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住民视角下的灾后重建评估——以北川新县城和映秀镇为例

合集下载

灾后恢复重建模式的比较研究——以四川汶川与北川羌族自治县为例

灾后恢复重建模式的比较研究——以四川汶川与北川羌族自治县为例

灾后恢复重建模式的比较研究——以四川汶川与北川羌族自治县为例发布时间:2021-06-16T10:47:57.930Z 来源:《城市建设》2021年6月作者:作者:谢静1 第二作者:史冬冬2 [导读] 本文在对地震灾民的评价基础上,对两种模式的差异进行了比较和分析。

本文以采用异地搬迁重建的汶川和原址重建的北川羌族自治县(以下简称北川)为例进行两种重建模式的对比分析,结果说明:与地震原址重建相比,异地搬迁的重建模式对地震后重建的总体满意程度更高。

西南科技大学土木建筑学院作者:谢静1 621010重庆大学城市科学技术学院第二作者:史冬冬2 402160摘要:本文在对地震灾民的评价基础上,对两种模式的差异进行了比较和分析。

本文以采用异地搬迁重建的汶川和原址重建的北川羌族自治县(以下简称北川)为例进行两种重建模式的对比分析,结果说明:与地震原址重建相比,异地搬迁的重建模式对地震后重建的总体满意程度更高。

关键词:震后重建异地搬迁原址重建居住满意度1.引言地震是自然力量,通常在强地震袭来且具有人为因素时会变得具有破坏性,这会由于不良的规划,不良的基础设施和不良的自然资源管理而加重或加重了对灾害的暴露。

因此,选择合适的震后重建模式具有重要的价值。

它可以提供机会重建受损的结构,重塑脆弱的社会和经济体系,并最终提高抗震能力。

基于地质条件,破坏条件和城市发展,强震后的震后重建通常包括两种模式:原址重建和异地搬迁重建。

原址重建意味着重建社区或村庄,并将居民安置在其原始位置。

异地搬迁的重建工作是指将居民搬迁到不易发生地震的地区,并重建社区或村庄。

异地搬迁的重建为受害者提供了通过更好地获得就业,环境和公共服务来改善其生活的机会。

基于此,本研究探讨了由于不同的地震后重建模式而产生的差异。

2.汶川的灾后恢复重建模式5·12汶川地震严重破坏地区约50万平方千米,其中,极重灾区共10个县(市),较重灾区共41个县(市),一般灾区共186个县(市),共计造成69227人遇难、17923人失踪、374643人不同程度受伤、1993.03万人失去住所,受灾总人口达4625.6万人,造成直接经济损失8451.4亿元。

震后重建物权归属处理问题研究——以四川省北川县为例

震后重建物权归属处理问题研究——以四川省北川县为例

作者: 谢小青;刘云浪
作者机构: 中国地质大学政法学院,湖北武汉430074
出版物刊名: 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页码: 99-103页
年卷期: 2012年 第1期
主题词: 地震;财产处理;物权;北川
摘要:震后重建物权归属处理是灾区重建过程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处理不当极有可能引发新的社会矛盾,阻碍重建进程。

本文以北川县为例,通过文献研究与实地调研,从所有权、用益物权、担保物权三个方面以及灾民对部分财产处理的评价对比分析,指出当前震后重建过程中物权归属处理所存在的问题,从国家所有权、一般物所有权、房屋所有权、土地承包经营权、房贷问题等方面,提出具有针对性的建议,旨在对震后重建工作提供参考。

灾后重建实践报告

灾后重建实践报告

如今的北川物电2011级2班姓名:何潇学号:1109030227那场突如其来的特大地震已过去五年多了。

五年多来,无论是争分夺秒的生命救援,还是只争朝夕的灾后重建,这片土地无时无刻不在体会着伤痛,感受着力量,见证着速度。

昭示着奇迹。

回望逝去的日日夜夜,痛与坚强伴随着我们,爱与希望激励着我们。

在巨大的灾难面前,我们从恐惧到远离恐惧,从惊慌失措到镇定面对,以一个古老民族的韧性,含泪弥合创伤,倔强开始新生。

灾难既然无法避免,故土岂能轻易抛却!余震声里,废墟之上传来的最强之音,无疑就是迎着苦难,快马加鞭,加快建设,继承历史,融入现实,面对未来的灾后美好新家园!这是灾区人民给自己的决心和承诺,更是向世人展示的重拾这片废墟,以及破碎山河的不屈气概。

