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的含义

道德的含义

“道德”的含义:社会意识形态之一。以善恶评价的方式调整人与人之间及个人同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主要通过教育和社会舆论的力量,使人们逐渐形成一定的信念、习惯、传统而发生作用。由一定社会的经济基础所决定并为之服务。

道德

【拼音】dào dé

【出处】巴金《家》三三:“他又一次夸张地感觉到自己的道德力量超过了这个快要崩溃的大家庭。”

【例子】那些在自然灾害发生的时候,趁火打劫哄抬物价的人是不道德的行为,为遭到大家的谴责和唾骂。

【近义词】品格、品质、人格、品行、品德、德行、人品

扩展资料

道德近义词

1、品德

【拼音】pǐn dé

【解释】即道德品质,也称德性或品性,是个体依据一定的道德行为准则行动时所表现出来的稳固的倾向与特征。品德就其实质来说,是道德价值和道德规范在个体身上内化的产物。

【出处】明·释今无《寿江若海》:“名誉高缙绅,品德洁清修。

名声好的官宦,注重修养和品质道德。

【例子】乔治·华盛顿总统在1796年的告别演说中宣称,一个共和国的公民如果没有品德就无法管理自身和充分行使他们的自由权。

2、品格

【拼音】pǐn gé

【解释】品性;性格。也指文学、艺术作品的质量和风格。物品的质量、规格等。【出处】唐韩愈《画记》:“至河阳,与二三客论画品格,因出而观之。

到了河阳,与几位客人一起讨论画作的质量和风格,因为出色大家都喜欢看。【例子】公道正派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社会公认的一个人处人、处事应当秉持的基本立场,是国家公职人员一切优秀品格的起点和终点。

