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琴的历史
古琴的历史发展

古琴的历史发展古琴是我国古老的弹拨乐器,先秦时广为流行,汉魏六朝是古琴发展的鼎盛时期。
以下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古琴的历史发展相关内容,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大家。
一、古琴的历史古琴是我国古老且富有民族特色的无码弹拨乐器。
传说原始时代神农氏曾“削桐为琴、绳丝为弦”,创造了最初的琴,据说有五弦。
后文王、武王各增一弦,琴在西周时期已广泛流传,当时它经常与瑟或加上鼓等乐器在祭祀时演奏,《诗经》中有“琴瑟友之”、“琴瑟击鼓,以御田祖”就是指此而言。
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众多的琴家,在《吕氏春秋》里,第一次记述了伯牙鼓琴,钟子期解音的故事。
春秋时著名的古琴家有师旷、师襄和师文等人。
孔子不但会弹古琴,而且技艺娴熟,他教授的“六艺”中的乐,即有弹琴诵诗的内容。
曾候乙墓出土的十弦琴是最早的古琴实物,长67公分(后世琴长120公分左右),面板呈曲线状,琴头微上昂,腰部下凹,尾部上翘,下仅一足,其形象与传说中的华夏民族的图腾——夔龙相似;继十弦琴之后有马王堆出土的西汉七弦琴,该琴面板较平直,结构简单,音箱较小,面板与底板组成匣式结构,尾部为一实木,音量较小,共鸣效果也不太好,面板上没有音位的标志“徽”,演奏技巧侧重右手,表现性能有相当的局限性。
在西汉中期到三国之际,随着相和歌的兴起及艺术性较高的相和大曲的盛行,琴开始与笛、笙、筝、琵琶等合奏,琴的形制有了重要的改进,此时的琴有七弦,面板完全平直,尾部实木部分已改为与主体相联的共鸣箱,音量扩大,左手可自由移动演奏滑音,面板外侧有十三个标志音位的小圆点“徽”,按纯律构成四个八度大三和弦的泛音列,因此,音域较宽,表现性能高。
汉以前,琴曲的传授全靠口传心授,到汉魏之交,创造了初期的文字谱《碣石调·幽兰》。
汉魏六朝是我国琴曲创作的全盛时期,制作亦有相当的经验,此时的琴不仅是一种独奏乐器,而且是相和歌乐队中重要的伴奏乐器,在文人士官中大大流传,把琴作为必学的“六艺”之一,并创作了大量的琴曲。
器乐鉴赏论文之古琴

器乐鉴赏论文之古琴古琴是中国传统乐器中最古老、最优美的一种,它被誉为“乐器之王”,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和音乐价值。
古琴发源于中国古代,至今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由于其独特的音质和演奏技巧,古琴在中国音乐史上占有着重要的地位。
本文将从古琴的历史、音乐表现力、演奏技巧和演奏风格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古琴的历史古琴是中国传统乐器中历史最久远的一种,其起源可以追溯到商周时期。
古琴最初被用作宗教仪式和祭祀活动中的伴奏乐器,后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它逐渐转化为一种文化娱乐活动,并得到了广泛的普及。
到唐代,古琴的演奏技巧已经非常成熟,同时其音乐表现力也得到了充分的发挥。
宋代时期,古琴更是成为了文人雅士们的最爱,它们将其视为艺术自我表达的一种方式,并发扬了其独特的音乐风格。
二、古琴的音乐表现力古琴以其独特的音质而闻名于世,他的音色柔和、幽雅、清新,能够表达出深邃、悠远的意境。
古琴的音乐是通过琴身共鸣和指法的变化来表现出来的,它能够模拟出天真、淡泊、清雅、高妙、慷慨、豪迈、忧愁等不同情感。
古琴表现力丰富,既可以表达出优美的旋律,也能够表现出深刻的感情。
它能够让人们感到它的音乐是从心灵深处流露出来的,让人们沉浸在完美的音乐中。
