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中国无政府主义思潮述评

合集下载

论无政府主义思潮在中国的浮沉

论无政府主义思潮在中国的浮沉

论无政府主义思潮在中国的浮沉摘要:无政府主义思想由盛至衰,前前后后不过七八十年。

其滥觞于西欧,成长于俄国,兴盛并基本终结于革命年代的中国。

无政府主义在中国几经浮沉,离今天的人们早已渐远,是非功过见仁见智,在未来的研究中实在不该因为意识形态的束缚与价值观的殊异便将曾经那些为国为民有所担当的人事一概抹杀。

关键词:无政府主义;中国;西方中华民族有过数千年辉煌的历史,汉唐国力极盛之时全世界的有志者都慕名前来中国学习先进的汉文化。

可是近代以降,统治中国两百多年的清王朝积重难返,中华国势倾颓,为欧美列强所侮,日益衰微。

20世纪的中国是苍老的,满目疮痍;20世纪的中国人却是年轻的,无限生机。

在“西学东渐”的背景之下,包括无政府主义在内的大量西方思想涌入中国。

那时年轻的中国人激笔挥毫,指点江山,为了探寻国家发展的道路,往往唇枪舌剑,彻夜争论。

在激烈的思想碰撞中,马克思科学社会主义成为最后的“终结者”,共产党人以此为指导思想带领人民缔造了新中国。

然而,那曾经在江山倥偬的乱世里绽放过的救亡思想并不应就此被湮没在统治者单一的价值体系之下。

本文将试图探究西方的无政府主义思潮的基本主张以及其在中国的浮沉与兴亡。

一、西方无政府主义的传播与发展“无政府主义”(anarchisme)一词来源于希腊语,原意为无领导,无强权。

日本人最先将anarchisme一词译为“无政府主义”,中国便直接引用了日文中的汉字译法。

除此之外,中国近代文献还曾将其译作“无强权主义”“无治主义”“三无主义”“安其那主义”等。

1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机器大工业生产极大提高了生产效率。

然而伴着社会财富的迅速增加,社会的两极分化与贫富差距也日益增大。

受压迫的人们对现存政权不满,向往公平正义,无政府主义便应运而生了。

1张九海:《执着的乌托邦追求—刘师复无政府主义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18页。

无政府主义思想兴起于19世纪上半叶的欧洲,其最早提倡者是英国人葛德文。

近代中国自由主义思潮研究

近代中国自由主义思潮研究

近代中国自由主义思潮研究中产阶级的出现和成长以及皇权崩溃和文化危机,是近代中国自由主义成为社会思潮的主要原因,外部环境和经济基础的限制、传统价值的阻碍是近代中国自由主义思潮失败的主要原因,本文对近代中国自由主义思潮的发展历程、含义、失败原因以及给我们的启示进行了分析,以期为我国的政治文明建设提供一些建议。

标签:历史意义;思潮;文化史自由主义,就我国来说,自由主义的构建都是在在引进西方自由主义的过程中完成的,中产阶级的出现和成长以及皇权崩溃和文化危机,是近代中国自由主义成为社会思潮的主要原因,民主政治的实施、个体自由的保障、主张采取渐进方式都是自由主义内容,这些主张恰恰成为了一种中产阶级的理论武器,夹缝存在于外国资本、本国封建势力和官僚资本的压迫,中国自由主义产生和发展的社会基础,便是中产阶级;而皇权的崩溃,致使了儒家价值观念的失范和权威没落,为个性解放的提倡,发展个体主义的自由主义思想,提供了难得的机遇。

近代中国自由主义思潮在当时没有取得主导地位,是由于缺乏中国文化传统,同时还因为自身理论的缺陷,中国国情的限制,最终归于沉寂,同时自由主义运动,和其践行的政治理想也走向了落败,然而它对于中国思想界,起到了不可忽略的启迪作用,它丰富了中国的政治思想和文化,不仅如此,自由主义知识分子为我们留下了丰富的思想文化遗产。

