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大黄附子汤的作用机制与临床运用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试析大黄附子汤的作用机制与临床运用

对大黄附子汤的作用机制和临床运用进行了分析,认为其机制与下法较其他治法,具有更为广泛而快捷的宣通脏腑经络,调理气血阴阳等全身作用有关,也与大黄、附子等药物“无所不至”、“无坚不摧”的特性,以及配伍后的减毒增效有关。根据中医的标本缓急理论,在疾病过程中,一旦出现或伴有“阴结”,即应考虑运用大黄附子汤。归纳了该方的适应证、禁忌证、常用剂量、煎服法和不良反应等临床运用要点,附病案4则。

标签:中医治法与方剂;大黄附子汤;下法;便秘

大黄附子汤是仲景治疗“胁下偏痛,发热,其脉弦紧,此寒也,当以温药下之”的名方。临床用之得当,有立竿见影之效。本文简要分析其作用机制与临床运用,以供参考。

1大黄附子汤的组成与配伍特点

大黄附子汤由大黄、附子、细辛组成,方中大黄泄下通便,附子、细辛温阳散寒、止痛。大黄和附子是该方的主药,同时也是该方的精妙所在,故仲景以之名方。附子辛甘大热,入气分,兼入血分,其性善走,为通行十二经纯阳之要药。大黄苦辛大寒,入血分,兼入气分,“迅速善走,直达下焦,深入血分,无坚不破,荡涤积垢,有犁庭扫穴,攘除奸凶之功”[1]。大黄与附子配伍,寒热并用,气血并调,附子善走之性,可增强大黄的通腑泻下作用;大黄之苦辛大寒,可制附子之刚燥。从而减毒增效,扩大或加强了单味药的疗效。

徐建东等[2]研究了大黄附子汤中诸药的不同组合及煎法对乌头碱含量的影响,发现大黄、附子合煎液与大黄、附子、细辛合煎液中乌头碱的含量相差不大,但均比附子煎煮液中乌头碱的含量下降45%左右;将大黄、附子或大黄、附子、细辛分别单煎后混匀,乌头碱的含量比附子煎煮液下降20%左右。而附子、细辛无论单煎、合煎,对乌头碱含量的影响不大。因而认为大黄能牵制附子的毒性,并指出:“这主要是因为乌头碱与大黄所含的鞣酸形成鞣酸型乌头碱所致”[2]。若此说成立,则该实验研究同时也能说明,附子能增强大黄的泻下作用。因为鞣酸有收敛作用,形成鞣酸型乌头碱后,收敛作用减弱,从而加强或突出了大黄所含蒽醌类的泻下作用。

2大黄附子汤的作用机制

“六腑以通为用”,“大肠者,传导之官”。腑气通泰,则脏腑安和,气血运行正常,气机升降有序;腑气壅滞,则浊阴不降,清阳不升,必然影响脏腑的安和及气血的运行,进而加重原有疾病或引起疾病传变。运用大黄附子汤后,随着便秘的解除,绝大多数患者全身症状迅速好转,血压、血糖、肾功能等指标亦明显改善,故《本经》指出大黄有“安和五脏”之功。其机制与下法较其他治法,具有更为广泛而快捷的宣通脏腑经络,调理气血阴阳等全身作用有关,也与大黄、附

子等药物“无所不至”、“无坚不摧”的特性,以及配伍后的减毒增效有关有关。

根据中医标本缓急理论,疾病过程中,一旦出现大小便不利,不论其为标为本,均为疾病当前的主要矛盾,治以通利大小便為当务之急。正如《素问·标本病传论》所说:(先病而后)“大小不利,治其标;大小利,治其本。先大小不利而后生病者,治其本。”张介宾注解“大小不利,治其标”说:“即先有他病,而后为大小不利者,亦先治其标。诸皆治本,独此治标,盖二便不通,乃危急之候,虽为标病,必先治之。此所谓急则治其标也”[3]。这是对诸病二便不利,以通利二便为先的论治思想的深刻论述,也是疾病过程中,一旦出现或伴有阴结,即应考虑运用大黄附子汤的理论依据。