三、古琴的演奏技巧古琴演奏的技巧非常独特,它主要通过拨弦、撩弦、扣弦、泛音、颤音等指法来表现出不同的音乐效果。
古琴演奏技巧的高妙之处在于,它能够组合不同的指法来实现速度与音色的转换,从而进一步丰富音乐的表现力。
同时,古琴演奏也需要弹者配合自由的速度变化,更好的表达自己想要表达的情感。
古琴演奏技巧需要在长期的实践中不断磨炼,才能真正掌握其中的精髓。
四、古琴的演奏风格古琴演奏风格主要包括学派和个人风格两个方面。
学派是指古琴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地域性、流派性的不同演奏特点,每个学派都有其特有的演奏风格和表现手法。
而个人风格则是指弹者在学习、研究古琴演奏技巧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独特的演奏风格。
这个风格既包括弹奏技巧的独特性,也包括表现主题意境的独创性。
古琴的历史文化及作品赏析

古琴的历史文化及作品赏析古琴是中国音乐文化中的珍宝之一,在中国文化传承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它不仅是一种乐器,更是一种文化传统。
本文将介绍古琴的历史文化及作品赏析。
一、古琴的历史古琴,是中国最古老的弹拨乐器之一,可以追溯到商代。
在唐代以后,古琴才有了高度的发展,发挥了越来越大的作用,成为音乐谱写的主流乐器。
《琴谱》在宋代出现,是古琴艺术的里程碑,后来也对整个文化产生了巨大影响。
古琴在历史上是帝王贵族、文人雅士的最爱,所以古琴在中国文化历史上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
二、古琴艺术的特点古琴艺术需要有良好的心态,需要有一定的修行。
这种修行体现在琴音的气韵、包容和自然之中。
古琴音乐注重的是气味,强调音乐的氛围、感觉、情趣,强调身心调和的美感和意境,不需要华丽的变化和多变的音色,而是大和谐的朴素美。
这种音乐需要经过学习和修炼来领悟琴胆的重要性,同时也要把自己的情感融入到乐曲中,使听众在聆听时能够感受到弹奏者的情感。
三、古琴作品选赏1.《阳春白雪》《阳春白雪》是唐代古琴曲目之一,是唐代诗人王之涣所作的一首诗歌,曲调悠扬婉转,情感流畅自然。
这首曲子吟唱天然之景,使用了琴音来表现冬天天空中的阳光、白雪飞舞的景象。
2.《阳关三叠》《阳关三叠》是明代儒生王浚所作的琴曲,也是古琴音乐中的经典之作。
此曲表达的是对山水之美的赞美,以及山水给人们带来的思考与愁思之情境,琴音深沉优美,思维敏捷。
3.《归去来兮》《归去来兮》是唐代诗人王之涣所作的诗歌,这首曲子将古琴音乐与诗歌相结合,未尝不是一个成功的尝试。
曲调虽然简单,却秒出芳心,将不能言说的情感融入,号召多年以后的新世纪人们要放弃仕途,回归自然。
四、结语古琴是中国的传统乐器之一,也是中国音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古琴艺术有着丰富的内涵和独特的韵味,这种韵味在琴音中得到充分的发挥。
古琴曲目丰富多彩,每一首古琴曲子都蕴涵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及情感因素,这是其他乐器所无法企及的。
虽然从现代的角度看,古琴的使用有所下降,但它依然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而受到世人的热爱。
古琴斫琴知识点总结

古琴斫琴知识点总结古琴,作为中国传统乐器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内涵。
古琴斫琴的过程十分复杂,需要丰富的知识和技艺。
下面将从古琴的历史渊源、制作工艺、音律调音、演奏技巧以及保养维护等方面进行详细的总结和分析。
一、古琴的历史渊源古琴,又称为瑶琴、华琴,是一种七弦琴,古代称之为“瑶琴”、“琴”或“雅琴”等。