一、发展历程自由主义思潮的的开端,有学者认为是以胡伟希为代表开始的,而“中国自由主义之父”便使指严复,他主张戊戌维新是中国自由主义产生和兴起的时期,而五四新文化运动是高涨期,接下来经历了自由主义思潮从伦理、道德领域向政治领域渗透,最后中国自由主义者的政治活动,于40年代空前活跃;而还有一些学者认为,中国自由主义思潮,一開始便是从从五四新文化运动开始起源的,许纪霖认为在具有形而上的意义时,真正意义上的自由主义者才在我国出现,大规模的自由主义运动在40年代才风起云涌;而我们认为严复在综合中西文化的基础上,对自由是西方文化最根本、最本质的核心价值有深刻地认识,是中国自由主义之父,而戊戌时期是中国自由主义思潮的起点。

中国无政府主义——二十世纪初的“乌托邦”

中国无政府主义——二十世纪初的“乌托邦”

作者: 张志怀[1]
作者机构: [1]徐州师范大学法政学院,江苏徐州221116
出版物刊名: 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汉文综合版
页码: 16-17页
年卷期: 2010年 第5期
主题词: 近代中国;无政府主义;乌托邦
摘要:近代中国各种思潮风起云涌,而无政府主义思潮则是其中颇为引人注目,并发生重大影响的一种。

无政府主义主要反映贫苦农民、手工业者、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对封建制剥削压迫的反抗,在本质上是一种空想社会主义。

虽然它历史地起到了思想解放的启蒙作用,但由于其自身显露的肤浅性、空想色彩等种种弊端,五四后,当更多的思潮尤其是马克思主义传入国门并吸引了更多知识分子后,它最终也只能在中国的国土上走向衰落,成为人们记忆中的"乌有之乡"。

近代中国自由主义思潮研究综述

近代中国自由主义思潮研究综述

近代中国自由主义思潮研究综述作者:刘洋洋来源:《文存阅刊》2017年第18期摘要:近代中国自由主义是在输入西方自由主义的过程中逐渐建构起来的。

在20世纪上半叶的中国早期现代化进程中,曾造成了一定的声势和影响,它与激进主义、保守主义一起并成为近代中国三大文化思潮。

对近代中国自由主义的发展历程,基本观点和影响评析进行一个综述能够更好地帮助我们了解自由主义思潮,为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实现政治现代化以及当代中国的政治文明建设提供思路与借鉴意义。

关键词:近代中国;自由主义;思潮对于中国来讲,自由主义是从西方引入的,近代中国无论社会经济结构还是思想文化传统,都不具备自由主义自然而然产生的环境,因此,近代中国自由主义是在输入西方自由主义的过程中逐渐建构起来的。

虽然近代中国自由主义缺乏中国文化传统,并由于其自身理论的缺陷及受当时中国国情的限制,自由主义思潮在当时未取得主导地位,最后又归于沉寂,自由主义运动及其所践行的政治理想也终究宣告失败破产,但它对于中国思想界曾起过的重要启迪作用却是不能忽视的。

近代中国自由主义思潮丰富了中国的政治思想及政治文化,其自由主义知识分子给我们留下了丰富的思想遗产。

一、近代中国自由主义的发展历程中国学者对自由主义思潮的的开端持有两种说法:一种意见以胡伟希为代表。

他认为中国自由主义产生和兴起于戊戌维新时期,而严复则可以说是“中国自由主义之父”,“中国近代自由主义运动的真正开创者”。

二是五四新文化运动是中国近代自由主义高涨期,其突出表现是提倡个性解放的伦理、道德革命和白话文运动。

三是20世纪20年代末 30 年代初自由主义思潮从伦理、道德领域向政治领域渗透。

四是40 年代末中国自由主义者的政治活动空前活跃,他们提出“第三条道路”,力图超越国共两党和国际上美苏的对立。

[1]另一种意见认为中国自由主义思潮起源于五四新文化运动。

许纪霖认为:“如果追溯中国自由主义的起源,应该从五四算起。

在此之前,严复、梁启超也宣传介绍过西方的自由主义学理和思想,不过,自由主义对于他们而言,是一种救亡图存的权宜之计,而非终极性的价值追求。

试论近代中国的无政府主义

试论近代中国的无政府主义

试论近代中国的无政府主义朱洪涛[摘要]自清末特别是新文化运动以来,中国的知识分子为救亡图存而提出了各种主张,从而形成了各种新的社会思潮,无政府主义思潮就是其中重要的思潮之一。

