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琴的历史与发展

合集下载

古琴的历史发展

古琴的历史发展

古琴的历史发展古琴是我国古老的弹拨乐器,先秦时广为流行,汉魏六朝是古琴发展的鼎盛时期。

以下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古琴的历史发展相关内容,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大家。

一、古琴的历史古琴是我国古老且富有民族特色的无码弹拨乐器。

传说原始时代神农氏曾“削桐为琴、绳丝为弦”,创造了最初的琴,据说有五弦。

后文王、武王各增一弦,琴在西周时期已广泛流传,当时它经常与瑟或加上鼓等乐器在祭祀时演奏,《诗经》中有“琴瑟友之”、“琴瑟击鼓,以御田祖”就是指此而言。

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众多的琴家,在《吕氏春秋》里,第一次记述了伯牙鼓琴,钟子期解音的故事。

春秋时著名的古琴家有师旷、师襄和师文等人。

孔子不但会弹古琴,而且技艺娴熟,他教授的“六艺”中的乐,即有弹琴诵诗的内容。

曾候乙墓出土的十弦琴是最早的古琴实物,长67公分(后世琴长120公分左右),面板呈曲线状,琴头微上昂,腰部下凹,尾部上翘,下仅一足,其形象与传说中的华夏民族的图腾——夔龙相似;继十弦琴之后有马王堆出土的西汉七弦琴,该琴面板较平直,结构简单,音箱较小,面板与底板组成匣式结构,尾部为一实木,音量较小,共鸣效果也不太好,面板上没有音位的标志“徽”,演奏技巧侧重右手,表现性能有相当的局限性。

在西汉中期到三国之际,随着相和歌的兴起及艺术性较高的相和大曲的盛行,琴开始与笛、笙、筝、琵琶等合奏,琴的形制有了重要的改进,此时的琴有七弦,面板完全平直,尾部实木部分已改为与主体相联的共鸣箱,音量扩大,左手可自由移动演奏滑音,面板外侧有十三个标志音位的小圆点“徽”,按纯律构成四个八度大三和弦的泛音列,因此,音域较宽,表现性能高。

汉以前,琴曲的传授全靠口传心授,到汉魏之交,创造了初期的文字谱《碣石调·幽兰》。

汉魏六朝是我国琴曲创作的全盛时期,制作亦有相当的经验,此时的琴不仅是一种独奏乐器,而且是相和歌乐队中重要的伴奏乐器,在文人士官中大大流传,把琴作为必学的“六艺”之一,并创作了大量的琴曲。

浅论古琴的创新与发展

浅论古琴的创新与发展

浅论古琴的创新与发展古琴作为中国传统乐器之一,拥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音乐文化。

古琴的发展与演变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特点,现代的古琴更是经历了创新和改革。

本文将从古琴的历史背景、古琴的发展与演变以及古琴的创新与发展三方面进行探讨。

一、古琴的历史背景古琴起源于中国远古时期,史书记载它的历史已经有3000多年。

它最早的形态是以竹制为主,并在汉朝时期经过不断的改进与创新,逐渐演变成为了现在的形态。

在中国传统音乐中,古琴是以文化传承和吟咏诗词为主要目的的乐器。

二、古琴的发展与演变古琴经历了多个历史时期的变化和发展,主要有以下几个阶段:1. 唐宋时期:此时期古琴的音色、演奏方法和曲目已经定型,形成了一个完整的艺术体系。

2. 元明清时期:此时期古琴的演奏技巧被广泛发扬,古琴音乐艺术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和繁荣。

3. 近现代时期:此时期中国古琴开始受到西方音乐文化的影响,并逐渐形成了中国工艺美术中的一种独特形式。

古琴的创新和发展是保护和传承古琴文化的重要途径。

下面分别从音色和演奏技巧两个方面进行介绍:1. 音色创新:现代古琴音色的发展,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改进古琴制作材料。

