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黄附子汤

合集下载

大黄附子汤治疗寒性便秘以及急性阑尾炎、急性肠梗阻、胰腺炎、胆囊炎、胆囊术后综合征

大黄附子汤治疗寒性便秘以及急性阑尾炎、急性肠梗阻、胰腺炎、胆囊炎、胆囊术后综合征

大黄附子汤治疗寒性便秘以及急性阑尾炎、急性肠梗阻、胰腺
炎、胆囊炎、胆囊术后综合征
《金匮要略》大黄附子汤组成:大黄9 制附子15 细辛5 功能:肋痛、肋骨两侧或者一侧有痛感,发热,手脚厥冷,肠道排便困难、多日不排,或者排便无力。

用于治疗寒性便秘以及急性阑尾炎、急性肠梗阻、胰腺炎、胆囊炎、胆囊术后综合征等属寒积里实证。

适用该方的特征:怕冷是总有的,手脚冰凉、但发热是忽然的发热。

多日不排便,或者排不出来,如果吃泻下的药,反而腹泻严重。

腹胀、肋痛。

《名方广用》:大黄附子汤 《伤寒论》

《名方广用》:大黄附子汤 《伤寒论》

《名方广用》:大黄附子汤《伤寒论》【组成】大黄9g 附子9g 细辛6g【用法】水煎服【主治】1.寒积实证。

症见腹痛便秘、胁下偏痛、发热、手足厥逆,脉紧弦。

【方义体会】《金匮要略·腹满寒疝宿食篇》:“胁下偏痛,发热,其脉紧弦,此寒也,以温药下之,宜大黄附子汤”。

沉寒挟滞、阳气不运,故以温药通之;积滞肠胃,阻遏气机,故以泻药涤之。

胁下偏痛可谓大肠寒积所致;阳气衰弱,肠胃输转呆滞,陈腐积也。

所以附子发动阳气,温经散寒,细辛通闭散结,以祛寒凝,更以大黄,荡涤肠胃,泻下积滞。

仲景治寒邪深伏,常用附子与细辛相配,如治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附子、细辛与麻黄同用,温阳解表。

本方所治之寒积实证,非泻不能去,非温不能化,故以附子、细辛与大黄相配,温阳通下。

【临床应用】1、急性肠梗阻例:壬×,男,19岁.腹痛五天,面部一阵青一阵白,剧烈呕吐。

诊时腹痛,大声叫喊、翻滚,吐出粪水,气力全无.西医诊为急性肠梗阻.触其手足冰冷,脉沉紧.证属沉寒积滞,并发寒厥,余急疏川大黄15克.跗子15克,细辛6克,药煎好即服。

因其难以服下,嘱其与干饼之类并服,喂后二时许,腹痛更剧,其状甚苦,少时欲便,未及端来便盆已下一大滩水祥便及干粪十余块,便后腹痛遂止,身如软瘫。

调养数日,腹内渐适,而出院。

另例,余一学生在某县医院工作,来函述用上方救治某八十岁老翁患肠梗阻,亦一剂而通。

宋窦士材说:“保命之法,艾灸第一,丹药第三,附子第三”。

余有同感,景岳云:“附子,大黄为药中之良将”,余体验凡大症,危症,往往是此二味可收厥功。

2、治疗肠粘连例:于××,女,24岁。

曾患化脓性阑尾炎手术治疗,近来时常便秘,右侧腹痛,医院诊为“肠粘连”。

患者饮食不下,腑气不通。

诊其六脉皆沉,与“大黄附子汤”轻剂,令服二剂,服后,腹痛减,下矢气,再与“温脾汤”调治数剂,病愈。

3、治疗巨结肠症例:许××,男,52岁。

大黄附子汤

大黄附子汤

大黄附子汤大黄附子汤记载于《金匮要略方论》卷上,其组成为大黄9g、附子12g、细辛6g,具有温里散寒,通便止痛之功效,主治里寒积滞内结,阳气不运所致的寒积腹痛里实证,治宜温里散寒,通便止痛。