中国无政府主义者所提出的各种主张,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

但是这些主张归根结底是乌托邦式的社会理想,它们注定是一个无法实现的幻梦。

[关键词]无政府主义;新文化运动;马克思主义[作者简介]朱洪涛(1980),男,山东临沂人,中南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专门史专业2007级研究生。

一、无政府主义思想的产生和在近代中国出现与泛滥的原因无政府主义,按法文译音又叫(安那其主义),是19世纪后半期流行于欧美各国的一种小资产阶级的社会主义思潮。

它最早出现于18至19世纪初的欧洲,其代表人物是英国的葛德文和德国的施蒂纳,他们把无政府主义的观点比较系统地表达出来,但未形成一个政治思想流派。

无政府主义正式形成一股社会思潮始于19世纪40年代的欧洲,几乎与马克思主义同步诞生。

法国人普鲁东被称为近代无政府主义之父,他崇尚绝对的个人主义,他仇视一切组织、制度、国家和政权,认为国家纯粹是人类愚昧的虚构的产物,最理想的社会制度是以个人领有为基础的互助制。

继普鲁东之后,19世纪60年代,出现了以巴枯宁为代表的无政府主义。

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俄国又出现了以克鲁泡特金为代表的无政府主义。

巴枯宁鼓动暴动、暗杀等极端的推翻政府的手段;克鲁泡特金强调个人的无限自由,反对任何形式的约束,宣扬采取恐怖主义,清算财产进行公平的分配,实现“各尽所能,各取所需”的共产主义社会。

无政府主义在欧洲出现后,几经演变,形成了各种流派。

但是一般来说,基本上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以施蒂纳为代表的个人主义的无政府主义,另一类是以巴枯宁和克鲁泡特金为代表的无政府共产主义。

无政府主义派和无政府主义思潮在20世纪初年的中国出现和泛滥,并非是偶然的,有着它深刻的社会和思想根源。

首先,中国是个小生产者犹如汪洋大海的国家。

无政府主义的思想汇报

无政府主义的思想汇报

无政府主义的思想汇报无政府主义是一种强调消除政府权力、追求社会平等和个体自由的思想流派。

它在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兴起,并对社会政治产生了深远影响。

本文将介绍无政府主义的基本概念、起源、核心思想和对社会的影响。

1. 基本概念无政府主义,又称无政府主义政治学,是一种拒绝政府统治和强调社会自由的政治哲学和思想体系。

其核心理念是主张个体主权和生存自由,反对专制、压迫和不公平。

无政府主义强调通过废除国家政权和其他形式的强制性机构,以实现社会的平等和正义。

2. 起源无政府主义的思想源远流长,可以追溯到古希腊和古罗马时期的一些哲学家和思想家。

然而,无政府主义在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才真正形成并发展起来。

法国无政府主义运动是无政府主义的一个重要来源,其代表人物如皮欧和普鲁东等,提出了废除国家的思想,并通过直接行动来推动社会变革。

3. 核心思想无政府主义的核心思想包括反对国家统治、剥削和压迫的原则。

它主张废除政府权力,认为政府只会成为一个压迫的机构,并强调个体自治和平等。

无政府主义反对所有形式的强制性和垄断性机构,倡导自由合作和基于共识的组织。

此外,无政府主义也强调直接行动和自我解放的重要性,而非依靠政治选举和代表制度。

4. 社会影响无政府主义对社会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首先,在政治层面,无政府主义激发了人们对自由和平等的追求,并促进了许多社会运动的兴起,如工人运动、女权运动和环保运动等。

其次,在经济层面,无政府主义主张废除私有制和资本主义体制,提倡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理念。

最后,在文化层面,无政府主义推动了反传统和反权威的思潮,鼓励个体追求自由和创造力。

总结无政府主义是一种强调社会自由和废除政府统治的思想流派。

它的核心思想包括个体主权、社会平等和反对压迫。

无政府主义的影响不仅限于政治领域,还涉及经济和文化等各个领域。

这一思想流派激励着人们对自由和正义的追求,并为实现更加公平和开放的社会提供了重要的思想基础。

觉醒年代中无政府主义,到底是怎样的理论?真实流行到什么程度?

