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人性善恶的观点
孟子人性善恶的深刻阐述

孟子人性善恶的深刻阐述孟子是中国古代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之一,他在对人性善恶的论述中提出了一系列深刻的见解。
他认为人性本善,同时也承认在具体行为中人也会犯错。
本文将从三个方面来探讨孟子在人性善恶方面的看法。
一、人性本善孟子认为“人之初,性本善”,这是他人性观的基本立场。
他相信,每个人都具备天生的道德良知和善心,可以要求和追求最高的道德行为。
他认为,善是人类的本质,正是由于每个人都有天生的善良品质,才能够让人与人之间产生互相关心、互助、互爱的情感,进而形成一个和谐的社会。
孟子还提出了“四端”、“四悔”的理论,即:仁爱(仁)、礼节(义)、智慧(智)、勇气(勇)是人类应该具备的“四端”,而鄙短、慝恶、非礼、妄诞是人类应该避免的“四悔”。
这都是建立在“人性本善”观点中的义理伦常思想。
二、善恶二分孟子在人性论述中也承认人性有善恶之分。
他认为人性具有“天道合一”的特性,在优化自身道德素质的同时也会理解并遵守社会文化的规范和法律法规等外在因素。
换言之,这种“天道合一”的特性成就了人性的善良和恶劣之间善恶二分的关系。
孟子进一步提出了“外因”和“内因”相结合的说法。
从外面看,人性的恶是因为社会的不良环境和不当教育等外在因素所造成的。
而从里面看,人性的恶也有内在的因素,比如人类本身的贪得无厌和冷酷无情。
三、教化的重要性孟子认为每个人都可以化育成为善良美好的人。
在他看来教化是十分重要的,它可以帮助人们识别和驾驭自己的内心,并树立起人的善良本质。
孟子的教化思想是与儒家的教育思想息息相关的,他强调,教育的核心任务是教育人民成为有道德、自信、知识的公民,并以大家的专业素养为中心,推动社会的健康稳定发展。
总结综上所述,孟子人性善恶的论述是儒家文化中重要的一部分,并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
他的人性观既有天生的道德良知和善心之说,同时也承认了在具体行为中,人会犯错。
此外,他对教育和教化有着十分明确的看法,通过教育及教化,能够将人的本善本质充分发挥,从而创造出和谐的社会和令人满意的自己。
荀子哲学原文与解析

荀子哲学原文与解析荀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之一,他的思想对中国文化和哲学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对荀子哲学原文进行解析,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荀子的思想。
一、荀子哲学原文荀子的哲学思想总结为以“性恶论”、“性善论”和“性无善恶论”三大主要观点。
下面将以这三个观点为线索,对荀子的哲学原文进行解析。
1. “性恶论”“曲成器而成谓之性,人之性也,品物与也。
”(荀子《性论》)荀子认为,人的本性是恶的。
他认为,人类是没有道德标准的,只有通过学习和修养才能改变自己的恶性。
他将人类的本性比作一块未被打磨的玉石,只有通过加工,才能使其变得珍贵。
这个观点表达了荀子对人性本恶的看法,以及人类需要通过教育和道德规范来塑造自己的观点。
2. “性善论”“性之善恶,犹白黑也。
”(荀子《劝学》)荀子同时提出了“性善论”,他认为人的本性其实是善的。
他比喻人的本性就像黑白两种颜色一样,虽然都属于本性,但人是可以通过学习和修养,将其发展成善的一面。
他强调,人类通过学习和修养可以超越动物的本能,达到善的境界。
3. “性无善恶论”“君子之性,其去私也。
”(荀子《正名》)荀子还提出了“性无善恶论”,他认为人性本身既不是善也不是恶,而是没有善恶之分的。
他认为,只有通过道德的教化,才能使人性趋向善,远离恶。
他强调了人类通过正名教化来树立正确道德观念的重要性。
二、荀子哲学解析荀子的思想是中国古代文化中重要的一部分,他对修养人性、教育和治理国家等方面的观点有着独特的见解。
1. 人的道德修养荀子认为,人性本恶,只有通过学习和修养,才能使人性向善。
他提出了“人虽有恶,可以改之”的观点。
他强调了教育的重要性,认为只有通过教育的力量,人类才能拥有道德和品性。