传统的古琴制作材料是桐木,而现代古琴制作采用的材料也十分丰富多样,有桐木、楠木、红木、黄杨等。

(2)采用新的音色调制方式。

现代古琴音色调制技术的发展,使古琴音色更加丰富多样,这主要通过新的音色调制方式实现。

(3)加入其它乐器元素和形式。

现代古琴能够进行更多的音乐表达,比如,将其它乐器元素和形式加入到古琴音乐中,增强其音乐魅力。

2. 演奏技巧创新:(1)不断改进演奏技术。

现代古琴演奏技术的发展,主要体现在演奏技巧上,包括右手指法、左手指法和拍子技巧等,这些技巧的演绎能够使古琴音乐具有更为深刻的表现力。

(2)加入跨界表演元素。

现代古琴演奏可以跨越不同文化界限,将古琴和其它音乐和艺术形式进行结合,进一步丰富了古琴文化的内涵。

总之,古琴是一件既古老又现代的艺术品,其创新和发展的不断推进对保护和传承中国传统音乐文化、推广古琴音乐文化,以及推动中国音乐艺术在世界上发扬光大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中国古琴的介绍

中国古琴的介绍

中国古琴的介绍中国古琴是中国传统音乐器乐中的一种,被誉为“乐中之王”。

它起源于古代的箫、瑟等乐器,经过漫长的发展和演变,形成了独特的音乐风格和演奏技巧。

下面将从琴的起源、构造、演奏技巧和音乐特点四个方面介绍中国古琴。

一、琴的起源中国古琴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公元前两千多年前的殷商时期,当时的琴称为“筑”,是用木头制作而成的。

随着时间的推移,琴的形制和制作工艺逐渐发展完善,到了唐代,琴的形制基本定型,并且被称为“琴”。

此后,琴的发展经历了宋、元、明、清等多个时期,逐渐演变为现代的古琴。

二、琴的构造中国古琴是一种弹拨乐器,它由琴身、琴头、琴尾和琴弦组成。

琴身是古琴的主体部分,它通常由檀木或者红木制成,具有一定的弧度。

琴头是琴身的上部,通常雕刻有吉祥的图案,起到装饰作用。

琴尾是琴身的下部,它的形状有方形、圆形等各种不同的造型。

琴弦是古琴最重要的组成部分,通常由丝线制成,琴弦的数量有七根、十根等不同的配置。

三、琴的演奏技巧古琴的演奏技巧主要有指法、拨弦和和弦三种。

指法是用手指按住琴弦,产生音符的演奏技巧。

在古琴演奏中,指法非常重要,因为它直接影响到音符的音准和音色。

拨弦是用右手的指甲或者指尖拨动琴弦,产生音符的演奏技巧。

在古琴演奏中,拨弦是表现情感和感情的重要手法。

和弦是用左手按住不同的琴弦,弹奏出和弦音的演奏技巧。

在古琴演奏中,和弦可以丰富音乐的层次和色彩。

四、琴的音乐特点中国古琴以其独特的音色和深远的音韵而著称于世。

古琴的音色柔和、悠远,能够表达出深沉、内敛的情感。

古琴的音韵独特,每一个音符都有其独特的韵律和节奏,能够引起人们内心深处的共鸣。

古琴的音乐风格以古朴、典雅、含蓄为主,它强调的是音乐的内涵和意境,而不是技巧和华丽的演奏。

古琴音乐常常以抒发情感、禅修心境、描绘自然景色等为主题,给人一种宁静、安详的感觉。

中国古琴是一种独特而古老的音乐器乐,它承载着中国传统音乐的丰厚历史和文化内涵。

通过古琴的演奏,人们可以感受到深沉的情感和内敛的艺术表达。

古琴历史发展

古琴历史发展

古琴历史发展古琴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乐器之一,也是世界上存在时间最长的弹拨乐器之一。

