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知识清单7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知识清单中国古代文化常识

一、科举常识

科举指历代封建王朝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办法,所以叫科举。从隋代至明清,科举制实行了约一千三百年。到明朝,科举考试形成了完备的制度,共分四级:童生试(即童试、院试)、乡试、会试和殿试。考试内容基本是儒家经义,以“四书”“五经”文句为题,规定文章格式,解释必须以朱熹《四书章句集注》为准。

1.童生试

童生试也叫“童试、院试”。明代由提学官主持、清代由各省学政主持的地方科举考试,包括县试、府试和院试三个阶段,院试合格后取得生员(秀才)资格,方能进入府、州、县学学习,所以又叫入学考试。应试者不分年龄大小都称童生。

2.乡试

明清两代每三年在各省省城(包括京城)举行的一次考试,因在秋八月举行,故又称秋闱(闱,考场)。主考官由皇帝委派。考后发布正、副榜,正榜所取的叫举人,第一名叫解(jiè)元。

3.会试

明清两代每三年在京城举行的一次考试,因在春季举行,故又称春闱。考试由礼部主持,皇帝任命正、副总裁,各省的举人及国子监监生皆可应考。录取三百名为贡士,第一名叫会元。

4.殿试

殿试是科举制最高级别的考试。皇帝在殿廷上,对会试录取的贡士亲自策问。以定甲第。实际上皇帝有时委派大臣主管殿试,并不亲自策问。录取分为三甲: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的称号,第一名称状元(鼎元),第二名称榜眼,第三名称探花;二甲若干名,赐“进士出身”的称号;三甲若干名,赐“同进士出身”的称号。二甲、三甲第一名皆称传胪,一甲、二甲、三甲统称进士。

5.及第

科举考试应试中选叫及第,应试未中叫落第、下第。古时考中进士要披宫袍。“披宫锦”即指中进士。“登科”是及第的别称,也就是考中进士。

6.状元

科举考试中,殿试第一名叫状元,又称殿元、鼎元。历史上获状元称号的有一千多人,但真正参加殿试被录取的大约七百五十人。

7.连中三元

科举考试以名列第一者为元,凡在乡、会、殿三试中连续获得第一名,被称为“连中三元”。据统计,历史上连中三元的至少有十六人。

8.八股文

明清科举考试制度所规定的一种文体,也叫时文、制义、制艺、时艺、四书文、八比文,这种文体有一套固定的格式,规定由破题、承题、起讲、入手、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八个部分组成,共有八股,八股文由此得名。八股文的题目,出自“四书”“五经”,八股文的内容,不许超出“四书”“五经”范围,要模拟圣贤的口气,传达圣贤的思想,考生不得自由发挥。

9.太学

中国封建时代的教育行政机构和最高学府。魏晋至明清或设太学,或设国子学(国子监),或两者同时设立,名称不一,制度也有变化。

二、称谓常识

1.姓名称谓

(1)直称姓名

①用于自称。例如:庐陵文天祥

...自序其诗。(《〈指南录〉后序》)

②用于所厌恶所轻视的人。例如:不幸吕师孟

...献谄于后。(《〈指南录〉

...构恶于前,贾余庆

后序》)

③用于作介绍,为人作传。例如:柳敬亭

...者,扬之泰州人。(《柳敬亭传》)

④尊者对卑者称名。例如:求.,尔何如?(《论语》)

⑤在尊者面前,卑者互称用名。例如:夫子何哂由.也?(《论语》)

(2)称字、号、谥号、斋名

这种情况是称呼者出于对被称呼者的礼貌和尊敬。

①称字。例如:东阳马生君则

..,在太学已二年。(《送东阳马生序》)

②称号。例如:五人者,盖当蓼洲

..周公之被逮,激于义而死焉者也。(《五人墓碑记》)

③称谥号。例如:乡先辈左忠毅

..公视学京畿。(《左忠毅公逸事》)

④称斋名。例如:蒲松龄为“聊斋

...主人”。

..先生”,梁启超为“饮冰室

(3)称官爵

①称官名。例如:后人称杜甫为“杜工部

...”。

...”,称韩愈为“韩吏部

②称爵名。例如:宁南

..。(《柳敬亭传》)

..南下,皖帅欲结欢宁南

(4)称籍贯

例如:今南海

..之生死未可卜。(“南海”代指康有为)(《谭嗣同传》) 2.谦称、敬称

(1)谦称

①王侯自称。例如:孤.不度德量力。(《隆中对》)

②臣子自称。例如:项伯杀人,臣.活之。(《鸿门宴》)

③一般人自称。例如:愚.以为宫中之事……(《出师表》)

某.自幼熟读兵书。(《失街亭》)

鄙人

..不慧,将有志于世。(《中山狼传》)

④女子自称。例如:妾.不堪驱使,徒留无所施。(《〈孔雀东南飞〉并序》)

(2)敬称

①称君王。例如:以昭陛下

..平明之理。(《出师表》)

②称庙号。多称已死的皇帝。例如:时世宗

..享国日久,不视朝。(《海瑞传》)

③称师长。例如:夫子

..哂之。(《论语》)

④称朋友、尊长。例如:公.等遇雨,皆已失期。(《史记·陈涉世家》)

3.“号”称

(1)谥号

古代帝王、诸侯、高官大臣等死后,朝廷根据他们的生平行为给予一种称号以褒贬善恶,称为谥或谥号。谥号是对死者生前事迹和品德的概括。谥号按性质分为三类。

①表扬性的

经天纬地曰文布义行刚曰景威强睿德曰武柔质慈民曰惠圣闻周达曰昭圣善闻周曰宣行义悦民曰元

安民立政曰成布纲治纪曰平照临四方曰明辟土服远曰桓聪明睿智曰献温柔好乐曰康布德执义曰穆

②批判性的

乱而不损曰灵杀戮无辜曰厉近内远礼曰炀

③表同情的

恭仁短折曰哀慈仁短折曰怀在国遭忧曰愍(mǐn)

(2)庙号

庙号是指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供奉时特起的名号,如高祖、太宗等。从汉代起,每个朝代一般第一个皇帝的谥号都太长,不便称呼,所以唐宋以来的皇帝都改称庙号,如唐太宗、宋太祖。到了明、清两代才用年号来称呼。

(3)年号

年号是纪年的名称,也是帝王用的,如“贞观”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年号。

4.年龄称谓

(1)襁褓本义是包裹婴儿的被子和带子。语出《论语·子路》:“则四方之民襁褓负其子而至矣。”后以此来借指未满周岁的婴儿。

(2)孩提指二三岁的儿童。例如:孩提之童,无不知爱其亲者。(《孟子·尽心上》)

(3)齿龀·龆龀(tiáo chèn) 指儿童五六岁换牙时。例如:有遗男,始龀。(《愚公移山》)

(4)总角·垂髫指幼年儿童。例如: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桃花源记》)

(5)豆蔻年华指女子十三四岁。例如: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杜牧《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