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政治权力与政治权利的关系
《政治学》教学大纲

《政治学》教学大纲(54学时)一、课程名称:政治学原理(An Introduction of Politics)二、课程简介介绍现代政治学的发展脉络,分章阐述政治学的基本问题,重点结合案例讨论与公共管理实践关系密切的政治学理论和方法。
三、教学目的使学生能基本掌握政治学的基本知识,并提高其运用所学理论分析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方法以马克思主义政治理论为指导,比较分析西方现代政治学理论;把理论问题与公共管理实践和我国重大社会政治问题相结合;把规范分析与案例分析相结合。
五、授课计划六、教材燕继荣:《政治学十五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七、考核方式本课程为考试课(闭卷考试),其中期末考试成绩占70%,平时成绩占30%(平时成绩包括上课出勤情况、课堂表现情况)。
八、课程内容第一篇政治与政治学第一章政治第一节政治的涵义第二节政治的历史发展和社会地位第二章政治学第一节政治学的含义和内容构成第二节政治学的历史发展第三节政治学的研究方法一、马克思主义政治研究的基本方法二、西方政治学主要研究方法第二篇政治关系第一章利益与政治第一节利益的涵义一、利益的形成和本质二、利益的内在矛盾第二节利益关系一、利益关系的含义二、共同利益第三节利益在政治中的地位和作用一、利益在政治关系中的地位和作用二、利益在社会政治生活中的作用第二章政治权力第一节政治权力的涵义一、政治权力的本质二、政治权力的构成要素三、政治权力的特性第二节政治权力类型和政治权力关系一、政治权力的类型二、政治权力关系第三节政治权力的作用一、政治权力作用的特点和方式二、政治权力的作用第三章政治权利第一节政治权利的涵义一、政治权利的定义二、政治权利的特性第二节政治权利的内容和作用一、政治权利的历史发展二、政治权利的基本内容三、政治权利对于社会政治生活的作用第三篇政治行为第一章政治统治第一节政治统治的涵义一、政治统治的含义二、政治统治的特点第二节政治统治的基础和类型一、政治统治的基础二、政治统治的类型第三节政治统治的方式和作用一、政治统治的方式二、政治统治的作用第二章政治管理第一节政治管理的涵义一、政治管理的涵义二、政治管理的特征第二节政治管理的职能和类型一、政治管理的职能二、政治管理的类型第三节政治管理的方式和作用一、政治管理的方式二、政治管理的作用第三章政治参与第一节政治参与的涵义一、政治参与的定义和特征二、政治参与的类型第二节政治参与的方式和条件一、政治参与的途径和方式二、政治参与的基本条件和影响因素第三节政治参与的作用和发展方向一、政治参与的作用二、政治参与的发展方向第四篇政治体系第一章国家第一节国家的涵义一、若干非马克思主义国家定义分析二、国家的本质三、国家的历史类型第二节国家的形式一、国家政权组织形式二、国家结构形式第三节国家机构第二章政党第一节政党的涵义一、政党的本质和基本特征二、政党的作用第二节政党制度一、政党制度的涵义二、社会主义国家政党制度第三章政治社团第一节政治社团的涵义一、政治社团的涵义二、政治社团的特征第二节政治社团的类型第三节政治社团在政治生活中的作用一、政治社团的活动方式二、政治社团的作用第五篇政治文化第一章政治心理第一节政治心理的涵义一、政治心理的涵义二、政治心理的特点第二节政治心理的形成基础和构成要素一、政治心理的形成基础二、政治心理的构成要素第三节政治心理的类型和作用第二章政治思想第一节政治思想的涵义一、政治思想的定义二、政治思想的特性第二节政治思想的结构和类型一、政治思想的结构二、政治思想的类型第三节政治思想的发展和作用第三章政治社会化第一节政治社会