道德讲义

“道德”一词比较常见,它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人们常常以此来判断、评价社会各种行为的善与恶、美与丑、正义与非正义、公正与偏私、诚实与虚伪。道德是人之成为人的标志之一。 何谓道德?道德是存在于一定社会,用来调整个人与个人之间、以及个人与社会之间行为规范的总和。 二、道德的特征 道德作为一种社会现象,有其自身的特征。 (一)道德具有广泛的社会性 道德的社会性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含义: 其一,在时间上,道德和人类社会共始终,与人类共存亡,贯彻于社会的各种形态。 其二,从空间上看,道德广泛渗透于社会各个领域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各个层次,并广泛干涉着人们的各种社会关系。 诚信是协调个人和他人关系的保证,诚信包含着诚实和守信两方面的意思,“诚”是“信”的内在思想基础,“信”是“诚”的外在表现,诚信要求在交往中,彼此应当抱着心诚意善的动机和态度,相互理解、接纳和信任,重信用、守信义。 宽容是协调个人和他人关系的必不可少的条件,宽容就是心胸宽广,大度容人,严以律己,宽以待人,求同存异,相互包容。 互助是协调个人和他人关系的必然要求,相互关心,,相互帮助,与人为善,助人为乐,每一个人只有按照这些道德要求去规范、约束自己的行为,才能营造出和谐的人际氛围。 道德关系作为一种思想关系,它反映为道德活动、道德意识和道德规范等一系列道德现象。在现实生活中,每个人的大多数社会活动,都能反映为这种道德现象。在“人所不知而已所独知”的情况下,依然使自己的思想、行为不违背任何道义要求,坚守自己的道德信念,自觉按道德规范行事,这是最完善的道德人格。(二)道德是富有个性的社会规范 任何一种社会规范既有与其他社会规范共性的一面,又有其个性的一面。 1.道德的内容和形式是丰富而多变的。 道德是一定经济基础所决定的社会意识形态。 2.道德有其独特的发展演进规律。 (1)一方面,道德极富理想性和情感性,人们总是努力朝着“至善至美”的目标去提出新的道德主张和标准。 (2)另一方面,每个时代各阶级、各阶层或各利益集团的道德及其理论,在其发展过程中,总要根据其利益需要,吸取其他有益的元素加以继承和改进。 《中国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规范指导意见》第二条中,明确规定:“注册会计师应当遵守职业道德准则,履行相应的社会责任,维护社会公众利益。” 由此可见,道德之所以源自久远而活力不衰,和它能够“与时俱进”的更新发展是分不开的。 3.道德是个多层次多方面的规范体系。 4.道德的发展趋势具有趋同性。 2001年9月20日中共中央印发的《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中指出:坚持继承优良传统与弘扬时代精神相结合。要继承中华民族几千年形成的传统美德,发扬我们党领导人民在长期革命斗争与建设实践中形成的优良传统道德,积极借鉴世界各国道德建设的成功经验和先进文明成果,在全社会大力宣传和弘扬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勇于创新、知难而进、一往无前、艰苦奋斗、务求实效、淡泊名利、无私奉献的时代精神,使公民道德建设既体现优良传统,又反映时代特点,始终充满生机与活力。 (三)道德在约束上具有自律性 道德这种行为规范主要是依靠社会舆论、传统习俗和人们的内心信念来维系的,其约束力不像法律那样依靠一种特殊的、外在的、具有高度的强制力来维护。道德主要是依靠人们的自我意识和社会舆论的褒贬来约束的,体现着较强的自律性。道德的自律性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在履行对他人和社会义务的过程中形成的一种道德意识,体现了人们道德意识的道德责任感。道德的自觉意识是通过人们对道德行为的自我调节、自我约束、自我判断和自我选择来实现的。社会舆论对道德行为的褒贬,是通过诱导、评论、教育、示范等方式,深入影响人们的内心并使其转化为一种信念和信仰,形成了人们在行为上的自觉性。 三、道德的职能 高尚的道德有助于形成良好的社会风尚和抑制腐败,促进社会发展与进步。道德一般具有调节、教育和认识等职能。 (一)道德的调节职能 道德的调节职能是指道德具有调节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能力。调节职能是道德的最主要的职能,它通过各种方式来指导和纠正人们的思想和行为话动,促使人们抑恶扬善,强化人们的道德责任感,调节和协调人们之间的关系,使人们达到道德的高境界,以解决社会矛盾,缓解社会关系中的冲突,维持和稳定社会秩序。道德的调节职能并不是单独地、孤立地进行的,它与其他的社会调节职能,如法律、政治、宗教等是相互结合、相互影响的。 (二)道德的教育职能 道德的教育职能是指道德具有教育人们认识自己对他人、对社会、对国家应尽的义务的能力。道德的教育职能通过传播道德观念、造成社会舆论、形成道德风尚、树立道德榜样、塑造理想人格等方式,培养人的道德信念,深刻地影响人们的道德行为,通过长期的教育,促使人们不断地修正自己的道德观念,提高自己的道德水平,调整自己的道德行为,唤起人们的道德觉悟,培养人们道德的自觉性和能动性。 (三)道德的认识职能 道德的认识职能是指道德具有教育人们正确认识社会道德生活的原则和规律的能力。道德为人们提供了善恶、美丑、是非的客观判断标准,并树立了行为模式和行为典范。人们可以在现实生活中认识、选择和掌握道德知识,通过反复实践,把客观的道德知识转变为个人的内心信念和良心,正确指导和支配自己的道德行为。道德的调节职能、教育职能和认识职能各自的功能不同,但三者之间密切联系、有机统一。教育职能来自个人的外部教化,认识职能是个人自身的修养,调节职能是对具体心理和行为的指导和纠正。三者的共同目标是全面实现道德的社会作用。 四、道德的本质 主观唯心主义:认为道德是精神的产物。 客观唯心主义:把道德归结于“上帝”、“神”或“天”的意志。 旧唯物主义:认为道德是人性的自然表现,是人真实健康的本性,道德与物质利益有关,并不是先天就有的,也不是“天”、“神”赋予的。 马克思主义依据历史唯物主义关于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原理,科学地揭示了道德的本质。 第一,道德是由社会经济关系决定的。社会经济关系是道德关系的基础,人们的道德观念和行为规范是在一定的经济关系基础上形成的。有什么性质的经济关系,就有什么性质的道德体系。所以,不同社会形态下的道德体系是不同的,没有万世不变的道德体系。 第二,社会经济关系所表现出来的利益,直接决定着道德体系的基本原则和基本内容就是人们的利益关系问题,道德就是从个人利益与他人利益及社会利益关系方面,来反映和表达。 第三,社会经济关系变化决定着道德的变化。由于道德是由社会经济关系决定的,当社会经济关系改变时,道德也随之而改变。 总之,道德的本质问题,实际上是道德与经济的关系问题。道德是由社会经济关系所决定的,它以特殊方式广泛反映和干预社会经济关系来调节个人与他人和社会整体利益的关系。