古琴的历史文献记载有几千年的历史,并且在文人雅士的生活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
据考证,古琴最早的起源于中国古代的文明发源地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
在古代,古琴是文人雅士们的代表性乐器,因其贵族之气以及涵养雅趣被誉为"文人四友"之一。
同时,古琴也通过丝弦和兽骨制作,因此更具古代史料考古意义。
在古代,古琴不仅被视为一种乐器,更是一种文化的象征,体现出古代文化在音乐方面的浓厚底蕴。
二、古琴的制作工艺1. 选择材料:古琴的制作所用的材料十分讲究。
琴身一般使用梧桐木为主材,其他如香樟木、槭木也可作为曲木。
琴面一般使用天然竹,琴弦则使用丝线。
而古琴所用的梧桐木也有选木的原则。
2. 制作工序:制作古琴的工艺十分复杂,由众多工序构成,是需要非常丰富的经验、技艺和耐心的。
首先要选择合适的梧桐木,将其加工成琴身。
接着将琴面粘合在琴身上,并在琴面中间开孔。
然后要进行调音孔的加工。
接下来,将古琴的琴码制作好,固定在琴面上。
最后,将琴弦拉紧,进行音律调音。
每一道工序都需要精雕细琢,方能制作出一把音质优美的古琴。
三、古琴的音律调音古琴的音律调音是非常重要的,因为这会对后续的演奏产生直接的影响。
古琴的音律包括了音名、音高、音长等多个方面。
首先要根据需要进行琴弦的安装,在琴弦的调整上应该注意弦长和张力是否合适。
然后进行音律的调整,根据古琴的调律标准将琴弦调整到正确的音高。
通常情况下,古琴的音律有宫、商、角、徵、羽、文、宫等七个音,需要根据标准进行相应的调整。
四、古琴的演奏技巧古琴的演奏技巧是需要长期练习才能掌握的。
古琴历史发展

古琴历史发展古琴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乐器之一,也是世界上存在时间最长的弹拨乐器之一。
它以其独特的音色和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而闻名于世。
下面将以古琴历史发展为题,来探讨古琴的起源、演变和影响。
古琴起源于中国古代,可以追溯到约3000多年前的商朝时期。
起初,古琴是一种宗教仪式上使用的乐器,被用于祭祀和宫廷音乐演奏。
据传,商王武丁在一次狩猎中发现了一片龟甲上的裂纹,他将其视为神迹,并将其制作成了乐器,这就是古琴的起源。
古琴最初的形态非常简单,只有七根弦和一个共鸣箱。
后来,随着时代的变迁,古琴逐渐发展成为具有丰富变化的乐器。
在古代,古琴的发展经历了多个阶段。
先秦时期,古琴逐渐成为士人的重要文化象征。
古琴被用于修身养性、陶冶情操,成为士人的一种修养方式。
同时,古琴也开始与诗词、书画等艺术形式相结合,形成了独特的文人雅士文化。
唐宋时期,古琴的音乐发展达到了一个高峰。
许多著名的文人墨客都是古琴的爱好者,他们将自己的情感和思想融入到古琴音乐中,创作了许多优秀的琴曲。
明清时期,古琴的演奏技巧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琴曲的风格也更加多样化。
现代古琴则在这些传统的基础上进行了一定的改革和创新,使其更符合现代人的审美需求。
古琴的发展不仅仅是音乐领域的进步,它还对中国古代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古琴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代表了中国古代音乐的精髓和哲学思想。
古琴音乐的表演方式非常独特,注重内心的静寂和情感的表达,强调修身养性和以德治乐的理念。
同时,古琴音乐也融入了中国的传统美学观念,如“意在音外”、“无弦之声”等,强调音乐的内涵和意境。
古琴的音乐风格深受中国文人雅士的喜爱,他们通过演奏古琴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形成了独特的文人音乐风格。