化涵义一、政治社会化的定义二、政治社会化的特点第二节政治社会化的媒介和影响因素一、政治社会化的媒介二、政治社会化的影响因素第三节政治社会化的类型和作用一、政治社会化的类型二、政治社会化的作用第六篇政治发展第一章政治革命第一节政治革命的涵义一、革命与政治革命二、政治革命的特征第二节政治革命的类型和方略一、政治革命的类型二、政治革命的方略第三节政治革命的方式和作用第二章政治改革第一节政治改革的涵义一、政治改革的定义二、政治改革的特征第二节政治改革的目标和方式一、政治改革的目标二、政治改革的方式第三节政治改革的条件和作用一、政治改革的条件二、政治改革的作用第三章政治民主第一节政治民主的涵义一、政治民主的涵义二、政治民主的基本特征第二节政治民主的类型一、前资本主义社会的政治民主二、资本主义民主三、社会主义民主第三节政治民主的发展途径和社会政治作用一、政治民主的发展途径二、社会主义民主的社会政治作用。
《政治学》课件

(三)政治权力与政治权利的区别 1、行为主体与行为属性不同 2、行为使用范围不同 3、体现的关系性质和利益重点不同 4、实现方式和要求不同
第二节 政治权力的作用
一、政治权力的实现方式 (一)强制性方式 1、暴力方式 2、压力方式 3、命令方式 4、规范方式 (二)非强制性方式 1、奖励方式 2、训诫方式 3、诱导方式
三、政治权力腐败的原因 (一)国家政治制度的制约机制不健全 (二)政府官员道德品质的败坏 (三)政府官员不正当的经济利益要求 (四)社会政治价值和政治规范的畸变
四、政治权力腐败的危害 (一)政治权力腐败提高了社会交易成本 而降低了社会经济效益 (二)政治权力腐败破坏政治统治合法性, 导致政府信用危机
4、当代西方政治学
(1)跨学科的整合研究成为西方政治学发展的一个基本趋势 (2)政治学日益注重对现实社会政治问题的研究 (3)政治思想从以国家为分析单元向全球政治视野发展 (4)政治哲学的复兴和政治学研究主题的多样化趋势
(二)中国政治学发展概述 1、中国古代的政治学
以儒家、道家、法家为代表
权利:是指在特定的社会经济基础上,由社会公 共权力确定的社会成员获取自身利益的特定资格。 政治权利:是指公民依据宪法和法律的规定,参 与国家政治生活并实现自身利益或团体利益的政 治资格。
(二)政治权力与政治权利的联系 1、政治权力的制约性转化为政治权利的规 范性 2、政治权力的能动性转化为政治权利的自 主性 3、政治权力的工具性转化为政治权利的手 段性
第二节 政治的发展和作用
政治学基础 大学 问答

[题型]:问答题1.试述利益在政治关系中的地位和作用。
(15分)答案:利益是政治关系的基础,它对于政治关系具有根本性和决定性的意义:(3分)(1)利益是人们结成政治关系的出发点。
(3分)(2)利益关系是政治权力和政治权利形成的基础和条件。
(3分)(3)利益关系是政治权力和政治权利特性形成的基础。
(3分)(4)利益关系决定了政治权力和政治权利的功能。
(3分)2. 试述利益在社会政治生活中的作用。
(15分)答案:利益对于社会政治生活具有根本性的意义:(1)利益是社会成员政治行为的动因。
(3分)(2)利益是一切社会政治组织及其制度的基础。
(4分)(3)利益是社会政治心理和政治思想的源泉。
(4分)(4)利益运动是政治发展的根本动力。
(4分)1.试述政治权力的作用。
(15分)答案:政治权力既是社会政治关系的核心内容,又是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它对于政治关系、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具有重大的意义和作用。
(3分)(1)从政治关系来看,政治权力是实现其主体成员利益要求的特定方式和凭籍(2分);政治权力是人们获得和实现法定政治权利的必要条件和力量后盾。
