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医有何联系

合集下载

中医药学与中 国传统文化有何密切联系

中医药学与中 国传统文化有何密切联系

中医药学与中国传统文化有何密切联系中医药学,作为我国传统医学的瑰宝,深深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肥沃土壤之中,两者之间存在着千丝万缕、密不可分的联系。

这种联系不仅体现在理论基础、思维方式上,还渗透在哲学观念、价值取向以及社会生活的诸多方面。

从理论基础来看,中医药学的形成与发展深受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影响。

阴阳五行学说,作为中国古代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中医药学提供了理论框架和思维模式。

中医认为,人体内部以及人体与外部环境之间都存在着阴阳的对立统一关系。

阴阳的平衡与失调,决定着人体的健康与疾病。

例如,人体的生理功能在白天阳气旺盛时较为活跃,而在夜晚阴气占主导时则相对安静,这就是阴阳平衡的一种表现。

一旦阴阳失调,如阳气过盛或阴气不足,就可能导致疾病的发生。

五行学说则将人体的脏腑、组织、器官等分别归属于木、火、土、金、水五行,并认为它们之间存在着相生相克的关系。

这种关系的协调与否,也影响着人体的健康。

通过对阴阳五行学说的运用,中医能够对疾病进行诊断和治疗,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恢复五行之间的协调关系。

中医药学还蕴含着丰富的道家思想。

道家主张顺应自然、无为而治,这种思想在中医中得到了充分体现。

中医强调人体自身具有强大的自我调节和修复能力,治疗疾病的关键在于激发和辅助人体自身的正气,使其能够抵御病邪。

例如,中医在治疗感冒时,并非一味地使用药物去对抗病毒,而是通过调理人体的气血、脏腑功能,增强人体的免疫力,让身体自身去战胜疾病。

这种顺应自然、因势利导的治疗理念,与道家的思想不谋而合。

儒家的“仁爱”思想也在中医药学中有所体现。

中医从业者以“仁心仁术”为宗旨,将关爱患者、救死扶伤视为自己的神圣职责。

古代的名医们常常不辞辛劳,奔走于乡间,为患者解除病痛,这种无私奉献的精神正是儒家“仁爱”思想的生动写照。

同时,儒家注重个人的道德修养和社会责任,中医从业者也将提高自身的医术和医德作为终身追求的目标,以更好地为社会大众服务。

在思维方式上,中医药学与中国传统文化也有着高度的一致性。

李继明:中医药与传统文化共生共长

李继明:中医药与传统文化共生共长

李继明:中医药与传统文化共生共长作者:牟俊翰来源:《四川省情》2013年第10期采访手记:成都中医药大学中医药文化中心的李继明主任对于中医药和传统文化建树颇深,侃侃而谈,引经据典,信手拈来。

如同他认为最高明的中医师应该“悟道”,他自己也颇有些仙风道骨。

而谈到中医药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的时候,他言语中则透露出几分担忧,诚然,现在并不是最好的时期。

就像传统文化讲“出世”和“入世”,担负重任的李继明们也将在精英和大众的平衡间努力。

宋代诗人陈亚曾经以中药名入诗:银花飞舞瑞雪丰,遥望凌霄天门冬。

将军马前射白虎,国老牛旁咒青龙。

红娘爱吃罗汉果,慈姑愿嫁密陀僧。

千里茫茫山川断,何首乌变白头翁?全诗由金银花、瑞雪(天花粉之别称)、凌霄花、天门冬、罗汉果、何首乌、白头翁等18味中药名组成,中药的发展沉淀与汉字本身的玄妙互相渗透,融情入理,令人拍手称奇。

在中医药悠久的发展历史中,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

中医药与传统文化的关系千丝万缕般互相交缠着,文化赋予了中医药秉性和高度,也推动着它的发展。

宋代诗人陈亚曾经以中药名入诗:银花飞舞瑞雪丰,遥望凌霄天门冬。

将军马前射白虎,国老牛旁咒青龙。

红娘爱吃罗汉果,慈姑愿嫁密陀僧。

千里茫茫山川断,何首乌变白头翁?全诗由金银花、瑞雪(天花粉之别称)、凌霄花、天门冬、罗汉果、何首乌、白头翁等18味中药名组成,中药的发展沉淀与汉字本身的玄妙互相渗透,融情入理,令人拍手称奇。

