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处于群体中的个体人性的善恶
人性中的善与恶

人性中的善与恶人性中的善与恶人类作为生命体,与其他生物一样具有生存的需求。
而相比其他动物,人类最为特别的一点,就是拥有了高度的智慧和思考能力。
人性因此被赋予了更加丰富的内涵,同时也面临了更多的挑战。
在人性的内核中,善与恶是矛盾着却存在着的两个极端。
那么,人性中的善与恶有哪些表现形式?我们应该如何看待和应对人性中的善与恶?善与恶的二元对立善与恶是人性中的二元对立,即人性中同时存在着两种截然不同的面貌。
在人性中,善与恶之间是难以界定的,甚至在真正的人生经历中,人们也难以在二者之间进行完全的选择。
比如我们常说的“众善奉行”,就说明了在个人面对群体时,善良是占据主导的一方。
但是当个体需要面对一些突发的风险和危险时,我们可能会在一瞬间做出有损自己以保护他人的决定,这其实也隐含了恶的一面。
生活中的事实充分证明,人性中的善与恶是很难界定的。
善良的人也可能犯错,在某些时候做出不道德的行为。
恶与狂暴的人也会做出温暖的行为,甚至瞬间展现出善良的瞬间。
善恶两面是一对矛盾的二元对立,不可偏废。
善与恶的表现形式人性中的善与恶有许许多多的表现形式,其中一些是显然的,一些则比较微妙。
对于善良的一面,人们可以表现出对别人的关心和温暖,这可能表现在我们和家人、朋友、同事、陌生人之间。
他们关心和照顾我们的生活,给我们带来快乐和必要的帮助,让我们感受到了世界上的温暖和美好。
善良向善的人往往是积极向上的,他们乐观、勇敢、自信、包容,积极地为家庭和社会做出贡献,为他人服务,也为自己创造出更多的机会和可能性。
在人性中还存在着另一面,即恶劣的一面。
这种恶并不一定表现为犯罪和严重的错误,它往往在日常生活中呈现出来,比如说对于弱小伤害他人、假意的欺骗、虚伪的行为、自私自利等等。
恶劣的一面也可以表现为虚荣、懒惰、脾气暴躁等个性缺陷。
善与恶的表现方式是多样复杂的,这充分说明了人性的丰富性和多维性。
有时候人们很难从表象上确定一件事情到底是善是恶,更有时候人们可能只能在实践过程中不断摸索和发掘。
人性的善恶探讨

人性的善恶探讨人性的善恶一直是哲学、心理学、社会学等领域的研究重点之一。
对于人类的行为和动机,人们一直存在着争议和不同的观点。
本文将探讨人性的善恶,并从不同角度分析人性的本质。
一、人性的善恶观点1. 人性本善观点人性本善观点认为,人类天生具有善良的本性。
这一观点源于古代儒家思想,儒家强调人的教育和修养对于塑造人性的重要性。
他们认为,人性本善,只是受到了外界环境的影响而表现出恶的行为。
如果给予适当的教育和引导,人们就能展现出善良和正直的品质。
2. 人性本恶观点人性本恶观点则认为,人类天生具有自私和邪恶的本性。
这一观点源于西方哲学家托马斯·霍布斯的思想。
霍布斯认为,人们在自然状态下是自私的,只追求自己的利益,不顾他人的利益。
因此,社会秩序的建立和维护需要通过政府的权威来实现。
二、人性的善恶与环境的关系人性的善恶与环境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环境对人的行为和价值观念有着重要的影响。
如果一个人处于良好的环境中,接受良好的教育和培养,他很可能表现出善良和正直的品质。
相反,如果一个人处于恶劣的环境中,受到不良的教育和引导,他可能会表现出邪恶和自私的行为。
三、人性的善恶与道德的关系人性的善恶与道德之间也存在着紧密的联系。
道德是人们对于善恶行为的评判标准和规范。
人性的善良和正直是道德的基础,而人性的邪恶和自私则是道德的挑战。
道德教育和道德规范的制定对于引导人们展现善良的品质具有重要意义。
四、人性的善恶与社会的关系人性的善恶与社会之间也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社会是人们相互交往和相互影响的场所,社会的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对于塑造人性具有重要作用。