(2分)(2)从社会政治生活来看,利益是政治生活的基础、动力和目标(2分),是政治生活的核心。
(1分)(3)从社会生活来看,政治权力以合法强制方式,实现并且分配共同利益,规定着社会成员的利益边界和实现规则(2分);政治权力对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具有巨大的反作用(1分);政治权力对于社会思想文化领域具有巨大的影响力(1分);政治权力影响着社会生活的其他方面。
(1分)分数:15难度:3所属知识点:第二篇第二章政治权力/第三节2. 试述政治权力作用的特点。
(15分)答案:(1)政治权力作用具有特定的目标指向。
(3分)(2)政治权力作用具有特定的效益。
(3分)(3)政治权力具有双刃剑的效用。
(3分)(4)政治权力作用的影响巨大而深远。
(3分)(5)政治权力作用的后果常常呈现多方面力量的平行四边形的合力。
国开作业政治学原理-活动一 自检自测69参考(含答案)

题目:对()生活的参与是公民权利的首要内容
答案:国家政治
题目:公共利益具有()和最高权威性,公共权力部门得到公众授权,代表公众行使公共权力,追求和实现公共利益。
答案:公共性
题目:经验事实表明,()的滥用是社会动荡的根源。
答案:权力
题目:政治权力的主观构成要素主要有能力素质、()、理论与策略、组织。
答案:身份资格
题目:加强基层民主建设,实行(),是确保公民基本民主权利的最基本的途径。
答案:村民自治
题目:马克思主义认为()是凝聚社会力量的核心。
选项A:政府体制
选项B:政府管理
选项C:政府结构
选项D:政府职能
答案:政府管理
题目:()是政治权力的潜在作用方式。
选项A:规范方式
选项B:压力方式
选项C:命令方式
选项D:说服方式
答案:压力方式
题目:政治权力实现方式中的()是积极的权力作用方式。
选项A:命令方式
选项B:奖酬方式
选项C:规范方式
选项D:说服方式
答案:奖酬方式
题目:下列权利属于第二代“权利”的是()和居住等权利。
选项A:选择职业
选项B:受教育权利
选项C:健康
选项D:保持最低生活标准
答案:受教育权利, 健康, 选择职业, 保持最低生活标准。
《政治学原理》复习资料

《政治学原理》复习资料一、名词解释1、政治学原理:是指研究政治现象和政治规律的基础性学科,是社会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2、政治权力:是指政治主体对一定政治客体的制约能力,它体现在政治主体对政治客体的强制、引导、控制和支配等方面。
3、政治文化:是指社会群体在政治生活中的价值观、信念、态度和习惯等,它反映了社会群体对于政治生活的认知和态度。
4、政治制度:是指社会群体在政治生活中的规范、规则和组织形式,它规定了社会群体在政治生活中的行为方式。
5、民主制度:是指以民主原则为基础的政权组织形式,是人民大众通过选举、投票等方式参与政治决策和政治管理的一种政治制度。
二、简答题1、请简述政治学原理的主要内容。
答:政治学原理的主要内容包括政治权力、政治文化、政治制度、民主制度和国际政治等方面。
这些内容涵盖了政治生活的各个方面,是理解和分析政治现象的基础。
2、请简述政治权力的特点。
答:政治权力具有强制性、引导性、控制性和支配性等特点。
它可以通过强制手段迫使他人服从,也可以通过引导、控制和支配等方式影响他人的行为和决策。
3、请简述政治文化对于政治制度的影响。
答:政治文化对于政治制度有着重要的影响。
不同的政治文化对于政治制度有着不同的要求和期望,因此政治制度的制定和实施必须考虑到社会群体的政治文化背景。
同时,政治文化也影响着社会群体对于政治制度的认同和支持程度。
4、请简述民主制度的优点和缺点。
