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性善恶论
浅谈人性善、恶论

浅谈人性善、恶论自古以来,人们对人性善恶的争论从未停止过。
对人性善恶,春秋战国时期,文化届“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形成了对人性探讨的高潮。
主要观点有:性有善有恶论、性无善无不善论、人性朴素论、性恶论、人性逐利论等观点。
先秦时代人性论诸说远古时代,至高无上的天神占据了意识形态的统治地位。
但没有进一步探讨人性的本质问题。
孔子之后,人性问题的讨论则大大的深化了,这时期的人性论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即总是围绕着善和恶来讨论人性的本质,先秦时代较为重要的人性论观点有一下几种:1、告子的性无善无不善。
他说:“性犹湍水也,决诸东方则东流,决诸西方则西流。
人性之无分于善与不善也,犹水之无分于东西也。
”他又说:“生之谓性”,“食色,性也”2、道家的人性朴素论。
老庄主张清净无为,反映在人性问题上,认为无知、无欲、无为的原始素朴状态才是人类的善良本性。
《老子》说: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
常德乃足,复归于朴。
3、荀子的性恶论。
在人性问题上,他主张人性恶,他说:“人之性恶,其恶者伪也。
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嫣。
”4、法家的人性逐利论。
法家认为趋利避害是人类的本性。
《管子-禁藏》说:夫凡人之情,见利莫能勿就,见害莫能勿避。
凡人之情,得所欲则乐,逢所恶则忧,此贵贱之所同有也。
5、孟子的性善论人类有着共同的本性,这个本性是以仁、义、礼、智等道德意识为内容的社会属性,而不是与禽兽无别的自然属性。
他说:“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
”孟子说:“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
”以上是前人对人性的探讨观点,那么人性是善是恶呢?人若性本善,那么恶是怎么产生?人若性本恶,那么最初的善是怎么产生的?人性本无善恶,只是在后天的环境之中逐渐转变的,在人类最初的交往中,为了克服环境,为了生存,不得不群聚在一起,这样一来,彼此的行为多少会受到他人的影响。
而这种影响会涉及到利益上来。
在不经意间,有人将自己的利益的部分分给了他人,被授予者会想到怎样“换给他”,慢慢的,这种关系变为恩与报恩的关系。
关于人性善恶论的思考

关于人性善恶论的思考几千年来人们对于人性的善恶一直争辩不休。
各派或每一个给“人性善恶”下定义的人,都认为自己的观点是唯一正确的,也都暗含或明示地认为人性是善是恶应该或可以有一个为大家所承认的答案;但观点各异这一事实的存在本身就证明了人性是善是恶这一问题并没有为人们所普遍接受的答案。
讨论这个问题之前,我们需要明了几个定义:一、何为人性,它侧重于人的自然性还是社会;二、善恶指什么以及二者的界限;三、评价人性善恶的标准及时代背景。
我认为人性一般指人的自然属性,即未受到社会影响(包括先天遗传)的纯粹动物属性。
因为在社会中,人或多或少会受到环境的影响,他的本性也在明了或悄然的发生着变化,在此条件下研究人性的本质是不妥的。
但人自生命形成到归于泥土无不受到社会的影响、改变,脱离社会这个大背景去研究人性,也就失去了其生存土壤与现实价值;再者,自人类形成之日起,纯粹自然属性已不复存在,考察早期生命的本质也是不现实的。
所以,我所讨论的人性侧重于社会性。
关于善恶的定义,我认为善是指在不损害他人利益的条件下满足自己的行为,恶指牺牲他人的利益而追求满足自我欲望;同时我所说的本善论或本恶论并不是忽视另一方,而是指在两者都存在的条件下哪一个占主导地位。
最后,评价善恶的标准在于是否损害他人合法利益,同时,在主张集体主义的我国,人性善恶也就不自觉的增添了一些因素,这一点必须考虑进去。
我主张人性本善论。
人自出生起,他的性格、本质便受到两方面影响:一是父母、祖辈与这个民族长期形成的民族性格潜移默化的熏陶。
从这个角度来讲,人性应该是善的,先辈中可能有部分人思想是恶的,但绝大部分应该是善的,否则,一个种族不可能延续下来,它只会在历史的长河中泯灭。