2. 君主的治理原则荀子的思想中,对君主的治理原则有着重要的影响。
他强调君主的责任是以身作则,通过德行和道德教化,带领国家走向繁荣和和平。
他提倡以仁义为主导的统治方式,认为君主应该成为人民的榜样,通过正名教化的手段来让国家达到和谐的境界。
人性善恶论

人性善恶论三字经曰:“人之初,性本善。
”这是孟子的基本观点,他认为人在初生伊始,体内就存有种种善的因素,仁、义、礼、智的“四端”是天生的,只要经过适当的引导,充分发挥这“四端”,每个人都能成为圣人。
但是荀子的论点是:“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
”他认为凡是没有教养过的东西,都不会是善的。
在这儿,他的意思就是人在出生时,本质上就是恶的,和孟子的观点正好相反。
西方的很多哲学家也都认为人生来就是有罪的,人性本恶,如阿奎那、但丁、马基雅维利、马丁﹒路德、加尔文、斯宾诺莎等,基本上,大多数西方人都是这样认为的,这是由于他们宗教文化的影响。
我认为人生来是无所谓善恶的,每个人在刚出生的时候,是没有意识的,一切活动都靠的是求生的本能,这个时候的人都是一样的,在根本上并没有善恶之分。
就像两只花猫,你能说这只猫是好猫,那只猫是坏猫吗? 对于一个自己不能思考的东西,他根本就不了解我们所谓的善恶,我们怎么能说他是善或者恶呢?更何况我们对于善恶的划分标准又是什么呢?一切概念都是人类社会在发展过程中人为定义的,没有任何先天的成分,是社会的产物,不属于社会的动物和人是没有办法具有这些东西的。
而且善恶的划分标准在不同时间,不同地域内都是不同的,每个人心中的善恶尺度也是有所差异的。
人们用不同的价值尺度衡量同样的事物,得出来的结论当然也是不同的。
人的意识来源于现实世界,人所有的情感,观念都来源于我们所处的人类社会,离开了社会,没有后天的教育,人和动物是没有区别的,事实已经证明了这一点,就是我们所知道的狼孩,狼孩的生活习惯和思想完全和狼一样,不同于人类,就是因为他所处的环境是狼的环境,他并没有在成长过程中形成人类的意识,具有一个人应该具有的品质,除了身体长得像人,他再也没有和人相似的地方了。
所以说,影响一个人品质的形成不在于他先天的因素,而在于他在成长过程中所处的环境和受到的教育,先天基因影响的只是人的性格,而不是人的品质,一个人善良与否,在于他所接触的环境和受到的教育是否良好,根本没有所谓人性本善或者本恶之分。
古代文学中的人性善恶辨析

古代文学中的人性善恶辨析人性善恶是一个古老而又永恒的话题,它在古代文学中得到了广泛的探讨和辨析。
古代文学作为一种表达人类内心世界的艺术形式,通过描绘人物形象、展示人物行为和思想,深入剖析了人性中的善恶之辩。
古代文学中的人性善恶辨析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探讨。
首先,通过古代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我们可以观察到人性的善恶之间的对立和交织。
例如,在《红楼梦》中,贾宝玉是一个善良而纯真的人,他关心家人、朋友,对待他人充满了爱和关怀;而王熙凤则是一个阴险狡诈的人,她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不择手段,甚至不惜伤害他人。
通过这些人物形象的对比,我们可以看到人性中的善恶之间的矛盾和冲突。
其次,古代文学作品中的人物行为也是人性善恶辨析的重要方面。
在《西游记》中,孙悟空是一个善良正直的人,他为了保护弱者,不惜与妖魔鬼怪战斗;而牛魔王则是一个凶残暴虐的人,他为了满足自己的欲望,对人类进行掠夺和伤害。
通过这些人物的行为,我们可以看到人性中的善恶之间的对立和冲突。
古代文学作品中的人物思想也是人性善恶辨析的重要方面。
在《水浒传》中,宋江是一个有正义感的人,他对抗不义,为民众争取利益;而梁山泊中的一些人则是一些无赖之徒,他们为了自己的私利,不择手段,甚至不惜伤害他人。
通过这些人物的思想表达,我们可以看到人性中的善恶之间的对立和冲突。
古代文学中的人性善恶辨析不仅仅是对人性的描述,更是对人性的思考和探索。
通过对人性善恶的辨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人类的行为和思想,从而更好地认识自己和他人。
