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整理潜力调查与评价

合集下载

农村土地整理潜力测算方法与实践共3篇

农村土地整理潜力测算方法与实践共3篇

农村土地整理潜力测算方法与实践共3篇农村土地整理潜力测算方法与实践1农村土地整理潜力测算方法与实践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大量农村土地被征收、拆迁,土地碎片化和空地闲置等问题日益突出,为推进农村土地整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与挑战。

因此,对于农村土地资源的开发、整合和优化,农村土地整治工作显得尤为重要。

为了更好地实现农村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需要制定科学的农村土地整理计划。

而科学的计划制定离不开准确的潜力测算。

下面我们将从农村土地整理潜力测算的方法和实践两个方面来探讨如何制定农村土地整治计划。

方法农村土地整理潜力测算方法主要分为宏观分析和微观分析两个层面。

宏观分析是对一个地区土地整理潜力进行全面、系统和综合的评估和预测。

微观分析则确定了土地整理项目实施的先决条件和可行性。

宏观分析1. 统计学方法通过对各类基础数据(如土地资源、经济社会、人口等)进行建模、计算和分析,评估一个地区土地整治的可行性。

2. 现场调查法通过对现场卫星影像等信息的采集和分析,评估一个地区的土地整治潜力(如用地适宜性、基础设施等)。

微观分析1. 地形参数法通过采集势能、坡度等地形参数信息,并综合考虑水土保持、排水等因素,评估一个单元地块的整治潜力。

2. 地质勘探法通过具体的地质勘探和分析,评估一个地块的土壤水分、PH 值、有机质含量等参数,以此推测出一个地块的整治潜力。

实践在实践中,农村土地整理计划的制定需要结合当地实际。

以下是农村土地整理计划实施中的一些普遍规律:1. 充分听取当地民众的意见。

在制定方案的初期就要征求当地民众的意见,这样可以更好地听取到群众的声音和反馈,增强方案的可行性和可操作性,提高方案执行的成功率。

2. 有科学的计划和预算。

在制定农村土地整理计划时,要根据当地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制定科学的计划和预算。

预算要合理、可行,这样才能保证项目进行的顺利。

3. 建立征收政策和公正法制。

在实施中,应建立征收政策和公正法制,并将征收政策和法律程序发布给社区,保障社区居民权益。

土地资源的利用现状调查和分析报告三篇

土地资源的利用现状调查和分析报告三篇

土地资源的利用现状调查和分析报告三篇土地资源及利用现状进行调查和分析(一)现状1.我国土地资源的主要特点我国土地幅员辽阔,土地类型多样。

国土面积在世界上居第三位,地处北半球中纬度地带,除一部分处于寒温带(约占1.2%)和青藏高原的高寒地区(约占26.7%)外,其余土地的水热条件尚比较好。

但是我国是一个多山的国家,山地多、平地少且分布不均匀,山地、丘陵、高原的面积约为633·7万平方千米,占国土面积的66%,平地为326.3万平方千米,占34%。

以海拔高度计,超过1000米的土地占国土面积的58%;超过500米的占国土面积的75%。

全球陆地平均海拔高度约800米,而中国大陆的平均海拔高度约为1525米。

山地面积如此之大,成为扩展农业用地的巨大障碍。

我国的人均耕地少,人均耕地面积直接关系到主要农产品的占有量。

据统计,我国现有人均耕地和主要农产品,不仅低于发达国家,而且均低于世界平均水平。

从历史发展上看,中国人口过多和耕地资源不足,始终是传统社会生产力矛盾的焦点,这个矛盾突出地表现在人口与耕地的比例关系上。

在战国时期,在当时生产力的水平之下,人均12.5亩耕地是维持生计的临界点;到了唐代中国人均耕地达到了历史上的最高点为17.88亩;而后一直下降,到了清代“康乾”盛世时期,人均耕地已下降至1774年的3.7亩;到1850年人均耕地又降至2.95亩。