同样的道理,一个民族的性格也应该是善的。
当然,这个因素只能说明人诞生时性格中包含着善的成分,社会环境的影响是巨大的,是根本的。
第二个因素便是社会环境(是指广义上的社会环境,包含自然环境)的影响,人无不主动或被动的社会化,在社会这个大熔炉中改变自己,学会适应环境,学会如何生存,那些不能适应社会的便被社会无情的淘汰。
人性的善恶探讨

人性的善恶探讨人性的善恶一直是哲学、心理学、社会学等领域的研究重点之一。
对于人类的行为和动机,人们一直存在着争议和不同的观点。
本文将探讨人性的善恶,并从不同角度分析人性的本质。
一、人性的善恶观点1. 人性本善观点人性本善观点认为,人类天生具有善良的本性。
这一观点源于古代儒家思想,儒家强调人的教育和修养对于塑造人性的重要性。
他们认为,人性本善,只是受到了外界环境的影响而表现出恶的行为。
如果给予适当的教育和引导,人们就能展现出善良和正直的品质。
2. 人性本恶观点人性本恶观点则认为,人类天生具有自私和邪恶的本性。
这一观点源于西方哲学家托马斯·霍布斯的思想。
霍布斯认为,人们在自然状态下是自私的,只追求自己的利益,不顾他人的利益。
因此,社会秩序的建立和维护需要通过政府的权威来实现。
二、人性的善恶与环境的关系人性的善恶与环境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环境对人的行为和价值观念有着重要的影响。
如果一个人处于良好的环境中,接受良好的教育和培养,他很可能表现出善良和正直的品质。
相反,如果一个人处于恶劣的环境中,受到不良的教育和引导,他可能会表现出邪恶和自私的行为。
三、人性的善恶与道德的关系人性的善恶与道德之间也存在着紧密的联系。
道德是人们对于善恶行为的评判标准和规范。
人性的善良和正直是道德的基础,而人性的邪恶和自私则是道德的挑战。
道德教育和道德规范的制定对于引导人们展现善良的品质具有重要意义。
四、人性的善恶与社会的关系人性的善恶与社会之间也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社会是人们相互交往和相互影响的场所,社会的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对于塑造人性具有重要作用。
一个和谐、公正、公平的社会能够激发人们的善良和正直,而一个不公正、不公平的社会则容易导致人们的邪恶和自私。
五、人性的善恶与个体的选择尽管环境、道德和社会对于人性的善恶有着重要的影响,但个体的选择也是决定人性的关键因素之一。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意识和自由意志,可以选择善良的行为,也可以选择邪恶的行为。
(完整)人性善恶论

前言人性是什么?人性是善的?还是恶的?这个问题就像“先有鸡还是先有蛋”一样,千百年来一直困扰着人们。
这是一个哲学上的问题,但也是一个具有现实性的问题。
要解决目前困扰中国的一些难题,也许可以从人性论这个问题上着手。
人是社会之本。
因此,社会规范和法规法制必须要建立在对人性的正确认识之上。
本文要讨论的就是古今中外在人性论上的几种主要流派,以及它们在社会政策上的影响.通过分析它们之间的差别和正误,总结出比较客观而且符合中国现实的对人性的新认识,并指出如何通过这种新认识来指导中国未来的进一步改革,同时也对中国现在面临的一些问题,特别是整合中西方文化差异的问题,也从人性论的角度提出一些对策.一,性善论性善论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流思想。
这种理论是儒佛道三教中共有的特征。
在佛教中,强调佛在人心中,人人心中都有佛.尘世万物都是“业”障。
因此,要脱离尘世的烦扰,潜心向佛,发现自己心中的佛.佛家真正意义上的佛不是神仙,而是一种极度慈善,极度祥和,极度平静的境界。
在道教中,追求的是人的“真"。
所谓的“真”不是真假的真,而是人的本来的真性,天性,本性,是那种婴儿般的无忧无虑,无牵无挂的天然的纯真状态.所以,道家讲究的是修心练性,返朴归真。
也就是老子讲的“复归于婴儿."当然,占中国古代主流地位的还是儒家文化。
中国古代流行的教子歌《三字经》当中的第一句话就是“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