一个和谐、公正、公平的社会能够激发人们的善良和正直,而一个不公正、不公平的社会则容易导致人们的邪恶和自私。
五、人性的善恶与个体的选择尽管环境、道德和社会对于人性的善恶有着重要的影响,但个体的选择也是决定人性的关键因素之一。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意识和自由意志,可以选择善良的行为,也可以选择邪恶的行为。
人性的善良与恶意

人性的善良与恶意人性是复杂的,既有充满善良的一面,也存在着不可避免的恶意。
作为人类的基本特质,人性的善恶之争一直以来都备受关注。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分析人性中的善良与恶意,并探讨这两种力量的相互作用。
一、人性中的善良人性中的善良一直被认为是人类最美好的一面。
善良是一种基于同情心和道德观念的价值观,是人们在理解他人痛苦和需要时所表现出来的态度和行为。
首先,人性中的善良体现在我们对他人的关心和帮助上。
当看到他人遇到困难时,我们常常会不顾个人利益,伸出援手去帮助他们。
这种无私的行为是善良的体现,它的存在让我们的世界变得更加温暖。
此外,人性中的善良还体现在我们对于公平正义的追求上。
人们普遍渴望一个公平和谐的社会,愿意为实现这个目标做出自己的努力。
这种善良的表现不仅体现了对他人的尊重,也体现了对社会秩序的维护。
二、人性中的恶意尽管人性中存在着善良,但我们也不能忽视其中的恶意。
恶意是人性中的阴暗面,是人们对他人或环境造成伤害的意愿或行为。
首先,人性中的恶意体现在人们的自私和利己主义上。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一些人为了自己的利益不择手段,甚至伤害他人。
这种自私自利的行为在某种程度上是人性的本能,是人们追求个人利益和欲望的体现。
此外,人性中的恶意还可以表现为对他人的仇恨和攻击。
人们存在着对不同的群体或个体的偏见和歧视,导致恶意行为的出现。
这种恶意的表现不仅损害了他人的利益,也影响了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
三、善良与恶意的相互作用在人性的善良与恶意之间,存在着一种微妙的相互作用关系。
善良与恶意并不是完全独立的,它们在特定的环境和条件下相互交织。
首先,恶意的存在反而凸显了善良的价值。
当我们意识到恶意的存在,我们更加珍惜并感激身边丝毫善良的行为。
恶意的存在让我们更加清晰地认识到善良的意义和重要性。
此外,善良也可以对抗恶意的存在。
当我们积极行善,帮助他人时,我们实际上是在抵制恶意的蔓延。
通过善良的力量,我们可以减少恶意的存在,为社会带来更多的正向能量。
人性的善与恶

人性的善与恶人性是一个复杂而又多变的主题,揭示人性的本质一直是哲学家、心理学家和文学家们深入探讨的课题。
对于人性是善还是恶,众说纷纭。
有人认为人性本善,而另一些观点则认为人性本恶。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人性的善与恶,以期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人性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首先,我们来看人性的善。
人类作为社会动物,天生具有合作与互助的本能。
无论是早期的原始社会还是现代社会,合作是人类生存和繁荣的关键因素。
人们相互帮助,懂得分享和关心他人,这些都是人性中善良的表现。
善良的行为,如捐款、救助灾民、献血等,无疑彰显了人类的善意。
此外,我们常常能够看到平凡人在关键时刻挺身而出,为他人的生命安全和幸福付出一切。
所有这些行为都有效地证明了人性的善良本质。
然而,与人性的善相对应的是人性的恶。
人们常常面临着各种诱惑和挑战,有时会背弃道德准则,追求个人利益甚至是犯罪行为。
许多历史上的罪恶行为,如战争、大屠杀和虐待,都是人性恶的体现。
人们的私欲和自私自利的本能常常使他们无视他人的权益,甚至不惜伤害他人以达到自己的目的。
这种恶意行为使人类社会陷入不公平、不和谐和冲突。