道德的含义

道德的含义 2007年07月15日星期日 17:32 道德是发展先进文化,构成人类文明,特别是精神文明的重要内容。 我们通常讲的道德是指人们行为应遵循的原则和标准。道德的定义可以概括为:道德是一定社会、一定阶级向人们提出的处理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社会之间各种关系的一种特殊的行为规范。这一概念说明,道德是以善恶为标准,调节人们之间和个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道德总是扬善抑恶的。道德与法律不同,它是依据社会舆论、传统文化和生活习惯来判断一个人的品质,主要依靠人们自觉的内心观念来维持。 道德一词由来已久。早在两千多年以前,我国古代的著作中就出现了“道德”这个词语。“道”表示事物运动变化的规则;“德”表示对 “道”认识之后,按照它的规则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处理得当。从中国儒家的创始人,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开始,千百年来.人们就一直重视道德问题。 二、道德的作用:人们之所以重视道德,是因为人具有社会性。人都是社会中的人,离开社会,人就无法生存。人一出生,便生活在家庭和社会里,便和别人发生这种或那种联系。“在家靠父母.出外靠朋友”这句话,就说明了个人如果离开别人帮助就无法成长和生存。人来到世界上,总要和别人发生关系。在家里要处理好与父母、兄弟、姐妹及夫妻的关系,在学校要处理好和老师、同学、工友们的关系,参加工作后要处理好和单位领导、同事二客户之间的关系.在社会上要处理好和朋友、亲戚等的关系。这些关系里面就包含着许多复杂的道德关系。能处理好这些关系,就能给自己和别人带来欢乐和幸福,处理不好就会带来烦恼和痛苦。在处理这些关系的时候,除道德规范外,还有法律、规章制度等。前者靠人加强道德修养,靠自觉的内心观念来维持,后者则是由国家凭借强制力量来保证实施。但强制力量不可能消除所有社会生活中的消极现象。有些大家公

道德的含义及属性

道德的含义及属性 一、道德的含义 道德是社会调整体系中的一种调整形式,它是人们关于善与恶、美与丑、正义与非正义、光荣与耻辱、公正与偏私的感觉、观点、规范和原则的总和。它以人们的自我评价和他人评价的方式为特点调整人们的内心意愿和行为,因此,它是靠社会舆论、社会习俗和人们的内心信念来保证实行的。 道德的内容并不来自于自然或神,也不是来源于抽象的人性,虽然道德在社会中受到许多其他因素的影响,但它的内容归根到底源于社会的物质生活条件,主要来自于一定的生产关系以及以此为基础的社会关系。 一定的道德是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上层建筑的一部分,它的作用是通过调整人们的内心意愿和外部行为,调整一定的利益关系,维护自己赖以存在的社会基础,主要是维护自己的经济基础。对于道德的内容,我们可以依次分为以下几个层次: 价值,即善、美、正义、光荣、公正等内容,这是道德中最高层次的内容,这也是评价人们意愿和行为的最高标准。当然,这些价值都有相应的附属理论的证明和支持。 原则,这是仅次于价值的评价标准,它体现价值内容,但又更具体化。比如,为人应当诚实,这就是一个原则。人为什么要诚实呢?从道德上说,因为这是善的、美的和正义的等等。这一原则的正当性

是在价值中得到证明的。 规则,这是评价人们行为和内心活动的最直接标准,它又是原则的具体化。比如,不要说谎,这就是一个规则。人为什么不要说谎呢?因为道德原则要求人们诚实,说谎是不诚实的。在这里,规则延伸了原则。 感觉和态度,这个层面已经直接与人们的内心活动以及行为相联系,它是人们对道德价值、原则、规则的感性认识,或者说它是人们道德情感层面的东西。前面三层次作为调整形式还可以说相对独立于主体之外,而感觉和态度则是与主体联系在一起的。但是,这种感觉和态度又构成道德体系的一个部分,因为没有人们一定的道德情感,一定的道德价值、原则、规则就没法在社会中存在。就大众来说,人们对一定的善、美、正义、光荣、公正等的追求和偏好,并不是基于对关于它们的深奥理论有明确的理解(这些理解和说明通常是道德学家的事),很大程度上就是一种情感层面的感觉和态度,而这种感觉和态度是在日常生活中培养起来的,而不都是通过系统的道德理论教育培养起来的。这一层面构成了社会道德舆论和日常道德观点的基础。 在以上内容中,道德的价值评价具有重要的功能,对此我们在法与道德冲突部分中还会讨论。人们通常将道德与习惯不加区别地放在一起讨论,这对于研究法与这两者的关系恐怕并无好处。其实道德与习惯的一个重要区别就在于价值评价方面。习惯通常是一种稳定的行为偏好,或一种习以为常的行为模式,它本身并无价值评价内容。所

