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与美育论文
初中语文教学中也要加强美育论文

初中语文教学中也要加强美育随着基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发展,为了全面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曾经一度被忽视的美育日益受到重视。
在全国教育会议中,美育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多次得到强调。
笔者多年来一直从事初中语文教学工作,近年来,在语文教学中,注重发现语文教材中美的因素,对学生进行美的教育,做了一些有益的探索,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一、初中语文教学与社会美的教育初中生正处于人生观、审美观形成的时期,因此,对他们进行社会美的教育,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审美观,显得十分重要。
初中语文教材中社会美的素材非常丰富,我们所提倡的“五讲四美”中的“四美”都可以从中找到例证,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完全可以加强“四美”教育。
“四美”的核心是心灵美,而社会美的核心也是心灵美。
心灵美是相对于人的外在美(仪表美)而言的,现在的初中生普遍比较注重仪表美。
人固然应该讲究仪表美,但更重要的还是内在美即心灵美。
心灵美是语言美、行为美、环境美的基础,它借助于语言美、行为美、环境美表现出来。
反过来,通过语言美、行为美、环境美的教育,又有助于陶冶美好的心灵。
初中语文教材具有语言美的特色。
语言美包括形式和内容两个方面。
从形式美来说,语音、语调、语法、句法正确,速度适中,就是美的,否则就是不美的;从内容来说,初中语文教材中的很多内容就是语言美的体现,比如说郭沫若的《天上的街市》中的第一段:远远的/街灯/明了,好像是/闪着/无数的明星。
天上的/明星/现了,好像是/点着/无数的街灯。
鉴于以上所述,可以说初中语文教材蕴含着丰富的行为美素材,教师可以通过这些材料的教学,以及布置适当的活动,对学生进行行为美的教育。
二、初中语文教学与自然美的教育自然美是相对于社会美而言的。
自然美包括两种:一种是未经人类加工改造过的,如湖南的张家界、安徽的黄山、江西的庐山、四川的九寨沟;一种是经过人类加工改造过的,如山川绿化、江河治理、园林景观。
“五讲四美”中的“环境美”主要是指自然环境美,尤其是经过人工改造过的自然环境美。
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实施美育论文

浅谈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实施美育如何在语文课中指导学生审美呢?作为语文老师,必须在教学意识上解决两个问题,其一是审美的内容,语文教材中,课文题材和题材多样化,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审美对象,如小说和童话塑造了众多的人物形象,诗歌和散文展现了优美而深远的意境……因此,在备课中,在教学中,应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发现美的形象,美的意境,美的语言乃至美的结构,从内容到形式进行美的探求。
其二是遵循学生审美规律的问题。
那么如何在阅读教学中挖掘美育,引导学生感知美、导行美、创造美呢?我在教学实践中进行了如下方法的尝试。
一、引导寻美、让学生发现美画家罗丹说:“美到处都有,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
”语文教学要从词句入手,在品尝词句中发现美。
如教《望庐山瀑布》时,抓住“疑是银河落九天”中的“疑”字。
先引导学生质疑:诗人为什么不用“真”而用“疑”呢?这样学生就会从记忆中提调出瀑布从极高处倾泄而下的表象,脑子中出现了“真”有从天而降的图像。
接着,让学生在想一想,这可能吗?这样就会理解诗人用“疑”字的原因是:“银河落九天”是不可能的,只是自己“疑”而已。
体会到诗人把情景说的恍恍忽忽的,这种似假还真的写法反而给读者留下无尽的遐想,假如我们再来一个追问:诗人为什么不说“像”而“疑”?让学生更进一层地想象诗人当时真实的感受——惊叹这条瀑布的奇特。
因为是人感到眼前的瀑布“像”黄河之水天上来一样,怀疑它是从九天之上落下来的银河呢?只有反复品味,才能理解只有用“疑”才最精当,从而感受到语言文字的“美”之所在。
二、引导入境、让学生感受美要让学生感受美,首先要营造美的环境。
在语文教学中,创设情境已成为引导学生人情入境教学的一种美育途径。
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借用各种媒体设备,营造美的情境和美的氛围,调动学生的感官,领略意境之美:也可以让学生采用绘画、唱歌、表演等实践活动,让学生尽情感受写景之美,感受状物之美;还可以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创设悦耳、悦目、悦心的意境。
小学语文教学与美育论文