从这个角度看,人性的恶也是真实存在的。
同时,人性的善与恶往往并存,而不是简单地划分为黑与白、善与恶。
每个人内心都存在着善与恶的冲突。
我们可能会在严厉的道德考验面前做出对他人伤害的选择,但我们也会在同样的考验中选择善良和正直。
这种冲突是人性的真实写照,展示了人性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人性的复杂性和多样性既是善良本性与恶行本性的两面性体现,也是人性的独特之处。
在每个人之中,因为环境和个人经历的不同,人性的善与恶会表现出不同的程度和方式。
有些人可能更倾向于善良,而另一些人可能更倾向于恶劣行为。
人性的差异也是社会和文化多元性的基础。
总结起来,人性的善良与恶劣是一对矛盾而又密切相联的概念。
人性的善与恶并不是绝对的,而是受到环境、文化和个人经历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面对人性的复杂性和多样性,我们应该既警惕人性的恶劣倾向,也要相信和培养人性的善良本性。
人性的邪恶与善良

人性的邪恶与善良一、引言:了解人性的多面性人性是复杂而多变的。
在我们内心深处,既有邪恶的一面,也有善良的一面。
无论是邪恶还是善良,都是人性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对于人性的理解,需要从直觉、经验和思考中去探索和认识。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讨论人性中的邪恶与善良。
二、人性中的邪恶:源自哪里?1. 好斗本能:触碰利益、权力等会激起某些人心中隐藏而却真实存在的好斗本能,这种本能使个体为了保护自己和争夺资源而采取各种手段甚至会选择使用暴力。
2. 自私自利:个体往往追求满足个人需求和利益最大化,从而导致忽视他人权益和损害社会整体福祉。
自私自利可能表现为贪婪、欺骗、腐败等行为形式。
3. 社会环境因素:环境对个体行为产生着显著影响。
当周围环境缺乏道德规范和监督机制时,邪恶的行为更容易得到纵容。
比如,贫穷、不公平和剥削等社会现象可能助长了人性中的邪恶。
三、人性中的善良:它何以存在?1. 同理心与合作:人类拥有同理心,对他人遭受困境感同身受,并渴望帮助他人。
这种情感促使个体积极采取行动,与他人展开合作共赢的努力。
2. 道德准则:很多个体从小就接受道德教育,在社会规范和价值观的指引下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道德准则塑造了我们对善恶的辨识能力。
3. 社会关系与互助:家庭、友情和爱情等关系有助于培养和激发善良。
在日常互动中,帮助别人并分享喜悦也能满足我们内心的需求。
四、平衡与争议:邪恶与善良在人性中共存1. 实际纠缠:并非所有的行为都是绝对地邪恶或者绝对地善良。
人性中的邪恶和善良常常交织在一起,形成复杂的矛盾和争议。
2. 利己与利他:即使是表面上利己行为也可能源于对家人、朋友和群体的关怀,这种关怀能够激发善良的一面。
3. 环境影响:个体所处的环境对行为产生重大影响。
一个有正向价值观、公平规则以及积极道德标准的社会能够促进个体表现出善良一面。
五、培养善良、抑制邪恶的措施1. 道德教育:将道德教育纳入学校课程,加强对孩子们进行爱、宽容、正直等方面的教导,引导他们培养健康的心态和价值观念。
人性的善与恶的较量

人性的善与恶的较量在人类的社会中,我们常常能够目睹人性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人们的行为和思考常常涉及到善与恶的较量。
这种较量存在于个体与个体之间,也存在于个体与自我之间。
本文将探讨人性的善与恶的较量以及其中的细节和影响。
一、善与恶的定义人们对善与恶有着不同的定义和理解。
在一定程度上,这种定义和理解受到文化、价值观念和个人经历的影响。
然而,善与恶是一对相对概念,相互依存。
善通常被定义为对他人产生积极影响的行为,具备正能量和道德价值。
相对应地,恶则被认为是违背道德准则、对他人或社会造成伤害的行为。