古代文学作为一种表达人类内心世界的艺术形式,通过对人性善恶的辨析,向我们展示了一个丰富多样的人性世界。
然而,人性善恶的辨析并不是一个简单的问题。
人性是复杂多变的,人的行为和思想受到社会环境、个人经历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因此,对人性善恶的辨析需要综合考虑各种因素,不能简单地将人性划分为善恶两个极端。
古代文学作品中的人性善恶辨析正是通过对人性的多维度描绘和辨析,呈现了一个更加真实和复杂的人性世界。
古文文学中的人性善恶探讨

古文文学中的人性善恶探讨古文文学作为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之一,通过文学作品的形式,向我们展现了人性善恶的不同方面。
在古文文学中,我们可以看到人性善恶的辩证关系,这种探讨让人对人性的本质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古文文学作品中人性善恶的主题,并分析这种探讨对当代社会的启示。
一、善恶之辩——《孟子》中的人性论述《孟子》是中国古代文化中一部重要的文学著作,其中对于人性的善恶进行了深入的讨论。
孟子认为,人性本善,但也容易被外在环境的诱导与影响而偏离正道。
他通过叙述“性善论”与“性恶论”的辩论来展现出人性善恶的矛盾关系。
这种辩论不仅表现了作者对人性善恶的细腻触摸,也给了当今社会对人性探究的借鉴。
二、率性而为——《红楼梦》中的善恶展示《红楼梦》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通过塑造各类人物形象来探讨人性的善恶。
其中,贾宝玉作为主要人物之一,具有鲜明的善恶两面性。
他善良、聪明、才华横溢,但也是一个情感丰富、矛盾复杂的人物。
通过对贾宝玉的描绘,作者刻画出了人性的复杂性,这种复杂性在当代社会同样存在,让我们重新思考人性的本质。
三、人性的利己本性——《论语》中的道德教诲《论语》是中国古代儒家经典著作,其中包含了大量对人性善恶的讨论。
孔子强调了人性的善良之处,但也指出人性中存在着自私的本能。
他通过对人性的教育改造来强调人性的内在修养,体现了对人性善恶的深层次思考。
这对当代社会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提醒人们要时刻警惕自身的自私本性,追求道德修养。
四、人性的复杂性——《水浒传》中的善恶角色《水浒传》是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其中的人物形象既有善良正直的人物,也有邪恶狡诈的人物。
通过对这些善恶角色的描绘,展现了人性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这种复杂性使得人性无法简单地被定义为善或恶,而是由环境和社会条件的影响而变化。
这种描写对于当代社会来说,提醒我们要审视当下社会环境对人性的塑造作用,更加关注人性的本质。
综上所述,古文文学中的人性善恶探讨呈现出多样性和复杂性。
性恶论和性善论

西方性恶论的发展简介
在文艺复兴时期,基督教的“原罪性恶论”得 到大多数人文主义者的否定。 宗教改革时期马丁· 路德和加尔文对性恶论进 行恢复和发展,以适应了资产阶级的要求 。
近现代西方出现了新的性恶论观点,近代英 国哲学家霍布斯抛开“原罪”,提出自己的 性恶论,他认为人的本性是自我保存,人与 人是平等的,平等的人为了自我保存就会彼 此侵犯。 现代奥地利精神分析学家弗洛伊德也坚持性 恶论。他认为,人的本性是被压抑在内心深 层的无意识本能欲望,尤其是性本能欲望。
荀子的性恶论
荀子性恶的观点,是中 国思想史中,最早出现 的人性论。其观 点主 要出现于其《性恶篇》、 《正名篇》。荀子对善 恶的定义是以后果界定 善恶(治或乱),而非 以人的动机界定,即他 的性恶论是后果论,由实际经验观察到的结 果决定是性恶还是性善。
在《性恶篇》中,荀子认为 “人之性恶, 其善者伪也。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顺 是,故争夺生而辞让亡焉;生而有疾恶焉, 顺是,故残贼生而忠信亡焉;生而有耳目之 欲,有好声色焉,顺是,故淫乱生而礼义文 理亡焉。然则从人之性,顺人之情,必出于 争夺,合于犯分乱理,而归于暴,故必将有 师法之化,礼义之道,然后出于辞让,合于 文理,而归于治。用此观之,然则,人之性 恶,明矣。其善者伪也。”