灾后重建我们需要感谢的太多,感谢党和政府,在第一时间组织人力物力挺进灾区救援;感谢勇敢无畏的人民解放军,总是你们出现在第一救援线;感谢全国各族人民伸出援助之手,此刻我们流着同一滴血。

太多的感谢,让它化作灾后重建的动力和决心。

我相信灾区美好的明天和灾区人民重新绽放的笑容才是对十万逝去亡灵的最好告慰,才是对所有关心灾后重建的人的最好答复。

老北川地震遗址依然只能用废墟来形容。

虽然时过五年,除了道路,整个北川县城所遭受的巨大破坏,完整地展现在世人面前。

这一幕,在这一刻,真实、震撼、栩栩如生……到处是断垣残壁,满目疮痍,无尽的悲伤不由得涌上心头。

虽然地震已经过去五年了,但一想到还有那么多生命仍然被掩埋在废墟中,就这样再也见不到阳光,永远是黑暗,泪水一下子盈满了眼眶。

上图为北川震后遗址。

“深切悼念5.12特大地震遇难同胞”。

地震之后,北川中学某种意义上已经成为了北川的符号。

老北川中学校址的绝大部分,已经掩埋在巨石和泥土之下。

山体滑坡几乎与地震同时发生。

听说,当时除了正在上体育课的数十名师生侥幸得以生还之外,其余数百名师生员工都埋在废墟之下。

奔泻而至的巨石层层堆涌着,像是万马奔腾的场面戛然而止。

汶川地震灾后映秀镇恢复重建城市设计

汶川地震灾后映秀镇恢复重建城市设计

汶川县映秀镇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城市设计说明书扉页谨以本规划向汶川特大地震中不幸遇难的映秀同胞致以深切悼念!向自强不息重建家园的广大灾区人民致以崇高敬意!向所有关心支持抗震救灾和恢复重建的人们致以真挚感谢!1 项目概况1.1 项目背景映秀镇地处成都平原西部边缘,是阿坝州的对外交通节点和门户重镇,也是川西、川北旅游环线的重要节点。

镇区距离汶川县城威州镇55公里,距离都江堰市45公里,距离成都88公里。

镇域总面积105.8平方公里,下辖7个行政村和1个居民社区。

2007年底镇域户籍人口为6641人(不含流动人口)。

5.12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作为震中的汶川县映秀镇成为全国乃至世界关注的焦点。

温家宝总理到汶川视察灾情时作出了“把映秀镇建设成为全国灾后恢复重建样板”的指示,广东省委汪洋书记、黄华华省长也提出了“把映秀建设成为广东援建典范”的要求,四川省委书记刘奇葆也指出“广东对口支援汶川的举措对整个抗震救灾和恢复重建工作都将产生重要的示范作用和深远的影响”。

为落实中央与地方各级领导的指示,更好推进映秀镇重建工作,我院积极参加由广东省建设厅、东莞市城建规划局、广东省城市规划协会组织开展的汶川县映秀镇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城市设计咨询工作。

1.2 规划设计范围本次城市设计范围为映秀镇中心镇区规划范围,东至枫香树以西,南至黄家村以北,西至渔子溪以东,北至老街村以南,面积约2平方公里。

(规划设计范围图,总规范围叠航片)1.3 规划设计依据和参考(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2008)(2)《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1998)(3《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条例》(国务院令第526号)(4)《国务院关于做好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工作的指导意见》(国发[2008]22号)(5)《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总体规划》(国务院抗震救灾总指挥部灾后重建规划组)(6)国家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规划(国家汶川地震灾后重建规划组,2008)(7)《关于汶川地震灾区城镇居民住房重建的指导意见》(建法[2008]151号)(8)镇规划标准(GB50188-2007)(9)《城市抗震防灾规划标准》(GB50413-2007)(10)《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场址及配套设施》(GB 21734-2008)(11)《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12)《汶川县地震恢复重建城镇体系规划纲要》(广东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2008)(13)《映秀镇灾后恢复重建规划(2008-2011)》(东莞市城建规划设计院,2008)(14)汶川县映秀镇总体规划(2007-2020)(四川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2007)2 区位与现状分析2.1区位分析(1)阿坝州东南门户映秀镇是阿坝州重要对外交通节点和门户重镇,国道213线、省道303线和即将修通的的都汶高速等区域性交通干线交汇于此。