1949年,我国人均耕地仅为2.7亩。

50年代中期,我国耕地面积扩大到16.8亿亩,达到历史上的新高峰,而后又下降,与此同时,总人口却迅速增长,人均耕地呈下降趋势,到1987年为1.33亩,为历史上的最低点。

我国土地资源的地力差异较大。

由于气候条件的差别,东南部地区受季风气候的影响,属于湿润半湿润地区,其面积约占全国总面积的一半,而生物生产量却占全国的90%,拥有全国95%以上的人口,并且集中了我国90%以上的耕地、林地和产肉量。

而西北部地区受大陆性气候的影响,属于干旱、半干旱地区,干旱缺水,水资源总量仅占全国的4.6%,年生物生产量还不到全国生物量的10%,生产能力低。

土地资源复垦潜力调查与评价研究

土地资源复垦潜力调查与评价研究

土地资源复垦潜力调查与评价研究摘要:通过对秀山县土地资源利用现状的分析,根据土地复垦原则,建立土地利用潜力评价指标体系,主要对农村居民点、废弃工矿点进行复垦,得出土地利用潜力等级。

为编制土地复垦规划提供可靠的依据,同时为土地的可持续发展利用打下良好的基础。

关键字:[收稿日期:其分析成果的准确程度直接影响到土地开发复垦专项规划目标的确定、重点区域及重点项目的定点定位,同时也直接影响到土地开发复垦专项规划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1]。

本文从秀山县土地复垦开发的现状出发,着重分析土地复垦开发的潜力,以及进行,为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探索新增加耕地的方法和对策。

1、秀山县土地利用结构现状据秀山县第二次土地调查和2010年土地利用变更调查统计,秀山县的土地总面积为245337.48公顷,2010年末全县农用地总面积224682.27 hm2,占土地总面积的91.23%;建设用地11808.16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4.81%,;未利用地9715.47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3.96%。

2、秀山县土地复垦资源调查土地复垦是指在一定经济、技术和生态环境条件下,采取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对生产建设过程中因挖损、塌陷、压占及其自然灾害等破坏造成废弃的土地进行整治, 使其恢复到可供利用状态的活动; 土地复垦潜力是指对生产建设过程中因挖损、塌陷、压占和各种污染、自然灾害等造成破坏的、废弃的土地,采取相应的整治措施,使其恢复正常利用和经营,可以增加的有效耕地和其它用地面积[2]。

根据土地复垦内涵,结合秀山县复垦资源现状,经研究确定:秀山县土地复垦对象包括农村居民点、采矿用地、交通用地;土地复垦潜力来源于地灾搬迁避让、高山移民、生态移民、村庄整治等原因引发的农村居民点复垦,废弃采矿用地复垦,废弃交通用地复垦三部分。