觉醒年代中无政府主义,到底是怎样的理论?真实流行到什么程度?

觉醒年代中无政府主义,到底是怎样的理论?真实流行到什么程度?严格地讲,无政府主义也是作为空想社会主义的一种出现的,可称之为“极端社会主义”。

在“不要政府、否认强权”的旗帜下,它的内容是极其庞杂的。

总的来看,无政府主义只是从消极的方面立论,而其他的空想社会主义派别则更加注重从较为积极的方面提出自己的主张。

1、无政府主义的产生和发展按照无政府主义著名理论家克鲁泡特金的解释,“无政府主义(Anarchism)原字来自希腊的'an'和'archie',有反对强权的意思,现用以表示一种人和行为的原理或学说,在这种学说实行之下的社会是没有政府的——在这样的一个社会能有调和的效果,不是由于遵守法律或服从强权,惟在于各种团体相互间的自由契约。

”尽管无政府主义者们可以把他们的思想渊源一直追溯到古希腊,但是,近代的无政府主义实际上却兴起于19世纪小商品生产占较大比重的欧洲国家,如西班牙、意大利、法国、瑞士以及俄国等。

资本主义初期的工业化大生产并没有给广大民众带来理想的社会生活。

无政府主义者认为:“(当时)流行的土地私有制度,和为着利息的资本家生产,代表一个垄断,这不特违背公道的原理,也不是有利的规则。

他们是近世技术不能为一切人类幸福服务的障碍。

无政府党以为那工钱制度和资本家的生产,都是进步的一个遮拦。

”可见,无政府主义是小商品生产者对于社会化的资本主义工业生产带来的冲击以及造成的种种社会不公正现象作出的近乎本能的反应;并从他们自己的利益出发,对未来的社会进行自我设计。

黑格尔、霍布斯、洛克等人的哲学观点和社会政治学说,卢梭的天赋人权理论,以及空想社会主义的某些思想,都对无政府主义者们产生过影响;而英国的社会思想家葛德文和德国的青年黑格尔派的代表人物施蒂纳则为无政府主义学说提供了比较直接的理论资源。

欧洲无政府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有蒲鲁东、巴枯宁、克鲁泡特金、邵可侣等人。

中国的无政府主义深受他们的影响。

无政府主义

无政府主义

无政府主义无政府主义在中国摘要:无政府主义来源于法语Anarchism,被译为“安那其主义”。

是一种小资产阶级的社会政治思潮,是资本主义社会矛盾发展的产物。

但它的传播范围又不仅限于资本主义范围内,它同样蔓延到许多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如中国。

中国人开始介绍无政府主义,大致是在俄国1905年革命前后。

中国无政府主义派的主要政治主张1.主张个人绝对自由,反对组织纪律。

2.反对一切强权,反对无产阶级专政。

3.幻想建立无政府共产主义。

关键词:无政府主义、传播、主张、派别、瓦解一、国际上的无政府主义1.无政府主义的前辈霍德文,英国人。

要求个人绝对自由,废弃国家法律。

施蒂纳,德国人。

认为在社会上起主要作用的就是个人,为了个人的自由,要反对现存世界上的一切。

2.无政府主义的始祖蒲鲁东,法国人。

设想“无息信贷”的“人民银行”方案。

主张依靠人民银行在资本主义制度范围内调整工人间劳动产品的交换,消灭人剥削人的现象。

这种理想被称为“互助主义”或“互惠制度”。

3.无政府工团主义创始人—巴枯宁巴枯宁,俄国贵族。

主张用暴动摧毁国家机器,工会面向最后的暴动,然后成为生产的基本组织。

1868年,建立世界上第一个固定的无政府主义组织——“国际社会主义民主同盟”。

巴枯宁主义对暴力革命的认识:第一,否认和拒绝一切日常的政治斗争,只承认二十四小时内毁灭国家的斗争。

第二,反对一切形式的国家,极力反对无产阶级专政。

第三,否认组织、纪律,否认建立无产阶级政党的必要性。

4.无政府共产主义创始人克鲁泡特金克鲁泡特金,俄国贵族。

特点是理论研究和进行宣传,创造了互助论,用生物发展的自然规律来解释社会现象,认为互助是生物界以及人类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