答:民主制度的优点包括能够充分反映民意、促进社会公正、提高人民参与政治决策的积极性等;同时也存在一些缺点,如可能会导致决策效率低下、增加社会成本、容易被利益集团操控等。
5、请简述国际政治对于国内政治的影响。
答:国际政治对于国内政治有着重要的影响。
国际政治的格局、国际组织和国际法等方面都可能对国内政治产生影响。
同时,国家间的竞争和合作也会对国内政治产生影响。
三、论述题1、请论述政治学原理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答:政治学原理在现实生活中有着重要的作用。
2024版《政治学原理》全套课件

性的结论。
02
实证研究法
实证研究法着眼于当前政治现象,通过事例和经验等从理论上推理说明,
那就需要阐述政治现象产生的根源、运动变化过程及其规律,这种分析
的方法称为实证分析法。
03
比较分析法
比较分析法是通过对不同政治现象的比较分析,揭示其共性和差异,从
而更深入地理解政治现象的本质和规律。
5
政治学的历史与发展
2024/1/28
14
04
政治权力与权利
2024/1/28
15
政治权力的定义与特性
权威性
政治权力是一种权威力量,具有 强制性和约束力。
排他性
政治权力的行使具有排他性,即 同一时间内只能有一个主体行使 权力。
扩张性
政治权力具有自我扩张的倾向, 总是试图扩大其影响力和控制力。
定义
政治权力是政治主体对一定政治 客体的制约能力。它体现在政治 主体为实现某种利益或原则的实 际政治过程之中。
平。
政治参与对政治文化的塑造
有限的政治参与则可能导致政治 文化的封闭性、保守性和单一性。
22
06
政治发展与政治现代化
2024/1/28
23
政治发展的定义与阶段
政治发展的定义
政治发展是指政治体系在结构、功能、制 度等方面的进步和完善,包括政治制度、 政治文化、政治参与等方面的变革。
VS
政治发展的阶段
《政治学原理》全套课件
2024/1/28
1
目录
• 政治学概述 • 国家与政权 • 政治制度 • 政治权力与权利 • 政治参与与政治文化 • 政治发展与政治现代化
2024/1/28
2
01
政治学概述
第三章___政治权力

三者之间的关系
合道德性优先于合法律性 合道德性必须建立在共同利益基础之上 合法律性与合道德性相互依赖相互渗透 合道德性与合法律性只有回应政治共同体 的“共同利益”要求才能真正与合法性统 一起来。
3、合法性与合法化
1)合法化——合法性的取得 2)合法性危机
1)合法化的路径
① ② ③ ④ 政府长时间的存在 良好的政绩 政府组成结构 操纵国家象征符号
总述
政治权力属于政治关系,而政治关系内含三个层 次的递进关系,涉及利益、政治权力和政治权利 三个概念。 第一层次,也是首要的和基本的,是利益关系, 是由人们的需求引起的,由特定的社会关系决定 的利益关系。 第二层次,人们为了实现自己的利益要求,结成 特定的社会政治力量,并在这种力量对比关系中 形成了政治权力关系。 第三层次,人们依据政治力量的对比即政治权力 关系,确定人们进行政治利益分配的资格,从而 构成政治权利关系。
一、权力的理由)
(二)政治权力的属性 (三)政治权力的来源和基础
(一)需要权力的理由
1. 2. 3. 4. 5. 6. 生物学上的解释 心理学的解释 文化的解释 理性的解释 非理性的解释 合成的权力
1.生物学上的解释
亚里士多德:“人是天生的政治动物”。
2.心理学的解释
2)合道德性
合法性的核心价值基础 对合法性“认可”的本身就蕴涵着一种道 德判断。 “正当性”“正统性” 中国的封建正统思想
3)共同利益
合法性判断的客观标准 任何一个共同体的产生都是建立在共同利 益基础之上的,离此就无法理解“共同行 为”的表现。 成员:权力的让渡是以对自身利益的维护 为条件的。 统治者:合法性的获取就在于能不能证明 和实现政治共同体的共同利益。
[权力,政治]试论公共权力与政治权力的区别