(1) 2010年末,全县建设用地总面积为11913.97 hm2,其中农村居民点用地面积7855.26 hm2,占65.93%。

耕地整理潜力评价指标研究

耕地整理潜力评价指标研究

耕地整理潜力评价指标体系
目标层: 为单一目标层, 在耕地整理潜力分析中, 耕 地综合生产能力的提高即为目标。 准则层: 相对于目标层与指标层而言, 准则层是最为 重要的,因为该层指标体现了对耕地整理潜力内涵的理 解, 体现了研究者的系统分析能力。 对于耕地综合生产能 力的提高这样一个目标,从哪几个方面去衡量直接决定 评价结果的科学性。耕地综合生产能力的提高不仅是耕 地单位产量的反映, 也取决于作物播种面积。因此, 准则 层包括两个方面, 即播种面积增加和单位产量提高, 构成 了耕地综合生产能力提高框架。 指标层: 是用来反映各准则层的具体内容, 它是由各 单项指标来体现的,这些指标的设计要全面反映耕地整 理潜力, 同时指标要遵循可操作性的原则。 笔者选择了两 个具体指标( 见下表) 来反映耕地综合生产能力。 元指标: 是指标体系的最小组成单位。 作为表征评价 因素的基础指标, 是评价因素中潜力大小的具体量度。 采 用可测的、 可比的、 可以获得的指标及指标群, 对指标层 的数量表现、 强度表现给予直接度量。 ! 作者单位: 中国矿业大学( 北京校区) 土地复垦与生 态重建研究所
#"耕地整理潜力是一定耕地整理标准下的潜力
耕地整理潜力的内涵
根据目前我国耕地整理工作实际,耕地整理潜力是 指一定经济、 技术条件下, 在一定区域内通过实施整理措 施, 提高耕地综合生产能力的幅度, 表现为耕地有效利用 空间的增加和耕地质量的提高。对耕地整理潜力的内涵 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理解。
耕地整理潜力具有相对性,潜力的大小取决于耕地 利用现状与当地耕地整理标准。耕地整理标准是整理后 土地在田块规模、 水利设施建设、 林网布局、 田间道路设 计等方面所达到的状态;耕地利用现状是指目前土地在 上述几方面的利用状态。 土地经整理后, 必然从目前的利 用状态发展到整理标准下的利用状态。耕地利用现状相 同而耕地整理标准不同, 耕地整理潜力必然不同。 如耕地 土渠道比防渗、 防 整 理 标 准 中 $明 渠 改 暗 渠 占 地 面 积 小 , 漏水泥渠道占地面积大等。耕地整理标准相同而耕地利

土地整治潜力

土地整治潜力
国土资源部土地整治中心
农村建设用地整治潜力评价方法
(1)人均建设用地标准法 (2)户均建设用地标准法 (3)农村居民点内部土地闲置率法 (4)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法或城镇体系规划法 (5)问卷调查法
国土资源部土地整治中心
分析测算 Qt=Q0×(1+r)t±ΔQ St=Qt×B ΔS=S0-St
α=ΔSg/ S0 式中:Qt——目标年农村人口总数;Q0——基期年农村人口总数; r——人口自然增长率; t——规划期; ΔQ——人口机械变动量;St——目标年农村居民点用地面积; B——人均用地标准(参照村镇建设标准和当地宅基地标准, 并通过对当地经济发展状况、农民收入水平、农居质量和农村建房 周期、风俗习惯等因素的调查,分析确定规划期末农村居民点规划 建设用地标准); ΔS——潜力面积; S0——基期年农村居民点用地面积; ΔSg——节约用地面积; St——目标年农村居民点用地面积; α—— 节约用地系数。 国土资源部土地整治中心
国土资源部土地整治中心
二、农村建设用地整治潜力
建设用地潜力内涵
建设用地整治,从对象上来讲,是以建设用地,特别是城镇用地
和农村建设用地为整治理对象的土地整治;从其过程上来讲,
是指在一定区域内,通过该区域公共和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当地 土地生态环境,使每宗地块都能得到高效的合理利用,并重新 划定其边界,土地产权以原位或交换方式进行再分配,达到改 善生产、生活条件,提高土地资产价值和维护生态环境的一项 整体性、综合性的 土地利用调整和整治过程。
国土资源部土地整治中心
2.多指标综合评价法 (1)根据潜力的特征和评价目的建立评价指标体系; (2)运用特尔斐法或其他方法,对各项指标进行权重赋值,确定 各因素对综合潜力的影响程度(大小); (3)对各项指标分别进行“标准化”处理,以消除量纲; (4)进行综合评价,初步确定综合潜力等级; (5)信息反馈处理,对明显偏离对初步潜力等级结果进行验证;