道德的含义

一、道德的含义 道德作为一种概念最早是荀子提出的。他在《荀子劝学》中说:“故学至乎礼而止矣,夫是之谓道德之极。”意思是说,礼是封建规章制度的根本依据,是统治者治理国家的规范,所以求学问以达礼为止境,按“礼”的要求去为人处世,也就达到了最高的道德境界。现在我们讲的道德是在人类社会生活中,由经济关系所决定,用善恶标准去评价,依靠舆论、内心信念和传统习惯来维持和调节的人与人、人与社会关系的道理和规则。 如在公共场所我们经常可以看到“禁止随地吐痰”、“禁止大声喧哗”等标语,但真正遵守的人都是靠自觉。就是说道德对社会生活的作用方式是非强制性的,如在乘坐公交车时,我们大力提倡给老弱病残让座,如果某年轻人不让做的话,就会招致别人的鄙视和唾弃,但谁也不能强制他让座。 二、公民道德建设的主要内容 1.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 为人民服务,伟大而平凡,高尚而普通,它并非高不可攀、远不可及,而是可以通过不同层次、不同形式表现出来的。对于不同利益群体和不同觉悟程度的人们,为人民服务的具体要求可能是完全一样的,对于不同层次的人们应该有不同的要求。 毫不利己、专门利人、无私奉献是为人民服务;顾全大局、先公后私、爱岗敬业、办事公道是为人民服务;同志间、师生间、同学间

互相关心、互相爱护、互相帮助是为人民服务;热心公益、助人为乐、见义勇为、扶贫济困也是为人民富。 无论能力大小、职务高低,每个人都能够通过不同形式实践为人民服务的道德要求。 2.以集体主义为原则 国家利益、社会利益体现着个人根本的、长远的利益,是集体所有成员共同利益的统一。集体利益的发展,本身就包含着每个人利益的增加。在实际生活中,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难免会发生矛盾,这种矛盾是可以缓和的、化解的,个人应当以大局为重,使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在必要时,为集体利益作出牺牲。 3.以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唉社会主义为基本要求 提高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以热爱祖国、报效人民为最大光荣,以损害国家利益、民族尊严为最大耻辱,提倡学习科学知识、艰苦创业,勤奋工作。 4.以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为着力点 道德活动包括三个方面,一是社会公共场所活动的领域,二是职业活动的领域,三是家庭生活的领域。对应的就是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 社会公德是全体公民在社会交往和公众生活中应该遵循的行为准则,涵盖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社会公德在保持社会稳定方面有着更加突出的作用,成为公民个人道德修养和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表现。

第一章 道德是为人处世的行为准则

第一章道德是为人处世的行为准则 所谓道德,就是指人类现实生活中,由经济关系所决定,用善恶标准去评价,依靠社会舆论、内心信念和传统习惯来维持的,调整人与人、人与社会以及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道德的产生是人类社会生活的需要,是人们现实经济关系的产物,受着人们的物质生活条件,即经济关系的制约,是人类社会的一种特殊现象,属于社会上层建筑和意识形态的范畴。同时,道德又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对于相应的社会关系的形成、巩固和发展,具有重大的能动作用。道德是为人处世的行为准则。 第一节道德 一、道德的含义 所谓道德,就是指人类现实生活中,由经济关系所决定,用善恶标准去评价,依靠社会舆论、内心信念和传统习惯来维持的,调整人与人、人与社会以及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 道德是中国古代哲学和伦理思想的一个基本范畴,在古代典籍中,道德最早是分开使用的两个概念。 “道”在先秦时代就被广泛使用,原始的含义与“行”字相通,表示人行走的街道或道路。引申开来,在先秦思想史上,道德主要是指一种支配自然和人类社会的规律。例如,表示自然的运行规律称为天道,表示社会生活准则的称为人道。“德”字的原意与“得”相通,是对“道”的获得。在伦理学意义上,道指做人之道,即人之所以为人必须共同遵守的普遍原则,德则指修道有得,即人遵循为人处世之道所具有的行为和品德。宋朝的朱熹,注《论语》,对“德”字的注释为:“德者,得也。得其道于心,而不失之谓也。”这就是说,德的实质就是心中得道,