它以其独特的音色和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而闻名于世。

下面将以古琴历史发展为题,来探讨古琴的起源、演变和影响。

古琴起源于中国古代,可以追溯到约3000多年前的商朝时期。

起初,古琴是一种宗教仪式上使用的乐器,被用于祭祀和宫廷音乐演奏。

据传,商王武丁在一次狩猎中发现了一片龟甲上的裂纹,他将其视为神迹,并将其制作成了乐器,这就是古琴的起源。

古琴最初的形态非常简单,只有七根弦和一个共鸣箱。

后来,随着时代的变迁,古琴逐渐发展成为具有丰富变化的乐器。

在古代,古琴的发展经历了多个阶段。

先秦时期,古琴逐渐成为士人的重要文化象征。

古琴被用于修身养性、陶冶情操,成为士人的一种修养方式。

同时,古琴也开始与诗词、书画等艺术形式相结合,形成了独特的文人雅士文化。

唐宋时期,古琴的音乐发展达到了一个高峰。

许多著名的文人墨客都是古琴的爱好者,他们将自己的情感和思想融入到古琴音乐中,创作了许多优秀的琴曲。

明清时期,古琴的演奏技巧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琴曲的风格也更加多样化。

现代古琴则在这些传统的基础上进行了一定的改革和创新,使其更符合现代人的审美需求。

古琴的发展不仅仅是音乐领域的进步,它还对中国古代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古琴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代表了中国古代音乐的精髓和哲学思想。

古琴音乐的表演方式非常独特,注重内心的静寂和情感的表达,强调修身养性和以德治乐的理念。

同时,古琴音乐也融入了中国的传统美学观念,如“意在音外”、“无弦之声”等,强调音乐的内涵和意境。

古琴的音乐风格深受中国文人雅士的喜爱,他们通过演奏古琴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形成了独特的文人音乐风格。

古琴的历史发展是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代表了中国古代音乐的传承和创新。

古琴在演奏技巧、音乐风格和文化内涵上都具有独特的特点,它以其深厚的历史底蕴和独特的音色,吸引了众多音乐家和音乐爱好者的关注。

关于古琴知识点总结

关于古琴知识点总结

关于古琴知识点总结1. 古琴的起源和历史古琴起源于中国,其历史可以追溯到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

古琴最早出现在中国的秦国,在史书中有关于琴的记载。

古琴的历史悠久,渊源流长,经历了多个朝代的演变和发展。

在汉代,古琴被列为宫廷音乐乐器,成为贵族文人的代表性乐器。

隋唐时期,古琴的制作技艺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琴身更加精致,琴音更加优美,成为了文人雅士们追逐的音乐艺术。

2. 古琴的音律和演奏技巧古琴的音律是中国传统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由五声音律构成的。

古琴的五声音律分别是宫、商、角、徵、羽,也被称为宫商角徵羽。

它们代表了音乐的基本音调,是古琴演奏中的基本音阶。

古琴的演奏技巧主要包括指法、琴身手法和调弦技巧等。

指法是指用手指按弦,发出不同的音调。

琴身手法是指演奏时手部的位置和动作,会影响到音色和音质。

调弦技巧则是调整琴弦,来获取不同的音调和音色。

3. 古琴的制作工艺和材料古琴的制作工艺是继承了中国传统手工艺,要求匠人具备精湛的技艺和对音乐美学的理解。

古琴的制作材料主要有琴身、琴弦、琴桥和琴柱等。

琴身是古琴的主体部分,一般采用松木或者枫木等高质量木材制作而成。

琴弦是发出音调的主要部分,一般采用丝线或者鱼线制作。

琴桥和琴柱是支撑琴弦和固定琴弦的部分,一般采用坚硬的材料制作而成。

4. 古琴的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古琴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着极其丰富的内涵和意义,是中国传统音乐的代表之一。

古琴音乐以其深远的内涵和高雅的情调,被誉为“天籁之音”,成为了中国古典音乐的代表。

古琴音乐体现了中国人的审美情趣和精神追求,具有独特的艺术价值和文化价值。

古琴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还寓意着君子风范和高尚情操,成为了中国传统美德的象征。