在中医药悠久的发展历史中,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

中医药与传统文化的关系千丝万缕般互相交缠着,文化赋予了中医药秉性和高度,也推动着它的发展。

中医药是传统文化的重要部分中医药与文化无法割裂开来,它是传统文化的典型代表和重要组成部分,二者共生共长。

“这种共生表现在对宇宙世界核心价值体系的认识上,”成都中医药大学中医药文化中心的李继明教授讲述道:“中国传统文化用太极理气来讲述宇宙自然变生的根本,用阴阳五行来说明有形世界的变化,中医与之一脉相承。

中医六艺与传统文化背景资料

中医六艺与传统文化背景资料

附件:关于六艺1.关于“六艺”(1)“大六艺”----孔子六艺:礼、乐、射、御、书、数中国古代儒家要求学生掌握的六种基本才能。

出自《周礼•保氏》:“养国子以道,乃教之六艺:一曰五礼,二曰六乐,三曰五射,四曰五驭,五曰六书,六曰九数。

”礼:礼节(即今德育),五礼:吉礼、凶礼、军礼、宾礼、嘉礼;是关于社交能力的学问乐:音乐六乐:云门、大咸、大韶、大夏、大镬、大武等古乐;是关于达情能力的学问;射:射箭技术(锻链体格,品格修养)五射:白矢、参连、剡注、襄尺、井仪;白矢,箭穿靶子而箭头发白,表明发矢准确而有力;参连,前放一矢,后三矢连续而去,矢矢相属,若连珠之相衔;剡注,谓矢行之疾;襄尺,臣与君射,臣与君并立,让君一尺而退;井仪,四矢连贯,皆正中目标. 是关于知识能力的学问御:驾驭马车的技术五御:鸣和鸾、逐水曲、过君表、舞交衢、逐禽左;《周礼·地官·保氏》:谓行车时和鸾之声相应,车随曲岸疾驰而不坠水,经过天子的表位有礼仪,过通道而驱驰自如,行猎时追逐禽兽从左面射获。

是关于主事能力的学问;书:书法(书写,识字,文字)六书: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是关于记述能力的学问数:算法(计数)方田、栗布、差分、少广、商功、均输、盈朒、方程、勾股九科,是关于数算能力的学问;(2)“大六艺”---君子六艺:琴、棋、书、画、骑、射琴--泛指古筝棋--泛指围棋书--般都是指书法画--国画射--弓箭御--驾车骑--骑马(3)中医“小六艺”:砭、针、灸、药、导引(气功)、按跷(拔罐子、按摩等)砭:是中国最古老的医疗保健方法,是针灸的前身。

它作为一种独立的医术,早在《黄帝内经》中就有记载。

由于材料有限,现今只保留砭术分支的一些石疗及刮痧术。

基本方法包括感、压、滚、擦、点、刺、划、叩、刮、扭、旋、振、弹拔、温、凉、闻、挝法。

实际上现代砭石疗法主要就是刮痧了。

针:针最初确实是用石头做的,与砭不分,但是到了《内经》时代,就形成了铜针、金针、银针等金属针,成为独立的重要的治疗方法。

传统文化对学医的意义1500字作文

传统文化对学医的意义1500字作文

传统文化对学医的意义以中国传统文化为核心的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上下五千年,光辉而灿烂。

谈起中国传统文化,大家都认可《易经》为首为源,后而分列诸子百家,四书五经等等,并吸收外域文化,从而形成以儒(儒家)释(佛释)道(道家)医(中医)为最具代表性的中国传统文化。

儒家、佛释、道家侧重于追求“形而上者为之道”,即心理心灵精神层面的追求,并以其为指导人性、生活、社会、家国的最高要求和标准;中医则是在这种文化背景下产生的,以《易经》、《黄帝内经》等理论为指导,研究人体生理心理病理、养生保健、防病治病的本土原创医学。