行为合乎一定的规矩。 在中国伦理思想史上,把“道”与“德”二字合起来作为一个概念使用,始于战国时的《荀子》一书。荀况说:“礼者,法之大分,类之纲纪也,故学至乎礼而止矣。夫是之谓道德之极。”意思是说,礼是封建规章制度的根本依据,是统制物类的主要纲纪,所以求学问以达到礼为止境,达到了礼也就达到了道德的最高境界。由此可见,荀况不但将“道”和“德”二字连用,而且赋予了它确定的意义,即指人们在各种伦常关系中表现的道德境界、道德品质和调整这种关系的原则和规范。自此以后,道德就作为一个独立的概念,出现在我国古代的文化典籍中,成为影响中华民族精神和心理的重要范畴。 在西方古代的文化中,“道德”(morality)源于拉丁语“摩里斯”(mores),意为风俗、习惯。该词的单数mos则指个人的性格、品性。后来,古罗马思想家西塞罗,根据希腊道德生活的经验引申其义,从mores一词创造了一个形容词moralis,指国家生活的道德风尚和人们的道德个性。以后英文的morality则沿袭了这一含义。因此,可以说,西方的道德一词也兼具社会风俗和个人品性这两种含义,类似于中国古代道与德的含义。由此可见,无论是中国还是西方,道德一词都包含了社会的道德原则和个人的道德品质两方面的内容。 马克思主义认为,道德的产生是人类社会生活的需要,是人们现实经济关系的产物,受着人们的物质生活条件,即经济关系的制约,是人类社会的一种特殊现象,属于社会上层建筑和意识形态的范畴。同时,道德又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对于相应的社会关系的形成、巩固和发展,具有重大的能动作用。与其他社会范畴相比,道德的特殊性主要表现在:第一,道德具有很强的自律性。道德作为社会生活中一种特殊的行为规范,不同于政治和法律等行为规范的主要之点就在于它的自律性,即它发挥作用的主要力量是靠个人内心的自我约束,虽然社会舆论和传统习惯也在其中起着一定的作用,并包含着一定的强制性,但是,道德真正的力量则在于人们对其规范从内心的认同、服从和遵守。正是在这个意义上,

第一章道德概述

第一章道德概述 第一章道德概述 一、道德的含义 “道德是人们关于善与恶、正义与非正义、公正与不公正、光荣与耻辱的观念和行为规范的总和,它是依靠社会舆论和人们内心信念来维持的。” ——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教材吴祖谋主编《法学概论》(武汉大学出版社1997年1月第二版)P31 道德——调整人们相互关系的行为准则,有时也指个人的思想品德、修养境界、善恶评价,甚至用来泛指风尚习俗和道德教育活动。 教材关于道德的解释没有提及“人与自然”的关系,似有不妥。如关于“虐待动物”“污染环境”等行为的谴责。 教材P33解释“社会公德”时则提到了“人与自然”的关系。 教材P194:“科技道德是调节人们所从事的科技活动与自然界、科技工作者与社会以及科技工作者之间相互关系的行为规范,是在科学活动中从思想到行为应当遵循的道德规范和准则的总和”。 道德的三层含义(P1~2) 1.是由一定社会关系所决定的思想关系 社会关系:1、物质关系(主要是人们之间的生产关系),2、思想关系(P1) 2.是人类精神的自律自律、他律 3.是社会中各种道德现象的总和道德的基本构成(三个成分)(P2) (1)道德活动现象:道德行为、道德教育、道德评价、道德修养等 (2)道德意识现象:道德观念、道德信念、道德意识、道德情感、道德理论等 (3)道德规范:从道德角度提出的行为准则和评价人们行为的标准等。

二、道德的特点(P3~5) 1.是一个历史范畴随社会的发展、变化而发展、变化 2.对社会经济具有能动作用 3.具有相对独立性相对独立于经济关系 (1)道德的变化同经济关系的变化并不同步 经济关系的实质就是劳动占有关系(劳动成果的分配关系)和劳动交往关系。财产关系是劳动占有关系的基本关系,物质利益交换关系(如商品经济交易关系)是劳动交往关系在经济领域的体现。——《经济关系总论》(网文) (2)道德相对独立地直接与上层建筑的其它成分发生关系和作用教材:“与上层建筑和其它成分发生关系”——不好理解 上层建筑指建立在一定社会经济基础上的社会意识形态以及与它相适应的政治、法律制度和设施。上层建筑包括政治上层建筑和思想上层建筑。 在阶级社会中,政治上层建筑是指人们在一定经济基础上建起的政治、法律制度以及建立的军队、警察、法庭、监狱、政府部门、党派等国家机器和政治组织。 思想上层建筑是指适应经济基础的社会意识形态,包括政治思想、法律思想、道德、艺术、哲学、宗教等等。 经济基础是由一定发展阶段的生产力所决定的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的总和,是该社会的经济结构,经济制度。 (3)具有自己相对独立的发展历史(属最重要的表现)见下“道德观的历史沿革” 4.在阶级社会中具有阶级性 (1)不同阶级有不同的道德标准 (2)统治阶级的道德是占统治地位的道德(主流道德?) (3)经济利益上对立的阶级在道德上也是对立的 5.道德具有多层次性 道德体系:一般指道德规范体系。道德的规范现象是广泛的、多种多样的。根据其不同的地位和作用,大致可分为原则、规范以及道