5. 古琴对现代社会的影响和传承古琴作为中国古代的传统文化艺术之一,在现代社会里依然具有重要的影响力。

古琴音乐的美妙和独特性,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人去学习和研究。

古琴演奏者不仅在中国受到高度的尊重,还在国际上备受关注。

古琴艺术的历史发展

古琴艺术的历史发展

古琴艺术的历史发展古琴是中国传统音乐中最重要的乐器之一,也是中国古代文人雅士最钟爱的音乐伴侣。

古琴艺术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数千年前的中国古代。

古琴起源于中国古代的丝绸之路,它是由西方的弦乐器演变而来。

古琴的最早形态可以追溯到商朝时期的竹筝,后来逐渐发展为木琴、石琴,最终演变成为使用丝弦的古琴。

古琴的形状相对简单,由身、颈、柄、弦等部分组成,整体呈现出一种古朴典雅的气质。

在古代,古琴被视为一种高雅的音乐艺术,是文人雅士们表达情感、修身养性的重要途径。

古琴音乐的演奏方式主要有指法、按法和拨法等,通过手指的敲击、按弦和拨弦的方式,发出悠远、深沉的音乐声音。

古琴艺术在战国时期开始得到了更广泛的发展和传承。

齐娄阳子被认为是古琴艺术的创始人,他以其卓越的琴艺和创新的音乐风格,为古琴艺术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在齐娄阳子之后,古琴艺术逐渐传播到各个地方,并得到了更多文人雅士的喜爱和推崇。

到了唐代,古琴艺术达到了一个巅峰时期。

唐代是中国古代文化艺术的黄金时代,古琴艺术也在这个时期达到了一个高度的发展。

唐代的著名文人李白、杜甫等人都是热衷于古琴演奏的爱好者,他们通过古琴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使古琴艺术得到了更为广泛的传承和发展。

明清时期,古琴艺术进入了一个相对低迷的时期。

这个时期,中国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革,古琴艺术也受到了一定的冲击。

然而,古琴艺术并没有被完全遗忘,仍然有一些琴师和音乐家坚守着古琴艺术的传统,将其传承下来。

近代以来,古琴艺术得到了重新的关注和发展。

中国音乐学家和琴师们开始对古琴的音质、演奏技巧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并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和创新。

同时,古琴艺术也开始走向世界,越来越多的国际音乐家对古琴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通过学习和演奏古琴,将其融入到自己的音乐创作中。

古琴艺术的历史发展是中国音乐文化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对古琴艺术的传承和发展,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欣赏中国传统音乐的独特魅力。

古琴艺术不仅是一种音乐形式,更是一种文化传统的延续和表达方式,它代表着中国古代文人雅士的情怀和智慧。

近代古琴知识点总结归纳

近代古琴知识点总结归纳

近代古琴知识点总结归纳一、近现代古琴的起源和历史近现代古琴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明清时期,当时的古琴已经具有了成熟的演奏技术和曲目体系。

在清朝乾隆年间,古琴达到了顶峰时期,成为了当时文人雅士们的最爱。

同时,乾隆时期也是古琴制作工艺的鼎盛时期,各种名师名匠纷纷涌现,为古琴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在近代,古琴的发展受到了西方音乐的影响,一些古琴演奏家开始尝试将西方音乐元素融入古琴演奏之中,使得古琴的音乐风格更加多元化和丰富。

二、近现代古琴的演奏技术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文化交流的加强,古琴的演奏技术也得到了不断的提升和完善。

在近现代,一些古琴演奏家开始尝试运用不同的指法和演奏技巧,使古琴的音乐表现力得到了明显的增强。

同时,一些新的演奏方法和套路也不断被引入到古琴演奏之中,使得古琴的演奏风格更加多样化和个性化。

三、近现代古琴的曲目体系近现代古琴的曲目体系也得到了相应的丰富和发展。

除了传统的古琴曲目外,一些新的曲目也不断被创作和推广,为古琴的演奏提供了更多的选择和可能性。

同时,一些古琴演奏家也开始尝试将古琴与其他乐器进行合奏和对话,使得古琴的音乐表现力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

四、近现代古琴的教育和传承近现代古琴的教育和传承也备受关注。

在近现代,一些古琴学校和机构纷纷涌现,为广大古琴爱好者提供了学习和交流的平台。

同时,一些古琴大师也积极参与古琴教育和传承工作,传授自己的演奏经验和艺术理念,使得古琴的传统得到了更好的传承和弘扬。

五、近现代古琴的演出和交流近现代,古琴的演出和交流活动也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支持。