二、人性的善与恶人性的善与恶常常在不同的情境下展现出来。
在一些情况下,人们表现出对他人的关爱和帮助,体现出善良的一面。
例如,在面对他人困境时伸出援手,或者在公共场合遵守秩序和规则。
然而,人性的善与恶的较量也在一些情境下体现出来。
例如,当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发生冲突时,人们可能会做出以自我为中心的行为,背离社会价值观念。
这种行为并不都是恶意的,而是人性中自私和利己的一面。
三、内在因素与外部环境的影响人性的善与恶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首先,个人的内在因素,如道德观念、性格和价值观念等,会对个体的行为产生影响。
一位具备高度道德观念的人可能会更倾向于表现出善良的一面,而一个自私自利的人可能更倾向于表现出恶意。
其次,外部环境也会对个体的善恶行为产生影响。
社会和家庭教育、法律和道德规范等都在一定程度上规范了人们的行为。
四、善恶较量的影响人性的善与恶的较量对个体和社会都产生了重大影响。
从个体层面来看,一个善良的人往往能够得到他人的尊重和爱护。
他们更有可能建立起积极的人际关系,获得更多的帮助和支持。
相反,恶意的行为可能导致他人的抵触和避开。
从社会层面来看,一个善良、正直的社会更有可能发展繁荣和进步。
相反,一个充斥着恶意和不道德行为的社会可能会陷入混乱和动荡之中。
五、平衡善与恶的较量在探讨人性的善与恶的较量时,我们需要意识到人性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人性的复杂性人性中的善恶与矛盾

人性的复杂性人性中的善恶与矛盾人性的复杂性:人性中的善恶与矛盾人性是一门复杂而又不断变化的研究领域,涉及到众多的心理、道德和社会因素。
在人类历史长河中,我们屡次见证了人性中的善恶与矛盾,这一主题一直以来都是哲学家、心理学家和社会学家们关注的焦点。
本文将探讨人性的复杂性,探索人性中的善恶与矛盾。
在探讨人性复杂性之前,我们需要对人性进行一定的定义。
人性指的是人类所天生具备的心理特质和道德观念,它包含了个体的欲望、动机、情感和道德选择等方面。
人性具有多重层面和多元的表现形式,既有善良和美好的一面,也有阴暗和恶劣的一面。
首先,探讨人性中的善恶。
人性中的善是指人类天生带有的善良、仁爱和同理心等积极的品质。
这些善良的特质使得人们拥有关怀他人、帮助他人和追求公平正义的能力。
这种善良常常在关键时刻表达出来,例如在灾难面前,人们会自愿伸出援助之手。
然而,人性中的恶也是存在的。
人类的自私、冷漠和憎恨等阴暗情绪同样也是人性的一部分。
这些恶劣的品质使得人们产生嫉妒、争斗和暴力等负面行为。
历史上的种种战争和冲突,无不是人性中恶的一面在驱使。
其次,探讨人性中的矛盾。
人性既包含了善恶两个极端,也存在着这两者之间的矛盾。
人们常常在善恶之间徘徊,无法做出明确的选择。
例如,一个人可能在日常生活中表现出同情心和友善,但是在某些特殊情况下,他又可能被贪婪和冷漠所驱使。
这种矛盾让我们对自己和他人的行为产生迷惑,也让我们开始思考人性到底是何种存在。
对人性的复杂性进行深入研究,我们不难发现,社会环境对于塑造人性具有重要的影响。
人类生活在社会中,社会价值观和群体行为对于个体的塑造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无论是社会学家还是心理学家,都研究到社会影响对人性和个体道德选择产生深远的影响。
一个人生活在无法满足基本需求的环境中,很难表现出善良的一面;而一个成长在和谐、公正社会中的人,更容易呈现出积极的品质。
然而,即使在良好的社会环境中,个体的善和恶也并不是非黑即白。
人性的善与恶

人性的善与恶人类自古以来一直在探究人性的善与恶。
众所周知,人性既包含了善良、友善等积极向上的一面,也存在着自私、残忍等负面的一面。
然而,对于一个人的行为和品质,很难简单地将其划分为绝对的善或恶。
在不同的环境和条件下,人的表现也会有很大的不同。
首先,让我们来探讨人性的善。
人性的善意体现在人们对他人的关心和帮助上。