古琴的历史发展是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代表了中国古代音乐的传承和创新。
古琴在演奏技巧、音乐风格和文化内涵上都具有独特的特点,它以其深厚的历史底蕴和独特的音色,吸引了众多音乐家和音乐爱好者的关注。
高考古琴知识点总结

高考古琴知识点总结古琴自古以来一直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瑰宝之一,其优雅的音色和深邃的韵味使其成为了许多音乐爱好者和文化学者追求的对象。
在中国古代的文人雅士中,弹琴更是一种精神境界的体现。
近年来,古琴也成为了高考音乐学科的考点之一。
在高考中,对古琴的基本认识和了解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从古琴的历史、器乐特点、演奏技巧以及名曲赏析四个方面总结高考古琴的知识点。
一、古琴的历史古琴起源于古代的结弦琴,至今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
它最早出现在中国的商代,经历了周代、秦汉、隋唐、宋元、明清等多个历史阶段的发展。
古琴在宋代达到了较高的艺术水平,并形成了现代琴曲的基本格局。
古琴既是一种乐器,也是一种艺术形式,被誉为“千古第一琴”。
二、古琴的器乐特点古琴是一种丝弦乐器,由身体、颈、面板、弦轸等部件组成。
其音色柔和、宽广,能够表达出深沉、悠远的情感。
古琴的演奏方式独特,弹奏时需要用指甲或石片弹拨琴弦,以产生不同的音色和音效。
此外,古琴还具有大量的琴曲作品,这些曲目多以文人墨客的诗词为题材,以音乐表达出静谧、淡泊的人生态度。
三、古琴的演奏技巧古琴的演奏技巧包括左手法、右手法以及琴音处理等几个方面。
左手法主要是指指法和按弦,弹奏时要注意握持琴颈的方式和指力的控制。
右手法是指弹奏时的指甲和手指的运用,要注意扣弦的技巧和力度的掌握。
琴音处理则涉及到琴弦的搓动、滑动等细节处理,这些技巧可以使琴音更富有表现力和变化性。
此外,古琴的演奏还注重心境和情感的表达,因此演奏者要能够准确把握曲调的节奏和情感的起伏。
四、名曲赏析古琴有许多脍炙人口的名曲,其中最著名的有《广陵散》、《阳关三叠》、《平沙落雁》等。
这些曲目以优美的旋律和独特的演奏技巧著称,常常被用来表达古人的情感和境界。
比如,《广陵散》描绘的是唐代文人的优雅风度,《阳关三叠》表达的是壮志豪情,《平沙落雁》则以悲凉的音色勾勒出边疆戍卫的情景。
赏析这些名曲不仅能够欣赏古琴的音乐魅力,还能领略到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
关于古琴知识点总结

关于古琴知识点总结1. 古琴的起源和历史古琴起源于中国,其历史可以追溯到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
古琴最早出现在中国的秦国,在史书中有关于琴的记载。
古琴的历史悠久,渊源流长,经历了多个朝代的演变和发展。
在汉代,古琴被列为宫廷音乐乐器,成为贵族文人的代表性乐器。
隋唐时期,古琴的制作技艺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琴身更加精致,琴音更加优美,成为了文人雅士们追逐的音乐艺术。
2. 古琴的音律和演奏技巧古琴的音律是中国传统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由五声音律构成的。
古琴的五声音律分别是宫、商、角、徵、羽,也被称为宫商角徵羽。
它们代表了音乐的基本音调,是古琴演奏中的基本音阶。
古琴的演奏技巧主要包括指法、琴身手法和调弦技巧等。
指法是指用手指按弦,发出不同的音调。
琴身手法是指演奏时手部的位置和动作,会影响到音色和音质。
调弦技巧则是调整琴弦,来获取不同的音调和音色。
3. 古琴的制作工艺和材料古琴的制作工艺是继承了中国传统手工艺,要求匠人具备精湛的技艺和对音乐美学的理解。
古琴的制作材料主要有琴身、琴弦、琴桥和琴柱等。