第四章 土地整治潜力

第四章 土地整治潜力

a
第三节 农用地整治潜力
2、新增耕地面积测算方法 测算方法二 △S=
(adi Si)(i 1,,n; 其中n为坡度级别的个数)
i 1
n
adi Adi Abi(i 1,,n; 其中n为坡度级别的个数 )
1、公式中,adi为典型区新增耕地面积系数(%); 2、Adi为典型样区中沟渠、道路、林网、旧坎、零星建设 用地和未利用地等面积之和占典型样区面积的比例(%); 3、Abi为设定的与典型样区同坡度类型区集约利用水平较 高的耕地中沟渠、道路、林网、田坎等面积之和占耕地区 面积的比例(%); 4、Si为与典型样区同坡度级别的待整理耕地区面积
第三节 农用地整治潜力
(一)新增耕地面积测算方法 1、确定新增耕地面积系数 新增耕地面积系数主要是根据典型土地整治项目的新增 耕地面积系数,经调查统计分析后确定。 2、新增耕地面积测算方法 n 测算方法一:△S= ( ai Si) ( i=1,…,n;n为测算单元 i 1 个数) =△S/S △S为区域新增耕地面积(hm2), ai为测算单元新增耕地 面积系数(%);Si 为测算单元待整理区面积(hm2),a 为 测算单元新增耕地面积系数(%);S为测算待整治区总面 积
第一节 土地整治潜力的概念、特征和测算
土地整治潜力
农用地 整治潜力
农村建设用 地整治潜力
城镇工矿建设 用地整治潜力
宜农未利用 地整治潜力
土地复 垦潜力
是指可整 治的农用 地规模和 整治后耕 地质量提 高的等级
是指可整 治的农村 建设用地 规模和节 约土地的 规模
是指可整治的 城镇工矿建设 用地的规模、 节约土地的规 模和土地价值 的可提升程度
是建设用地,特别是城镇工矿建设 用地和农村建设用地为整治对象

耕地整理潜力评价方法

耕地整理潜力评价方法
益的统一。
关键词 : 耕 地 整 理 ;潜 力 评 价 ;指 标 体 系 ;方 法 中 图 分 类 号 :F 3 0 1 . 2 1 文献 标 识 码 :A 文 章 编 号 :2 0 9 5 . 1 7 9 5 ( 2 0 1 5 ) 0 1 0 0 4 8 . 0 3
Po t e n t i a l i t y Ev a l u a t i o n M e t h o d s o f Ar a b l e La n d CO ns O l i da t i 0 n
2 .n d a n d R e s o u r c e s P l a n n i n g o f G a n s u,L a n z h o a 7 3 0 0 2 0,C h i n a)
Abs t r a c t : Ar a bl e l a n d c o ns o l i d a t i o n i s a ba s i c wo r k o f l a nd c o n s o l i da t i o n. On t h e b a s i s o f p o t e nt i a l e v a l ua t i o n pr i n c i p l e s a nd o b—
潜 力做 出 的综 合 性 等级 划 分 。耕 地 整 理 潜 力 包 括
内在潜力 和外 在潜 力 。内在潜 力是 指与耕 地本 身质量 以及 开发 利用 有关 的潜力 因素 ,外 在潜力 则是 指对耕 地 整理产 生影 响 的其他外 在 的潜力 因素 。
第 5卷
第 1期




VO 1 . 5 No .1
2 0 1 5年 1月
Ag r i c u l t ur a l Eng i n e e r i ng

如何进行土地资源调查和土地整理

如何进行土地资源调查和土地整理

如何进行土地资源调查和土地整理土地资源调查和土地整理是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环节,对于实现可持续农业发展、提高农业生产效益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土地资源调查和土地整理的定义、目的和方法等方面进行探讨,并分析如何有效进行土地资源调查和土地整理。

一、土地资源调查的定义和目的土地资源调查是指对特定区域的土地进行系统性、综合性的调查研究,以了解土地资源的分布状况、利用状况及其潜力,为土地合理利用和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土地资源调查的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土地资源的质量、数量和分布,为土地的合理利用和保护提供科学依据,促进农业的持续发展。

