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白银货币化的总体视野》高考论述性文本阅读练习及答案

合集下载

模板32014.5

模板32014.5

• 21.有学者指出,培根(156l—1626年) 所确立的实验观察和归纳推理法、牛顿 (1643一1727年)提出的运动三定律和 万有引力定律,不但奠定了现代自然科学 的方法论基础和理论框架,而且引发了观 念形态的革命。上述历史现象 A.促进地圆学说在欧洲普遍传播 B.导致宗教改革运动在欧洲兴起 C.成为启蒙运动理性思想的来源 D.产生现实主义的文学艺术流派
• 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也损害了商人的切身利益。因此,商人 主张“自行筹办,则保路权以保国权,亦即 以保利权"。收回利权运动广泛展开。五四 运动期间,商人也掀起抵制日货高潮。 • 20世纪20年代,近代中国新式商人的 义利观又发生了变化且与西方商人更为接近。 他们认为追求利润是天经地义的义务与权利。 财富被视为名誉和地位的象征,利润更是成 功的唯一标志。 • ——朱英《近代中国商人义利观的发展演变》
海淀二模典题2014
37.(32分)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明朝初年无限制地滥发纸钞,导 致通货膨胀,钞币贬值。到洪武末年, 商贾做买卖皆以金银定价,不用纸钞。 在民间白银货币化的推动之下,到万历 年间,政府最终承认白银货币的合法地 位,形成白银作为主币的货币形态。
• 白银货币化推动着商品货币经济的发展,促进国 内统一市场的形成。白银货币化,将社会各阶层 都卷入到市场之中。赋役的货币化,使农民把收 获的农产品和家庭手工业产品拿到市场上出售, 以换取白银向官府交纳。匠户以银代役,使工匠 获得独立经营手工业的条件,导致官营手工业衰 落,促进了民营手工业的快速发展。中国精美的 丝瓷等商品大批输往海外,产自日本和美洲的白 银.源源不断地输入中国,一个以白银为中心的 全球贸易网络逐步形成,促进了世界市场体系初 步形成。 • ——摘编自陈梧桐、彭勇《明史十讲》

贵州省安顺市平坝第一高级中学高一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德艺班)

贵州省安顺市平坝第一高级中学高一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德艺班)

平坝县第一高级中学高一半期语文试卷(德艺)第I卷阅读题甲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在明王朝统治中国的276年间,白银经历了一个不同寻常的货币化过程。

