颈炎。
(2)慢性盆腔炎。
治法:温中导下,清热行气。
方剂:大黄附子汤合厚朴七物汤、金铃子散(《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加减。
制大黄6g 细辛4g 桂枝5g 川朴10g 枳壳10g 甘草
5g 延胡索10g 川楝子10g 红藤15g 败酱草15g,3剂。
二诊:2005年6月2日。
下腹胀痛减轻,局限于左少腹,疼痛时间缩短,可以入睡,恶心呕吐消失,纳可,大便未变软。
舌淡红,苔薄白,根腻,脉细。
治法:清热温脾,通腑导滞。
方剂:薏苡附子败酱散合大黄牡丹汤、金铃子散(《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加味。
薏苡仁30g 淡附片6g 败酱草20g 制大黄12g 丹皮10g 桃仁12g 冬瓜仁30g 玄明粉(冲)10g 红藤30g 延胡索10g 川楝子10g 枳壳10g,7剂。
三诊:2005年6月4日。
下腹疼痛基本消除,大便仍难。
舌淡红,苔腻渐退,脉细。
薏苡仁20g 淡附片5g 败酱草20g 制大黄12g 丹皮10g 桃仁10g 冬瓜仁30g 玄明粉(冲)10g 延胡索10g 菝葜20g 红藤30g 川朴10g,3剂。
四诊:2005年6月7日。
末次月经6月7日来潮,经量中等,无不适,纳可,大便稍结。
舌淡红,苔薄白,脉细。
治法:疏调气机,清理湿热。
方剂:四逆清带汤加味。
柴胡10g 枳壳10g 白芍10g 败酱草10g 红藤15g 椿根皮15g 半枝莲15g 土茯苓15g 蒲公英15g 大蓟15g 小蓟15g 萆薢15g 制大黄9g 菝葜20g 生甘草6g,6剂。
2.慢性盆腔炎
初诊:2006年5月27日。
黄某,42岁,腰部酸痛一年多,反复发作,每晚脐部以下至两腿烧灼难耐,不耐被褥已经一年,面色苍白少华,月经周期基本规则,经量不多,经色紫暗,经前乳房及小腹发胀,经期小腹隐痛,带下量多,寐不安,潮热出汗,纳可,小便正常,大便疏秘,甚至7天一行。
末次月经5月10日来潮。
生育史:2-0-3-2。
舌淡红,苔薄白,脉细。
妇科检查:外阴无殊,阴道通畅,宫颈中度炎症,子宫后位,偏大,质地中等,活动,压痛,两侧附件压痛,两侧子宫骶骨韧带触痛。
西医诊断:(1)慢性盆腔炎。
(2)慢性子宫颈炎。
治法:温清攻下。
方剂:大黄附子汤合大黄牡丹汤加味。
炙大黄9g 细辛5g 淡附片6g 丹皮9g 桃仁10g 冬瓜仁30g 玄明粉(冲)5g 红藤15g 蒲公英15g 野荞麦根20g,3剂。
二诊:2006年5月30日。
进药一剂,脐部以下至两脚烧灼
感消除,能和被而睡,服药期间大便已解2次,寐已安,腰痛减轻,舌脉如上。
中药守上方加金狗脊10g,4剂。
三诊:2006年6月7日。
月经5月31日来潮,经色先暗后红,经量不多,3天净,无腹痛,下腹及两脚烧灼感未再发生,寐安,腰痛,舌脉如上。
中药守上方加续断12g、生黄芪12g,7剂。
【按语】
大黄附子汤是方剂学中一张温下的代表方,张锡纯称此方为“开结良方”。
方中大黄与附子、细辛同用,存其泻下之功而消其寒性,故可治疗内寒而有积结者。
案1为慢性盆腔炎,下腹疼痛经治无效,这在慢性盆腔炎的治疗中是屡见不鲜的。
慢性盆腔炎常人总归之于湿热或细菌感染,长期使用清热解毒以及抗生素治疗,经常出现湿热折而未消,寒湿渐由内起的被动局面,若此时再一味使用清热解毒的方剂,或者抗生素治疗,非但疗效不佳,反使阳气一挫再挫,疾病越发缠绵难愈。
此刻当改弦易辙,变用温下的方剂治疗,常常疗效非同凡响。
此案表现如《素问·玉机真藏论》所云“少腹冤热而痛,出白”。
虽下腹疼痛,但大便正常,且带多色黄,恶心呕吐,苔白腻脉细,为湿热内结向寒湿内结转化,故当用温下寒湿为主,清化湿热为辅。
厚朴七物汤虽是一张治疗里有实热兼有气滞,表症未罢的方剂,
而大黄与桂枝相伍,其实也构成了一张温下行气的方剂。
大黄附子汤与厚朴七物汤组合,则更成温下行气之良方。
在厚朴七物汤中,桂枝原为解表药,与大黄、细辛并用,即具大黄附子汤意,这就是案中未再搬用附子的原因。
一诊之后,下腹疼痛减,呕恶消,纳增,苔转薄白,此为寒湿逐渐消融之象,再用清热温脾,通腑导滞的薏苡附子败酱散合大黄牡丹汤治疗,最后以疏调气机,清理湿热的四逆散加味收功。
案2同样为慢性盆腔炎。
《灵枢·百病始生》有邪“著于伏冲之脉(伏冲解释有二:《类经》认为“即冲脉之在脊者,以其最深,故曰伏冲。
”一说“伏”为“太”之古体字,故“伏冲”即“太冲”。
)者,揣之应手而动,发手则热气下于两股,如汤沃之状”。
该案病在冲脉,故症见腰痛及脐部以下至两脚烧灼感,均合两意。
由于患者病史已久,面色苍白,大便疏秘,舌淡红,苔薄白,脉细,证属积寒之沉疴,有久而化热之象,故以大黄附子汤温通陈积,以大黄牡丹汤加红藤、蒲公英、野荞麦根通下泻湿热。
一剂大便去而怪热蠲,夜寐安,三剂腰痛减轻。
野荞麦根味甘、涩、微苦,性凉,具有清热解毒、活血散瘀、祛风湿的作用。
《本草从新》称为“开金锁”,用它治疗“手足不遂,筋骨疼痛”,此药在温州又称为“花麦肾”,以其具有益肾作用命名,故方中用野荞麦根者,既可清热解毒,又可补虚益肾,以久病及肾也。
慢性盆腔炎是一个病程十分长且难以彻底根治的疾病,本书
所举的有关慢性盆腔炎的医案,大多是针对其特征性的腹痛、腹胀等临床症状来加以表述的,以症状的减轻或者消失,代表该病的减轻或者好转。
诚然,慢性盆腔炎绝非一方几剂能够治愈,但是经方对于该病某些主要症状的改善或消失,具有良好的作用,这是不能忽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