相比较前三者,中医更是深入普通人生活,与老百姓生活命运息息相关,从而护佑中华文明几千年。

然而,这样一门护佑百姓健康,与中华文明命运攸关的本土原创医学,如今却到了传承断代,后继乏人的危险境地。

我们的中医队伍人才严重萎缩,疗效严重打折,曾经“覆杯而愈”、“望而知之”的神效良医凤毛麟角。

如何继承好传统中医,传承发挥出中医应有的作用,也是现今中医界最为紧迫的现实问题。

第一,传统中医是在传统中国文化土壤中产生的,学习传统中医,首先要厘清文脉,正本清源,认祖归根。

传统中国文化是传统中医创立、形成、发展、创新的根源,传统中国文化是本,传统中医是末。

这一点,应该是大家没有异议的,但也是现今大家最容易忽略的。

《伤寒杂病论原序》中指出“皮之不存,毛将安附焉?”我们学习传统中医的学子,对自己的本土传统文化尚且不能有很好的学习,没有最基本的认识和理解,如何谈及传统中医的学习、理解和最终的正确高效运用呢?尤其是现今,我们从小更多时间学习的是以西方现代科技为代表的知识文化体系下,我们在习惯了现代科技知识体系指导下,要想学习好、继承好、发挥好传统中医,已经是难乎其难的事了。

就算您是中医大学毕业,中医博士毕业,满脑子“小白鼠点头”、“中医科学化”,您也是伪中医,或许还会自觉不自觉地成了传统中医的掘墓人。

第二,掌握好古汉语基本知识,是学习传统文化、传统中医的首要条件。

中医药与传统文化

中医药与传统文化

笔记第一章文化:广义:人类在社会历史实践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狭义:一般指与人的精神意识活动相关的行为和社会产物,包括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和审美情趣三要素。

代表一定民族特点的,反映其理论思维水平的精神风貌、心理状态、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等精神成果的总和。

传统文化:“传”原始涵义为“传递物品”,后引申为“传授、传播”;“统”原义为“丝的头绪”,现指“恒久不变的核心体系”。

什么是传统文化(一)文化广义的文化:人类在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狭义的文化:一般是指与人的精神意识活动相关的行为和社会产物,包括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和审美情趣三要素。

代表一定的民族特点的,反应其理论思维水平的精神风貌、心理状态、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等精神成果的总和。

(二)传统文化传:原始含义为“传递物品,后引申为“传授、传播“统:原义为“丝的头绪,现指“恒久不变的核心体系广义的传统文化:各个民族历史上不断创造、积累传承下来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狭义的传统文化:各个民族历史上不断创造积累传承下来的一些与精神意识活动相关的行为和社会产物,包括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和审美情趣三要素。

(三)中华传统文化中华传统文化以儒学为核心,还有道教等文化等形态。

中华传统文化有鲜明的地域特征。

第二节何为中医药(一)何为中医药?基本定义:中医理论指导下的医药实践;历史地位:中国第五大发明或新四大发明之一;文化层面:中华传统文化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

(二)中医理论指导下的医学实践中医诊法:望、闻、问、切。

中医治法:针灸、口服汤剂、中成药、药酒等。

中药制造:药材的采集、种植、净制、鉴别等。

中药管理:病历、处方、制药工艺等。

中医药研究:临床疗效观察、新药研究等。

(三)中华传统文化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狭义:中医药本身富含优秀的精神文化,如阴阳平衡的健康观、五行生克的系统观、天人合一的整体思想、治未病及注重精神调摄的养生思想等广义:中医药是我们祖先创造的涵盖物质文明和精神财富的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医PPT精选文档

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医PPT精选文档
30
例2:揭露胡庸医误诊尤二姐之害
第69回《弄小巧用借剑杀人,觉大限吞生金自逝》
尤二姐在怀孕期间,因为受了凤姐、秋桐的折磨,
恹恹得病。又是那个胡庸医胡乱诊断,造成恶果:
“……便仍旧请了那年给晴雯看病的太医胡君荣来诊 视了,说是经水不调,全要大补。
贾琏便说:‘已是三月庚信不行,又常呕酸,恐
是胎气。’……胡太医道:‘不是胎气,只是瘀血凝 结。如今只以下瘀通经要紧。’于是写了一方,作辞 而去,
会意:专门从事用酒治疗被竹杆
制成的兵器打伤并躺在床上的病
人的职业的人(古代称医工)。
19
1、文是基础医是楼
之(“易秀1,)才(言学七学1秀医十)医才才之(二七,学学快1行十)笼医医,,学二七里之之学何医行十捉易易医言之,二鸡,,之秀效何行”学学效才佳,(医佳学?何北之?医言京快秀), “秀才医“ 鸡学只之秀 ”大有快才 (夫秀,学 北,才学医 京快才医,)刀能之笼切真效里豆正佳捉腐将?”(河南) 中“医秀药才“ 切学学中 编 展秀 豆之阴医 撰 提才 腐典阳药 、 高学 ”籍,知 记 并大 (皆拍识 录 流夫河以手进整传,南古笑行理下快)汉一汇、来刀语场集发。为”载(体甘,肃只)有秀 才才能真“正秀将才中学医阴药阳知,识拍进手行汇集编撰、记 录整理、笑发一展场提”高(并甘流肃传)下来。医离开了文, 也就无法巩固、发展、流传和存在。
7
(一)中国古代文明是中医学 萌发的基础
1 古代文明的历史简表 (1)距今1400万年至800万年
拉玛古猿被认为是世界上最早的人类,其 化石最初在非洲发现,1980年在我国云南寻县 同样发现而且是世界上第一具完整的拉玛猿头 骨。 (2)距今250万年前
我们的祖先已生活分布于九州大地,经历 了由旧石器向新石器过度。