明初,明朝禁用金银交易,到了明后期,白银则已经通行于全社会。

迄今为止,对于这一货币化过程,中外学术界无不以《明史》正统初年明英宗“弛用银之禁”、“朝野率皆用银”的诏令为根据,以为是朝廷推行的结果。

实际上,明代白银的货币化是自民间开始,到明英宗以后才逐渐为官方认可、自上而下地展开。

随着白银成为合法货币,白银迅速渗透到了社会的每一个角落,使得市场前所未有地活跃起来。

到了嘉靖年间,整个中国对白银产生了巨大的需求,标志着这一货币化过程基本完成。

此时,一方面明朝国家财政白银入不敷出,另一方面从皇族到平民都有对于白银的大量需求。

在国内白银开采和供应远远不能满足要求的情况下,人们开始将寻求的目光投向海外。

中国外来白银最早的源头是日本,虽然日本出产的金银在16世纪中叶以前就有向外出口的记载,但那时日本向中国输出的主要是刀剑、扇子、屏风、硫磺等。

情况的转变是自16世纪40年代开始的。

当时,来自中国福建、广东、浙江的船只不断到到日本九州。

它们的目的不再以物易物,而是以物易银。

有需求就有开发和供给。

也正是这一时期,日本银矿的开发得到了迅速发展,16世纪后半叶日本的输出品中,白银独占重要地位,而对中国丝与丝织品的巨大需求,则构成了银产量激增的日本方面的原因。

在美洲方面,当西方走向世界寻求财富时,最早寻找的是黄金,但也是从16世纪40年代开始,西班牙在美洲转而开采白银且产量激增。

当时达到菲律宾的西班牙人几乎立刻了解到中国商品对于他们的意义,立即开始与中国海商的贸易。

美洲白银不仅从马来西亚流向中国,带动了整个东南亚贸易。

也从欧洲运至印度,再流到中国,以换取中国的丝绸、瓷器、水银、麝香、朱砂等。

从1540年到1644年这一百年间,日本白银产量的绝大部分和美洲白银产量的一半流入了中国,葡萄牙学者加良斯?戈迪尼奥因此将中国形容为一个“吸泵”。

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 7

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 7

卜人入州八九几市潮王学校第八二零二零—二零二壹高二语文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阐述类文本阅读〔此题一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在明王朝统治中国的276年间,经历了一个不同寻常的货币化过程。

明初,朝廷禁用金银交易,到了明朝后期,那么已经通行于全社会。

迄今为止,对于这一货币化过程,中外学术界无不以明史正统初年明英宗“弛用银之禁〞、“朝野率皆用银〞的诏令为根据,以为是朝廷推行的结果。

实际上,明代的货币化是自民间开场,到明英宗时才逐渐为官方认可、自上而下地展开的。

随着成为合法货币,迅速地浸透到了社会的每一个角落,使得场前所未有地活泼起来。

到嘉靖年间,整个中国对产生了宏大的需求,标志着这一货币化过程根本完成。

此时,一方面明朝国家财政入不敷出,另一方面从皇族到平民都有对的大量需求,在国内开采和供应远远不能满足要求的情况下,人们开场将寻求的目光授向海外。

中国外来最早的源头是HY。

虽然HY开采的金银在16世纪中叶以前就有出口的记载,但那时HY向中国输出的主要不是而是刀剑、扇子、屏风和硫磺等。

情况的转变是从16世纪40年代开场的,当时来自中国、和的船只不断到达HY九州,它们的目的不再是以物易物,而是以物易银。

也正是这一时期,HY银矿的开发得到迅速的开展,16世纪后半叶HY的输出品中,独占重要地位,而对中国丝和丝织品的宏大需求,那么构成了银产量激增的HY方面的原因。

在美洲方面,当西方走向世界寻求财富时,最早寻找的是黄金,但也是从16世纪40年代开场,西班牙在美洲转而开采且产量激增。

当时,到达菲律宾的西班牙人几乎立即理解到中国商品对于他们的意义,立即开场了与中国海商的贸易。

美洲不仅从马尼拉流向中国,带动了整个东南亚贸易,也从欧洲运至印度,再流入中国,以换取中国的丝绸、瓷器、水银、麝香、朱砂等。

从1540年到1640年这一百年间,HY产量的绝大局部和美洲产量的一半流入了中国,葡萄牙学者戈迪尼奥因此将中国形容为一个“吸泵〞。

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题型影响意义作用类非选择题

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题型影响意义作用类非选择题

题型10影响意义作用类非选择题时间:25分钟满分:60分1.[2019·淄博市高三联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白银货币化,使货币摆脱了几千年来依赖于国家权力来缓解财政困难的状况。

白银货币化造成的一个结果就是,国家无法像印纸钞时那样轻易地把大批社会财富聚于自己控制之下。

正是海外白银的大量流入和白银在民间的普遍使用,才对朝廷所长期坚守的钱钞货币体系构成致命冲击。

实际上,白银货币化冲垮了钱钞本位而大大增加了国家财政摄取社会财富的难度和成本,中央集权专制的国家经济权力由此受到严重削弱。

更进一步地,白银是民间自由贸易的象征。

——陈昆《明代白银货币化的社会影响》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代中国白银货币化的影响。

(15分)解析:根据材料“才对朝廷所长期坚守的钱钞货币体系构成致命冲击。

实际上,白银货币化冲垮了钱钞本位而大大增加了国家财政摄取社会财富的难度和成本,中央集权专制的国家经济权力由此受到严重削弱。

更进一步地,白银是民间自由贸易的象征”可从商品经济的发展、冲击封建制度、发展对外贸易等角度概括。

答案:商品经济繁荣;冲击封建专制统治;外贸发展;遏制通货膨胀。

2.[2019·大同市高三联考]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元朝廷设置十行省的目的和作用,并不完全一致,各有侧重。