从我们小时候开始,我们就受到来自亲人、教师和社会的照顾和教导。
他们教会我们尊重他人,乐于助人。
这使得我们在成长过程中都会在适当的时候向他人伸出援助之手。
不论是在紧急情况下还是日常生活中,我们都能看到许多人愿意无私地帮助别人。
这种善意的表现证明了人性中的善良。
然而,人性的恶也是不可忽视的一部分。
自私、贪婪、懒惰等负面品质也是人性中的一部分。
这些特质通常是出于保护自己的欲望和利益。
在面对竞争和压力时,很多人会让自己的利益占上风,不顾及其他人的感受和权益。
此外,人们也常常为了满足自己的欲望而采取不当行为,甚至违法犯罪。
这些恶性行为的存在,无疑暴露了人性中的阴暗面。
然而,我们不能简单地将人性划分为善与恶,因为人性是复杂多样的。
除了善与恶之外,还有一种平庸的中间状态。
这种状态下,个体更容易追求舒适和安逸,对他人的需求漠不关心。
这种人可能不会主动去伤害别人,但也不会积极主动地去帮助他人。
实际上,在不同的情境下,人性可能会变得更善或更恶。
例如,当一个人身陷困境时,可能会显露出更自私的一面,为自己争取生存的机会。
这并不代表这个人本质上是邪恶的,而是在特定的环境中受到了影响。
同样,当一个人身处安全舒适的环境中,他可能会表现出更加善良和友善的品质。
除了环境的影响外,教育也起着重要的作用。
一个人的性格和行为往往受到家庭、学校以及社会的教育所塑造。
良好的教育可以培养出更善良、懂得分享和关心他人的人性。
相反,缺乏教育和价值观的引导,可能导致人性的恶化。
总的来说,人性的善与恶是复杂而多样的。
人性中既有善良友善的一面,也有自私残忍的一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处于群体中的个体人性的善恶人性的善恶论是一个争执不休的话题,孟子说:“人之初,性本善。
”他认为人出生时体内就存有种种善的因素,仁、义、礼、智的“四端”是天生的,只要经过适当的引导,充分发挥这“四端”,每个人都能成为圣人。
但是荀子的论点是:“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
”他认为凡是没有教养过的东西,都不会是善的。
他认为就是人在出生时,本质上就是恶的,和孟子的观点正好相反。
西方的很多哲学家也都认为人生来就是有罪的,人性本恶,如阿奎那、但丁、马基雅维利、马丁﹒路德、加尔文、斯宾诺莎等,基本上,大多数西方人都是这样认为的,这是于他们宗教文化的影响。
人性的善恶,在很大程度上可以看之为一个心理学问题。
人的本性究竟是善还是恶,不能武断的下定论,人初生伊始无所谓善恶,人在后天的发展中,善恶的判定也要从这个人所处的环境和社会的情况来进行。
哲学中,唯物辩证法的核心与实质是矛盾的观点,而所谓人性的善恶也是相对立统一的矛盾体,要从不同的角度去判断善或恶。
就像正义与邪恶的判定,正所谓成王败寇,苏联在二战时把大量手无寸铁的劳工送往前线,造成6000万人伤亡,在今天看来这种行为等同于谋杀罪,但是同盟国赢得战争胜利,苏联与德国相似的行为,德国就属于邪恶,苏联却属于正义。
人性的善恶也是如此,一种行为在对方看来属于恶,在己方看来属于善,所以人性的善恶不能从表面现象来判断。
关于人性善恶的探索有许多角度,所得出的结论结各有不同,将从个体处于群体这个角度探索个体人性善恶。
既然要从群体中来探索人性的善恶,我们必须要了解什么是群体。
一般而言,“群体”指的是聚集在一起的个人,但从心理学上来说,“群体”一词的含义却截然不同。
简单的聚集不足以构成一个群体,大街上熙熙攘攘的人群,他们同时出现杂公共场所,但他们的聚集并没有任何明确的目标,从心理学上来讲他们算不上一个群体。
古斯塔夫·勒庞的《乌合之众》道出了心理学中群体的特征,“聚集成群的个人在思想和感情上会全部朝着一个方向迈进,其自身个性消失殆尽,转而形成一种集体心理”,这些获得一种共同的心理特征的个体,就形成了一个群体,并且这个“群体”会表现出某些新的特征,它与组成这一群体的个体特征大相径庭。
在电影《恶魔教室》中,“浪潮”组织的形成,很明显可以看出组织内的个体是获得了某种共同的心理特征,形成了一个心理群体,获得了一种集体心理,使他们的思想、感情和行为趋向同一,并且会变得与他们独自一人时截然相反。