琴身是古琴的主体部分,一般采用松木或者枫木等高质量木材制作而成。
琴弦是发出音调的主要部分,一般采用丝线或者鱼线制作。
琴桥和琴柱是支撑琴弦和固定琴弦的部分,一般采用坚硬的材料制作而成。
4. 古琴的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古琴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着极其丰富的内涵和意义,是中国传统音乐的代表之一。
古琴音乐以其深远的内涵和高雅的情调,被誉为“天籁之音”,成为了中国古典音乐的代表。
古琴音乐体现了中国人的审美情趣和精神追求,具有独特的艺术价值和文化价值。
古琴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还寓意着君子风范和高尚情操,成为了中国传统美德的象征。
5. 古琴对现代社会的影响和传承古琴作为中国古代的传统文化艺术之一,在现代社会里依然具有重要的影响力。
古琴音乐的美妙和独特性,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人去学习和研究。
古琴演奏者不仅在中国受到高度的尊重,还在国际上备受关注。
关于古琴的介绍

关于古琴的介绍古琴是中国传统的弹拨乐器之一,历史悠久,文化内涵丰富。
古琴的音色柔和悠远,能够表达出深刻的情感和思想。
本文将从古琴的历史、制作、演奏、保养等方面进行介绍。
一、古琴的历史古琴是中国最古老的弹拨乐器之一,其历史可以追溯到三千多年前的商周时期。
在古代,古琴被赋予了宗教、文化、政治等多重意义,被视为一种高雅的艺术形式。
在唐宋时期,古琴达到了巅峰,成为了文人士大夫的代表性乐器。
明清时期,古琴逐渐走向民间,成为了广大人民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
二、古琴的制作古琴的制作需要经过多道工序,包括选材、削形、雕刻、装饰等。
古琴的材料主要有梧桐木、核桃木、紫檀木等。
其中梧桐木最为常用,因为它具有轻盈、坚韧、音色优美等特点。
制作古琴需要考虑到琴身、琴头、琴尾、弦轴、弦等多个部分的结构和比例,以保证琴的音质和外观的完美结合。
三、古琴的演奏古琴的演奏需要掌握正确的姿势和技巧。
首先,需要采取正确的坐姿,将琴放在膝上,两手握住琴杆和弦轴。
其次,需要掌握正确的指法和弹奏技巧,例如轻拂、掐弦、泛音等。
古琴的曲目主要有古曲、古乐、古诗等,其中古曲最为常见,包括《广陵散》、《阳春白雪》、《高山流水》等。
四、古琴的保养古琴是一件十分珍贵的艺术品,需要进行良好的保养。
首先,需要注意环境的干燥和湿度,避免古琴受潮或变形。
其次,需要注意琴弦的调整和更换,保持弦的紧度和音质。
古琴还需要定期上油、擦拭和保养,以保证其外观和音质的完美。
总之,古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深厚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通过学习古琴的制作、演奏和保养等方面,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古琴的魅力和价值,传承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琴的历史
古琴的历史古琴是汉民族最早的弹弦乐器,是汉文化中的瑰宝。
它以其历史久远、文献瀚浩、内涵丰富和影响深远为世人所珍视。
湖北曾侯乙墓出土的实物距今有二千四百余年,唐宋以来历代都有古琴精品传世。
存见南北朝至清代的琴谱百余种,琴曲达三千首,还有大量关于琴家、琴论、琴制、琴艺的文献,遗存之丰硕堪为中国乐器之最。
古时,琴、棋、书、画并称四艺,用以概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
历代涌现出许多著名演奏家,他们是历史文化名人,代代传颂至今。