例如浙江、湖广、江西三省以镇压新征服区域和搜刮财赋为基本宗旨,行省治所并不设在中心地带,均设在北端交通要道,这种设置的目的是便于朝廷联络、指挥,突发军情时能够及时应对。

陕西省、四川省、云南省、河南省驻有大量蒙古军队,因此这四省以镇遏控制为中心。

辽宁省、甘肃省则担负着军需供给使命……是加强中央统治,巩固统治地位,维护专政,遏制地方政治势力的重要政治手段。

但元朝出于军事目的实施的行省制度,却被明清沿用,以此基础上更衍生出了近代行省模式。

——摘编自张莹《元代行省制的特点与历史作用分析》根据材料,概括元朝十行省的不同作用,并说明行省制度的历史意义。

专题03 论述类文本阅读-2022年高考真题和模拟题语文分类汇编(解析版)

专题03 论述类文本阅读-2022年高考真题和模拟题语文分类汇编(解析版)

专题03:论述类文本阅读一、论述类文本阅读(2022·全国甲卷·高考真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国金银器》是第一部中国古代金银器通史,囊括了器皿与首饰,着眼于造型与纹饰,究心于美术与工艺、审美与生活的关系。

本书的研究旨趣,不在金银器的科学技术发展史,而在与社会生活史密切相关的造型、纹饰、风格的演变史,也可以说,它不是穷尽式的历史资料汇编,也不是用考古学的方法对器物分型、分式以划分时代,而是以目验实物为前提,从名物学入手,通过定名,以器物描述的方法,来展示工艺美术史与社会生活史中的金银器。

中国古代金银器研究,是伴随现代考古学而生的一门新兴学问。

传世文献展示的金银器史和出土文物呈现出来的金银器史,是不一样的。

前者显示了数量颇多的名目和使用甚巨的数目,但提供具体形象的材料很少。

考古发现的实物,就名目和数量而言,虽只是载籍的冰山一角,却是以形象示人;对于工艺美术要讨论的核心问题,即造型与纹饰,它提供了最为直观的实例。

金银器兼具富与丽的双重品质。

首先它是财富,其次它是一种艺术形态,然而通过销溶的办法又可使之反复改变样态以跟从时代风尚。

相对于可入鉴藏的书画、金石、玉器、瓷器之雅,金银器可谓一俗到骨。

它以它的俗,传播时代风尚。

与其他门类相比,金银器皿和首饰的制作工艺都算不得复杂,这里便格外显示出设计的重要。

从造型设计的角度来看,工艺美术是共性多、个性少、最为贴近生活的艺术。

无论哪朝哪代,祈福与怡情都是纹样设计的两大主旨,当然,不同时代表现的形式多有不同,亦即选择与创造的艺术形象不同,这也正是工艺美术史所要展示的一个主要内容。

这里“史”的概念是指以贴近设计者和制作者装饰用心的感知,展示没有文字或鲜有文字却只是以成品来显示的设计史脉络,而不是贴着历史编年来勾画发展的线索。

小说家说:“语言是我们的思维方式,是我们最基础、最直接的表达方式。

语言也是一种建筑材料,许多意想不到的建筑物都是靠了语言一砖一瓦地搭建起来的。

专题18 历史解释核心素养(原卷版)-备战2023年高考历史母题题源解密(全国通用)

专题18  历史解释核心素养(原卷版)-备战2023年高考历史母题题源解密(全国通用)

专题18 历史解释核心素养1【母题来源】2022年广东卷【母题题文】17.有同学研究明代白银货币化问题,收集了如下材料,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14分)材料一表2 明代财政收入年份米麦(万石)布(万匹)绢(万匹)宝钞(万锭)银(万两)1430 3979 20.5 94.1 7388.9 32.91552 2659 13.3 32.0 2414.4 243.31621 2780 12.9 20.6 8.1 755.2摘《明实录》材料二《醒世姻缘传》、“三言”、“二拍”等小说中有关白银的描述不可胜数,大到如捐官、行贿、购房、买卖人口,小到如日常消费和社交馈赠,处处可见。