各种古琴演出和比赛活动在国内外进行,为古琴演奏家们提供了展示自己才华的舞台。

同时,一些古琴音乐会和音乐节也不断举办,为广大古琴爱好者提供了聆听和交流的机会,推动了古琴音乐文化的传播和发展。

六、结语近现代古琴在保留传统的基础上,也进行了不少的创新和改革,使得古琴的发展呈现出了更加多元化和丰富化的趋势。

未来,希望能够有更多的人关注和支持古琴音乐,共同推动古琴艺术的发展和传承,让古琴这一古老的乐器继续发扬光大,为人们带来更多的音乐美好。

古琴的知识点归纳总结

古琴的知识点归纳总结

古琴的知识点归纳总结一、古琴的起源和历史古琴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据考据,古琴最早可以追溯到殷商时期(公元前16世纪-公元前11世纪),而在西汉时期(公元前206年-公元9年),古琴已经成为宫廷音乐的一部分。

在隋唐时期(公元581年-公元907年),古琴的制作技术进一步完善,并逐渐传入民间。

到了宋代(公元960年-1279年)和元代(公元1271年-1368年),古琴成为文人士大夫们的室内娱乐乐器。

明清时期(公元1368年-1912年)古琴的音韵风格逐渐形成,成为了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一部分。

二、古琴的结构和制作工艺古琴的机体通常由面、背板、音桥、左右两扇纵横板、琴轴和琴弦等部分组成。

在制作工艺方面,古琴通常选用瑶柏、海桐等濒临绝迹的珍贵材料制作,制作过程十分繁琐,需要经过十几道工序,才能制作成一把完整的古琴。

三、古琴的音韵特点古琴的音色清雅深远,音域宽广,声音清越而柔和,有时会带有些微的响泣之声。

与其他弦乐器相比,古琴的音韵特点更具穿透力与韵味,能更好地表达中国古代音乐的情感和内涵。

四、古琴的演奏方法古琴的演奏方法需要用指尖弹奏琴弦,同时配合左手的按弦和右手的扶按,以及用指甲的指古拉弦、推弹、拨弦等手法。

这些技巧需要长时间的练习和磨练才能掌握,因此古琴被誉为“琴中泰斗”,需要演奏者具备较高的素养和修养。

五、古琴的传承与发展古琴在中国乐器中具有特殊的地位,它不仅是中国传统音乐的代表之一,而且是中国文化传统的重要载体之一。

在现代社会,古琴不仅在音乐演奏中得到了广泛的运用,而且在教育、文化交流、语言学习等方面也有着重要的作用。

今天,古琴已经成为了世界性的乐器,受到了国内外音乐界的广泛关注和喜爱。

六、古琴的演奏和表演古琴的演奏和表演通常需要在清静的环境中进行。

演奏者会选用一些古典文学作品或者中国古诗词来作为曲目,结合音乐演奏表达出其中的情感与内涵,用音乐的语言来演绎中国传统文化的韵味。

此外,古琴也可以参与到戏曲、影视配乐、舞蹈音乐等不同领域的演出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琴的历史与发展
自古琴产生至今,历朝历代都有对古琴的记载。

有关古琴的记载最早见于《诗经》、《尚书》等文献。

《尚书》载:“舜弹五弦之琴,歌南国之诗,而天下治。

”可知琴最初为五弦;三国时期,古琴七弦、十三徽的型制已基本稳定,一直流传至今。

据文献记载,琴在先秦时期已经是常用的乐器,除用于郊庙祭祀、朝会、典礼等雅乐外,主要在士以上的阶层中流行,位列中国传统文化四艺“琴棋书画”之首,它还是乐律法器,有“士无故不撤琴瑟”和“左琴右书”之说。

古琴的演奏形式主要有琴歌与独奏两种。

关于以琴为声乐伴奏的形式,早在《尚书》中,已有“搏拊琴瑟以咏”的记载;周代,多用琴瑟伴奏歌唱,叫“弦歌”,即唐宋以来所谓的琴歌;汉代蔡邕所著《琴操》中,有歌诗五曲,即周之弦歌。

春秋战国时期,古琴的独奏音乐已具有一定的艺术表现能力,当时有名的琴师有卫国的师涓,晋国的师旷,郑国的师文,鲁国的师囊等;著名的琴曲如《高山》《流水》等,均已载入史册。