可见,孟子把道德规范概括为四种,即仁、 义、礼、智。同时他把人伦关系概括为五种, 即 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 有序,朋友有信。孟子以上理论的出发点就 是——性善论。注意是人性向善,不是人性 本善 。
性恶论和性善论之关系
人性论的核心是问题是:人的本性是什么? 而性善论和性恶论分别给出了善和恶这两个 截然不同、相互对立的答案。 “性善论”者认为人的本性善良,应在人生 中加以完善,并以人性向善来注重道德修养 的自觉性;而“性恶论”者则认为人性有恶, 强调道德教育的必要性。二者既相对立,又 相辅相成,对后世人性学说产生了重大影响。
孟子人性的善恶之辩

孟子人性的善恶之辩孟子是中国古代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他对于人性的善恶之辩进行了深刻的思考和探讨。
他认为,人性本善,但也存在恶的一面,只有通过教育和道德修养才能实现善的发展与克制恶的倾向。
本文将围绕孟子对人性的善恶之辩展开讨论。
一、人性本善的观点孟子认为,人天生具备善良之心。
人性本善基于他对儿童天性的观察,他认为孩子天性纯真善良,只是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而逐渐变坏。
他通过许多例子证明了人类天生具有同情心、善良心和良知等优点。
他的观点在当时的儒家学派中引起了广泛的共鸣。
二、恶的产生与修养然而,孟子也坦承人性中存在恶的一面。
他认为,人性的恶是由于外界诱惑和自身欲望的滋生而产生的。
当人们追求自身利益,无视他人的需要和利益时,就会展现出恶的一面。
孟子强调,人应该通过教育和道德修养去克服自己内心的恶,并追求善的境界。
三、道德修养的重要性在孟子看来,人性的善恶之辩并不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更需要通过教育和道德修养的实践来实现善的发展与修正。
他主张通过教育来激发人们内心的善良,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
孟子提出了“仁”的概念,认为人应该具备仁的德性,即关心他人、为他人着想,并通过修养自己的爱心和善良来实现道德的完善。
四、善与恶的辩证统一孟子认为,人性的善恶并不是完全相互对立的,而是存在一种辩证统一的关系。
人应该以善为主导,但不能完全否定恶的存在。
善与恶的辩证统一促使人们明白自己的不足之处,并不断完善自身的品德和道德素养。
孟子强调,人应该努力发扬善的一面,逐渐减弱和克服恶的倾向。
五、教育改善社会对于孟子而言,他坚信通过教育可以引导人们修炼德行,改善社会,实现人性的善良。
他提倡“以天地之理,就养五常”,强调培养人们的仁、义、礼、智、信等美德,使人们具备高尚的品格和行为准则,从而构建一个和谐的社会。
综上所述,孟子在人性的善恶之辩上提出了自己独特的见解。
他坚信人性本善,但也坦承存在恶的一面,因此强调通过教育和道德修养实现善的发展与克制恶的倾向。
中国古代人性善恶的观点

中国古代人性善恶的观点作者:汪锐来源:《金田》2015年第02期人性善恶是中国哲学的重大问题,自古以来人们争论不休,可归结为四种观点:性善论、性恶论、性无善恶论、性亦善亦恶论。
1.性善论。
中国古代一种主张人性本善的理论。
战国时孟子首先提出。
他认为,人性即/人所以异于禽兽的本质属性,具体指“恻隐”、“羞恶”、“辞让”、“是非”等四种道德心理,它们是仁、义、礼、智四德的根始,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肯定四德之善是四端之心的扩充和发展。
后儒的人性论,虽各具形式,但大多肯定人性中具有为善的心理根据,并赋予无不善的价值规定,以为人性之根本。
孟子都以为只有使人与动物区别开来的人之所以为人者才是人性。
这就将人性与人性的一部分(亦即人的特性、人性的高级部分)等同起来,因而是片面的、错误的。
2.性恶论。
中国古代一种主张人性本恶的理论。
战国荀子首先提出。