铜钱的使用只是第二位的,以物易物也不频繁。

——据《醒世姻缘传》等材料三吾以为非废金银不可。

废金银,其利有七:粟帛之属,小民力能自致,则家易足,一也。

铸钱以通有无,铸者不息,货无匮竭,二也。

不藏金银,无甚贫甚富之家,三也。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⑴分别阐述每则材料对研究明代白银货币化的价值。

(6分)⑵综合上述材料,简述明代白银货币化的影响。

(6分)⑶除上述材料之外,研究明代白银货币化还可补充哪些类型的史料,请至少列出两种。

【答案】⑴材料一是明代国家财政收入的官方统计数据,可用于研究明代白银货币化的原因、表现等问题;材料二是小说对当时普遍使用白银的社会场景的描述,可用于研究明代白银使用的广泛性及其社会影响;材料三是黄宗羲废金银的主张,可用于研究时人对白银货币化问题的认识。

⑵影响:促进国家财政的货币化,有利于赋税制度改革;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区域性商帮群体出现;促进了市民文化的发展;影响了社会风气;加重了人民的负担。

⑶方志、笔记、外国文献、考古资料等。

【试题解析】(1)根据材料信息,可知材料一来源于《明实录》,属于官方档案,一手史料,主要内容呈现的是明代财政收入概况,反映了明朝财政收入中白银占比逐渐上升,可用于明代白银货币化的原因和体现等问题;根据材料二“小说中有关白银的描述不可胜数”,可知材料二主要来源于小说,属于二手史料,主要内容呈现的是小说中人们关于使用白银的场景,反映了明代白银适用范围极其广泛,甚至超越了铜钱,可用于研究代白银使用的广泛性及其社会影响;根据材料三“吾以为非废金银不可”“废金银,其利有七”,可知材料三是黄宗羲关于废除金银的主张,属于文献史料,反映了白银货币化的实现对社会的影响存在一系列的弊端,可用于研究时人对白银货币化问题的认识。

2022广东高考历史试卷

2022广东高考历史试卷

2022广东高考历史试卷1.考古材料是研究历史的重要依据。

下列选项中,材料与结论之间逻辑关系正确的是()A.A B.B C.C D.D2.“奉朝请”是两汉朝廷给予退休大臣和列侯、宗室、外戚的特殊待遇,被授予者特许参加朝会,地位也随之提高。

东汉中叶以后,王、侯多不就国,而是以“奉朝请”的名义留驻京师,封国大权操于国相,这客观上()A.有助于遏制地方豪强势力的扩张 B.埋下了东汉末年军阀割据的隐患C.为外戚干政提供了便利的条件D.有利于朝廷对封国的直接控制。

3.图1为南北朝时期的北齐到隋唐政府机构变化示意图,这一变化()A.加强了中枢决策权B.避免了相权被分割C.降低了政令的执行效率 D.使中央机构分工更明确4.魏晋以来佛教、道教广泛传播,宋人李觏认为原因在于“儒失其手,教化坠于地”;张载认为佛道追求的彼岸是虚幻的,与“吾儒”水火不容。

由此可知,李觏,张载主张()A.儒法并用以维护君权 B.立足考据以重建学风C.复兴儒学以回应挑战 D.杂糅佛道以构建理学5.清代从广州出口的瓷器中、除了江西、浙江的名窑产品外,还有广东、福建专门烧制的贸易瓷。

广州等地有的瓷窑还聘请来自欧洲的画师,负责在瓷坯上绘制欧风图像。

这种现象反映当时()A.广州处于中外交流的前沿 B.出口瓷器产自官营手工作坊C.西方艺术在中国颇受欢迎 D.重农抑商政策受到明显削弱6.如表反映二人争论的问题是()表1 1889年张之洞与李鸿章的争论A.洋务运动要不要借鉴明治维新 B.兴办炼铁业可否举借外债C.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孰重孰轻 D.修筑铁路与炼铁执先孰后7.清末《游学译编》上刊登的《劝同乡父老遣子弟航洋游学书》云:“向之极可慕恋之科举的虚荣者,今已为蕉梦矣。