传统文化与中医养生ppt课件

传统文化与中医养生ppt课件

平安、无奔波、无大的曲折合病灾,才能寿终正寝。 坐化与老化是理想的终结方式
宗教与医学能否互补

现代人病死在医院——变正常现象为不正常 惧怕死亡是人生难题之一 安乐死是一种进步
躯体的不适与心灵的归宿
(六)养生的目的是什么?
1、什么是养生

养生:养护生命。即根据生命活动的规律,通过
一定的方法,以保养身体、减少疾病、增进健康、
板构成的水桶,其价值在于其盛水量的多少,但决定水桶
盛水量多少的关键因素不是其最长的板块,而是其最短的 板块。这就是说任何一个组织,可能面临的一个共同问题 ,即构成组织的各个部分往往是优劣不齐的,而劣势部分 往往决定整个组织的水平。
影响寿命的主要因素:
意外、疾病和衰老。
衰老

生理性衰老:随着年龄的增长,到成熟期



中国人均预期寿命

2001年为71.8岁


而1981年为67.77岁,20年间增加了4岁。
1949年前,仅有35岁。
据联合国人口处公布的《世界人口前景:2000年修订版
》,目前发达国家的人均预期寿命为75岁,而发展中国 家则为63岁。这表明中国的人均预期寿命已接近发达国 家的水平。2000年上海市人口平均预期寿命达78.77岁 ,其中男性为76.71岁,女性为80.81岁。
(四)一个人寿命的长短由何决定?
寿命:

寿命:一个人从出生开始,经过发育、成长、 成熟、老化,最终到死亡,其间所生存的时间 。以年龄来衡量。
气数

一个人或一个政权的寿限。 五日为一候,三候为一气。一气15日,一年24气。


相当于脏腑使用的有效期。

对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医的认识

对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医的认识

对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医的认识这学期自上课以来,老师根据自己积累多年的知识阅历和丰富扎实的临床经验,辛辛苦苦而又细致入微的向大家讲述了中国传统文与中医的精髓与要点,虽然我在课堂上理解的不是很深刻,但也让我对中国传统文与中医有了一个整体的了解与新的认识,掌握了一些对自己的身体进行防护和治疗的措施,扫清了很多自己心中的误区与盲点,也纠正了以前从社会上听说的对中医不合理的评价。

跟着老师,学到了很多有关传统文化和中医的基础知识,也从老师的求学经历以及学术研究中学到了不少宝贵的东西,受益匪浅。

现在总结如下:一、对上课内容的回顾与体会中国有着五千年的悠久历史,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想要真正领悟中国传统文化需先能深刻理解传统文化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核心思想。

曾记得,老师在第一节课上提出了中国传文化中的一个核心的问题——何为“道”,同学们的回答内容各有特点但却都没有击中要害,不过到给课堂渲染了一种搞笑轻松的氛围。

“一阴一阳之谓道”,这才是最正确的解释,听了老师的这句话之后,我当时的理解和反应是“阴阳相互抗衡而又相互依持,其运作的结果便构成了事物本身,事物都是有阴阳两方面组成的”。

这也是“八卦”的主要内涵,不知这样的理解是否正确?对于中医,老师重点给大家传授了中医“整体观念、辩证治病”的原则和中医入门的口诀:腰背委中求、肚腹三里留、头项寻列缺、面口合谷吸,并向大家一一作了详细的解释和身体的示范动作,很有趣味性。

此外,这学期内跟着老师学到了一种简便易行而又强身健体的方法——站桩。

这种方法经过很多中医老前辈多年的潜心研究而总结出来的,是一个很有效的捷径,能起到良好的锻炼效果,而且通过站桩也能锻炼一个人的毅力和韧性,能长期坚持站桩的人必定是一个具有坚强意志的人,希望自己以后能坚持这种新的锻炼方法。