荀子认为,论性必先明/性伪之分不可学,不可事而在人者,谓之性;可学而能,可事而成之在人者,谓之伪。
目好色,耳好声,口好味,心好利,骨体肤理好愉佚等不待事而后生的感性欲望就是人之所生而有的自然本性。
礼义道德则是后天的人为。
强调:如从人之性,顺人之情,必出于争夺,合于犯分乱理而归于暴,故必将有师法之化,礼义之道,然后出于辞让,合于文理,而归于治。
用此观之,然则人之性恶明矣,其善者伪也。
认为孟子视人性为善,是不及知人之性,而不察乎人之性伪之分者也。
否定善的先验论,而赋予人的自然属性以恶的价值评价,或以自然属性为后天行为恶的根源。
据此论证了礼义的起源和礼法兼治的必要性和合理性。
同时又为/化性起伪的道德教育和道德修养提供了理论依据。
汉以后,由于正统儒家一般都尊德性而贬情欲,性恶论的影响不及性善论大。
孟子是性善论的代表,荀子是性恶论的代表。
二者看似相反,实则错误相同。
这可以从两方面看。
一方面,人性本来是多元的:既固有同情心而能利他,又固有自爱心而必利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代人性善恶的观点
作者:汪锐
来源:《金田》2015年第02期
人性善恶是中国哲学的重大问题,自古以来人们争论不休,可归结为四种观点:性善论、性恶论、性无善恶论、性亦善亦恶论。
1.性善论。
中国古代一种主张人性本善的理论。
战国时孟子首先提出。
他认为,人性即/人所以异于禽兽的本质属性,具体指“恻隐”、“羞恶”、“辞让”、“是非”等四种道德心理,它们是仁、义、礼、智四德的根始,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肯定四德之善是四端之心的扩充和发展。
后儒的人性论,虽各具形式,但大多肯定人性中具有为善的心理根据,并赋予无不善的价值规定,以为人性之根本。
孟子都以为只有使人与动物区别开来的人之所以为人者才是人性。
这就将人性与人性的一部分(亦即人的特性、人性的高级部分)等同起来,因而是片面的、错误的。
2.性恶论。
中国古代一种主张人性本恶的理论。
战国荀子首先提出。
荀子认为,论性必先明/性伪之分不可学,不可事而在人者,谓之性;可学而能,可事而成之在人者,谓之伪。
目好色,耳好声,口好味,心好利,骨体肤理好愉佚等不待事而后生的感性欲望就是人之所生而有的自然本性。
礼义道德则是后天的人为。
强调:如从人之性,顺人之情,必出于争夺,合于犯分乱理而归于暴,故必将有师法之化,礼义之道,然后出于辞让,合于文理,而归于治。
用此观之,然则人之性恶明矣,其善者伪也。
认为孟子视人性为善,是不及知人之性,而不察乎人之性伪之分者也。
否定善的先验论,而赋予人的自然属性以恶的价值评价,或以自然属性为后天行为恶的根源。
据此论证了礼义的起源和礼法兼治的必要性和合理性。
同时又为/化性起伪的道德教育和道德修养提供了理论依据。
汉以后,由于正统儒家一般都尊德性而贬情欲,性恶论的影响不及性善论大。
孟子是性善论的代表,荀子是性恶论的代表。
二者看似相反,实则错误相同。
这可以从两方面看。
一方面,人性本来是多元的:既固有同情心而能利他,又固有自爱心而必利己。
可是,孟荀对于人性的界定却都同样是片面的;孟子以为人性仅仅是同情利他;荀子则以为人性仅仅是自爱利己。
另一方面,道德之真正目的、道德终极标准本来是增进社会和每个人利益。
可是,孟荀却都是道义论者,都误以为道德目的在于完善每个人的品德,因而便把品德的完善境界无私利他亦即所谓的仁奉为评价行为善恶的终极标准。
荀子用它来衡量他所谓的人性,自然要说人性是恶的,因为自爱利己不是品德的完善境界,不符合他所理解的道德目的和道德终极标准;反之,孟子同样用它来衡量他所谓的人性,自然要说人性是善的,因为同情利他是品德的完善境界,符合他所理解的道德目的和道德终极标准。
3.性无善恶论。
战国告子的人性论观点。
语见孟子告子上。
从生之谓性立论,认为人的自然属性本不具道德意义,善恶的产生乃后天习俗所致。
性犹湍水也,决诸东方则东流,决诸西方则西流。
人性之无分于善不善也,犹水之无分于东西也。
还以杞柳为喻:性犹杞柳也,义犹
木否木卷也;以人性为仁义,犹以杞柳为木否木卷。
看到性和仁义道德的联系与区别,对以后人性论的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北宋王安石认为性生于情,有情然后善恶形为,情当于理,则善;不当于理,则恶。