小学语文教学与美育【关键词】美育潜移默化自然美科学美艺术美社会美结构美字形美当今社会,大多数父母对孩子溺爱有加,多数学生身上,不同程度的存在着粗野、冷酷、蛮横、出口伤人、庸俗下流、出口成“脏”的现象。
如何用美的光辉驱逐未成年人心中的阴霾,让美的种子在未成年人心中生根、开出真善之花,结出真善之果,这是摆在我们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重大严峻的问题。
作为小学语文教师更应该牢固树立美育观念。
在整个教育中,美育占有比较重要的地位,而且,它并不是单独存在的,而是与智育、德育、体育相辅相成。
美育者,应用美学之理论于教育,以陶冶养感情为目的者,也使人之感情发达,以达完美之域。
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渗透美育教育,把美育融入到整个教学中,使他们不断地得到美感的熏陶,逐渐形成自觉地认识美,追求美,在潜移默化中逐渐树立起美的理想,养成美的情操,形成美的人格。
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以大自然为审美对象感受和体验自然美。
小学语文教材中,诸多篇章都歌颂了祖国的秀丽山川、神奇美景、海阔天高。
这一篇篇、一课课,都充满着诗情画意。
通过教师的“精彩演出”,使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能引导学生奇思妙想,从中产生愉快和美感,养成学生高尚的思想品德和丰富的情趣爱好。
这对小学生的品德修养、阅历增强无疑有着意想不到的重要作用。
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还要注意引导学生感受和体会科学美。
如《小蝌蚪找妈妈》通过形象有趣的故事介绍了青蛙的发育过程;《植物妈妈有办法》不直接介绍植物种子传播的方法,而说植物妈妈有办法;《我的旅游》利用一颗豆芽在一小孩体内的“旅游”介绍了人体的消化食物的过程;还有不说水有浮力而说:“捞皮球、捞铁牛”小故事。
这些课文都是寓科学于生活、寓科学于故事、寓科学于形象既利于小学生理解,又益于小学生接受,充分体现了情趣美,科学美。
这些课文轻而易举地使学生学科学、爱科学、用科学,对开发学生智力具有非常重要的启蒙作用。
教师通过对这些课文的讲解,能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感知科学之美。
美育在语文教学中渗透论文

浅谈美育在语文教学中的渗透小学生的思维以形象思维占主要,而课堂上他们的注意状态取决于教学的直观性和形象性,易为生动新异的刺激所激动而兴奋起来,电化教育可以使教学内容更具形象性和直观性,从而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有利于提高语文能力,更有利于开拓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
在教学《夕阳真美》一课上时,我运用多媒体教学,让学生充分感受夕阳的美,从而更加深刻地理解文章的语言文字表现的美。
一、观画面,感受夕阳整体美无论是什么类型的课文,都要设计一个艺术的开头。
运用“美”的语言和生动直观的形象展示,创设引人入胜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使学生产生“追求美”的兴趣。
《夕阳真美》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第三册的一篇美文。
本文生动地描绘了夕阳西下时天地间壮丽而有变化的景色。
感受夕阳西下的美景,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夕阳西下的美景,大多数学生未能亲眼目睹或平时缺乏观察夕阳西下这一自然美。
所以,在教学刚开始,我凭借多媒体电脑无比强大功能,演示夕阳西下的美景,配以轻柔、悠扬的背景音乐,再加上教师诗情画意的讲解,让图像、声音、文字融入一体,将学生完全带入一片色彩鲜艳的夕阳美景中。
欣赏完,教师问:“你觉得夕阳怎样?”学生根据画面的感知,马上回答:“我觉得夕阳美极了!”“我觉得夕阳红红的,很可爱。
”“日落的太阳比日出的太阳还要好看。
“夕阳西下,晚霞真美!”……我让学生把看到的美景自由、开放的说,把心中看到夕阳的整体美用语言表达出来。
紧接着,我对学生说:“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有关夕阳的美文。
”学生能够积极性极高,打开课本,有滋有味的朗读起来,沉浸在夕阳的美中。
多媒体的运用,能把教学内容生动、形象地展现出来,通过音响,色彩等刺激学生的多种感官,不断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使他们注意力更集中,思维更加活跃,让学生自主、积极、多样、充分地参与到语文的朗读中来。
二、品词句,体会文章语言美《夕阳真美》是一篇用词精美,语句生动的文章,只有让学生朗读品味,才能从字里行间体会作者用词精当,通过朗读把文中抽象的文字,变成具体的可听可感的审美形象,让感官经过反复的审美实践锻炼-----读中品位语言美,逐步完善学生审美的感知力。
论中学语文教学美育问题论文

论中学语文教学的美育问题【摘要】美育,也叫审美教育,是我国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用艺术美、自然美、社会生活美培养受教育者正确的审美观念和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它在提高人的素质方面有着其它学科所不能替代的作用。