”也就是说,人的本性(天性)是向善的,是好的。
而且,这种本性是相同相近的,带有普遍性的。
只因为后天生活习惯和环境的变化,才造成了各种行为的差异,导致背离“善”的现象。
儒家认为,人性不但本来是善的,而且是向善的。
也就是说,总是会向善的方向去发展。
孟子说,“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
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
”人向善,就像水向下流一样,是不变的规律。
关键是要有人来引导.所以,中国儒家文化治理国家的主要思路就是“感化教育".也就是所谓的德育教育,强调的是“礼”制。
人性的善恶之辩

人性的善恶之辩人性本身是一个复杂而深奥的话题,它涉及到人类行为、情感以及道德观念等方面。
对于人性的本质,人们一直存在着不同的观点和争议。
一方面,有人认为人性本善,相信人们天生具有善良和正直的本质;另一方面,也有人认为人性本恶,认为人们内心深处潜藏着邪恶的本能。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人性的善恶之辩,并从不同角度来分析这个问题。
首先,从支持人性本善的角度来看,人们认为人性中存在着自发产生善良行为的倾向。
这种观点认为,每个人都有一颗爱与关怀他人的心。
人们可以通过观察到的许多正能量的事例来支持这一观点,比如在自然灾害中,人们会主动伸出援助之手;在日常生活中,人们会表现出同情心和帮助他人的愿望。
这些例子表明,人性中确实存在着善意和友爱的本性。
然而,另一方面,有人认为人性本恶,认为人们天然地具有邪恶和自私的倾向。
这一观点主要基于人们在现实生活中所观察到的各种负面行为。
例如,在暴力事件发生时,人们会采取残忍和恶劣的行为;在竞争激烈的环境中,人们可能会为了自身利益而不择手段。
这些例子反映了人类本性中存在的恶劣倾向,说明了人性的善恶之辩是一个复杂和多样化的问题。
此外,还有一种观点认为,人性的善恶并不能简单地用二分法来描述。
人们的行为和态度往往会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和个人经历的塑造。
人性的本质并不是固定不变的,它可能会在不同情境下呈现出不同的特性。
人们在面临压力和挑战时可能表现出自私和恶劣的一面,而在亲近和友好的环境下则更容易展现出善良和友爱的特质。
因此,人性的善恶之辩应该从更加综合和多样化的角度来考量。
虽然人性的善恶之辩存在着不同的观点和争议,但无论怎样,任何一个人在其内心深处都可能同时存在善良和邪恶的因素。
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往往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如家庭教育、文化背景、社交环境和个人经历等。
因此,我们不能简单地将人性划分为善和恶,而是要更加理解和包容不同人的行为和情感。
在面对人性善恶问题时,我们应该关注的是如何引导和培养人们的善良和正义感。
人性善恶论

人性善恶论三字经曰:“人之初,性本善。
”这是孟子的基本观点,他认为人在初生伊始,体内就存有种种善的因素,仁、义、礼、智的“四端”是天生的,只要经过适当的引导,充分发挥这“四端”,每个人都能成为圣人。
但是荀子的论点是:“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
”他认为凡是没有教养过的东西,都不会是善的。
在这儿,他的意思就是人在出生时,本质上就是恶的,和孟子的观点正好相反。
西方的很多哲学家也都认为人生来就是有罪的,人性本恶,如阿奎那、但丁、马基雅维利、马丁﹒路德、加尔文、斯宾诺莎等,基本上,大多数西方人都是这样认为的,这是由于他们宗教文化的影响。
我认为人生来是无所谓善恶的,每个人在刚出生的时候,是没有意识的,一切活动都靠的是求生的本能,这个时候的人都是一样的,在根本上并没有善恶之分。
就像两只花猫,你能说这只猫是好猫,那只猫是坏猫吗? 对于一个自己不能思考的东西,他根本就不了解我们所谓的善恶,我们怎么能说他是善或者恶呢?更何况我们对于善恶的划分标准又是什么呢?一切概念都是人类社会在发展过程中人为定义的,没有任何先天的成分,是社会的产物,不属于社会的动物和人是没有办法具有这些东西的。