二、土地资源调查的方法土地资源调查主要包括现场实地调查和室内分析处理两个方面。

1. 现场实地调查现场实地调查是指对特定区域的土地进行详细的勘测和调查,包括土壤类型、土地利用方式、地形地貌特征等内容。

通过对土地的详细调查,可了解土地的质量、潜力、适宜用途等情况。

2. 室内分析处理室内分析处理是指将现场实地调查获取的数据进行整理、分析和处理,包括制作土地资源分布图、土地利用规划等工作。

通过室内分析处理,可以综合评价土地资源的质量和潜力,为土地合理利用和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三、土地整理的定义和目的土地整理是指通过对土地利用状况进行调查、分析和评价,制定科学合理的土地利用规划,并通过土地利用方式的调整和改善,实现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利用效益的提高。

土地整理的目的是为了优化土地资源的利用方式,提高土地利用效益,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四、土地整理的方法土地整理主要包括实地调查、规划设计、整理实施等阶段。

1. 实地调查实地调查是土地整理的基础工作,包括土地利用现状的详细调查、土地利用问题的分析等内容。

通过实地调查,可以了解土地利用的状况和存在的问题。

2. 规划设计规划设计是土地整理的核心内容,包括土地利用规划的制定和方案设计等工作。

在规划设计中,要充分考虑土地资源的特点和需求,制定科学合理的土地利用规划。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章土地整理潜力调查与评价一、土地整理潜力的概念土地整理潜力是指对现有集中连片的耕地区域、分散的农村居民点、各项建设用地和未利用土地,进行田、地、水、路、林、村等综合整治,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可增加的各项用地面积。

一、土地整理潜力的概念土地整理潜力内涵是指某种特定的土地用途下,一定时期和一定生产力水平下,通过采取行政、经济、法律和技术等一系列措施使待整理、复垦和开发的土地资源增加可利用空间而提高其生产能力,降低其生产成本和改善其生态环境。

一、土地整理潜力的概念(一)土地整理潜力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土地整理潜力是相对的生产力水平和生态状况而言。

在不同时期和不同的生产力水平下,土地整理潜力的高低及其衡量标准都有较大的差异。

进行土地整理还应考虑生态环境条件的约束,其工作的进行要符合能够改善居民生活和保护区域自然景观的要求,否则就会牺牲生态效益,人类将会得不偿失。

一、土地整理潜力的概念(二)土地整理潜力要通过调查与评价来体现1.土地整理工作的进行可增加土地数量潜力;2.土地整理工作的进行可提高土地质量潜力,尤其是可提高农用地生产能力的潜力;3.土地整理工作对生态环境影响的潜力。

一、土地整理潜力的概念(三)土地整理潜力的实质就是土地利用潜力从土地整理的工程可以看出,土地整理是对土地利用现状的整理(如进行土地平整是、对洪涝旱盐等进行农田水利综合治理、对水土资源、排灌渠系及其建筑物进行改造等),是为土地利用结构更加合理而采取的多种措施。

一、土地整理潜力的概念(四)土地整理潜力是区域生存条件改善的潜力即进行土地整理时要使社会环境条件得以改善,如区域各项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的健全。

二、土地整理潜力的内容(一)农用地整理潜力二、土地整理潜力的内容(二)建设用地整理潜力二、土地整理潜力的内容(三)废弃地整理潜力二、土地整理潜力的内容(四)未利用土地整理潜力三、调查与评价土地整理潜力的特征多重性社会性动态性四、调查与评价土地整理潜力的原理1.可持续发展原理2.人地协调原理3.土地经济供给原理4.景观生态学原理五、调查与评价土地整理潜力的目前的和意义1.是在我国特殊国情下有效、科学地为解决土地利用、土地整理问题提供决策服务所必需的工作。