而出洋学成,量与出身,已见明谕,宦达之路、利禄之路、学问之路、名誉之路,胥于是乎在。

”这反映了当时()A.出洋留学受到社会的广泛支持 B.落第士人成为官派留学生主要来源C.新政改革加快了社会结构变动 D.科举停废改变了国人的中西体用观8.1918年,挪威作家易卜生的名作《娜拉》在中国出版,主人公娜拉不甘心做“丈夫的傀儡”而离家出走的行为被称赞为体现了“女性的自觉”,后来鲁迅发表《娜拉走后怎样》,则作如下比喻:“因为如果是一匹小鸟,则笼子里固然不自由,而一出笼门,外面便又有鹰,有猫,以及别的什么东西之类……也诚然是无路可以走。

【高考复习】2020版高考历史三轮冲刺 材料阅读题 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含答案解析)

【高考复习】2020版高考历史三轮冲刺 材料阅读题 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含答案解析)

【高考复习】2020版高考历史三轮冲刺材料阅读题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1.国际货币体系中最核心的内容一直是主导货币,国家的兴盛就能促使本国主权货币上位,在国际经济贸易中有一席之地,得到足够的话语权。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美国梦的光辉顶点在布雷顿森林会议上展露无遗。

……无论在华盛顿还是海外,人们对布雷顿森林体系服务美国长远利益的初衷已不再有任何疑问,然而其他国家的领导人打消了疑虑,接受这样的思想:这个体系造福美国的同时也造福世界。

——《布雷顿森林体系70年之痒》《环球时报》材料二1971年8月15日,尼克松的新经济政策终止了美元兑换黄金,从而使世界货币体系由美元——黄金本位制转变为纯美元本位制,破坏了世界货币体系的核心支柱。

……从此以后,美国一方面可以不受黄金储备的限制,合法的通过大量印刷纸币进行美元贬值,赖掉原来的债务,另一方面又不断扩大国际收支逆差,让外国新流入资金为其新发行的政府企业和个人债务继续融资。

——刘自强《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的历史影响新论》材料三在这10年中,全球各国外汇储备中欧元占的比例由18%升至27%,同期美元比例则由71.2%跌至62.5%,而单论市场流通纸币的发行量,欧元在2006年也已超越了美元。

——《欧元10岁:“危机涅槃”再出发》材料四金砖银行的成立将推动现有不合理国际金融体系和秩序的变革。

……金砖银行和货币储备库的建立正是金砖国家摆脱布雷顿森林体系、提升全球经济治理权的正确选择。

——林跃勤《金砖银行:重构国际金融新秩序》(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美国梦的光辉顶点在布雷顿森林会议上展露无遗”的具体表现。

在实践中,“这个体系”是如何“造福美国的同时也造福世界”的?(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美国主动放弃世界货币体系核心支柱地位的原因。

这对美国和世界分别带来了什么影响?(3)据材料三、四,指出国际金融领域发生了怎样变化?反映了世界经济发展的什么趋势?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铜钱在秦代之后成为中国古代通行两千多年的货币,而中国又是世界上首先发明和使用纸币的国家。