课上,老师举出了很多自己亲身经历的临床实例来说明所讲解的话题,直接的证实了中医在一些方面相对与西医的可行性、可靠性和优越性。

每次上课的最后,老师给同学们留出一定的时间来咨询同学们心中的疑惑和问题,而且都会根据自己多年的临床经验和丰富的知识来给同学们详细地指导,这是一个互动交流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双赢的机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医有何联系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不断渗透到中医学中,深深地影响着中医的发展;中医文化植根于传统文化沃土之中,在发展过程中又不断丰富了传统文化的宝库。

二者相互融合、相互促进。

中国传统文化的优势在于它从哲学、科学的角度上揭示宇宙、社会、人生的本质和意义的,既是充分说理的,又可以让人进行实证,这些内容不是一般宗教能随便解释得了的。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中国古代社会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比较稳定的文化形态,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民族的历史遗产在现实生活中的展现。

这个思想体系蕴涵着丰富的文化科学精神,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凝聚之学,中国传统文化是内部凝聚力的文化,这种文化的基本精神是注重和谐,把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群体、人与自然有机地联系起来,形成一种文化关系;二是兼容之学,中国传统文化并不是一个封闭的系统,尽管在中国古代对外交往受到限制的条件下,还是以开放的姿态实现了对外来佛学的兼容,三是经世致用之学,文化的本质特征是促进自然、社会的人文之化,中国传统文化突出儒家经世致用的学风,它以究天人之际为出发点,落脚点是修身、治国、平天下,力求在现实社会中实现其价值,经世致用是文化科学的基本精神。

中医深深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之中。

中医文化深刻的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也可以说,中医文化是传统文化的一个缩影。

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就是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包括:“自强不息的阳刚精神,厚德载物的阴柔精神,中正和谐的中和精神。

”“自强不息”一词出自《周易·乾卦》:“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就是说天的运行刚强劲健,永不停息,君子应效法天的运行要不停地发愤图强,积极进取,刚健有为。

“厚德载物”一词出自《周易·坤卦》:“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坤为地,大地深广而厚实,无私地承载万物,滋养万物,具有宽厚、包容、博大、担当的品德,君子应法大地。

《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自强厚德以法天地之道,体现的是一种天人合一的境界,这就是中正和谐的精神。

中医在发展过程中又不断丰富了传统文化的宝库,比如传统文化中的自然观、生命观、生死观、饮食观等或多或少带有中医的印迹;与中医相关的养生术、相面术、房中术、风水术、武术气功等对传统文化的建构与传承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如果没有中医,很难设想占人类四分之一人口的中华民族会延续下来,更难设想会有如此辉煌灿烂的中华文明。

因此中医的发展也促使了传统文化的繁荣。

中医不单纯是一门医学,它博大精深,广涉旁通,“上极天文,下穷地纪,中悉人事,大而阴阳变化,小而草木昆虫、音律象数之肇端,脏腑经络之曲折”(明代张介宾《类经·序》),三教九流,无所不包容涵盖,可谓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缩影。

中医的基本精神首先是治人,其次才是治病。

“治人”,人不仅自身要和谐平衡,包括阴阳气血、五脏六腑、寒热表里等;而且人与人之间要和谐,人与自然
之间要和谐,即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天人合一”。

中医学认为,天文、地理、人事是一个有机整体,人既有自然属性,又有社会属性,人要顺其自然,适应社会,才能达到身心健康。

可见中医深深植根于传统文化之中。

中国传统文化把宇宙看成是一个天人合一的和谐整体,人、自然、社会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即天地人三才一体的整体意识。

这又与中医的精神相结合,所以说中医与中国传统文化是紧密相关的。

从语言文字来看,古人造“药”字,《说文解字》曰:“治病之草,从草,乐音。

”揭示了药为治病之物,且中医治病以草类居多。

古人发明酿酒技术后,始造“医”字,《说文解字》曰:“醫治病工也……从酉”。

“醫,病声,酒所以治病也。

”造字之后,便有了语法、句读、修辞、训诂等等更为复杂的语言文化体系的零部件。

中医就是借助这些零部件来组装其理论、体现其思维、传承其经验的。

于是,便有了“医古文”。

以医古文为代表的传统语言文字可以说是中医独特的、带有浓郁文学色彩的坚固外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