二、无政府主义在中国的传播1.无政府主义在中国传播的三个时期第一个时期:辛亥革命前1907年,刘师培和他的妻子何震在日本创办《天义报》,被称为“天义派”。

1907年,李石曾、吴稚晖、张静江在法国创办《新世纪》周报,被称为“新世纪派”。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近代中国无政府主义思潮述评中南民族大学学报第26卷(人文社会科学版)Vo.l26α闫虹珏(上海工程技术大学社科部,上海200336)摘要:近代新文化运动为各种思想的自由传播提供了机会,。

中国无政府主义基本主张主要是:第一,反对强权和专制统治,,和社会结构。

第二,强调“互助”是人的天性,合群是人的本能,,大贡献也许在于提出了不断进行社会革命的主张,它注定是一棵不结果实的花。

关键词:无政府主义;新文化运动,马克思主义一、无政府主义的由来无政府主义思潮兴起于19世纪40年代的欧洲,几乎与马克思主义同步诞生。

当时的欧洲正处于资本主义制度相继确立并发生第一次产业革命的时期,机器大工业生产使生产力获得了释放,社会财富迅速增加,与此同时,社会两极化趋势日益明显。

城市小资产阶级日益沦为雇佣者赚钱的工具,生存空间受到挤压,政治上被边缘化。

他们对现存政权强烈不满,仇视私有制度和强权,追求社会公正和平等。

早期无政府主义的奠基人主要有德国人施蒂纳、法国人普鲁东。

普鲁东被称为无政府主义之父。

他崇尚绝对的个人主义,他仇视一切组织、制度、国家和政权,认为国家纯粹是人类愚昧的虚构的产物,最理想的社会制度是以个人领有为基础的互助制[1]324。

在他之后又有俄国人巴枯宁与克鲁泡特金。

巴枯宁鼓动暴动、暗杀等极端的推翻政府的手段;克鲁泡特金则认为,互助是人类的本能,主张以没有权利支配的各个团体的自由联合代替国家政权,以共产代替私有,强调个人的无限自由,反对任何形式的约束,主张通过恐怖行动,以绝对平均主义实现社会公正与平等[1]323-326。

无政府主义主张与马克思主义思想在形式上有一些相似,比如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揭露和批判,反对阶级压迫,主张通过暴力革命实现社会公正、平等等等。

因此,起初,人们常常把两者混同,但是马克思、恩格斯很快意识到两者的区别,并撰写了一系列文章批判无政府主义观点,澄清了马克思主义和无政府主义的许多误解。

二、中国无政府主义思潮的发展轨迹中国人接触无政府主义思想大约在20世纪初期。

当时留学日本和法国的留学生首先接触到无政府主义思潮。

在20世纪初期的日本,社会主义思想非常流行,马克思主义、无政府主义、社会民主主义等思想都在日本得到传播,日本一些早期的马克思主义者把无政府主义与马克思主义思想相混同,陆续介绍给日本的早期革命者。

如烟山太郎翻译的《近世无政府主义》、宫崎梦柳翻译的《虚无党》等著作。

此外,流亡日本、深受巴枯宁思想影响的俄国民粹主义者也给日本人带去了俄国无政府主义思想。

这些鱼龙混杂的思想成为早期中国无政府主义者吸取的主要思想来源[1]328。

中国无政府主义早期主要在国外活动,当时影响最大的两份报刊是巴黎的无政府主义者创建的《新世纪》和东京无政府主义者创建的《天义报》。

《新世纪》从1907年6月发行至1910年5月停刊,共出版121期,核心人物是李石曾、吴稚辉、张静江、褚民谊[1]332。

《天义报》同样创刊于1907年6月,核心人物是刘师培、何震、张继。

《天义报》共发行19期,1908年后,另出《衡报》。

这两份报纸既遥相呼应,又各具特色。

《新世纪》花了很大的篇幅介绍欧洲等地的无政府主义者的观点、生平和著作,李石曾、吴稚辉等人和孙中山领导的同盟会关系密切,因此,他们都坚定地站在反清立场上,坚决反对封建专制,他们对中国的传统持否定态度,认为传统造成了奴性的人格,压迫妇女和青年,发展了对权力和权威的绝对崇拜,他们对儒家思想和家族观念进行了激烈的批判,要求用革命思想来消除迷信[2]92-93。