而性不可以善恶言也。
明清之际王夫子提出/性日生则日成,习成而性与成,认为纯疵,善恶并不决定于初生顷命之性,而主要由后天习成,体现于现实人性即成性之中。
近代康有为曾肯定告子之说:凡论性之说,皆告子是而孟子非。
认为:性者,生之质也,未有善恶。
万木草堂口说而人之为善或为恶则决定于后天的学,否定了善恶天赋的道德先验论。
性无善恶的错误,就在于把人性这种人生而固有的自然本性当做自然界之事物,因而由自然物不可言善恶而得出结论说:人性无所谓善恶。
4.性亦善亦恶论。
此观点始于战国时的儒家世硕,发展于汉儒董仲舒,至杨雄则提出/性善恶混的著名论断:人之性也,善恶混。
修其善则为善人,修其恶为恶人。
气也者,所以适善恶之马也与!认为在人的天性中,并具善、恶两种因素,两者混杂。
而善人、恶人之分则决定于后天的修养;发扬善的因素则为善人,发扬恶的因素则为恶人。
而人的气质,就是向善或向恶的凭借。
其说是对孟子性善论和荀子性恶论的折中。
持这种观点的人认为人性既固有同情心而能利他,又固有自爱心而必利己,是比较全面的,避免了性善论和性恶论的片面性。
但是,对于另一个前提,即善恶标准,它却与性善论、性恶论犯了同样的错误:片面地把仁、无私利他奉为评价行为是否道德的惟一准则。
这样,它便与性善论和性恶论一样,认为自爱利己是恶,而同情利他是善,只不过它把二者均看做人性罢了。
中国近代人性善恶的观点
关于人性善恶问题,是中国哲学的重大问题,自古以来,人们围绕它一直争论不休,这些观点,大体说来可以归结为四种:性善论、性恶论、性亦善亦恶论、性无善恶论。
近年来国内学者们基本上形成两种对立观点:一种观点认为人性中存在着善与恶,人是善与恶的统一体。
另一种观点认为人性本身无善恶之分。
杨寿堪、路淑英认为:从人的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相统一理解人性,人应是善与恶的结合体,即人一半是天使,一半是魔鬼。
人性的善与恶潜在人的自然属性之中,而人是作为社会人而存在的,当具备一定社会环境与条件时,善与恶才会显露出来。
人性的主要弱点在于权欲、物欲与情欲中表现出来的恶行。
人们可以通过法律、道德与宗教的形式抑恶扬善,这是克服人性弱点的主要途径。
戴茂堂从人性的结构分析出人性中存在着恶,并从人的道德的出现得出恶可以为善而存在。
他指出人性包含有人的精神性和肉体性,因而人的灵魂深处总是存在善与恶的斗争。
在人性中潜伏着恶的种子,恶虽然是不道德的,但却是产生道德的理由,道德的出现就是为了清除这个世界的恶。
恶是一种善的匮乏或剥夺,恶没有单独存在的权利,必须予以暴露并阻止。
它是一种否定的力量,没有正面的价值,仅仅通过它的对立面——善而获得某种力量和现实性。
善是为了自身的缘故而存在于历史和生活中,但是恶可以为善而存在,恶的存在仅仅是为了使善能够实现自身。
孔宪铎结合基因结构与功能的科学知识对人性的善恶作了新的认识与阐释,认为人性具有善恶两面。
他指出基因可以说是主宰人性的原动力,其特性具有本性(自私和复制)以及习性(与环境的合作交流)两个层面。
这些特性也表现在人类身上:人类的本性即动物性是由天赋决定,通过遗传代代相继;习性即文化性则可随环境改变,为个体后天学习得来。
人性中的动物性(人的本性)是基因本性的表达或延伸,旨在没完没了地复制自己,以不断繁衍种族。
人性中的文化性(人的习性)也是一幕一幕地由基因的习性所编导,不断地继承与创新。
俞吾金在提出人性与人的本质严格区别前提下,即人性只指称人的自然属性,得出了人性无善无恶、人的本质有善有恶的理论。
他认为这一理论有其积极意义:第一,避免了性善论和性恶论的逻辑结果。
性善论必然会导致贤人政治及对利益、法律、权利、权力制衡的忽视;性恶论必然导致对人及救渡人的上帝的否定。
如果肯定人性无善无恶,既不会陷入性善论者的盲目乐观主义,也不会陷入性恶论者的悲观主义,而会以理性惯有的平常态度去看待人性。
第二,将注意的重点移向后天的东西,即人的本质问题。
而人的本质又与人所创造的文化或文明所内含的人的行为规范紧密联系在一起。
深入地反思并改进这些行为规范,确立与人性的发展相协调的“善”与“恶”的度,将使人类的文明沿着健康的轨道向前发展。
(作者单位:西北政法大学)
参考文献:
[1] 王海明.新伦理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