本文通过谈论感知美,发展审美鉴赏力,发展审美创造力等三个方面谈论中学语文教学的美育问题。
【关键词】语文教学;美育;感知;鉴赏;创造中学语文的教学内容,它荟萃了古今中外的名篇佳作,从不同角度反映不同时代、不同民族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观念,蕴含着极其丰富、极其广泛、极其深刻的美学内容。
所以,教师在实际教学中,把握文学作品的思想、语言、意境的分析,让学生感知美,进而达到鉴赏美、创造美对提高中学生的素质有着非常重要意义。
一、感知美审美感知是指审美感觉和审美知觉,主要指审美主体(学生)对审美对象(教材)的整体性把握。
中学语文美育就是要通过对文学作品的阐释,让学生凭直觉获得美感。
1.感知情感之美审美情感是审美主体对审美对象的态度的体验。
语文教学中要特别重视酝酿情绪、创设情境,迅速将学生引入审美境界,引导学生调节和滋养自己的情感。
比如《春》,学生首先齐诵“春风绿江南岸”,“两个黄鹂鸣翠柳”等诗篇,并且深情演绎描摹春色、赞美春天的导语,一开场就奠定激情的基调,马上把学生带入欣赏春色美景的特定情感氛围中,收到较佳的美育效果。
2.感知语言之美作家用来创造形象的就是语言,通过对语言的分析、捕捉美、理解美,从而掌握语言艺术。
文学大师朱自清的语言:“腴厚从平淡中来,”有丰腴的神采和醇厚的情味,叙事、写景、状物、抒情无不娓娓动人。
《背影》于淡淡的哀愁中见舐犊情深,他怀念父亲,最不能忘记的是父亲的背影,通过车站送别,以特写镜头勾勒出父亲迈着蹒跚的步伐为自己买橘子的背影,父子情深在看似淡淡的背影中泛出,这“背影”凝聚了父亲的爱,儿子的情。
3.感知意境之美优秀的文学作品往往能创设特定的意境,理解它,就能把握作品脉搏,了解作品的神韵。
在语文教学中渗透美育摭论文

在语文教学中渗透美育摭议[摘要] 美育是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已成为学校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语文教材是很好的美育载体,语文教师首先要教育学生端正对美的观念,感受作品中的自然美、生活美、艺术美等丰富多彩的美学内容,把审美教育渗透于语文教学的全过程。
以语文教学为手段,提高学生的美学修养;以审美教育为方式,促进学生的语文学习。
[关键词] 美育语文观念内容过程语文教学与美育有着密切的关系,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审美教育,有利于学生端正对美的观念,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培养学生感受美、理解美、评价美的能力,从而形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正确的审美理想,进而确立积极向上的人生观。
罗丹说:“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
”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审美教育就显得十分重要。
第一、美育的前提是端正学生对美的观念这是因为不同的人对美的观念存在不同的认识,在这些观念中,正确的观念固然会对学生产生积极的影响,但错误的观念也必然会给学生以消极的影响。
加上学生由于受到知识领域、生活经验、年龄等方面的限制,缺乏正确识别事物的能力,也容易曲解美丑,甚至颠倒美丑,这是需要端正学生审美观念的根本原因。
为了使学生认清什么是美,什么是丑,就应该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使其懂得美是客观存在的,从而激发其审美感受。
不仅美的事物能引起人们感情上的激动,使人产生美感;丑的事物在一定的条件下也能转化为审美对象,引起读者感情上的激动,使之产生美感。
作家通过描写正面的美好事物,从而引起读者对美好事物的热爱和追求;作家通过对丑的事物的描写,对丑的本质的揭露,引起读者的厌恶和憎恨,从而激起读者对美好事物、美好理想的追求。
选入课本的文学作品都是经历了时间的考验并且经过精心选择的文质优美的典范文章,他们或赞美真、善、美,或鞭挞假、丑、恶。
只有端正对美的观念,具备了审美能力的人,才能感受、理解和评价蕴含于作品之中的美。
第二、语文教学中美育的内容丰富多彩美育应该培养学生具有对自然界、社会生活和艺术的正确的审美观点,对美的兴趣爱好以及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
在语文教学中渗透美育论文

在语文教学中渗透美育摘要:“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一语道出人们对美的需求已是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因为美是人们精神生活的一种享受,一种乐趣,一种陶醉。
真正的美应当是纯洁的,真实的,善良的。
他能使人的内心产生无比的喜悦和兴奋,在欣喜中受到启迪,领悟生活的真谛,从而完善自己的道德,陶冶自己的情操。
关键词:语文教学美育陶冶儿童美感,培养审美感受力是小学语文教学不容忽视的重要内容。