3大黄附子汤的临床运用

3.1大黄附子汤证及其临床特点

根据仲景的有关论述,并证之于临床,大黄附子汤证可概括为“阴结”,或各种疾病的某一阶段继发或伴发“阴结”者。

关于“阴结”的临床特点,《伤寒论·辨脉法第一》说:“脉有阴结、阳结者,何以别之?答曰:其脉浮而数,能食,不大便者,此为实,名曰阳结也……其脉沉而迟,不能食,身体重,大便反鞕,名曰阴结也”。《景岳全书·秘结》认为,隋唐以后,对秘结“立名太烦,又无确据,不得其要而徒滋疑惑,不无为临证之害也。不知此证之当辨者惟二,则曰阴结、阳结而尽之矣。有火者便是阳结,无火者便是阴结”[4]。“阴结”、“阳结”的鉴别,除仲景列举的脉之浮沉迟数和能食与否,以及张氏所说的有火、无火外,就临床所见,凡便秘而见舌淡或淡青,苔白滑或白润者,或习惯性便秘,长期应用大黄、番泻叶或其他寒凉药,真阳受损者,多属阴结;真寒假热或下寒上热而大便秘结者,亦多属阴结。

3.2大黄附子汤的临床运用要点

3.2.1 适应证“阴结” 或各种疾病的某一阶段伴有“阴结”者。大黄附子汤是治阴结便秘的专方,而不是其他疾病的处方,无论任何疾病,只有原发或继发阴结便秘时,才考虑运用大黄附子汤。加减太多、太杂,在治法上已不属于“当以温药下之”者,另当别论。

3.2.2禁忌证“阳结”者不可轻试,孕妇禁用。

3.2.3常用剂量生大黄10 g,附子10~30 g ,细辛6~10 g。

3.2.4煎服法附子用10 g或10 g以下时,宜诸药齐下,冷水煎,煮沸后20 min 左右即可;附子用10 g以上时,宜先煎附子2~3 h,再下其他药物煎10~20 min 左右即可。温服,视第1次服药后的大便情况,每日服2~3次,或将大黄减为3~6 g。

3.2.5不良反应服第1付时,多数患者大便次数较多,个别患者可达7~8次/d,并感轻微腹痛;继而大便次数减少,乃至正常。

3.3病案举隅

3.3.1病案12型糖尿病伴发高脂血症、脂肪肝、胆石症、便秘。

3.3.1.1治疗经过患者,女,54岁。1998年3月18日一诊:大便秘结,伴口干口苦,烦躁失眠,神疲乏力一年余,加重3个月。舌红、裂纹,苔薄黄,脉沉迟。FPG 9.8 mmol/L,2HPG 15.6 mmol/L。

患者高脂血症、脂肪肝、胆石症多年,1993年因口渴多饮,神疲乏力,查FPG 11.8 mmol/L,诊为2型糖尿病,用二甲双胍500 mg,bid、优降糖2.5 mg,bid 治疗,血糖控制尚可。1996年以来,出现大便秘结,伴烦躁失眠,口干口苦,神疲乏力,并逐渐加重。初期用生大黄或番泻叶泡服有效,近3个月来,虽加大用量,并加服牛黄解毒片、清肺抑火片,用后腹痛作泄,停药则便秘如故。拟大黄附子汤去细辛,2付。降糖西药照用。

处方:附片100 g(另包,先煎),生大黄10 g

3月25日二诊:一诊当晚服药1次,第2天早上大便畅泻1次,量特多,下午又泻1次,但量较少。其后大便1日1次,成条。今日FPG 7.5 mmol/L,2HPG 11.7 mmol/L。

处方:强胰降糖胶囊0.5 g×100粒,3瓶。3粒,Tid,口服。

3.3.1.2按语本例患者之便秘为糖尿病并发胃肠植物神经病变,西医采取对症治疗,包括鼓励患者用高纤维素膳食,必要时使用泻剂或润滑剂,中医则辨证施治。

一诊时患者大便秘结,伴口干口苦,以及舌红有裂,苔薄黄等一派阴虚内热之象,但其脉不数反迟,联系其长期服用生大黄、番泻叶等苦寒泻下药的治疗史,阳气必然受损。虚火上升,则口干口苦;寒实内结,则便秘。故重用附子温阳散寒,辅以少量大黄泻下通便。

药后患者诸症若失,感悟《本草汇言》“诸病真阳不足,虚火上升,咽喉不利,饮食不入,服寒药愈甚者,附子乃命门主药,能入其窟穴而招之,引火归源,则浮游之火自熄矣”[5]之说,诚可信也。

3.3.2病案2陈旧性心肌梗死和脑梗死、脑萎缩、2型糖尿病并便秘。

3.3.2.1治疗经过患者,男,76岁。2003年6月24日一诊:双手颤抖、無力,步履困难,伴大便秘结,神疲嗜睡,沉默少语,生活难以自理,并逐渐加重3年。舌淡青,苔白润,脉涩。查FPG 8.6 mmol/L,2HPG 12.1 mmol/L,BP 120/6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