本方是治疗寒积里实证的代表方剂,现代常用于治疗急性阑尾炎、急性肠梗阻、胆绞痛、胆囊术后综合征、胰腺炎、肾结石、睾丸肿痛、坐骨神经痛等属胃肠寒积里实证者。

虽然配方的附子为君药,但抗菌、抗肾衰,治疗尿毒症、胆绞痛及胆囊术后综合征的主要药物仍是大黄,而附子、细辛在改善尿毒症、高血压、心力衰竭等方面可发挥积极作用。

大黄附子细辛汤大黄三两,炮附子三枚,细辛二两[1]。

大黄9g、附子12g、细辛6g[2]大黄9g、附子9g、细辛3g[3]温中散寒,通便止痛。

主治寒积里实证。

症见腹痛便秘,胁下偏痛,发热,畏寒肢冷,手足厥逆,舌苔白腻,脉弦紧。

[2][1]阳虚寒结,腹痛便秘,胁下偏痛,发热,手足厥冷,舌苔白腻,脉紧弦。

现用于肋间神经痛,坐骨神经痛、肾结石、胆结石、慢性阑尾炎、胰腺炎、腹股疝等见上述证候者。

色疸者,身黄,额上微汗,小便利,大便黑,此因房事过伤,血蓄小腹而发黄,故小腹连腰下痛。

此方实能治偏痛,然不特偏痛而已,亦治寒疝、胸腹绞痛延及心胸腰部、阴囊焮肿、腹中时有水声、恶寒甚者。

水煎,分三次服,服后如人行四、五里,再进一服。

功能温里散寒,通便止痛[1]。

上三味,用水500毫升,煮取200毫升,分三次温服。

若强人煮取250毫升,分三次温服,每相隔约一小时。

以水5升,煮取2升,分温3服。

若强人煮取2升半,分温3服。

服后如人行4-5里,进1服。

本方主治里寒积滞内结,阳气不运所致的寒积腹痛里实证,治宜温里散寒,通便止痛。

方中附子辛热,温阳祛寒;大黄荡涤肠胃,泻除积滞,共为君药。

细辛辛温宣通,除寒散结止痛,为佐药。

方中大黄虽属苦寒,但得附子、细辛之辛热,则苦寒之性被制,而泻下之功犹存。

这种配伍方法称为“去其性而存其用”。

3药合用,共奏温里散寒、通便止痛之功。

大黄附子汤《中医治法与方剂》

大黄附子汤《中医治法与方剂》

大黄附子汤《中医治法与方剂》大黄附子汤(《金匮要略》)【组成】大黄10g 制附子30g 细辛6g【用法】水煎,分3次服,1日量。

【主治】1.寒实积聚,胁下偏痛,恶寒肢冷,脉沉弦而紧。

2.寒积便秘。

【证析】胁下偏痛是本方主证,究其致痛之机,是由寒邪凝结使然。

寒主收引,其性凝敛,外寒相侵,经隧遇寒而挛急,气血遇寒而凝涩,聚于厥阴部位,阻滞不通,故胁下偏痛。

其余脉证是为寒的辨证依据。

综上,此证病在厥阴,病因属寒,病性属实,属于寒实积聚机理。

【病机】寒实积聚。

【治法】温通破结法。

【方义】寒邪凝聚,非温不能散其寒;因寒成聚,气血不通,非通不能破其结,故宜温通破结,缓其挛急,通其气血。

方用大黄入厥阴血分破其凝结,通其瘀阻;但大黄之性寒凉,显与病性不符,故用大辛大热的附子以温散寒邪,振奋心阳。

通过温阳散寒之功,使寒邪散则经脉舒,虽本身并无直接解痉作用,却可达到缓解经脉挛急目的;通过振奋心阳之功能够增强血运,虽然本身并无活血作用,却可增强大黄行血力量。

佐辛温而散的细辛,不仅协助附子温阳散寒,透邪达表,又能舒缓经脉而令阳气运行无阻,三药合用,能呈温散寒邪,解除挛急,疏通气血功效,俾寒邪散、经脉舒、气血通而疼痛止。