【地震】汶川地震灾后映秀镇恢复重建城市设计

【地震】汶川地震灾后映秀镇恢复重建城市设计

【关键字】地震汶川地震灾后映秀镇恢复重建城市设计设计说明序汶川大地震已过半年,与震中近在咫尺的映秀镇区重建工作,牵动人心。

我们的视线穿越满目的废墟,缅怀苦痛,试图重新解读这片土地;我们的视野超越空间的局限,放眼周边,思考重建之路;我们的记忆包容了时间的伤痕,收拾心情,探索未来发展之道。

在历史的时空中,我们在寻找答案……1. 前期研究——规划要点与立意分析1.1. 宜居·安全——躲难减灾设计以灾后重建的典范城镇为目标,映秀镇首先要解决的就是躲难减灾问题。

而面临的主要困难,可归结为:1、毗邻地震断裂带及地震引发的次生灾害地区;2、城镇可用土地资源有限,躲难空间难于安排;3、对外交通联系依靠沿岷江河谷公路,灾害发生时可能中断。

针对以上特点,本规划遵循“躲让”,“抵抗”,“自救”相结合的防灾策略,通过科学有效的防灾系统规划,在各种灾害与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之间树立坚实的屏障。

1.2. 缅怀·激励——“512汶川大地震”纪念映秀,是汶川大地震的核心纪念场所。

规划方案力图整合现有的纪念资源,并进一步完善、升华,打造完善的城市纪念体系。

缅怀伤痛的百花大桥遗址、映秀中小学遗址,遇难者公墓、地震飞落巨石,以及反映赈灾感人场景的铁军大道和救援直升机起降场,都将是规划研究的重点。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纪念体系在情感因素以外,还应融入科学、教育的因素。

作为举世瞩目的震灾中心城镇,映秀镇周边及镇内遗迹遗址和灾后自然环境具有科学考察和教育、研究的极高价值。

因此,城市纪念体系需要包含科学、教育等积极元素,以反映人类缅怀前事同时的理性思考和积极应对。

1.3. 传承·发扬——藏羌民族文化藏羌文明源远流长,民族文化魅力天成,而映秀镇正是由成都平原文化进入川西山川文化的咽喉,被誉为“西羌门户”。

唯有在重建规划中传承、发展地域特色和文化,才能在使当地同胞产生认同感、归属感的基础上,帮助他们更好的树立重建乐土、生生不息的坚强信念。

震后小城镇重建规划须注重的问题——以映秀镇为例

震后小城镇重建规划须注重的问题——以映秀镇为例

作者: 王骏[1];张照[2]
作者机构: [1]同济大学建筑城规学院城市规划系讲师;[2]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规划师
出版物刊名: 城市问题
页码: 24-27页
主题词: 小城镇;灾后重建规划;映秀镇
摘要:以汶川地震震中映秀镇为例,在对其灾后三个不同阶段规划进行总结的基础上,认为小城镇灾后重建规划应当结合当地实际,合理安排规划时序,处理好应急建设与长期发展关系;突出小城镇特色,加强防灾和减灾规划;修复和保护生态环境;增加特色产业振兴规划,并及时统筹城乡一体化。

映秀镇灾后恢复重建的经验和做法

映秀镇灾后恢复重建的经验和做法

映秀镇灾后恢复重建的经验和做法映秀灾后恢复重建的经验和做法一、灾前基本情况和地震受灾情况(一)灾前基本情况映秀镇位于汶川县东南部,平均海拔900米,幅员面积115平方公里,距离汶川县城威州镇55公里,距离都江堰市45公里,都汶高速仅为13公里。

同时映秀镇地处国道213线和省道303线交汇处,是通往世界自然遗产保护地黄龙九寨沟和卧龙四姑娘山的交通枢纽,也是阿坝州门户重镇。

全镇辖8个行政村(社区)30个村(居)民小组,2007年末全镇总人口16000余人,其中常住人口8100余人。

镇党委镇政府认真贯彻落实党和国家富民政策,积极进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引导和鼓励农村富余劳动力向第二和第三产业转移,通过多种措施确保农民增收,2007年,全镇农村人均纯收入3008.7元。