而且善恶的划分标准在不同时间,不同地域内都是不同的,每个人心中的善恶尺度也是有所差异的。
人们用不同的价值尺度衡量同样的事物,得出来的结论当然也是不同的。
人的意识来源于现实世界,人所有的情感,观念都来源于我们所处的人类社会,离开了社会,没有后天的教育,人和动物是没有区别的,事实已经证明了这一点,就是我们所知道的狼孩,狼孩的生活习惯和思想完全和狼一样,不同于人类,就是因为他所处的环境是狼的环境,他并没有在成长过程中形成人类的意识,具有一个人应该具有的品质,除了身体长得像人,他再也没有和人相似的地方了。
所以说,影响一个人品质的形成不在于他先天的因素,而在于他在成长过程中所处的环境和受到的教育,先天基因影响的只是人的性格,而不是人的品质,一个人善良与否,在于他所接触的环境和受到的教育是否良好,根本没有所谓人性本善或者本恶之分。
人性的善恶之辩

人性的善恶之辩人性的善恶一直是哲学界的热门话题之一。
在众多学者的探讨中,人性到底是善还是恶,一直没有得出明确的结论。
本文将探讨人性的善恶之辩,并提出一些观点供参考。
人性的善支持人性善的观点认为,每个人天生都具备良好的道德性和善意。
人们相信人性本身具有同情心、合作意识和奉献精神。
他们认为,人性的善是人类社会能够维持和谐的基础,也是人们与动物区别开来的重要特征。
心灵的纯洁人性的善一方面体现在每个人内心深处都有一片善良的土地。
即使面对困境和挑战,人们仍然能展现出自己善良的一面。
这一点可从每当灾难来临时,人们总是积极伸出援助之手的事例中得到印证。
社会的进步另一方面,人性的善也体现在社会进步和人类文明的发展上。
人们通过彼此合作和分享知识,为社会带来巨大的进步。
这种善良的行为使得人类社会得以不断发展,推动人类文明的进步。
人性的恶与支持人性善的观点相对立的是人性恶的观点。
他们认为,人性本身具有贪婪、自私和残忍的本性。
人们在面临利益冲突和竞争时,往往会表现出自己的自私和残忍一面。
冲突与争斗人性的恶在人与人之间的冲突中表现得淋漓尽致。
人们为了争夺资源、权力和地位,不择手段地损害他人利益。
这种自私和残忍的行为使得人们之间不信任和仇恨的情绪不断升级。
犯罪与暴力人性的恶也常常在犯罪和暴力行为中显露无疑。
一些人为了满足自己的欲望和野心,不顾他人和社会的利益,进行各种违法犯罪活动。
这些行为给社会带来了不安全感和伤害。
结论虽然人性的善恶之间存在着辩证关系,但在实际生活中,我们应该积极引导和培养人性的善良一面,同时警觉和防范人性的恶。
通过教育和社会制度的改善,我们可以推动人性的善进一步发展,减少恶的表现,创造更和谐和平的社会。
孟子的道德修养思想

孟子的道德修养思想孟子是中国古代儒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之一,他对道德修养的思考和理论贡献深远。
通过对孟子的研究,我深刻认识到他的道德修养思想在当代社会仍然具有重要的启示和指导意义。
一、人性善恶论孟子的道德修养思想的核心是他的人性善恶论。
孟子认为,人性本善,每个人都具备了天赋的良善本性。
他强调人的本性具备了良知和道德感,能够区分善恶,并倾向于追求善良。
这一观点与孟子同时代的荀子的人性恶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孟子认为,人性的善良本性是可以通过后天的教育和修养来发展和完善的。
二、修身治国平天下孟子的道德修养思想强调了个人修身与社会治理的紧密联系。
他认为,个人修养是为了达到治国平天下的目标。
个人修养首先要注重道德修养,培养自己的良知和道德感。
孟子提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强调个人修养的目的是为了家庭和社会的和谐稳定。
只有个人修养好了,才能够对家庭起到良好的榜样作用,进而影响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三、仁义和中庸孟子对于道德修养的核心要素是仁义和中庸。
仁义是孟子道德思想的核心概念,他认为仁是人与人之间的亲和力和关爱之情,是一种关怀他人、尊重他人的道德情感。
孟子认为,仁义是人的本性和道德之根源,只有通过仁义的实践,才能够实现个人和社会的和谐。
而中庸则是孟子对于道德行为的指导原则,他认为人应该追求的是适度、平衡的状态,避免极端和偏激的行为。