![[权力,政治]试论公共权力与政治权力的区别](https://img.taocdn.com/s3/m/ebca4f5d84868762cbaed58c.png)
试论公共权力与政治权力的区别一、关于公共权力与政治权力的定义1、关于权力的定义权力是一个古老的概念,不管是在中国还是西方国家,很早就对权力这个概念进行过探讨。
在中国权的概念有三种基本的含义: 一是指衡量审度之义, 如孔子说:谨权量, 审法度, 修废官, 四方之政行焉。
二是制约或控制别人的能力。
如早期法家人物慎到认为, 贤而屈于不肖者, 权轻也。
又如《庄子天运》说:亲权者不能与人柄。
三是指平均或平衡,如清代学者刘大櫆在《井田》一书中说:取天下之田,与天下之民,合计其数而权之,而民各分其可得之田。
在西方,具有代表性的美国学者彼德布劳认为:权力是个人或群体将意志强加于其他人的能力,尽管有反抗,这些个人或群体也可以通过威慑这样做。
德国马克斯韦伯认为:权力就是一个行动者所拥有的不顾反对而贯彻自己意志的可能性, 不管这种可能性所依据的基础是什么。
迈克乐罗斯金认为:权力是人与人之间的一种关系,是一个人让另一个人按其吩咐做事的能力。
权力是一种社会关系,只有在人的活动涉及他人的时候才存在权力,权力总是具有人指向性的,意味着权力主体对他人实施控制以贯彻自己意志的能力。
2、公共权力的定义恩格斯认为:原始形态的公共权力就是人们所共同掌控的、协调和管理社会共同生活的权力;原始形态的公共权力产生于人类共同生活的需要,其基本功能是调解和处理人们共同生活过程中所可能出现的争端和纠纷;原始形态的公共权力以确认和保障自然共同体全体成员的平等地位、民主权利为前提和基础。
近代社会中早期的资产阶级思想家们对权力的公共性做出了充分的理论证明,形成了主权在民的思想共识,比较典型的理论化、系统化的观点有君权神授论天赋****论人民主权论等。
3、政治权力的定义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发现:公共权力这一概念突出的是权力主体与客体间公的关系, 即这一权力是众人赋予的,权力必须为众人服务,也必须受众人的监督,这样,公共权力的行使就不可能是单向的,而必须与权力的授权者即社会公众形成相互制约的关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政治权力是指在政治关系中,权力主体依赖一定的政治强制力,为实现某种利益而作用于权力客体的一种政治力量。
形式上是特定的公共权力,本质上是力量制约关系。
政治权利是公民参与并影响政治生活从而得以在社会的政治生活领域达到自我实现的权利,是人权的重要组成,是公民参与和影响社会政治生活以获取自身利益的资格。
上述可以看出,二者的区别主要体现在:
含义不同:政治权力乃公共权力,具有强制性;政治权利指政治生活资格。
行使主体不同: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社会公民。
处分方式不同:权力必须依法行使,而权利可以放弃和转让。
推定规则不同:权力法无授权不可为,权利法无禁止即自由。
社会功能不同:公共利益,私人利益。
联系主要体现在:
相互依存:一国最高权力来源于民众对权利的让渡;将自然权利转化为法定权利离不开权力
相互作用:以权利控制权力;权力在法定权利的实现、救济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相互矛盾:权力是保障权利必不可少的力量;权力又可能会侵犯权力,所以为保护权利必须限制权力
二者是对立统一的,具体表现为:
一、政治权力与政治权利的对立性
(一)权力和权利相互矛盾
在社会权力总量不变情况下,如果国家行使的政治权力越大,则公民行
使的政治权利就越小,反之,则相反。