仲景诸方所用附子多为一枚,唯此方用至三枚,两倍于一般剂量。

推求师意,一则用此温散凝结之寒邪,一则与大黄合用去大黄苦寒之性而存大黄行滞破结之用,一药身兼两职,故非重用不为功。

若系寒热错杂,可减附子剂量,令其各自为政,并行不饽。

本方后世医家借治寒积便秘,亦有一定疗效。

此证或因外寒入里,或因素体阳虚,阳气不运,肠道传导无力,故便秘。

方用附子散其寒邪,振奋阳气;大黄去其积滞,通其壅阻,二药合用,是取附子温热之性以治寒,大黄泻下之用以去积。

佐细辛温散寒邪,辛通气机,药仅3味而温通破结之法已备,故对上述寒结便秘有效。

【应用】1.本方用途有二:①治寒积便秘。

②治痛证,疼痛以胁下、胸、腹偏于一側为主,但亦不必拘泥。

其他部位疼痛亦有宜于此者。

大黄附子汤

大黄附子汤

胁痛,腹痛(胆囊炎,胃炎)
二诊:服1剂后大便稍通但不畅,胁腹疼痛及
心烦有所减轻,3剂后大便顺畅,诸症基本消 失。停服汤药,以附子理中丸调理中焦善后。
腹痛,便秘(急性肠梗阻)
魏某某,女,82岁,腹部胀痛半月余,2011年10月28日初诊。 半月前,患者因冠心病心绞痛入住本院内科治疗,治疗期间, 患者小腹部阵发性胀满疼痛,呕吐,不排大便,不排气,经 外科会诊及彩超、X线等仪器检查诊为不完全性梗阻。因患 者年高体虚慢性病久,不宜手术,经禁食、胃肠减压及抗感 染等保守治疗,疗效不佳。诊见:困顿乏力,下腹部胀痛, 胀重于痛,口苦,口干渴,无恶寒发热,无汗,无排便、排 气,禁食,小便可,舌暗红,舌苔白腻,脉寸浮关弦细,尺 沉。腹诊:腹部压痛拒按,腹肌不紧张,叩击声音重浊,肠 鸣音消失。辨证为太阴少阴阳明合病,方拟大黄附子汤合厚 朴三物汤:炮附子15克,生大黄12克(后下),细辛8克, 厚朴30克,枳壳15克,枳实15克。2剂,日1剂,文火煎1小 时取汁300毫升,分三次胃管注入。
之功; 如体虚较甚,加党参、当归以益气养血。
【附注】
本方为温下法的代表方,又是治疗冷积便秘
实证的常用方。临床应用以腹痛便秘,手足 厥冷,苔白腻,脉弦紧为辨证要点。
美尼尔氏综合征
美尼尔氏综合征:齐某,女,40岁。素患美尼尔氏 综合征,时常发作。一周前,因感冒过劳,眩晕又 作,视物旋转,卧床不起,头身动则加剧,呕吐痰 涎,脐下2寸处胀痛,泻下清稀,纳呆,口干而欲 饮,舌淡,苔白厚粘腻,脉滑缓。以痰饮作眩而论, 拟《金匮》泽泻汤合二陈汤加味,治之未效。再诊 舌象,参以脐下痛证,悟此为阳虚寒实,积聚于里 而胀痛,三焦痞塞,清阳不升,浊阴不降而致眩晕。 改投大黄附子汤加味:附子8g,大黄10g,细辛、 人参各6g,2剂。药后轻泻一次,眩晕和胀痛已减 大半;再2剂,诸证悉除。