汉、魏、六朝时期,古琴艺术有了重大发展,除在《相和歌》《清商乐》中作伴奏乐器外,还以“但曲”演奏形式出现,如器乐曲《广陵散》《大胡笳鸣》《小胡笳鸣》等;汉末的蔡邕父女和魏、晋间的嵇康,都是当时著名的古琴演奏家和作曲家。

隋唐时期,西域音乐盛行,琵琶兴起,古琴音乐的发展受到一定的抑制。

但古琴谱的产生,不仅推动了当时古琴音乐的传播,而且对后世古琴音乐的继承发展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使中国古代音乐历史进入了一个具有音响可循的时期。

隋末唐初赵耶利,对当时流行的文字指法谱字,进行了整理,并辑录了《弹琴右手法》《弹琴手势图》等解释演奏法的著作;南朝梁丘明传谱的琴曲《碣石调幽兰》,是目前所知的唯一的一份古琴文字谱;曹柔则在文字谱的基础上创造了减字谱,是对汉字谱字加以减笔而成的一种谱式。

唐代著名琴家有赵耶利、陈康士、陈拙等,赵耶利总结当时琴派说:“吴声清婉,若长江广流,绵延徐逝,有国士之风,蜀声躁急,若急浪奔雷,亦一时之俊。

”至今仍符合吴、蜀两派的特点;董庭兰作有《大胡笳》《小胡笳》等琴曲传世;薛易简在其著作《琴诀》中总结了古琴音乐的作用,并提出演奏者必须“定神绝虑,情意专注”,为后世琴家所重视,从而引伸出许多弹琴的规范。

宋朝的古琴一方面出现怀旧的复古主义倾向,另一方面由于古琴在《相和歌》《清商乐》演奏中的长期实践,与民间音乐有着深远的联系。

南宋时期杰出琴家郭沔及其弟子刘志芳、毛敏仲等人,在古琴遗产的整理、创作方面对古琴音乐的发展作出一定的贡献,奠定了“浙派”古琴的基础,主要作品如郭沔的《潇湘水云》、刘志芳的《忘机》、毛敏仲的《渔歌》等;琴歌有姜夔的《古怨》、庐山道士崔闲所著《醉翁吟》等;宋人朱长文撰写的《琴史》,真实地记录了隋、唐、宋三代琴的史料。

明、清时期由于印刷术的发展,大量琴谱得到刊刻流传,见于记载的琴谱有一百四十多种。

主要琴谱有明代琴家朱权的《神奇秘谱》,是中国最早正式刊印
的一部琴谱;琴论著作有明初琴家冷谦的《琴声十六法》,是对古琴的美学思想、演奏技巧和艺术表现提出的理论;明末清初琴家徐上瀛进而提出《二十四琴况》;明清以来,著名的琴曲有《秋鸿》《平沙落雁》《鸥鹭忘机》等。

这一时期在演奏上由于民间音乐的熏陶和影响,古琴技巧有了突出的发展,尤其是左手技巧的创新,如《五知斋琴谱》中的《潇湘水云》《胡笳十八拍》等琴曲,左手技法极为细腻,前所未见。

以后的许多琴谱,在整理加工传播传统古琴音乐方面,也达到了一个新的阶段。

古琴的弹奏法、记谱法、琴史、琴律、美学等方面也形成了独立完整的体系,被称作“琴学”。

明、清时期著名琴人有严澄、徐常遇等人,近代著名琴人又有黄勉之、杨宗稷、王燕卿等。

清末与民国年间由于战乱和社会变迁,特别是古琴本身存在的局限性,使古琴音乐濒于绝灭。

当时,全国各地也出现了一些琴会组织,如上海的“今虞琴社”、太原的“元音琴社”、扬州的“广陵琴社”等,它们的活动都有一定的社会影响。

其中尤以上海的“今虞琴社”,持续时间最长,对琴界影响最大。

建国后,“古琴研究会”在北京成立。

2003年随着古琴成功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之后,古琴音乐得到政府的重视和抢救,调查、收集、整理了流失于民间中的各种传谱,并录制了一批音响;发掘一批失传的琴曲,如《广陵散》、《幽兰》等;培养了一批古琴音乐人材,为今后古琴音乐的整理、研究、发展开辟了新的前景。

著名的琴家有吴景略、张子谦、夏一峰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