这一权力数量划分与配置上的反比例关系是由利益上的反比例关系决定的。
这是因为,政治权力和政治权利都是实现其主体利益的手段。
政治权力与政治权利产生对立不是自己的目的,最终目的是实现各自利益。
(二)权力与权利相互制约
(1)“权力制约权利”。
第一,对政治权利行使目的制约。
法律确认公民享有政治权利和自由,就是赋予他获得合法利益、谋取个人幸福的手段。
但法律是站在客观正义的立场上,通过对社会整体利益的权衡来设定公民政治权利。
所以,政治权力在赋予公民政治权利的同时,又限制了政治权利。
这样就可以避免个人政治权利的任意行使损及他人的合法权益和社会的整体利益。
第二,对政治权利行使程度的制约。
即政治权利的行使一定要适度。
如果行使权利过度,也会使政治权力所保护的他人合法权益和社会利益受到损害。
第三,对政治权利行使范围的制约。
当国家法律在规定公民行使政治权利范围时,就预示着同时也对公民提出了约束范围。
对公民政治权利范围的确定是法治国家对公民进行制约的前提,也是判断公民行使政治权利合法与否的标准。
第四,对政治权利行使方式的制约。
政治权利的行使必须依照一定的方式和秩序进行。
政治权利的行使方式必须合法。
(2)“权利制约权力”。
政治权利对政治权力的制约主要是通过许多中介来实现的,这些中介主要有:
第一,法律和法律制度。
政治权力仅限于法律明确赋予的范围,目的在
于限制政治权力对政治权利的侵害,以切实保障政治权利的实现,最终实现政治权利主体利益。
第二,政治制度。
主要包括选举制、考任制和限任制。
第三,社会舆论机构。
在西方,新闻舆论素有第四种国家权力之称,成为制约政治权力的重要手段,同时也成为公民政治权利的强有力保障。
第四,代议机构。
公民通过代议机构对政治权力实行有力监督,监督其运行是否符合宪法和法律规定。
第五,政党、群众团体和各种利益集团。
政党、群众团体和各种利益集团对政治权力产生举足轻重的制约。
二、政治权力与政治权利的同一性。
(一)政治权力是实现政治权利的前提和保障。
政治权力是基于实现和保障政治权利而产生的。
公民为实现自身利益,而结成特定政治力量。
只有当他们的力量成为政治权力以后,才能获得真正的政治权利,因此,政治权力的形成和政治统治的确立,是公民获得政治权利的前提。
同时,也只有在政治权力保障下,社会才能保证一定的政治秩序,使政治权利的实现获得稳定环境,而政治权力主体才能保证自身政治地位和政治资格;只有在政治权力的作用下,社会政治生活才能按特定的法律规范、制度规范和程序规范进行,从而保证政治权利予以实现,如果没有政治权力的保障,政治权利就无从实现。
(二)政治权利是政治权力的基础。
政治权利是人民固有的,政治权力是人民授予的,就二者关系而言,政治权利更具有本源的意义。
政治权力的产生和存在,是为了保障政治权利的实现,政治权力的界限应叫政治权利来衡量和控制。
政治权利是政治权力的源泉和基础。
(三)政治权力与政治权利可以相互转化。
政治权力与政治权利是互为条件的,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首先,由于公民为扩大政治权利而不断斗争,政治权力主体被迫通过宪法和法律向公民“返还”权力。
随着权利行使主体的变化,权力性质也发生了变化,由一种具有强制性的制约力量转化为一种非强制性的参与资格。
这样,政治权力便通过立法和法律而转化成了政治权利。
其次,政治权利也可以转化为政治权力。
政治权利被公民依法行使,参与国家和社会事务的管理时,政治权利不具有强制执行力。
当公民通过行使政治权利选举产生自己的代表,代表通过代议机构来表达公民“意志”,这种“意志”一旦最终通过代议机构表达出来,便具有强制执行力。
随着政治权利具有强制性,政治权利也就转化为政治权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