有关道德的名词解释

有关道德的名词解释 有关道德的名词解释 【道德概念】 道德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人们共同生活及其行为的准则与规范。道德往往代表着社会的正面价值取向,起判断行为正当与否的作用。道德一词,在汉语中可追溯先秦思想家老子所著《道德经》一书。在西方古代文化中,“道德”(Morality)一词起源于拉丁语的“Mores”,意为风俗和习惯。道德由一定社会的经济基础所决定,并为一定的社会经济基础服务。人类的道德观念是受到后天一定的生产关系和社会舆论的影响而逐渐形成的。不同的时代,不同的阶级往往具有不同的道德观念。不同的文化中,所重视的道德元素及其优先性、所持的道德标准也常常有所差异。 【道德概念】

【道德品质】【道德境界】【道德观念】【道德原则】【道德规范】【道德素质】 【道德体系】【道德情感】【道德信念】【道德责任】【道德义务】【道德底线】【道德教育】【道德品质】

道德品质也称“德性”,简称“品德”。个人在道德行为中所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一贯的特点和倾向。是一定社会的道德原则和规范在个人思想和行为中的体现。由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信念、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等因素构成。在中国社会主义时期,最高尚的、最能体现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利益的是共产主义道德品质。 道德属于上层建筑的范畴,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它通过社会舆论、传统习俗和人们的内心信念来维系,是对人们的行为进行善恶评价的心理意识、原则规范和行为活动的总和。 【道德概念】 【道德品质】 【道德境界】 【道德观念】 【道德原则】

【道德规范】 【道德素质】 【道德体系】 【道德情感】 【道德信念】 【道德责任】 【道德义务】 【道德底线】 【道德教育】 【道德境界】 道德境界是从人们的道德行为中表现出来的道德觉悟和道德水平的高低。取决于人们所处的地位和自身的道德修养。如“大公无私”、“先公后私”、“公私兼顾”、“自私自利”,就是人们对不同道德境界的通俗概括。共产主义道德的最高境界是大公无私。

道德、职业道德的含义和作用

道德、职业道德的含义和作用 道德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人们共同生活及其行为的准则与规范,具有认识、调节、教育、评价以及平衡五个功能。道德由一定社会的经济基础所决定,并为一定的社会经济基础服务。不同的时代,不同的阶级具有不同的道德观念。道德往往代表着社会的正面价值取向,起判断行为正当与否的作用,然而,不同时代与不同阶级,其道德观念都会有所变化。人类的道德观念是受到后天一定的生产关系和社会舆论的影响而逐渐形成的。从目前所承认的人性来说,道德即对事物负责,不伤害他人的一种准则。 道德的作用:道德功能的发挥和实现所产生的社会影响及实际效果,就是道德的社会作用。道德的社会作用主要表现在:道德能够影响经济基础的形成、巩固和发展;道德对其他社会意识形态的存在和发展有着重大的影响;道德是影响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一种重要的精神力量;道德通过调整人们之间的关系维护社会秩序和稳定;道德是提高人的精神境界、促进人的自我完善、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的内在动力;在阶级社会中,道德是阶级斗争的重要工具。 职业道德,就是同人们的职业活动紧密联系的符合职业特点所要求的道德准则、道德情操与道德品质的总和,它既是对本职人员在职业活动中行为的要求,同时又是职业对社会所负的道德责任与义务。 职业道德人格与从业者的道德行为、道德品质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职业道德行为和职业道德品质是从业者道德人格形成和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因此了解职业道德行为和职业道德品质的内涵和结构,有助于我们把握职业道德人格的结构。 所谓职业道德行为,就是从业者在一定的道德意识支配下表现出来的有利或有害于他人和社会的行为,伦理学称作伦理行为,它包括道德行为和不道德的行为。