如果不是形成了一个群体,在他们身上根本不会产生像“穿白衬衫”、“挥手礼”、“贴贴纸”等等想法,也不会将之付诸行动。
个体的特征与群体形成之后的个体在群体之中的特征完全不同。
电影《死亡实验》中,招募来的志愿者有不同的职业、生活方式、性格,但是在区分成“狱警”和“囚犯”两个群体之后,个体的特征与其没区分之前截然不同。
回到我们要讨论的主题——人性的善恶上来。
《恶魔教室》中有一个典型角色——蒂姆,“浪潮”组织形成之前,蒂姆展现给我们一个懦弱无能的形象,要靠讨好取悦别人来获得安全感。
这种情况下,能判断蒂姆人性的善恶吗?我认为不能,这只能说明蒂姆的性格是何种倾向,可以用来说明蒂姆的生活现状及其生活态度,并不能作为判断人性善恶的依据,因为这种性格客观上并没有表现出善恶的倾向,但从人固有的同情弱者的心理来看,勉强可以把蒂姆的人性判定为善,或者与那些欺侮他的人进行对比可以将蒂姆的人性判定为善。
在“浪潮”形成之后,蒂姆的特征与这个群体形成之前完全不同,一改往日的胆小怕事的性格,对“浪潮”产生了一种热情甚至于狂热的情感,但是我们要明白的是,“浪潮”形成之后蒂姆身上所拥有的狂热、兴奋的特征并不是他自身的特征,而是群体的特征,是“浪潮”形成之后产生的新的特征;这种情况下,能判断蒂姆人性的善恶吗?如果说这是他对群体进步所付出努力的体现,也勉强可以将其人性判定为善,但其实蒂姆的行为在一般意义上仍无所谓善恶。
影片结尾,蒂姆开枪射杀了邦贝,从一般的价值判断来看,蒂姆的人性肯定是被判定为恶了,但此时是否可以把蒂姆的人性判定为恶,先不做定论。
联系前后,以蒂姆固有的懦弱性格显然不会开枪射杀自己的同学,但是蒂姆所做出的行为原因为何,该行为是否可以作为判定蒂姆人性善恶的依据,将在下一段结尾与《死亡实验》中的行为一起总结。
《死亡实验》中有两个群体,分别是“狱警”和“囚犯”。
从整体来看,通过一般的价值判断,同样用上面提出过的从人固有的同情弱者的心理,显然“狱警”的人性为恶,“囚犯”的人性为善,毕竟是招募来的志愿者来分别扮演狱警与囚犯,进行人性的善恶判断时不可能与真正的狱警囚犯相提并论。
但从个体的人性来看,用“狱警”一组来讨论人性善恶更明显一点,因为他们这个群体的个体特征与群体形成之前的个体特征差别更明显。
扮演“狱警”的这些个体在被分配成为“狱警”时,获得了一种“狱警应该具有某些素质”的心理特征,从而形成了一个心理群体。
从影片中我们可以了解到,“狱警”中的个体在生活中都与大街上熙熙攘攘的平凡人一样,他们也有可爱的孩子,幸福的家庭,他们也是慈爱的父亲或者丈夫,从这个方面来看,这些个体的人性都可以判定为善。
但他们作为“狱警”时,虐待“囚犯”,对他们进行言语侮辱、殴打、性侵犯等等与他们个体特征截然相反的行为,这种情况下,人们通常把他们的人性判定为恶,但就他们而言,他们认为是在履行狱警的职责,是可以称之为善的。
同样,我们也要明白,当“狱警”这个心理群体形成之后,个体所表现出的特征也是群体形成之后产生的新特征。
现在我们总结一下,蒂姆开枪射杀自己的同学和“狱警”的个体会虐待囚犯的原因,他们的行为并不是基于他们自身人性的善恶,也不能通过他们的行为来判定他们人性的善恶。
因为群体的情感只会走向极端,个体在独立的时候,他也许是个文明人,但在群体中却变成了一个野蛮人、行为受本能支配的野兽;甘愿让自己被各种语言和形象所煽动,使个体做出与自身利益、以往习惯完全相反的行为,因为在群体中,个体已经没有思考能力了;就像自己的国家的领土被侵占的信息传递给群体,群体根本无需经过思考就会表现出愤怒的情感。
群体可以英勇无畏,也可以走向犯罪,这点可以从“浪潮”组织成员的行为体现出来,蒂姆在“浪潮”中可以为群体爬上几十米高的市政大楼,也可以开枪射杀自己的好友;群体中的个体不仅在行为上与独立的自己有着惊人的差异,甚至在完全在丧失独立性之前,情感和思维就已经发生刻骨铭心的变化,这种深刻的变化可以让懦夫变成勇士,让老实人变成罪犯,所以就算在最后蒂姆射杀了自己的同学,但从他所处在群体中这个前提下来看,他的人性已经受到了这个群体心理特征的支配,不是他自己的价值判断,所以这种行为仍不足以作为判定其人性善恶的依据。