隋唐时期古琴还传入东亚诸国,并为这些国家的传统文化所汲取和传承。
近代又伴随着华人的足迹遍布世界各地,成为西方人心目中东方文化的象征。
古琴的文化在中国古代社会漫长的历史阶段中,”琴、棋、书、画”历来被视为文人雅士修身养性的必由之径。
古琴因其清、和、淡、雅的音乐品格寄寓了文人风凌傲骨、超凡脱俗的处世心态,而在音乐、棋术、书法、绘画中居于首位。
“琴者,情也;琴者,禁也。
”吹箫抚琴、吟诗作画、登高远游、对酒当歌成为文人士大夫生活的生动写照。
春秋时期,孔子酷爱弹琴,无论在杏坛讲学,或是受困于陈蔡,操琴弦歌之声不绝;春秋时期的伯牙和子期“《高山》《流水》觅知音”的故事,成为广为流传的佳话美谈;魏晋时期的嵇康给予古琴“众器之中,琴德最优”的至高评价,终以在刑场上弹奏《广陵散》作为生命的绝唱;唐代文人刘禹锡则
在他的名篇《陋室铭》中为我们勾勒出一幅“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的淡泊境界。
1977年8月,美国发射的“旅行者”2号太空船上,放置了一张可以循环播放的镀金唱片,从全球选出人类代表性艺术,其中收录了著名古琴大师管平湖先生演奏的长达七分钟的古琴曲《流水》用以代表中国音乐。
这首曾经由春秋时代著名琴家伯牙的弹奏而与钟子期结为知音好友的古曲,如今又带着探寻地球以外天体“人类”的使命,到茫茫宇宙寻求新的“知音”。
古琴的声音是非常独特的,一般人听琴乐能感到古琴的安静悠远。
“静”可以说是琴音的最大特点,琴音也被称为“太古之音”、“天地之音”。
这里的“静”有两层意义,一是抚琴需要安静的环境,二是抚琴更需安静的心境。
古琴有三种音,都非常安静。
散音松沉而旷远,让人起远古之思;其泛音则如天籁,有一种清冷入仙之感;按音则非常丰富,手指下的吟猱余韵、细微悠长,时如人语,可以对话,时如人心之绪,缥缈多变。
泛音象天,按音如人,散音则同大地,称为天地人三籁。
因此古琴一器具三籁,可以状人情之思,也可以达天地宇宙之理。
在古琴音乐三音交错、变幻无方、悠悠不已之中,凡高山流水、万壑松风、水光云影、虫鸣鸟语及人情复杂之思和宗教哲学之理,尽能蕴涵表达。
宋代《琴史》中说:′昔圣人之作琴也,天地万物之声皆在乎其中矣。
′晋时嵇康作《琴赋》曰:“众器之中,琴德最优。
”也就是认为在各种乐器中,古琴是最好的,具有最优异的品德,最适宜君子作为修养之具。
琴音的松沉旷远,能让人雪躁静心,感到和平泰然的气象,体验内心的祥和喜乐;琴乐的洁净精微,能让人感发心志、
泻泄幽情,化导不平之气、升华心灵意境。
归根结底,就是以七弦琴中的“含至德之和平”(《琴赋》),来养成君子“中和”的品德、达成“乐教”的目的。
魏晋之后,佛道思想又融入古琴,尤其是道家“大音希声”(老子)、“至乐无乐”(庄子)的思想,在七弦琴中能得到最好的体现。
琴音的低缓悠远、缥缈入无,让人由抚琴听琴而进入一咱超乎音响之上的“无声之乐”的意境,体验到“希声”“至静之极”的境界;庄子将这种虚静的、通乎天地万物的境界称为“天乐”,“以虚静推于天地,通于万物,此之谓天乐”(《庄子·天道》)乃是一种天人相和、无言而心悦、超乎音响感受之上的精神境界。
在佛家,则称之为“空”的体验、乃是一种“无我之境”。
琴的创制者有"昔伏羲作琴"、"神农作琴"、"舜作五弦之琴以歌南风"等说,作为追记的传说,可不必尽信,但却可看出琴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
根据文献记载,先秦时期,古琴除用于郊庙祭祀、朝会、典礼等雅乐外,一度盛兴于民间,深得人们喜爱,用以抒情咏怀。
关于这一点,我们可以从当时的民间诗歌集《诗经》中得到印证。
《诗经·周南·关雎》:“窈窕淑女,琴瑟友之”;《诗经·小雅·鹿鸣》:“呦呦鹿鸣,食野之萍。
我有嘉宾,鼓瑟鼓笙”;《诗经·小雅·常棣》:“妻子好合,如鼓瑟琴”;《诗经·小雅·鼓钟》:“鼓钟钦钦,鼓瑟鼓琴”;《诗经·小雅·甫田》:“琴瑟击鼓,以御田祖”;《诗经·鄘风·定之方中》:“椅桐梓漆,爰伐琴桑”;《诗经·郑风·女曰鸡鸣》:“琴瑟在御,莫不静好”;这说明古琴至少在春秋时期,便是一件在民间非常普遍、非常受古人喜爱的乐器。