道德的基本理论

第一章道德的基本理论 一、道德的含义和结构 道德的含义:道德是人们对于自身所依存的社会关系的一种自觉反映形式,是依靠教育、社会舆论人们内心信念的力量,来调整人们之间的相互关系的观念、原则、规范、准则等的总和。I 道德一词由来已久。早在2000多年以前,我国古代的著作中就出现了“道德”这个词语。最初,“道”与“德”是两个概念。“道”的含义是指道路,以后由道路引申为事物运i 变化的规律,指人们在日常的生活交往中应当遵循的规则、道理。“德”与“得”相通。“德,外得于人,内得于己也”,表示对“道”认识之后,按照它的规律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处理得当。先秦时期的思想家管仲把“道”与“德”统一为一个概念,他说:“道德定于上则百姓化之于下”。此后,庄子、苟子在其著作中也多处使用“道德”一词。他们对道德_ 予了确定的含义,即道德是符合一定道理、规律的益于己又利于人的思想行为,它既包含i 德原则和道德规范,也包含个人品性修养之义。道得之于心,又见之于行。有道德的人既j 懂得道理的人,又是品行端正的入。 二、道德的基本特征和社会作用 (一)道德的基本特征 道德的基本特征有以下4个方面。 1.客观性与主观性的统一 道德的客观性,一方面是指道德的内容是对客观现实的社会生活的反映;另一方面是指道德评价的标准和尺度,源自于社会生活的需要,必须适应一定社会或阶级利益发展的需要。 道德的主观性在于,道德作为社会意识形式,必然与人的认识、情感、意志、信念、理性、是非善恶标准及行为习惯相联系,是人的主观意识。 道德既以客观存在的社会关系和利益关系为基础,又经过了主体思维活动的加工和概括。道德是以思想观念的形式表现的社会意识和人际关系,是主客观相互作用的结果,是客观性和主观性的统一。 2.他律性和自律性的统一 道德的他律性包括两方面的含义:一方面指每个人置身于特定的道德关系和道德生活中,而道德生活环境往往是既定的、不以人的主观惠志为转移的;另一方面是指一定社会的道德规范表现为客观存在的道德规律对人们行为的限定和约束,而这种约束和限定是不可随意选择的。 道德的自律性是指外在的道德规范经过行为主体的认同,转化为主体内在的观念,成为人们自主、自觉、自愿遵守的道德律令,表现为人们为了发展自我、完善自我而自觉履行的道德义务,在古代中国被称为修身、养性。 道德作为规范人们思想行为的社会意识,既是一种道德他律,又是一种道德自律,是自律性和他律性的辩证统一。他律是自律的基础,自律是他律的升华。个体道德的发展就是一个由道德他律走向道德自律,由服从规范走向发挥主体性的辩证发展过程。 社会主义公民道德建设充分体现了自律与他律的统一。既要求公民加强自身道德修养,严于律己,从自己做起,从现在做起,自觉履行公民的权利和义务,养成良好的道德习惯,又强调依靠法律制度、政策措施、行政手段、乡规民约、公众舆论和社会监督,规范和约束人们的思想行为,在全社会形成扶正祛邪、扬善惩恶的良好风气。 3.阶级性和全民性的统一 道德的阶级性是指在阶级社会里道德是被一定阶级利益决定的,在某种程度上是一定阶

道德的含义及特点

道德的含义及特点

定义:道德是由一定社会的经济关系所决定的特殊意识形态,是以 善恶为评价标准,依靠社会舆论、传统习惯和内心信念所维持的, 调整人们之间以及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 (两个定语+一个标准+一个规范) 如何理解? 第一,道德是由一定社会的经济关系所决定的特殊意识形态。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而社会经济关系是最根本的社会存在。道德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必然由一定社会的经济关系所决定。具体地说,有什么样的经济关系,就有什么样类型的道德;经济关系改变了,道德会或迟或早地发生变化;在阶级社会中,道德具有鲜明的阶级性。 道德又是一种特殊的意识形态。它具有其他意识形态(如政治、法律)所不具备的社会功能(如非强制性),并且它从原始社会产生之后,就一

第三,道德是依靠社会舆论、传统习惯和内心信念来调整人们之 间关系的行为规范。 在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道德对人的行为的善恶评价是运用社会舆论、传统习惯和人们的内心信念(特别是人们的良心)等方式,并通过指导、评价、示范、激励、沟通或制约、限制等途径、诉诸人们的良心和个人的觉悟,来调节个人与社会、个人与他人的关系及交往中的行为,及至调节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及行为。 道德的这种特点,不象法律那样具有强制性,而是靠说服教育,靠提高人们的道德觉悟和培养道德行为习惯来实现的。 第四,道德是调整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就是社会关系。在现代社会中人们的社会关系主要有三类:一类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一类是个人与社会集体之间的关

系;一类是社会集体与社会集体之间的关系。在这三类关系中,存在着这样那样的经济关系、政治关系、法律关系、道德关系,有的还是宗教关系。 这些复杂关系不可避免地产生各种矛盾,并集中表现为利益上的矛盾。矛盾的解决,除了运用政治、法律、经济等手段之外,还需要用道德手段加以调整或约束。道德在调节各种利益关系中,主要的特点是要求个人对自己的利益加以必要的节制,即做出或多或少的自我牺牲。 二.道德的特点 第一,道德调节的自律性 提倡“应当怎样”“不应当怎样”,说服,劝阻,示范 第二,道德调节的稳定性 道德与其他社会意识形态一样,随着社会经济关系的变化而变 化,具有历史变异性。同时,它又有不同于其他社会意识形态 的特殊的稳定性,变化的速度较慢。