小学语文教材中,无论是语言文字的表述,还是从内涵意义的阐明都充满了美的因素。
面对这样的教材,作为语文教师,其本身具有双重任务:不仅自己需要从教材中领悟美,而且还得教会学生从课本中学到美。
那么,教师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美育呢?我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去尝试。
一、教师语言揭示艺术美教学语言是教师传授知识给学生时最重要工具。
著名的教育家斯霞曾指出:对于教师来说,他的语言恰似一面镜子,通过它,可以看出教师思维的逻辑性、感情的丰富性、知识的广阔性、认识的深刻性、表达的艺术性以及反映问题的敏捷性。
可以想象,教师语言缺乏美感,学生就会感到枯燥乏味;教师语言深奥,学生就难以接受和理解。
所以,一位好的语文老师,语言应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在课堂上要尽量做到语言准确、鲜明、生动、形象,富有逻辑性,富有吸引力,有条有理,声音抑扬顿挫。
二、创设情景感受语言文字美文章不是无情物,大部分课文的情感是十分丰富的。
但如果教师不能身临其境,进入角色,只作为旁观者,作一般的叙述,学生是不能很好地受到美的感染。
因为文学作品是用形象来反映生活的,而形象又是借助语言塑造出来的。
在作品中,我们看到的是具体的、感性的典型形象。
只有我们身临其境,与作品息息相通,才可能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
如何发挥自己的情感去激发、感染学生,这是教学艺术的更高层次。
三、利用插图感受形象美在审美教育中,审美对象总是以具体可感知的形象方式存在的,离开了具体的感性形象,就不可能成为审美对象。
谈新课标下语文教学美育教育[论文]
![谈新课标下语文教学美育教育[论文]](https://img.taocdn.com/s3/m/475bee62a45177232f60a279.png)
谈新课标下语文教学的美育教育摘要:在语文教学中实施、渗透、强化审美教育,通过品味、挖掘、探究、领悟等环节,帮助和指导学生去充分感受美、正确鉴赏美,培养学生审美素质。
关键词:语文教学;新课标;审美情感《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稿)》的颁发,令语文教育界欣喜万分,它与以往的教育大纲相比,更加突出了语文审美教育的功能,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该重视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
”由此可见,中学语文教学肩负着审美教育的重任,要完成此任务,就需将美育教育贯穿语文教学的全过程。
由于审美心理中极其重要的因素是审美情感,它具体表现为审美感知的愉悦,审美想象必然是以一定的形象为主。
基于审美对象的形象特征和审美心理的情感性特征,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要求教师把握审美对象的品性,激发学生的情感,在给学生传授语文知识的同时,积极利用新教材中信手可得的审美素材,帮助和指导学生去充分感受美、正确鉴赏美,培养学生的审美素质。
一、品味作品的语言美,培养学生的感知力义教课标说:“品味作品中的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这就要求教师要引导学生以审美的眼光去赏读课文。
只有在美的品味与鉴赏中,才能培养起学生感官感觉的审美能力,形成审美趣味,树立起审美观念和审美理想。
教师要重视在教学过程中训练学生的审美感官,使他们能够透过文字对其所展示的色彩、音韵、节奏、结构等形式因素有敏锐感知力,拥有分辨音律的耳朵,能欣赏形式美的眼睛。
语言文字是作品、作家思想感情的载体,是蕴藏美的物质外壳。
赏析语言的重要方式是强化朗读。
朗读把无声的文字变成了有声语言,是感知课文美情美意的桥梁。
纵观新教材选文,文质兼美,富有文化内涵和时代气息,很适合学生诵读。
教师要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力求做到语音抑扬顿挫,语调富有变化。
如此美读,品味语言,自然能激发学生的兴趣,诱发他们的美感,使他们受到美的熏陶,心灵的洗涤。
二、挖掘作品的形象美,增强学生的评判力好的文学作品,都极其注重对事物的形象描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语文教学与美育
【摘要】如何根据语文课教学的特点,把审美教育渗透在语文教学的整个过程,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成为全面发展的现代化公民呢?这实为我们语文教师必须探究的一个重要课题。
笔者谈几点浅略的做法。
【关键词】语文教学美育关系做法
义务教育阶段《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这里的“人文性”就是着眼于语文课程对于学生思想感情熏陶感染的文化功能和课程所具有的人文学科的特点。
因此,语文课教学不仅要使学生有“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而且“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