四、教育的重要性孟子非常重视教育的作用和意义。
他认为,教育是培养人的良知和道德感的重要手段,也是实现个人和社会的和谐的关键。
孟子提出了“有教无类”的教育理念,主张每个人都应该接受教育,不论贫富、贵贱。
他强调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人的道德品质和能力,使人能够明辨是非,追求善良。
孟子认为,只有通过教育,才能够实现个人和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五、修身与天命孟子的道德修养思想中,还强调了个人修身与天命的关系。
他认为,个人修养是为了顺应天命,实现自己的使命和价值。
孟子提出了“天命之谓性”的观点,认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天命和使命,而个人修养的目的就是要实现自己的天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前言人性是什么?人性是善的?还是恶的?这个问题就像“先有鸡还是先有蛋”一样,千百年来一直困扰着人们。
这是一个哲学上的问题,但也是一个具有现实性的问题。
要解决目前困扰中国的一些难题,也许可以从人性论这个问题上着手。
人是社会之本。
因此,社会规范和法规法制必须要建立在对人性的正确认识之上。
本文要讨论的就是古今中外在人性论上的几种主要流派,以及它们在社会政策上的影响。
通过分析它们之间的差别和正误,总结出比较客观而且符合中国现实的对人性的新认识,并指出如何通过这种新认识来指导中国未来的进一步改革,同时也对中国现在面临的一些问题,特别是整合中西方文化差异的问题,也从人性论的角度提出一些对策。
一,性善论性善论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流思想。
这种理论是儒佛道三教中共有的特征。
在佛教中,强调佛在人心中,人人心中都有佛。
尘世万物都是“业”障。
因此,要脱离尘世的烦扰,潜心向佛,发现自己心中的佛。
佛家真正意义上的佛不是神仙,而是一种极度慈善,极度祥和,极度平静的境界。
在道教中,追求的是人的“真”。
所谓的“真”不是真假的真,而是人的本来的真性,天性,本性,是那种婴儿般的无忧无虑,无牵无挂的天然的纯真状态。
所以,道家讲究的是修心练性,返朴归真。
也就是老子讲的“复归于婴儿。
”当然,占中国古代主流地位的还是儒家文化。
中国古代流行的教子歌《三字经》当中的第一句话就是“人之初,性本善。
性相近,习相远。
”也就是说,人的本性(天性)是向善的,是好的。
而且,这种本性是相同相近的,带有普遍性的。
只因为后天生活习惯和环境的变化,才造成了各种行为的差异,导致背离“善”的现象。
儒家认为,人性不但本来是善的,而且是向善的。
也就是说,总是会向善的方向去发展。
孟子说,“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
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
”人向善,就像水向下流一样,是不变的规律。
关键是要有人来引导。
所以,中国儒家文化治理国家的主要思路就是“感化教育”。
也就是所谓的德育教育,强调的是“礼”制。
这种思想认为,既然人的本性是好的,恶习只是后来感染的,所以治理社会就应该从道德教育入手,劝人们放弃恶习,回到先天性的“善”的境地,社会就会安宁了。
中国古代强调“教化世人”,也就是教育和感化普通百姓。
孔子说:“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这就是说,光靠政令与刑法来约束民众,那么即使大众不敢违法乱纪,也会虚应故事,没有真正地建立廉耻之心。
所以,儒家轻法制,重道德。
儒家认为,如果以道德和礼制来教导百姓,将使得他们自爱自重,心悦诚服。
那么由谁来进行这个工作呢?当然是由读书人,因为他们在学习四书五经的时候,已经使得自己得到了“礼”的教育,然后就可以管理百姓,还可以再把“善”传播给那些没有读书的平民百姓。
由于“学而优则仕”,那些所谓的“士大夫”阶层就负起了教化世人的责任。
古代学子人生发展方向就是:苦读,求官,做官,然后退隐,著书立说,教书育人。