十五世纪后半叶,即明代成化、弘治年间,中国社会内部涌动变革的潜流,白银货币化开始全面铺开。

《万历会计录》的大量数据资料,清楚展现了货币与财政的紧密联系。

白银货币化参与了新的财政体系的建构,以白银货币化为重要取向的财政改革,对社会发展的正面作用极为明显,直接导向了现代货币财政的开端。

白银货币化一方面加速了传统社会的解体,另一方面促进了国家与社会向近代国家与社会的转型。

有学者认为是海外白银拯救了中国市场,促成了明代一条鞭法的推行。

这里存在一种自后向前的推演,并未按照历史发展顺序进行实证研究。

考诸史实,明代赋役改革虽然改革名称多样,内容也不完全一致,但是几乎都把折银征收作为最主要的改革内容,一条鞭法是此前明代一系列赋役改革的延伸与总结。

折银成为明代赋役改革的一条主线,说明赋役改革与白银货币化是同步的,赋役折银是明代白银货币化的重要表现形式。

外在的表现,说明了内在的巨大需求。

晚明中国面临重大变迁的同时,世界也正处于融为一体的全球化开端进程之中。

十六世纪大规模海洋活动帷幕的揭开,世界性断航路的开通,代表了全球融为一体的历史发展总趋势。

而中国社会内部白银货币化,奠定了白银在流通领域的主币地位,产生了巨大的社会需求,国内矿产资源明显不足,因此海外贸易商品交换而得的外来资源成为白银的主要来源。

在市场供求关系规律的作用下,全球白银源源不断地流入中国。

海外大量输入白银的主要源头,一是日本,一是美洲。

从时间和动因上的研究证明,中国社会的白银需求曾直接或间接影响了日本和美洲银矿的大开发。

更重要的是,中国以社会自身发展的巨大白银需求为拉力,以享誉世界的丝绸、瓷器等商品为依托,市场经济萌发出前所未有的发展趋势,促使海上丝绸之路极大地扩展,与一个正在形成的世界市场体系连接起来。

白银货币化的研究,印证了中国走向世界具有内部强劲的驱动力,晚明中国加入世界体系,是主动而不是被动的,是积极而不是消极的;印证了中国从古代国家与社会向近代国家与社会的转型是内生型的,而非外铄型的;也印证了中国作为当时世界上最大的经济体之一,对白银作为国际通用结算方式用于世界贸易有着直接的影响,积极参与了世界经济体系系的初步建构。

明代中国与世界的近代化或者说现代化进程的趋向性发展是一致的,中国在与全球的互动中前行,为全球化开端做出了重要的历史性贡献。

(摘编自万明《明代白银货币化的总体视野》)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明代成化、弘治年间的白银货币化参与建构新的财政体系,可视为现代货币财政的开端。

B.白银货币化加速了传统封建社会的解体,在促进国家与社会转型方面作用尤为突出。

C.日本和美洲银矿的大开发受到明代社会白银需求的影响,符合市场供求关系的规律。

D.明代中国市场经济融入正在形成的世界市场体系,促使海上丝绸之路得到极大发展。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第一段主要论述白银货币化的阐述背景及作用,并对有些学者的观点进行反驳。

B.文章第二段阐释明代中国为全球化开端做出重要历史贡献的具体原因和主要方式。

C.文章第三段揭示白银货币化研究的意义,指出明代中国在世界近代化中的引领作用。

D.对于明代白银货币化,文章先阐述可供研究的主要视角,最后归纳若干基本结论。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介绍铜钱和纸币在中国的流通,凸显了明代白银货币化在中国历史上的特殊性。

B.文章否认海外白银对明代赋役改革的作用,认为明代发端的近代化进程属于内生型。

C.晚明中国面临内部变革压力和全球化趋势,但是这些也为社会发展提供了发展契机。

D.研究白银货币化,主要是为了印证白银作为国际通用结算方式受到中国的直接影响。

答案:
1.(3分)
C(A项张冠李藏,依据“财政改革……直接导向了现代货币财政的开端”,可见“白银货币化……可视为现代货币财政的开端”错,“财政改革”与“白银货币化”属于两个不同概念。

B项曲解文意,原文是并列关系,“作用尤为突出”理解错误。

D项逻辑错误,“融入正在形成的世界市场体系,促使海上丝绸之路得到极大发展”次序颠倒。


2.(3分)
C(“指出明代中国在世界近代化中的引领作用”不正确。

原文为“明代中国与世界的近代化或者说现代化进程的趋向性发展是一致的,中国在与全球的互动中前行”。


3.(3分)
D(以偏概全,“主要是为了印证……”错。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