大黄附子汤

大黄附子汤

大黄附子汤《金匮要略》大黄附子汤组成:大黄9 制附子15 细辛5 功能:肋痛、肋骨两侧或者一侧有痛感,发热,手脚厥冷,肠道排便困难、多日不排,或者排便无力。

用于治疗寒性便秘以及急性阑尾炎、急性肠梗阻、胰腺炎、胆囊炎、胆囊术后综合征等属寒积里实证。

适用该方的特征:怕冷是总有的,手脚冰凉、但发热是忽然的发热。

多日不排便,或者排不出来,如果吃泻下的药,反而腹泻严重。

腹胀、肋痛。

大黄附子汤的加减方:1、便秘腹胀:多日不排便、脸上有疙瘩、腹胀难受、大便没有便意、腹痛。

喜欢用手捂肚腹。

属于寒实证。

用大黄附子汤加减方:大黄12 制附子15 细辛5 厚朴25 木香10枳实30党参15 当归10 这是一付的量,一付熬出两袋,早晚各一袋。

大黄附子汤的加减方:1、痢疾、腹痛遇寒加重:白色痢疾、腹痛严重、排便后总有没有排尽的感觉、怕冷、舌苔白腻、脉弦紧。

属于寒湿有滞。

用大黄附子汤加减方:制大黄9 制附子10党参9干姜6细辛3马齿苋30白芍25甘草6. 这是一付的量,一付熬出两袋,早晚各一袋。

大黄附子汤的加减方:1、急性胰腺炎:胃脘疼痛、痛透腰背、舌苔黄白腻而黄、胃脘痛而拒按、脉弦紧而数以前有过怕冷腹泻经历,因饮食不节而发作。

属于寒实凝结而化热。

用大黄附子汤加减:大黄6制附子12细辛4枳实10厚朴10. 这是一付的量,一付熬出两袋,早中晚各一袋。

小福利:两耳灼热症状:两耳突然灼热、心烦急躁、偶尔感觉身体突然发热。

分析:肾开窍在耳,耳朵发热,为肾经虚热方法:清热、滋阴潜阳。

用三物黄芩汤加味生地30 黄芩15 苦参9 丹皮10 生龙骨10 生牡蛎30这是一付的量,一付熬出两袋,早晚各一袋。

大黄附子汤:温中散寒,导滞,治胁痛、胃痛等寒实证!

大黄附子汤:温中散寒,导滞,治胁痛、胃痛等寒实证!

大黄附子汤:温中散寒,导滞,治胁痛、胃痛等寒实证!经方学苑推荐搜索大黄附子汤朱进忠经方大黄附子汤的临床应用作者/朱进忠大黄附子汤是汉·张仲景所著《金匮要略》中的一个方剂,方由大黄三两、附子三枚、细辛二两三味组成。

用于“胁下偏痛,发热,其脉弦紧。

”后人据其义用于“寒积腹痛便秘,胁下或腰胯偏痛、发热,手足厥逆,脉沉弦而紧。

”笔者试用于寒实结滞的腹痛、胁痛、蛔厥等颇获良效,特介绍如下。

方义分析及加减方中附子辛热,温里散寒;细辛辛温宣通,散寒止痛,协附子,使寒邪宜散,大黄苦寒,荡涤积结,协附子、细辛破结滞之寒邪;三药合用,共奏温中散寒,通下止痛。