(二)受灾情况“5·12”汶川特大地震给映秀经济社会发展带来深重灾难,给人民群众生命财产造成重大损失,全镇因灾死亡6566人,房屋受损、倒塌1066户63万平方米,直接经济损失达45亿元。

地震发生后,在党中央、国务院的亲切关怀下,在省、州各级党委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全国人民和社会各界的大力帮助下,在广东省的无私援助下,映秀人弘扬伟大的抗震救灾精神,自强不息、顽强拼搏,万众一心、同舟共济,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夺取了抗震救灾、灾后重建、生产恢复发展的重大胜利。

三、灾后重建情况重建的映秀辖7村1社区,集镇规划面积1.04平方公里,总建筑面积约28万平方米,其中:20万平方米为城镇住房,8万平方米为公共基础设施。

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的部署和统一安排,东莞市对口援建映秀镇资金111519万元,其中广东省统筹资金21519万元,市财政统筹资金90000万元。

援建项目55个,分为“资金补助”和“交钥匙”两种援建方式。

其中“资金补助”项目19个,包括四村一社区安置房、农村公共服务设施及农村供水、道路等,投资45709.79万元,由映秀镇政府组织建设;“交钥匙”项目36个,包括安居房、卫生院、市政道路、桥梁、自来水厂、河堤、市场、震中纪念地、公园、广场等,投资65809.21万元,由东莞市援建工作小组工程管理处组织建设。

汶川地震灾区灾后重建调查报告—重建

汶川地震灾区灾后重建调查报告—重建

汶川地震灾区灾后重建调查报告—重建第一篇:汶川地震灾区灾后重建调查报告—重建汶川地震灾区灾后重建调查报告—都江堰模式受汶川大地震影响,都江堰市大面积受灾,两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亲切关怀下,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上海市对口援助下,都江堰的灾后重建工作进展顺利。

都江堰以科学规划为前提,以优先解决民生问题为基点,以产业重建、城镇重建、农房重建、生态重建等为重点,积极探索都江堰重建新模式。

一、城镇重建——“壹街区”模式大地震导致都江堰城镇受灾严重,大量房屋损毁,灾后重建的第一重任就是要着力解决都江堰受灾市民的安臵问题。

在城镇住房重建中,融入援建市的建筑风貌和当地特色,是都江堰灾后城镇住房重建的一大亮点。

为了城镇灾后的可持续发展,都江堰积极探索“新市镇”城市发展机制,使灾后重建从单一城市功能的应急恢复向系统提升转变。

此外,在重建过程中,都江堰注重因地制宜,充分挖掘当地的自然资源和旅游资源,促进产业的发展和提升,带给灾民切实的利益。

以“壹街区”为例:(一)建筑特色——“川西风貌+上海风情”“壹街区”是上海市对口支援都江堰市灾后重建第一个功能完整的成街区建设项目,社区内环境优美、交通便捷、功能完善,是一个集川西风貌、上海风情于一体的综合性城区。