古琴在古代人们的认知度是相当广泛的,“四大名著”中有三部明确有对琴的描写,古代诗词、史书、小说、戏文、绘画、古董瓷器……古琴大量存在,史实、文学、艺术作品均来源于实际生活,这得有多么广泛的社会基础才能造成这种现象。
所以说,古琴在我国古代民间曾经是相当普及的,至少在读书人中是家喻户晓。
也正因为这样,有着数千年历史的古琴艺术终于传承到了今天。
2003年11月7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巴黎总部宣布了世界第二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中国的古琴名列其中。
2006年5月20日,古琴艺术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划分在“民间音乐”类。
古琴的结构琴一般长约三尺六寸五(约120—125公分),象征一年三百六十五天(一说象周天365度)。
一般宽约六寸(20公分左右)。
一般厚约二寸(6公分左右)。
琴体下部扁平,上部呈弧形凸起,分别象征天地,与古时的天圆地方之说相应和。
整体形状依凤身形而制成,其全身与凤身相应(也可说与人身相应),有头、颈、肩、腰、尾、足。
古琴最初只有五根弦,内合五行,金、木、水、火、土;外合五音,宫、商、角、徵、羽。
后来文王囚于羑里,思念其子伯邑考,加弦一根,是为文弦;武王伐纣,加弦一根,是为武弦。
合称文武七弦琴。
《琴当序》中记载:“伏羲之琴,一弦,长七尺二寸。
”桓谭《新论》中记载:“神农之琴以纯丝为弦,刻桐木为琴。
”传说舜定琴为5弦,文王增一弦,武王伐纣又增一弦为七弦。
曾侯乙墓出土的据说是10弦琴。
听说古时还有32弦琴。
“琴头”上部称为额。
额下端镶有用以架弦的硬木,称为“岳山”,又称“临岳”,是琴的最高部分。
琴底部有大小两个音槽,位于中部较大的称为“龙池”,位于尾部较小的称为“凤沼”。
这叫上山下泽,又有龙有凤,象征天地万象。
岳山边靠额一侧镶有一条硬木条,称为“承露”。
上有七个“弦眼”,用以穿系琴弦。
其下有七个用以调弦的“琴轸”。
琴头的侧端,又有“凤眼”和“护轸”。
自腰以下,称为“琴尾”。
琴尾镶有刻有浅槽的硬木“龙龈”,用以架弦。
龙龈两侧的边饰称为“冠角”,又称“焦尾”。
七根琴弦上起承露部分,经岳山、龙龈,转向琴底的一对“雁足”,象征七星。
琴腹内,头部又有两个暗槽,一名“舌穴”,一名“音池”,一名“纳音”尾部一般也有一个暗槽,称为“韵沼”。
与龙池、凤沼相对应处,往往各有一个“纳音”。
龙池纳音靠头一侧有“天柱”,靠尾一侧有“地柱”。
使发声之时,“声欲出而隘,徘徊不去,乃有余韵”。
由于琴没有“品”(柱)或“码子”,非常便于灵活弹奏,又具有有效琴弦特别长,琴弦震幅大,余音绵长不绝等特点,所以才有其独特的走手音。
就构造而音,琴的各部分结构十分合理。
其体积不大不小,既便于携带,又方正雅致。
有心品琴,其形已足以使人心怡。
从琴各部分的命名亦可著出琴制之受儒家思想的影响。
琴前广后狭,象征尊卑之别。
宫、商、角、徵、羽五根弦象征君、臣、民、事、物五种社会等级。
后来增加的第六、七根弦称为文、武二弦象征君臣之合恩。
十三徽分别象征十二月,而居中最大之徽代表君象征闰月。
古琴有泛音、散音和按音三种音色,
泛音法天,散音法地,按音法人,分别象征天、地、人之和合。
这些古琴形制命名的象征意义实反映出儒家的礼乐思想及中国人所重视的和合性。
因为礼的作用是为了保障个体,使个性有所发挥,乐以同和,其作用是与群体谐协。
礼乐之同时并用可使个体和群体之间能互相调剂,形成人与人之间平和而合理的生活。
所以礼乐这两套表面相反的技艺的推行,实为求达到相辅相成的和合性的目的。
而从古琴形制命名所借用的社会秩序、等级的名称来著,可见其制作形制即寓有教化人伦的深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