他们赞同暴力手段,认为在专制政府统治下,恐怖手段是推翻政权的有效途径;相信互助是人类的天性,把中国革命看成世界革命的一部分,愿意同其他人士进行合作,以期达到共同革命的目的。

人刘师培是宣传“国粹”。

刘师培认为,,但是政府的权力却远离一般人的生活,人民因此获得较大的脱离政治的自由。

儒家、道家思想更有助于政府消除政治对社会的干涉。

刘师培对传统的看法使他得出维新不如守旧,立宪不如专制的结论,认为中国社会如果不能尽快实现无政府主义,则在专制政体下“新政”情况更好。

他对中国传统的农耕社会充满了向往,认为快速发展的市场经济活动不仅破坏了传统社会的生产模式,使无数农民陷入破产和贫困的境地,而且城市生活也使人道德品质低下,生活堕落。

他们对中国的农民问题给予了较多的关注,并且把劳动当作理想社会不可或缺的组织原则,认为通过劳动可以消除不平等,保证每个人都能得到作为平等前提的独立存在[2]95-98。

《天义报》还对妇女问题给予了特殊的关注,几乎每期都有专门的文章讨论妇女解放问题,揭露了传统社会对妇女的压迫,要求给予妇女在政治、经济、教育等方面平等的机会和权力。

辛亥革命以后,无政府主义思潮开始移师国内,其代表人物是被中国无政府主义奉为楷模的刘师复。

刘师复原名刘绍彬,因为立志反清复明,改名思复。

他在1904-1906年居日期间思想日趋激化,加入同盟会,并参加暗杀活动,曾因意外爆炸事件左手致残并被捕入狱两年,但是一出狱就加入“支那暗杀团”。

1912年刘师复在广州成立“心社”,共同约定社约12条:不食肉,不饮酒,不吸烟,不用仆役、不坐人力车、轿,不婚姻,不称族姓,不做官吏,不做议员,不入政党,不做海陆军人,不奉宗教。

同年成立“晦鸣学社”,1913年师复团体出版发行了《晦鸣录》,宣传无政府主义,从第3期起改为《民声》,这是中国无政府主义刊物中寿命最长的刊物。

师复团体在新文化运动之前的主要贡献有:第一,促成了无政府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刘师复根据《新世纪》和《天义报》内容,主持编印了《新世纪丛书》和《无政府主义粹言》,并将此两本书中主要内容印成《无政府主义名著丛刊》,他们把这些书籍及《晦鸣录》等刊物向内地广为散发,不收分文邮赠给国内各主要报馆、会社及省、市议会,在他们的努力下,无政府主义的作品比欧洲其他任何激进主义思潮的书都要多。

第二,宣传工团主义,在中国南部发起工人组织活动。

1913年刘师复成立“决然俱乐部作为组织工人组织的中心。

1914年师复团体来到上海,成立“无政府共产主义同志社”,在宣传无政府主义主张的同时,还谋求组织工团或工会,1918年师复团体负责组织了中国第一次庆祝“劳动节”活动,并在上海出版了第一本工人刊物《劳动杂志》。

到20年代末期已经负责组织了近40个工会。

师复团体的努力使无政府主义在思想和实践两方面都获得了长足的进步[2]117-120。

新文化运动为各种思想的自由传播提供了机会,无政府主义发展进入活跃期,无政府主义对传统君权思想和封建专制的抨击、对社会不平等现象的无情批判在进步人士,特别是青年人中引起了共鸣;主张通过教育,特别是劳动来改变个人的道德品质,形成理想人格的思想和新文化运动所提倡的平民化教育观点相吻合;无政府主义对劳动的重视演变成“互助工读活动”,知识与劳动相结合更成为新一代青年人与传统身份诀别的标志。

此外,中国的无政府主义者对俄国十月革命的宣传也对无政府主义的迅速传播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中国的无政府主义首次向国人介绍了十月革命,并热情讴歌这场革命对社会改造的作用,十月革命模式引起了中国人对非西方现代化道路的浓厚兴趣,也因此使许多人把苏联革命看成无政府主义革命。