2.能够为人类查明可提供所需的、可利用的土地资源;在改善生态环境的前提下,能不断为满足人类对生态环境质量的需要提供科学决策。

3.是取得土地资源开发、复垦、整理最好的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的前提。

4…………….5……………六、调查与评价土地整理潜力的基本思路1.因地制宜,充分考虑生态平衡2.协调控制3.充分挖掘土地潜力资源4.对待整理土地的持续利用七、调查与评价土地整理潜力的原则1.科学性原则2.可操作性原则3.系统性原则4.综合分析与主导因素相结合的原则5.因地制宜性原则6.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原则7.遵循动态性原则8.近期和远期目标相结合,重在长期的原则八、调查与评价土地整理潜力的方法(1)以农用地整理、废弃地复垦和未利用地开发后所增加的有效耕地面积代表土地整理潜力。

八、调查与评价土地整理潜力的方法(2)以农用地上种植作物的理论产量与实际产量的差距代表土地整理潜力。

八、调查与评价土地整理潜力的方法(3)划分等级衡量耕地整理潜力。

八、调查与评价土地整理潜力的方法(4)以建设用地整理后所增加的有效用地面积代表建设用地整理潜力。

八、调查与评价土地整理潜力的方法(5)以建设用地内部土地闲置率来评价建设用地整理潜力。

八、调查与评价土地整理潜力的方法(6)以废弃地复垦和未利用地开发的难易程度及复垦开发后增加土地面积的价值来评价共复垦和开发潜力的方法。

(7)以土地整理的综合生产能力提高和生态环境改善来评价其整理潜力。

(8)利用计算机、3S技术等高科技对土地整理潜力进行评价。

九、调查与评价土地整理潜力的基本程序1.准备工作2.调查与分析(1)收集基础资料(2)确定调查的指标及其权重(3)整理资料与分区、补充调查(4)分析与评价。

即进行条件分析、潜力评价、供需分析与分析测算汇总与分级。

3.编制土地整理潜力分布图。

4.协调论证。

5.调查与评价结果的评审和报批。

土地整理潜力因素调查是对区域土地的利用情况、自然、经济属性等进行综合调查,调查某种特定用途下的土地适宜性、限制性、生产能力、利用潜力等,为土地整理潜力的评价作好前期工作。

因此,土地整理潜力因素的调查实质就是对土地数量和质量的调查。

一、农用地整理潜力因素调查(一)参评因素选择的依据1.应对农用地土壤适宜性和生产力有比较大的影响,且在评价区域内有较明显的变异。

一、农用地整理潜力因素调查(一)参评因素选择的依据2.具有较高稳定性的因素作参评因素,以便使调查与评价结果和资料在较长的时期内仍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一、农用地整理潜力因素调查(一)参评因素选择的依据3.根据地区不同的土地利用方式和土地整理的重点、目的等选择相应的参评因素,使之具有地区特点。

一、农用地整理潜力因素调查(一)参评因素选择的依据4.利用原始资料收集参评因素。

二、耕地整理潜力因素调查1.调查耕地整理潜力的参评因素耕地整理潜力是指通过综合整治耕地及其间的道路、林网、沟渠、坟地、零星建设用地和未利用地等,提高耕地质量,增加耕地产出率,可增加的有效耕地面积的能力。

二、耕地整理潜力因素调查1.调查耕地整理潜力的参评因素(1)气候因素:气温、降水量、蒸发量、湿润度等。

二、耕地整理潜力因素调查1.调查耕地整理潜力的参评因素(2)地质与地貌因素:地貌、海拔高度、坡度、坡向、侵蚀程度等。

二、耕地整理潜力因素调查1.调查耕地整理潜力的参评因素(3)土壤因素:母质、土壤质地、土体构型、水分状况、养分元素等。

二、耕地整理潜力因素调查1.调查耕地整理潜力的参评因素(4)水资源因素:水源保证率、排灌能力、水利设施、地表水水位、流量、水质等。

二、耕地整理潜力因素调查1.调查耕地整理潜力的参评因素(5)生物因素:主要是了解调查区内植物群落、农作物、森林及人工草地的概貌,找出能反映该区特点的优势群落和了解作物的品种等。

二、耕地整理潜力因素调查1.调查耕地整理潜力的参评因素(6)社会经济因素:生产管理水平、耕地产出率、耕地利用率、耕地中闲置土地比率、耕地面积增加量、耕地产出增加量等。