个体处在群体中时,他会感觉到一种势不可挡的巨大力量,让他敢于发泄本能的欲望,而在独自一人时必须控制这些欲望。
所以群体可以表现的更好也可以表现的更糟糕,这完全取决于环境。
根据矛盾论中矛盾的特殊性,判断个体人性的善恶要具体问题具体对待。
独立个体的特征和群体中个体的特征是完全不同的,所以不能简单的通过个体所表现出来的行为来判断个体人性的善恶,个体所处环境的变化,可以导致其人性的转变。
人们判断人性的善恶,都是以自己的价值观为基础,对其他个体的行为进行价值高度的测量,但抛去自身的主观意识,客观上来说,人性并没有善恶之分。
当个体加入一个群体之后,他的行为就可以视之为一种本能了,人的本能的行为和鸟兽一样,并不自然的带有善意或者恶意,因而从群体中个体的行为来判断个体人性的善恶或者群体人性的善恶都是不可取的。
就像“浪潮”组织一样,组织成员并没有明确的目的,只是因为接受了一种组织成员共同拥有的心理特征,本能的根据进行各种没有目的的行为。
也可以说,群体在很大程度上不受理性的影响,它没有任何批判精神,也就是说群体不能辨别真伪或对事物形成正确的判断,所以个体在处于群体中时所做出的行为并不是经过思考而进行的,长时间融入群体的个体,会进入一种特殊的心理状态,类似于被催眠师操控的迷幻状态,有意识的人格消失殆尽,意志和辨别力也一去不复返。
在这种状态下,个体就会对群体产生一种宗教信仰的感情,在身处群体中时所表现的行为类似于教徒在宗教体制下的无意识行为,所做的一切都是出于本能,不具有善或恶的性质,就像老虎会吃人的本能一样,也不带有善或恶的性质。
人不可能作为完全独立的个体生存,可能从属于一个或多个群体,而人的行为与自己所处的群体有密切的关系。
群体只知道简单和极端的感情,任何观点、想法和信念到了群体哪里都会不假思索的要么全盘接受,要么一概拒绝,我们对其他个体人性善恶的判定都是自己在自身所处的群体中以自身的价值观点对其他群体个体的行为进行价值测量,在没有理性的情况下判断其他个体的行为是否会对自己或自己所处的群体的利益造成的影响。
如果其他个体的行为对自己或自身所处的群体有积极的影响就判定其为善,反之则判定其为恶。
人性是一个中性词语,诺阿姆·乔姆斯基[1]对人性的理解是“人性是一个知道我们社会行为、智力行为、和个体行为的庞大体系”;米歇尔·福柯[2]认为“人性的主要作用是作为认识论的标志,用以界定跟神学、生物学、或历史学相关或对立的某种话语”。
乔姆斯基和福柯是在人性上持对立态度的两人,但他们在对人性的理解上都不带有对其善恶进行界定的倾向。
所以我认为从客观上来说,就人性本身而言,既不善,[1] 诺阿姆·乔姆斯基,[美],世界著名的政治活动家、语言学家和分析学家 [2] 米歇尔·福柯,[法],哲学家、历史学家也不恶。
人性的善恶论是一个争执不休的话题,孟子说:“人之初,性本善。
”他认为人出生时体内就存有种种善的因素,仁、义、礼、智的“四端”是天生的,只要经过适当的引导,充分发挥这“四端”,每个人都能成为圣人。
但是荀子的论点是:“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
”他认为凡是没有教养过的东西,都不会是善的。
他认为就是人在出生时,本质上就是恶的,和孟子的观点正好相反。
西方的很多哲学家也都认为人生来就是有罪的,人性本恶,如阿奎那、但丁、马基雅维利、马丁﹒路德、加尔文、斯宾诺莎等,基本上,大多数西方人都是这样认为的,这是于他们宗教文化的影响。
人性的善恶,在很大程度上可以看之为一个心理学问题。
人的本性究竟是善还是恶,不能武断的下定论,人初生伊始无所谓善恶,人在后天的发展中,善恶的判定也要从这个人所处的环境和社会的情况来进行。
哲学中,唯物辩证法的核心与实质是矛盾的观点,而所谓人性的善恶也是相对立统一的矛盾体,要从不同的角度去判断善或恶。
就像正义与邪恶的判定,正所谓成王败寇,苏联在二战时把大量手无寸铁的劳工送往前线,造成6000万人伤亡,在今天看来这种行为等同于谋杀罪,但是同盟国赢得战争胜利,苏联与德国相似的行为,德国就属于邪恶,苏联却属于正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