按照“一街区、一家人”的理念,“壹街区”的设计规划融入上海元素,条条小巷纵横交错,住房建设相对集中,建筑风貌体现上海特有的“弄堂”风情。

(二)命名特色“壹街区”的命名很有特色,它不仅包含着都江堰人民对援建者的感恩之心,更是传递着新的文化理念和突出其综合功能,让人耳目一新。

据悉,当初在为该项目命名时,都江堰为了感恩上海援建、铭记援建者的恩情,提出叫“上海花园”、“上海城”或“上海村”。

但被上海援建者拒绝:“援建不是恩惠,这个项目应该传递出更新的理念,拥有更响亮的名字。

”而且该项目拥有开放式的特点,无线网络将覆盖于整个区域内,所以“壹街区”也是“E街区”。

(三)功能提升——综合性城区为了提升都江堰城区的可持续发展力,“壹街区”建设项目通过对口援建、联建等共同参与重建的新模式,形成功能提升的“新市镇”城市发展机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s t u d y s h o ws t h e r e c o n s t r u c t i o n o f b u i l t e n v i r o n me n t h a s b e e n c o mp l e t e d wi t h h i g h s a t i s f a c t i o n 、 救 灾 难 度 最 大 的 地 震 灾 害 。 体 相 比应 当更具 有话 语权 。
2 0 1 2年 ,四川 省 政 府 宣 告汶 川 大 地震 四 囿于 原 住 民受 教 育 水 平 的 有 限性 和
J l t 灾区的t 灰复 重 建 工 作 已 经 胜 利 完成 , 重 建 任 务 的 紧迫 性 ,汶 川 大地 震 灾后
Ab Or i gi n es —— Yi n g x i u
肖菲 翟国方 万膑莲 袁程远 李文超
XI AO F e i ZH AI Gu o f a n g WAN B i n l i a n Y UAN Ch e n g y u a n L I We n c h a o
李文超 ( 1 9 8 9 - ) . 男, 南京大学城市规 划与设计 系。
原住民视角下的灾后重建{ 率 估
— —
以: l l  ̄ J l l 新县城和映秀镇为例
Ca s e S t u d y of Bei c h u an Cou n t y a n d
Rec on s t r uc t i on As s es s m en t 0n t h e Pe F Sp ec t i v e of
这 标 志 着政 府 视 角 下 的 灾 后重 建 已经 结 重 建 的 公 众 参 与仍 然 局 限 在 咨询 和 告 知
,在 阿恩 斯 坦公 众 参 与阶 梯 理 束。 灾后 重 建 效 果 评 估 作 为 灾后 重 建 的 的 水 平 ] 重要组成部分 ” ,对 于 未 来 灾后 重 建 具 论 中 处 于 象 征 性 参 与阶 段 。而 原 住 民具
原住 民视角下 的灾后 重建 评估一 一 以北川新县 城和 映秀 镇为 仍
肖菲 翟国方 万膑莲 袁程远 李文超
文章编号 : 1 O 0 g 一 6 0 O 0 ( 2 0 1 4 ) 0 3 一 O 1 0 7 一 O 7 中图分类号: T U 9 8 1 文献标识码: B 基金项 目: 本研 究得到国家重点基 础研究 发展计划 ( 9 7 3 ) 项目 ( 2 0 1 0 C B 4 2 8 5 0 6 ) . 国家自然科 学基 金资助项目 ( 4 1 0 7 1 3 2 5 ) 、 南京大学 国家级 创新计划资金支持。
Ke y wo r d s :r e c o n s t r u c t i o n a s s e s s me n t ;a b o r i g i n e s ; s t r u c t u r a l e q u a t i o n mo d e l i n g; Yi n g x i u ; Bc i c h u a n
Ab s t r a c t : Th i s p a p e r t a k e s t h e v i e w o f a b o r i g i n e s t o a s s e s s t h e s a t i s f a c t i o n o f r e c o n s t r u c t i o n a n d b u i l d a s t r u c t u r a l e q u a t i o n mo d e l wi t h AMOS . We t a k e Be i c b u a n c o u n t y a n d Yi n g x i u a s e x a mp l e s . T h e
摘要:
基于原住民视角对灾后重建效果进行评估,采用 A M O S软件建立结构方程模型 ,并且分别对北
川新县城和映秀镇灾后重建满意程度进行实证分析,发现建成环境重建已完成并且满意度较高 而经济重建急需重视,力未来灾后重建提出借鉴性建议。
关键词: 灾后重建评估 : 原住民 : 结构方程 : 映秀镇 ; 北川新县城
c o u n t y
0引 言 5 ・ 1 2汶 川 特 大地 震 是 新 中 国成 立
有 指 导性作 用。作 为灾后 重建 的主体 ——
民众 , 同 时也 是 灾 后重 建 的 切 身体 验
以来 破 坏 性 最 强 、 波 及 范 围 最 大 、损 失 者 ,在 灾 后 重 建 的 效 果 评 价 方 面 , 与媒
作者简介: 肖菲 ( 1 9 9 2 - ) . 女. 南京大学城市规划与设计系; 翟国方 ( 1 9 6 4 - ) . 男. 博士生导师. 南京大学城市规划与设计系教授 万膑莲 ( 1 9 9 2 -) 女 . 南京大学城 市规划与设计系 袁程远 ( 1 9 9 2 -) . 女. 南京大学 城市规划与设计系 :
r e c o n s t r u c t i o n o f e c o n o my r e q u i r e s mo r e a t t e n t i o n . Th i s p a p e r e n d s u p wi t h s u g g e s t i o n s o n t h e f u t u r e r e c O n s t r u c t i O n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