二、耕地整理潜力因素调查1.调查耕地整理潜力的参评因素(7)生态因素:大气环境、土壤环境、地质地貌环境、水质影响、水土流失等。

二、耕地整理潜力因素调查2.参评因素的权重:一般可通过Delphi专家评分方法。

二、耕地整理潜力因素调查3.耕地整理潜力因素调查(1)全面调查。

在省级国土资源管理部门统一组织与指导下,以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和变更调查、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等资料为基础,采用问卷、实地抽样等方法,调查、收集各县(市)耕地整理潜力测算的基础资料。

二、耕地整理潜力因素调查3.耕地整理潜力因素调查(2)分区调查。

在省域范围内,依据地貌类型、土地利用方式与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划出若干个类型区,分区一般不打破县级行政区界线。

在各类型区内,分别选取有代表性的县(市),按照前述方法进行典型调查,测算耕地整理和农村居民点整理潜力。

典型调查抽取的样本应分布均匀,个数一般应不少于县(市)总个数的30%。

二、耕地整理潜力因素调查3.耕地整理潜力因素调查调查方法一:以乡镇为组织单位,采用实地抽样调查与问卷调查相结合的形式,调查各村通过耕地整理可增加的系数与待整理区域的面积。

调查方法二:以乡镇为组织单位,按各村集中连片耕地的总体坡度,分别选取典型样区,调查耕地中沟渠,道路,林网,田坎,坟地,零星建设用地及未利用地等面积之和占待整理耕地区面积的比例。

土地整理潜力评价是土地开发、整理和复垦的关键,构建一套完整的评价指标体系是确保评价结果科学合理的基础。

土地整理潜力的大小是直接影响土地整理增加有效农用地面积的关键因素。

在潜力分析测算中往往选择不同的方法,会得到不同的潜力大小。

一、农用地整理潜力评价(一)农用地利用结构分析首先要对地区待整理农用地用地结构进行综合描述与分析。

按农用地整理潜力调查结果,分析其现状,即各用地类型及面积;分析各农用地地区分布差异;指出农用地利用特点与主要存在问题。

一、农用地整理潜力评价(二)农用地整理潜力估算方法1.测算方法一∑=⨯=∆n i i i S a S 1)(SS a /∆=2.测算方法二 bi di di A A a -=∑=⨯=∆n i i di S a S 1)(SS a /∆=一、农用地整理潜力评价(二)农用地整理潜力估算方法3.测算方法三(1)计算农用地的理论生产潜力。

农用地的理论生产潜力的理论计算可以定量表达在一定气候、地形、土壤、水源及农业综合管理水平下,农用地可能达到的最大生产潜力。

(2)增加耕地潜力。

(3)改善农业生产条件而提高生产水平的潜力。

一、农用地整理潜力评价(三)分析与评价1.条件分析通过分析自然、资源状况和经济、社会、生态环境等条件,阐明土地开发整理的有利条件与不利因素;通过分析以往土地开发整理活动的实际效果,总结经验,明确存在的问题。

2.潜力评价根据调查结果,采用科学合理的方法,评价和测算土地开发整理潜力类型、级别、数量和分布。

3.供需分析依据土地开发整理条件分析和潜力评价结果,重点分析规划期内可实现的土地开发整理潜力,并结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社会经济发展需要,进行土地供需状况分析。

一、农用地整理潜力评价(三)分析与评价4.分析测算以县级行政区域为基本单元,依据调查分析结果,考虑社会经济、科技水平和可能投入规模等因素,分析测算增加耕地系数和可整理为耕地、农用地的面积。

5.汇总和分级根据土地整理潜力调查与分析测算结果,将全省各县(市)的土地整理潜力汇总;以县级行政区域为基本单元,依据土地整理增加耕地系数,并结合省情及其他影响因素,划分土地整理潜力等级,潜力等级一般不于三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