因为要依靠这些士大夫们来管理和教化百姓,所以朝廷就要对他们尊重;因为他们在世人眼里是道德模范,所以就必须要维持他们的形象和面子。
在古代的制度下,法律只是用来对付老百姓,对士大夫阶层是有特殊礼遇的。
这就是“刑不上大夫”的原则。
在中国古代社会里,一直存在“民不可告官”的规矩。
老百姓要告官,就是侵犯了“士大夫”的道德尊严,所以不分青红皂白,先把告官的人打一顿,然后再听案子。
如此一来,没有天大的冤仇,谁还敢告官?没有熊心豹胆,没有铁布杉金钟罩的功夫,谁还敢冒着挨棍子的危险,替别人出头打官司?由于民不可告官,所以官也就可以肆无忌惮地搜括民财。
正所谓“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
所以,性善论也就成了滋生腐败的土壤。
这就是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中性善论的局限性。
一方面,性善论强调道德教育。
道德教育是必须的。
任何一个国家,任何一个社会,都会注重道德教育。
但是,道德教育的力量是有限的。
光靠道德教育是不够的。
另一方面,古人也强调法律的重要性。
每个朝代一开始都要迅速制定法典,用来治理国家。
但是由于性善论授予了士大夫阶层一种道德优越感和特殊权利,给了他们腐败的机会。
正是腐败的积累和泛滥,才导致古代社会出现一波又一波的动荡和战乱。
所以,性善论是不足以遏制腐败的。
二,性恶论同中国的人性观恰恰相反,占西方文化中统治地位的一个主流思潮是“性恶论”。
西方社会占有主导宗教地位的基督教思想中,“原罪”是理论核心。
基督教认为,人生来就是有罪的。
所以,人们必须接受耶苏基督,必须要向主忏悔,然后就可以上天堂,而避免受地狱里的各种磨炼之苦。
性恶论在社会和政治理念中的体现,就是对法制的重视。
因为人的本性是恶的,社会就必须通过各种法律法规,各种规章制度,来预先设立行为规范。
所以,国家建立,首先要成立宪法,并奉之为国家的行为准则,不得违犯。
官员上任,要宣誓,遵守宪法,克己奉公。
公司成立,首先要订立公司章程,明确各种权利义务和行事规范。
所有这些都是出于对人性的怀疑和不信任,所以要事先订立措施以防范。
这种性恶论在行为规范中的作用处处可见。
比如在法庭上,当证人坐上证人席后,往往要手按圣经宣誓说,所言是真。
这就提醒证人,每句证言都会被上帝听见,将来都会被审判。
官员上任宣誓词的最后一句话是“帮助我吧,上帝。
”意思是请上帝帮助自己未来克服罪恶的念头。
久而久之,就形成一种遵法守约的风气,这种风气一旦形成,人们就会重信用,重承诺。
(中国人办事以“善”为先,所以事先不把权利义务明确规范,事后就会闹的不可开交。
最后导致互相不信任,没有诚实感)。
性恶论也压制了王权。
因为人是有“原罪”的,地位再高的人也是如此。
因此,连过去欧洲国家的那些国王皇帝也摆脱不了性恶论带来的自我罪恶感,于是也一个个拜倒在教皇的膝下。
在中世纪,教权是高于皇权的。
在中国古代,皇帝是天子,是“善”的化身,因此就从来不曾接受教权的约束。
性恶论导致刑上大夫。
由于人性本恶,即使是政府官员也不例外。
于是,对政府官员的监督,制衡,限制和制裁就成了西方政治文化的一个重要部分。
民可告官,甚至可以告政府,可以告法律。
官员不享受法律特权。
国家也不需要对惩罚官员有所顾忌。
而且,由于人的本性是恶的,所以,官员有错往往敢于承担,当众认错更是常事。
总而言之,性恶论使得社会更强调法制。
西方国家主流思想是性恶论,不符合这种主流的思潮就成了非主流,是异教。
其代表就是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信仰无神论,也就不相信原罪说。
所以,马克思主义也相信性善论。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本性是好的,公平的,善的。
只是私有制出现后,阶级和国家出现了,社会才变坏了。
马克思主义要回到共产主义社会,那种私有制和阶级出现以前的平等社会。
正因为如此,马克思主义才不能见容于西方资本主义社会,但是被中国接受。
性善论符合中国的传统文化基础,这可以解释,当初共产主义为什么比较容易地被中国人民接受。
三,善恶之分由于对人性的善恶这两种不同观点,造成了中西方文化上的差异。
中国文化重礼制,西方文化重法制。
客观地说,这两种思维其实都不是完善的,各自都有缺点。