若寒甚者,加川椒;胃脘满痛或拒按者,加枳实、厚朴,其效更佳。

临床应用—、胃脘痛胃脘痛有虚、实、寒、热之别。

寒实者,有偏表、偏里之分,若偏里脉沉者,九痛丸堪称有效;偏表而脉弦紧者,大黄附子汤用之较佳。

(编者按:个人理解,表里之分即脏腑之别)急性胰腺炎或慢性胰腺炎,近人多拘于辨病辨证相结合之说,频用寒下,而置寒实者于不顾,致使久治不效。

病例:郑XX,男,28岁。

胃脘疼痛,发热,反复发作三年,近三个月来加剧,某院诊为慢性胰腺炎,急性发作,予中药清胰汤、复方大柴胡汤及西药等治疗三个多月,疼痛不但不减,反日渐加重。

查其疼痛至甚,弯腰,辗转不安,有时用头碰墙以减轻痛苦,腹胀拒按,发热,舌苔薄白,指微冷,脉弦而紧。

综其脉证,诊为寒实结滞,内外俱急之重症,急予温中散寒,通里止痛,大黄附子汤加味。

附子9克,细辛3克,大黄3克,枳实9克,厚朴10克。

昼夜兼进两剂,次晨来诊云:痛减七八。

效不更方,继服10剂,诸证基本消失,但二十多天后,因吃冷食又复发,继服15剂而愈。

二、蛔厥蛔虫腹痛,仲景主用乌梅丸、甘草粉蜜汤,后人多祟之。

近人亦多用其法治疗胆道蛔虫症,并取得了一定疗效。

但有一部分医者,仅仅拘于此法,不研究中医之理法方药,对寒邪郁结较甚者,仍施上法,致使本病一误再误。

病例:何XX,女,68岁。

矿产

矿产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编写内容要求及审查大纲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编写内容要求及《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审查大纲一、概述
㈠矿区位置、隶属关系和企业性质。

如为改扩建矿山, 应说明矿山现状、
特点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㈡编制依据
(1简述项目前期工作进展情况及与有关方面对项目的意向性协议情况。

(2 列出开发利用方案编制所依据的主要基础性资料的名称。

如经储量管理部门认定的矿区地质勘探报告、选矿试验报告、加工利用试验报告、工程地质初评资料、矿区水文资料和供水资料等。

对改、扩建矿山应有生产实际资料, 如矿山总平面现状图、矿床开拓系统图、采场现状图和主要采选设备清单等。

二、矿产品需求现状和预测
㈠该矿产在国内需求情况和市场供应情况
1、矿产品现状及加工利用趋向。

2、国内近、远期的需求量及主要销向预测。

㈡产品价格分析
1、国内矿产品价格现状。

2、矿产品价格稳定性及变化趋势。

三、矿产资源概况
㈠矿区总体概况
1、矿区总体规划情况。

2、矿区矿产资源概况。

3、该设计与矿区总体开发的关系。

㈡该设计项目的资源概况
1、矿床地质及构造特征。

2、矿床开采技术条件及水文地质条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黄附子汤(《金匮要略》)
[组成]大黄三两(9g) 附子炮,三枚(12g) 细辛二两(3g)
[用法]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分温三服。

若强人煮取二升半,分温三服。

服后如人行四五里,进一服( 现代用法:水煎服)。

[功用]温里散寒,通便止痛。

[主治]寒积里实证。

腹痛便秘,胁下偏痛,发热,畏寒肢冷,舌苔白腻,脉弦紧。

[方解]本方所治寒积里实证为里寒积滞内结,阳气不运所致。

阴寒凝滞,冷积内结,腑气不通,故腹痛便秘,胁下偏痛;积滞阻结,气机被郁,故见发热;阳气不运,畏寒肢冷;舌苔白腻,脉弦紧是寒实内结之象。

据证立法,宜温里散寒、通便止痛。

方中重用辛热之附子,温阳祛寒,除阴凝而止腹痛,并制约苦寒之大黄,使大黄苦寒之性去而荡涤肠胃、泻下积滞之用存,二者共为君药。

细辛辛温宣通,除散寒结止痛,能助附子温散脏腑冷积,为臣药。

三药合用,温散寒凝以开闭结,通腑泻下以除冷积,成为温里散寒、通便止痛之剂。

本方配伍特点:通过辛热之附子、细辛与苦寒之大黄配伍,使大黄寒性受制约而泻下之功保存,相制为用,去性存用,使本方能温下寒积,温阳通便。

[临床运用]
1.运用要点本方是治疗寒积里实证的代表方。

临床以腹痛便秘,手足不温,苔白腻,脉弦紧为辨证要点。

2.加减变化若腹痛甚,喜温者,加桂枝、白芍和里缓急;脘腹胀满,苔垢者,加枳实、厚朴、神曲行气导滞;胁下冷痛者,加小茴香、肉桂温中止痛;体虚较甚,加党参、当归益气养血;积滞较轻者,用制大黄以减缓泻下之力。

3.现代运用本方常用于急性阑尾炎、急性肠梗阻、胆绞痛、胆囊术后综合征、尿毒症、睾丸肿痛、慢性痢疾等属胃肠寒实者。

4.使用注意方中附子用量应大于大黄用量,以达到温里散寒、泻结行滞的目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