这个时期,国内无政府主义组织纷纷建立。

1916年,无吾、求同、真风等人在南京成立“群社”,1917年5月黄凌霜、华林、区声白、袁振英等人在北京大学成立“实社”,1918年蔚克水在山西成立“平社”,1919年这三个团体与“民声社”合并组建“进化社”。

此外,还有郑仲勋在广州成立的“社会主义同志会”,志道、真风、姜般若等人联合组建的“真社”。

到了1920年,无政府主义团体发展到7个,1922年发展为18个,1923年发展为40个,分布在北京、上海、广东、四川、江苏等省市[1]344-345。

无政府主义者刊物包括“实社”的《自由录》,“群社”的《人群》,“平社”的《平社杂志》,“进化社”的《进化杂志》,以及专门讨论劳动问题的《劳动》、《劳动宝鉴》[2]164-165。

中国的无政府主义者不仅加大了理论宣传力度,也不断在实践环节大胆尝试。

影响最大的是法国的勤工俭学运动、工读运动。

不过,好景不长,新文化运动后,随着中国革命形势的发展,马克思主义异军突起,通过论战,马克思主义与无政府主义划清了思想界限,无政府主义阵营发生分裂,中国的无政府主义思潮渐渐远离理论中心,并逐渐退出人们的视野。

三、中国无政府主义思潮的基本主张综观无政府主义的发展,可以看出,中国无政府主义基本主张主要有:(一)反对强权和专制统治,对私有制度极端仇视,幻想保持小农经济时代的生产方式和社会结构。

同世界上其他无政府主义者一样,中国的无政府主义者激烈地反对强权压迫,他们认为,政治的不平等出于权力分配的极度不平衡,一些人借助政治制度获得了绝对的权威,拥有话语霸权,因而造成社会种种不平等现象和人群的分裂,这和人的“互助”本性是背离的,无政府主义者把国家看作万恶之首,认为国家限制自由,维护阶级统治,颠倒是非,欺骗人民,制造战争,隔绝人群。

他们主张取消一切与国家有关的政治制度、政党、法律、军队等政治形式,以保障个人的自由和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互助。

中国的无政府主义从反对强权和专制统治出发,对传统政治制度和儒家思想进行了无情的批判,提出“儒教革命”的主张[2]153,提倡妇女解放和青年人大胆追求个人幸福,这一主张和新文化运动的观点相吻合,成为新文化运动倡导者的同盟军。

他们也反对私有制度,认为财产私有和人的本性不符,私有制度造成了无数人间罪恶和悲剧,无政府主义对私有制度的极端仇视反映了机器大工业条件下资本扩张和资本垄断给小资产阶级和手工业者生存空间带来的无情的挤压,以及贫富悬殊的社会现实,是社会底层人们的实际感受。

20世纪初期的中国正处于内忧外患的双重压力下,外国资本凭借不平等条约一步步瓦解着传统的小农经济,军阀统治时期苛捐杂税多如牛毛,大批农民和手工业者流离失所,被迫成为廉价的劳动力,他们在经济上没有任何保障,政治上没有任何权力,城市小资产阶级同样受到来自资本的威胁,朝不保夕,生活艰难,无政府主义对资本主义社会阶级压迫、尔虞我诈的无情揭露在一定程度上使这些社会底层人们的情感得到了释放、宣泄,因此,赢得了他们的共鸣。

(二)无政府主义虽然反对政治组织,但是并没有导向极端的个人主义,他们认为,强权机构的存在把人彼此分离,妨碍了一个有机社会的产生,他们强调“互助”是人的天性,合群是人的本能,主张人与人的自由联合。

他们指出,一旦废除强权机构,扭曲人的天然美德的根源消除了,目前社会中存在的一切不平等和对个体的压迫都将消失,无政府主义坚信人性是至善的,同时又是理性的。

他们反对达尔文“物竞天择”的进化观点,认为这种哲学导致“人吃人”他们,坚持认为“互助”是进化法则,通过互助人类可以达致理想社会,无政府主义把这个理想社会称做“世界大同”他们描绘说,大同社会以公有制度为基础,一,切生产资料与消费资料都归社会所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