那么,如何根据语文课教学的特点,把审美教育渗透在语文教学的整个过程,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成为全面发展的现代化公民呢?这实为我们语文教师必须探究的一个重要课题。
几年来,我用美学的观点研究语文教学,运用审美的手段陶冶学生的情操,使语文教学出现了较为理想的课堂效果。
一、描绘艺术形象,使学生鲜明的感受美
怎样使学生鲜明的感受美?要认识美感的突出特征,就是美的直觉性。
当你看到一轮明月高悬在夜空中,当你听到悠扬洞箫声从远处传来,你就会凭直觉自然地产生一种愉快的心情。
这就是一种美
的感受。
要使作品的艺术境界活现在学生面前,学生就会凭直觉感受到美。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
让学生感受美的基本形式应该是表情朗读课文和生动形象地描绘课文内容。
这样引导的美感能使学生倾心于课文本身,有助于培养阅读课文的兴趣,从课文中自然地汲取丰富的精神营养。
比如,朗读朱自清的《春》,“小草从土里偷偷地钻出来……花满地是的,红的象火,粉的似霞……”这样描述,就可能将生动的画面映入学生的脑海,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自己阅读课文,便能引起强烈的兴趣,并受到教育。
再如,我们讲《沁园春·雪》,可以先将准备好的“雪景”与“雪后天晴的景色”利用幻灯显出,让学生有个直观的享受;然后让学生朗读古代描写“雪景”的诗句,“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等,再放《沁园春·雪》的配乐朗读录音,引导学生感受“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雄伟壮丽景象。
从而使学生热爱美丽的大自然,热爱自己的家乡,热爱伟大的祖国,也激起他们建设祖国、保卫祖国的责任感。
二、寻找美德题材,使学生受到美的教育
新编语文教材中,只要潜心研究,对学生进行传统美德教育的题材比比皆是。
教材中的传统美德思想,要依据教材中自身的内容,有意强化,但不生拉硬扯,要自然而然,潜移默化,顺理成章地进行教育。
学生自然在长时间反复接触中,逐渐形成崇高的传统美德,分辨是非,净化自己。
例如《我的老师》中体味出一个教师纯真的爱。
《小麻雀》的作
者同情弱者,救助弱者,与那种以强凌弱的霸道行径形成了强烈而鲜明对比的美德流露于字里行间。
语文课进行美的教育不是外加的,而是从语文本身挖掘出来的。
这种美的因素,有时不仅存在于文学作品中,而且在相当多的议论文中也有。
教师要帮助学生去找课文中的因素,运用文章的魅力,去加强对学生的教养与情操的熏陶。
语文教材离不开情和意,要使学生接受,主要从打动感情人手,从中引导学生领悟文中的主旨。
通过情的感染,使其产生强烈的情感体验,并深刻的感受美。
又如,《荔枝蜜》的结尾这样写道:“蜜蜂是在酿蜜,又是在酿造生活,不是为自己,而是为人类酿造最甜的生活。
”这里蜜蜂酿造生活的含义,仅靠词汇及其搭配本身是难以理解的。
教师要启发学生把蜜蜂和老梁等劳动者联系起来,把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相比照,从而对蜜蜂的赞美之情便会自然而然地上升到对劳动人民的赞美之情。
这样,不仅学生的审美情感得到升华,而在审美活动中也领悟到了全文的主旨。
三、培养想象能力,丰富审美享受
美感过程中的认识与体验是统一在想象中的。
想象越活跃,理解越深刻,情感体现就越强烈,人们的审美享受也越高。
一篇有高度表现力的作品,通过想象,可以把人带进无限的时间与空间,引进光彩夺目的想象世界。
这是想象中的“再想象”,即根据语言的表达在头脑中所形成的有关事物的想象。
语文教学中,让学生写反映生活的文章是培养创造想象能力的有效途径。
例如,杜甫的《春夜喜雨》,全诗不见一个“喜”字,而处处皆显喜意。
好一个“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多么温柔,多么有人情味呀!言简意丰,余味无穷。
学生也许还沉浸在优美的意境中,教师却要因势利导,诱发学生的写作灵感,以《春雨》、《雨中情》等题目进行写作,做到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可面对五彩缤纷、日新月异的生活,学生却感到没啥可写,是什么原因呢?原因就是对生活素材进行概括、提炼、再创造的能力不高,形象思维能力不强。
培养审美能力,就要让学生有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去感受生活的美,写他们生活中感受至深的人和事,特别是写新人新风,学生就会在创造和想象中得到美的享受。
当他们完成一篇作文,写出一个具有高尚情操的人物的时候,他们自己也就受到了美的陶冶。
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高度发展的今天,审美情感教育更有特别重要的现实意义。
篇篇教材中只要潜心研究,对学生循循善诱加以点化,有意强化,升华,就会收到潜移默化、事半功倍的效果。
这正是教育工作者特别是语文教师教书育人的天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