不说远的,就说中国改革开放前的道德教育吧。
当时,中国的青年模范是雷锋,他的精神被归纳为两句话,叫“毫不利己,专门利人。
”这种提法看上去是一种人性的最高理想境界,但是它不符合人的本性,也不符合社会的需求。
这种精神在个别人身上可能会出现,但是要全社会所有的人都这么做,既不可能,也不应该。
这是现实已经证明了的。
中国改革开发后,社会经济走向市场化,私营经济开始蓬勃发展。
这为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创造了条件,也提高了人民生活水平。
但是对中国的以“善”为主的传统德育教育带来了极大的冲击。
在市场化经济模式下,人们追求的是个人的利益,公司追求的是自己的利润。
那种“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教育已经不适应中国的现实,但是由于没有出现正确的新理论指导,中国目前的民众心理有走向另一个极端的危险。
这个极端就是性恶论。
在中国的环境里,性恶论的代表是八个字:“人不为己,天诛地灭”。
在这个理论的引导下,人们相信世上所有的人性都是恶的,所有的人都是自私的。
如果你不保护自己,不“恶”的话,你就会吃亏,被人欺负。
我被人家坑了,就应该也去坑别人,这样心理才能获得平衡。
甚至于一些教人如何“恶”的书也大受欢迎。
这种迷信“性恶论”的文化是一种极度危险的倾向,如果不加以遏制,它最终会导致社会道德沦丧,人心涣散,秩序失控。
正是由于许多人对这种“性恶论”笼罩的文化气氛感到压抑,才导致一定程度上的念旧情节,也让某些打着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佛道旗帜的歪门邪道乘机蛊惑人心。
中国人民必须要知道,“性恶论”也不是完全正确的。
先拿西方社会信仰的性恶论来说吧,其理论上的缺陷是非常明显的,因此造成某种文化和社会行为上的偏差。
尽管性恶论有加强法制的功能,但是也带来一种强夺豪取,好勇斗狠的文化,至今还未摆脱。
西方的性恶论有几个很奇怪的逻辑。
第一,人有原罪。
所以,任何人生下来就有了罪。
第二,无论哪个人犯了多少错误,做了多少坏事,只要向主忏悔,就会获得原谅,死后就可以上天堂。
第三,任何人不经过这样的程序,就不会上天堂。
哪怕这个人的一生都是一心向善,从来没有做过任何坏事。
这样的理论导致什么样的文化偏差呢?第一,世上没有一个好人(除了那些基督徒),都是有罪的。
这就容易导致普遍的怀疑观和厌世观。
第二,既然可以速成地忏悔和获得上天堂的机会,那么在平时干多少坏事也就可以心安理得。
这就等于给了那些“恶”人以做恶的借口。
过去流行的社会达尔文主义所宣扬的“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不就是以所谓的天命来掩饰种种恶行吗?第三,所有那些没有经过受洗的、不信基督的人都是异教徒,都没有机会上天堂。
这就导致了种族歧视。
现在西方还有人大肆宣扬所谓的“文明必然冲突论”,并用之来指导外交政策。
这就是性恶论导致的偏差。
下面引用一段舰船知识网友在论坛上写的一段话,就可以看出性恶论的危险:“我向你转录一段我在美国听到的社会正义言论,我在某个地点问美国人,你们鸦片战争时把我们的孩子挑在枪尖上扔火里,跟你们信仰上帝似乎背道而驰了吧,人家回答,那就是上帝的安排,因为你们不信上帝,所以都该死而且死后下地狱。
您们各位,要是不信我的话,就随便去问一个基督屠同样一个问题,答案肯定一样。
当时,我气得嘴直哆嗦,我说,我看有本书里说,你和我,同样都要经过死亡的幽谷平等的站在上帝面前,等待审判,他说,神已经将哪块地许给我们,你们的命运主要是背离上帝的结果。
我突然气乐了,你们那个上帝肯定是个白人,以前是干奴隶主的,要不,他怎么认为别的民族都该死,土地也该归你们族哪。
对方愤愤然离去。
”所以,性善论和性恶论都不完善。
它们各有优点,但也各有缺点。
迷信哪一种,都会出偏差。
更重要的是,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中西方之间的文化也面临着全面性的交流和融合。
但是,从人性论的角度来看,中西之间存在巨大的差别,是站在了两个极端的对立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