道德在黑格尔哲学中的含义

道德在黑格尔哲学中的含义 道德在黑格尔哲学中的含义 在康德的道德哲学中,道德和德性几乎在同一种意义上使用,道德是在与感性幸福或感性偏好相比拟中显现出它的优势和光荣,总体上,道德是具有普遍价值的东西或普遍命令的属性。黑格尔对于道德的定义,抛弃了康德这种理性的应当诉求,从精神和意志的角度来对道德进展诠释。在?精神现象学?中,黑格尔将道德置于精神开展的阶段上,即伦理教化道德的第三个阶段;在?法哲学原理?中,将道德置于意志规定的阶段上,即抽象法道德伦理的第二阶段。由此,黑格尔对于道德的定义就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来理解。 1.道德是对其自身确定性的精神 精神作为黑格尔哲学思想的根基,它的本质就其简单的存在来说,是一种纯粹的意识和某个特定的自我意识[1]〔315〕,即精神既是一种纯粹的意识,同时也是某种特定的自我意识。在意识演绎的逻辑中经历了意识、自我意识、理性和精神,从中可以看出精神是处于演绎的高级阶段。理性与精神的区别在于:当理性之确信其自身即是一实在在在这一确定性已上升为真理性,亦即理性已意识到它的自身即是它的世界、它的世界即是它的自身时,理性就成为了精神[2〔1〕。即理性可以将自己实现出来,到达知行合一就成为了精神。精神自身的属性是什么,黑格尔认为精神既然是实体,而且是普遍的、自身同一的、永久不变的本质,那么它就是一切个人的行动的不可动摇和不可消除的根据地和出发点,而且是一切个人的目的和目的,因为它是一切自我意识所思维的自在物[2〔3〕。精神就是自在自为的实体和个别性与普遍性统一的本质,成为了一切人行动根据地和目的。精神精神之所以是精神,只是由于它在那里存在着,由于它把它的定在提升为思想并从而提升为绝对的树立对立面的活动,并且从这种树立对立面的活动中回复自身,而这种回复正就是通过树立对立面的活动和在这种活动本身中进展的就作为知识的纯粹的普遍性〔这种知识就是自我意识〕[2〔300〕。即精神就是可以将自身实现出来,并且也可以在对立面中回复到自本文由论文联盟.Ll.搜集整理身的本质性。

社会主义道德的核心和原则

第九章社会主义道德的核心和原则 第一节道德概述 一、道德的含义和作用 1.概念:道德是人类在改造自然和社会的实践中,以善恶为标准,依靠内心信念、社会舆论和传统习惯,来评价人们的行为,调整人与人、人与自然环境,以及个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准则和规范的总和。 2.道德的特点:阶级性、历史继承性、规范性、渗透性、稳定性、自律性。 3.道德的社会作用:第一,道德能够促进自己赖以产生的经济基础的巩固和发展;第二,道德能保护或破坏一定阶级的政治统治;第三,道德能促进或阻碍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第四,道德能维护社会生活的稳定,保障人们正常的生活和交往。 二、在全社会认真提倡社会主义道德 1.概念:社会主义道德是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的经济基础的反映,是在无产阶级自发形成的朴素的道德基础上,以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为指导,由无产阶级自觉地培养起来的道德,是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代表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根本利益和长远利益的先进道德体系。属于共产主义道德体系。 2.社会主义道德的基本特征:科学性,群众性,实践性。 3.提倡社会主义道德的重要性:首先,人是需要有道德的;其次,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更需要提倡社会主义、共产主义道德;最后,社会主义道德要求是大多数人都可以做到的。 三、继承和弘杨优良道德传统 1.弘杨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整体主义思想; 勤劳勇敢,酷爱自由的民族精神; 乐群贵和,孝慈友恭的传统美德; 崇尚志向,重视节操的精神境界。 2.继承和弘杨中国革命道德传统 追求真理的精神;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 艰苦奋斗的精神; 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 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顾全大局、严守纪律的精神; 实行革命的人道主义精神等。 第二节社会主义道德的核心是为人民服务 一、为人们服务思想的提出及发展 1.提出就发展P236 2.人民是一个历史范畴,是对历史发展起推动作用的阶级、阶层和集团的总称。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内容。 3.中国新时期的人们包括:工人阶级、农民阶级、知识分子、一切坚持和拥护四项基本原则的社会主义公民、以及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和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 二、社会主义道德的核心是为人民服务 1.为什么人的问题是道德核心问题P238 2.为人民服务是社会主义道德的核心:其一,为人民服务思想反映了社会主义社会的经济基础、政治制度的客观要求;其二,为人民服务是社会主义道德要求的集中体现。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必须坚持为人民服务:其一,弘杨为人民服务精神,是保证市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